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原文

杨柳 柽 椒 梓 桂 枫 豫章 无患 朱树 君子 枞桧 茱萸柟柞 楸 栎 楛 灵寿 女贞 长生 木槿 樗 木兰 夫栘 橚若木合欢 杉 并闾 荆 棘 黄莲 栀子 竹

◇杨柳

《尔雅》曰:旄,泽柳,[生泽中也。]杨,蒲柳。

《诗》曰:杨柳依依。

《左传》曰:董泽之蒲。

《庄子》:支离叔观於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

《战国策》曰:楚有养由基,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汉书》曰: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卧地,一朝起生枝叶,有虫蚀其叶为字,曰公孙病已立,及昭帝崩,亡嗣,大臣迎立昌邑王,王即位,淫乱失道,霍光废之,更立昭帝兄卫太子之孙,是为宣帝,帝本名病已云。

《文士传》曰:嵇康性绝巧,能锻,家有一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凉,居其下遨戏及锻。

陶潜曰: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

许慎淮南子注曰:展禽之家,树柳行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邑名。

《琴操》曰:其思革子尹文子叔儋子,相与为友,闻楚成王贤,俱往见之,至嵚岩之间,卒逢飘风暴雨,共伏於空柳之下,衣寒粮乏,自度不能俱活,以革子为贤,乃并衣粮与之,二子遂冻饿而死,革子见楚王,楚王知其贤,陈酒设锺鼓而乐之,革子操琴而作别散之音,楚王赐其百金,以葬二子。

《易大过卦》曰:枯杨生梯,[注(原讹洼,据冯校本改。)生华。]老夫得其女妻。

焦赣《易林》:豫之晋曰,鹊巢柳树,鸠夺其处,任力劣薄,天命不祐。

《毛诗》:东方未明曰:折柳樊圃,[柳,弱枙(《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六作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为藩,无益於禁。]

《毛诗义疏》曰:蒲柳之木二种,一种皮正白,可为箭竿,传曰:董泽之蒲,今人以为其雚,可为矢。

《诗义疏》曰:树杞,杞柳也,生水旁,树如柳,叶粗而白,木理微赤,今人以为毂,《大戴礼》曰:正月柳梯,梯者发叶也。

《尔雅》曰:柽,河柳。

《说文》曰:杨,薄柳也,从木昜声,柽,河柳也,从木圣声,柳,小杨也,从木卯声也。

《晋中兴书》曰:陶侃明识过人,武昌道种柳,人有窃之,植于其家,侃见而识之,问何以盗官柳种,于时以为神。

沈约《宋书》曰:萧惠开为少府,不得志,寺内斋前香草蕙兰悉铲除,列种白柳。

《续搜神记》曰:上虞魏金,家在县北,忽有一人,著孝子服,皂笠,手巾掩口,来诣金家,语曰:居有钱一千万,铜器亦如之,大柳树钱在其下,取钱当得耳,书居大不吉,仆寻为君作此,便去,自尔出三十年,遂不复来,金亦不取钱。

盛弘之《荆州记》曰:缘城堤边,悉植细柳,绿条散风,清阴交陌。

三齐略记曰:台城东南,有蒲台,高八丈,始皇所顿处,在台下萦马,至今蒲生犹萦,似水杨而堪为箭。

孔氏志怪记曰:会稽盛逸,尝晨兴,路未有行人,见门内柳树上,有一人,长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舐树叶上露,良久,忽见逸,神意如惊,遽即隐不见。

《管子》曰:五沃之土宜柳。

《孟子》曰:性犹杞柳,义犹柸棬。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三日,以及上除,采柳絮,柳絮愈疮。

梦书曰:杨为使者。

《本草经》曰:柳花一名絮。

《论语》曰:钻燧改火,春取柳榆木。

《毛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又曰: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又曰:东门之杨,刺时也,婚姻失时,男女多违。

又曰:北山有柳。

又曰: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又曰:菀柳,[篇名。]刺幽王也,暴虐而刑罚不中,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杨之水,不流束蒲,[蒲柳可以为矢。]

《文选》曰:闲居赋,长杨映碧沼,脩杨夹广津。

又曰:细柳夹道生。

又,高杨拂地垂。

又,二月杨花满路飞。

春林本自奇,杨柳最相宜。

又曰:长杨荫清沼。

郁郁园中柳。

潘岳又曰:柳条恒著地,弱柳荫脩衢。

古乐府有折柳曲。

一齐,[《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齐书。]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武帝植於太昌云和殿前,常玩嗟之,曰: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常,[御览作当时二字。]见赏如此。

晋,[《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六作《晋书》:下桓温条同。]王恭,字孝伯,美姿容,人多悦之,或目之濯濯如春月之柳。

桓温自江陵北行,往少时所,种柳处,皆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顾恺之,字长康,痴信小术,桓玄尝以一叶柳诒之,曰:此蝉翳叶也,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不见,以珍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此痴之一绝。

《山海经》曰:沃民之国有白柳。

《战国策》曰: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然十人拊之,一人拔之,则无杨矣,且以十人众拊易生之初,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拊之难而去之易故也。

