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原文

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

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

庸医治之,非必皆与病相反也。

外感内伤,皆有现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

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

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

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

惟不论轻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

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

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

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

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尽,虽良工亦不能救也。

又有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

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其正,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又不至于伤生。

此二者,皆人这所不知都民。

其大端,则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多。

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

斯二者,方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征之端,良工知之自,自有防微之法。

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愈,此非深通经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人所不见之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译文

能够治愈疾病并不难,难的是知道疾病一定会痊愈或一定不会痊愈。

人们得病,并不都是致命的病症。

普通的医生治疗,也不一定都与病情相反。

外感内伤,都有明显的病症,大致治疗一下,自然能够好转。

何况病情轻微的,即使不服药,也能逐渐痊愈。

即使病情危急,医生如果没有大的失误,邪气逐渐消退,也能自然好转。

所以治愈疾病并不是医生的本事。

只有不论病情的轻重,一见面就能判断其生死难易,百无一失,这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是浅尝辄止的人所能理解的。

病情轻微而预知其会痊愈,病情严重而预知其会死亡,这还算是容易知道的。

只有病情看似轻微,却能断定其必死;病情看似严重,却能断定其必生,这才是难的。

还有病已经痊愈,但不久必定会死亡的。

因为邪气虽然去除了,但病人的元气与病一起消亡,一时虽然看似好转,真气却无法恢复,就像两只老虎相斗,其中一只虽然胜利,但力气已经耗尽,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无法挽救。

还有病不痊愈,但人也不死的。

因为邪气旺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并存,大攻则怕伤及正气,小攻则病情不动,就像油和面混合,一旦混合就无法分开,但又不至于伤及生命。

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

大体来说,病气侵入脏腑的,病与人一起消亡的较多;病在经络骨脉的,病与人一起存在的较多。

这是内外轻重的区别。

这两种情况,在病情刚开始时,必定有可以察觉的迹象,好的医生自然知道,自有防微杜渐的方法。

既不使之与病一起消亡,也不使之终身不愈,这不是深通经义的人,必定不能穷究根源,挽回于人所不见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注解

愈病:指治愈疾病,这里特指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即疾病是否会痊愈。

庸医:指医术平庸、不精的医生。

外感内伤:中医术语,外感指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风寒、暑湿等;内伤指由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情志、饮食不当等。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邪气:中医术语,指引起疾病的外界或内部有害因素。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正气,即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

良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经义:指中医经典的理论和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评注

这段文字深刻探讨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精髓,强调了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治愈疾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这种能力体现了医生的深厚学问和丰富经验,是医术高低的体现。

文中提到的‘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指出了治愈疾病并非医生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医术高手能够在疾病初期就准确判断其发展趋势和结果。这种能力需要对中医经典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章还讨论了疾病与人体元气的关系,指出即使邪气被去除,如果元气受损严重,病人仍可能死亡。这反映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

此外,文中提到的‘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多’,揭示了疾病在不同部位的预后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诊断的复杂性和深奥性,也强调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具备的全面知识和细致观察能力。通过对这些原则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疾病,提高治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