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十七-人部一-原文
头 目 耳 口 舌 发 髑髅 胆
◇头
《说文》曰:首,头也。
《释名》曰:头,独也,体高而独也,首,始也。
《黄帝素问》曰:头者精明之主也。
《易说卦》曰:乾为首。
《毛诗》曰:螓首蛾眉。
《礼斗威仪》曰:君乘火而王,其民锐头,君乘水而王,其民大头。
《春秋元命苞》曰: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
《晏子》曰:汤长头而髯鬓。
《史记》曰:蔺相如为赵使秦,持璧却立倚柱,谓秦王曰: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
《汉书》曰:陈遵长八尺馀,长头大鼻,容貌甚伟。
帝系谱曰:神农牛首,结绳而治,伏羲人头蛇身。
严尤三将叙曰:赵孝成王曰:谁能当武安君,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目黑白分,见事明也,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足以当之。
《东观汉记》曰:彭宠与吴汉围隗嚣於西城,敕彭书曰: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魏志》曰:辰韩国儿生,以石押其头,欲其扁扁,今辰韩人皆扁头。
《搜神记》曰:南方有落[《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四落下有头字。]民,吴时,将军朱桓一婢,每夜卧后,头辄飞去,或从狗窦,或从天窗中出入,以耳为翼,将晓复还,数数如此,傍人怪之,夜照视,唯有身无头,其体微冷,乃蒙之以被,至晓头还,碍被不得安,再三堕地,而其体气急疾,若将死者,乃去被,头复起附,得安,复瞑如常人。
《神仙传》曰:曹公捕左慈,数日得之,便断头,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头,定视,是一束茅尔。
洞林曰:郭璞为左尉周恭卜云,君且堕马伤头,尉后乘马行,黄昏,坂下犊车触马,马惊,头打石上,流血殆死。
《秦记》曰:符坚祖洪,见坚状濬,欲令头坚腹软,字之曰坚头。
《幽明录》曰:河东贾弼之,义熙中,为琅琊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查靤[防老反。]甚,多鬓大鼻〈目闲〉目,请之曰:爱君之濬,欲易头,可乎,乃於梦中许易,明朝起,自不觉,而人悉惊走藏,云那汉何处来,弼取镜自看,方知怪异,因还家,家人悉惊,入内,妇女走藏,云那得男子,弼坐自陈说,后能半面笑,两足手口各捉一笔,俱书,辞意皆美,此为异也,馀并如先。
【文】晋张敏头责子羽文曰:太原温长仁,颍川荀景伯,范阳张茂先,上郡刘文生,南阳邹润甫,河南郑冽,[据下及世说排调篇,当是郑诩,诩字思渊,渊字坏作冽。又脱思字。]余友有秦生者,虽有姊夫之尊,少而狎之,同时昵好张荀之徒,继踵登朝,而此贤身处陋巷,屡沽而无善价,为之慨然。又怪诸贤身己既在位,曾无伐木嘤鸣之声。又违王贡弹冠之义,故因秦生容貌之盛,为头责之文以戏之,并嘲六子,头责子羽曰:吾讬为子头,万有馀日矣,大块禀我以精,造我以形,我为子莳发肤,置鼻耳,安眉须,捶牙齿,眸子摛光,双权隆起,每至出入人间,遨游市里,行者僻易,坐者竦跽,如此者故我形之足伟也,子冠冕弗戴,金银弗佩,旨味弗尝,食粟茹菜,子遇我如雠,我视子如仇,居常不乐,两者俱忧,何其鄙哉,子欲为仁贤耶,当如皋陶后稷巫咸伊陟,保乂王家,永见封殖,子欲为名高耶,则当如许由子臧卞随务光,洗耳逃禄,千载流芳,子欲为游说耶,则当如陈轸蒯通陆生邓公,转祸为福,含辞从容,子欲为恬淡耶,则当如老聃之守一,庄周之自逸,廓然离俗,志凌云日,子欲为隐遯耶,则当如荣期之带索,渔父之儳灂,栖迟神丘,垂饵巨壑,今子上不希道德,中不效儒墨,块然穷贱,守此愚惑,察子之情,观子之志,退不能为处士,进无望乎三事,而徒玩日劳形,习为常人之所喜,对曰:吾以天幸,为子所寄,今子欲使吾为忠耶,则当如子胥屈平,欲使吾为信耶,则当杀身而成名,欲使吾为介节耶,赴水火以全贞,此四者,子之所忌,故吾不敢造意,头曰:吾欲告苶菀匝慓裕曶澶]以优游,而与虮虱同性,不听我谋,悲哉,俱御人体,而独为子头,且拟人其伦,谕子侪偶,子曾不如太原温颙,颍川荀禹,[世说作宇。]范阳张华,上郡刘许,南阳邹湛,河南郑诩,此数子或謇吃无宫,[宫下有商字,此脱。]或尫陋希言语,或淹伊多姿态,或驒騱[上阤,下奚。]少智谞,或口如含胶饴,或头如巾齑杵,而犹以文采可观,意思详序,攀龙附凤,并登天府,岂若夫子,徒令唇口腐烂,手足霑濡哉,居有事之世,而耻为权谋,譬犹凿地抱瓮,难以求富,嗟乎子羽,何异牢槛之熊,深阱之虎,石间饿蟹,灶中之鼠,事力虽多,而见功甚少,宜其蹉跼煎蹙,至老无所希也。
◇目
《易说卦》曰:离为目。
《山海经》曰:一臂国,为人一目,中其面而居。
《毛诗》曰:美目盼兮。
《左传》曰: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
又曰:睅其目,皤其腹,[事具讴谣篇。]
《春秋孔演图》曰:苍颉四目,是谓并明。
又舜重瞳子,是谓重明。
《孙卿子》曰:尧舜三眸子。
《孝经援神契》曰:伏牺大目。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胡非子曰: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眦。
《庄子》曰:温伯雪適齐,舍於鲁,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问焉,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
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义翻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
《慎子》曰:离朱之明,察毫末於百步之外,下水尺,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其势难睹也。
《尸子》曰:使目在足下,则不可以视,《楚辞》曰:娱光眇视目增波。
又曰:蛾眉曼睩目腾光。
又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又曰: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孙卿子》曰: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也。
《韩子》曰:田驷欺邹君,邹君将杀之,田驷恐,告惠子,惠子见邹君曰:有人见君,则镴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镴两目,君奚弗杀,驷东欺齐侯,南欺荆王,驷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乃弗杀。
《淮南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而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而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
《孔丛子》曰:夫子適周,见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状河目而隆颡,是黄帝之形濬也,史记曰:吴王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子胥仰天叹曰:抉吾眼,著吴东门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
《汉书》曰:东方朔上书,臣朔目若悬珠,齿如编贝。
《东观汉记》曰:马援眉目如画。
郑玄《别传》曰:玄秀眉明目。
《竹林七贤》论曰:王戎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亏。
《濑乡记》曰:老子大目。
【诗】梁刘孝绰咏眼诗曰:含娇〈目曼〉已合,离怨动还开,欲知密中意,浮光逐笑回。
【箴】宋谢惠连目箴曰:气之清明,双眸善识,唯道是视,瞻彼正直。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眼铭曰:惟正是视,玄黄匪惑,非礼不观,仪形是则,慎尔所觌,无愆斯德。
◇耳
《樊氏相法》曰:耳门不容麦,百岁。
《相书》曰:耳门小,富而吝。
《淮南子》曰: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决江疏河。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
《孟子》曰:伯夷耳不听恶声。
《史记》曰:韩信使人言於汉王,齐反覆之国,不为假王镇之,其势不定,汉王大怒,张良陈平,蹑汉王之足,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王乎,因立之。