《古今注》曰:杨员华弱蒂,微风则大摇,[云云。]一名高飞,一名烛摇。

先贤传曰:郑敬以弟[按当作茅。]葭为席,随杞柳之阴。

又曰:有细柳营。

【诗】古诗曰: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上叶拂青云,下根通黄泉。

梁简文帝咏柳诗曰:垂阴满上路,结草早知春,花絮时随鸟

风枝屡拂尘,欲散依依采,时要歌吹人。

又折杨柳诗曰: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又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诗曰:暧暧阳云台,春柳发新梅,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潭拖青帷闭,玲珑朱扇开,佳人有所望,车声非是雷。

梁元帝咏阳云楼檐柳诗曰: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枝边通粉色,叶里映吹纶,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拂檐应有意,偏宜桃李人。

又折杨柳诗曰: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鸣澈,游子泪沾裳。

又渌柳诗曰: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霑疑染渌,叶小未鄣空。

梁刘邈折杨柳诗曰:高楼十载别,杨柳濯丝枝,摘叶惊开驶,攀枝恨久离,年年阻音息,月月减容仪,春来谁不思,想思君自知。

梁沈约玩庭柳诗曰:轻阴拂建章,夹道连未央,因风结复解,霑露柔且长,楚妃思欲绝,班女泪成行,留人未应去,为此还故乡。

陈祖孙登咏柳诗曰:驰道藏乌日,郁郁正翻风,抽翠争连影,飞绵乱上空,高叶临朝塞,长枝拂汉宫,欲验伤攀折,三春横笛中。

【赋】魏文帝柳赋,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於官渡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曰:伊中域之伟木,瑰姿妙其可珍,彼庶卉之未动,固肇萌而先辰,应隆时而繁育,扬翠叶之青纯,脩幹偃蹇以虹指,柔条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下交错而龙鳞,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以遄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以伤情。

魏应玚杨柳赋曰:赴阳春之和节,植纤柳以承凉,摅丰节而广布,纷郁勃以敷阳,三春倏其奄过,景日赫其垂光,振鸿条而远寿,回云盖於中唐。

魏繁钦柳赋曰:有寄生之孤柳,讬余寝之南隅,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交绿叶而重葩,转纷错以扶疏,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浸朝露之清液,曜华采之猗猗。

魏王粲柳赋曰: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届而徂征,元子从而抚军,植佳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於斯乡,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以脩长,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

晋成公绥柳赋曰:宅京宇之西偏,滨犊鼻之清渠,启横门於大路,临九达之通衢,愍行旅之靡休,树双柳於道隅,弥年载而成阴,纷惮援而扶疏。

晋伍辑之柳花赋曰:步江皋兮骋望,感春柳之依依,垂柯叶而云布,扬零华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飚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

晋傅玄柳赋曰:无邦壤而不植兮,象乾道之屡迁,纷猗靡以从风兮,若将往而复旋。

【序】魏陈王曹植柳颂序曰:余以闲暇,驾言出游,过友人杨德祖之家,视其屋宇廖廓,庭中有一柳树,聊戏刊其枝叶,故著斯文,表之遗翰,遂因辞势,以讥当今之士。

◇柽

《尔雅》曰:柽,河柳,[河旁赤茎小杨也。]

《南越志》曰:绥南县多连山柽松杞梓。

【诗】梁简文帝咏柽诗曰:凌寒竞贞节,负雪固难亏,无惭云母桂,讵减珊瑚枝。

【颂】梁江淹柽颂曰:碧叶菴蔼,赪柯翕赩,方陋筠槚,远笑荆棘。

◇椒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椒。

《尔雅》{毁木},大椒也,[今椒实大者名{毁木}也。]

《山海经》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椒,景山多秦椒。

《毛诗》曰:椒聊之实。

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陇西,细者善。

《离骚》曰:杂申椒与菌桂,[申,重也。]

又,播椒芳兮成堂,[布香椒於堂上。]

又,奠桂酒兮椒浆。

《孙卿子》曰:民之视我,驩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

应劭《汉官仪》曰:皇后称椒房,取其实曼延盈升,以椒涂室,亦取其温暖。

张璠《汉记》曰:桓帝窦皇后崩,中常侍曹节王甫,欲以贵人礼葬,太尉李固,自抉[《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扶。]舆起,捣椒自随,谓妻子曰:若太后不得配桓帝,吾不生还矣。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旦,进酒降神毕,室家无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孙各上椒酒於其家长,称举白。

《魏氏春秋同异》曰:锺繇嬖庶子会之母,黜其夫人,文帝命繇复焉,繇恚忿,餐椒致禁,帝乃止。

《世说》:石崇以椒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援神契》:椒姜御温,蒲益聪。

《博物志》曰:外国豉法,以酒浸,令极乾,以麻油蒸之,后曝三日,筛椒屑,以意多少合投之,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句有讹。]著中下气。

《毛诗》曰:贻我握椒,男女结情好也。

《文选》曰:大王之风,徘徊椒桂之间。

【颂】晋刘臻妻元日献椒花颂曰:美哉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於万。

蜀椒久服之,头不白,令寒者热,热者轻,轻者重,出武都,赤色者,[按本条见本草经,末句下有脱文。]

《离骚》:荃壁兮紫坛,芳椒兮成堂,[按此与上条,当移前艺类中。]

【铭】晋成公绥椒华铭曰:嘉哉芳椒,载繁其实,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岁始,月正元日,永介眉寿,以祈初吉。

