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卒死论-原文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
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仅十之二三。
唯一时不得良医,故皆枉死耳。
夫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脏腑经络本无受病之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物,闭寒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绝,昏闷,迷惑,久而不通,则气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
若医者,能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立愈矣。
又有痰涎壅塞,阻遏气道而卒死者,通气降痰则苏,所谓痰厥之类是也。
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脏绝之症,则不治。
其人或劳心思虑,或酒不节,或房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脏之内,精竭神衰,唯一线真元未断,行动如常,偶有感触,其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顷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
此则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
至于暴遇神鬼,适逢冤谴,此又怪异之事,不在疾病之类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卒死论-译文
世界上突然死亡的人很多,原因各不相同。
其中可以救治的,占十分之七八;无法救治的,仅占十分之二三。
只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好医生,所以都白白死去了。
有些人内外都没有病,饮食和行动都正常,却突然死亡,这是因为他们的脏腑经络本来没有生病的地方,突然受到外邪的侵袭,比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阻塞了气道,一时无法转动,导致大气阻绝,昏闷、迷惑,长时间不通,气越聚越塞,就像绳子勒住脖子一样,气绝而死。
如果医生能够知道他们受到什么外邪的侵袭,用相应的方法治疗,疏通他们的气,驱除邪气,那么他们就能立刻痊愈。
还有一种情况是痰涎堵塞,阻碍气道导致突然死亡,只要疏通气道、降下痰涎就能苏醒,这就是所谓的痰厥之类的情况。
以上这些情况,好医生都能治疗,只有脏绝的症状是无法治疗的。
有些人因为过度劳心思考、饮酒无度、房事过度、经常发怒,导致五脏内的精气衰竭、神志衰弱,只剩下一线真元未断,行动如常,偶然受到刺激,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顷刻之间就死了,既无法救治,也来不及救治。
这是最急迫的突然死亡,无法治疗。
至于突然遇到神鬼、恰逢冤谴,这些是怪异的事情,不在疾病的范畴之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卒死论-注解
卒死:突然死亡,指人突然无病而亡,通常由于外邪侵袭或内部气血突然断绝所致。
外邪:中医术语,指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以及疫气、毒气等。
脏腑经络:中医理论中,脏腑指五脏六腑,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痰涎壅塞:中医病症名,指痰液和唾液等分泌物过多,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脏绝:中医术语,指五脏功能衰竭,精气神极度衰弱,导致生命垂危的状态。
真元: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根本元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气脱神离:中医术语,指气机极度虚弱,精神意识丧失,是生命垂危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卒死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古代医学对猝死现象的理解和分类,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洞察和对疾病成因的细致分析。文中提到的‘卒死’现象,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突发死亡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内外因致病的综合考量。
文章通过对‘卒死’原因的分类,展示了古代医学对疾病诊断的细致和治疗的多样性。特别是对‘外邪’、‘痰涎壅塞’等病因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精准把握。
文中提到的‘脏绝’和‘气脱神离’等概念,是中医理论中对生命垂危状态的描述,这些概念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治疗危重病患的理论依据。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暴遇神鬼,适逢冤谴’等超自然现象,这些内容虽然不在医学范畴,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现象的多维度解释,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古代医学理论的阐述,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古代医学文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