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周公(西周初年)所制,后经孔子及其弟子整理。它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仪礼》共17篇,详细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书中通过具体的仪式步骤,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它是研究先秦礼制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乡饮酒礼-原文
《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主人降席自南方,侧降;作相为司正。司正礼辞,许诺。主人拜,司正答拜。主人升,复席。司正洗觯,升自西阶,阼阶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安于宾。”司正告于宾,宾礼辞,许。司正告于主人。主人阼阶上再拜,宾西阶上答拜。司正立于楹间以相拜,皆揖,复席。
司正实觯,降自西阶,阶间北面坐奠觯;退共,少立;坐取觯,不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盥洗;北面坐奠觯于其所,退立于觯南。
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宾东。宾坐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不祭,立饮,不拜,卒觯,不洗,实觯,东南面授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拜送于主人之西。宾揖,复席。
主人西阶上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于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主人揖,复席。
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受酬者自介右,众受酬者受自左,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辩,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司正降,复位。
使二人举觯于宾、介,洗,升,实觯于西阶上,皆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皆坐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介席末答拜。逆降,洗,升,实觯,皆立于西阶上。宾、介皆拜。皆进,荐西奠之,宾辞,坐取觯以兴。介则荐南奠之,介坐受以兴。退,皆拜送,降。宾、介奠于其所。
司正升自西阶,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宾辞以俎。主人请彻俎,宾许。司正降阶前,命弟子俟彻俎。司正升,立于序端。宾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降席,西阶上北面。遵者降席,席东南面。宾取俎,还授司正;司正以降,宾从之。主人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自西阶,主人降自阼阶。介取俎,还授弟子;弟子以降,介从之。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众宾皆降。
说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
宾出,奏《陔》。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席于宾东,公三重,大夫再重。公如大夫,入,主人降,宾、介降,众宾皆降,复初位。主人迎,揖让升。公升如宾礼,辞一席,使一人去之。大夫则如介礼,有诸公,则辞加席,委于席端,主人不彻;无诸公,则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明日,宾服乡服以拜赐,主人如宾服以拜辱。主人释服,乃息司正。无介,不杀,荐脯醢,羞唯所有。征唯所欲,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宾、介不与。乡乐唯欲。
记。乡,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蒲筵,缁布纯。尊綌幂,宾至彻之。其牲,狗也。亨于堂东北。献用爵,其他用觯。荐脯,五挺,横祭于其上,出自左房。俎由东壁,自西阶升。宾俎,脊、胁、肩、肺。主人俎,脊、胁、臂、肺。介俎,脊、胁、肫、胳、肺。肺皆离。皆右体,进腠。以爵拜者不徒作。坐卒爵者拜既爵,立卒爵者不拜既爵。凡奠者于左,将举于右。众宾之长,一人辞洗,如宾礼。立者东面北上;若有北面者,则东上。乐正与立者,皆荐以齿。凡举爵,三作而不徒爵。乐作,大夫不入。献工与笙,取爵于上篚;既献,奠于下篚。其笙,则献诸西阶上;磬,阶间缩霤,北面鼓之。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司正,既举觯而荐诸其位。凡旅,不洗。不洗者,不祭。既旅,士不入。彻俎:宾、介,遵者之俎,受者以降,遂出授从者;主人之俎,以东。乐正命奏《陔》,宾出,至于阶,《陔》作。若有诸公,则大夫于主人之北,西面。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不与,无算爵,然后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乡饮酒礼-译文
演奏《南有嘉鱼》,笙吹《崇丘》;歌唱《南山有台》,笙吹《由仪》。
然后合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乐工向乐正报告说:“正歌已经准备好了。”乐正告诉宾客,然后退下。
