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原文

芙蕖 菱 蒲 萍 苔 菰 荻 蓍 茗 茅 蓬 艾 藤 菜蔬 葵荠葱 蓼

◇芙蕖

《尔雅》曰: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葭,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子也。]的中薏,[子中心也。]的莲实。

《广雅》曰:菡萏,芙蓉也。

《周书》曰:薮泽已竭,即莲藕掘。

《毛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又曰:隰有荷花。

《说文》曰:芰,菱也。

《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莲。

真人关令尹喜传曰:真人游时,各各坐莲花之上,一花辄径十丈。

《楚辞》曰:集芙蓉以为裳。

又曰:因芙蓉而为媒,惮褰衣而濡足。

又曰:搴芙蓉兮木末。

又曰:披荷稠之炅炅。

又曰:制芰荷以为衣。

又曰:荷衣兮蕙带。

又曰: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

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

《文选》:芙蓉散其华。

又曰:神飚自远至,左右芙蓉披。

又曰:菡萏溢金塘。

又曰:鱼戏新荷动。

又曰:神蔡止荷心。

《毛诗义疏》曰:的可磨以为散,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拾遗记》曰:汉昭帝游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素叶甘,可食,芬气闻车之内,莲实如珠,宋起居注曰:泰始二年,嘉莲一双,骈花并实,合树同茎。

《宋书》曰:臧质,字文含,[宋书七十四臧质传作含文。]兵败,走入南湖,无食,啖莲,追至,质络颈沈,出鼻,兵见,斩首传京。

《搜神记》曰:王敦在武昌,铃下仪仗生莲花,五六日而落。

又曰:无锡上湖陂,陂吏丁初,雨止,见一少妇人,著青衣,戴伞,呼之不得,自投陂中,是大苍獭,衣伞皆是荷花。

《万岁历》曰:太和二年,乌程县閤下生莲花。

顾启期《娄地记》曰:娄门东南有华墩,陂中生千叶莲花,其荷与众莲荷无异,菡萏色白,岂佛经所载者也。

王歆之《神境记》曰:九疑山过半路,皆行竹松下狭路,有清涧,涧中有黄色莲花,芳气竟谷。

《浮图澄传》曰:澄咒钵中青莲花生。

《古今注》曰: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泽芝,一名水花。

《华山记》曰:山顶有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华山。

【诗】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古诗曰: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晋傅玄歌诗曰:度江南,采莲花,芙蓉增敷,晔若星罗,绿叶映长波,回风容与动纤柯。

又曰:煌煌芙蕖,从风芬葩,照以皎日,灌以清波,阴结其实,阳发其花,金房绿叶,素株翠柯。

晋陆筠芙蕖诗曰: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俯仰随风倾,炜烨照清流。

晋张华荷诗曰: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梁简文帝咏芙蓉诗曰: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影前光照曜,香里蝶徘徊,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摧。

又采莲诗曰: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梁朱超咏同心芙蓉诗曰:青山丽朝景,玄峰朗夜光,未及清池上,红蕖并出房,日分双带影,风合两花香,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云雨留轻润,草木应嘉祥,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

梁刘缓咏江南可采莲诗曰: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迳,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梁刘孝威和采莲诗曰:金锵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原讹芙,据冯校本改。]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梁吴筠采莲诗曰: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原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鲜。

梁沈约咏芙蓉诗曰:微风摇紫□,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汎红光。

又咏新荷应诏曰:勿言草卉贱,幸宅天地中,微根才出浪,短幹未摇风,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梁江洪咏荷诗曰: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憙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讬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陈祖孙登咏城巉中荷诗曰:白水丽金肩,青荷承日晖,叶似〈王还〉城盖,香乱上桥衣,岸高知水落,影合见菱稀,犹疑涉江处,空望采莲归。

又赋得涉江采芙蓉诗曰: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桂舟轻不定,菱歌引更长,埰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随殷英童咏采莲诗曰: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佣拭,风裙[原字坏,据冯校本补。]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赋】后汉闵鸿芙蓉赋曰:乃有芙蓉灵草,载育中川,竦脩幹以陵波,建绿叶之规圆,灼若夜光之在玄岫,赤若太阳之映朝云,乃有阳文脩嫮,倾城之色,杨桂枻而来游,玩英华乎水侧,纳嘉实兮倾筐,珥红葩以为饰,盛桃夭而歌诗,申关雎以自敕,嗟留夷与兰芷,听鶗窸而不鸣,嘉芙蓉之殊伟,讬皇居以发英。

魏陈王曹植芙蓉赋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脩根於重壤,泛清流以擢茎,其始荣也,皎若夜光寻扶桑,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加绿,焜焜韡韡

烂若龙烛,观者终朝,情犹未足,於是狡童媛女,相与同游,擢素手於罗袖,接红葩於中流。

吴苏彦芙蕖赋曰:伟芙蓉之菡萏,耀炜烨之丹花,舒红采於绿沼,映的皪於朱霞。

晋孙楚莲花赋曰:有自然之丽草,育灵沼之清濑,结根低於重壤,森蔓延以腾迈,尔乃红花电发,晖光烨烨,仰曜朝霞,俯照绿水,潜缃房之奥密兮,含珍藕之甘腴,攒聚星列,纤离相扶。

晋潘岳莲花赋曰:伟玄泽之普衍,嘉植物之并敷,游莫美於春台,华莫盛於芙蕖,於是惠风动,冲气和,眄清池,玩莲花,舒绿叶,挺纤柯,结绿房,列红葩,仰含清液,俯濯素波,脩柯婀娜,柔茎苒弱,流风徐转,回波微激,其望之也,晔若皦日烛昆山,其节之也,晃若盈尺映蓝田。

晋夏侯湛芙蓉赋曰:临清池以游览,观芙蓉之丽华,潜灵藕於玄泉,擢脩茎乎清波,焕然荫沼,灼尔星罗,若乃回萦外散,菡萏内离,的出艳发,叶恢花披,绿房翠蒂,紫饰红敷,黄螺圆出,垂蕤散舒,缨以金牙,点以素珠,固陂池之丽观,尊终世之特殊,尔乃采淳葩,摘圆质,析碧皮,食素实,味甘滋而清美,同嘉异乎橙橘,参嘉果以作珍,长充御乎口实。

晋潘岳芙蓉赋曰:荫兰池之丰沼,育沃野之上腴,课众荣而比观,焕卓荦而独殊,狎獦云布,窋咤星罗,光拟烛龙,色夺朝霞,丹煇拂红,飞鬓垂的,斐披赩赫,散焕熠爚,流芬赋采,风靡云旋,布濩磊落,蔓衍夭闲,发清阳而增媚,润白玉而加鲜。

宋傅亮芙蓉赋曰:考庶卉之珍丽,寔总美於芙蕖,潜幽泉以育藕,披翠莲而挺敷,汎轻荷以冒沼,列红葩而曜除,徼旭露以滋采,靡朝风而肆芳,表丽观於中沚,播郁烈於兰堂,在龙见而萌秀,于火中而结房,岂呈芬於芷蕙,将越味於沙棠,咏三闾之披服,美兰佩而荷裳,伊玄匠之有瞻,悦嘉卉於中渠,既晖映於丹墀,亦纳芳於绮疏。

宋鲍昭芙蓉赋曰:感衣裳於楚赋,咏夏思於陈诗,访群英之艳绝,摽高名於泽芝,青房兮规接,紫的兮图罗,树妖遥之弱幹,散菡萏之轻柯,上星光而倒景,下龙鳞而隐波,戏锦鳞而夕映,濯绣羽而景过,结游童之湘吹,起艕妾之□[○本集作吴。]歌,被碧塘之周流,绕金渠之空曲,排积雾而杨芬,镜洞泉而含绿,叶折水而为珠,条集露而成玉,润蓬山之琼膏,晖葱河之银烛,冠五华於仙草,超四照於灵木。

梁简文帝采莲赋曰:望江南兮清且空,对荷华兮丹复红,卧莲叶而覆水,乱高房而出丛,楚王暇日之欢,丽人妖艳之质,且弃垂钓之鱼,未论芳苹之实,唯欲回渡轻船,共采新莲,傍斜山而屡转,乘横流而不前,於是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珰,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物色虽晚,徘徊未反,畏风多而榜危,惊舟移而花远,歌曰: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梁元帝采莲赋曰: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於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衤廌,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霑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原袭芙蓉裳。

梁昭明太子芙蓉赋曰:色兼列采,体繁众号,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之徽章,结江南之流调。

梁江淹莲花赋曰:蕊金光而池色,藕冰折而玉清,戴红莲以吐秀,披终华以舒英,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采菱之女,春水广兮楫潺湲,秋风駃兮舟容与,看缥芰兮出波,揽缃莲兮映渚。

【颂】颜延之碧芙蓉颂曰:泽芝芳艳,擅奇水属,练气红荷,比符缥玉,棹丽沧池,飞映云屋,实纪仙方,名书灵躅。

【赞】晋郭璞芙蓉赞曰:芙蓉丽草,一曰泽芝,泛叶云布,映波赮熙,伯阳是食,飨比灵期。

【表】晋范宁为豫章郡守,新淦县听事前陆地,生一莲花,入冬花,十六年,更生四枚,今年复生二十六枚,鲜明可爱。

【启】刘表[按当作孝。]威谢东宫赉藕启曰:色华玉树,味夺琼浆,根出杨池,闻之僮约,子为灵散,得自庄篇,楚后江萍,秦公海枣,凡厥水羞,莫敢相辈。

◇菱

《说文》曰:菱,{艹陵}也。

《广志》曰:钜野大於常{艹陵},淮汉以南,凶年以菱为蔬,犹以橡为资也。

《周官》曰:冬食{艹陵}藕枣栗杼实。

《国语》曰: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楚卿也,宗老,家臣也,属,讬也。]

《楚辞》曰:制芰荷以为衣。

《吕氏春秋》曰:杜厉叔事莒公,自以为不见知,居於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莒公有难,将死之,其友曰:不知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别也,厉叔曰:吾将以丑后世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幽明录》曰:东平吕球,丰财美貌,乘船至曲阿湖,值风不得行,泊菰际,见一少女,乘船采菱,举体皆衣荷叶,因问姑非鬼耶,衣服何至如此,女则有惧色,答云,子不闻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乎,然有惧容,回舟理棹,逡巡而去,球遥射之,即获一獭,向者之船,皆是蘋蘩蕰藻之叶,见老母立岸侧,如有所候。

