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本草古今论-原文
本草之始,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
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
故对症施治,其应若响。
仲景诸方之药,悉本此书。
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
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陶弘景倍之,而为七百二十品。
后世日增一日。
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肛有成书。
至明·李时珍,增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
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
此药味由少而多之故也。
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
然皆不若《神农本草》之纯正真确。
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万有不足凭者。
至其诠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则增注之。
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而误以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
更有己意推测而知者。
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而强着其效者。
种种难信。
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共详在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篇。
故论本草,必以神农为本,而他说则必审择而从之。
更必验之于病而后信。
又必考古方中所曾用者,用可采取,余则只可于单方外治之法用之。
又有后世所谓之奇药,或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世所未尝有者,后人用之,往往有奇效。
此乃偏方异气之所钟,造物之机,久而愈泄,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
博物君子,亦宜识之,以广见闻,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本草古今论-译文
本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当时只有三百六十种药物。
神农是开天辟地的圣人,与天地融为一体,能够深入探索造化的精髓,彻底理解万物的道理,他的每一个字都精确无误,不像后人那样通过推测来了解。
因此,对症下药,效果立竿见影。
张仲景的许多药方都源自这本书。
虽然药物种类不多,但通过神奇的变化,已经能够治疗所有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种类逐渐增多,到了陶弘景时代,药物种类翻倍,达到七百二十种。
后世药物种类不断增加。
凡是中外奇特的草药,只要试验有效,医生们都会采用,并记录在书中。
到了明朝的李时珍,他增加了许多药物,并著有书籍。
李时珍在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基础上增补,编成《本草纲目》,考察药物的异同,辨别真伪,追溯其来源,汇集各家学说,使本草学更加完备。
这是药物种类从少到多的原因。
至于药物的功效,也是后人通过试验得知的,因此它们能治疗的疾病范围更广。
然而,这些都不如《神农本草》那样纯正和准确。
所以宋朝有人说:使用神农时代的药物无不有效,而陶弘景增加的药物效果已经不太明显,后世增加的药物更是难以信赖。
对于药物的解释,大多是根据古方中使用的药物来治疗某种疾病,然后加以注释。
有时古方治疗某种疾病,使用的药物不止一种,但误以为其中某一种药物专门治疗该疾病。
还有一些是根据个人推测得出的结论。
甚至有时偶然治愈一种疾病,实际上并非该药物的功效,却强行归功于它。
这些情况都难以令人信服。
到了张洁古、李东垣等人,他们将某种药物专门归入某条经络,这种做法更加牵强附会,详细内容在《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篇》中。
因此,讨论本草学,必须以神农为基础,对其他说法则必须审慎选择。
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实际治疗来验证其效果。
还必须考察古方中曾经使用过的药物,只有这些药物可以采用,其他的只能用于单方外治的方法。
还有一些后世所谓的奇药,有的来自深山幽谷,有的来自异国他乡,前世未曾有过,后人使用后往往有奇效。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聚集了偏方异气,造物主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能够治疗古方无法治疗的奇病。
博学多识的人也应该了解这些,以拓宽见闻,这些内容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本草古今论-注解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始祖,相传他尝百草,发明了农业和医药。
本草:指中国古代关于药物的书籍,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药物学的奠基之作。
仲景:张仲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
陶弘景: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医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增补和注释。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唐慎微:唐代医学家,著有《证类本草》,是《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张洁古、李东垣:张洁古为元代医学家,李东垣为金元时期医学家,两人均以药物归经理论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本草古今论-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历程,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神农本草经》的诞生,再到后世医家如陶弘景、李时珍等人的增补和发展。文章强调了《神农本草经》的权威性和纯正性,认为其内容精确、疗效显著,是后世药物学的基石。
文章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药物种类逐渐增多,从最初的360种增加到700多种,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录的1892种药物。这种增长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然而,作者也指出,后世的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疗效未必如《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那样纯正和有效。
文章还批评了后世医家在药物诠释上的不足,指出许多药物的功效是通过推测或偶然发现的,缺乏科学依据。特别是张洁古、李东垣等人的药物归经理论,作者认为过于穿凿附会,缺乏实际依据。
最后,文章强调了药物使用的实践性,认为药物的功效必须通过实际治疗来验证。同时,作者也提到了一些后世发现的奇药,这些药物虽然不在传统本草书中,但往往能治疗一些传统药物无法治愈的奇病,体现了药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回顾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历程,还对其中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体现了作者对药物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