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原文

璧 珠 贝 马瑙 琉璃 车渠 玳瑁 铜

◇璧

《白虎通》曰:方中圆外曰璧,璧之为言积也,内方象地,外圆象天。

《尔雅》曰:璧大六寸谓之瑄,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於河。

《周官礼》曰:子执穀璧,男执蒲璧,以苍璧礼天。

《左传》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又曰:晋荀息请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又曰:初卫庄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髧之,以为吕姜髢,既出奔而入焉,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

又曰:秋楚子围许,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於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縗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祓,除凶之礼也。]

又曰:初楚恭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乃有大事于群望,而祈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於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斋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压纽。

《穆天子传》曰: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珪璧以见之。

《庄子》曰:孔子问子桑雩曰:吾见逐於鲁,伐树於宋,亲交益疏何也,对曰:子独不闻假之亡与,[假,国名也。]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彼以利合者,迫穷相弃也,天属者,迫穷相收也,《孙卿子》曰:聘人以珪,问士以璧。

《吕氏春秋》曰:鲁郄成子聘於晋,过卫,右宰穀臣觞之,陈乐而不乐,乃送之以璧,成子曰:觞我以酒,懽我也,陈乐不乐,告我忧也,送我以璧,寄讬之也,卫其有乱乎,背卫三十里,闻甯殖之难作,右宰穀臣死之,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禄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

《战国策》曰:齐欲伐魏,魏使谓淳于髡曰:弊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髡入请说齐王曰:魏,齐之与国也,伐之名丑而实危,齐王乃止,客谓齐王曰:髡受魏璧马,王问髡曰:先生有诸乎,曰:有之,伐魏之事便魏,虽刺髡,於王何益,若诚不便,魏虽封臣,於王何损,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於王何伤。

又曰: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楚王遣使车百乘,献夜光之璧。

《史记》曰: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仪,掠笞不服,仪谓妻曰:视吾舌存否,妻曰:存,曰:足矣。

又曰: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

又曰:赵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王书曰:原以十五城,请易璧,王召见蔺相如,遂遣奉璧西入秦,秦王大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色,故臣复取璧,王必欲急臣,臣头与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舍相如广成传,相如使人从他道,以璧还赵。

《韩诗外传》曰: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以为相,庄子固辞。

《列士传》曰:秦召魏公子无忌,无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将朱亥著猛兽圈中,亥瞋目视之,眦裂血出,溅猛兽,猛兽终不敢动。

《汉书》曰:沛公见项羽鸿门,步从间道走去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咎过之,脱身去,间至军矣,[脱身逃还其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

《东观汉记》曰: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辟朱晖为掾,正月旦,将军当奉璧贺,故事,少府给璧,时阴就为少府,吏甚骄慢,求不可得,晖遥见就主簿持璧,谓曰:我数闻璧,未尝见,借观之,主簿授晖,晖授令使,主簿遽白,就曰:朱掾义士,勿求之,苍罢朝,谓晖曰:掾自视孰与蔺相如。

《续汉书》曰:大秦国有夜光璧。

《锺离意传》曰:意为鲁相,省视孔子授堂,男子张伯刬草阶下,土中得璧七枚,怀藏其一,以六白意,意曰:瓮中素书文曰:后世脩吾书,董仲舒,璧有七,张伯取其一,意召问之,伯叩头出之。

《物理论》曰:语曰:士非玉璧,谈者为价。

《抱朴子》曰:安期生卖药海边,始皇异之,赐以金璧,直数千万,安期生去而置之於阜乡亭,以赤玉菭为报,留书曰:后千岁,求我於蓬莱山。

又曰:余闻唐尧之为君也,捐金於山,虞舜之承禅也,抵璧於谷。

中兴徵祥说曰:王者不隐过则玉璧见。

戴延之《西征记》曰:宋公谘议参军王智先,停柏谷,遣骑送道人惠义疏云,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军进次于崤东,金璧至,脩坛拜受之。

又云,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称,告其弟子普严曰:嵩高皇帝语吾,言江东有刘将军,是汉家苗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金一饼与之,璧数是刘氏卜世之数也,惠义以义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献焉。

【表】魏陈王曹植献璧表曰:臣闻玉不隐瑕,臣不隐情,伏知所进非和氏之璞,万国之币,璧为元贡。

梁范筠谢示璧表曰:非郊禋有日,礼天之宝胥降,学校且兴,圆水之符已集,绛玉玄珪,未足云譬。

【檄】梁吴筠檄江神责周穆王璧曰:昔穆王南巡,自郢徂闽,遗我文璧,佥曰此津,贯纬百纪,荐历千春,念兹文璧,故

问水滨,江汉勖之,自求多益,反我名瑞,跃此华璧,则富有汉川,世为江伯,如有负秽心迷,怀衅情戚,藏玉泥中,匿珪鱼腹,使公孙蹑波而长呼,子羽济川而怒目,佽飞舞剑而东临,菑丘跃马而南逐,打素蛤而为粉,碎紫贝其如粥。

又有川人勇俊,处乎闽濮,水居百里,泥行万宿,右睨而河倾,左咤而海覆,乃把昆吾之铜,纯钧之铁,被鱼鳞之衣,赴螺蚌之穴,引澍东隅,移燋北岛,使蓬莱之根,郁而生尘,瀛洲之足,净而可扫,按骊龙取其颔下之珠,搦鲸鱼拔其眼中之宝,皇恩所被,繁枯润涸,威之所加,穷河绝漠,原子三思,反此明玉。

◇珠

《尔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阳永安县东北。]

《广志》曰:莫难珠,其色黄,生东夷,有明珠,称夜光,有大珠径寸,或围二寸已上,出黄支,有至圆珠,置之平地,终日不停。

《山海经》曰:开明北有珠树文玉树。

《尚书》曰:淮夷蠙珠洎鱼,[淮夷二水,出蠙珠美鱼。]

《大戴礼》曰:川生珠而岸不枯。

《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泽,珠泽之薮,方三十里。

《晏子》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连以珠,良玉之句,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仅能举足,《晏子》曰:古者圣人制服,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庄子》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弗得,使离朱索之而弗得也,使契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又河上有人家贫穷,其子没川,得千金之珠,谓其子取石来锻之,曰:夫珠必在骊龙颔下,子遭其睡也,使而寤,子尚奚微哉。

又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从上语下曰胪传。]东方作矣,事久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夌,[本书八十五麦部,《太平御览》八百零三作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擫[接。]其顪,[啄。]而以金推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王孙子曰:昔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女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仲叔御入谏,灵公下席再拜曰:寡人过矣。

《吕氏春秋》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鱼尽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又曰: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

《韩子》曰:楚人卖珠於郑,为木兰之〈木匮〉,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瑰玉,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木匮〉,还其珠,可谓善卖〈木匮〉,不可谓善鬻珠也。

又曰: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求我也,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且曰子取之,边候忧而释之。

《战国策》曰:张丑为质於燕,燕王欲杀之,走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欲杀我者,人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今已亡之矣,而王不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子,刳子之腹,反子之賸矣,吾要且死,子之賸亦且寸绝矣,境吏恐而放之。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又,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王亡其珠於池中,而鱼为之殚。