望,见船过,因问云,君向来,不见湖中采菱女子耶,球云近在后,寻射,复获老獭,居湖次者,咸云,湖中常有采菱女,容色过人,有时至人家,结好者甚众。

【诗】梁简文帝采菱诗曰: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梁费昶采菱诗曰:妾家五湖口,采菱五湖侧,玉面不关妆,双眉本翠色,日斜天欲暮,风生浪未息。

梁江淹采菱诗曰: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氛丽广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梁陆罩采菱诗曰:参差杂荇枝,田田竞荷密,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不与文王嗜,羞持比萍实。

梁江洪采菱诗曰: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

又曰:白日和清风,轻云杂高树,忽然当此时,采菱复相遇。

【启】梁庾肩吾谢赉菱启曰:上林紫水,杂蕰藻而俱浮,云梦清池,间芙蓉而外发,珍逾百味,来荐昼盘,恩重千金,遂沾菲席,凌霜朱橘,愧此开颜,含露蒲桃,惭其不饣肙。

◇蒲

《山海经》曰:孟于之山,其上多蒲。

《尔雅》曰:莞,符离,其上蒚,[今水中莞蒲,可作席也。]

《毛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菅。

又曰: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左传》曰:齐侯泽之雚蒲,舟鲛守之,不与民共。

又曰:臧文仲妾织蒲。

古歌曰:蒲叶何离离。

《离骚》曰:抽蒲兮陈坐,援英兮为盖。

《文选》:新蒲含紫茸。

又曰:新蒲节转促。

《史记》,[冯校本云,史记不书献蒲事,今见文选潘安仁西征赋野蒲变而为脯注。]赵高将为乱,先设验,献蒲以为脯,惑二世,有言蒲者,诛之。

《汉书》:路温舒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乃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又曰:元帝疾,时史丹以亲密侍疾,唯上独寝,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青,绿,蒲,席也。又以蒲青为席,铺地也。]

《东观汉记》曰:刘宽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秦记》曰:符洪之先,居武都,家生蒲,长五丈,状如竹,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氏焉,洪后以谶文草付应王,遂改姓苻[原讹符,据冯校本改。]氏。

《续述征记》曰:乌常沉湖[齐人谓湖为沉。]中,有九十台,皆生结蒲,云秦始皇游此台,结蒲系马,自此蒲生则结。

《幽明录》曰:河东常丑奴,将一小儿,湖边拔蒲,暮恒宿空田舍中,时日向暝,见一少女子,姿容极美,乘小船,载莼,迳前投丑奴舍寄住,因卧,觉有臾气,女已知人意,便求出户,变为獭。

【诗】古诗曰:青蒲绿蒂,生我池中。

齐谢朓咏蒲诗曰:离离水上蒲,结水散为珠,初萌实雕俎,暮蕊杂椒涂,所嗟堂上曲,遂铄黄金躯。

梁元帝赋得蒲生我池中诗曰:池中种蒲叶,叶影荫池滨,未好中宫荐,行堪隐士轮,为书聊可截,匹柳复宜春,瑞叶生符苑,镂璧献周人。

◇萍

《尔雅》曰:苹,萍也,其大者曰蘋。

《周礼》曰: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阴气增盈。

《秋官》曰:萍氏,掌禁川游者,萍草无根,取名不沈溺。

《异术》曰:万年血为萍。

古诗曰:泛泛江汉萍,漂荡水无根。

《江赋》曰:萍实时出而漂泳。

《东都赋》:发蘋藻潜鱼。

《风赋》:起青蘋之末。

何晏诗曰:原为绿蘋草,讬身寄清池。

刘灵曰: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水之载浮萍。

王逸曰:自比如萍,随水浮游。

《本草经》曰:水萍一名水华,味辛寒,治暴热,身痒下水,乌鬓发,久服轻身,一名水帘。

《毛诗》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萍始生。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仑之蘋。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问群臣,莫能识之,使问孔子,孔子曰:此谓萍实,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王遂食,大美。又遣问孔子,何以知之,子曰:吾昔过陈,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淮南子》曰:夫萍树根於水,木树根於土。

【诗】晋司马彪萍诗曰:汎汎江汉萍,飘荡永无根。

梁庾肩吾赋得池萍诗曰:风翻乍青紫,浪起时疏密,本欲叹无根,还惊能有实。

【赋】晋夏侯湛浮萍赋曰:步长渠以游目,览随波之微草,既纷潎以澄茂,羌孤生於灵沼,罔纤根以自滋,乃逸荡乎波表,散圆叶以舒形,发翠采以含缥,荫脩鱼之华鳞,翳兰池之清潦,既澹淡以顺流。又雍容以随风,有缠薄於崖侧,或回滞乎湍中,纷上下而靡常,漂往来其无穷,停不安处,行无定轨,流息则宁,涛扰则动,浮轻善移,势危易荡。

晋苏彦浮萍赋曰:余尝汎舟游观,鼓楫川湖,睹浮萍之飘浪,乃触水而自居,体任適以应会,亦随遇而靡构,伊弱卉之无心,合至理之冥符。

【赞】郭璞萍赞曰:萍之在水,犹卉植地,靡见其布,漠尔鳞被,物无常讬,孰知所寄。

【论】晋杜恕笃论曰:夫萍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

◇苔

《尔雅》曰:藫,石衣也。

《说文》曰:苔,水衣也。

《淮南子》曰:穷谷之污,生青苔。

《风土记》曰:石发,水衣也,青绿

色,皆生於石。

游名山志曰:石篢[《太平御览》一千作箦,按据御览四十七引贺循会稽记,当作篑。]山,缘崖而上,高百许丈,里悉青苔,无别草木。

《古今注》:苔或紫或青,一名员藓,一名绿钱,一名绿藓。

《拾遗记》曰:晋武帝时,租梨园[《太平御览》一千作祖梨国。]献蔓苔,亦曰金苔,亦曰夜明苔。

江文通诗曰:青苔日夜黄。

江赋,绿苔鬖髿乎研上,[研,石也。]

江淹青苔赋,凿山楹为室,有老苔焉。

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

古诗,青苔依空墙。

【诗】梁沈约咏青苔诗曰:缘阶已漠漠,汎水复绵绵,微根知欲断,轻丝似更联。

梁庾肩吾新苔诗曰:随潮染岸石,逐脉聚浮查,徒令阿谷丽,停筐不汰沙。

【赋】江淹青苔赋曰:嗟青苔之依依,无色类而可方,必居闲而就寂,似幽意而深伤,故其处石则松栝交阴,泉雨长注,横涧俯视,崩壁仰顾,若其在水,则镜带湖沼,绵匝池林,春塘秀色,阳乌好音,乃生水而摇荡,遂出波而沉淫。

◇菰

《说文》曰:蒋,菰也。

《广雅》曰:蒋菰,其米谓之彫胡。

《广志》曰:菰可以为席,温於蒲,生南方。

《庄子》曰:孔子之楚,舍於蚁丘之蒋。

《礼记》曰:十月收水泽之赋。

江赋曰:泛泛之游蒋。

吴都赋,菰穗彫胡,菰子作饼。

宋玉之,[《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九作赋曰二字。]主人女为炊彫胡饭。

【诗】梁沈约咏菰诗曰: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

◇荻

《尔雅》曰:菼,薍也,[似苇而小。]

《毛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疏义》曰: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谓之雚也。

焦赣《易林》:剥之坤曰:从风纵火,荻芝俱死。

《汉书》曰:董偃见宠馆陶公主,安陵袁叔谓偃曰:顾成广远,无宿宫。又有荻竹藉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於上,此上所欲也。

《抱朴子》曰:吴世有姚光者,有火术,吴主身临试之,积荻数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数千束荻累之,因猛风燔之,火尽,光端坐灰中,振衣而起。

晋中兴书徵祥说曰:童谣云,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是时卢循窃据广州,国未能讨,因而用之,是官养之芦也,荻犹敌也。

《毛诗》: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又曰: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又曰:有漼者渊,雚苇淠淠。

《礼记》曰:七月纳材苇。

《吕氏春秋》:季秋之月,命虞人材苇供国。

搜神记,朽苇化蛩也。

《毛诗》曰:毳衣如菼,[菼,芦荻也。]

又八月雚苇。

《异苑》曰:卢龙将攻京师,谣曰:十丈瓦屋,芦作柱,薤作栏。

郭璞奏曰:不宜禁荻地,礼云,名山大泽不封,盖欲以民通财共利,不独专之也。

【诗】梁元帝赋得春荻诗曰:翠菼玉池前,遥映江南莲,非秋无有眊,未烧不生烟。

【诏】宋武帝诏曰:少府前岁所封诸洲芦荻,可开以利民。

◇蓍

《逸礼》曰:天子之蓍九尺炁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岁三百茎者,先知也。

《史记》曰:天下和平,蓍茎长一丈,其聚生百茎,共根,今世取蓍,八十茎,长八尺,即难得矣,得六十茎,长八尺,即可用。

洪范五行曰:蓍之言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亦知吉凶者,圣人以问鬼神。

《淮南子》曰:上有丛蓍,下有伏龟。

【诗】梁范筠咏蓍诗曰:数奇不可偶,性直谁能纡,祯蔡伏灵异,祥云降温腴。

【赋】晋傅玄蓍赋曰:春迈衡德於青阳,混百卉而萌生,逮朱夏而修茂,暨商秋而坚贞,虽离霜而未彫,与潜龟乎通灵,於是原极以道,极形以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天下之故,岂唯终始於事业,乃参天而倚数,弃原野之萧条,升云阶而内御,运兹茎於掌握,爻象形而星布,信钩深而致远,实开物而成务。

◇茗

《尔雅》曰:槚,苦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吴志》曰:孙皓每飨宴坐席,无能否,每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韦曜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密赐茶茗以当酒。

吴兴记曰: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荈。

《续搜神记》曰:晋孝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尝入武昌山中采茗,忽见一人,身长一丈,通体皆毛,精见之大怖,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大丛茗处,放之便去,须臾复来,乃探怀中橘与精,精甚怖,负茗而归。