主人从南边下席,侧身下席;任命司正。司正礼貌地推辞,然后答应。主人行礼,司正回礼。主人回到席上。司正洗觯,从西阶上,到阼阶上面向北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说:“请让宾客安心。”司正告诉宾客,宾客礼貌地推辞,然后答应。司正告诉主人。主人在阼阶上再次行礼,宾客在西阶上回礼。司正站在柱子之间协助行礼,大家都作揖,然后回到席上。
司正斟满觯,从西阶下,在阶间面北坐下放下觯;退后,稍作站立;坐下拿起觯,不祭祀,直接饮用,喝完觯后站起,坐下放下觯,然后行礼;拿起觯站起,洗手;面北坐下将觯放在原位,退后站在觯的南边。
宾客面北坐下拿起俎西边的觯,在阼阶上面向北向主人敬酒。主人下席,站在宾客的东边。宾客坐下放下觯,然后行礼,拿起觯站起,主人回礼。不祭祀,站着饮用,不行礼,喝完觯,不洗觯,斟满觯,面朝东南交给主人。主人在阼阶上行礼,宾客稍退。主人接过觯,宾客在主人的西边行礼送别。宾客作揖,回到席上。
主人在西阶上向介敬酒。介从南边下席,站在主人的西边,像宾客向主人敬酒一样行礼。主人作揖,回到席上。
司正上阶协助敬酒,说:“某子接受敬酒。”接受敬酒的人下席。司正退后站在序端,面朝东。接受敬酒的人从介的右边,其他人从左边接受敬酒,行礼、站起、饮用,都像宾客向主人敬酒一样。结束后,最后接受敬酒的人拿着觯下阶,坐下将觯放在篚中。司正下阶,回到原位。
派两个人向宾客和介敬酒,洗觯,上阶,斟满觯在西阶上,都坐下放下觯,然后行礼,拿起觯站起。宾客和介在席末回礼。都坐下祭祀,然后饮用,喝完觯后站起,坐下放下觯,然后行礼,拿起觯站起,宾客和介在席末回礼。逆序下阶,洗觯,上阶,斟满觯,都站在西阶上。宾客和介都行礼。都上前,在西边放下觯,宾客推辞,坐下拿起觯站起。介则在南边放下觯,介坐下接受后站起。退后,都行礼送别,下阶。宾客和介将觯放在原位。
司正从西阶上,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说:“请让宾客坐下。”宾客以俎推辞。主人请求撤去俎,宾客答应。司正下阶前,命令弟子等待撤去俎。司正上阶,站在序端。宾客下席,面朝北。主人下席,在阼阶上面朝北。介下席,在西阶上面朝北。遵者下席,席上面朝东南。宾客拿起俎,交给司正;司正下阶,宾客跟随。主人拿起俎,交给弟子;弟子从西阶下,主人从阼阶下。介拿起俎,交给弟子;弟子下阶,介跟随。如果有诸公、大夫,则派人接受俎,像宾客一样行礼。众宾客都下阶。
脱鞋,像最初一样作揖,上阶,坐下。然后上菜。不计较爵数。不计较乐数。
宾客离开,演奏《陔》。主人送到门外,再次行礼。
宾客如果有遵者:诸公、大夫,则一人举觯,然后进入。席在宾客的东边,公三重,大夫两重。公像大夫一样进入,主人下阶,宾客和介下阶,众宾客都下阶,回到原位。主人迎接,作揖上阶。公像宾客一样上阶,推辞一席,派一人撤去。大夫则像介一样行礼,如果有诸公,则推辞加席,放在席端,主人不撤;如果没有诸公,则大夫推辞加席,主人回应,不撤加席。
第二天,宾客穿乡服来拜谢赐予,主人穿宾客的衣服来拜谢屈尊。主人脱下衣服,然后休息司正。没有介,不杀牲,上脯醢,菜只有现有的。征召只有想要的,可以告诉先生、君子。宾客和介不参与。乡乐只有想要的。
记录。乡,穿朝服商议宾客和介,都派能人,不提前通知。蒲席,缁布边。尊綌幂,宾客到来后撤去。牲口是狗。在堂东北烹煮。献酒用爵,其他用觯。上脯,五根,横放在上面,从左房出来。俎从东壁,从西阶上。宾客的俎,脊、胁、肩、肺。主人的俎,脊、胁、臂、肺。介的俎,脊、胁、肫、胳、肺。肺都分开。都是右体,进腠。用爵行礼的人不空手。坐下喝完爵的人行礼,站着喝完爵的人不行礼。凡是放下的人放在左边,将要举起的人放在右边。众宾客的长者,一人推辞洗觯,像宾客一样行礼。站着的人面朝东北上;如果有面朝北的人,则东上。乐正和站着的人,都按年龄推荐。凡是举爵,三次动作而不空爵。乐奏起,大夫不进入。献乐工和笙,从上篚取爵;献完后,放在下篚。笙,则献在西阶上;磬,阶间缩霤,面北敲击。主人和介,凡是上席从北方,下席从南方。司正,举觯后推荐到他的位置。凡是敬酒,不洗觯。不洗觯的人,不祭祀。敬酒后,士不进入。撤俎:宾客、介,遵者的俎,接受的人下阶,然后出去交给随从;主人的俎,放在东边。乐正命令演奏《陔》,宾客离开,到阶上,《陔》奏起。如果有诸公,则大夫在主人的北边,面朝西。主人的赞者,面朝西北上,不参与,不计较爵数,然后参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乡饮酒礼-注解
乡饮酒之礼: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活动,主要在乡村举行,旨在通过饮酒仪式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与团结。
宾:在乡饮酒礼中,宾是指被主人邀请的贵宾,通常是村中有地位或年长的人。
介:介是宾的随从或助手,在礼仪中协助宾完成各种仪式。
玄酒: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象征纯洁和神圣。
篚:一种用于盛放酒器的竹制容器。
阼阶:古代礼仪中主人站立的位置,位于东阶。
楣:门框上方的横木,象征着礼仪的庄重和正式。
脯醢:古代宴会中的食物,脯是干肉,醢是肉酱。
折俎:一种用于盛放祭品的木制器具,形状如折迭的案板。
觯: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饮酒礼仪。
工:在礼仪中负责音乐和歌唱的人员。
瑟:一种古代弦乐器,常用于礼仪和宴会中。
鹿鸣:《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礼仪中表达欢迎和祝福。
四牡:《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
皇皇者华:《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赞美和祝福。
南陔:《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
白华:《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赞美和祝福。
华黍:《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
鱼丽:《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赞美和祝福。
