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原文

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

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类。

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也。

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知,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

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

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

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成寒中之病。

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

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

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

不可胜举。

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

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

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

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

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译文

疾病有一定的传播和变化,也有不确定的传播和变化。

一定的传播和变化,比如伤寒从太阳经传到阳明经,以及《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肝病会传给脾脏等。

又如痞病变成臌病,血虚变成浮肿等,医生可以预先知道并加以预防。

不确定的传播和变化,可能是因为患者本身已经有受伤的地方,或者天气变化不明,又感染了时行的病气,或者调理不当导致其他疾病,这样任何疾病都可能变化,医生无法预先知道并加以预防。

总之,人一旦生病,都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否则病后病情加重,正气虚弱,感染更重,轻病也会变成危重病。

至于病情传播之后,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用药必须兼顾两个方面,而且不能混乱,这样各种疾病也可以逐渐恢复,否则新病不断增加,没有止境。

至于药物误用导致的病情变化,又有多种情况,或者因为过于寒凉,导致寒中病。

或者因为过度服用温燥药物,导致热中病;

或者因为过度攻伐,导致元气大虚;

或者因为过度滋润,导致脾气不实。

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最近害人最深的是,大病之后,邪气没有完全消退,又不清楚病气伤害了哪里,就使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等药物,将邪火全部补涩,开始似乎相安无事,时间久了就会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像中风一样。

邪气和元气相互结合,各种药物都无效,最终导致死亡。

医生和病人家属还以为是病后大虚所致。

却不知道这是邪气固结的结果。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不能不深以为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注解

伤寒太阳传阳明:中医术语,指伤寒病从太阳经传至阳明经的过程,是伤寒病的一种典型传变方式。

《金匮》:指《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中医理论,指肝病容易传至脾,反映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痞病变臌:中医术语,指痞病(一种以腹部胀满为主的病症)转变为臌胀(腹部胀大如鼓的病症)。

血虚变浮肿:中医术语,指因血虚导致的浮肿症状。

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均为中药材,具有温补、滋阴、补气等功效。

邪火:中医术语,指体内的病理性热邪。

气逆痰升:中医术语,指气机逆乱,痰湿上泛的症状。

胀满昏沉:中医术语,指腹部胀满,神志昏沉的症状。

中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病症,常见症状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传变规律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首先,作者将疾病的传变分为‘一定之传变’和‘无定之传变’两类。‘一定之传变’是指疾病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如伤寒从太阳经传至阳明经,或肝病传至脾等。这类传变具有可预测性,医者可以根据病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而‘无定之传变’则是指疾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体质、天时、调理不当等,导致病情变化无常,医者难以预知和防范。

文章进一步强调了在疾病传变过程中,医者应注重‘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既要兼顾病情的根本原因,又要处理当前的症状。同时,作者指出用药时应避免过于寒凉、温燥、攻伐或滋润,以免导致新的病症。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文章还特别提到了在大病之后,邪气未完全消退时,盲目使用温补药物(如附子、肉桂等)的危害。作者指出,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使患者感觉好转,但长期来看会导致邪气与元气相并,最终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对‘邪正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祛邪与扶正的平衡,避免一味补益而忽视邪气的存在。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疾病传变规律的分析,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的核心思想——‘辨证施治’和‘邪正兼顾’。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还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情传变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