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原文

凡药之误人,虽不中病,非与病相反者,不能杀人。

即与病相反,药性平和者,不能杀人。

与病相反,性又不平和,而用药甚轻,不能杀人。

性既相反,药剂又重,其方中有几味中病者,或有几味能解此药性者,亦不能杀人。

兼此数害,或其人病甚轻,或其人精力壮盛,亦不能杀人。

盖误药杀人,如此之难也,所以世之医者,大半皆误,亦不见其日杀数人也。

即使杀之,乃辗转因循,以至于死,死者不觉也。

其有幸而不死,或渐自愈者,反指所误用之药以为此方之功效,又转以之误治他人矣。

所以终身误人,而不自知其咎也。

惟大热大燥之药,则杀人为最烈。

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

若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

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

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

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

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

我目中所见不一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谓命哉!

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

至于极轻淡之药,误用亦能杀人,此乃其人之本领甚薄,或势已危殆。

故小误即能生变,此又不可全归咎于医杀之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译文

药物误用虽然不能直接治病,但如果不是与病情相反,也不会致命。

即使与病情相反,如果药性平和,也不会致命。

如果与病情相反,药性又不平和,但用药量很轻,也不会致命。

如果药性与病情相反,药量又重,但药方中有几味药能治病,或者有几味药能缓解这种药性,也不会致命。

即使有这些不利因素,如果病人病情很轻,或者病人身体强壮,也不会致命。

因此,药物误用导致死亡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世上的医生大多误诊,但也不见他们每天杀死很多人。

即使误诊导致死亡,也是经过多次拖延,最终导致死亡,死者自己也不会察觉。

有些幸运的人没有死亡,或者逐渐自愈,反而把误用的药物当作药方的功效,再用这些药物去误治他人。

因此,他们终身误人,却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

只有大热大燥的药物,杀人的效果最为猛烈。

因为热性药物往往有毒,而且阳性急暴,一旦进入脏腑,就会导致血液上涌,气息上升。

如果病人本身阴气虚弱,或者正值酷暑,或者病人已经中暑或受热,一旦服用热性药物,两火相争,就会出现眼睛发红、便秘、舌燥、口干、口渴、心烦、皮肤干裂、精神烦躁等症状,各种恶症同时发作。

医生和病人家属都没有察觉,有的说应该引火归元,有的说这是阴症,应该加重热性药物,并辅以大补的药物。

病人七窍流血,痛苦呼号,状如服毒而死。

病人家属完全不认为是医生的过错,医生也洋洋自得,认为这是病情的必然结果。

总之,愚昧的人喜欢服用补热药物,即使死亡也不后悔。

我亲眼所见,多次流泪劝告,但医生和病人家属没有一个人听从,这难道不是所谓的命运吗?

大寒的药物也能杀人,但效果较慢,还有挽救的余地;不像大热的药物,绝对无法挽救。

至于极轻淡的药物,误用也能杀人,这是因为病人本身身体虚弱,或者病情已经非常危急。

因此,小小的误用也能导致病情恶化,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医生的误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注解

误药: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错误地使用了药物,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大热大燥之药:指药性极为燥热的药物,如附子、肉桂等,这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体内火气过旺,引发严重的身体反应。

引火归元: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将体内的火气引导回其本源,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阴症:中医术语,指体内阴气过盛或阳气不足的病症,通常表现为寒凉、虚弱等症状。

大补之品:指具有强烈滋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人参、鹿茸等,用于增强体质和治疗虚弱症状。

七窍皆血:形容病情极为严重,七窍(眼、耳、鼻、口)都出血,通常是由于体内火气过旺或药物反应过激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评注

这段古文深刻揭示了古代医疗实践中药物误用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大热大燥药物的危险性。作者通过详细的描述,展现了药物误用如何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这不仅是对古代医疗实践的批判,也是对现代医疗安全的重要警示。

文中提到的‘大热大燥之药’和‘大寒之药’的对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作者强调,大热药物由于其急性和毒性,一旦误用,后果往往不可逆转,而大寒药物虽然也能致命,但其作用较为缓慢,尚有救治的可能。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深切关怀。

此外,文中对医者和病家的态度也进行了批评。医者因误用药物而洋洋自得,病家对此毫无察觉,甚至将误用的药物视为疗效,这种盲目和无知是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这种描述,呼吁医者和病家都应提高警惕,正确理解和使用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最后,作者提到即使是极轻淡的药物,误用也可能致命,这强调了医疗行为中的细致和谨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特的,医者在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避免因小失大。这种对医疗细节的关注,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医疗实践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代医疗安全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热药误人最烈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