【赞】晋郭璞椒赞曰:椒之灌植,实繁有榛,薰林

烈薄,馞其芬辛,服之不已,洞见通神。

◇梓

大传曰:伯禽康叔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商子曰:二三子观乎南山之阴,见梓,晋然实而俯,[晋,肃貌。]二子见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

《毛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北山有梓。

秋小叶复,[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尔雅曰楸小叶曰榎。]

《左传》曰:季孙为已树六槚於蒲圃东门之外,定姒薨,匠庆请蒲圃之槚以为榇,君子曰:多行无礼,必自及也。

《礼斗威仪》曰:君乘火而王,其政和平,梓为常生。

《尔雅》曰:楰,鼠梓。

《史记》曰:子胥告其人曰:必树梓吾墓上。

汉元帝初光年,皇后曾祖父济南平陵王伯墓门梓柱,卒生枝叶,上屈,刘向以为王氏代汉之象,是王莽之岁。

卫子夫入宫,岁馀不得见,涕泣请出,曰:吾昨梦子夫中庭生梓树,出非至告乎,[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汉武故事,出非至告乎作岂非天乎。]

曹子建书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也。

◇桂

《春秋运斗枢》曰:椒桂合刚阳,[椒桂,阳星之精所生也,合犹连体而生也。]

《山海经》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桂长丈馀,味辛。]皋涂之山,上多桂木。

桂木[《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林。]八树,在贲隅东,[八树成林,言其大也,贲隅,番禺。]

《礼斗威仪》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讼平,芳桂常生。

《春秋潜潭巴》曰:宫桂鸣,下土诸侯号有声,[桂好木,植於宫中,犹天子封有声誉者为诸侯,令(《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今。)乃鸣,是乃成声名於下土之祥也。]

《楚辞》曰:桂棹兮兰枻。又,桂栋兮兰橑。

又曰:结桂枝兮延伫。

又,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

又曰:丽桂树之冬荣。

又曰:沛吾乘兮桂舟。

《吕氏春秋》:伊尹说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战国策》曰:苏秦谓楚王曰:楚国食贵於玉,薪贵於桂。

《韩诗外传》曰:宋玉因其友见楚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让其友,其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

《列仙传》曰:范蠡好食桂,饮水卖药,人世世见之。

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叶,以龟脑和之。

《汉书》:陆贾传曰:尉他献桂蠹二器,[桂树之蠹虫也。]

《广志》曰:桂出合浦,而生必於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阯置桂园。

《神仙传》曰:离娄公服竹汁,饵桂得仙,许由父,箕山得丹石桂英,今在中岳。

《阚子》曰: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为钩。

《罗浮山记》曰:罗浮山顶有桂,《山海经》曰:所谓贲禺之桂。

《临海记》曰:石山望之如雪,山有湖,传云金鹅之所集,八桂之所植。

《说文》曰:桂江南木,百药之长。

《尔雅》曰:梫,木桂,皮厚曰木桂,一树,[二字衍。]

汉武帝悼李夫人赋曰:气潜以凄戾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而遥鬼兮,精浮游而去疆,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少攀桂树,安作诗曰:攀桂树兮聊淹留。

《异物志》曰: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叶不渝,冬夏常绿,匪桂植,[句有脱文。]在乎嵩岳。

《文选》曰:秋风生桂枝。

又,苍苍山中桂,团团霜露色,桂枝生自直。

又,桂树冬荣。

吴都赋,丹桂灌丛。

天台赋曰:八桂森挺以凌霜。

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山海经》曰:桂生南隅,拔萃岑岭,广熙葩陵,霜秀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按此郭璞桂赞,见下,重出应删。]

庐山记曰:山有三石梁,广不盈尺,俯盻者[《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过此梁,见老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与猛。

《世说》曰:客问陈季方曰: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答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太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泉,上为甘露所霑,下为川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太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功德欤。

庄子,桂可食,故斧伐之,夫人生天地之间,犹骋驷而过隙,然在用之,有盈箧爨之不足,食之则厌,一则令人用其身也,若爨之然,故曰不足,若用之於善,则与天地相弊。

又,春华秋英名曰桂,[按本条尸子文,见下,重出应删。]

《洞冥记》曰:酆过国,献能言之龟,青玉匣,朔日惟桂露以饮之,置之於通风之器。

甘泉宫南,有昆明,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明本本条作汉武故事,按今见三辅黄图。]

《拾遗记》曰:岱名[《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名字无,此衍。]舆一名浮折,北有玉梁千丈,驾玄流之上,峰旁有丹桂,墨紫白,可为舟。

始皇起定明台,穷四方木,南得熛有碧,是,[句有脱文。]

闇河之北,有紫桂成林,群仙饵焉,韩终采药诗曰:闇河之桂,实大如粟,得而食之,后天而老。

《离骚》曰:桂树列兮纷敷,吐紫花兮布条,实孤鸾之两居,今集兮唯鸮。

又曰:乘赤豹兮从文貍,华移车兮结桂旗。

又曰: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以为室。

又曰: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死乎葵叶,葛藟累之於桂树,[喻小人在位。]

《尸子》曰:春华秋英曰桂。

《选》曰:青霞杂桂旗。

又,桂栋留夏飚。

又,矫菌桂以纫蕙。

【诗】梁范云咏桂诗曰: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梁庾肩吾咏桂树诗曰:新丛入望苑,旧幹别层城,倩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

