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原文
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无误。
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此其大较也。
假实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
其中又有人之虚实,证之虚实。
如怯弱之人而伤寒、伤食,此人虚而证实也。
强壮之人,而失血劳倦,此人实而证虚也。
或宜正治,或宜从治;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从本,或宜从标;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上下异方,煎丸异法;补中兼攻,攻中兼补。
精思妙术,随变生机,病势千端,立法万变。
则真假不能惑我之心,亦不能穷我之术,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
稍执己见,或学力不至,其不为病所惑者,几希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译文
疾病的主要表现,不外乎寒热虚实,但必须辨别其真假,然后才能治疗无误。
假寒的症状是,寒在外而热在内,虽然外表寒冷却厌恶热饮;假热的症状是,热在外而寒在内,虽然外表发热却厌恶寒饮,这是其大致区别。
假实的情况是,形体充实但精神衰弱,其脉象表现为浮、洪、芤、散;假虚的情况是,形体衰弱但精神充实,其脉象表现为静、小、坚、实。
这其中还有人的虚实和证候的虚实之分。
比如体质虚弱的人得了伤寒或伤食,这是人虚而证候实。
体质强壮的人,却因失血或过度劳累而虚弱,这是人实而证候虚。
治疗时,有的适合正治,有的适合从治;有的适合分治,有的适合合治;有的适合从本治,有的适合从标治;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上下不同方,煎丸不同法;补中兼攻,攻中兼补。
精妙的医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疾病的症状千变万化,治疗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这样,真假不能迷惑我的心,也不能穷尽我的医术,关键在于广泛学习古法,并灵活运用。
如果稍微固执己见,或者学力不够,那么不被疾病所迷惑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注解
寒热虚实:中医理论中的四种基本病理状态,寒指寒冷,热指热邪,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假寒:表面表现为寒症,但内部有热邪。
假热:表面表现为热症,但内部有寒邪。
假实:表面表现为实证,但内部正气不足。
假虚:表面表现为虚证,但内部邪气盛。
脉浮、洪、芤、散:中医脉象术语,分别指脉象浮浅、洪大、中空、散乱。
脉静、小、坚、实:中医脉象术语,分别指脉象平稳、细小、坚硬、充实。
正治:直接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从治: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法。
分治:针对不同症状分别治疗。
合治:综合多种症状进行治疗。
从本:从根本原因入手治疗。
从标:从表面症状入手治疗。
寒因热用:用寒性药物治疗热症。
热因寒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寒症。
上下异方:根据病位不同使用不同的药方。
煎丸异法:根据病情选择煎药或丸药的治疗方法。
补中兼攻:在补益的同时进行攻邪。
攻中兼补:在攻邪的同时进行补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医经典,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首先,作者强调了辨别病情的真假重要性,指出寒热虚实四种病理状态可能存在的假象,如假寒、假热、假实、假虚等。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全面分析病情表象和本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文章深入探讨了不同体质和证候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即使是怯弱之人也可能出现实证,而强壮之人也可能出现虚证。这种观点突破了简单的体质与证候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法上,作者提出了多种治疗策略,包括正治、从治、分治、合治等,强调了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等看似矛盾但实则精妙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反治’的独特思维。
文章最后强调了医者需要’博求古法,而神明之’,即既要广泛学习传统医学知识,又要灵活运用,不可固守己见。这种态度体现了中医’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精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它不仅关注疾病的表象,更注重探究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变通’的哲学思想,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把握分寸,灵活应变。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展现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对中医从业者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