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石性同用异论-原文
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
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
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
在北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
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
迨至后世,一药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盖古人尚未尽知之,后人屡试而后知,所以历代本草所注药性,较之《神农本经》所注功用增益数倍,盖以此也。
但其中有当有不当,不若《神农本草》字字精切耳。
又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一或误用,祸害立至。
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
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
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举。
学人必将《神农本草》字字求其精义之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
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石性同用异论-译文
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某种药物能够治疗某种疾病,古代医方中用它来治疗某种疾病,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一种药物不仅仅在一个方剂中使用,在其他方剂中使用也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药物的功效不止一种。
在北方,人们取其某种长处;在南方,人们取其另一种长处。
真正了解药物的实际功效,自然能够准确应对病情,发挥其作用。
到了后世,一种药物能够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并且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古人还没有完全了解其功效,后人经过多次试验后才逐渐了解,所以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药物性质,比《神农本经》中记载的功效增加了数倍,就是这个原因。
但其中有些记载是恰当的,有些则不然,不如《神农本草》中的记载那样精确。
同样是热性药物,附子的热性与干姜的热性完全不同;同样是寒性药物,石膏的寒性与黄连的寒性也完全不同。
一旦误用,祸害立刻就会发生。
古人用药的方法,并不只是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补泻性质。
有时取其气味,有时取其颜色,有时取其形状,有时取其产地,有时取其偏性,这些药物看似与病情的寒热温凉补泻无关,但使用后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代医方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学习的人必须仔细研究《神农本草》中每一个字的精义,并参考仲景的方剂,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圣人的精妙理论。
而自己开方时,也必定会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从而天下没有难治的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石性同用异论-注解
神农本经:《神农本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相传为神农氏所著,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味、功效及使用方法,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
仲景:张仲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药学影响深远。
附子:一种中药材,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的症状。
干姜:中药材,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邪内盛的症状。
石膏:中药材,性寒,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等症状。
黄连:中药材,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内盛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石性同用异论-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了药物功效的多面性和个体差异。作者指出,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因为药物的功效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药学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即不同的疾病可能使用相同的药物治疗,而相同的疾病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药物。
文中提到《神农本经》和仲景的方剂,强调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神农本经》作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其记载的药物性味和功效是后世医家学习和应用的基础。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是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其方剂的应用和配伍原则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还指出,药物的功效并非仅仅取决于其寒热温凉补泻的性质,还可能与其气味、颜色、形态、产地等因素有关。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药学中“药性归经”的理论,即药物的功效与其归经、气味、形态等密切相关。这种理论为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使得药物的应用更加灵活多样。
最后,作者强调了学习经典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理解《神农本经》和仲景方剂的精义,才能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达到“天下无难治之症”的境界。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药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药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强调了学习经典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