周王褒咏定林寺桂树诗曰:岁馀彫晚叶,年至长新围,月轮三五映,乌生八九飞。

【赞】晋郭璞桂赞曰:桂生南裔,拔萃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

◇枫

《山海经》曰:黄帝杀蚩尤,弃其械,化为枫树。

《离骚·招魂》曰:湛湛江水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枫香三株。

《南方草木状》曰:枫香树,子大如鸭卵,二月华色,乃连著实,八九月熟,曝乾可烧,惟九真郡有之。

《异苑》曰:乌伤陈氏,有女未醮,著屐遥上大枫树颠,了无危阂,顾曰:我应为神,今便长去,惟左苍右黄,当蹔归耳,家人悉出见之,举手辞诀,於是飘耸轻越,极睇乃没,既不了苍黄之意,每春辄以苍狗,秋黄犬,设祀於树下。

《尔雅》曰:枫,聂,[之枼反。]天风则鸣,故曰聂,聂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者,[《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今之枫香是。]

山名见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名山记曰天姥六字,此有脱讹。]山上,长枫千馀丈,肃肃临涧水。

《周书》曰:渠州言凤皇集于枫树,有乌列侍。

【诗】梁简文帝赋得咏疏枫诗曰:萎绿映青葭,疏红分浪白,花叶洒行舟,仍持送远客。

◇豫章

《左传》曰:白公作乱,杀子西子期,豫章[《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子期。]曰:昔者以力事君,不可以[御览作不。]终,扶[御览作抉,抉下有豫章二字,此误窜上。]以杀人而后死。

庄子,腾猿得事事,[《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豫章。]揽蔓而生长其间,便也。

陈留尉氏年树生迳中酸枣名朔[本条讹倒,不可句。]

《淮南子》:豫章生七年可知,《荆州记》曰:山阳县豫章木,径可伐作鼓颡,颡成,便取奔去。

◇无患

纂文曰:无患,木名也,实可以去垢,核黑如{殹土}。

问[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此脱书名。]栌木曰无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无患,[御览作実毦。]此木[二字御览无。]能作符劾百鬼,则以此木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恶,竞取为器,用以厌鬼,故号无患。

【赞】齐卞敬宗无患枕赞曰:爰兹素朴,名为吉始,匠人斯制,以献君子。

◇朱树

《世说》曰:朱,松柏属,故类朱赤公也,[句有讹。]

《山海经》曰:昆仑山上有朱树。

◇君子

晋宫阁记曰:华林园中,有君子树三株。

◇枞

《尔雅》曰:枞松叶柏身曰枞。

《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鲁连子曰: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夏王室无柱。

◇桧

《尚书》曰:杶幹栝柏。

《尔雅》曰:柏叶松身曰桧。

祀应记曰:孔子庙列七碑,无象,桧柏犹茂,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象犹严,有脩,[句有脱文。]

◇茱萸

《说文》曰:榝似茱萸,出淮南。

《风土记》曰:茱萸,榝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时也。

洞林曰:郭璞避难至新息,有以茱萸令璞射之,璞曰:子如赤铃含玄珠,案文言之是茱萸。

《异苑》曰:庾绍为湘东郡,亡,宗协与绍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见绍来,仍求酒,执酒柸还置,云有茱萸气,协云,恶之耶,绍云,上官皆畏之,况我乎。

荆楚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登山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曰:此可代之,今人九月九日登高是也。

《离骚》曰:椒专佞以慢谄兮,榝又充其佩帏。

【赋】晋孙楚茱萸赋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於紫茎,鹑火西徂,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於纤柯,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

◇柟

《庄子》曰:腾猿得杉柟,揽蔓枝而生长其间,得便也。

《山海经》曰:摇碧山,朝歌山,脆山,多柟。

负霜停翠。

◇柞

《诗》曰:陟彼高岗,折其柞薪,其叶湒兮,维柞之枝,其叶蓬蓬,疏,栩今柞,壳为斗,可以染皂,今俗及河内云杼斗,或橡斗。

《尔雅》栩,杼。

《汉书》:五柞宫。

风土[《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周处风土记。]舜所耕多柞树。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棫佩矣。

◇楸

瑞楸梓常生,[按本条有脱讹,御览九百五十八作礼斗威仪。]

潘岳怀旧赋,望彼楸矣,感于余思。

别赋,望青楸之离霜。

陈思王诗曰:走马长楸间。

汉[《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汉书。]淮北荥南河齐之间千树楸与千户侯等。

小居千重之[按本条有脱讹,不可句。]

◇栎

疏,周秦谓柞为栎,河南谓蓼为栎。

《尔雅》曰:其实梂椒之属,其子房生为梂,[具菊。]

庄子,匠石之齐,至曲园,见社树,曰:是不才,故若是之寿,杜见梦曰:若此文木也,楂梨橘柚之属邪,熟则剥,故不终天年。

◇楛[音户,切云木中矢。]

楛,荆楚中贡簵楛。

疏,上党

人篾以为箱器,屋[《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屈。]以为钗,调问妇人,欲质赭不,灶中自有黄土,买钗不,山中自有楛矢,[具前。]

《诗》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选》曰:彼榛楛之勿箭,[《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剪。]亦蒙荣於集萃。