《异苑》曰:剡县陈务妻,少寡,与二儿为居,宅中先有古冢,每日作茗抟,辄先以著坟上,二子患之,曰:古墓何知,徒以劳意,欲掘除之,母苦禁乃止,夜即梦见一人,自说没来三百馀年,谬蒙惠泽,贤二子恒欲见毁,相赖保护,虽潜壤与朽骨,敢忘翳桑之报,明日晨兴,於外屋得钱十万,似久埋者,而贯皆新,提还告其儿,并有惭色,自是设馔愈谨。

【赋】晋杜育荈赋曰:灵山惟岳,奇产所锺,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山氏〉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沬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茅

《尔雅》曰:蔌杜,茅也。

《说文》曰:菅,茅也。

《易》曰:拔茅连茹,以其汇,征吉。

茅苹一名茹子。

又曰:藉用白茅,无咎,天官甸师,祭祀供萧茅。

《尚书·禹贡》曰:荆州包匦

菁茅。

《毛诗》曰: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又曰:野有死麕,白茅苞之。

又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左传》曰:齐侯伐楚,谓楚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典录曰:武王伐殷,微子启肉袒面缚,牵羊把茅,膝行而前。

《六韬》曰:吕尚坐茅而渔。

尹《文子》曰:尧为天子,土阶三尺,茅茨不翦。

《尸子》曰:殷汤救旱,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身为牲。

《庄子》曰: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

《离骚》曰:索灵茅以蓬莼。

又曰:兰芷变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云,古之封禅,江淮间,一茅三节,所以为藉也。

吴录《地理志》曰:桂阳郴县,有菁茅,可染布,零陵有香茅,任土贡之。

沈约《宋书》曰:有三脊茅,生石头西岸,江夏王义恭,累表劝封禅,上甚悦。

【诗】梁简文帝香茅诗曰:铜律与鸣琴,俱称类君子,岂若江淮间,发叶超众美,珍同自牧归,茅因汇征起,岂独迈秦蘅,方知蔑沅芷。

梁定襄侯萧祗咏香茅诗曰:鶗窸芳不歇,霜繁绿更滋,擢本同三脊,流芳有四时,粗根缩酒易,结解舞蚕迟,终当入楚贡,岂羡咏陈诗。

◇蓬

《毛诗》曰:彼茁者蓬。

又曰:首如飞蓬。

芜城赋,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列子》曰:见百岁髑髅,搴蓬而指之。

《曾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商君书》曰:今夫飞蓬,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

《礼》曰:桑弧蓬矢。

《庄子》曰:斥鷃翱翔蓬蒿之间。

古诗,转蓬离本根,飘之畏长风。

又曰:孤蓬转霜根。

《离骚》:蓬艾亲人,御于茅[《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七作第。]兮。

鲁哀公失国,[按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七作晏子,此脱书名。又按哀晏子春秋作昭。]走齐,公问焉,曰:子之年甚少矣,道至于此乎,吾少之时,多爱我者,吾体[御览作礼。]不亲,人多谏者,吾忘[御览作忌。]不能用,是内无弼,外无辅,辅弼无人,谄谀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本,密其枝叶。

《尚书大传》曰:子夏作壤室,编蓬户,弹琴瑟其中,以歌先王之风,淮南子曰:见飞蓬转而知为车。

《三辅决录》曰:张仲蔚,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

【诗】魏曹植诗曰: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流宕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晋司马彪诗曰: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秋蓬独何辜,飘飖随风转,长飚台飞薄,吹我之四远,搔首望故株,邈然无由反。

◇艾

《尔雅》曰:艾,冰台也。

《毛诗》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庄子》曰:越王子搜,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

崔寔月令曰:三月可采艾。

博物志,削冰至圆以向日,以艾於后承其影,得火。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楚辞》曰:萧艾於箧笥,谓蕙芷而不香。

《离骚》曰:扈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又曰: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艾。

汉武内传,西王母神仙次药,有灵丛艾。

【赋】孔璠之艾赋曰:良药弗达,妙针莫宣,奇艾急病,靡身挺烟,治匪君臣,得用神火,振淹固於一烂,气绝息乎无假,淳建投而招祟,钳椒梼而贻祸,伊兹艾之淑粹,仍索质於中野,嗟乎贞灰与邪烬迭御,芳烟与苦兰竞薰,是以艾正而贱,兰妖而珍,故言尧则桀对,举兰则艾因。

【赞】孔璠之艾赞曰:蔼蔼灵艾,蔚彼脩坂,混区群卉,理深用远。

◇藤

《尔雅》曰:诸虑,山櫐,[今江东呼櫐为藤,藤似葛而粗大也。]

广雅曰:藟,藤也。

《毛诗》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山海经》曰:卑山其上多櫐,[今狸豆之属。]

南方草物状曰:浮沉藤,生子大如齑瓯,正月华色,仍连著实,十月臈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阯九真,含兰子藤,生缘树木,正二月花色,四五月熟,实如{莉木},赤如雄鸡冠,取生食之,味淡泊,出交阯合浦,野聚藤,缘树木,二月花色,仍连著实,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瓯。俚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苍梧,{艹椒}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卖之,其色正赤,出兴古。

裴氏《广州记》曰:土人伐船为业,随树所在,就以成槽,皆去水难远,动有数里,山生草,名为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比,以此导地,牵之如流,亦五六丈舡,数人便运。

《临海异物志》曰:锺藤,附树作根,软弱,须缘树而作,藤既缠裹,树便死,且有恶汁,尤令速朽也,藤盛成树,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围。

又曰:{艹椒}藤,围数寸,重於竹,可以为杖蔑,以缚船,及以为席,胜於竹也。

王歆始兴记曰:晋中朝,有质子将归,忽有人寄其书,告曰:吾家在观亭,亭庙石间有悬藤,君至叩藤,家人自出,归者如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书,并曰:江伯令君前,入水,见屋舍甚丽,今俗咸言观亭有江伯神也。

顾微《广州记》曰:{艹椒}[《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五作科。]藤,如栟闾,叶疏破,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小者如笔管竹

御览》九百七十七作必。]绝其本末。

《尔雅》茖,山葱,细茎大叶。

刘向别传[《太平御览》九百八十作录。]曰:都尉有种葱书,曹公既与先生言,细人觇之,见其拔葱,[按曹公以下,《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七引,作华阳国志,当另条。]

《庄子》曰:徐无鬼见武侯曰:先生居山林,厌葱韭,今老欲甘酒肉之味耶。

又曰:春月饮酒加葱,以通五脏。

《春秋元命包》曰:天门山上有葱,所种畦泷悉着,行人拔取者悉绝,若精神而求,即不拔自出,奇异辛香。

《汉书》:龚遂劝民,令人一口,种五十本葱,一畦韭,百本薤。

《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十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

《列仙传》曰:阮丘,蛆山上种葱百馀年,乃去。

《晋令》曰:居洛阳内,园菜欲课以当[三字《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七作以当课,此倒。]者,耳[御览作听,此讹。]其引长流,灌紫葱,丁各三亩。

《东观汉记》曰:孔奋,字君鱼,为姑臧长,时天下乱,河西独安,臧长居数月,辄致资产,奋在姑臧四年,财物不增,唯老母妻子但菜食,或谓奋曰:置脂膏中,亦不能自润。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仙人上药,有玄都绮葱。

邵信臣曰:臣太官种冬葱,生不时之物,有伤於人也。

◇蓼

《尔雅》曰:蔷虞蓼,[虞泽蓼也。]

《诗》曰:予又集于蓼,[言辛苦也。]《离骚》曰:蓼虫不能从乎葵菜。

吴氏《本草》曰:蓼实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泽蓼。

《礼记》曰:鹑鸡羹鴽酿之蓼。

刘向别录曰:尹都尉书,有种蓼篇,《吴越春秋》曰:越王念吴,欲复怨,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日,卧则切之以蓼。

魏《文子》曰:蓼虫在蓼则生,在芥则死,非蓼仁而芥贼也,本不可失。

古诗曰:苏蓼出沟渠。

【赋】汉孔臧蓼虫赋曰:季夏既望,暑往凉还,逍遥讽诵,遂居东园,周旋览观,憩乎南蕃,睹兹芪蓼,纷葩吐荣,猗那随风,绿叶厉茎,爰有蠕虫,厥状似螟,群聚其间,食之以生,於是寤物讬事,推况乎人,幼长斯蓼,莫或知辛,膏粱之子,岂曰不云,苟非德义,不以为家,安逸无心,如禽兽何,逸必致骄,骄必致亡,匪唯辛苦,乃丁大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译文

芙蕖、菱、蒲、萍、苔、菰、荻、蓍、茗、茅、蓬、艾、藤、菜蔬、葵荠葱、蓼

◇芙蕖

《尔雅》说:荷,就是芙蕖,它的茎叫茄,叶子叫葭,根叫蔤,花叫菡萏,果实叫莲,根叫藕,果实中的子叫的,子中心叫薏。

《广雅》说:菡萏,就是芙蓉。

《周书》说:沼泽干涸后,就可以挖莲藕了。

《毛诗》说:在那水泽的岸边,有蒲草和荷花。

又说:低湿的地方有荷花。

《说文》说:芰,就是菱。

《管子》说: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莲花。

真人关令尹喜的传记中说:真人游玩时,各自坐在莲花上,一朵花的直径有十丈。

《楚辞》说:用芙蓉花做衣裳。

又说:以芙蓉为媒,害怕弄湿衣服和脚。

又说:采摘芙蓉花在树梢。

又说:披着荷叶的光辉。

又说:用芰荷做衣服。

又说:穿着荷叶做的衣服,系着蕙草做的带子。

又说:芙蓉花初开时夹杂着芰荷,紫色的茎像屏风一样映在绿波中。

《洛神赋》说:芙蓉花像火焰一样从绿波中升起。

《文选》说:芙蓉花散开它的花朵。

又说:神风从远处吹来,左右两侧的芙蓉花随风摇曳。

又说:菡萏花在金塘中盛开。

又说:鱼儿在新荷叶下游动。

又说:神龟停在荷叶上。

《毛诗义疏》说:莲子可以磨成粉末,轻身益气,使人强健。

《拾遗记》说:汉昭帝在柳池游玩时,看到一朵紫色的芙蓉花,大如斗,花和叶子都很甜美,可以食用,香气弥漫到车内,莲子像珍珠一样。宋起居注说:泰始二年,出现了一对并蒂莲,花和果实都长在同一根茎上。

《宋书》说:臧质,字文含,兵败后逃到南湖,没有食物,就吃莲子,追兵赶到时,臧质自缢而死,追兵砍下他的头传送到京城。

《搜神记》说:王敦在武昌时,仪仗队的铃下生出了莲花,五六天后凋谢。

又说:无锡上湖陂的官吏丁初,雨停后看到一个穿青衣的少妇,打着伞,叫她不应,自己跳入陂中,原来是一只大苍獭,衣服和伞都是荷花做的。

《万岁历》说:太和二年,乌程县的閤下生出了莲花。

顾启期《娄地记》说:娄门东南有华墩,陂中生有千叶莲花,这种荷花与普通的荷花没有区别,菡萏花是白色的,难道是佛经中记载的那种莲花吗?