范晔《后汉书》曰:珠崖儋耳,其渠帅耳垂肩三寸。
《列仙传》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阳都女,耳细而长,众皆言此天人也。
《列士传》曰:燕丹使田光往候荆轲,值其醉,唾其耳中,轲觉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则往见光。
《蜀志》曰:先主长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顾,自见其耳。
《英雄记》曰:曹公擒吕布,布顾刘备曰:玄德,卿为上坐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曰:缚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缓之,备曰:不可,公不见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憾[明本作颔,《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六作领。]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魏书,荀攸年七八岁,父衢曾醉,误伤攸耳,而攸出入游戏,常避护,不欲令衢见也,衢后闻之,乃惊,其夙智如此。
《抱朴子》曰:老君耳长七寸。
《濑乡记》曰:老子耳有三门。
《楚辞》曰:曾颊倚耳曲眉规。
樊氏相法曰:人耳囷长寸三分,寿百二十岁,一寸,寿百岁,如豆,生即死耳,门前有仙人杖,四理一百岁,三理八十,二理六十。
【赋】晋祖台之荀子耳赋曰:夫恶劳而希逸,寔万物之至诚,何斯耳之不辰,讬荀子而宅形,在瘠土而长勤,无须臾之闲宁,预清谈而闭塞,开鄙秽而聪明,竭微听於门阁,采群下之风声。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耳铭曰:惟耳是听,仁爱是闻,详察巧言,离辩异群,无迷邪谄,炫惑莫分。
◇口
《易·说卦》曰:兑为口。
《礼记》曰:数诮无为口容。
又曰:口容止。
又曰: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又曰:赵文子,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
《孝经》曰:口无择言。
《孝经援神契》曰:舜大口。
又曰:孔子海口含海,[《太平御览》三百六十七作泽。]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庄子》曰:公孙龙问於魏牟曰:吾闻庄子之言,芒焉异之,牟曰:子独不闻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坎井之乐,亦至矣,子奚不来入观乎,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
《史记》曰:秦始皇游於会稽,渡浙江,项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诛族矣。
又曰:邓公见景帝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
《鬼谷子》曰:口者机关也,所以开闭情意也。
又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说苑》曰:常枞有疾,《老子》曰:先生疾甚,无遗教语弟子乎,常枞乃张其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软耶,齿亡乎,曰:亡,岂非以刚耶,常枞曰:天下事尽矣。
又曰:恶言不过口,苛言不留耳,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审,驷马不能追也。
《汉书》曰:汉王击魏豹,问郦食其曰:魏大将谁也,曰:柏直,汉王曰:是口尚乳臭。
又曰:周昌曰:臣口不能言,心知其不可
又曰:杨雄口吃,不能戏谈。
应劭《汉官》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赐鸡舌香,令含之。
杜恕《体论》曰:束脩之业,其上在於不言,其次莫如寡知也,故谚曰:使口如鼻,至老不失。
《养生经》曰:军营之中有甘泉,[军营,口也,甘泉,唾也。]
养生要尹氏内解曰:口为华池。
《相书》曰:欲知人多口舌,当视其口如鸟喙,言语皆聚此多舌人也。
《相书杂要》曰:口大容手,赤如朱丹,贵且寿。
《濑乡记》曰:老子方口。
《吴录》曰:孙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
【箴】宋谢惠连口箴曰:宣纳之由,沄伊枢机,唯舌是出,驰驷安追,差氂千里,君子慎微,何用口爽,信在际肺¨
【诫】晋傅玄口诫曰:勿谓何有炁积怨致咎,勿曰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溃河,流穴倾山。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口铭曰:惟口是慎,慎乎语笑,三缄是戒,事重周庙,戒之戒之,无贻厥诮。
◇舌
《山海经》曰:反舌国,其人反舌。
《吕氏春秋》曰: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德厚也。
《庄子》曰: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
《燕丹子》曰:荆轲之燕,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
《史记》曰: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於赵,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於百万之师。
又曰:留侯曰:家世相韩,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又曰: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仪盗璧,共执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无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张口曰:视吾舌尚在否,妻曰:在也,仪曰:足矣。
《说苑》曰:韩平子问叔向曰:刚与软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在。
《神异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之,长一丈,头发皓白,鸟面人形而虎尾,恒与一玉女更投壶。
《汉书》:蒯通谓韩信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城。
《英雄记》曰: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己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搜神记》曰:永嘉中有天竺胡人,能断舌,先吐舌示宾客,然后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传示人,取舌还含,有顷如故。
《郭子》曰: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觉舌本间强。
沈约《宋书》曰:南郭[宋书作郡。]王义宣,生而舌短涩言。
《相书》曰:舌如绛赤者,贤人也。
《相书杂要》曰:吐舌及鼻三公。
【赋】梁简文帝舌赋曰:奚兹先生问於何斯逸士曰: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故微言传乎往记,妙说表乎丹青,鲁谈笑而军却,王言咏而瑞隆,陆有千金之富,周为一说之功,复有构扇之端,谗谀之迹,艳紫凌朱,飞黄妒白,吾将欲废便辟之交,远巧佞之友,殄张仪之馀,歼苏秦之后,粉虞卿之白璧,碎汉王之玉斗,然后浮伪可息,淳风不朽。
【论】晋张韩不用舌论曰:论者以为心气相驱,因舌而言,卷舌翕气,安得畅理,余以留意於言,不如留意於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通心也,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谓至精,愈不可闻,枢机之发,主乎荣辱,祸言相寻,召福甚希,丧元灭族,没有馀哀,三缄告慎,铭在金人,留侯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灵龟启兆於有识,前却可通於千年,鹦鹉猩猩,鼓弄於笼罗,财无一介之存,普天地之与人物,亦何屑於有言哉。
◇发