东方朔《神异经》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

《汉书》曰: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

又曰:昭帝上官太后,被珠襦,废少帝为昌邑王。

《列仙传》曰:朱仲者,会稽市贩珠人,汉高后时,募市三寸珠,乃诣阙上之,赐金五百,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从仲求之,仲献四寸珠而去,不知所之,汉武故事曰:帝起神屋堂,以白玉为帘,玳瑁为押。

《汉书》曰:董偃与母卖珠为业,偃年十三,随母入馆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夭,好,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得幸。

《东观汉记》曰:显宗时,锺离意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徵还伏法,诏以资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上怪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於盗泉之水,曾参回车於胜母之间,恶其名也,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受,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之。

谢承《后汉书》曰:孟尝为合浦太守,郡境旧采珠,以易米食,先时二千石贪秽,使民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行化,一年之间,去珠复还。

又曰:汝南李敬,为赵相,奴於鼠穴中得系珠,珰珥相连,以问主簿,对曰:前相夫人,昔亡三珠,疑子妇窃之,因其去妇,敬乃送珠付前相,相惭,追去妇还。

《续汉书》曰:扶风人王[《太平御览》八百零二作士。]孙奋,居富而性吝,梁冀自以马乘具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五百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劾奋母为其守藏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於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馀万。

《三辅故事》曰:秦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月珠为日月。

《魏略》曰:大秦国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馀出珠,珠大如酸枣。

《魏志》曰:文帝问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

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嘿然。

《蜀志》曰:宋豫使吴,孙权遗豫大珠一斛。

《搜神记》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缉绩,其人能泣珠。

又曰:随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堂,故历世称焉。

又曰:吴王夫差女名玉,死亡,童子韩重,至冢前哭祭之,女乃见形,将重入冢,遗径寸明珠。

又曰:有玄鹤为弋人所射,穷而归哙参,参收养,疗治疮,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三秦记》曰:昆明池,昔有人钓鱼,纶绝而去,遂通梦於汉武帝,求去钓,帝明日戏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间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非鱼之报耶。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馀岁,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裴氏《广州记》曰: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见有目精。

《幽明录》曰:汉武帝幸河渚,闻弦歌之音,俄而有老公及年少数人出,皆长八九寸,为帝奏乐饮酒,老公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受命,下没川底,得一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上问东方朔,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数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焉。

又曰:王敦召吴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并进,船至大雷,见猛行水上,从东北还逆船,弟子问其故,猛云,水神数兴波浪,贼害行旅,蹔过约敕,以真珠一握为信。

【赋】梁吴筠碎珠赋曰:明珠碎矣,于川之隈,视圆流而失转,见折水之亡回,谢骊宫之瑞饰,粉灵蚌之神胎,若有人兮声茫昧,芳徽断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怆何宣,珠兮珠兮不复全。

【铭】晋江统真珠铭曰:嗣兹阴景,系晷太阳,嘉彼令生,廉声以章。

◇贝

《说文》曰:贝,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至周而有泉,到秦废贝行泉。

《尔雅》曰:贝居陆焱,在水蜬,[音含。]大者〈鱼冗〉,[音沉。]小者鰿,[积音,今之细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玄贝胎贝,[黑色者。]馀蚳黄白文,[音治,黄质白文。]馀泉白黄文,[白质黄文也,诗成是贝锦,则紫贝也,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也。]蚆[葩]博而頯,[匡轨反,中广,两头锐。]蜠囷大而俭,责小而惰,[惰狭而长。]

《本草经》曰:贝子一名贝齿,生东海。

《山海经》曰:阳山浊洛之水,注于蕃之泽,中多文贝。

又曰:阴山渔水,中多文贝。

又曰:邽山濛水,多黄贝。

又曰:赤水之东,苍梧之野,有文贝。

《归藏》曰:有人将来,遗我货贝,以至则彻,以求则得,有喜将至。

《毛诗》曰: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毛诗义疏》曰:贝,鼊龟属。又有紫贝,其白质如玉,紫点为文,皆行列相当,大者有径一尺六寸,今九真交阯以为杯盘,宝物也。

《春秋运斗枢》曰:摇光得江吐大贝。

太公《六韬》曰:商王拘西伯昌於羑里,太公谓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罪,之九江,得大贝百冯,[诗作百朋]

楚辞九歌曰: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河伯以鱼鳞盖屋,画龙文,紫贝作阙,朱丹其宫。]

《尚书大传》曰:文王囚於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而得大贝,如车渠,以献纣。

《盐铁论》曰:教与民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也。

《汉书》曰:文帝赐南越王尉他书及衣,他因使者,献紫贝五百。

又曰:王莽时,大贝四寸八分已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牡贝三寸六分已上,一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已上,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已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为朋,每枚直钱三,是为货贝五品,贝不盈六分,不得为货。

广州志曰:凡有八,紫贝最其美者,出交州,大贝出巨延州,与行贾质易。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乃有大贝,奇姿难俦,[大贝,文贝也,交阯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不莹,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

徐衷南方记曰:班贝羸大者,围之得六寸,小者围之得五寸,在於海边,捕鱼时时有得之者,大贝出诸薄巨延州,土地采卖之,以易绛青。

刘欣期交州记曰:大贝出日南,如酒杯,小贝,贝齿也,善治毒,俱有紫色。

《南州异物志》曰:交阯北,南海中,有大文贝,质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莹而光色焕烂,相贝经曰:相贝经,朱仲受之於琴高,琴高乘鱼,浮于海河,水产必究,仲学仙於高,而得其法。又献珠於汉武,去不知所之,严助为会稽太守,仲又出,遗助以径尺之贝,并致此文於助曰:皇帝唐尧夏禹三代之贞瑞,灵奇之秘宝,其有次此者,贝盈尺,状如赤电黑云,谓之紫贝,素质红黑,谓之朱贝,青地绿文,谓之绶贝,黑文黄昼,谓之霞贝,紫愈疾,朱明目,绶消气鄣,霞伏蛆虫,虽不能延龄增寿,其御害一也,复有下此者,鹰喙蝉脊,以逐温去水,无奇功,贝大者如轮,文王请大秦贝,径半寻,穆王得其壳,悬於昭观,秦穆公以遗燕晁,可以明目远察,宜玉宜金,南海贝如珠砾,或白駮,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浮贝使人寡,无以近妇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贝使人善惊,无以亲童子,黄唇点齿有赤駮是也,虽贝使病疟,黑鼻无皮是也,嚼贝使胎

消,勿以示孕妇,赤带通脊是也,慧贝使人善忘,勿以近人,赤炽内壳赤络是也,醟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贝使童子盗,脊上有缕句唇是也,雨则重,霁则轻,委贝使人志强,夜行伏迷鬼狼豹百兽,赤中圆是也,雨则轻,霁则重。

【赞】晋郭璞贝赞曰:先民有作,龟贝为货,贵以文采,贾以小大,简则易资,犯而不过。

◇马瑙

《广雅》曰:马瑙,石次玉。

《广志》曰:马瑙出西南诸国。

《玄中记》曰:马瑙出月氏国。

《魏略》曰:大秦国多马瑙。

《凉州记》曰:吕纂咸宁二年,盗发张骏陵,得马瑙锺榼。

【赋】魏文帝马瑙勒赋曰:马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镌,追形逐好,从宜索便,乃加砥砺,刻方为圆,沈光内照,浮景外鲜,繁文缛藻,交采接连,嘉镂锡之盛美,感戎马之首饰,图兹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尔乃藉彼朱罽,华勒用成,骈居别趾,焕若罗星。

