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执方治病论-原文
古人用药立方,先陈列病症,然后云某方主之。
若其症少用出入,则有加减之法,附于后方。
可知方中之药,必与所现之症纤悉皆合,无一味虚设,乃用此方毫无通融也。
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异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
今乃病名稍似,而其中之现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则其药皆不对症矣。
并有病名虽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则其中尽属相反之药矣。
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
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
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执方治病论-译文
古人使用药物制定药方时,首先会列出病症,然后说明某个药方适用于治疗这些病症。
如果病症稍有变化,就会在药方后面附上加减药物的方法。
由此可见,药方中的药物必须与所表现的病症完全吻合,没有一味药物是多余的,这样才能使用这个药方,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种病症可能有多个药方可以治疗,这些药方可能稍有不同,或者完全不同,这说明一种病症并不是只有一个药方可以治疗。
现在的情况是,病名看起来相似,但实际表现的病症完全不同,却仍然用这个药方来治疗,那么药物就都不对症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名虽然相同,但病症的表现却相反,却仍然使用这个药方,那么药方中的药物就全都是相反的。
总之,想要使用古方,必须先仔细审查病人所患的病症,确保这些病症与古方前面所列的病症完全吻合。
还要检查药方中所用的药物,确保每一味药物都与所表现的病症相吻合,然后才能使用,否则必须进行加减。
如果无法进行加减,就应该选择另一个药方,绝不能道听途说,听说某个药方可以治疗某种病,就不管病因的异同、病症的变化,而贸然进行治疗。
即使所使用的药方完全基于古方,但危害反而更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执方治病论-注解
立方:指制定药方,即根据病症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
加减之法:指在原有药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症的差异,增加或减少某些药物的方法。
纤悉皆合:指药方中的每一味药物都与病症的每一个细节完全对应。
通融:指灵活变通,此处指药方不能随意更改或调整。
病形:指病症的表现形式或特征。
道听途说:指未经证实的信息或传言,此处指不经过仔细辨证而盲目使用药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执方治病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要讨论了使用古方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文中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在使用古方时,必须确保药方中的每一味药物都与患者的病症完全对应,不能随意加减或更改。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首先,文中提到古人用药立方时,会先详细列出病症,然后再选择相应的药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它要求医生在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这种辨证施治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文中提到加减之法,即在原有药方的基础上,根据病症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灵活性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说明古人在使用药方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思想对现代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文中还批评了盲目使用古方的行为,指出即使药方本身是古方,但如果不对症下药,反而会加重病情。这种警示提醒我们,医学治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盲目迷信古方或道听途说。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医学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
最后,文中提到病名虽一,但病形可能相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这种思想强调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醒医生在治疗时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不能仅仅根据病名来判断。这种思想对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强调了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现代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尊重科学,注重个体差异,避免盲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