《归藏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左传》曰: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之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种种,短也。]公曰:吾告二子,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子雅放卢蒲嫳于北燕。
又曰:昔有仍氏女生,鬒黑[美发为鬒。]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
《礼斗威仪》曰:君乘木而王,为人美发。
《吕氏春秋》曰:昔者殷旱五年,汤乃以身祷,剪发自以为牺,用祈福於上帝。
《韩子》曰:文公之时,宰人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诮之,宰人曰: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切肉断而发不绝,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炙炉炭,肉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嫉臣者乎,公乃召其下而诮之,果然,乃诛之。
又曰:燕李季好远出,其妻有士,季至,士在内,妻患之,妾曰:令公子倮而解发,直出门,吾属详不见也,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无有,季曰吾见鬼,为之奈何,妇曰:取五姓之水浴之,季曰:诺,乃浴。
《家语》曰:颜回二十发白。
《史记》曰: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汉书》曰:苏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鬓发尽白。
淮南《万毕术》曰:理发灶前,妇安夫家。
又曰:用麻子中人,桐叶米汁煮之,沐二十日,发长。
《东观汉记》曰:明德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馀,绕髻三匝。
又曰:和喜皇后,六岁,诸兄持后发,后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奈何弄人发乎。
《曹瞒传》曰:太祖尝行经麦中,令卒士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时太祖马腾入麦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王隐《晋书》曰:陶侃为吏,鄱阳孝廉与亲友过侃宿,母截发以供宾,诸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也。
【诗】梁何逊白发诗曰:丝白不难染,蓬生本易扶,唯此星星发,独与众中殊。
【赋】晋左思白发赋曰:星星白发,生於鬓垂,虽非青蝇,秽我光仪,策名观国,以此见疵,将拔将镊,好爵是縻,白发将拔,惄然自诉,禀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览明镜,惕然见恶,朝生昼拔,何罪之故,予观橘柚,一〈目高〉一瞱,贵其素华,匪尚绿叶,原戢子之手,摄子之镊,咨尔白发,观世之途,靡不追荣,贵华贱枯,赫赫阊阖,蔼蔼紫庐,弱冠来仕,童髫献谟,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白发临欲拔,瞋目号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误,甘罗自以辩惠见称,不以发黑而名著,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闻之先民,国用老成,二老归周,周道肃清,四皓佐汉,汉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后要荣,咨尔白发,事故有以,尔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贵耆耋,今薄旧齿,皤皤荣期,皓首田里,虽有二毛,河清难俟,随时之变,见叹孔子,发乃辞尽,誓以固穷,昔临玉颜,今从飞蓬,发肤至昵,尚不克终,聊用拟辞,比之国风。
【序】晋稽含白首赋序曰:余年二十七,始有白发生於左鬓,斯乃衰悴之标证,弃捐之大渐也,蒲衣幼齿,作弼夏后,汉之贾邓,弱冠从政,独以垂立之年,白首无闻,壮志衄於芜涂,忠贞抗於棘路,睹将衰而有川上之感,观趣舍而抱慷慨之叹。
◇髑髅
《说文》曰:髑髅,顶也。
《广雅》曰:颡颅谓之髑髅。
《庄子》曰:庄子使楚,见空髑髅,击以马捶而问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语卒,援髑髅,枕而卧,髑髅见梦曰:夫死无君於上,无臣於下,亦无四时之事,与天地为春秋,虽南面帝王,乐不能过也。
《魏略》曰:王忠先因饥啖人,五官将与共从驾出行,过冢[原讹家,据冯校本改。]间,无何,令取道边死人髑髅系著忠马鞍上,以为戏笑。
盛弘之《荆州记》曰:长沙蒲圻县,有吕蒙冢,冢中有一髑髅,极大,蒙形既长伟,疑即蒙髑髅也。
《广州记》曰:卢循袭广州,风火夜发,奔免者数千而已,循除诸烧骨,数得髑髅三万馀,於江南洲上作大坑葬之,今名共冢。
《南州异物志》曰:乌浒人,髑髅破之,以饮酒。
《续搜神记》曰:永嘉五年,张荣为高平戍逻主,时遭曹嶷贼寇乱,人民[○原民字坏,据《太平御览》三百七十四补。]皆坞垒自保固,见山中火起,飞埃绝烂[御览作爓。]十馀丈,树颠大焱,响动山谷,久闻人马铠甲声,谓嶷贼上,人皆惶恐,并严出,将欲击之,引骑到山下,无有人,但见碎火来晒人,袍铠马毛{髟葛}皆烧,於是军人走还,明日往视山中,无燃火处,唯见髑髅百头,布散在山中。
【赋】后汉张衡髑髅赋曰:张平子将游目於九野,观化於八方,顾见髑髅,委於路旁,平子怅然而问之,子将并粮推命,以夭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知,为是下愚,答曰: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公子何以问之,对曰:我欲告之於五岳,祷之於神祇,起子素骨,反子四支,髑髅曰: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之冰凝,何如春冰之消,况我已化,与道逍遥,与阴阳同其流,元气合其朴,云汉为川池,星宿为珠玉,雷电为鼓扇,日月为灯烛,合体自然,无情无欲,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晋吕安髑髅赋曰:踌躇增愁,言游旧乡,惟遇髑髅,在彼路傍,余乃俯仰咤叹,告于昊苍,此独何人,命不永长,身销原野,骨曝大荒,余将殡子时服,与子严装,殓以棺椁,迁彼幽堂,於是髑髅蠢如,精灵感应,若在若无,斐然见形,温色素肤,昔以无良,行违皇乾,来游此土,天夺我年,令我全肤消灭,白骨连翩,四支摧藏於草莽,孤魂悲悼乎黄泉,余乃感其苦酸,哂其所说,念尔荼毒,形神断绝,今宅子后土,以为永列,相与异路,於是便别。
【说】魏陈王曹植髑髅说曰:曹子游乎陂塘之滨,步乎蓁秽之薮,萧条潜虚,经幽践阻,顾见髑髅,块然独居,於是伏轼而问之曰:子将结缨首剑,殉国君乎,将被坚执锐,毙三军乎,将婴兹固疾,命殒倾乎,将寿终数极,归幽冥乎,叩遗骸而叹息,哀白骨之无灵,慕严周之適楚,傥讬梦以通情,於是伻若有来,怳若有存,影见容隐,厉响而言曰:子何国之君子乎,既枉舆驾,愍其枯朽,不惜咳唾之音,慰以苦言,子则辩於辞矣,然未达幽冥之情,识死生之说也,夫死之为言归也,归也者,归於道也,道也者,身以无形为主,故能与化推移,阴阳不能更,四节不能亏,是故洞於纤微之域,通於恍惚之庭,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声,挹之不冲,满之不盈,吹之不凋,嘘之不荣,激之不流,凝之不停,寥落冥漠,与道相拘,偃然长寝,乐莫是逾,曹子曰:予将请之上帝,求诸神灵,使司命辍籍,反子骸形,於是髑髅长呻廓眦曰:甚矣,何子之难语
也,昔太素氏不仁,无故劳我以形,苦我以生,今也幸变而之死,是反吾真也,何子之好劳,而我之好逸,子则行矣,余将归於太虚,於是言卒响绝,神光雾除,顾将旋轸,乃命仆夫,拂以玄尘,覆以缟巾,爰将藏彼路滨,壅以丹土,翳以绿榛,夫存亡之异势,乃宣尼之所陈,何神凭之虚对,云死生之必均。
◇胆
《黄帝素问》曰:胆者,中正之官,断决出焉。
《吴越春秋》曰:越王欲报怨,悬胆於户,出入尝之,[事具水部水篇。]
魏志曰:乐进,字文谦,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
又曰:袁绍在黎阳,将南度,程昱守甄城,太祖欲益其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曰:程昱之胆,过於贲育。
《吴志》曰:吕蒙病笃,孙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对曰:朱然,胆守有馀,愚以为可任。
