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今方剂大小论-原文
今人以古人气体充实,故方剂分两甚重,此无稽之说也。
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
如桂枝汤,伤寒大大剂也。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共八两为一剂。
在今只一两六钱,又分三服,则一服不过五钱三仞零。
他方有药品多者,亦不过倍之而已。
况古时之药,医者自备,俱用鲜者,分两以鲜者为准,干则折算。
如半夏、麦冬之类,皆生大而干小。
至附子,则野生者甚小,后人种之乃肥大,皆有确证。
今人每方必十余味每味三四钱,则一剂重一三两矣。
更有熟地用至四两一剂者,尤属可怪。
古丸药如乌梅丸,每服如桐子大十丸,今秤不过二三分,今则用三四钱至七八钱矣。
古末药用方寸经匕,不过今之六七分,今服三四钱矣。
古人用药,分两未尝从重。(《周礼·遗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六斗四升曰,四共二石五斗六升,为人一月之食,则每日食八升有余矣。盖一升只二合也。)
二十年来,时医误阅古方,增重分两,此风日炽。
即使对病,无气不胜药力,亦必有害,况更与病相反,害不尤速乎?
既不考古,又无师授,无怪乎其动成笑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今方剂大小论-译文
现在的人认为古人的体质强壮,所以药方的分量很重,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从夏商周到汉朝、晋朝,度量衡的标准不同,与现在相比,不过只有十分之二。(我亲眼见过汉代的六升铜量,容量相当于现在的一升二合。)
比如桂枝汤,是治疗伤寒的大剂量药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总共八两为一剂。
现在只相当于一两六钱,再分成三次服用,每次不过五钱三仞零。
其他药方中药品多的,也不过是加倍而已。
况且古时候的药,医生自己准备,都是用新鲜的药材,分量以新鲜药材为准,干药材则要折算。
比如半夏、麦冬之类的药材,新鲜时大,干燥后变小。
至于附子,野生的很小,后来人工种植的才变得肥大,这些都有确凿的证据。
现在的人每副药方必定有十几种药材,每种药材三四钱,那么一副药就重达一两三两。
更有甚者,熟地用到四两一副药,这尤其奇怪。
古代的丸药如乌梅丸,每次服用如桐子大小的十丸,现在称重不过二三分,现在却用到三四钱至七八钱。
古代的末药用方寸经匕,不过现在的六七分,现在却服用三四钱。
古人用药,分量从未过重。(《周礼·遗人》记载,凡是为万民准备的粮食,每人每天四升,六斗四升为一石,四石共二石五斗六升,是一个人一个月的粮食,那么每天吃八升多。一升只有二合。)
二十年来,现代医生误读古方,增加了分量,这种风气日益盛行。
即使对症下药,如果体质不足以承受药力,也必定有害,更何况药性与病情相反,害处不是更快吗?
既不考究古代,又没有师承传授,难怪他们常常成为笑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今方剂大小论-注解
桂枝汤:古代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初起,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伤寒:中医病名,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等。
升斗权衡:古代度量衡制度,用于衡量谷物等物品的体积和重量。
方寸经匕:古代量药器具,用于量取药物粉末,方寸指其大小,经匕指其形状。
乌梅丸:古代中药丸剂,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麦冬: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
附子: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但需谨慎使用,因其有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古今方剂大小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与现代药物使用分量的对比,揭示了时医在用药上的误区。作者指出,古代药物分量较轻,且多为鲜药,而现代医生往往增加药物分量,这不仅无益于治疗,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严谨和科学性,也揭示了现代医学在传承古代智慧时的偏差。
文章中提到的桂枝汤、乌梅丸等方剂,都是古代中医的经典方剂,其药物组成和分量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作者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分析,强调了古代医学在药物使用上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作者也批评了现代医生在用药上的随意性,指出这种随意性不仅无助于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变化,指出古代的药物分量与现代相比要轻得多。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严谨性,也揭示了现代医学在传承古代智慧时的偏差。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强调了古代医学在药物使用上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批评了现代医生在用药上的随意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与现代药物使用分量的对比,揭示了时医在用药上的误区,强调了古代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批评了现代医生在用药上的随意性。这种对比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学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医学智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