王歆之《神境记》说:九疑山过半路,都是竹松下的狭窄小路,有一条清澈的涧水,涧中有黄色的莲花,香气弥漫整个山谷。

《浮图澄传》说:浮图澄念咒语,钵中生出了青莲花。

《古今注》说:芙蓉花又叫水且、水芝、泽芝、水花。

《华山记》说:山顶有一个池子,池中生有千叶莲花,服用后可以羽化成仙,因此这座山叫华山。

【诗】江南可以采莲,荷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荷叶东边嬉戏,鱼儿在荷叶西边嬉戏,鱼儿在荷叶南边嬉戏,鱼儿在荷叶北边嬉戏。

古诗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来想送给谁,思念的人在远方。

晋傅玄的歌诗说:渡过江南,采摘莲花,芙蓉花盛开,像星星一样闪耀,绿叶映在长波中,回风轻轻吹动细枝。

又说:辉煌的芙蕖,随风散发出芬芳,在阳光下闪耀,在清波中沐浴,阴气结成果实,阳气开出花朵,金色的花房,绿色的叶子,白色的枝条,翠绿的茎。

晋陆筠的芙蕖诗说:绿色的花房含着青色的果实,金色的枝条悬挂着白色的玉珠,随风俯仰,光辉照耀着清流。

晋张华的荷诗说:荷花生长在绿泉中,碧绿的叶子整齐如规,回风吹动流雾,水珠顺着枝条垂下,照耀着金塘,藻类在玉池中闪耀,不愁世人的欣赏断绝,只怕盛明的时光流逝。

梁简文帝的咏芙蓉诗说:圆花一蒂卷起,交叶半心开放,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欣然随着玉露点染,不随秋风摧残。

又采莲诗说:晚日照在空矶上,采莲人迎着晚霞,风起时湖面难以渡过,莲花虽多但采摘未稀,桨动时芙蓉花落下,船移时白鹭飞起,荷丝缠绕在手腕上,菱角远远地牵动衣角。

梁朱超的咏同心芙蓉诗说:青山在朝阳下美丽,玄峰在夜光中明亮,还未到清池上,红蕖花已经并蒂开放,日光分开双带的影子,风合两花的香气,鱼儿害怕莲花折断,龟儿碍于荷叶太长,云雨留下轻润,草木应和着吉祥,徒然唱着涉江曲,谁见过做成衣裳。

梁刘缓的咏江南可采莲诗说:春初北岸干涸,夏月南湖通畅,卷起的荷叶想要倚靠,芙蓉花一开就红了,小桨适合回旋,轻船好入丛中,钗光随着影子乱晃,衣香随着逆风飘散,江南虽小,但年年情意不尽。

梁刘孝威的和采莲诗说:金锵的木兰船,戏采江南的莲花,莲香隔着浦渡,荷叶满江鲜,花房垂下容易采摘,花柄弯曲自然临盘,露花时常湿了手镯,风茎偶尔拂过发簪。

梁吴筠的采莲诗说:锦带上杂着花钿,罗衣垂在绿川,问你现在要去哪里,去采江南的莲花,辽西三千里,想寄却无缘,愿你早日回来,趁着荷花还新鲜。

梁沈约的咏芙蓉诗说:微风摇动紫色的花,轻露拂过红色的花房,池中之所以绿,是等待我泛出红光。

又咏新荷应诏说:不要说草卉低贱,幸好生长在天地中,微小的根才出浪,短小的茎还未摇风,怎知寸心里,藏着紫红。

梁江洪的咏荷诗说:泽陂中有微小的草,能开花又能结果,碧绿的叶子喜欢翻风,红色的花朵适合照日,移居到玉池上,托根或许不会失去,怎奈霜露交加,应与飞蓬为伴。

陈祖孙登的咏城巉中荷诗说:白水映着金肩,青荷承着日晖,叶子像王还城的盖子,香气乱上桥衣,岸高知道水落,影合见菱稀,犹疑在涉江处,空望采莲归。

又赋得涉江采芙蓉诗说:浮光照满川涨,芙蓉承着落光,人来时花影间,衣渡得荷香,桂舟轻不定,菱歌引更长,采摘时感叹离别,无暇做成衣裳。

随殷英童的咏采莲诗说:荡舟时没有伙伴,解缆时自相催促,汗粉没有擦拭,风裙随意张开,桨移时浮荇乱,船进时倚荷来,藕丝牵成缕,莲叶捧成杯。

【赋】后汉闵鸿的芙蓉赋说:有芙蓉这种灵草,生长在中川,高耸的茎凌波而立,圆形的绿叶建起,像夜光在玄岫中闪耀,像太阳映照着朝云,有阳文修嫮,倾城的颜色,杨桂枻而来游,玩赏英华在水侧,纳嘉实于倾筐,珥红葩以为饰,盛桃夭而歌诗,申关雎以自敕,嗟留夷与兰芷,听鶗窸而不鸣,赞美芙蓉的殊伟,托皇居以发英。

魏陈王曹植的芙蓉赋说:看百卉的英茂,没有这种花的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以擢茎,它初开时,皎若夜光寻扶桑,它扬晖时,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加绿,光辉灿烂。

灿烂如同龙烛,观赏者整日观看,情感仍未满足,于是聪明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一起游玩,从罗袖中伸出白皙的手,在河流中接住红色的花朵。

吴苏彦的《芙蕖赋》说:伟大的芙蓉花,闪耀着炽热的红色,在绿色的沼泽中舒展红色的光彩,映照在朱红的霞光中。

晋代孙楚的《莲花赋》说:有自然美丽的草,生长在清澈的沼泽中,根部深深扎在厚重的土壤中,茂盛地蔓延开来,红色的花朵如电光般绽放,光辉灿烂,仰望朝霞,俯视绿水,隐藏在深密的缃房中,含有珍贵的藕,甜美丰腴,星星点点地聚集,纤细的枝条相互扶持。

晋代潘岳的《莲花赋》说:伟大的玄泽广泛分布,赞美植物共同生长,游玩没有比春台更美的,花朵没有比芙蕖更盛的,于是和风吹动,气息和谐,凝视清澈的池塘,欣赏莲花,舒展绿叶,挺立纤细的枝条,结成绿色的房,排列红色的花朵,仰望含有清澈的液体,俯视洗涤素净的波浪,修长的枝条婀娜多姿,柔软的茎干柔弱,微风缓缓转动,回波微微激荡,远望它,明亮如同照耀昆山的太阳,近看它,明亮如同映照蓝田的盈尺。

晋代夏侯湛的《芙蓉赋》说:在清澈的池塘边游览,观赏芙蓉的美丽,隐藏灵藕在深泉中,挺拔的茎干在清波中,光辉照耀沼泽,星星点点地分布,如果回旋外散,菡萏内离,花朵艳丽绽放,叶子恢复花朵披散,绿色的房翠绿的蒂,紫色的装饰红色的敷,黄色的螺圆出现,垂下的蕤散舒展,用金牙装饰,用素珠点缀,坚固的池塘是美丽的景观,尊贵终身的特殊,于是采摘淳朴的花朵,摘取圆润的果实,剥离碧绿的皮,食用素净的果实,味道甜美而清新,与嘉果不同,参与嘉果作为珍品,长久地充实御用的口实。

晋代潘岳的《芙蓉赋》说:荫蔽在兰池的丰饶沼泽中,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观察众多荣耀并比较,光辉卓绝而独特,云布星罗,光芒如同烛龙,颜色胜过朝霞,红色的光辉拂过红色,飞鬓垂下,斐然披散赩赫,散焕熠爚,流芬赋采,风靡云旋,布濩磊落,蔓衍夭闲,发出清阳而增加妩媚,润泽白玉而增加鲜艳。

宋代傅亮的《芙蓉赋》说:考察众多花卉的珍丽,实际上总美在于芙蕖,隐藏在幽深的泉水中培育藕,披散翠绿的莲花而挺拔舒展,漂浮轻荷以覆盖沼泽,排列红色的花朵而照耀除去,微露旭日以滋润光彩,无朝风而肆意芬芳,表现美丽的景观在中沚,播撒郁烈在兰堂,在龙见而萌发秀美,在火中而结成房,难道呈现芬芳在芷蕙,将超越味道在沙棠,咏叹三闾的披服,赞美兰佩而荷裳,伊玄匠的有瞻,喜悦嘉卉在中渠,既光辉映照在丹墀,也纳芳在绮疏。

宋代鲍昭的《芙蓉赋》说:感受衣裳在楚赋,咏叹夏思在陈诗,访问群英的艳绝,标榜高名在泽芝,青房啊规接,紫的啊图罗,树妖遥的弱幹,散菡萏的轻柯,上星光而倒影,下龙鳞而隐波,戏锦鳞而夕映,濯绣羽而景过,结游童的湘吹,起艕妾的□[○本集作吴。]歌,被碧塘的周流,绕金渠的空曲,排积雾而杨芬,镜洞泉而含绿,叶折水而为珠,条集露而成玉,润蓬山的琼膏,晖葱河的银烛,冠五华在仙草,超四照在灵木。

梁简文帝的《采莲赋》说:望江南啊清澈且空旷,对荷华啊丹红又红,卧莲叶而覆水,乱高房而出丛,楚王暇日的欢乐,丽人妖艳的质,且弃垂钓的鱼,未论芳苹的实,唯欲回渡轻船,共采新莲,傍斜山而屡转,乘横流而不前,于是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珰,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物色虽晚,徘徊未反,畏风多而榜危,惊舟移而花远,歌曰: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梁元帝的《采莲赋》说:紫茎啊文波,红莲啊芰荷,绿房啊翠盖,素实啊黄螺,於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衤廌,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霑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原袭芙蓉裳。