《管辂别传》曰:辂年十五,琅琊太守单子春,雅有才度,欲见辂,辂造之,客百馀人,有能言之士,辂谓子春曰:府君名士,加有雄贵之资,辂既年少,胆未坚刚,若欲相观,惧失精神,请先饮酒三斗,然后而言,子春大喜,酌三斗,独使饮之,於是辂人人答对,言皆有馀。
刘琨书曰: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
《世说》曰:姜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论】魏嵇康明胆论曰:有吕子春者,精义味道,研覈是非,以为人有胆可无明,有明便有胆矣,嵇先生以为明胆殊用,不能相生,论曰: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锺纯美,兼周外内,无不毕备,降此已往,盖阙如也,或明於见物,或勇於决断,人情贪廉,各有所止,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兼之者博於物,偏受者守其分,故吾谓明胆异气,不能相生,明以见事,胆以决断,专明无胆,虽见不断,专胆无明,则违理失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十七-人部一-译文
头、目、耳、口、舌、发、髑髅、胆
◇头
《说文》说:首就是头。
《释名》说:头,是独立的,身体高而独立,首,是开始的意思。
《黄帝素问》说:头是精明的中心。
《易说卦》说:乾卦代表头。
《毛诗》说:螓首蛾眉。
《礼斗威仪》说:君主乘火而王,他的百姓头尖;君主乘水而王,他的百姓头大。
《春秋元命苞》说:头是神居住的地方,上面圆形象征天。
《晏子》说:汤长头而有胡须。
《史记》说: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到秦国,拿着璧退后倚着柱子,对秦王说:赵王斋戒五天,让我奉上璧,现在大王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璧后传给美人戏弄,所以我再次取回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和璧现在就会一起在柱子上碎裂。
《汉书》说:陈遵身高八尺多,长头大鼻,容貌非常伟岸。
帝系谱说:神农牛头,结绳而治,伏羲人头蛇身。
严尤三将叙说:赵孝成王说:谁能抵挡武安君,平原君说:渑池之会,我观察武安君,头小而尖,眼睛黑白分明,目光不转,头小而尖,果断敢行,眼睛黑白分明,见事明白,目光不转,意志坚强,可以持久,难以争锋,廉颇足以抵挡他。
《东观汉记》说:彭宠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敕彭书说:西城如果攻下,就可以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于不知足,既平定了陇,又希望蜀,每次发兵,头发都会变白。
《魏志》说:辰韩国的孩子出生时,用石头压头,希望头扁扁的,现在辰韩人都头扁。
《搜神记》说:南方有落头民,吴时,将军朱桓的一个婢女,每晚睡觉后,头就会飞出去,或者从狗洞,或者从天窗中出入,用耳朵做翅膀,天亮前回来,多次这样,旁人觉得奇怪,晚上照看,只有身体没有头,身体微冷,于是用被子蒙住,天亮时头回来,被被子挡住不能安放,多次掉到地上,身体气急,好像要死了一样,于是去掉被子,头又起来附上,安放好,又像常人一样睡觉。
《神仙传》说:曹公捕左慈,几天后抓到,就砍下头,给曹公看,曹公大喜说:果然是左慈的头,仔细一看,是一束茅草。
洞林说:郭璞为左尉周恭卜卦说,你将会堕马伤头,尉后骑马行走,黄昏时,坂下的犊车碰到马,马惊,头撞到石头上,流血几乎死掉。
《秦记》说:符坚的祖父洪,看到符坚的样子濬,希望他头坚腹软,给他取名叫坚头。
《幽明录》说:河东贾弼之,义熙年间,为琅琊府参军,晚上梦见一个人,面查靤甚,多鬓大鼻,眼睛很大,请求说:喜欢你的濬,想换头,可以吗,于是在梦中答应换头,早上起来,自己没感觉,但人们都惊走藏起来,说那汉从哪里来,贾弼拿镜子自看,才知道怪异,于是回家,家人都惊,进内,妇女都藏起来,说哪里来的男子,贾弼坐下自己陈述,后来能半面笑,两足手口各拿一笔,一起书写,辞意都很美,这是怪异的事,其余都像以前一样。
【文】晋张敏头责子羽文说:太原温长仁,颍川荀景伯,范阳张茂先,上郡刘文生,南阳邹润甫,河南郑冽,[据下及世说排调篇,当是郑诩,诩字思渊,渊字坏作冽。又脱思字。]我的朋友有秦生,虽然有姊夫的尊贵,但小时候和他亲近,同时和张荀等人关系好,相继登朝,而这位贤人却身处陋巷,多次卖身却没有好价钱,为此感到慨然。又怪这些贤人自己已经在位,却没有伐木嘤鸣的声音。又违背了王贡弹冠的意义,所以因为秦生容貌的盛美,写了头责之文来戏弄他,并嘲笑六子,头责子羽说:我作为你的头,已经有一万多天了,大块赋予我精,造我以形,我为你的发肤种植,安置鼻子耳朵,安放眉毛胡须,捶打牙齿,眼睛发光,双颊隆起,每次出入人间,遨游市里,行人避让,坐者肃立,这样的原因是我形体的伟岸,你不戴冠冕,不佩金银,不尝美味,吃粟茹菜,你对我如仇,我对你如仇,平常不快乐,两者都忧愁,多么鄙陋啊,你想做仁贤吗,应该像皋陶后稷巫咸伊陟,保乂王家,永见封殖,你想做名高吗,应该像许由子臧卞随务光,洗耳逃禄,千载流芳,你想做游说吗,应该像陈轸蒯通陆生邓公,转祸为福,含辞从容,你想做恬淡吗,应该像老聃的守一,庄周的自逸,廓然离俗,志凌云日,你想做隐遯吗,应该像荣期的带索,渔父的儳灂,栖迟神丘,垂饵巨壑,现在你上不追求道德,中不效仿儒墨,块然穷贱,守着这愚惑,观察你的情,看你的志,退不能做处士,进无望于三事,而只是玩日劳形,习为常人之所喜,回答说:我以天幸,被你寄托,现在你想让我做忠吗,应该像子胥屈平,你想让我做信吗,应该杀身而成名,你想让我做介节吗,应该赴水火以全贞,这四者,是你所忌的,所以我不敢造意,头说:我想告诉你苶菀匝慓裕曶澶]以优游,而与虮虱同性,不听我谋,悲哉,都是御人体,而独为你的头,且拟人其伦,谕子侪偶,你曾不如太原温颙,颍川荀禹,[世说作宇。]范阳张华,上郡刘许,南阳邹湛,河南郑诩,这些人数或謇吃无宫,[宫下有商字,此脱。]或尫陋希言语,或淹伊多姿态,或驒騱[上阤,下奚。]少智谞,或口如含胶饴,或头如巾齑杵,而犹以文采可观,意思详序,攀龙附凤,并登天府,岂若夫子,徒令唇口腐烂,手足霑濡哉,居有事之世,而耻为权谋,譬犹凿地抱瓮,难以求富,嗟乎子羽,何异牢槛之熊,深阱之虎,石间饿蟹,灶中之鼠,事力虽多,而见功甚少,宜其蹉跼煎蹙,至老无所希也。
◇目
《易说卦》说:离卦代表目。
《山海经》说:一臂国的人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脸中间。
《毛诗》说:美丽的眼睛盼兮。
《左传》说:宋华父督,看到孔父的妻子,目光逆而送之。
又说:睅其目,皤其腹,[事具讴谣篇。]
《春秋孔演图》说:苍颉有四只眼睛,称为并明。
又说舜有重瞳子,称为重明。
《孙卿子》说:尧舜有三只眼睛。
《孝经援神契》说:伏牺有大眼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胡非子说: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眼角。
《庄子》说:温伯雪到齐国去,住在鲁国,孔子见到他却不说话,子路问他,孔子说:像他这样的人,眼睛一看就知道道在哪里了。
又说:孔子见到老子谈论仁义,老子说:播撒糠秕眯住眼睛,天地四方就会颠倒,仁义翻来覆去,只会扰乱我的心,没有比这更大的混乱了。
《孟子》说:伯夷的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
《慎子》说:离朱的视力,能在百步之外看到毫毛的末端,但在水下却看不清深浅,不是眼睛不好,而是环境难以看清。
《尸子》说:如果眼睛长在脚下,就无法看见东西,《楚辞》说:娱光眇视,眼睛像波浪一样闪烁。
又说:蛾眉曼睩,眼睛闪烁着光芒。
又说:帝子降临北渚,眼睛渺渺,愁绪满怀。
又说:满堂都是美人,忽然只有我与她眼神交汇。
《孙卿子》说:厌烦眼睛看东西的人,会把一个看成两个。
《韩子》说:田驷欺骗邹君,邹君要杀他,田驷害怕,告诉惠子,惠子去见邹君说:如果有人见到你,就挖掉他的一只眼睛,怎么样?邹君说:我一定会杀了他。惠子说:如果挖掉两只眼睛,你为什么不杀他?田驷东边欺骗齐侯,南边欺骗荆王,田驷在欺骗人方面就像瞎子一样,你为什么要怨恨他?于是邹君没有杀他。
《淮南子》说:眼睛能看清秋毫的末端,耳朵却听不到雷霆的声音,耳朵能分辨玉石的声音,眼睛却看不见泰山的高大,为什么呢?因为小的东西有志向,大的东西却被遗忘了。
《孔丛子》说:孔子到周朝去,见到苌弘,谈完话后离开,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子,有圣人的外表,他的眼睛像河水一样深邃,额头高耸,这是黄帝的相貌。史记说:吴王赐给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子胥仰天叹息说: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的东门上,看着越国的军队来灭亡吴国。于是自刎而死。
《汉书》说:东方朔上书说:我的眼睛像悬挂的珠子,牙齿像排列的贝壳。
《东观汉记》说:马援的眉毛和眼睛像画出来的一样。
郑玄《别传》说:郑玄的眉毛清秀,眼睛明亮。
