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原文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罔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

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

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

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猫厣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

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

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

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

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御之。

泻痢甚,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

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法也。

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

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

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译文

世界上有一些奸诈的医生,他们为了谋取钱财,追求一时的疗效,不顾病人的生死,这种医生被称为‘劫剂’。

所谓‘劫剂’,就是用猛烈的药物强行驱除邪气。

邪气侵入人体,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驱除,必须逐渐消散和排出才能彻底清除。

现在想要在一天之内见效,就必然使用猛烈的药物与邪气相争;或者用强力的补药来压制邪气。

药物过于猛烈,邪气暂时被压制,但正气也会受到伤害;药物过于补益,正气突然增强,邪气反而会内陷。

一时之间似乎有效,等到药力耗尽,邪气再次袭来,元气已经大受损伤。

比如病人身体发热严重,不散发热气,反而用寒凉的药物压制。

腹痛严重,不找出原因,反而用香燥的药物来缓解。

腹泻严重,不排除积滞,反而用收敛的药物来止泻,这些都是猛烈的治疗方法。

如果邪气旺盛,却用大剂量的参附等补药,一时阳气大盛,病气必然潜藏,神气似乎暂时安定,但过了一两天,元气与邪气相合,反而助长邪气,使其更加猖獗,祸害更加严重,这就是强力补益的方法。

这种害人的手段,奸诈的医生用来欺骗病人、骗取钱财的占十分之五。

平庸的医生不懂这些,却效仿这种做法来害人的也占十分之五。

作为医生,不能不自我反省;作为病人,也不能不仔细辨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注解

劫剂:指那些为了迅速见效而使用重药或峻补药物,不顾病人长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疗手段。

邪气:在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的外来或内生有害因素。

猫厣之药:比喻药效强烈、作用迅速的药物。

峻补之药:指药性强烈,用于迅速补充或增强体质的药物。

沉寒之药:指性质寒凉,用于降低体温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香燥御之:指使用性质温热、干燥的药物来控制或治疗症状。

收敛之药:指用于止泻或减少分泌的药物。

参附:指人参和附子,两种在中医中常用的强效补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劫剂’这一医疗手段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古代医疗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首先定义了‘劫剂’的概念,即那些为了迅速见效而使用重药或峻补药物,不顾病人长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疗手段。这种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期来看,对病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使用‘劫剂’的后果。通过使用猫厣之药或峻补之药,虽然可以暂时压制邪气,但同时也会伤害正气,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例如,使用沉寒之药来降低体温,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发热,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体内寒气过重,影响健康。

此外,文章还批评了那些盲目模仿‘劫剂’的庸医,指出他们的无知和盲目效仿不仅不能治愈病人,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批评不仅揭示了医疗实践中的问题,也反映了作者对医疗伦理的深刻关注。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劫剂’的批判,不仅揭示了古代医疗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也反映了作者对医疗伦理和病人安全的深刻关注。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论证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劫剂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