梁昭明太子的《芙蓉赋》说:颜色兼列采,体繁众号,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的徽章,结江南的流调。

梁江淹的《莲花赋》说:蕊金光而池色,藕冰折而玉清,戴红莲以吐秀,披终华以舒英,故河北棹歌的姝,江南采菱的女,春水广啊楫潺湲,秋风駃啊舟容与,看缥芰啊出波,揽缃莲啊映渚。

【颂】颜延之的《碧芙蓉颂》说:泽芝芳艳,擅奇水属,练气红荷,比符缥玉,棹丽沧池,飞映云屋,实纪仙方,名书灵躅。

【赞】晋代郭璞的《芙蓉赞》说:芙蓉丽草,一曰泽芝,泛叶云布,映波赮熙,伯阳是食,飨比灵期。

【表】晋代范宁为豫章郡守,新淦县听事前陆地,生一莲花,入冬花,十六年,更生四枚,今年复生二十六枚,鲜明可爱。

【启】刘表[按当作孝。]威谢东宫赉藕启曰:色华玉树,味夺琼浆,根出杨池,闻之僮约,子为灵散,得自庄篇,楚后江萍,秦公海枣,凡厥水羞,莫敢相辈。

◇菱

《说文》说:菱,{艹陵}也。

《广志》说:钜野大於常{艹陵},淮汉以南,凶年以菱为蔬,犹以橡为资也。

《周官》说:冬食{艹陵}藕枣栗杼实。

《国语》说: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楚卿也,宗老,家臣也,属,讬也。]

《楚辞》说:制芰荷以为衣。

《吕氏春秋》说:杜厉叔事莒公,自以为不见知,居於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莒公有难,将死之,其友曰:不知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别也,厉叔曰:吾将以丑后世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幽明录》说:东平吕球,丰财美貌,乘船至曲阿湖,值风不得行,泊菰际,见一少女,乘船采菱,举体皆衣荷叶,因问姑非鬼耶,衣服何至如此,女则有惧色,答云,子不闻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乎,然有惧容,回舟理棹,逡巡而去,球遥射之,即获一獭,向者之船,皆是蘋蘩蕰藻之叶,见老母立岸侧,如有所候。

望见船经过,于是问道,你刚才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湖中采菱的女子?球说她们就在后面,不久射箭,又捕获了一只老獭。住在湖边的人都说,湖中常有采菱的女子,容貌美丽,有时会到人家中,结交的朋友很多。

【诗】梁简文帝的采菱诗说:菱花落下又含苞,桑女结束新蚕事,桂木船桨浮在星艇上,徘徊在莲叶的南边。

梁费昶的采菱诗说:我家在五湖口,采菱在五湖边,玉面不化妆,双眉本是翠绿色,太阳西斜天将暮,风起浪未息。

梁江淹的采菱诗说:秋日心情悠闲,涉水望碧莲,紫菱也可采,试着用它们来缓解忧愁,参差的万叶下,泛漾在百流前,高采溢满通壑,香气弥漫广川,歌声出自棹女曲,舞姿进入江南弦。

梁陆罩的采菱诗说:参差的荇枝,田田的荷叶密集,转叶任香风吹拂,舒花影随日流转,戏鸟在波中荡漾,游鱼在菱下出没,不与文王嗜好相同,羞于持比萍实。

梁江洪的采菱诗说: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又含实,正等待佳人来。

又说:白日和清风,轻云杂高树,忽然在此时,采菱又相遇。

【启】梁庾肩吾的谢赉菱启说:上林的紫水,混杂着蕰藻一起漂浮,云梦的清池,间杂着芙蓉而外发,珍贵超过百味,来献上昼盘,恩重千金,于是沾湿菲席,凌霜的朱橘,愧对此开颜,含露的蒲桃,惭愧其不饣肙。

◇蒲

《山海经》说:孟于之山,山上多蒲。

《尔雅》说:莞,符离,其上蒚,[今水中莞蒲,可作席也。]

《毛诗》说:那泽的陂,有蒲与菅。

又说:鱼在藻中,依于其蒲。

《左传》说:齐侯泽的雚蒲,舟鲛守护,不与民共享。

又说:臧文仲的妾织蒲。

古歌说:蒲叶何离离。

《离骚》说:抽蒲兮陈坐,援英兮为盖。

《文选》:新蒲含紫茸。

又说:新蒲节转促。

《史记》,[冯校本云,史记不书献蒲事,今见文选潘安仁西征赋野蒲变而为脯注。]赵高将为乱,先设验,献蒲以为脯,迷惑二世,有言蒲者,诛之。

《汉书》: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监门,让温舒牧羊,于是取泽中的蒲,截断做成牒,编用写书。

又说:元帝生病时,史丹以亲密侍疾,唯上独寝,直入卧内,顿首伏在青蒲上,[青,绿,蒲,席也。又以蒲青为席,铺地也。]

《东观汉记》说:刘宽迁任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秦记》说:符洪的先祖,居武都,家生蒲,长五丈,状如竹,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氏焉,洪后以谶文草付应王,遂改姓苻[原讹符,据冯校本改。]氏。

《续述征记》说:乌常沉湖[齐人谓湖为沉。]中,有九十台,皆生结蒲,云秦始皇游此台,结蒲系马,自此蒲生则结。

《幽明录》说:河东常丑奴,带着一小儿,湖边拔蒲,暮恒宿空田舍中,时日向暝,见一少女子,姿容极美,乘小船,载莼,迳前投丑奴舍寄住,因卧,觉有臾气,女已知人意,便求出户,变为獭。

【诗】古诗说:青蒲绿蒂,生我池中。

齐谢朓的咏蒲诗说:离离水上蒲,结水散为珠,初萌实雕俎,暮蕊杂椒涂,所嗟堂上曲,遂铄黄金躯。

梁元帝的赋得蒲生我池中诗说:池中种蒲叶,叶影荫池滨,未好中宫荐,行堪隐士轮,为书聊可截,匹柳复宜春,瑞叶生符苑,镂璧献周人。

◇萍

《尔雅》说:苹,萍也,其大者曰蘋。

《周礼》说: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阴气增盈。

《秋官》说:萍氏,掌禁川游者,萍草无根,取名不沈溺。

《异术》说:万年血为萍。

古诗说:泛泛江汉萍,漂荡水无根。

《江赋》说:萍实时出而漂泳。

《东都赋》:发蘋藻潜鱼。

《风赋》:起青蘋之末。

何晏诗说:原为绿蘋草,讬身寄清池。

刘灵说: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水之载浮萍。

王逸说:自比如萍,随水浮游。

《本草经》说:水萍一名水华,味辛寒,治暴热,身痒下水,乌鬓发,久服轻身,一名水帘。

《毛诗》说: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礼记月令》说:季春之月,萍始生。

《吕氏春秋》说:菜之美者,昆仑之蘋。

《家语》说: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问群臣,莫能识之,使问孔子,孔子说:此谓萍实,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王遂食,大美。又遣问孔子,何以知之,子说:吾昔过陈,闻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淮南子》说:夫萍树根於水,木树根於土。

【诗】晋司马彪的萍诗说:汎汎江汉萍,飘荡永无根。

梁庾肩吾的赋得池萍诗说:风翻乍青紫,浪起时疏密,本欲叹无根,还惊能有实。

【赋】晋夏侯湛的浮萍赋说:步长渠以游目,览随波之微草,既纷潎以澄茂,羌孤生於灵沼,罔纤根以自滋,乃逸荡乎波表,散圆叶以舒形,发翠采以含缥,荫脩鱼之华鳞,翳兰池之清潦,既澹淡以顺流。又雍容以随风,有缠薄於崖侧,或回滞乎湍中,纷上下而靡常,漂往来其无穷,停不安处,行无定轨,流息则宁,涛扰则动,浮轻善移,势危易荡。

晋苏彦的浮萍赋说:余尝汎舟游观,鼓楫川湖,睹浮萍之飘浪,乃触水而自居,体任適以应会,亦随遇而靡构,伊弱卉之无心,合至理之冥符。

【赞】郭璞的萍赞说:萍之在水,犹卉植地,靡见其布,漠尔鳞被,物无常讬,孰知所寄。

【论】晋杜恕的笃论说:夫萍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

◇苔

《尔雅》说:藫,石衣也。

《说文》说:苔,水衣也。

《淮南子》说:穷谷之污,生青苔。

《风土记》说:石发,水衣也,青绿

颜色,都生于石头。

游名山志说:石篢山,沿着悬崖而上,高约百丈,山上全是青苔,没有其他草木。

《古今注》:苔有的是紫色,有的是青色,又叫员藓,又叫绿钱,又叫绿藓。

《拾遗记》说:晋武帝时,租梨园献上蔓苔,也叫金苔,也叫夜明苔。

江文通的诗说:青苔日夜变黄。

江赋,绿苔在石头上蔓延。

江淹的青苔赋,凿山楹为室,有老苔。

天台山赋,踏着莓苔的滑石。

古诗,青苔依附在空墙上。

【诗】梁沈约咏青苔诗说:沿着台阶已经漠漠,漂浮在水面上又绵绵,微小的根知道要断,轻丝似乎更联。

梁庾肩吾的新苔诗说:随着潮水染岸石,随着脉络聚集浮查,徒令阿谷丽,停筐不汰沙。

【赋】江淹的青苔赋说:叹息青苔的依依,没有颜色可以比拟,必定在闲寂中,像幽意而深伤,所以它在石头上则松栝交阴,泉雨长注,横涧俯视,崩壁仰顾,如果它在水中,则镜带湖沼,绵匝池林,春塘秀色,阳乌好音,于是生水而摇荡,遂出波而沉淫。

