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医必备药论-原文
古之医者,所用之药皆自备之。
《内经》云∶司气备物,则无遗主矣。
当时韩康卖药,非卖药也,即治病也。
韩语公《进学解》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特用无遗,医师之良也。
今北方人称医者为卖药先生,则医者之自备药可知。
自宋以后,渐有写方不备药之医,其药皆取之肆中,今则举世皆然。
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
乃行医者竟不知药,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同,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
又古圣人之治病,惟感冒之疾,则以煎剂为主,余者皆用丸散为多。
其丸散,有非一时所能合者。
倘有急迫之疾,必须丸散,俟丸散合就,而人已死矣。
又有一病只须一丸而愈,合药不可只合一丸。
若使病家为一人而合一料,则一丸之外,皆为无用。
惟医家合之,留待当用者用之,不终弃也。
又有不常用,不易得之药,储之数年,难遇一用,药肆之中,因无人问,则亦不备。
惟医者自蓄之,乃可待不时之需耳。
至于外科所用之煎方,不过通散营卫耳。
若护心托毒,全赖各种丸散之力,其药皆贵重难得。
及锻炼之物,修合非一二日之功,而所费又大,亦不得为一人只合一二丸。
若外治之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瘀,定痛煞痒,提脓呼毒,生肉生皮,续筋连骨;
又有薰蒸烙灸,吊洗点等药,种种各异,更复每症不同,皆非一时所得备,尤必须平时预合。
乃今之医者,既不知其方,亦不讲其法;
又资本以蓄药料,偶遇一大症,内科则一煎方之外,更无别方;
外科则膏药之外,更无余药。
即有之,亦惟取极贱极易得之一二味,以为应酬之具,则安能使极危、极险、极奇、极恶之症,令起死回生乎?
故药者,医家不可不全备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医必备药论-译文
古代的医生,所用的药物都是自己准备的。
《内经》说:掌握气候,准备物品,就不会遗漏主要的东西。
当时韩康卖药,其实不是卖药,而是治病。
韩语公在《进学解》中说:牛溲、马渤、破鼓的皮,都收集并储存起来,特别使用不遗漏,这是医生的良方。
现在北方人称医生为卖药先生,由此可见医生自己备药的情况。
自宋朝以后,逐渐有写药方但不备药的医生,他们的药物都从药铺中取得,现在全世界都是这样。
卖药的人不懂医,还可以理解。
但行医的人竟然不懂药,那么药物的真假好坏,完全不清楚,医生和药物不配合,即使药方不错,药物的错误也很多。
另外,古代圣人治病,只有感冒之类的疾病,才以煎剂为主,其他的多用丸散。
这些丸散,有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配好的。
如果有急病,必须用丸散,等丸散配好,人已经死了。
还有一种病只需要一丸就能治好,但配药不能只配一丸。
如果让病家为一个人配一料药,那么除了那一丸,其他的都无用。
只有医生配好,留待需要时使用,才不会浪费。
还有一些不常用、不易得的药物,储存多年,难得用一次,药铺中因为没人问津,也就不备。
只有医生自己储备,才能应对不时之需。
至于外科所用的煎方,不过是通散营卫而已。
如果要护心托毒,全靠各种丸散的力量,这些药物都贵重难得。
还有那些需要锻炼的药物,配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且费用也大,也不能为一个人只配一两丸。
如果是外治的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瘀,定痛止痒,提脓呼毒,生肉生皮,续筋连骨;
还有薰蒸烙灸,吊洗点等药物,种类繁多,每种病症不同,都不是一时能备齐的,尤其需要平时预先配制。
但现在的医生,既不知道药方,也不讲究方法;
又没有资本储备药料,偶尔遇到一个大病,内科除了一个煎方,就没有别的方子;
外科除了膏药,就没有其他药物。
即使有,也只是取极便宜、极易得的一两味药,作为应酬的工具,这样怎么能让极危、极险、极奇、极恶的病症,起死回生呢?
所以,药物是医生不可不全备的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医必备药论-注解
韩康: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以卖药为名,实则治病救人,其事迹体现了古代医者仁心仁术的精神。
牛溲、马渤、败鼓之皮:这些是古代中医常用的药材,牛溲指牛的尿液,马渤是一种植物,败鼓之皮则是旧鼓的皮,这些材料在中医中各有其特定的药用价值。
煎剂:中医的一种药物剂型,通过煎煮药材制成,主要用于治疗感冒等疾病。
丸散:中医的另外两种药物剂型,丸剂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散剂则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这两种剂型便于携带和长期保存。
外科所用之煎方:指用于外科治疗的煎剂,主要用于通散营卫,即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护心托毒:中医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药物保护心脏,排除体内的毒素。
围药、涂药、升药、降药:这些都是中医外治法的具体应用,围药用于包裹伤口,涂药直接涂抹于患处,升药和降药则分别用于提升或降低体内的某种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医必备药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医者用药方式的描述,展现了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古代医者不仅精通医术,还亲自准备药材,这种全面的医疗方式体现了医者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和对医术的深刻理解。
文中提到的韩康卖药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医者仁心仁术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医者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医者与药材紧密结合的传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煎剂和丸散的描述,本文揭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本文还强调了医者对药材的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医者不仅要懂得如何开方,还要了解药材的性质和功效,这样才能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本文通过对现代医者用药方式的批评,呼吁恢复古代医者全面备药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增强医者的责任感和医术水平。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医者用药方式的回顾和现代医者用药方式的反思,深刻揭示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现代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