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性专长论-原文
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
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
芳香则通气,滋润则生津,此可解者也。
如同一发散也,而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
同一滋阴也,而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
同一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已有不可尽解者。
至如鳖甲之消痞块,使君子之杀蛔虫,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眠,白鹤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则万不可解者。
此乃药性之专长,即所谓单方秘方也。
然人只知不可解者之为专长,而不知常用药之中,亦各有专长之功。
后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尽收药之功效者也。
知医者,当广集奇方,深明药理,然后奇症当前,皆有治法,变化不穷。
当年神农着《本草》之时,既不能睹形而即识其性,又不可每药历试而知,竟能深识其功能,而所投必效,岂非与造化相为默契,而非后人思虑之所能及者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性专长论-译文
药物治病,有些作用是可以解释的,有些则是无法解释的。
比如,性热的药物可以治疗寒症,性燥的药物可以治疗湿症。
芳香的药物可以通气,滋润的药物可以生津,这些都是可以解释的。
同样是发散药物,桂枝可以发散太阳经的邪气,柴胡可以发散少阳经的邪气。
同样是滋阴药物,麦冬可以滋养肺的阴,生地可以滋养肾的阴。
同样是解毒药物,雄黄可以解蛇虫的毒,甘草可以解饮食的毒,这些已经有些无法完全解释。
至于像鳖甲可以消除痞块,使君子可以杀死蛔虫,赤小豆可以消除皮肤肿胀,蕤仁生吃会导致失眠,熟吃则会导致多眠,白鹤花不会腐烂肉却会腐烂骨头,这些都是完全无法解释的。
这些就是药物特有的功效,也就是所谓的单方秘方。
然而,人们只知道那些无法解释的作用是药物的专长,却不知道常用药物中,每一种也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后人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无法使用,或者日常使用却忽略了,都无法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懂得医术的人,应该广泛收集奇方,深入了解药理,这样在面对奇症时,才能有治疗方法,变化无穷。
当年神农撰写《本草》时,既不能通过观察外形就立即知道药物的性质,也不可能每一种药物都亲自试验,却能够深刻理解其功能,并且使用后必定有效,这难道不是与自然造化默契相通,而非后人思虑所能达到的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性专长论-注解
桂枝:桂枝是中药名,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在中医理论中,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湿痹痛等症状。
柴胡:柴胡是中药名,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在中医理论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感冒发热等症状。
麦冬:麦冬是中药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在中医理论中,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心烦失眠等症状。
生地:生地是中药名,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在中医理论中,生地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补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伤阴、阴虚发热等症状。
雄黄:雄黄是中药名,来源于矿物雄黄的矿石。在中医理论中,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蛇虫咬伤、湿疹瘙痒等症状。
甘草:甘草是中药名,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在中医理论中,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痰多等症状。
鳖甲:鳖甲是中药名,来源于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在中医理论中,鳖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亢、瘰疬痰核等症状。
使君子:使君子是中药名,来源于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在中医理论中,使君子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蛔虫病、小儿疳积等症状。
赤小豆:赤小豆是中药名,来源于豆科植物赤小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在中医理论中,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疮疡等症状。
蕤仁:蕤仁是中药名,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蕤核的干燥成熟种子。在中医理论中,蕤仁具有润肠通便、养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失眠等症状。
白鹤花:白鹤花是中药名,来源于菊科植物白鹤花的干燥花。在中医理论中,白鹤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药性专长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的描述,展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文章首先指出药性有可解与不可解之分,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等,这些都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与疾病关系的深刻理解。
接着,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同一类药物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如桂枝与柴胡的发散作用、麦冬与生地的滋阴作用等,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中药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药物的特殊功效,如雄黄解蛇虫之毒、甘草解饮食之毒等,这些药物的特殊作用往往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经验性和实用性。
最后,文章强调了中医药学的深奥和神秘,指出神农尝百草、著《本草》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性质的深刻认识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在于其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