魏王粲马瑙勒赋曰:游大国以广观,览希世之伟宝,总众材而课美,信莫臧於马瑙,被文采之华饰,杂朱绿与苍阜,於是乃命工人,裁以饰勒,因姿象形,匪雕匪刻,厥容应规,厥性顺德,御世嗣之骏服,表騄骥之仪则。

◇琉璃

《广雅》曰:琉璃,珠也。

韵集曰:琉璃,火齐珠也。

《广志》曰:琉璃出黄支斯调大秦日南诸国。

《十洲记》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宫。

《汉书》曰: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琉璃。

《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绀缥红紫十种琉璃。

《吴历》曰:黄武四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

诸葛恢集,诏答恢,今致琉璃碗一。

《南州异物志》曰: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状如黄灰,生南海滨,亦可浣衣,用之不须淋,但投之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则不可释。

《世说》曰:满奋畏风,在武帝琉璃窗内坐,实密似疏,奋有疑,帝问之,答曰:臣犹吴牛,见光而喘。

又曰:武帝尝降王武子,供馔盘悉用琉璃器。

又曰:王敦尚主,至石崇舍,如厕毕,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王取豆著水中饮之,谓之乾饭。

【赋】晋潘尼琉璃碗赋曰: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於是游西极,望大蒙,历锺山,闚烛龙,觐王母,访仙童,取琉璃之攸华,诏旷世之良工,纂玄仪以取象,准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圆盛月盈,纤瑕罔丽,飞尘靡停,灼爚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刚过金石,劲励琼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浊。

◇车渠

《广雅》曰:车渠,石次玉也。

《广志》曰:车渠出大秦国及西域诸国。

《玄中记》曰:车渠出天竺国。

苏子曰:车渠马瑙,出於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

【赋】魏文帝车渠碗赋曰: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惟二仪之普育,何万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无兹碗之独灵,苞华文之光丽,发符采而扬荣,理交错以连属,似将离而复并,或若朝云浮高山,忽似飞鸟厉苍天,夫其方者如矩,圆者如规,稠希不谬,洪纤有宜。

魏王[《太平御览》八百零八王下有粲字。]车渠碗赋曰:侍君子之宴坐,览车渠之妙珍,挺英才於山岳,含阴阳之淑真,飞轻缥与浮白,若惊风之飘云,光清朗以内曜,泽温润而外津,体贞刚而不挠,理脩达而有文,兼五德之上美,起[御览作超。]众宝而绝伦。

◇玳瑁

《广志》曰:玳瑁形似龟,出南海巨延州。

《周书·王会》曰:伊尹谓汤曰:请以玳瑁为献。

《史记》曰:赵使於春申君,欲夸楚,为玳瑁簪,剑器悉饰以玳瑁。

续汉书舆服志曰:贵人助蚕,玳瑁钗。

高文惠与妇书曰:今致玳瑁梳一枚。

《南州异物志》曰:玳瑁如龟,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蒢,背上有鳞,大如扇,发取其鳞,因见其文,欲以作器,则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冷乃以枭鱼皮错治之,后以枯条木叶莹之,乃有光耀。

魏繁钦诗曰:何以表别离,耳后玳瑁钗。

【赋】晋潘尼玳瑁碗赋曰:有玳瑁之奇宝,亦同旅於介虫,下法川以矩夷,上拟乾而规隆,或步趾於清源,或掉尾於泥中,随阴阳以潜跃,与龟龙乎齐风,包神藏智,备体兼才,高下斯处,水陆皆能,文若绮波,背负逢莱,尔乃遐夷效珍,越裳贡职,横海万里,逾岭千亿,挺璞荒蛮,摛藻辰极,光曜炫晃,昭烂熻赩,嘉斯宝之兼美,料众珍而靡对,文不烦於错镂,采不假乎藻缋,岂翡翠之足俪,胡犀象之能逮。

【笺】后汉班固与窦宪笺曰:明将军赐固玳瑁簪。

◇铜

《尚书》曰:淮海惟杨州,厥贡惟金三品,[金银铜。]

《左传》曰:郑伯朝楚,楚子与之金,曰:无以为兵,使铸三锺,《越绝书》曰:鄞山破而出锡,若耶涸而出铜,欧冶因为纯钧之剑。

《史记》曰:秦始皇铸天下兵器为十二金人,重各千斤。

《汉书》曰:凡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曝露改其形,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竹长十丈,高一丈,唯竹篾软而坚,宜为之也。]

又曰:吴有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人亡命者,盗铸钱,以故土赋而国用饶。

又曰:上使善相相邓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

在我,何谓贫,於是赐通蜀东道铜山铸钱。

华峤《汉书》曰:灵帝时,遂使钩盾令宋典,缮治南宫。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於苍龙玄武阙外。又铸四锺,皆受二千斛,悬於堂及云台殿,殿前又铸天禄虾蟆,吐水渴乌,施於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魏略》曰:明帝徙长安诸锺虡骆驼铜人,承露盘折,铜人不可致,留住霸城。又列坐於司马门外,晋诸公赞曰:司马摸居关中,铸朅铜人炉虡为金器,以易穀。

世语曰:太康八年,凌云台上生铜。

林邑记曰:林邑王范文,铸铜屋。

【赞】晋郭璞赤铜赞曰:昆吾之山,名铜所在,切玉如泥,火炎其采,尸子所叹,验之汲宰。

【表】梁沈约为柳世隆上铜表曰:夫币以周务,货以赈民,阜国康治,莫尚乎此,周氏致平,始於圆法,汉世几厝,资於贯朽,名炉化金,良工尽艺,方将盈金中藏,收功上苑,南楚陋其方府,西京鄙其部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译文

璧、珠、贝、玛瑙、琉璃、车渠、玳瑁、铜

◇璧

《白虎通》说:中间方、外面圆的叫璧,璧的意思是积累,内方象征地,外圆象征天。

《尔雅》说:璧大六寸的叫瑄,肉比好大的叫璧,好比肉大的叫瑗,肉和好一样大的叫环。

《尚书·中候》说:尧把璧沉入河中。

《周官礼》说: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用苍璧来祭天。

《左传》说:周朝有谚语说,普通人没有罪,怀璧就是罪。

又说: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垂棘的璧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

又说:起初卫庄公从城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很美,让人剃掉她的头发,做成吕姜的假发,后来己氏逃亡后又回来,庄公给她看璧,说:救我,我给你璧,己氏说:杀了你,璧还能去哪,于是杀了庄公,拿走了璧。

又说:秋天楚子包围许国,蔡穆侯带着许僖公去见楚子于武城,许男被绑着衔着璧,大夫穿着丧服,士抬着棺材,楚子问逢伯,逢伯回答说:从前武王攻克殷商,微子启就是这样,武王亲自解开他的绑缚,接受他的璧并为他除凶。