《竹林七贤》论说:王戎的眼睛清澈透明,直视太阳也不会损伤视力。
《濑乡记》说:老子的眼睛很大。
【诗】梁刘孝绰咏眼诗说:含娇的眼睛已经合上,离别的怨恨又让它睁开,想要知道心中的秘密,浮光随着笑容回转。
【箴】宋谢惠连目箴说:气息清明,双眼善于识别,只看正道,瞻仰正直。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眼铭说:只看正道,不被玄黄迷惑,不看非礼之事,仪态是准则,谨慎你所看到的,不要违背德行。
◇耳
《樊氏相法》说:耳门不能容纳麦子,能活一百岁。
《相书》说:耳门小的人,富有但吝啬。
《淮南子》说:禹的耳朵有三个孔,这是大通的象征,能兴利除害,决江疏河。
《老子》说:五音会让人耳聋。
《孟子》说:伯夷的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
《史记》说:韩信派人告诉汉王,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如果不立假王来镇守,局势不会稳定,汉王大怒,张良和陈平踩了汉王的脚,附耳说:汉国现在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于是立他为王。
范晔《后汉书》说:珠崖儋耳的酋长,耳朵垂到肩膀有三寸长。
《列仙传》说:务光是夏朝的人,耳朵长七寸,阳都的女子,耳朵细长,大家都说这是天人。
《列士传》说:燕丹派田光去见荆轲,正好荆轲喝醉了,田光把唾沫吐进他的耳朵里,荆轲醒来后说:这是从口入耳的话,一定是大事,于是去见田光。
《蜀志》说:先主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到膝盖,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
《英雄记》说:曹操擒住吕布,吕布看着刘备说:玄德,你是上座客人,我是俘虏,绳子绑得太紧,难道不能为我说句话吗?曹操说:绑老虎不得不紧,曹操想放松绳子,刘备说:不行,你没看到吕布对待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事吗?曹操点头,吕布看着刘备说:大耳朵的家伙最不可信。
魏书说:荀攸七八岁时,父亲荀衢喝醉了,误伤了荀攸的耳朵,荀攸出去玩时,总是避开保护,不想让荀衢看到,荀衢后来知道了,非常惊讶,荀攸的智慧从小就如此。
《抱朴子》说:老君的耳朵长七寸。
《濑乡记》说:老子的耳朵有三个门。
《楚辞》说:脸颊靠着耳朵,眉毛弯曲。
樊氏相法说:人的耳朵长一寸三分,能活一百二十岁,一寸长,能活一百岁,像豆子一样大,生下来就死了,耳门前有仙人杖,四条纹路能活一百岁,三条纹路八十岁,两条纹路六十岁。
【赋】晋祖台之荀子耳赋说:厌恶劳累而希望安逸,确实是万物的至诚,为什么耳朵不逢时,寄托在荀子身上,在贫瘠的土地上勤劳,没有片刻的安宁,参与清谈却闭塞,打开鄙陋而聪明,竭尽全力听门阁的声音,采集群下的风声。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耳铭说:耳朵是用来听的,仁爱是用来闻的,仔细辨别巧言,分辨不同的群体,不要被邪谄迷惑,炫惑无法分辨。
◇口
《易·说卦》说:兑卦代表口。
《礼记》说:多次责备没有口容。
又说:口容要停止。
又说:负剑辟咡,诏令时要掩口回答。
又说:赵文子,说话结结巴巴,好像话说不出口。
《孝经》说:口无择言。
《孝经援神契》说:舜的嘴巴很大。
又说:孔子的嘴巴像海一样大,含海。
《老子》说:五味让人的口失去味道。
《庄子》说: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听说庄子的言论,感到非常奇异,魏牟说:你没听说过坎井里的青蛙对东海的鳖说:坎井的快乐,已经到顶了,你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鳖的左脚还没进去,右膝已经被绊住了,公孙龙张着嘴合不上,舌头举着放不下。
《史记》说:秦始皇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羽一起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会被灭族的。
又说:邓公见景帝说:吴王造反几十年了,发怒削地,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意思不在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会闭口不敢再说话。
《鬼谷子》说:口是机关,用来开闭情意。
又说:口可以吃东西,但不能说话。
《说苑》说:常枞生病了,《老子》说:先生病得很重,没有遗言教弟子吗?常枞于是张开嘴给《老子》看。《老子》说:舌头还在吗?常枞说:还在,难道不是因为柔软吗?牙齿还在吗?常枞说: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刚硬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完了。
又说:恶言不要出口,苛言不要留在耳朵里,口是关口,舌是机关,说话不谨慎,四匹马也追不回来。
《汉书》说:汉王攻打魏豹,问郦食其说:魏国的大将是谁?郦食其说:柏直。汉王说:这个人口中还有奶味。
又说:周昌说:我口不能言,心里知道不行。
又说:杨雄口吃,不能开玩笑。
应劭《汉官》说:侍中刁存,年老口臭,皇帝赐给他鸡舌香,让他含着。
杜恕《体论》说:修身的最高境界在于不言,其次不如少知,所以谚语说:让口像鼻子一样,到老也不会失言。
《养生经》说:军营中有甘泉,[军营指口,甘泉指唾液。]
养生要尹氏内解说:口是华池。
《相书》说: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多口舌,应该看他的口像鸟嘴,言语都聚集在这种多舌人身上。
《相书杂要》说:口大能容下手,红如朱丹,富贵且长寿。
《濑乡记》说:老子方口。
《吴录》说:孙权方下巴大口,眼睛有精光。
【箴】宋谢惠连口箴说:宣纳的缘由,源于枢机,只有舌头能出言,快马难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要谨慎细微,何必用口爽快,信在肺腑之间。
【诫】晋傅玄口诫说:不要说有什么气积累怨导致灾祸,不要说不会传播,伏流成川,蚁孔溃河,流穴倾山。
【铭】齐竟陵王萧子良口铭说:口要谨慎,谨慎于言语和笑容,三缄其口是戒律,事情重大如周庙,戒之戒之,不要留下讥讽。
◇舌
《山海经》说:反舌国的人,舌头是反的。
《吕氏春秋》说:善于做君主的人,蛮夷反舌,不同习俗,都服从德厚。
《庄子》说:公孙龙口张开不合,舌头举起不下。
《燕丹子》说:荆轲到燕国,太子说:田先生现在还好吗,轲说:光临送轲时,说太子以国事为戒,耻于作为丈夫而不被信任,向轲吞舌而死。
《史记》说:平原君已经定从归赵,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又说:留侯说:家世代相韩,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之师,封万户,位列侯,这是布衣的极致,对我来说足够了。
又说:张仪曾经和楚相饮酒,后来楚相丢失了璧,门下怀疑张仪偷璧,一起抓住张仪,鞭打数百下,不服,释放了他,他的妻子说:你没有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种侮辱,张仪张口说: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在,张仪说:足够了。
《说苑》说:韩平子问叔向说:刚与软哪个更坚固,回答说:我八十岁了,牙齿掉了两次,舌头还在。
《神异经》说: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住在里面,长一丈,头发皓白,鸟面人形而虎尾,常与一玉女轮流投壶。
《汉书》:蒯通对韩信说: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城。
《英雄记》说:曹操与刘备密谈,刘备泄露给袁绍,袁绍知道曹操有图谋自己的意思,曹操自己咬舌流血,以失言告诫后世。
《搜神记》说:永嘉年间有天竺胡人,能断舌,先吐舌给宾客看,然后刀截,血流满地,取舌放在器中,传示人,取舌还含,一会儿如故。
《郭子》说: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经,觉得舌根僵硬。
沈约《宋书》说:南郭[宋书作郡。]王义宣,生来舌短说话困难。
《相书》说:舌头如绛赤色的人,是贤人。
《相书杂要》说:吐舌及鼻的人是三公。
【赋】梁简文帝舌赋说:奚兹先生问何斯逸士说: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所以微言传于往记,妙说表于丹青,鲁谈笑而军退,王言咏而瑞隆,陆有千金之富,周为一说之功,又有构扇之端,谗谀之迹,艳紫凌朱,飞黄妒白,我将要废除便辟之交,远离巧佞之友,消灭张仪之余,歼灭苏秦之后,粉碎虞卿的白璧,打碎汉王的玉斗,然后浮伪可息,淳风不朽。
