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药离合论-原文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
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
若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
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
譬之作书之法,用笔已工,而配合颠倒;与夫字形俱备,而点画不成者,皆不得谓之能书。
故善医者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合观之,而无方不本于古法,然后用而弗效,则病之故也,非医之罪也。
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隐害必多,则亦同于杀人而已矣。
至于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则《内经》详言之,兹不复赘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药离合论-译文
药方与药物,看似结合实则分离。
药物吸收天地之气,形成各自的特性,各有其功能,可以改变人体的血气,以消除疾病,这是药物的力量。
然而,草木的性质与人体不同,进入人体肠胃后,如何能按照人的意愿发挥作用呢?
因此,圣人制定药方来调和药物,有的用于专门治疗,有的用于综合治疗,有的相互辅助,有的相互对立,有的相互利用,有的相互制约,所以药方一旦形成,既能保持药物的特性,也能改变药物的特性。
这种操控方法,具有很大的权力。这是药方的妙处。
如果只是根据病情用药,药物虽然对症,但药方没有章法,这叫做有药无方;
或者固守一个药方来治疗疾病,药方虽然好,但其中有一两味药与病情无关,这叫做有方无药。
这就像写字的方法,用笔已经很熟练,但字的搭配却颠倒了;或者字形都具备,但笔画不完整,都不能称之为会写字。
所以,好的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没有一味药不与病情相符;在综合药方时,没有一个药方不遵循古法,如果使用后没有效果,那是病情的原因,不是医生的过错。
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偶尔有效,潜在的危害也很多,那就等同于杀人。
至于药方的大小、奇偶的法则,《内经》中有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药离合论-注解
方:指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将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和用法组合而成的治疗配方。
药:指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天地之气:指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之气,中医药学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气机变化密切相关。
血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液和气机,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圣人:指古代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这里特指古代医学家。
制方:指制定中药方剂的过程,包括药物的选择、配伍、剂量等。
调剂:指在中药方剂中,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调整药物的比例和用法。
专攻: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针对特定病症的强烈作用。
兼治: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同时治疗多种病症。
相辅: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相互配合,增强疗效。
相反: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相互制约,减少副作用。
相用: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相互利用,发挥协同作用。
相制:指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相互制约,平衡药性。
大权:指中药方剂中药物配伍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按病用药:指根据病情选择和使用药物。
立方无法:指制定中药方剂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有药无方:指有药物但没有合理的方剂配伍。
有方无药:指有方剂但其中某些药物与病情无关。
作书之法:比喻中药方剂的制定和使用需要像书法一样讲究技巧和艺术。
善医者:指精通中医药学的医生。
古法:指古代医学家制定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详细论述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药离合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药学的经典文献,深刻阐述了中药方剂的制定原则和重要性。文中首先指出,药物虽然具有治疗疾病的能力,但由于草木之性与人体不同,直接使用药物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古代医学家通过制定方剂,将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和用法组合,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方之妙’在于其灵活性和科学性。中药方剂不仅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还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这种‘大权’的运用,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方剂制定的严谨性。‘有药无方’和‘有方无药’都是不合理的,只有药物和方剂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最后,文中提到《内经》对方剂大小奇偶之法的详细论述,进一步强调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仍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药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