又说:起初楚恭王没有嫡子,有五个宠爱的儿子,没有嫡子可以立为继承人,于是向群望祈祷,请求神灵从五人中选择一个来主持社稷,于是用璧向群望展示说:对着璧拜的人,就是神灵所立的,然后把璧埋在太室的庭院里,让五人斋戒后依次进入拜璧,康王跨过璧,灵王肘部碰到璧,平王年幼,抱着璧进入,再拜时都压在纽上。

《穆天子传》说:天子在西王母那里做客,拿着白珪璧去见西王母。

《庄子》说:孔子问子桑雩说:我被鲁国驱逐,在宋国砍树,朋友越来越疏远,为什么?子桑雩回答说:你没听说过假国灭亡的事吗?林回抛弃了价值千金的璧,背着孩子逃跑,那些因为利益结合的人,在困境中会互相抛弃,而天属的人,在困境中会互相扶持。《孙卿子》说:用珪来聘人,用璧来问士。

《吕氏春秋》说:鲁国的郄成子到晋国聘问,经过卫国,右宰穀臣请他喝酒,安排了音乐却不快乐,后来送给他璧,成子说:请我喝酒是让我高兴,安排音乐却不快乐是告诉我他有忧虑,送我璧是寄托他的心事,卫国恐怕要发生动乱了吧,离开卫国三十里,听说甯殖的叛乱发生了,右宰穀臣因此而死,于是派人接来他的妻子和孩子,分开居住,分给他们俸禄,他的儿子长大后把璧还给了他。

《战国策》说:齐国想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对淳于髡说:我们有两双宝璧,八匹文马,愿意送给您,淳于髡去劝说齐王说:魏国是齐国的盟国,攻打它名声不好而且实际上很危险,齐王于是停止了行动,有人对齐王说:淳于髡接受了魏国的璧和马,齐王问淳于髡说:先生有这些东西吗?淳于髡说:有,攻打魏国对魏国有利,即使刺杀我,对齐王有什么好处?如果确实不利,魏国即使封我为臣,对齐王有什么损失?百姓没有战争的祸患,我有璧和马的宝物,对齐王有什么伤害?

又说:张仪为秦国破坏合纵,推行连横,游说楚王,楚王派使者带着百辆车,献上夜光璧。

《史记》说:张仪曾经和楚相一起喝酒,后来楚相丢了璧,门下的人怀疑张仪,拷打他,张仪不服,对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在,张仪说:那就够了。

又说:虞卿穿着草鞋,戴着斗笠,一见赵王,赵王赐给他一双白璧,百镒黄金。

又说:赵惠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璧,赵王召见蔺相如,派他带着璧去秦国,秦王非常高兴,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意思给赵王城,于是上前说: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给他,蔺相如拿着璧退后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带着璧来,现在大王对我非常傲慢,得到璧后传给美人,当作戏弄,没有给赵王城的意思,所以我又把璧拿回来了,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璧,于是道歉,坚决请求让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蔺相如派人从别的路把璧送回赵国。

《韩诗外传》说:楚襄王派使者带着十斤金,百双白璧,聘请庄子做相,庄子坚决推辞。

《列士传》说:秦国召魏公子无忌,无忌不去,派朱亥带着一双璧去,秦王大怒,把朱亥关进猛兽圈里,朱亥瞪大眼睛看着猛兽,眼角裂开流血,溅到猛兽身上,猛兽始终不敢动。

《汉书》说:沛公在鸿门见到项羽,从小路逃回军中,派张良留下来向项羽道歉,项羽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将军有意责备他,他脱身逃回军中去了,所以派我献上璧,项羽接受了。

《东观汉记》说: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任命朱晖为掾,正月初一,将军要献璧祝贺,按照惯例,少府提供璧,当时阴就是少府,官吏非常傲慢,朱晖要不到璧,远远看到阴就的主簿拿着璧,对他说:我多次听说璧,但没见过,借来看看,主簿把璧给朱晖,朱晖交给使者,主簿急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晖是义士,不要为难他,苍退朝后对朱晖说:你自己觉得和蔺相如比怎么样?

《续汉书》说:大秦国有夜光璧。

《锺离意传》说:锺离意做鲁相,视察孔子授堂,男子张伯在台阶下除草,从土中得到七枚璧,藏了一枚,把六枚交给锺离意,锺离意说:瓮中有素书说:后世修我的书,董仲舒,璧有七枚,张伯取了一枚,锺离意召来张伯问他,张伯叩头交出璧。

《物理论》说:俗话说:士不是玉璧,谈论的人就是价值。

《抱朴子》说:安期生在海边卖药,秦始皇觉得他很特别,赐给他金璧,价值数千万,安期生离开后把金璧放在阜乡亭,用赤玉菭作为回报,留下书信说:千年后,到蓬莱山找我。

又说:我听说唐尧做君主时,把金子扔到山里,虞舜继承禅位时,把璧扔到山谷里。

中兴徵祥说:王者不隐瞒过错,玉璧就会出现。

戴延之《西征记》说:宋公谘议参军王智先,停在柏谷,派骑兵送道人惠义疏说,有金璧的祥瑞,宋公派人迎接,军队前进到崤东,金璧到了,修坛拜受。

又说,冀州博陵郡王次寺的道人法称,告诉他的弟子普严说:嵩高皇帝对我说,江东有刘将军,是汉家的后代,受天命,我把三十二枚璧和一块金饼给他,璧的数量是刘氏卜世的数目,惠义在义熙十三年进入嵩高山,得到了璧和金献上。

【表】魏陈王曹植献璧表说:我听说玉不隐藏瑕疵,臣不隐藏真情,我知道所献的不是和氏的璞玉,也不是万国的货币,璧是元贡。

梁范筠谢示璧表说:不是郊祭有日,礼天的宝物才降下,学校将要兴起,圆水的符瑞已经聚集,绛玉玄珪,不足以比喻。

【檄】梁吴筠檄江神责周穆王璧说:从前穆王南巡,从郢到闽,留下文璧,大家都说这是津渡,贯穿百纪,经历千春,想到这文璧,所以

询问水边,江汉激励我,自己寻求更多的利益,反而使我名声显赫,跃上这华丽的玉璧,那么我将拥有汉川的财富,世代成为江伯。如果有心怀污秽、迷失方向,怀有敌意、心情悲伤,将玉藏在泥中,将珪藏在鱼腹,让公孙蹚水而长呼,子羽渡河而怒目,佽飞舞剑而东临,菑丘跃马而南逐,打碎素蛤成粉,碎紫贝如粥。

还有川中的勇士,居住在闽濮,水居百里,泥行万宿,右视而河倾,左咤而海覆,于是拿起昆吾的铜,纯钧的铁,穿上鱼鳞的衣服,前往螺蚌的洞穴,引澍东隅,移燋北岛,使蓬莱的根,郁而生尘,瀛洲的足,净而可扫,按骊龙取其颔下的珠,搦鲸鱼拔其眼中的宝,皇恩所及,繁枯润涸,威之所加,穷河绝漠,原子三思,反此明玉。

◇珠

《尔雅》说: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阳永安县东北。]