【论】晋张韩不用舌论说:论者认为心气相驱,因舌而言,卷舌翕气,怎能畅理,我认为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只知道无舌能通心,未尽有舌必通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夫子的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是至精,愈不可闻,枢机之发,主乎荣辱,祸言相寻,召福甚希,丧元灭族,没有余哀,三缄告慎,铭在金人,留侯不得已而掉三寸,也反初服而效神仙,灵龟启兆于有识,前却可通于千年,鹦鹉猩猩,鼓弄于笼罗,财无一介之存,普天地之与人物,又何屑于有言哉。
◇发
《归藏启筮》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左传》说:齐侯在莒田猎,卢蒲嫳见,哭着请求说:我的头发如此短,我还能做什么,[种种,短也。]公说:我告诉二子,子尾想复他,子雅不可,说:他头发短而心甚长,或许会睡在我这里,子雅放卢蒲嫳于北燕。
又说:从前有仍氏生的女儿,鬒黑[美发为鬒。]而甚美,光可以照人,名叫玄妻,乐正后夔娶了她。
《礼斗威仪》说:君乘木而王,为人美发。
《吕氏春秋》说:从前殷旱五年,汤乃以身祷,剪发自以为牺,用祈福于上帝。
《韩子》说:文公时,宰人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诮之,宰人说: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切肉断而发不绝,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炙炉炭,肉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嫉臣者乎,公乃召其下而诮之,果然,乃诛之。
又说:燕李季好远出,其妻有士,季至,士在内,妻患之,妾说:让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我们假装不见,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说:这是什么人,家室都说没有,季说我见鬼了,怎么办,妇说:取五姓之水浴之,季说:好,于是浴。
《家语》说:颜回二十岁头发白。
《史记》说: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汉书》说:苏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鬓发尽白。
淮南《万毕术》说:理发灶前,妇安夫家。
又说:用麻子中人,桐叶米汁煮之,沐二十日,发长。
《东观汉记》说:明德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
又说:和喜皇后,六岁,诸兄持后发,后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为什么要玩弄人的头发呢?
《曹瞒传》记载:曹操曾经经过麦田,命令士兵不要损坏麦子,违反者处死,骑兵们都下马扶着麦子相互传递,当时曹操的马跳入麦田中,曹操说:制定法律却自己违反,怎么能够领导下属,然而我是军队的统帅,不能自杀,请让我自己惩罚自己,于是拔剑割下头发放在地上。
王隐的《晋书》记载:陶侃做官时,鄱阳的孝廉和亲友来陶侃家过夜,陶侃的母亲剪下头发来招待客人,客人们感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这样的儿子。
【诗】梁朝的何逊在《白发诗》中说:丝线变白不难染,蓬草生长本来容易扶,只有这星星点点的白发,与众不同。
【赋】晋朝左思的《白发赋》说:星星点点的白发,长在鬓角,虽然不是青蝇,却玷污了我的仪表,追求名声和国家的认可,因此被指责,想要拔掉它,却又舍不得,白发即将被拔掉,我自怨自艾,命运不幸,正值你年老,秋霜逼迫,生来就是白色,初次照镜子,感到恐惧,早上生出来,白天就要拔掉,这是什么罪过呢?我看橘柚,一个高一个低,看重它的素华,而不是绿叶,希望你能放下手,停止拔掉它,告诉你白发,看世间的路,没有人不追求荣华,看重华丽而轻视枯萎,赫赫的宫门,繁茂的紫庐,年轻时来做官,童年时献计策,甘罗乘车,子奇剖符,英才终贾,高论云衢,拔掉白发换上黑发,这在我自己,白发即将被拔掉,瞪眼呼喊,我有什么冤屈,你有什么错误,甘罗因为辩才被称赞,不是因为头发黑而著名,贾生因为才华被看重,不是因为黑发而被举荐,听说古人,国家用老成的人,二老归周,周道肃清,四皓辅佐汉朝,汉德光明,何必去掉我,然后才能得到荣耀,告诉你白发,事情有原因,你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从前看重老人,现在轻视旧人,白发荣期,皓首田里,虽然有二毛,河清难等,随时变化,孔子感叹,头发已经说尽,发誓要固守贫穷,从前面对玉颜,现在面对飞蓬,头发和皮肤最亲近,尚且不能终老,暂且用这些言辞,比作国风。
【序】晋朝稽含的《白首赋序》说:我二十七岁时,左鬓开始有白发,这是衰老的标志,被抛弃的开始,蒲衣幼齿,辅佐夏后,汉朝的贾邓,年轻时从政,只有我到了而立之年,白发无闻,壮志在荒芜的路上受挫,忠贞在荆棘的路上抗争,看到衰老而有川上的感慨,看到取舍而有慷慨的叹息。
◇髑髅
《说文》说:髑髅,头顶。
《广雅》说:额头和颅骨叫做髑髅。
《庄子》记载:庄子去楚国,看到一个空的髑髅,用马鞭敲打它并问道:你是因为贪生怕死而变成这样的吗?还是因为饥寒交迫而变成这样的?说完,拿起髑髅,枕着它睡觉,髑髅在梦中说:死亡没有君主在上,没有臣子在下,也没有四季的事情,与天地同在,即使是南面的帝王,快乐也不能超过。
《魏略》记载:王忠因为饥饿而吃人,五官将和他一起出行,经过坟墓时,突然命令取路边的死人髑髅系在王忠的马鞍上,作为玩笑。
盛弘之的《荆州记》记载:长沙蒲圻县有吕蒙的坟墓,墓中有一个极大的髑髅,吕蒙身材高大,怀疑就是吕蒙的髑髅。
《广州记》记载:卢循袭击广州,风火夜发,逃出来的人只有几千,卢循清理烧骨,得到三万多个髑髅,在江南的洲上挖了一个大坑埋葬,现在叫做共冢。
《南州异物志》记载:乌浒人,打破髑髅,用来喝酒。
《续搜神记》记载:永嘉五年,张荣是高平戍的逻主,当时曹嶷的贼寇作乱,人民都筑垒自保,看到山中起火,飞尘高达十馀丈,树顶大火,声音震动山谷,长时间听到人马铠甲的声音,以为是曹嶷的贼寇来了,人们都惊恐,准备出击,带领骑兵到山下,没有人,只看到碎火来晒人,袍铠和马毛都被烧,于是军人撤退,第二天去看山中,没有燃烧的地方,只看到一百个髑髅,散布在山中。
【赋】后汉张衡的《髑髅赋》说:张平子将要游目于九野,观察八方,看到髑髅,放在路旁,张平子怅然问道:你是饿死还是夭折?是本地人还是流亡者?是聪明还是愚蠢?髑髅回答说:我是宋国人,姓庄名周,游心于方外,不能自修,公子为什么问我?张平子说:我想告诉五岳,祈祷神祇,让你复活,髑髅说:死亡是休息,生活是劳役,冬天的冰凝,不如春天的冰消,何况我已经化去,与道逍遥,与阴阳同流,元气合朴,云汉是川池,星宿是珠玉,雷电是鼓扇,日月是灯烛,合体自然,无情无欲,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晋朝吕安的《髑髅赋》说:踌躇增愁,言游旧乡,只遇到髑髅,在路旁,我俯仰叹息,告诉上天,这是什么人,命不长久,身体销于原野,骨头暴露在大荒,我将为你穿上时服,为你严装,用棺椁收敛,迁到幽堂,于是髑髅蠢动,精灵感应,若在若无,斐然见形,温色素肤,从前没有良行,违背皇天,来到这片土地,天夺我年,让我全肤消灭,白骨连翩,四肢摧藏于草莽,孤魂悲悼于黄泉,我感其苦酸,笑其所说,念你荼毒,形神断绝,现在安葬你于后土,以为永列,相与异路,于是便别。
【说】魏陈王曹植的《髑髅说》说:曹子游于陂塘之滨,步于蓁秽之薮,萧条潜虚,经幽践阻,看到髑髅,块然独居,于是伏轼问道:你是为了国君而死,还是为了三军而死?是因为疾病而死,还是寿终正寝?叩击遗骸而叹息,哀悼白骨无灵,羡慕严周适楚,或许托梦以通情,于是仿佛有来,仿佛有存,影见容隐,厉响而言:你是哪个国家的君子?既然枉驾,怜悯我的枯朽,不惜咳唾之音,慰以苦言,你虽然辩于辞,但未达幽冥之情,识死生之说,死亡就是归去,归去就是归于道,道以无形为主,所以能与化推移,阴阳不能更,四节不能亏,所以洞于纤微之域,通于恍惚之庭,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声,挹之不冲,满之不盈,吹之不凋,嘘之不荣,激之不流,凝之不停,寥落冥漠,与道相拘,偃然长寝,乐莫是逾,曹子说:我将请求上帝,求诸神灵,让司命辍籍,恢复你的骸形,于是髑髅长呻廓眦说:甚矣,何子之难语
从前太素氏不仁,无缘无故地让我承受形体的劳累,让我的生活充满苦难,现在我有幸转变为死亡,这是回归我的本真,为什么你喜欢劳累,而我喜欢安逸,你走吧,我将回归太虚,于是话语结束,声音消失,神光散去,我准备回转车驾,便命令仆人,用玄尘拂拭,用缟巾覆盖,准备将我埋葬在路边,用丹土覆盖,用绿榛遮掩,存亡的不同形势,是宣尼所陈述的,为何神灵的虚幻对话,说生死必定平等。
◇胆
《黄帝素问》说:胆是中正的官员,决断由此而出。
《吴越春秋》说:越王想要报仇,将胆悬挂在门上,出入时尝一尝,[事情详见水部水篇。]
