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煎药法论-原文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
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
如麻黄汤,先煎麻黄去沫,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
而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又一法也。
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
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
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
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
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
此其总诀也。
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根据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
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煎药法论-译文
煎药的方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药物的效果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此。
烹饪禽类、鱼类、羊肉、猪肉,如果调配不当,尚且会损害人体,更何况是专门用来治病的药物,怎能不讲究呢?
煎药的方法在古代药方的末尾有记载,各种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麻黄汤,先煎麻黄去除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煮,这是主药应当先煎的方法。
而桂枝汤,则不需要先煎桂枝,服药后,需要喝热粥以增强药效,这是另一种方法。
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用甘澜水先煎茯苓。
例如五苓散,则用白饮调和服用,服用后还需要多喝温水。
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药物,去除渣滓后再加入饴糖。
大柴胡汤,则煎煮至水量减半,去除渣滓后再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煮药物完成后加入大黄。
煎药的水量多少,有的煎至水量减半,有的煎去十分之二三,有的只煎一二十沸,煎药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发散类药物和芳香类药物,不宜煎煮过久,以保持其生发和疏通的特性;补益类和滋腻类药物,则宜多煎,以使其熟透并积蓄药力。
这是煎药的总原则。
因此,即使药方对症,但如果煎药方法不当,药物也必然无效。
经常服药的病人,或许还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煎药;而那些粗鲁贫苦的家庭,怎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煎药,所以疾病难以痊愈。
现在的医生,尚且不能完全了解这些方法,更何况是病人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煎药法论-注解
麻黄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桂枝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温经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安神、健脾的功效。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小建中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大柴胡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胸胁胀痛等症状,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的作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心神不宁等症状,具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
甘澜水:指经过多次煮沸的水,用于煎药时可以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白饮:指不加任何调料的清水,用于煎药时可以减少药物的苦味。
饴糖:一种由麦芽糖制成的甜味剂,用于煎药时可以增加药物的甜味,改善口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煎药法论-评注
本文详细论述了中药煎煮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强调了煎药方法对药效的影响。文章通过列举多种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展示了中药煎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种方剂的煎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目的,如麻黄汤先煎麻黄去沫,桂枝汤服药后需啜热粥以助药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先煎茯苓等。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中药煎煮的科学性,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性质和作用机制的深刻理解。
文章还指出,煎药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对于发散之药和芳香之药,不宜多煎,以保持其生发疏荡的特性;而对于补益滋腻之药,则宜多煎,以使其熟而停蓄,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这种对煎药方法的精细区分,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细致把握和对治疗效果的严谨追求。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煎药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特别是对于粗鲁贫苦之家,往往难以按照正确的方法煎煮药物,导致病难愈。这一现象反映了中药煎煮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提示了中医药在普及和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药煎煮方法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科学内涵。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中医药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对煎药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