《广志》说:莫难珠,其色黄,生东夷,有明珠,称夜光,有大珠径寸,或围二寸已上,出黄支,有至圆珠,置之平地,终日不停。

《山海经》说:开明北有珠树文玉树。

《尚书》说:淮夷蠙珠洎鱼,[淮夷二水,出蠙珠美鱼。]

《大戴礼》说:川生珠而岸不枯。

《穆天子传》说:天子北征,舍于珠泽,珠泽之薮,方三十里。

《晏子》说:景公为履,黄金之綦,连以珠,良玉之句,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仅能举足,《晏子》说:古者圣人制服,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庄子》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弗得,使离朱索之而弗得也,使契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又河上有人家贫穷,其子没川,得千金之珠,谓其子取石来锻之,曰:夫珠必在骊龙颔下,子遭其睡也,使而寤,子尚奚微哉。

又说: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从上语下曰胪传。]东方作矣,事久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夌,[本书八十五麦部,《太平御览》八百零三作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擫[接。]其顪,[啄。]而以金推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王孙子说:昔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女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仲叔御入谏,灵公下席再拜曰:寡人过矣。

《吕氏春秋》说: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鱼尽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又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

《韩子》说:楚人卖珠於郑,为木兰之〈木匮〉,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瑰玉,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木匮〉,还其珠,可谓善卖〈木匮〉,不可谓善鬻珠也。

又说: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求我也,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且曰子取之,边候忧而释之。

《战国策》说:张丑为质於燕,燕王欲杀之,走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欲杀我者,人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今已亡之矣,而王不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子,刳子之腹,反子之賸矣,吾要且死,子之賸亦且寸绝矣,境吏恐而放之。

《淮南子》说: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又,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王亡其珠於池中,而鱼为之殚。

东方朔《神异经》说: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

《汉书》说:武帝时,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已下。

又说:昭帝上官太后,被珠襦,废少帝为昌邑王。

《列仙传》说:朱仲者,会稽市贩珠人,汉高后时,募市三寸珠,乃诣阙上之,赐金五百,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从仲求之,仲献四寸珠而去,不知所之,汉武故事曰:帝起神屋堂,以白玉为帘,玳瑁为押。

《汉书》说:董偃与母卖珠为业,偃年十三,随母入馆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夭,好,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得幸。

《东观汉记》说:显宗时,锺离意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徵还伏法,诏以资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上怪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於盗泉之水,曾参回车於胜母之间,恶其名也,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受,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之。

谢承《后汉书》说:孟尝为合浦太守,郡境旧采珠,以易米食,先时二千石贪秽,使民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行化,一年之间,去珠复还。

又说:汝南李敬,为赵相,奴於鼠穴中得系珠,珰珥相连,以问主簿,对曰:前相夫人,昔亡三珠,疑子妇窃之,因其去妇,敬乃送珠付前相,相惭,追去妇还。

《续汉书》说:扶风人王[《太平御览》八百零二作士。]孙奋,居富而性吝,梁冀自以马乘具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五百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劾奋母为其守藏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於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馀万。

《三辅故事》说:秦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月珠为日月。

《魏略》说:大秦国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馀出珠,珠大如酸枣。

《魏志》说:文帝问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

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并不值得特别珍贵,皇帝默然不语。

《蜀志》记载:宋豫出使吴国,孙权赠送他一斛大珠。

《搜神记》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他们不停止纺织,这些人能够哭泣出珍珠。

又记载:随侯出行时,看到一条大蛇受伤,便救治了它,后来蛇衔来一颗珍珠报答他,珍珠直径超过一寸,纯白且夜光,可以用来照亮房间,因此历代都称赞它。

又记载:吴王夫差的女儿名叫玉,去世后,童子韩重到她的墓前哭泣祭奠,玉的魂魄显现,带韩重进入墓中,留下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

又记载:有一只玄鹤被猎人射伤,走投无路时来到哙参家,哙参收养并治疗了它,伤口愈合后放它离开,后来鹤在夜晚来到门外,哙参拿着蜡烛查看,发现雌雄两只鹤各衔一颗明珠来报答他。

《三秦记》记载:昆明池曾经有人钓鱼,鱼线断了鱼跑了,后来他托梦给汉武帝,请求放生那条鱼,第二天汉武帝在池边游玩,看到一条大鱼衔着鱼线,汉武帝说:这难道是我梦中所见的鱼吗?于是将鱼放生,三天后,池边得到一对明珠,汉武帝说:这难道不是鱼的报答吗?

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合浦的居民擅长游泳,采珠的孩子十几岁就被教导下水,官府禁止百姓采珠,但有些人偷偷潜入水底,刮开蚌壳得到好珠,吞下后带出水面。裴氏《广州记》记载:鲸鱼的眼睛就是明月珠,因此死后看不到眼睛。

《幽明录》记载:汉武帝到河渚游玩,听到弦乐歌声,不久有一个老人和几个年轻人出现,身高只有八九寸,为皇帝奏乐饮酒,老人命令取来洞穴中的宝物,一个人奉命潜入河底,得到一颗大珠,直径数寸,光芒耀眼,皇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河底有一个洞穴,深数百丈,里面有赤蚌,生出这颗珠子。

又记载:王敦召见吴猛,吴猛到江口,进入水中,命令船夫继续前进,船到大雷时,看到吴猛在水上行走,从东北方向逆流而上,弟子问他原因,吴猛说:水神多次兴风作浪,危害行人,我暂时去约束它,用一握真珠作为信物。

【赋】梁吴筠的《碎珠赋》写道:明珠碎了,在河湾处,看着圆润的水流失去了转动,看到折断的水流不再回旋,告别了骊宫的瑞饰,粉碎了灵蚌的神胎,仿佛有人在低声叹息,芳香的徽音断了,明珠碎了,明珠碎了,悲伤如何表达,珠啊珠啊,再也无法完整。

【铭】晋江统的《真珠铭》写道:继承这阴凉的影子,系于太阳的光辉,赞美那美好的生命,廉洁的声音得以彰显。

◇贝

《说文》记载:贝是海中的介壳类动物,古代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到了周代有了钱币,到秦代废除贝币,改用钱币。

《尔雅》记载:贝在陆地上叫焱,在水中叫蜬,大的叫〈鱼冗〉,小的叫鰿,玄贝和胎贝是黑色的,馀蚳是黄底白纹,馀泉是白底黄纹,蚆是中间宽两头尖,蜠是大而节俭,责是小而懒惰。

《本草经》记载:贝子又叫贝齿,产自东海。

《山海经》记载:阳山的浊洛水流入蕃泽,水中多文贝。

又记载:阴山的渔水中多文贝。

又记载:邽山的濛水中多黄贝。

又记载:赤水以东,苍梧的荒野中有文贝。

《归藏》记载:有人将要来,送给我货贝,到了就彻底,求了就得到,有喜事将至。

《毛诗》记载:萋萋斐斐,织成贝锦。

《毛诗义疏》记载:贝是鼊龟类。还有紫贝,白底如玉,紫点为纹,排列整齐,大的直径一尺六寸,现在九真和交阯用它做杯盘,是宝物。

《春秋运斗枢》记载:摇光星得到江水吐出的大贝。

太公《六韬》记载:商王将西伯昌拘禁在羑里,太公对散宜生说,寻找珍稀物品来免除君王的罪过,散宜生到九江,得到大贝百冯。

楚辞《九歌》记载:鱼鳞屋啊龙堂,紫贝阙啊朱宫。

《尚书大传》记载: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散宜生到江淮的浦口,得到大贝,像车渠一样大,献给纣王。