◇菰

《说文》说:蒋,就是菰。

《广雅》说:蒋菰,它的米叫彫胡。

《广志》说:菰可以做席子,比蒲温暖,生长在南方。

《庄子》说:孔子到楚国,住在蚁丘的蒋。

《礼记》说:十月收水泽的赋。

江赋说:泛泛之游蒋。

吴都赋,菰穗彫胡,菰子做饼。

宋玉的,主人女为炊彫胡饭。

【诗】梁沈约咏菰诗说: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

◇荻

《尔雅》说:菼,就是薍,像苇但小。

《毛诗》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疏义》说:薍又叫荻,到秋天坚硬成熟,叫雚。

焦赣的《易林》:剥之坤说:从风纵火,荻芝俱死。

《汉书》说:董偃被馆陶公主宠爱,安陵袁叔对董偃说:顾成广远,没有宿宫。又有荻竹藉田,你为什么不告诉主人,献长门园给皇上,这是皇上想要的。

《抱朴子》说:吴国有个叫姚光的人,有火术,吴主亲自试他,积荻数千束,姚光坐在上面。又用数千束荻堆积,因猛风燃烧,火尽,姚光端坐在灰中,振衣而起。

晋中兴书徵祥说:童谣说,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这时卢循窃据广州,国家未能讨伐,因而用之,是官养的芦,荻就是敌。

《毛诗》: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又说: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又说:有漼者渊,雚苇淠淠。

《礼记》说:七月纳材苇。

《吕氏春秋》:季秋之月,命虞人材苇供国。

搜神记,朽苇化蛩。

《毛诗》说:毳衣如菼,菼就是芦荻。

又说八月雚苇。

《异苑》说:卢龙将攻京师,谣曰:十丈瓦屋,芦作柱,薤作栏。

郭璞奏曰:不宜禁荻地,礼云,名山大泽不封,盖欲以民通财共利,不独专之也。

【诗】梁元帝赋得春荻诗说:翠菼玉池前,遥映江南莲,非秋无有眊,未烧不生烟。

【诏】宋武帝诏曰:少府前岁所封诸洲芦荻,可开以利民。

◇蓍

《逸礼》说:天子的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岁三百茎者,先知也。

《史记》说:天下和平,蓍茎长一丈,其聚生百茎,共根,今世取蓍,八十茎,长八尺,即难得矣,得六十茎,长八尺,即可用。

洪范五行说:蓍之言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亦知吉凶者,圣人以问鬼神。

《淮南子》说:上有丛蓍,下有伏龟。

【诗】梁范筠咏蓍诗说:数奇不可偶,性直谁能纡,祯蔡伏灵异,祥云降温腴。

【赋】晋傅玄蓍赋说:春迈衡德於青阳,混百卉而萌生,逮朱夏而修茂,暨商秋而坚贞,虽离霜而未彫,与潜龟乎通灵,於是原极以道,极形以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天下之故,岂唯终始於事业,乃参天而倚数,弃原野之萧条,升云阶而内御,运兹茎於掌握,爻象形而星布,信钩深而致远,实开物而成务。

◇茗

《尔雅》说:槚,就是苦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吴志》说:孙皓每次宴会,无论能否喝酒,都以七升为限,即使不全部喝下,也要浇灌取尽,韦曜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密赐茶茗以当酒。

吴兴记说:乌程县西有温山,出御荈。

《续搜神记》说:晋孝武帝时,宣城人秦精,曾入武昌山中采茗,忽然看见一个人,身长一丈,通体皆毛,秦精非常害怕,毛人直接牵着他的手臂,将他带到山曲大丛茗处,放之便去,须臾复来,乃探怀中橘与秦精,秦精非常害怕,负茗而归。

《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少寡,与二儿为居,宅中先有古冢,每日作茗抟,辄先以著坟上,二子患之,说:古墓何知,徒以劳意,欲掘除之,母苦禁乃止,夜即梦见一人,自说没来三百馀年,谬蒙惠泽,贤二子恒欲见毁,相赖保护,虽潜壤与朽骨,敢忘翳桑之报,明日晨兴,於外屋得钱十万,似久埋者,而贯皆新,提还告其儿,并有惭色,自是设馔愈谨。

【赋】晋杜育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锺,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山氏〉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沬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茅

《尔雅》说:蔌杜,就是茅。

《说文》说:菅,就是茅。

《易》说:拔茅连茹,以其汇,征吉。

茅苹又叫茹子。

又说:藉用白茅,无咎,天官甸师,祭祀供萧茅。

《尚书·禹贡》说:荆州包匦

菁茅。

《毛诗》中说:白华是菅草,白茅是束草。

又说:野地里有死麕,用白茅包裹。

又说:白天你去割茅草,晚上你去搓绳子。

《左传》中说:齐侯攻打楚国,对楚国说:你们不进贡苞茅,王室的祭祀无法进行,无法缩酒,我因此来征讨。

典录中说:武王伐殷时,微子启赤裸上身,反绑双手,牵着羊,拿着茅草,跪着前行。

《六韬》中说:吕尚坐在茅草上钓鱼。

尹《文子》中说:尧做天子时,土台阶只有三尺高,茅草屋顶也不修剪。

《尸子》中说:殷汤为了救旱灾,乘坐素车白马,身上披着白茅,把自己当作祭品。

《庄子》中说:小巫见到大巫,拔起茅草就扔掉,这就是他终身不如大巫的原因。

《离骚》中说:用灵茅和蓬莼来占卜。

又说:兰芷变得不再芬芳,荃蕙变成了茅草。

《史记·封禅书》中说:管仲对桓公说,古代的封禅,江淮之间有一种茅草,一节有三节,用来做垫子。

吴录《地理志》中说:桂阳郴县有菁茅,可以用来染布,零陵有香茅,作为土贡。

沈约《宋书》中说:有一种三脊茅,生长在石头西岸,江夏王义恭多次上表劝封禅,皇上非常高兴。

【诗】梁简文帝的香茅诗中说:铜律和鸣琴,都像君子一样,哪里比得上江淮间的茅草,叶子超越众美,珍贵如同自牧归来,茅草因为汇征而起,岂止超越秦蘅,才知道蔑视沅芷。

梁定襄侯萧祗的咏香茅诗中说:鶗窸的芳香不歇,霜降后绿色更浓,根茎像三脊茅一样挺拔,芳香四季不断,粗根缩酒容易,结解舞蚕迟缓,最终会成为楚国的贡品,岂会羡慕咏陈诗。

◇蓬

《毛诗》中说:那茁壮的是蓬草。

又说:头发像飞蓬一样。

芜城赋中说:风威蔌蔌,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列子》中说:见到百岁的髑髅,拔起蓬草指着它。

《曾子》中说:蓬草生在麻中,不用扶自然直,白沙在泥中,和泥一样黑。

《商君书》中说:现在的飞蓬,随风飘行千里,是乘风的势头。

《礼》中说:桑木弓,蓬草箭。

《庄子》中说:斥鷃在蓬蒿之间翱翔。

古诗中说:转蓬离开本根,飘荡畏惧长风。

又说:孤蓬转动霜根。

《离骚》中说:蓬草和艾草亲近人,御于茅草兮。

鲁哀公失国,逃到齐国,公问他:你的年纪还小,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年轻时,很多人爱我,我身体不亲近,很多人劝谏,我忘记不能用,所以内无辅弼,外无辅助,辅弼无人,谄谀甚众,就像秋蓬一样,孤其根本,密其枝叶。

《尚书大传》中说:子夏建造土屋,编蓬草门,弹琴瑟其中,歌唱先王的风范,淮南子中说:看到飞蓬转动就知道是车。

《三辅决录》中说:张仲蔚是平陵人,和同郡的魏景卿一起隐居不仕,住的地方蓬蒿没人。

【诗】魏曹植的诗中说:转蓬离开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流宕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晋司马彪的诗中说: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秋蓬独何辜,飘飖随风转,长飚台飞薄,吹我之四远,搔首望故株,邈然无由反。

◇艾

《尔雅》中说:艾,是冰台。

《毛诗》中说:那采艾的人,一天不见,就像三年不见。

《庄子》中说:越国的王子搜,逃到丹穴,越国没有君主,寻找王子搜找不到,追到丹穴,他不肯出来,越人用艾草熏他。

崔寔的月令中说:三月可以采艾。

博物志中说:削冰至圆,对着太阳,用艾草在后面承接其影,可以得到火。

《孟子》中说:七年的病,求三年的艾草。

《楚辞》中说:萧艾放在箧笥中,说蕙芷不香。

《离骚》中说:扈服艾草满腰,说幽兰不可佩。

又说:为什么昔日的芳草,今天变成了艾草。

汉武内传中说:西王母的神仙次药中有灵丛艾。

【赋】孔璠之的艾赋中说:良药无法达到,妙针无法宣示,奇艾急病,靡身挺烟,治匪君臣,得用神火,振淹固於一烂,气绝息乎无假,淳建投而招祟,钳椒梼而贻祸,伊兹艾之淑粹,仍索质於中野,嗟乎贞灰与邪烬迭御,芳烟与苦兰竞薰,是以艾正而贱,兰妖而珍,故言尧则桀对,举兰则艾因。

【赞】孔璠之的艾赞中说:蔼蔼灵艾,蔚彼脩坂,混区群卉,理深用远。

◇藤

《尔雅》中说:诸虑,是山櫐,[现在江东叫櫐为藤,藤像葛但更粗大。]

广雅中说:藟,是藤。

《毛诗》中说:南有樛木,葛藟缠绕。

《山海经》中说:卑山上有很多櫐,[现在像狸豆之类。]

南方草物状中说:浮沉藤,果实像齑瓯一样大,正月开花,十月臈月成熟,颜色赤红,生吃甜酸,生长在交阯九真,含兰子藤,缠绕树木,正二月开花,四五月成熟,果实像{莉木},颜色像雄鸡冠,生吃味道淡泊,出产在交阯合浦,野聚藤,缠绕树木,二月开花,五六月成熟,果实像羹瓯。俚民煮食,味道甜酸,出产在苍梧,{艹椒}藤生长在金封山,俚人常常卖它,颜色正赤,出产在兴古。

裴氏《广州记》中说:当地人以伐船为业,随树所在,就做成船槽,都离水较远,动辄数里,山上长草,名叫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比,用它来导地,牵之如流,五六丈的船,几个人就能运。

《临海异物志》中说:锺藤,依附树木生根,软弱,必须缠绕树木生长,藤一旦缠裹,树就会死,且有恶汁,尤其令树速朽,藤盛长成树,像木自然,大的可以长到十围。

又说:{艹椒}藤,围数寸,比竹重,可以做杖蔑,用来绑船,也可以做席子,比竹好。

王歆的始兴记中说:晋朝中期,有质子要回国,忽然有人寄信给他,告诉他说:我家在观亭,亭庙石间有悬藤,你到了就敲藤,家人自会出来,质子照做,果然有两个人从水中出来取信,并说:江伯让你前去,入水后,看到屋舍非常华丽,现在民间都说观亭有江伯神。

顾微《广州记》中说:{艹椒}[《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五作科。]藤,像栟闾,叶子稀疏破裂,皮青色,多棘刺,高五六丈的,像五六寸的竹子,小的像笔管竹。

《御览》九百七十七中写作“必”。]断绝了它的来龙去脉。

《尔雅》中说,茖,是山葱,茎细叶大。

刘向的别传[《太平御览》九百八十中写作“录”。]说:都尉有种葱的书,曹公与先生谈话后,有细人偷看,见到他拔葱,[按曹公以下,《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七引用,写作华阳国志,应当另列一条。]

《庄子》中说:徐无鬼见到武侯说:先生住在山林中,厌倦了葱韭,现在老了想要享受酒肉的美味吗?

