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剂古今论-原文
后世之方已不知几亿万矣,此皆不足以各方者也。
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
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不穷。
圣人这智,真与天地同体,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
上古至今,千圣相传,无敢失坠。
至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症,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
此之谓古方,与《内经》并垂不朽者。
其前后名家,如仓公、扁鹊、华佗、孙思邈诸人,各有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微别,然犹自成一家。
但不能与《灵》、《素》、《本草》一线相传,为宗枝正脉耳。
既而积习相仍,每着一书,必自撰方千百。
唐时诸公,用药虽博,已乏化机。
至于宋人,并不知药,其方亦板实肤浅。
元时号称极盛,各立门庭,徒骋私见。
迨乎有明,蹈袭元人绪余而已。
今之医者,动云古方,不知古方之称,其指不一。
若谓上古之方,则自仲景先生流传以外无几也;
如谓宋元所制之方,则其可法可传者绝少,不合法而荒谬者甚多,岂可奉为典章?
若谓自明人以前,皆称古方,则其方不下数百万夫常用之药,不过数百品,而为方数百万随拈几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
嗟!嗟!古之方何其严,今之方何其易,其间亦有奇巧之法、用药之妙,未必不能补古人之所未及,可备参考者。
然其大经大法,则万不能及。
其中更有违经背法之方,反足贻害。
安得有学之士为之择而存之,集其大成,删其无当,实千古之盛举。
余盖有志而未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剂古今论-译文
后世的药方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亿万个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各方的典范。
古时候,圣人制定药方,推究药理的本源,认识药性的专长,观察气味的顺逆,审察脏腑的喜好和厌恶,配合君臣的搭配;并且探索疾病的根源,推求经络的运行。
他们的思考深远,意义精妙,药味不过三四味,但其用途变化无穷。
圣人的智慧,真是与天地同体,不是人的心思所能达到的。
从上古到现在,千百位圣人相传,没有人敢失传。
到了张仲景先生,再次阐明用法,设为问答,注明主治的病症,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百位圣人的大成,以继承前人并启发后人,万世不能超出其范围。
这就是所谓的古方,与《内经》并垂不朽的。
其前后的名家,如仓公、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各有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略有不同,但仍然自成一家。
但不能与《灵枢》、《素问》、《本草》一线相传,成为宗枝正脉。
后来积习相沿,每写一本书,必定自己撰写千百个药方。
唐朝的各位医家,用药虽然广泛,但已经缺乏变化之机。
到了宋朝,人们甚至不了解药物,他们的药方也显得呆板肤浅。
元朝号称极盛,各自立门户,徒然炫耀私见。
到了明朝,只是沿袭元朝的余绪而已。
现在的医者,动不动就说古方,不知道古方的称呼,其含义不一。
如果说上古的药方,那么除了张仲景先生流传下来的以外几乎没有;
如果说宋元时期所制的药方,那么其中可以效法、可以传世的极少,不合规范而荒谬的很多,怎么能奉为典章呢?
如果说自明朝以前,都称为古方,那么其药方不下数百万种,常用的药物不过数百种,而药方数百万种,随便拈几味药,都已经成为药方,何必一定要说某个药方呢?
唉!唉!古时的药方多么严谨,现在的药方多么容易,其中也有奇巧的方法、用药的妙处,未必不能补充古人的不足,可以作为参考。
但其大经大法,则万不能及。
其中更有违背经典和法则的药方,反而足以贻害。
怎么能有学识的人为之选择并保存,集其大成,删去不合适的,实在是千古的盛举。
我虽有志于此,但还没有时间去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剂古今论-注解
圣人之制方:指古代圣贤制定药方的过程,强调其深远的思考和精确的义理。
张仲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伤寒论》: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主要讨论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金匮要略》: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涉及更广泛的疾病治疗。
仓公、扁鹊、华佗、孙思邈: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各有专长和贡献。
《灵》、《素》:指《灵枢》和《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两部分,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
《本草》:指《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方剂古今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药方制定过程的回顾,展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严谨。文章首先强调了圣人在制定药方时的深思熟虑和精确性,指出他们不仅推究药理的本源,还细致地考察药性、气味和脏腑的反应,以及病源和经络的变化。这种全面的考虑使得古代的药方虽然成分简单,但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文章特别提到了张仲景的贡献,认为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集大成之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智慧,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的工作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他的方法和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此外,文章还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指出了唐宋元明各代医学的特点和不足。特别是对宋元时期的批评,认为这一时期的医学缺乏创新,药方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反映了作者对医学传统和创新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章呼吁有识之士对古代药方进行整理和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实现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作者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古代医学成就的赞颂,也是对医学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古代药方的回顾和评价,文章强调了传统医学的价值和现代医学的责任,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