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周公(西周初年)所制,后经孔子及其弟子整理。它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仪礼》共17篇,详细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书中通过具体的仪式步骤,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它是研究先秦礼制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士相见礼-原文
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
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
主人曰:“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
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
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出迎于门外,再拜。客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曏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
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
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
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
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其还挚。”
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
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敢固辞!”
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
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再拜受。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如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
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
再拜稽首,受。
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
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先见之。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凡执币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举前曳踵。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士相见礼-译文
士人相见的礼仪。见面时带的礼物,冬天用野鸡,夏天用干肉。用左手捧着礼物,说:“我很想见您,但没有机会传达。某人以命令让我来见您。”
主人回答说:“某人命令我来见您,您屈尊前来。请您先回家,我将去拜访您。”
客人回答说:“我不值得您屈尊前来,请您一定要见我。”
主人说:“我不敢摆架子,坚持请您先回家,我将去拜访您。”
客人回答说:“我不敢摆架子,坚持请求您见我。”
主人回答说:“我坚持推辞,但无法拒绝您的命令,将去拜访您。听说您带了礼物,我不敢接受。”
客人回答说:“我不带礼物,不敢见您。”
主人回答说:“我不够资格学习礼仪,坚持推辞。”
客人回答说:“我不依赖礼物,不敢见您,坚持请求。”
主人回答说:“我坚持推辞,但无法拒绝您的命令,不敢不恭敬地遵从!”
主人出门迎接,再次行礼。客人回礼。主人作揖,进门右边。客人捧着礼物,进门左边。主人再次行礼接受礼物,客人再次行礼送礼物,然后出门。主人请求见面,客人返回见面,然后退下。主人送到门外,再次行礼。
主人再次见面,带着礼物,说:“刚才您屈尊前来,让我见您。请将礼物还给传达命令的人。”
主人回答说:“我已经见到您了,不敢接受礼物。”
客人回答说:“我不敢求见,请将礼物还给传达命令的人。”
主人回答说:“我已经见到您了,坚持推辞。”
客人回答说:“我不敢让您知道,坚持请求将礼物还给传达命令的人。”
主人回答说:“我坚持推辞,但无法拒绝您的命令,不敢不遵从。”
客人捧着礼物进门,主人再次行礼接受礼物。客人再次行礼送礼物,然后出门。主人送到门外,再次行礼。
士人见大夫时,最终推辞礼物。在进门时,行礼一次表示屈尊。客人退下,主人送行,再次行礼。
如果曾经是臣子,则礼貌地推辞礼物,说:“我推辞,但无法拒绝命令,不敢坚持推辞。”
客人进门,放下礼物,再次行礼,主人回礼一次,客人出门。让传达命令的人将礼物还到门外,说:“某人让我还礼物。”
客人回答说:“我已经见到您了,不敢接受礼物。”
传达命令的人回答说:“某人命令我:‘我不敢摆架子。’坚持请求。”
客人回答说:“我是您的卑微私臣,不够资格践行礼仪,坚持推辞!”
传达命令的人回答说:“某人让我,不敢摆架子,坚持请求!”