《魏志》说:乐进,字文谦,容貌短小,以胆烈跟随太祖。
又说:袁绍在黎阳,准备南渡,程昱守甄城,太祖想增加他的兵力,程昱不肯,说:袁绍拥有十万大军,看到我的兵力少,必定轻视不攻,如果增加我的兵力,过了就不可,攻之必克,徒然两损其势,希望您不要怀疑,太祖听从了他,袁绍听说程昱兵力少,果然不去,太祖说:程昱的胆量,超过了贲育。
《吴志》说:吕蒙病重,孙权问:你如果不起,谁可以代替,回答说:朱然,胆守有余,我认为可以胜任。
《管辂别传》说:管辂十五岁,琅琊太守单子春,雅有才度,想见管辂,管辂去见他,客人有一百多人,有能言善辩的人,管辂对子春说:府君是名士,加上有雄贵的资质,我既年少,胆量未坚刚,如果想互相观察,恐怕失去精神,请先饮酒三斗,然后再说,子春大喜,斟了三斗酒,独自让他喝,于是管辂人人答对,言谈都有余。
刘琨书说:胆识坚定,面对困难没有苟且免难的意思。
《世说》说:姜维死时被剖开,胆大如斗。
【论】魏嵇康明胆论说:有吕子春,精义味道,研究是非,认为人有胆可以没有明,有明就有胆了,嵇先生认为明胆用途不同,不能相生,论说:元气陶铸,众生禀受,赋受有多少,所以才性有昏明,只有至人,特别钟爱纯美,兼周内外,无不毕备,降此以往,大概就缺如了,有的明于见物,有的勇于决断,人情贪廉,各有所止,譬如草木,区以别矣,兼之者博于物,偏受者守其分,所以我说明胆异气,不能相生,明以见事,胆以决断,专明无胆,虽见不断,专胆无明,则违理失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十七-人部一-注解
头:在《说文》中解释为首,即人体的最上部。在《释名》中解释为独,意指体高而独。在《黄帝素问》中,头被视为精明之主,象征着智慧和主导。在《易说卦》中,乾为首,象征着天和创始。
目:在《易说卦》中,离为目,象征着光明和视觉。在《山海经》中,一臂国的人只有一目,位于面部中央。在《毛诗》中,美目盼兮形容美丽的眼睛。在《左传》中,目逆而送之形容目光的追随。
眦:眼角,指眼睛的边缘部分。
温伯雪:古代传说中的贤人,以德行著称。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指爱人,义指正义。
伯夷:商朝末年的贤人,以不食周粟著称。
离朱:古代传说中的明眼人,能见微知著。
尸子:古代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为代表。
孙卿子:即荀子,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
韩子:即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淮南子: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集道家、儒家、法家等思想于一体。
孔丛子:古代儒家学者,孔子后裔。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西汉历史。
东观汉记:东汉时期的史书,记载东汉历史。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以清谈著称。
濑乡记:古代地理著作,记载山川地理。
樊氏相法:古代相术著作,通过观察人的外貌来预测命运。
列仙传:古代神话传说集,记载了许多仙人的故事。
列士传:古代传记集,记载了许多忠臣义士的事迹。
蜀志:三国时期蜀国的史书。
英雄记:古代传记集,记载了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著的哲学著作,主张道教思想。
易·说卦:《易经》中的一部分,解释八卦的含义。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论述孝道。
孝经援神契:古代解释《孝经》的著作。
鬼谷子: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著有《鬼谷子》。
说苑:西汉刘向所著的杂家著作,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寓言。
杨雄:杨雄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以其口吃而闻名,这里提到他因口吃而不能戏谈,反映了古代对口才的重视。
刁存:刁存是东汉时期的侍中,因年老口臭,皇帝赐予鸡舌香以改善口臭,体现了古代对口腔卫生的重视。
束脩之业:束脩之业指的是古代的教育事业,强调不言和寡知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华池:华池是古代对口腔的美称,体现了古代对口腔的重视。
方口:方口是古代相术中对口型的一种描述,认为方口是贵相。
三寸之舌:三寸之舌指的是口才,强调了言辞的力量。
舌本间强:舌本间强指的是舌头的灵活性,反映了古代对言辞的重视。
朱发:朱发指的是红色的头发,古代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
鬒黑:鬒黑指的是乌黑亮丽的头发,古代认为这是美丽的象征。
理发灶前:理发灶前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认为在灶前理发可以带来家庭和睦。
太祖: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奠基者。
陶侃:东晋时期的名将,以清廉和军事才能著称。
何逊:南朝梁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
左思:西晋文学家,以《三都赋》闻名,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稽含:东晋文学家,以《白首赋》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
髑髅:指死人的头骨,常用来象征死亡或生命的终结。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文学家,以发明地动仪和《二京赋》闻名。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操之子,以《洛神赋》等作品著称。
太素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素氏是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象征着原始和未分化的自然力量。
太虚: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无形无象的虚空,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玄尘:玄尘在道教中常指仙界的尘土,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缟巾:缟巾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用白色细布制成,表示哀悼和纯洁。
丹土:丹土在道教中常指炼丹用的土,象征着长生不老和仙境的物质。
绿榛:绿榛可能指的是绿色的榛树,象征着生命和自然的繁茂。
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胆不仅指生理上的胆囊,还象征着勇气和决断力。
贲育:贲育是古代传说中的勇士,以其勇敢和力量著称。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
嵇康: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以其独立的思想和才华横溢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十七-人部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头’和‘目’的详细解释和引用,展示了古代文献中对人体部位的重视和象征意义。‘头’不仅被视为人体的重要部分,更被赋予了智慧和主导的象征,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头部重要性的认识。