《盐铁论》记载:教化与民众一起改变,弊端与时代一起变化,夏后氏用玄贝,周人用紫石。

《汉书》记载:文帝赐给南越王尉他书信和衣物,尉他通过使者献上紫贝五百。

又记载:王莽时期,大贝四寸八分以上的,两枚为一朋,价值二百一十六,牡贝三寸六分以上的,一朋价值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的,一朋价值三十,小贝一寸二分以上的,一朋价值十,不足一寸二分的,不能成为朋,每枚价值三文钱,这是货贝的五品,贝不足六分的,不能作为货币。

《广州志》记载:共有八种,紫贝最美,产自交州,大贝产自巨延州,与商人交易。

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有大贝,形态奇特难以比拟,素质紫饰,纹路如罗珠,不需打磨,光彩夺目,无法雕刻,无法超越,过去姬伯用它免除拘禁。

徐衷《南方记》记载:班贝大的,围起来有六寸,小的有五寸,在海边捕鱼时常常能得到,大贝产自诸薄巨延州,当地人采集贩卖,用来交换绛青。

刘欣期《交州记》记载:大贝产自日南,像酒杯一样大,小贝是贝齿,善于治疗毒物,都有紫色。

《南州异物志》记载:交阯以北,南海中有大文贝,白底紫纹,天生自然,不需雕琢,打磨后光彩夺目。相贝经记载:相贝经,朱仲从琴高那里学得,琴高乘鱼,浮于海河,水产必究,朱仲学仙于琴高,得到其法。又献珠于汉武帝,后不知所踪,严助为会稽太守,朱仲又出现,送给严助一颗直径一尺的贝,并附上此文说:皇帝唐尧夏禹三代的贞瑞,灵奇的秘宝,其次有贝盈尺,形状如赤电黑云,称为紫贝,素质红黑,称为朱贝,青底绿纹,称为绶贝,黑纹黄昼,称为霞贝,紫贝能治病,朱贝能明目,绶贝能消气障,霞贝能驱虫,虽不能延年益寿,但能抵御灾害,还有下等的,鹰喙蝉脊,用来驱温去水,没有奇效,贝大的如车轮,文王请求大秦贝,直径半寻,穆王得到其壳,悬挂在昭观,秦穆公送给燕晁,可以明目远察,适合玉和金,南海的贝如珠砾,有的白駮,性寒味甘,止水毒,浮贝使人寡欲,无法接近妇人,黑白各半,濯贝使人善惊,无法亲近童子,黄唇点齿有赤駮,虽贝使病疟,黑鼻无皮,嚼贝使胎。

消,不要给孕妇看,赤带通脊就是这样,慧贝让人容易忘记,不要靠近人,赤炽内壳赤络就是这样,醟贝让小孩愚笨,女人淫乱,有青唇赤鼻就是这样,碧贝让小孩偷盗,脊上有缕句唇就是这样,下雨时重,晴天时轻,委贝让人意志坚强,夜行时能避开鬼狼豹等百兽,赤中圆就是这样,下雨时轻,晴天时重。

【赞】晋郭璞贝赞说:先民有作,龟贝为货,贵以文采,贾以小大,简则易资,犯而不过。

◇马瑙

《广雅》说:马瑙,次于玉的石头。

《广志》说:马瑙出产于西南各国。

《玄中记》说:马瑙出产于月氏国。

《魏略》说:大秦国多产马瑙。

《凉州记》说:吕纂咸宁二年,盗墓者发掘张骏陵,得到马瑙锺榼。

【赋】魏文帝马瑙勒赋说:马瑙属于玉类,出自西域,纹理交错,像马瑙,所以当地人因此命名,命良工剖开雕刻,追求形状和美观,根据需要制作,加以磨砺,刻方为圆,内里发光,外表鲜艳,繁复的纹饰,交错的色彩,赞美镂刻的盛美,感叹戎马的首饰,描绘此物的适宜,相信君子所佩戴,于是借助朱罽,华丽的勒具制成,排列整齐,光彩如星。

魏王粲马瑙勒赋说:游历大国以广见闻,观赏稀世珍宝,总结各种材料的美,相信没有比马瑙更好的,被文采的华饰,杂以朱绿与苍阜,于是命工人,裁制以装饰勒具,根据形状,不雕不刻,其容貌符合规矩,其性质顺应道德,驾驭世代的骏马,表现騄骥的仪则。

◇琉璃

《广雅》说:琉璃,是珠子。

韵集说:琉璃,是火齐珠。

《广志》说:琉璃出产于黄支、斯调、大秦、日南等国。

《十洲记》说:方丈山上有琉璃宫。

《汉书》说:武帝时,派人入海购买琉璃。

《魏略》说:大秦国出产赤、白、黑、黄、青、绿、绀、缥、红、紫十种琉璃。

《吴历》说:黄武四年,扶南等外国来献琉璃。

诸葛恢集,诏答恢,今致琉璃碗一。

《南州异物志》说:琉璃本质是石头,想制作器物,用自然灰处理,自然灰状如黄灰,生于南海滨,也可用来洗衣,用时不需淋水,只需投入其中,滑如苔石,没有此灰,则无法处理。

《世说》说:满奋怕风,在武帝的琉璃窗内坐,实际密实但看起来疏漏,满奋有疑虑,帝问他,回答说:臣如吴牛,见光而喘。

又说:武帝曾到王武子家,供馔盘都用琉璃器。

又说:王敦尚主,到石崇家,如厕毕,婢女拿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王取豆放入水中饮用,称之为乾饭。

【赋】晋潘尼琉璃碗赋说:渡过流沙的绝险,越过葱岭的峻危,于是游历西极,望大蒙,历锺山,窥烛龙,觐见王母,访问仙童,取琉璃的华美,诏令旷世的良工,根据玄仪取象,准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圆盛月盈,纤瑕不显,飞尘不停,灼爚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以比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刚过金石,劲励琼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浊。

◇车渠

《广雅》说:车渠,次于玉的石头。

《广志》说:车渠出产于大秦国及西域各国。

《玄中记》说:车渠出产于天竺国。

苏子说:车渠马瑙,出产于荒外,今冀州之土,未曾得其奇。

【赋】魏文帝车渠碗赋说:车渠属于玉类,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惟二仪之普育,何万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无兹碗之独灵,苞华文之光丽,发符采而扬荣,理交错以连属,似将离而复并,或若朝云浮高山,忽似飞鸟厉苍天,夫其方者如矩,圆者如规,稠希不谬,洪纤有宜。

魏王粲车渠碗赋说:侍君子之宴坐,览车渠之妙珍,挺英才於山岳,含阴阳之淑真,飞轻缥与浮白,若惊风之飘云,光清朗以内曜,泽温润而外津,体贞刚而不挠,理脩达而有文,兼五德之上美,超众宝而绝伦。