由庚:《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
南有嘉鱼:《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描述南方有美味的鱼,象征丰收和繁荣。
笙《崇丘》:笙是一种古代乐器,崇丘是笙曲的名称,常用于祭祀或宴会。
南山有台:《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赞美南山的美丽和富饶。
由仪:笙曲的名称,常用于礼仪场合。
周南·关雎:《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葛覃:《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
卷耳:《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女子对爱情的期待。
召南·鹊巢:《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鹊鸟筑巢的情景。
采蘩:《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女子采摘蘩草的情景。
采苹:《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描写女子采摘苹果的情景。
乐正:古代掌管音乐的官员,负责礼仪中的音乐演奏。
司正:古代礼仪中的司仪,负责主持仪式。
西阶:古代礼仪中宾客站立的位置,位于西阶。
楹间:古代建筑中柱子之间的空间,常用于礼仪场合。
俎:古代祭祀或宴会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器具。
陔:古代乐曲的名称,常用于送宾的场合。
乡服:古代乡间礼仪中的服饰,象征朴素和谦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仪礼-乡饮酒礼-评注
《乡饮酒之礼》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体现。通过这种礼仪,乡村社会中的成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强化社区的凝聚力。
在礼仪中,主人与宾、介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有序的原则。主人对宾的尊重和礼遇,以及宾对主人的谦逊和回应,都展示了古代礼仪中的相互尊重和和谐共处的理念。
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席位的安排、酒器的摆放、祭品的准备等,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玄酒的使用象征着纯洁和神圣,而脯醢的献上则表达了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音乐在乡饮酒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人们演奏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乐曲,不仅为礼仪增添了庄重和神圣的氛围,也通过音乐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欢迎和祝福。音乐的使用使得礼仪更加生动和感人,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乡饮酒之礼》不仅是一种礼仪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凝聚。它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了古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宴会中的礼仪流程,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宴会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体现了古人对礼的重视。从乐器的演奏到酒器的使用,从宾主的互动到司正的职责,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庄重感。
文中提到的《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等诗歌,都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这些诗歌在宴会中演奏,不仅增添了文化氛围,也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艺术的推崇。
宴会中的觯、俎等器具的使用,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致和礼仪的严谨。觯作为一种酒器,象征着宾主之间的友好互动;俎则用于盛放食物,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尊重和礼仪的庄重。
司正作为礼仪的主持者,负责协调宾主之间的互动,确保礼仪的顺利进行。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尊重和重视。
宴会中的音乐演奏,如《陔》等乐曲,不仅增添了宴会的氛围,也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的重视。音乐在古代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礼仪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宴会礼仪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人对礼仪的重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