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原文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今世所传《雷公炮炙论》是也。

后世制药之法,日我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

凡物气浓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

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

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每药制之也。

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

此乃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人之法,不足凭也。

惟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译文

制药的方法,在古代的方剂中很少见,而最为详细的是宋朝的雷公,现在流传的《雷公炮炙论》就是他的著作。

后世的制药方法,日益增多,其中也有一些非常不合理的,当然不能采用;但如果其中有一些微妙之处,确实蕴含着精深的道理。

凡是药性强烈、药力强大的药物,没有不偏颇的,偏颇则有利必有弊。

想要取其利而去其弊,就需要用方法来制衡它,这样药性的偏颇就会变得醇和。

制衡的意义各有不同,有的以相反为制,有的以相资为制,有的以相恶为制,有的以相畏为制,有的以相喜为制。

而制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制衡其形态,有的制衡其性质,有的制衡其味道,有的制衡其质地,这些都是巧妙用药的方法。

古代方剂中制药的方法不多,其立方的方法,配合药性,比如桂枝汤中使用白芍,也有制衡的道理,所以不必每种药都进行制衡。

如果后世那些追求新奇、炫耀奇异的人,一定要追求贵重、怪僻的药物,其制衡方法耗费大量工本,以神化其说法。

这些都是追求新奇、崇尚奇异的人编造出来,用来欺骗富贵之人的方法,不值得相信。

只有平和而有道理的,才是可以采用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注解

雷公炮炙论:宋代雷斅所著的药物炮制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方法和理论,对后世中药炮制学有重要影响。

桂枝汤: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

白芍: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

相制:中药配伍理论之一,指通过药物的相互制约作用,达到调和药性、增强疗效或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药炮制的方法和理论,强调了炮制在中药应用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指出,古代关于制药的方剂较少,而宋代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其中最为详尽的著作。这表明宋代在中药炮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世制药方法日益增多,其中既有精妙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作者强调,药物性质偏颇者,往往有利有弊,需要通过炮制来调和药性,使其更加醇和。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调和阴阳”的基本理念,即通过调整药物的性质,使其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发挥最佳疗效。

文章详细列举了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为制”、“相喜为制”等,并指出这些方法在炮制过程中可以针对药物的形、性、味、质进行调节。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中药炮制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作者还批评了后世一些追求新奇、贵重药物的做法,认为这些做法往往耗费大量工本,且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为了迎合富贵之人的好奇心。这一批评反映了作者对中医药传统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强调了中医药应以平和、合理为原则,不应盲目追求新奇。

最后,文章以桂枝汤中的白芍为例,说明了古代方剂中药物配伍的合理性。桂枝汤中的白芍与桂枝相配,既能调和药性,又能增强疗效,体现了中医“相制”理论的精妙之处。这一例子不仅展示了古代方剂的科学性,也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药炮制方法和理论的探讨,展示了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价值。文章不仅强调了炮制在中药应用中的重要性,还批评了后世一些不合理做法,体现了作者对中医药传统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这些观点对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制药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