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方加减论-原文
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
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
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方也。
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
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
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胞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
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
若发奔豚者用桂枝,为加桂枝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
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着其加减之药。
若桂枝汤倍用芍药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糖汤,而为建中汤。
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立名亦异。
古法之严如此。
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则即以某方目之。
如用柴胡,则即曰小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
用猪苓、泽泻,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
去其要药,杂以他药,而仍以其方目之。
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于病,或则曰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呼!
即使果识其病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
遂相戒以为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精义,故与病毫无益,而反有害也。
然则,当何如?
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根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
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方加减论-译文
古人制定药方的原则,微妙而精细,令人难以想象。
他们通过仔细观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药物的轻重,对于所治疗的疾病,丝毫不差。
因此,不需要奇特的药物或特殊的技艺,即使是顽固难治的疾病,使用这些药方也能有神奇的效果,这是汉代以前的药方。
但是,人们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果每一种病都要制定一个药方,那什么时候才能穷尽呢?
所以古人就有了加减的方法,如果疾病的主要症状相同,但表现的症状不同,就不必再制定新的药方,而是在原有的药方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
例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病用桂枝汤,如果出现项背强直的症状,就用桂枝加葛根汤;如果有喘息的症状,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如果下后脉促胞满,就用桂枝去白芍汤;如果更加恶寒,就去白芍加附子汤,这些都是通过药物的加减来调整的。
如果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那就是将两个药方进行加减。
如果是治疗奔豚病,就用桂枝,加桂枝汤,这就是根据药物的轻重来进行加减。
即使只加减一两味药,虽然不改变药方的名称,但必须明确标注所加减的药物。
如果桂枝汤中加倍使用芍药并加入饴糖,就不再称为桂枝加饴糖汤,而是称为建中汤。
虽然药物相同,但意义已经不同,所以药方的名称也不同。
古人的方法如此严格。
后来的医者,不理解这个道理,却想借用古方的名义,从古方中取一两味药,就称之为某方。
例如使用柴胡,就称之为小柴胡汤,却不知道小柴胡汤的效力全在于人参。
使用猪苓、泽泻,就称之为五苓散,却不知道五苓散的妙处在于桂枝。
去掉关键的药物,混杂其他药物,却仍然以原方命名。
使用后没有效果,却不知道自责,或者归咎于疾病,或者归咎于药物,认为古方不能治疗现代的病,唉!
即使真的识别了疾病并使用古方,如果药方支离破碎,怎么可能有效呢?
于是大家互相告诫说古方难以使用,却不知道完全失去了古方的精髓,因此对疾病毫无益处,反而有害。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能够识别病情与古方相符的,就完全使用古方;如果有不同的症状,就根据古法进行加减;如果不太符合,就根据古方的方法,对古方所用的药物进行取舍和调整。
必须确保每一味药都对症,自然就不会违背古人的方法,使用后必定会有神奇的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方加减论-注解
桂枝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即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葛根:中药名,具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背强痛等症状。
浓朴:中药名,具有行气、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咳嗽痰多等症状。
杏子: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白芍:中药名,具有养血、止痛、调经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腹痛等症状。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疼痛、四肢厥冷等症状。
柴胡:中药名,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胸胁胀痛等症状。
人参:中药名,具有补气、生津、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猪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等症状。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清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湿热黄疸等症状。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方加减论-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阐述了古代医家在制方时的严谨态度和精湛技艺。古人制方不仅审察病情、辨别经络,还参考药性、斟酌轻重,确保每一味药都能精准对应病症。这种制方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对药物特性的精确把握。
文中提到的加减之法,展示了古人在面对不同症状时的灵活应对。例如,《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浓朴杏子汤等,都是根据具体症状对原方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种加减之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细致观察,也展示了他们对药物配伍的深刻理解。
然而,文中也批评了后世医者对古方的误解和滥用。许多医者不识古方精义,随意加减药物,甚至去掉关键药物,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种滥用古方的行为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文中强调,使用古方时必须严格遵循古法,根据病情和症状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每一味药都能对症下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在制方和用药上的高超技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它提醒我们,在使用古方时必须深入理解其精义,严格遵循古法,才能发挥出古方的最大疗效。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医学的严谨态度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值得我们现代医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