◇灵寿

汉哀帝赐霍[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汉书》:霍作孔,此讹。]光灵寿杖。

◇女贞

《山海经》曰:太山多贞木。

郑氏婚礼谒文赞曰:女贞之树,柯叶冬生,寒凉守节,险不能倾。

典术曰:女贞木者,少阴之精,冬叶不落。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女贞一株。

【颂】晋苏彦女贞颂曰:昔东阿王作杨柳颂,辞义慷恺,旨在其中,余今为女贞颂,虽事异於往作,盖亦以厉冶容之风也,女贞之树,一名冬生,负霜葱翠,振柯凌风,故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或树之於云堂,或植之於阶庭。

◇长生

《洛阳宫殿簿》曰:明光殿前,长生二株,含章殿前,长生一株。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长生六株,万年殿前,长生二株。

《邺中记》曰:金华殿后,有皇后浴室,种双长生树,枝条交於栋上,团团车盖形,冬日不彫,叶大如掌,至八九月乃生华,华色白,子赤,大如橡子,不中啖也,世人谓之西王母长生树。

【赋】晋嵇含长生树赋曰:余婴丁闵凶,靡所定居,老母垂圣善之训,以为生事爱敬,没则无改,宜居墓次,瞻奉威灵,兼览艺文,可以不殒先轨,祗奉慈令,遂家于坟左,扫除坛封,种植松柏,松柏之下,不滋非类之草,猥有长生,育于域内,岂老母至行,表徵於嘉木哉,美我亲之仁孝,固徵瑞之必招,降祖宗之遗德,振奇木之青条,结根擢幹,载生无渐,弱茎猗猗,绿叶冉冉,处阴冬而愈茂,岂茎叶之有点,感自然以旌贤,谅有道之不掩。

◇木槿

《尔雅》曰:椵,木槿,榇,木槿,[别二名也,似李树,花朝生夕落,可食也。]

《说文》曰:舜,木槿也,朝华暮落。

《广志》曰:日及,木槿也。

《毛诗》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木槿也。]

《礼记》曰:仲夏之月,木槿荣。

《成相篇》曰:庄子贵支离,悲木槿,[成相,淮南王所作也。]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有三株。

《外国图》曰:君子之国,多木槿之华,人民食之,去琅耶三万里。

《玄中记》曰:君子之国,地方千里,多木槿之华。

《罗浮山记》曰:木槿一名赤槿,华甚丹,四时敷荣。

【赋】晋卢谌朝华赋曰:览庭隅之嘉永,莫朝华之可玩,俯浸润之泉壤,仰晞影於云汉,晋傅咸舜华赋曰:佳其日新之美,故种之前庭而为之赋,览中唐之奇树,禀冲气之至清,应青春而敷孽,逮朱夏而诞英,布夭夭之纤枝,发灼灼之殊荣,红葩紫蒂,翠叶素茎,含晖吐曜,烂若列星,朝阳照灼以舒晖,逸藻采粲而光明,罄天壤而莫俪,何菱华之足营。

晋羊徽木槿赋曰:有木槿之初荣,藻众林而间色,在青春而资气,逮中夏以呈饰,挹宵露以舒采,晖晨景而吸赩。

晋夏侯湛朝华赋曰:咨神树之脩异,寔积阳之纯精,蜿潜根以诞节,据川壤以擢茎,皎日升而朝华,玄景逝而夕零,逮明晨而繁沸,若静夜之众星,长茎欑起,柔条列布,濯灵柯於时雨,滋逸采於丰露,灼煌煌以炜炜,独崇朝而达暮,於是茂树苍苍,纤枝翩翩,潜光玉朗,绿叶翠鲜。

隋江总南越木槿赋曰:日及多名,蕤宾肇生,东方记乎夕死,郭璞赞以朝荣,潘文体其夏盛,嵇赋悯其秋零,此则京华之丽木,非于越之舜英,南中斩草,众花之宝,雅什未名,骚人失藻,雨来翠润,露歇红燥,叠萼疑檠,低茎若倒,朝霞映日殊未研,珊瑚照水定非鲜,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蹔欲寄根对沧海,大原移华厕绮钱,井上桃虫难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乃为歌曰:啼妆梁冀妇,红妆荡子家,若持花并笑,宜笑不胜花,赵女垂金珥,燕姬插宝珈,谁知红槿艳,无因寄狭邪,徒令万里道,攀折自咨嗟。

【颂】宋颜延之赤槿颂曰:日御北至,夏德南宣,玉蒸荣心,气动上玄,华缫间物,受色朱天,是谓珍树,含艳丹间。

【序】晋苏彦舜华诗序曰:其为花也,色甚鲜丽,迎晨而荣,日中则衰,至夕而零,庄周载朝菌不知晦朔,况此朝不及夕者乎,苟映采於一朝,燿颖於当时,焉识夭寿之所在哉,余既玩其葩,而叹其荣不终日。

晋傅玄朝华赋序曰:朝华,丽木也,晋成公绥日及赋序曰:日及者,华甚鲜茂,荣於仲春,讫於孟秋。

晋潘尼朝菌赋序曰:朝菌者,盖朝华而暮落,世谓之木槿,或谓之日及,诗人以为舜华,宣尼以为朝菌,其物向晨而结,逮明而布,见阳而盛,终日而殒,不以其异乎,何名之多也。

晋嵇含朝生暮落树赋序曰:草木春荣秋悴,此树朝生暮落。

【书】东方朔与丞相公孙弘借车马书曰: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

◇樗

《诗》曰:蔽芾其樗。

又,山有栳,[栳,山樗。]