又说:春天喝酒时加葱,可以通五脏。

《春秋元命包》中说:天门山上有葱,种在畦泷中,行人拔取后都会断绝,如果精神追求,即使不拔也会自己出来,奇异而辛香。

《汉书》中记载:龚遂劝告百姓,让每个人种五十棵葱,一畦韭菜,一百棵薤。

《西河旧事》中说:葱岭在敦煌西八十里,山很高大,上面长着葱,所以叫葱岭。

《列仙传》中说:阮丘在蛆山上种葱一百多年,然后离开。

《晋令》中说:住在洛阳内,园菜要课税以当[三字《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七中写作“以当课”,此处颠倒。]者,耳[御览中写作“听”,此处错误。]其引长流,灌溉紫葱,丁各三亩。

《东观汉记》中说:孔奋,字君鱼,担任姑臧长,当时天下大乱,只有河西安定,臧长住了几个月,就积累了资产,孔奋在姑臧四年,财物没有增加,只有老母和妻子吃菜食,有人对孔奋说:放在脂膏中,也不能自润。

《汉武内传》中说:西王母说:仙人的上等药,有玄都绮葱。

邵信臣说:臣太官种冬葱,生长在不合时宜的时节,对人有害。

◇蓼

《尔雅》中说:蔷虞蓼,[虞泽蓼也。]

《诗》中说:我又聚集在蓼中,[意思是辛苦。]《离骚》中说:蓼虫不能跟随葵菜。

吴氏《本草》中说:蓼实又名天蓼,又名野蓼,又名泽蓼。

《礼记》中说:鹑鸡羹鴽酿之蓼。

刘向的别录中说:尹都尉的书,有种蓼篇,《吴越春秋》中说:越王思念吴国,想要复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苦思劳心,夜以继日,睡觉时也切蓼。

魏《文子》中说:蓼虫在蓼中则生,在芥中则死,不是蓼仁而芥贼,本质不可失。

古诗中说:苏蓼从沟渠中长出。

【赋】汉孔臧的蓼虫赋中说:季夏既望,暑往凉还,逍遥讽诵,遂居东园,周旋览观,憩乎南蕃,睹兹芪蓼,纷葩吐荣,猗那随风,绿叶厉茎,爰有蠕虫,厥状似螟,群聚其间,食之以生,於是寤物讬事,推况乎人,幼长斯蓼,莫或知辛,膏粱之子,岂曰不云,苟非德义,不以为家,安逸无心,如禽兽何,逸必致骄,骄必致亡,匪唯辛苦,乃丁大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注解

芙蕖:荷花的别称,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荷花的美。

菡萏:荷花的别称,特指未开放的荷花花蕾。

莲:荷花的果实,即莲子,也指荷花本身。

藕:荷花的根茎,可食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芰:菱的别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食用。

真人关令尹喜传:古代道教文献,记载了真人游历时坐在莲花上的神奇景象。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常描写自然景物和神话传说。

洛神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一篇赋,描写了洛水女神的美丽形象。

文选: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文学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朝梁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毛诗义疏:对《诗经》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后人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意义。

拾遗记:东晋时期王嘉所著的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异的故事和传说。

宋书:南朝梁代沈约所著的史书,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搜神记:东晋时期干宝所著的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怪故事。

万岁历:古代历法书,记载了一些奇异的天象和自然现象。

华山记:记载华山地理和传说的文献。

古诗:泛指古代诗歌,此处指描写荷花的古诗。

晋傅玄歌诗:晋代傅玄所作的歌诗,描写了荷花的美丽。

梁简文帝咏芙蓉诗:南朝梁代简文帝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朱超咏同心芙蓉诗:南朝梁代朱超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刘缓咏江南可采莲诗:南朝梁代刘缓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刘孝威和采莲诗:南朝梁代刘孝威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吴筠采莲诗:南朝梁代吴筠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沈约咏芙蓉诗:南朝梁代沈约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梁江洪咏荷诗:南朝梁代江洪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陈祖孙登咏城巉中荷诗:南朝陈代祖孙登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随殷英童咏采莲诗:隋代殷英童所作的咏荷花的诗。

后汉闵鸿芙蓉赋:东汉时期闵鸿所作的咏荷花的赋。

魏陈王曹植芙蓉赋: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咏荷花的赋。

采菱:采菱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农事活动,主要指在水面上采摘菱角。菱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果实可食用,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常出现在诗词中,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情趣和女性的柔美。

獭:獭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常被古人视为水中的精灵或妖怪。在本文中,老獭的出现带有神秘色彩,可能与水神或水妖的传说有关。

蒲:蒲是一种水生植物,古代常用于制作席子、编织物等。蒲在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隐逸,常与隐士生活联系在一起。

萍:萍是一种浮水植物,无根漂浮于水面,象征着漂泊无依、随波逐流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中,萍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漂泊的命运。

苔:苔是一种低等植物,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象征着幽静、隐逸和自然的生命力。苔藓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描绘幽静的山林或隐士的居所。

石篢山:石篢山,又称石箦山,位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势陡峭,高约百丈,山体覆盖青苔,无其他草木。

青苔:青苔是一种低等植物,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颜色多为绿色或紫色,古代文献中又称员藓、绿钱、绿藓等。

蔓苔:蔓苔是一种特殊的苔藓,晋武帝时由租梨园(或祖梨国)进贡,又称金苔、夜明苔,可能因其颜色或夜间发光而得名。

菰:菰是一种水生植物,古代称为蒋,其米称为彫胡,可食用,也可用来编织席子。

荻:荻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古代称为菼或薍,常用于编织或作为燃料。

蓍: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用于占卜,象征长寿和智慧。

茗:茗是茶的别称,特指晚采的茶叶,古代常用于饮用或祭祀。

茅:茅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古代用于祭祀或编织,象征纯洁和吉祥。

菁茅:一种茅草,古代用于祭祀和染布。

白茅:一种白色的茅草,常用于祭祀和装饰。

苞茅:包裹的茅草,古代用于祭祀。

缩酒:古代祭祀时用茅草过滤酒液。

肉袒面缚:古代投降时的一种仪式,裸露上身并绑缚双手。

茅茨不翦: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不修剪,象征简朴。

素车白马:古代祭祀或重要场合使用的白色车马。

小巫见大巫:比喻小人物见到大人物时的自惭形秽。

灵茅:具有灵性的茅草,常用于祭祀。

三脊茅:一种有三条脊的茅草,古代用于封禅仪式。

香茅:一种有香味的茅草,常用于祭祀和装饰。

蓬:一种野草,常用来比喻漂泊无依。

飞蓬:随风飘荡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桑弧蓬矢:古代男子出生时用桑木做的弓和蓬草做的箭象征勇武。

艾:一种草药,古代用于驱邪和治疗疾病。

冰台:艾草的别名。

藤:一种攀援植物,常用于制作绳索和器具。

葛藟:葛藤,一种攀援植物。

膏藤:一种藤本植物,汁液滑润,可用于润滑。

锺藤:一种藤本植物,缠绕树木生长,具有腐蚀性。

{艹椒}藤:一种藤本植物,可用于制作杖蔑和船具。

续游:一种草藤,又名诺藤或水藤,山行时可用其汁解渴,具有治疗人体损伤和促进头发生长的功效。

神农窟:位于永阳县的一座山上的石室,传说为神农氏所居,窟前有各种草药。

异藤:一种特殊的藤本植物,花朵颜色随时间变化,具有五色交替的特点。

纤条寄乔木:形容藤条依附于高大的树木生长,形象地描绘了藤类植物的生长方式。

其蔌维何,惟笋及蒲:出自《毛诗》,意为蔬菜中最好的莫过于笋和蒲。

菜谓之蔬:出自《尔雅》,指可食用的植物称为蔬菜。

春入学,舍采合舞:出自《周礼》,描述春天入学时的仪式,包括采集植物和舞蹈。

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务蓄菜:出自《礼记》,指仲秋时节,官员督促民众储备蔬菜。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出自《论语》,强调即使简单的蔬菜和瓜果祭祀,也要保持虔诚。

颜回不茹荤三月:出自《庄子》,描述颜回三个月不吃荤食的修行。

菜之美者,寿木之华,赤木之叶:出自《吕氏春秋》,赞美某些蔬菜的美味,如寿木的花和赤木的叶。

碧海之琅菜:出自《汉武内传》,指西王母提到的仙药之一,碧海中的琅菜。

董仲舒读春秋,三年不窥园菜:出自王充《论衡》,描述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看园中的蔬菜。

洛阳公辇水作浆,兼以给过者:出自《孝子传》,描述洛阳公用水制作浆液,供给过路的人。

大夫有汙猪之宫,虽有美菜,有义之士不食:出自《汉书》,指即使有美味的蔬菜,有正义感的人也不会食用。

宣尼穷於陈蔡之间,颜回择菜:出自《庄子》,描述孔子在陈蔡之间困顿时,颜回选择蔬菜充饥。

婚礼,舅姑既没,则妇三月乃奠菜蔬:出自《仪礼》,描述婚礼后,如果舅姑去世,新娘三个月后才供奉蔬菜。

古叛逆之国,潴其宫室,以为汙池,名曰凶墟:出自《汉书》,描述古代叛逆国家的宫室被毁为污池,称为凶墟。

菜之美者,具区之菁:出自《汉书》,赞美具区地区的菁菜。

范宣挑菜,伤指,大啼曰: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故啼:出自《汉书》,描述范宣挑菜时伤到手指,因珍惜身体而哭泣。