‘目’则象征着光明和视觉,是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在不同文献中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代对视觉功能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引用多种古籍,如《说文》、《释名》、《黄帝素问》等,展示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引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也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通过对‘头’和‘目’的解释,反映了古代对人体部位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赋予,这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哲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解释也展示了古代文献的多样性和深度,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头’和‘目’的简单解释,更是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一次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引用多位古代思想家和文献中的言论,探讨了眼睛、耳朵、口等感官的功能与局限,以及它们在道德、智慧、命运等方面的象征意义。首先,文中提到眼睛虽然能看见远处的物体,却无法看见自己的眼角,暗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接着,通过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指出仁义虽然重要,但过度强调反而会扰乱人心,反映了道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文中还引用了《孟子》中伯夷的例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伯夷不仅不看恶色,也不听恶声,体现了儒家对道德纯洁性的追求。此外,文中还提到离朱的明察秋毫,却无法看清水的深浅,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在耳朵的部分,文中引用了《淮南子》中禹耳三漏的传说,象征大通智慧,能够兴利除害。同时,老子提到五音令人耳聋,暗示过度追求感官享受会使人迷失本性。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被赋予了道德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在口的部分,文中引用了《易·说卦》和《礼记》中的言论,指出口不仅是进食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机关。通过常枞的故事,文中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指出出言不慎会带来严重后果。此外,文中还提到舜的大口和孔子的海口,象征他们的德行和智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眼睛、耳朵、口等感官的讨论,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智慧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通过引用多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展现了儒、道、法各家思想的交锋与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展示了古代对口、舌、发等身体部位的重视和象征意义。首先,文本通过杨雄和刁存的例子,反映了古代对口才和口腔卫生的重视。杨雄因口吃而不能戏谈,体现了古代对言辞的重视;而刁存因年老口臭,皇帝赐予鸡舌香,则体现了古代对口腔卫生的关注。
其次,文本通过《养生经》和《相书》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对口腔和舌头的象征意义。口腔被称为华池,舌头则被视为言辞的源泉,反映了古代对言辞和口才的重视。特别是《相书》中提到,口大容手、赤如朱丹是贵且寿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口腔和舌头的象征意义。
再次,文本通过《山海经》、《吕氏春秋》、《庄子》等文献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对舌头的重视。舌头不仅是言辞的源泉,还被赋予了道德和权力的象征意义。例如,《吕氏春秋》中提到,善为君者能使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德厚,强调了言辞和道德的力量。
最后,文本通过《归藏启筮》、《左传》、《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对头发的重视。头发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还被赋予了吉祥和道德的象征意义。例如,《左传》中提到,鬒黑而甚美的玄妻,体现了古代对头发的审美观念;而《史记》中提到,苏武留匈奴十九年,鬓发尽白,则体现了头发与忠诚和坚韧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展示了古代对口、舌、发等身体部位的重视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对言辞、道德、美丽和忠诚的重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化中对头发和髑髅的象征意义。头发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生命力和尊严的象征,如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法律与道德的严肃性,以及领导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陶侃母亲截发供宾的故事,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以及母爱的伟大。
在文学作品中,头发和髑髅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如何逊的《白发诗》和左思的《白发赋》,通过对白发的描写,表达了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稽含的《白首赋序》则通过对白发的描写,抒发了对年华老去和壮志未酬的悲凉。
髑髅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死亡和生命的终结。如《庄子》中的髑髅故事,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与天地同寿,与道逍遥。张衡的《髑髅赋》和曹植的《髑髅说》则通过对髑髅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感慨,以及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头发和髑髅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化中对生命、死亡、道德和哲学的深刻思考。这些故事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融合了神话、历史、哲学和文学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文本开篇提到的太素氏和太虚,反映了道家对宇宙起源和本质的思考,强调了从混沌到有序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和艺术创作。
文本中提到的胆的概念,不仅是一个生理器官,更是一个文化和哲学的象征。通过对胆的描述,如乐进、程昱、吕蒙等人的故事,可以看出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勇气和决断力,是评价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这种对胆的重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和对英雄主义的崇尚。
嵇康的明胆论进一步深化了胆的哲学意义,他区分了明和胆的不同功能,认为明是认识事物的能力,胆是决断的勇气。这种分析不仅展示了嵇康深邃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探讨。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哲学讨论,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探讨,也是对宇宙和人生本质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