又,南山有樗。

惠子曰:[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引作庄子,此脱书名。]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本拥肿,不中绳,小枝拳曲,不中规矩,至於逢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子曰:何不树之於无何之乡,广莫之野,逍遥乎寝卧之下。

◇木兰

《离骚》曰:朝搴阰之木兰,[搴,取也,阰,山名也。]

《古今注》曰:孝哀帝元嘉元年,芝生后庭木兰树上。

《神仙传》曰:北海于君病癞,见市有卖药,姓公孙帛,因问之,公曰:明日木兰树下当教卿,明日往,授素书二卷,以消灾救病,无不愈者。

《洛阳宫殿簿》曰:显阳殿前,有木兰二株。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木兰四株。

戴延之《西征记》曰:显阳殿前有木兰。

【赋】晋成公绥木兰赋曰:许昌西园中木兰树,余往观之,遂为赋曰:览众树之列植,嘉木兰之殊观,至於玄冥授节,猛寒严烈,峨峨坚冰,霏霏白雪,木应霜而枯零,草随风而摧折,顾青翠之茂叶,繁旖旎之弱条,谅抗节而矫时,独滋茂而不雕。

◇夫栘

《尔雅》曰:唐棣,栘,[似白杨,江东呼夫栘。]

《诗》曰: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又,山有苞棣。

六月食郁及薁,[薁,夫栘也,音郁。]

夫栘,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夫栘之华,萼不炜炜,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礼记疏》曰:夫栘一名薁李,一名郁梅,一名车下李,一名郁。

◇橚[音肃,木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登青堂,见断橚淮门者,令诛之,晏子谏曰:前冕旒,恶多见也,黈纊塞耳,恶多闻也,人君自生其民,公曰:趋舍之。

◇若木

《山海经》曰:灰野之山,有赤树青叶,名曰若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光华赤炤下也。]

《离骚》曰:折若木以拂日,《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上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赞】晋郭璞若木赞曰:若木之生,昆山是滨,朱华电照,碧叶玉津,食之灵智,为力为仁。

◇合欢

《本草经》曰:合欢,味甘平,生川谷,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生益州。

仲长统《昌言》曰:汉哀帝时,有异物生於长乐宫东庑柏树,及永巷南闼合欢树,议者以为芝草也,群臣皆贺受赐,《古今注》曰:知蠲人之忿,则赠以青囊,[《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作裳。]三[御览作一。]名合欢,则忘忿,枝叶若繁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不相牵缀,嵇康种之舍前。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合欢四株。

【诗】晋杨方合欢诗曰:南邻有奇树,承春挺素华,丰翘被长条,绿叶蔽朱柯,因风吐微音,芳气入紫霞,我心羡此木,原徙著余家,夕得游其下,朝得弄其葩,尔根深且固,余宅浅且洿,移植良无期,叹息将如何。

◇杉

《尔雅》曰:披,煔,[今之杉木。]

晋咸康《起居注》曰:侍御史秦武,奏平陵前道东杉树一株萎死,以备预柏栽补之,请收陵令推劾。

邓德明《南康记》曰:南野巘山,有汉太傅陈蕃,[《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蕃下有墓字]遥望两杉树,耸柯出岭,垂荫覆谷。

刘欣期交州记曰:合浦东一百里,有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汉时善相者,云此休徵,当出王者,故遣二人伐树,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株上食,过足相容。

《居名山志》曰:华子岗上,紫杉千仞,被在崖侧。

又云,金州山西面杉疏,偏为白猿所凶,竟夕哀鸣,行人所恶。

【颂】梁江淹杉颂曰:桐梓旧丽,松括称奇,焉如兹品,独秀青崖,群木敛望,杂卉不闚,长入烟氛,永骖鸾螭。

◇并闾

《广雅》曰:并闾,椶也。

《山海经》曰:脆之山,其木多椶,[椶树高二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员,岐生枝头,美实,皮相重被,一行一皮者为一节,可为索也。]

《广志》曰:椶一名并闾,叶似车轮,乃在颠下,有皮缠之,附地起,二旬一采,转复上生。

吴录《地理志》曰:武陵临沅县,多并闾木,生山中。

《晋令》曰:其夷民守护椶皮者,一身不输。

【颂】梁江淹并闾颂曰:异木之生,疑竹疑草,攒丛石迳,森苁山道,烟岫相珍,云壑共宝,不锦不缛,何避工巧。

◇荆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荆。

《广志》曰:楚,荆也,牡荆,蔓荆也。

《广志》曰:赤茎大实者,名曰牡荆。又有山荆。

《左传》曰:伍举入郑,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布荆坐地,共议归楚。]

《汉书》曰:淮南王安谋反,伍被谏曰:昔子胥谏吴王云,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臣今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东观汉记》曰:尹勤治韩诗,事薛汉,身牧豕,事亲至孝,无有交游,门生荆棘。

周景式《孝子传》曰: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

《神仙传》曰:吴有徐随,居丹徒,左慈过隋,门下有宿客车六七乘,欺慈,云徐公不在,慈去,客皆见牛在杨树杪,车毂中皆生荆木,长一二丈,客惧,入报隋,隋曰:此左公,遣追之,客逐慈,叩头谢,客还,见牛故在地,无复荆木也。