客人回答说:“我坚持推辞,但无法拒绝命令,不敢不遵从。”
再次行礼接受礼物。
下大夫相见时用雁,用布装饰,用绳子绑住,像拿野鸡一样。上大夫相见时用小羊,用布装饰,四角绑住,结在脸上;左手拿着,像拿小鹿一样。像士人相见的礼仪一样。
初次见君主时带着礼物,到下面时,表情更加严肃。庶人见君主时,不做表情,进退快走。士大夫则放下礼物,再次行礼磕头;君主回礼一次。如果是其他国家的人,则让传达命令的人还礼物,说:“我们的君主让我还礼物。”
客人回答说:“君主不把我当作外臣,我不敢推辞。”
再次行礼磕头,接受礼物。
凡是在宴会上见君主,一定要辨别君主的南面。如果不能辨别,则正对方向,不怀疑君主。君主在堂上,升堂见时没有固定的台阶,辨别君主所在的位置。
凡是说话,不是回答时,要稳妥后再传话。与君主说话,说使臣的话。与大人说话,说事君的话。与老人说话,说使弟子的话。与年轻人说话,说孝顺父兄的话。与众人说话,说忠信慈祥的话。与官员说话,说忠信的话。
凡是与大人说话,开始时看脸,中间看怀抱,结束时看脸,不要改变。众人都是这样。如果是父亲,则目光游移,不要超过脸,不要低于腰带。如果不说话,站着时看脚,坐着时看膝盖。
凡是侍坐在君子旁边,君子打哈欠伸懒腰,问时间的早晚,以食物准备好为告,改变位置时,则请求退下是可以的。晚上侍坐时,问夜晚,吃荤菜时,请求退下是可以的。
如果君主赐予食物,则君主先祭拜再吃饭,尝遍食物,喝水后等待,君主命令吃饭,然后才吃。如果有将要吃饭的人,则等待君主吃饭,然后才吃。如果君主赐予酒杯,则下席,再次行礼磕头,接受酒杯,升席祭拜,喝完酒后等待,君主喝完酒后,然后递上空酒杯。退下,坐下取鞋,隐蔽后再穿鞋。君主为他起身,则说:“君主不必起身,臣不敢推辞。”君主如果下来送行。则不敢回头推辞,直接出门。大夫则推辞,退下,到门口时三次推辞。
如果先生是不同爵位的人请求见面,则推辞。推辞无法拒绝命令,则说:“我没有理由见您,推辞无法拒绝命令,将去拜访您。”先见之。
如果不是以君主的命令出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说寡君的老臣。凡是拿着礼物的人,不快步走,表情更加严肃作为礼仪。拿着玉的人,则只舒展武器,举起前脚拖后脚。凡是对君主自称,士大夫则说下臣。在国都的宅邸,则说市井之臣;在野外的,则说草茅之臣,庶人则说刺草之臣。其他国家的人则说外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士相见礼-注解
士相见之礼:古代士人之间相见时的礼仪规范,体现了尊卑有序、礼尚往来的原则。
挚:古代相见时携带的礼物,根据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如冬天用雉,夏天用腒。
雉:野鸡,古代常用作礼物,象征吉祥和尊重。
腒:干肉,古代常用作礼物,象征诚意和尊重。
左头奉之:古代礼仪中,将礼物用左手托举,表示尊敬。
某子以命命某见:通过中间人传达见面的请求,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间接性和尊重。
固辞:坚决推辞,表示谦逊和礼貌。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深深的敬意。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的尊敬。
燕见:在非正式场合与君主见面,礼仪相对轻松。
辩君之南面:在燕见时,必须面向君主的南面,表示尊重。
妥而后传言:在发言前先整理好仪态,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膳荤:指晚餐,古代晚餐通常较为丰盛。
虚爵:空酒杯,表示饮酒完毕。
隐辟而后屦:在退下时,先隐蔽地穿上鞋子,表示对君主的尊重。
寡君之老:大夫或士人在自称时使用的谦辞,表示对君主的尊重。
执币者:指拿着礼物的人,礼仪要求其步伐稳重,表情严肃。
执玉者:指拿着玉器的人,礼仪要求其动作优雅,步伐缓慢。
下臣:士大夫在君主面前的自称,表示谦卑。
市井之臣:在国都中的士人自称,表示其身份。
草茅之臣:在乡村中的士人自称,表示其身份。
刺草之臣:庶人在君主面前的自称,表示其身份。
外臣:他国的人在君主面前的自称,表示其身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士相见礼-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士人相见时的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制文化。文中通过士人之间的相见礼仪,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尊卑有序、礼尚往来的重视。
首先,文中提到的‘挚’作为见面礼物,根据季节不同有所变化,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反映了礼物的象征意义。冬天用雉,夏天用腒,既符合季节特点,又寓意吉祥和诚意。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固辞’和‘再拜’,这些礼仪动作体现了古人的谦逊和礼貌。士人在相见时,通过反复的推辞和拜礼,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这种礼仪的繁琐和细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再者,文中还提到了与君主相见的礼仪,如‘燕见’和‘辩君之南面’。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对君主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在与君主相见时,必须严格遵守礼仪规范,以示对君主的忠诚和敬意。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在不同场合下的言谈礼仪,如与君言、与大人言、与老者言等。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人对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的尊重和礼貌。通过不同的言谈方式,士人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谦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礼仪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尊卑有序、礼尚往来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对这些礼仪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