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原文

古人治法,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病。

如是而病犹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医之咎也。

后世医失其传,病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无所主也。

凡一病有一病之名,如中风,总名也。

其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之殊,而诸症之中,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

又如水肿,总名也。

其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之殊,而诸症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

凡病尽然。

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

然亦竟有愈者。

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

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

皆属误治。

其得免于杀人之名者,何也?

盖杀人之药,必大毒,如砒鸠之类,或大热大寒,峻厉之品。

又适与病相反,服后立见其危。

若寻常之品,不过不能愈病,或反增他病耳,不即死也,久而病气自退,正气自复,无不愈者。

间有迁延日久,或隐受其害而死。

更或屡换庸医,遍试诸药,久而病气益深,元气竭亦死。

又有初因误治,变成他病,展转而死。

又有始服有小效,久服太过,反增他病而死。

盖日日诊视,小效则以为可愈,小剧又以为难治,并无误治之形,确有误治之实。

病家以为病久不痊,自然不起,非医之咎,因其不即死,而不之罪。

其实则真杀之而不觉也。

若夫误投峻厉相反之药,服后显然为害,此其杀人,人人能知之矣;

惟误服参附峻厉之药,而即死者,则病家之所甘心,必不归咎于医。

故医者虽自知其误,必不以此为戒,而易其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译文

古代的治疗方法,没有一种药方不对症,没有一种药物不对症。

如果这样治疗病还是不好,那是因为病本身无法治愈,不是医生的过错。

后世的医生失去了这种传统,连病的名称都不知道,难怪他们心中毫无主见。

每一种病都有一个名称,比如中风,是一个总称。

它的分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等不同,而这些病症中,又各自有几种症状,各自有固定的名称,各自有主要的药方。

又如水肿,也是一个总称。

它的分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等不同,而这些病症中,又各自有几种症状,各自有固定的名称,各自有主要的药方。

所有的病都是这样。

医生必须能够明确指出病名,遵循古人所用的药方,加减哪些药物,自然有法度可循。

然而现在的医生不论什么病,总是用阴虚阳虚等笼统的说法来概括,然后尝试用笼统而不对症的药物。

然而竟然也有治愈的。

或者是因为病本身较轻,正好要自愈。

或者偶尔有一两种对症的药物,也能起到一点效果。

这些都算是误治。

他们之所以能免于杀人的罪名,为什么呢?

因为杀人的药物,必定是大毒,如砒霜、鸠毒之类,或者大热大寒,极其猛烈的药物。

又正好与病症相反,服用后立刻显现出危险。

如果是普通的药物,不过不能治愈病,或者反而加重其他病症,不会立刻致死,时间久了病气自然会消退,正气自然会恢复,没有不痊愈的。

偶尔有拖延时间过长,或者隐受其害而死的。

更有甚者,频繁更换庸医,尝试各种药物,时间久了病气更加深重,元气耗尽也会死亡。

还有一开始因为误治,变成其他病症,辗转而死的。

还有一开始服用有一点效果,长期服用过量,反而加重其他病症而死的。

因为每天诊视,小有成效就以为可以治愈,稍有恶化又以为难以治疗,虽然没有误治的表现,实际上却是误治。

病家以为病久不愈,自然无法治愈,不是医生的过错,因为病人没有立刻死亡,所以不追究医生的责任。

实际上却是医生真的杀了病人而不自知。

如果误投了极其猛烈且与病症相反的药物,服用后显然有害,这种杀人行为,人人都能知道;

只有误服了参附等极其猛烈的药物,而立刻死亡的,病家反而心甘情愿,必定不会归咎于医生。

所以医生即使知道自己误治,也必定不会以此为戒,改变自己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注解

治法:指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古代医学强调对症下药,即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病本不可愈:指某些疾病由于其本质或病情严重,无法通过治疗完全康复。

医之咎: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或过失。

中风:中医病名,指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如偏枯、痿痹、风痱、历节等。

水肿:中医病名,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水液在体内积聚,形成肿胀的症状,包括皮水、正水、石水、风水等类型。

阴虚阳虚:中医理论中的概念,阴虚指阴液不足,阳虚指阳气不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砒鸠:指砒霜和鸠毒,均为剧毒物质,古代常用于毒杀。

参附:指人参和附子,均为中药中的峻厉之品,具有强烈的药效,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主要讨论了古代医学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后世医学在传承和应用上的偏差。文章首先强调了古代医学的精准性,即‘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病’,指出如果疾病无法治愈,那是因为疾病本身不可治愈,而非医生的过错。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治疗方法的严格要求。

文章接着批评了后世医学的失传和混乱,指出后世医生对疾病名称和治疗方法的不了解,导致治疗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依据。这种混乱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误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章通过举例中风和水肿等疾病,详细说明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强调了‘凡一病有一病之名,各有定名,各有主方’的重要性。

文章还指出了后世医学中常见的误区,即用笼统的概念如‘阴虚阳虚’来概括复杂的疾病,并使用不切实际的药物进行治疗。这种做法虽然有时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往往属于误治,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其他疾病。文章通过分析误治的后果,揭示了后世医学在传承和应用上的问题,强调了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讨论了误治的隐蔽性和严重后果,指出即使误治不立即导致死亡,长期使用不当药物也可能对患者造成隐性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文章通过分析误治的各种情况,揭示了后世医学在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呼吁医生应严格遵守古代医学的原则和方法,避免误治。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精准性和严谨性,还揭示了后世医学在传承和应用上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古代医学和后世医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