顾微《广州记》曰:抚纳县出金荆。

《礼》弓矢图:楚燩以荆为之,然以灼,正以荆者,凡木心圆,荆心方也。

《广州记》曰:白荆堪为履,紫荆堪为床。

万南[《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淮南万毕术。]杜[御览作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剋之,养病。

《毛诗》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荆也。]

又曰:杨之水,不流束楚。

又曰:绸缪束楚。

又曰:交交黄鸟,止于楚。

《老子》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文选》曰:不别荆者,庆云之惠君也,荒郁萧森,参天榛之蒙笼。

《史记》曰:廉颇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

【诗】晋陆机乐府歌诗曰: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颂】梁江淹金荆颂曰:江南之山,连鄣连天,既抱紫霞,亦嗽绛烟,金荆佳树,涵云宅仙,姱节讵及,幽意谁传。

【赞】宋颜峻几赞序曰:今上在彭城,赐金荆卧几。

◇棘

《周书》,程寤曰:文王在翟,梦南[逸周书作商。]庭生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於阙间,化松柏栻乍,惊以告文王,文王召发於明堂,拜吉梦,受商大命,秋朝士。

《周礼》曰: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树棘以为位,取赤心而外刺。

元命苞曰:树棘听讼其下者,原心不其赤实也。

吴都赋曰:亦犹棘林之萤耀,与夫寻木之龙烛。

魏都赋曰:荣其文身,骄其险棘。

又曰:寻靡萍於中逵,造木猴於棘刺。

《春秋繁露》曰:美恶之类,各以类应,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生以棘楚。

石季龙大飨群臣於大武殿,[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晋书。]佛图澄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龙发下石,果有棘生。

《陈留耆旧传》曰:魏尚[《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尚下有被系二字,(本条亦见本书九十二卷,文有详略。)]诏狱,棘[御览棘上有有雀集狱四字。]树上,占曰:夫棘中心赤,外有棘[御览作刺,下同。]蒙[御览作象。]我言有棘而赤心之至诚也。

《离骚》曰:甘棠苦於丰草,荆棘生於中庭。

《毛诗》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又曰:尸鸠在桑,其子在棘。

又,肃肃鸨羽,集于苞棘。

又,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又,营营青蝇,止于棘。

又曰:吹彼棘薪。

《后汉书》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黄莲

《本草经》曰:黄莲一名王莲,味苦寒,治热。

【颂】梁江淹黄莲颂曰:黄莲上草,丹沙之次,御孽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栀子

《汉书》曰:栀,茜园,[栀,支子也。]

《本草经》曰:支子一名木丹。

《地镜图》曰:望气占人家黄气者,栀子树也。

《晋令》曰:诸宫[《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官]有秩栀子守护者,置吏一人。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栀子五株。

游名山志曰:楼石山多栀子。

【诗】齐谢朓墙北栀子树诗曰: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馀景及四枝,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馀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

梁简文帝咏栀子花诗曰:素华偏可憙,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赞】宋颜测栀子赞曰:濯雨时摛素,当飚独含芬,丰荣殊未纪,销落竟谁闻。

◇竹

《尚书》曰:筱簜既敷,[筱,竹箭也。]

《山海经》曰:云山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始兴小桂县,出桂竹也。]

《说文》曰:箭矢竹也。

《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又曰:桃枝四寸有节。

《礼记》曰:如竹箭之有筠。

竹谱曰:桃枝竹,皮滑而黄,可以为席。

《山海经》曰:嶓冢之山,嚚水之上,多桃枝竹。

《魏志》曰:倭国有桃枝竹。

裴氏《广州记》曰:广州有桃枝竹。

永嘉记曰:阳屿有仙石山,顶上有平石,方十馀丈,名仙坛,坛陬辄有一筋竹,凡有四竹,葳蕤青翠,风来动音,自成宫商,石上净洁,初无粗箨,相传云,曾有却粒者,於此羽化,故谓之仙石。

竺法真罗山疏曰:岭南道无筋竹,惟此山有之,其大尺围,细者色如黄金,坚贞疏节。

《异苑》曰:东阳留道德家中筋竹林,忽生连理。

《吕氏春秋》曰:昔黄帝命伶伦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山之阴,取竹之嶰谷,断两节间,长六寸九分而吹之,为黄锺之宫,律之本也。

竹谱曰:邛竹,高节实中,状如人剡,俗谓之扶老竹。

《汉书》:张骞至大夏,见邛竹枝,问之,云贾人市之身毒国。

《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吹山,今慈湖戍常禁采之。

《礼斗威仪》曰: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脱,为之常生,《吴越春秋》曰:越王问范蠡用兵,对曰:越有处女,原君王问之,处女北行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跪拔林於[《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二作杪。]竹,末折堕地,处女即捷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举扙击之,公飞上树,变为白猿。

《博物志》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班,今下隽有班皮竹。

《山海经》曰:长石山之西,有共谷,其中多竹,卫丘之竹山林在焉,大可为舟,[郭璞曰:竹一节间,可为舡也。]

《易》曰:震为苍琅竹。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乃树之竹,是曰竹林。

《离骚·七谏》曰:便娟之脩竹,寄生於江潭,上葳蕤而防露,下泠泠而来风。

《史记》曰:汧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

《韩诗外传》曰:黄帝时,凤皇栖帝梧桐,食帝竹实。

《汉书》曰: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及贵,常冠之。

又曰:上发卒塞瓠子河,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而下淇园之竹,

卫之苑也,多竹筱也。

《三辅旧事》曰:窦将军有青竹田。

《楚国先贤传》曰:孟宗母嗜笋,及母亡,冬节将至,笋尚未生,宗入竹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祭,至孝之感也。

