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原文
今之医者,谓吐血为虚劳之病,此大谬也。
夫吐血有数种。大概咳者成劳。不咳者不成劳,间有吐时偶咳者,当其吐血之时,野狼狈颇甚,吐血即痊,皆不成劳,何也?
其吐血一止,则周身无病,饮食如故,而精神生矣。
即使亡血之后,或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绵可服药而痊。
若咳嗽则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知。
盖咳嗽不止,则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故也。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
皆云:谷气之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则脏腑皆取精于肺。
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矣,故咳嗽为真劳不治之疾也。
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其嗽亦有时稍缓,其饮食起居不甚变;又其人善于调摄,延至三年之后,起居如旧,间或一发,静养即愈,此乃百中难得一者也。
更有不咳之人,血证屡发,肝竭肺伤,亦变咳嗽,久而亦死。
此则不善调摄,以轻变重也。
执此以决血证之死生,百不一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译文
现在的医生认为吐血是虚劳病,这是非常错误的。
吐血有几种情况。一般来说,伴有咳嗽的会发展成劳病,不咳嗽的不会发展成劳病,偶尔在吐血时咳嗽的人,在吐血时虽然情况看起来很糟糕,但一旦吐血停止,病情就会好转,都不会发展成劳病,为什么呢?
一旦吐血停止,全身就没有其他病症,饮食正常,精神也会恢复。
即使在失血之后,可能会出现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的情况,但通过服药也可以治愈。
如果伴有咳嗽,即使吐血停止,病情仍然存在,白天晚上都咳嗽,痰多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就会死亡。
因为咳嗽不止,肾中的元气就会动荡不安,肺是肾的母亲,母亲生病了,孩子也会生病。
肺是五脏的华盖。
都说:谷气通过胃传到肺,五脏六腑都从肺中接受气,清的部分成为营气,浊的部分成为卫气,因此脏腑都从肺中获取精华。
如果肺生病了,就不能将精华输送到脏腑,一年后脏腑都会枯竭,三年后脏腑就会衰竭,所以咳嗽是真正的劳病,无法治愈。
然而也有咳嗽但不死亡的情况,咳嗽有时会稍微缓解,饮食起居没有太大变化;而且这些人善于调养,延长到三年之后,起居如常,偶尔发作一次,静养就能痊愈,这是百中难得一见的。
还有不咳嗽的人,血证屡次发作,肝肺受损,也会变成咳嗽,时间久了也会死亡。
这是因为不善于调养,病情由轻变重。
根据这些来判断血证的生死,百无一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注解
虚劳:中医术语,指因长期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或疾病导致的体质虚弱状态。
咳者成劳:指因咳嗽导致的体质虚弱,最终可能发展为虚劳病。
肺为肾之母:中医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为肾之母。
华盖:中医术语,指肺脏,因其位于五脏之上,像华盖一样覆盖其他脏腑。
谷气之胃: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水谷,化生精气,输布全身。
营卫:中医术语,营指营养精微,卫指防御外邪,两者共同维持人体健康。
调摄:指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来维护健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吐血与咳嗽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文章首先指出将吐血一概视为虚劳病的错误观点,强调吐血有多种类型,并非所有吐血都会导致虚劳。这种细致的分类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咳嗽与虚劳的关系,指出咳嗽不止会导致肾中元气震荡,进而影响肺脏功能。这种脏腑相关的理论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念,即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文中提到的’肺为五脏之华盖’、’谷气之胃,以传于肺’等论述,体现了中医对肺脏重要性的认识。肺不仅主呼吸,还参与水谷精微的输布,其功能失常会影响全身脏腑。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对呼吸系统与全身健康关系的理解不谋而合。
文章还强调了调摄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患有咳嗽,如果善于调养,仍有可能延长生命。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和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通过对不咳之人血证屡发最终导致咳嗽的分析,揭示了疾病由轻转重的过程,强调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这种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把握,体现了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展现了中医对吐血和咳嗽等疾病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预防为主等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