◇玳瑁

《广志》说:玳瑁形似龟,出产于南海巨延州。

《周书·王会》说:伊尹对汤说:请以玳瑁为献。

《史记》说:赵使於春申君,欲夸楚,为玳瑁簪,剑器悉饰以玳瑁。

续汉书舆服志说:贵人助蚕,玳瑁钗。

高文惠与妇书说:今致玳瑁梳一枚。

《南州异物志》说:玳瑁如龟,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蒢,背上有鳞,大如扇,发取其鳞,因见其文,欲以作器,则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冷乃以枭鱼皮错治之,后以枯条木叶莹之,乃有光耀。

魏繁钦诗说:何以表别离,耳后玳瑁钗。

【赋】晋潘尼玳瑁碗赋说:有玳瑁之奇宝,亦同旅於介虫,下法川以矩夷,上拟乾而规隆,或步趾於清源,或掉尾於泥中,随阴阳以潜跃,与龟龙乎齐风,包神藏智,备体兼才,高下斯处,水陆皆能,文若绮波,背负逢莱,尔乃遐夷效珍,越裳贡职,横海万里,逾岭千亿,挺璞荒蛮,摛藻辰极,光曜炫晃,昭烂熻赩,嘉斯宝之兼美,料众珍而靡对,文不烦於错镂,采不假乎藻缋,岂翡翠之足俪,胡犀象之能逮。

【笺】后汉班固与窦宪笺说:明将军赐固玳瑁簪。

◇铜

《尚书》说:淮海惟杨州,厥贡惟金三品,[金银铜。]

《左传》说:郑伯朝楚,楚子与之金,曰:无以为兵,使铸三锺,《越绝书》说:鄞山破而出锡,若耶涸而出铜,欧冶因为纯钧之剑。

《史记》说:秦始皇铸天下兵器为十二金人,重各千斤。

《汉书》说:凡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曝露改其形,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竹长十丈,高一丈,唯竹篾软而坚,宜为之也。]

又说:吴有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人亡命者,盗铸钱,以故土赋而国用饶。

又说:上使善相相邓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

对于我来说,什么是贫穷呢?于是赐予通蜀东道的铜山来铸造钱币。

华峤的《汉书》记载:灵帝时期,派遣钩盾令宋典修缮南宫。又派遣掖庭令毕岚铸造四个铜人,安置在苍龙和玄武的阙外。还铸造了四个大钟,每个能容纳二千斛,悬挂在殿堂和云台殿上。殿前还铸造了天禄虾蟆,吐水的渴乌,安置在桥的西侧,用来洒水南北郊的道路,以节省百姓洒水的费用。

《魏略》记载:明帝将长安的钟虡、骆驼和铜人迁移,承露盘折断,铜人无法搬运,留在了霸城。又排列坐在司马门外,晋朝的诸公赞颂说:司马摸在关中,铸造铜人炉虡作为金器,用来交换谷物。

《世语》记载:太康八年,凌云台上出现了铜。

《林邑记》记载:林邑王范文铸造了铜屋。

【赞】晋朝郭璞的《赤铜赞》说:昆吾山是名铜的产地,切割玉石如同切泥,火焰中显现其光彩,尸子所赞叹的,验证了汲宰的说法。

【表】梁朝沈约为柳世隆上铜表说:货币是用来周济事务,货物是用来赈济民众,使国家富裕安康,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周朝实现太平,始于圆法,汉朝几乎废弃,依赖于贯朽。名炉化金,良工尽艺,将会使金库充盈,收获功绩于上苑,南楚的方府显得简陋,西京的部内显得鄙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注解

璧:璧是一种古代玉器,形状为圆形,中间有孔。璧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礼仪和象征意义,常用于祭祀、聘礼、赏赐等场合。璧的形状象征着天圆地方,内方象地,外圆象天,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宇宙的理解。璧的大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璧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璧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如《尚书》、《左传》、《史记》等,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霍山:位于今山西省平阳永安县东北,古代以产珠玉著称。

莫难珠:一种黄色的珍珠,产于东夷地区。

夜光:指夜明珠,能在夜间发光的珍珠。

黄支: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以产大珠闻名。

珠树:传说中的神树,树上结有珍珠。

文玉树:传说中的神树,树上结有美玉。

淮夷:古代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以产珍珠和鱼类著称。

珠泽:古代地名,以产珍珠的湖泊闻名。

玄珠:传说中的神珠,黄帝遗失的宝物。

骊龙:传说中的神龙,颔下有珍贵的珍珠。

随侯之珠:传说中的宝珠,随侯所得。

明月珠:传说中的宝珠,能发出明亮的光芒。

合浦:古代地名,今广西合浦县,以产珍珠闻名。

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所在地。

大秦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以产明珠闻名。

夫馀: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产大珠闻名。

求而得之,不足贵也:意指通过努力或手段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珍贵。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态度,强调内在价值而非外在获取。

帝嘿然:皇帝沉默不语。这里的“嘿然”形容皇帝对某事不发表意见,可能表示深思或默许。

鲛人: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形似人,生活在水中,能够纺织并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鲛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的神秘想象和对珍珠的珍视。

随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君主,因救助一条受伤的大蛇而得到蛇的报答,蛇衔来一颗夜明珠。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善行有报的信仰。

吴王夫差女:吴王夫差的女儿,传说死后化为鬼魂,与童子韩重相见,并赠予明珠。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爱情和珍宝的复杂情感。

玄鹤:黑色的鹤,象征祥瑞。传说中玄鹤被猎人射伤后得到哙参的救助,后来衔来明珠报答。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的仁慈和对报恩的重视。

昆明池:汉武帝时期的一个著名水池,传说中有大鱼衔索,后得到明珠。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和对珍宝的向往。

合浦民:合浦地区的居民,以采珠为生。合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珍珠产地,采珠活动反映了古人对珍珠的经济依赖和文化崇拜。

鲸鲵目:鲸鱼的眼睛,传说中化为明月珠。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神秘想象和对珍珠的珍视。

河渚:河中的小洲,传说中汉武帝在此遇到小人并得到大珠。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神秘现象的想象和对珍宝的追求。

王敦:东晋时期的权臣,传说中他召见吴猛,吴猛在水中行走并与水神交涉,以珍珠为信物。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水神的信仰和对珍珠的珍视。

碎珠赋:梁代吴筠所作的一篇赋,描写明珠破碎的情景,表达了对珍宝失去的哀伤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真珠铭:晋代江统所作的一篇铭文,赞美珍珠的光彩和价值,反映了古人对珍珠的崇拜和珍视。

贝:在古代,贝类不仅作为食物,还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被用作货币或装饰品。文中提到的各种贝类(如慧贝、醟贝、碧贝、委贝)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用途,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的观察和利用。

紫贝:一种珍贵的贝类,紫色为质,黑色为文,象征高贵和祥瑞。紫贝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珍宝的崇拜和对色彩的审美。

文贝:有花纹的贝类,象征美丽和财富。文贝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财富的追求。

黄贝:黄色的贝类,象征财富和吉祥。黄贝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色彩的审美和对财富的追求。

贝锦:用贝类装饰的锦缎,象征华丽和富贵。贝锦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珍宝和纺织品的珍视。