五肉七菜,胜掩腥臊:出自《蜀都赋》,描述五肉七菜的美味胜过腥臊。

丁密,苍梧人,非家织布不衣,非己耕种菜果不食:出自《广州先贤传》,描述丁密只穿自家织的布,只吃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

杜兰香别传:描述杜兰香降临时带来的食物,包括七子樏中的蔬菜。

梁皇太子谢敕赉河南菜启:描述梁皇太子感谢皇帝赐予河南蔬菜的启文。

葵:一种蔬菜,古代常用于祭祀和食用。

青青园中葵,凝露待日晞:出自《文选》,描述园中葵菜在露水中等待日出的景象。

七月烹葵及菽:出自《豳风》,描述七月时烹煮葵菜和豆类。

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出自《左传》,比喻鲍庄子的智慧不如葵菜,葵菜还能保护自己的根部。

黄帝问师旷,曰:欲知牛马贵贱,秋葵下小葵生,牛马贵,大葵不虫,牛马贱:出自《师旷占》,描述通过观察葵菜的生长情况来预测牛马的价格。

公仪休为鲁相,食葵而美,拔其园葵弃之:出自《史记》,描述公仪休因葵菜美味而拔掉园中的葵菜。

鲁监门女婴,相从绩,中夜泣曰:卫世子不肖,是以泣,其偶问其故,曰:宋司马得罪於宋,出奔於鲁,马佚,食吾园葵,是岁亡利一半,由是观之,祸福相及也:出自《韩诗外传》,描述鲁监门女婴因园中葵菜被马吃掉而哭泣,认为祸福相及。

鲁漆室女倚柱而啸,邻妇曰:欲嫁乎,曰:吾忧鲁君老而太子少也,妇曰:此鲁大夫之忧,女曰:昔晋客舍吾家,系马於园,马佚,践吾园葵,使吾终岁不厌葵味:出自《列女传》,描述鲁漆室女因园中葵菜被马践踏而忧虑国事。

丁次都,不知何许人,为辽东丁氏作人,丁氏常使买葵,冬得生葵,问何得此葵,云从日南买来:出自《列仙传》,描述丁次都从日南买来冬季生长的葵菜。

符坚将欲南师,梦葵生城内,明以问妇,妇曰:若征军远出,难为将也:出自《异苑》,描述符坚梦见城内葵菜生长,预示南征困难。

陈葵子微炒,令爆吒,散著熟地中,遍踏之,朝种暮生,远不过宿:出自《博物志》,描述葵菜种子快速生长的方法。

北齐彭城王攸在郡,王氏种葵三亩,被人盗之,王密令书葵叶,明旦市看之,遂得偷者:出自《北齐书》,描述彭城王攸通过书写葵叶抓到偷葵菜的人。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友莫羞贫,羞贫友不成:出自古诗,比喻交友要真诚,不要因贫穷而羞耻。

晋陆机园葵诗:描述陆机在园中种植葵菜的情景,表达了对葵菜生长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荠:一种可食用的草本植物,常用于烹饪。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出自《毛诗》,比喻某些事物看似苦涩,实则甘甜如荠菜。

孟夏之月,靡草死,[荠,亭历之属也。]:出自《礼记》,描述孟夏时节,某些草本植物如荠菜会枯萎。

荠夌冬生而夏死:出自《淮南子》,描述荠菜在冬季生长,夏季枯萎。

荠夌大{艹秝},仲夏而枯:出自《抱朴子》,描述荠菜在仲夏时节枯萎。

夏侯湛赋:描述夏侯湛在寒冬时节看到荠菜生长的情景,表达了对荠菜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齐卞伯玉荠赋:描述卞伯玉在暮秋时节看到荠菜繁茂生长的情景,表达了对荠菜生命力的赞美。

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葱不仅是常见的调味品,也具有药用价值。古人认为葱能通五脏,增强体质。此外,葱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清新、纯洁。

蓼:蓼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调味或药用。在文学中,蓼常被用来象征辛苦和艰难,如《诗经》和《离骚》中的描述。

葱岭:位于敦煌西八十里,因山上生长大量葱而得名。葱岭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地理和历史意义。

玄都绮葱:传说中的仙人上药之一,象征着神秘和超凡脱俗。

蓼虫赋:汉代孔臧的作品,通过描写蓼虫的生活习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评注

《芙蕖》一文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展现了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荷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更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高洁、纯净的品质,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诗歌,如《尔雅》、《广雅》、《周书》、《毛诗》、《楚辞》、《洛神赋》等,这些文献不仅丰富了荷花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荷花在古代文学中的广泛应用。荷花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描写自然美景,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荷花在中国宗教中也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佛教中,荷花被视为圣洁的象征,常出现在佛教艺术和建筑中。文中提到的真人关令尹喜传中的莲花,正是佛教中莲花象征的体现。

荷花的美不仅体现在其外形上,还体现在其内在的价值上。荷花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有各自的用途,藕可食用,莲子可入药,荷叶可用来包裹食物,荷花的花瓣可用来制作香料。荷花的多功能性使其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文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如晋傅玄、梁简文帝、梁朱超、梁刘缓、梁刘孝威、梁吴筠、梁沈约、梁江洪、陈祖孙登、随殷英童等,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描写了荷花的美丽,还通过荷花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荷花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成为了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的载体。

总的来说,《芙蕖》一文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和引用古代文献、诗歌,展现了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宗教中的重要地位。荷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更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象征着高洁、纯净的品质,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荷花的美不仅体现在其外形上,还体现在其内在的价值上,荷花的多功能性使其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采菱场景,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生活情趣和自然风光。采菱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事活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采菱女子的形象在文中被描绘得容色过人,象征着江南女性的柔美与勤劳。同时,文中提到的老獭和水中的采菱女子,带有神秘色彩,可能与古代的水神信仰或水妖传说有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想象。

文中引用了多首梁代诗人的采菱诗,这些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采菱女子的生活状态。梁简文帝的《采菱诗》以菱花、桑女、桂棹等意象,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费昶的《采菱诗》则通过玉面、双眉等描写,突出了采菱女子的美丽与风姿。这些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生活风貌和文化氛围。

文中还提到了蒲、萍、苔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在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蒲象征着坚韧和隐逸,常与隐士生活联系在一起;萍象征着漂泊无依,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苔则象征着幽静和自然的生命力,常被用来描绘隐士的居所。这些植物的描写不仅增添了文本的自然气息,还深化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菱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生活情趣、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文中引用的诗歌和对水生植物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植物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情感。文中提到的石篢山、青苔、蔓苔、菰、荻、蓍、茗、茅等植物,不仅是自然界的常见物种,更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石篢山的描写突出了其高耸入云、青苔覆盖的特点,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神秘。青苔作为一种低等植物,虽不起眼,却在古代文献中多次被提及,反映了古人对微小生命的关注与赞美。蔓苔的进贡则体现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显示了晋代对外来珍稀植物的珍视。

菰、荻、蓍、茗、茅等植物在古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菰的米可食用,荻可用于编织,蓍用于占卜,茗用于饮用,茅则用于祭祀。这些植物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如《说文》、《广雅》、《庄子》、《礼记》等,展现了古代学者对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记载。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植物的形态与用途,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信仰。

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写与引用,古文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这些植物不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植物的描写与引用,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些植物不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茅草、蓬草、艾草和藤类植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这些植物的多重用途和象征意义。茅草在古代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左传》中提到的‘苞茅不入,王祭不供’,说明茅草在祭祀中的不可或缺。茅草还象征着简朴和自然,如《文子》中提到的‘尧为天子,土阶三尺,茅茨不翦’,体现了古代圣王的简朴生活。

蓬草则常被用来比喻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如《古诗》中的‘转蓬离本根,飘之畏长风’,形象地描绘了漂泊者的无奈与孤独。蓬草的随风飘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艾草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草药,还具有驱邪的象征意义。如《庄子》中提到的‘越人薰之以艾’,说明艾草在驱邪仪式中的使用。艾草的药用价值在《孟子》中也有所体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强调了艾草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藤类植物在古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临海异物志》中提到的‘膏藤’和‘锺藤’,分别用于润滑和制作器具。藤类植物的坚韧和柔韧性,使其成为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它们在古代生活中的实际用途,还揭示了它们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些植物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古代中国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段古文涵盖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对藤类植物和蔬菜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利用。文中提到的“续游”草藤,不仅具有解渴的功效,还能治疗人体损伤和促进头发生长,显示了古人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深刻认识。

神农窟的传说则进一步体现了古代对神农氏的崇拜,神农氏作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其窟前的百药丛茂,象征着古代医药文化的繁荣。异藤的五色变化,不仅展示了植物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情趣。

在蔬菜方面,文中引用了大量经典文献,如《毛诗》、《礼记》、《论语》等,强调了蔬菜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论语》中提到的“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体现了古人对饮食的虔诚态度,即使是简单的蔬菜和瓜果,也要以恭敬的心态对待。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董仲舒、颜回、公仪休等,这些人物与蔬菜的关联,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历史背景,也展示了蔬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意义。例如,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菜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学问的专注和执着;而颜回择菜的情节,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简朴生活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植物和蔬菜的描述,更是对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细致描写和典故的引用,文本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智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引用多部古籍,展示了葱和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还被视为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能够通五脏,增强体质。在文学作品中,葱常被用来象征清新、纯洁,如《庄子》中徐无鬼与武侯的对话,以及《春秋元命包》中对天门山上葱的描述,都体现了葱在古人生活中的多重意义。

蓼在古代文化中则更多地被用来象征辛苦和艰难。如《诗经》中的“予又集于蓼”,以及《离骚》中的“蓼虫不能从乎葵菜”,都通过蓼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此外,蓼在《吴越春秋》中被用来形容越王对吴国的深切思念和复仇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了蓼作为辛苦象征的文化内涵。

本文还通过引用《汉书》、《西河旧事》、《列仙传》等古籍,展示了葱和蓼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意义。例如,《汉书》中龚遂劝民种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西河旧事》中对葱岭的描述,则体现了葱在地理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本文通过引用《汉武内传》和《蓼虫赋》,进一步深化了葱和蓼在文学和哲学中的象征意义。《汉武内传》中的“玄都绮葱”象征着神秘和超凡脱俗,而《蓼虫赋》则通过描写蓼虫的生活习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丰富的古籍引用,全面展示了葱和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意义,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