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乩方论-原文
世有书符请仙而求方者,其所书之方,固有极浅、极陋、极不典,而不能治病且误人者;亦有极高、极古、极奇、极稳,以之治病而神效者。
其仙或托名吕纯阳,或托名张仲景。其方亦宛然纯阳、仲景之遗法。
此其事甚奇,然亦有理焉。
夫乩者,机也。人心之感召,无所不通,既庆心于求治,则必又能治病之鬼神应之。
虽非真纯阳、仲景,必先世之明于医理,不遇于时而死者,其向导一时不散,游行于天地之间,因感而至,以显其能,而其人病适当愈,则获遇之,此亦有其理也。
其方未必尽效,然皆必有意义,反不若世之时医,用相反之药以害人。
惟决死生之处,不肯凿凿言之,此则天机不轻泄之故也。
至于不通不典之方,则秘持乩之术不工,或病家之心不诚,非真乩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乩方论-译文
世间有人通过书写符咒请仙来求取药方,他们所得到的药方,有的非常浅显、简陋、不规范,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误人;也有的非常高明、古老、奇特、稳妥,用来治病效果神奇。
这些仙人有的假托吕纯阳的名字,有的假托张仲景的名字。他们的药方也仿佛真的是吕纯阳、张仲景留下的方法。
这种事情非常奇特,但也有其道理。
乩仙,是一种机巧。人心的感召力无所不通,既然诚心求治,那么必定会有能治病的鬼神回应。
虽然并非真正的吕纯阳、张仲景,但必定是前世精通医理,因时运不济而死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一时不散,游荡于天地之间,因感应而来,以显示他们的能力,而病人的病恰好该好了,于是遇到了他们,这也是有其道理的。
这些药方未必都有效,但必定都有其意义,反而不像世间的庸医,用相反的药物来害人。
只是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他们不肯明确说明,这是因为天机不可轻易泄露的缘故。
至于那些不通、不规范的药方,则是因为持乩之术不精,或者病家的心不诚,并非真正的乩仙药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乩方论-注解
书符请仙:一种道教仪式,通过书写符咒和召唤仙灵来寻求帮助或治疗疾病。
吕纯阳:即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被尊为道教内丹派的祖师,常被民间信仰者视为医药和长寿的象征。
张仲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对中医理论有重大贡献。
乩:一种道教仪式,通过使用乩笔在沙盘上写字来与神灵沟通,寻求指导或解答。
机:在这里指的是乩术中的灵感和感应,即人心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乩方论-评注
这段文字探讨了古代中国通过书符请仙和乩术来寻求医疗帮助的现象。作者首先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药方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极为浅陋,无法治病甚至可能误人,而有的则极为高明,能够产生神效。这种差异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传统医学的依赖。
文中提到的吕纯阳和张仲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吕纯阳作为道教的神仙,象征着长寿和智慧,而张仲景则是医学的权威,他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托名这两位人物,人们试图赋予这些药方更高的权威和效力。
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乩术的原理,即人心与神灵之间的感应。这种感应被认为可以召唤出精通医理的鬼神,即使不是真正的吕纯阳或张仲景,也可能是历史上精通医理但未能在生前得到认可的人。这种解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灵魂不灭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最后,作者指出,虽然这些药方未必都有效,但它们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至少不像一些庸医那样使用相反的药物害人。同时,作者也提到,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这些乩方往往不会明确给出答案,这被认为是天机不可轻易泄露的体现。这种观点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命运和天意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医学和宗教方面的实践和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死亡和超自然力量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