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鬼神论-原文
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有以召之,则应者斯至矣。
夫人精神完固,则外邪不敢犯;惟其所以御之之具有亏,则侮之者斯集。
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
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
二者皆非也。
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
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
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
《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
《难经》云∶脱阳者见鬼。
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
此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
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
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
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则当求其本而治之。
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穷其故,乃能无所惑而有据,否则执一端之见,而昧事理之实,均属愦愦矣。
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
至于冤谴之鬼,则有数端。
有自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贻累者,有过误害人者,其事皆凿凿可征,似儒者所不道,然见于经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类甚多,目睹者亦不少。
此则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鬼神论-译文
人受到邪气的侵袭,必定有受到侵袭的地方,有吸引邪气的原因,那么邪气就会随之而来。
如果人的精神健全,那么外邪就不敢侵犯;只有当抵御邪气的能力有所不足时,邪气才会聚集。
有些疾病是因为鬼神附身所致。
那些愚昧的人认为鬼神真的能带来灾祸;而那些明白事理的人则认为病情如此,必定没有鬼神作祟。
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鬼神就像风寒暑湿等邪气一样。
卫气虚弱,就会受寒;荣气虚弱,就会受热;神气虚弱,就会受到鬼神的侵扰。
因为人的神属于阳,阳气衰弱,鬼神就会附身。
《内经》中提到,五脏有病时,会出现五种颜色的鬼。
《难经》说:阳气脱失的人会见到鬼。
因此,经络穴位中有鬼床、鬼室等穴位。
这些穴位都依赖神气来充实。
如果神气不足,鬼神就会趁机附身,就像风寒能够伤害人一样。
所以治疗寒症要增强阳气,治疗热症要滋养阴气,治疗鬼神附身则要充实神气。
如果疾病是由于痰、思虑或惊吓引起的,那么就要找到根本原因来治疗。
因此,明白事理的人必须探究每件事的原因,才能不感到困惑并有依据,否则只持一种观点,而忽视事实真相,都是糊涂的。
此外,还有因触犯鬼神而得的病,可以通过祈祷治愈。
至于因冤屈或报应而来的鬼神,则有几种情况。
有的是自己造下的孽,深仇大恨无法化解;有的是祖先遗留的祸患;有的是因过失害人。这些事都有确凿的证据,虽然儒家学者不常提及,但在经史中记载的很多,如公子彭生、伯有等,亲眼所见的人也不少。
这种情况就不是药物或祈祷所能避免的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鬼神论-注解
鬼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通常指超自然的存在,包括神灵和鬼魂。古人认为鬼神能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在医学和宗教实践中,鬼神常被视为疾病的原因之一。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解释和补充《内经》中的医学理论。
卫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一种正气,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不受外界邪气的侵袭。
荣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一种正气,主要功能是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活动。
神气:中医术语,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鬼床、鬼室:中医穴位名称,古人认为这些穴位与鬼神有关,治疗时需特别注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鬼神论-评注
这段文字探讨了疾病与鬼神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疾病的复杂理解。文中提到,疾病有时被认为是鬼神作祟,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作者通过对比愚鲁者和明理者的观点,指出两者都有偏颇,认为鬼神如同风寒暑湿等自然因素一样,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抵御的。
文中引用了《内经》和《难经》的观点,强调了中医理论中正气(如卫气、荣气、神气)的重要性。这些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基础,当这些正气虚弱时,人体就容易受到外邪(包括鬼神)的侵袭。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治疗鬼神所致疾病的方法,包括壮阳、养阴、充神等,这些都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作者也指出,对于因痰、思、惊等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应该从根本上治疗,这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最后,文中提到了触犯鬼神和冤谴之鬼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难以通过常规医疗手段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祈祷或其他宗教仪式来处理。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宗教仪式的依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复杂态度。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医学观念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