大贝:大型的贝类,象征财富和权力。大贝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权力的追求。

贝齿:贝类的牙齿,象征财富和吉祥。贝齿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财富的追求。

马瑙:马瑙是一种半宝石,常被用于制作装饰品。文中提到的马瑙来自不同的地区,显示了古代贸易的广泛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度。

琉璃:琉璃是一种古老的玻璃材料,因其色彩斑斓而珍贵。文中提到的琉璃来自多个国家,说明了其在古代的高价值和广泛的应用。

车渠:车渠是一种石料,常用于制作器皿。文中提到的车渠来自大秦国和天竺国,反映了古代对异国石材的珍视。

玳瑁:玳瑁是一种海龟,其壳被用于制作装饰品。文中提到的玳瑁来自南海,显示了古代对海洋资源的利用。

铜:铜是古代重要的金属,用于制作货币、武器和器皿。文中提到的铜来自不同的地区,反映了古代铜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铜山:指富含铜矿的山脉,古代常用以铸钱。

铸钱:古代制造货币的过程,通常涉及铜、铁等金属的冶炼和铸造。

钩盾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防御和修缮工作。

南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通常指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掖庭令: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内部的管理。

铜人:用铜铸造的人像,常用于宗教或纪念目的。

苍龙玄武阙:古代宫殿前的门楼,常以苍龙和玄武(北方神兽)为装饰。

锺:古代的一种大型铜制乐器,也用于报时。

天禄虾蟆: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于装饰或象征吉祥。

渴乌:古代的一种自动喷水装置。

洒道:古代的一种礼仪,指在重要场合洒水清洁道路。

铜屋:用铜建造的房屋,象征财富和权力。

昆吾之山:传说中的山名,以产铜著称。

切玉如泥:形容铜的锋利,能够轻易切割玉石。

火炎其采:形容铜在冶炼时发出的光芒。

尸子:古代哲学家,以观察自然现象著称。

汲宰:古代官职名,负责水利和农业。

币以周务:货币用于国家事务,指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货以赈民:货物用于救济民众,指物资在民生中的重要性。

阜国康治:使国家富裕,社会安定。

圆法:古代的一种货币制度。

贯朽:指货币流通不畅,导致经济停滞。

名炉化金:指著名的冶炼炉,能够将金属转化为财富。

良工尽艺:优秀的工匠充分发挥其技艺。

盈金中藏:指国库中充满财富。

收功上苑:指在皇家园林中展示成就。

南楚:古代楚国南部地区,以富饶著称。

西京:古代长安,西汉的都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评注

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首先,璧的形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璧的内方外圆象征着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宇宙的哲学思考。这种形状的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其次,璧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璧常用于祭祀、聘礼、赏赐等场合,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周官礼》中提到‘子执穀璧,男执蒲璧,以苍璧礼天’,说明璧在祭祀中的重要性。璧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

此外,璧在历史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晋荀息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的故事,反映了璧在政治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又如《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展现了璧在国与国之间的重要地位,以及璧作为国家尊严和权力的象征。

璧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庄子》中林回弃千金之璧的故事,反映了璧作为财富和利益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对物质利益的超脱态度。璧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总的来说,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都非常丰富。璧不仅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对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典故和传说,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珍珠的崇拜和珍视。珍珠在古代不仅是珍贵的装饰品,更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文本中提到的霍山、黄支、淮夷等地,都是古代著名的珍珠产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珍珠资源的重视。

文本中引用了《尔雅》、《广志》、《山海经》、《尚书》、《大戴礼》、《穆天子传》、《晏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战国策》、《淮南子》、《神异经》、《汉书》、《列仙传》、《东观汉记》、《续汉书》、《三辅故事》、《魏略》、《魏志》等多部古代典籍,展示了珍珠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珍珠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神秘和神圣的色彩。例如,《庄子》中提到的玄珠,黄帝遗失的宝物,象征着智慧和神秘的力量。《吕氏春秋》中提到的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虽然看似荒诞,却反映了古代人对珍珠的珍视和对其价值的夸张想象。

文本中还提到了珍珠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例如,《晏子》中提到的景公为履,黄金之綦,连以珠,良玉之句,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展示了珍珠在宫廷服饰中的奢华应用。《汉书》中提到的昭帝上官太后被珠襦,废少帝为昌邑王,则反映了珍珠在宫廷政治中的象征意义。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珍珠在古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例如,《东观汉记》中提到的孟尝为合浦太守,郡境旧采珠,以易米食,反映了珍珠在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续汉书》中提到的扶风人王孙奋,居富而性吝,梁冀自以马乘具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五百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劾奋母为其守藏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於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馀万,则反映了珍珠在古代社会中的巨大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典故和传说,展示了珍珠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珍珠的崇拜和珍视。珍珠不仅是珍贵的装饰品,更是权力、财富和智慧的象征,在古代文学、政治、经济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传说和典故,展现了古人对珍珠和贝类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崇拜。珍珠和贝类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精神信仰和文化审美的载体。

首先,文本中的鲛人、随侯、吴王夫差女等传说,反映了古人对珍珠的神秘化和珍视。珍珠被视为天地精华的凝结,具有超凡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传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反映了他们对善行有报、生死轮回等哲学观念的思考。

其次,文本中的昆明池、合浦民、鲸鲵目等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珍珠的经济依赖和文化崇拜。珍珠不仅是贵重的装饰品,更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古人通过采珠活动,表达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财富的追求。

再次,文本中的碎珠赋和真珠铭,通过文学形式表达了对珍珠的赞美和对珍宝失去的哀伤。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珍珠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最后,文本中的贝类文化,反映了古人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对财富的追求。贝类不仅是货币和装饰品,更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古人通过对贝类的崇拜,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财富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段文本通过多个传说和典故,展现了古人对珍珠和贝类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崇拜。珍珠和贝类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精神信仰和文化审美的载体。这些传说和典故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各种珍贵材料(如贝、马瑙、琉璃、车渠、玳瑁、铜)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利用。这些材料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文中提到的各种材料来自不同的地区,如大秦、天竺、南海等,显示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广泛交流和贸易活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加深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珍贵材料的描述,本文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例如,玳瑁被用于制作贵族的装饰品,铜被用于制作货币和武器,这些都体现了材料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赞美,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工艺技术的推崇。例如,对马瑙和琉璃的描述,不仅强调了它们的美丽和珍贵,还赞扬了工匠的精湛技艺。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古代珍贵材料的描述,更是对古代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文献的引用,展示了古代中国在铜器铸造和货币制造方面的高度成就。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在古代不仅用于制造货币,还广泛用于建筑、艺术和宗教仪式中。例如,文中提到的铜人、铜钟和铜屋,都是古代工艺和文化的象征。

从文化内涵来看,铜器的铸造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铜钟和铜人常用于宗教仪式,象征着神圣和权威。而铜屋则展示了统治者的财富和权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古代铜器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能够将铜材加工成各种复杂的形状和图案。例如,文中提到的天禄虾蟆和渴乌,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铜器。这些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铜器的铸造和使用,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例如,文中提到的铸钱和圆法,都是古代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古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文献的引用,全面展示了古代中国在铜器铸造和货币制造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通过对这些铜器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四-宝玉部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