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同人异论-原文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
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夫七情六淫不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
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
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
故医者心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
因之而定。
《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
故凡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同人异论-译文
天下有一种相同的病,治疗这个人有效,治疗那个人却无效,甚至不仅无效反而有大害,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病虽然相同,但人却不同。
七情六淫的感受没有不同,但感受的人却各不相同。
有的人体质有强弱,性质有阴阳,生长环境有南北差异,性情有刚柔之分,筋骨有坚脆之别,肢体有劳逸之差,年龄有老少之别,饮食有膏粱藜藿的不同,心境有忧劳和乐的差异,再加上天时有寒暖的不同,受病的深浅也各不相同。
如果一概施治,虽然病情可能对症,但与人体的体质却完全相反,那么利害也会相反!
所以医生要仔细审察每个人的种种不同,然后决定轻重缓急、大小先后的治疗方法。
根据这些来决定治疗方法。
《内经》对此说得非常详细,针灸及外科的治疗方法也是如此。
所以凡是病人,都应该这样仔细审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同人异论-注解
七情六淫: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六淫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气体:指人体的气血状态,包括气的强弱、血的盛衰等。
质性:指人体的体质特性,如阴阳偏盛、寒热偏盛等。
膏粱藜藿:膏粱指精美的食物,藜藿指粗劣的食物。这里比喻生活条件的好坏。
心境:指人的心理状态,如忧劳、和乐等。
天时:指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寒暖、燥湿等。
受病:指人体感受病邪的程度和深浅。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同人异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要探讨了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人的体质、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作者提出了‘病同而人异’的观点,指出即使是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不同,治疗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强调了治疗应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这种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学。
其次,作者详细列举了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体质强弱、阴阳偏盛、生长环境、性情刚柔、筋骨坚脆、肢体劳逸、年龄老少、生活条件、心理状态以及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其与现代医学的重要区别。
再次,作者引用了《内经》的观点,强调了针灸和外科治疗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这表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主张在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种思想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作者呼吁医者在治疗疾病时应‘心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即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轻重缓急、大小先后的治疗方案。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它不仅对古代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医文化,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