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周公(西周初年)所制,后经孔子及其弟子整理。它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仪礼》共17篇,详细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书中通过具体的仪式步骤,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它是研究先秦礼制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原文

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及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

天子赐舍,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侯氏再拜稽首。

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

侯氏裨冕,释币于祢。乘墨车,载龙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缫。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啬夫承命,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西上,路下四,亚之,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飨,礼,乃归。

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天子乘龙,载大旂,像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记。几,俟于东箱。偏驾不入王门。奠圭于缫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译文

觐见礼仪。到了郊外,国王派人穿着皮弁服,手持璧玉来慰劳。侯爵也穿着皮弁服在帷门外迎接,行再拜礼。使者不回拜,直接拿着玉璧,三次作揖。到了台阶前,使者不谦让,先登上台阶。侯爵登上台阶听命,然后下来,行再拜稽首礼,再上去接受玉璧。使者向左转身站立,侯爵归还玉璧,使者接受。侯爵下来,行再拜稽首礼,使者才离开。侯爵阻止使者离开,使者才再次进入。侯爵与使者互相谦让登阶。侯爵先登阶,授给使者几案。侯爵行拜礼送几案;使者设置几案,回拜。侯爵用束帛和乘马作为礼物送给使者,使者再拜接受。侯爵再拜送礼物。使者下来,牵着左边的马离开。侯爵送到门外,行再拜礼。侯爵随后跟随。

天子赐予住所,说:“伯父,你在王所顺从命令,赐予伯父住所!”侯爵再拜稽首,用束帛和乘马作为礼物。

天子派大夫告诫,说:“某日,伯父率领你的初事。”侯爵再拜稽首。

诸侯在朝见前,都在朝堂上接受住所。同姓的诸侯面向西,以北为上;异姓的诸侯面向东,以北为上。

侯爵穿着裨冕服,在祢庙前献上币帛。乘坐墨车,载着龙旗、弧韣,然后朝见时手持瑞玉,有缫带。

天子在门窗之间设置斧依,左右放置几案。天子穿着衮冕服,背靠斧依。啬夫传达命令,报告给天子。天子说:“不是别人,伯父真的来了,我一人很高兴。伯父请进,我一人将接受。”侯爵从门右侧进入,坐下放置圭玉,行再拜稽首礼。摈者通报。侯爵坐下拿起圭玉,登上台阶传达命令。国王接受玉璧。侯爵下来,在台阶东北面行再拜稽首礼。摈者延请,说:“请上!”登上台阶完成拜礼,然后离开。

四次献礼都用束帛加璧玉,庭中的实物只有国家所有。奉上束帛,一匹马在前,九匹马跟随,中庭西面为上,放置币帛,行再拜稽首礼。摈者说:“我一人将接受。”侯爵登上台阶,传达命令。国王抚摸玉璧。侯爵从西阶下来,东面授给宰币,西阶前行再拜稽首礼,牵着马离开,交给别人,九匹马跟随。事情完毕。

然后在庙门东侧右袒。从门右侧进入,北面站立,报告听命。摈者通报给天子。天子对侯爵说:“伯父无事,回去安宁你的国家!”侯爵再拜稽首,离开,从屏南到门西,然后从门左侧进入,北面站立,国王慰劳他。再拜稽首。摈者延请,说:“请上!”登上台阶完成拜礼,下来离开。

天子赐予侯爵车服。在外门外迎接,行再拜礼。路先设置,西面为上,路下四,其次,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上箧服,加命书在上面,从西阶登上,东面,大史在右。侯爵登上,西面站立。大史宣读命令。侯爵在两阶之间下来;北面行再拜稽首礼,登上台阶完成拜礼。大史将书加在服上,侯爵接受。使者离开。侯爵送行,再拜,用束帛、四马作为礼物送给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送给大史也是如此。

同姓的大国称为伯父,异姓的称为伯舅。同姓的小国称为叔父,异姓的小国称为叔舅。

飨宴,礼仪,然后回去。

诸侯觐见天子,建造宫室方三百步,四门,坛高十二寻、深四尺,上面放置方明。方明是木头,方四尺,设置六色,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面玄色,下面黄色。设置六玉,上面圭玉,下面璧玉,南方璋玉,西方琥玉,北方璜玉,东方圭玉。上介都奉上他们君主的旗帜,放置在宫室,尚左。公、侯、伯、子、男,都站在他们的旗帜下。四传摈。天子乘坐龙车,载着大旗,像日月、升龙、降龙;出去,在东门外拜日,回来祭祀方明。在南门外礼日,在北门外礼月和四渎,在西门外礼山川丘陵。

祭天,烧柴。祭山、丘陵,登高。祭川,沉水。祭地,埋土。

记录。几案,等待在东箱。偏驾不入王门。放置圭玉在缫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注解

觐礼: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皮弁:古代的一种礼帽,用皮革制成,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圆形,中间有孔,常用于祭祀和礼仪。

侯氏:指诸侯,封建时代的地方统治者。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的尊敬。

束帛:古代的一种礼物,用帛布捆扎而成,常用于礼仪和赏赐。

乘马:古代的一种礼物,指马匹,常用于礼仪和赏赐。

斧依:古代的一种礼仪用具,象征权力和威严。

衮冕:古代天子的礼服和礼帽,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方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木制神位,象征天地四方。

燔柴:古代祭祀时焚烧柴木的仪式,表示对神灵的敬意。

瘗:古代祭祀时埋藏祭品的仪式,表示对地神的敬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首先,诸侯在郊外迎接天子的使者,双方都穿着皮弁,使用璧作为礼物,体现了礼仪的庄重和正式。使者不答拜,直接执玉前行,显示了天子的威严和尊贵。诸侯在听命后,再拜稽首,表现出对天子的极度尊敬。

在觐见过程中,天子赐予诸侯舍所,并称其为‘伯父’,体现了天子对诸侯的亲近和尊重。诸侯在接受舍所后,再次拜谢,并用束帛和乘马作为礼物,表达对天子的感激之情。这一系列的礼仪动作,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展示了礼仪文化中的尊卑有序和相互尊重。

在觐见的最后阶段,诸侯在庙门之东右肉袒,表示对天子的忠诚和服从。天子则赐予诸侯车服,并派使者传达命令,诸侯再次拜谢并接受赏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天子的恩赐和权威,也展示了诸侯对天子的忠诚和服从。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祭祀的仪式,如祭天、祭山、祭川、祭地等,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祭祀仪式中的燔柴、升、沉、瘗等动作,象征着对天地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礼仪描述,展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文化和宗教信仰。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礼仪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内涵,以及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觐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