《文士传》曰:蔡邕经会稽高迁亭,见椽竹可以为籥,取用,果有异声。

《湘州记》曰:邵陵高平县有文竹山,上有石床,四面绿竹扶疏,常随风委拂此床。

盛弘之《荆州记》曰:临贺冬山中,有大竹,数十围,高亦数十丈,有小竹生其旁,皆四五围,下有盘石,径四五丈,极方正,青如弹棋局,两竹屈垂,拂扫石上,初无尘秽,未[《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二未下有至字。]数十里间,风吹此竹,如箫管之音。

《述征记》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竹林,时有遗竹也,在白鹿嵒东南。

荆州厥贡惟箘簵楛,[本条《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二作尚书。]杨州厥贡筱簜既敷,[筱竹箭,簜大竹水去已布生。]

《毛诗》曰:如竹笣矣。

籊々竹竿,以钓于淇,竹竿,[篇名。]卫女思归也,適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也。

《礼》曰: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

《庄子》曰:鹓雏非练实而不食,[练食,竹实也,取其絜白也。]

《家语》曰:山南之竹,不搏自直,斩而为箭,射达革。

【诗】齐虞羲见江边竹诗曰:挺此贞坚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晓露,葱蒨集羁雌,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谷,伶伦未见知。

齐谢朓咏竹诗曰: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梁元帝赋得竹诗,嶰谷管新抽,淇园竹复脩,作龙还葛水,为马向并州,柯亭临绝涧,桃枝夹细流,冠学芙蓉样,花堪威凤游,邛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

梁沈约咏檐前竹曰: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阴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原夹华池。

梁江洪和新浦侯斋前竹诗曰:本生出高岭,移赏入庭蹊,檀栾拂桂撩,蓊葱傍朱闺,夜条风析析,晓叶露凄凄,箨紫春湋思,筠绿寒蛩啼,不惜凌云茂,遂听群雀栖,原抽一茎实,试看翔凤来。

梁刘孝先竹诗曰: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梁刘孝威咏枯叶竹诗曰:枯杨犹更绿,卧柳尚还生,勿嫌凤不至,终当待圣明。

陈贺循赋得夹池脩竹诗曰:绿竹影参差,葳蕤带曲池,逢秋叶不落,经寒色讵移,来风韵晚迳,集凤动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

陈阴铿赋得夹池竹诗曰: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叶酝宜成酒,皮治薛县冠,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欲见凌冬质,当为雪中看。

陈张正见赋得阶前嫩竹诗曰:翠竹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前疏叶强来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於山路葛陂中。

【赋】晋江逌竹赋曰:有嘉生之美竹,挺纯姿於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讬宗爽垲,列族圃田,缘崇岭,带回川,薄循隰,衍平原,故能凌惊风,茂寒乡,籍坚冰,负雪霜,振葳蕤,扇芬芳,翕幽液以润本,承清露以擢茎,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

齐王俭灵丘竹赋应诏曰:灵丘深沉,蔓竹凝阴,神根合拱,桢幹百寻,振芳条乎昆岳,敷绿采於高岑,沿淮海而蔚映,带沮漳而萧森,志东南而擅美,在淇卫而流音,方灵寿而均茂,仪菌桂而成林,若乃青春受谢,九野舒荣,绿蘋齐叶,白芷抽萌,{笞心}々而特秀,筱擢颖而垂英,霜曒镜於原隰,木衰疏於郊阡,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曾冰竞鲜。

梁简文帝脩竹赋曰:玉润桃枝之丽,鱼肠云母之名,日映花美,风动花轻。

【诏】梁任昉静思堂秋竹应诏曰:静思堂,连洞房,临曲沼,夹脩篁,竹宫丰丽於甘泉之右,竹殿弘敞於神嘉之傍,绿条发丹槛,翠叶映雕梁,入户扫文石,傍檐拂象床,常生偶兰桂,结实值鸳皇,逢性与之至道,偶斯文之在兹,欢柏梁之有赋,恨相如之异时。

【赞】晋谢庄竹赞曰:瞻彼中唐,绿竹猗猗,贞而不介,弱而不亏,杳袅人圃,萧瑟云崖,推名楚潭,美质梁池。

【序】晋伏滔长笛赋序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耆老云,蔡邕之所作也,初邕避难江南,宿於柯亭,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音声独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译文

杨柳、柽、椒、梓、桂、枫、豫章、无患、朱树、君子、枞桧、茱萸、柟、柞、楸、栎、楛、灵寿、女贞、长生、木槿、樗、木兰、夫栘、橚、若木、合欢、杉、并闾、荆、棘、黄莲、栀子、竹。

◇杨柳

《尔雅》说:旄,是泽柳,生长在沼泽中。杨,是蒲柳。

《诗经》说:杨柳依依。

《左传》说:董泽的蒲柳。

《庄子》说:支离叔在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休息的地方,突然柳树从他的左肘生出。

《战国策》说:楚国有养由基,擅长射箭,距离杨叶百步射箭,百发百中。

《汉书》说:昭帝时,上林苑中的大柳树断了,倒在地上,一天之内又长出新枝叶,有虫子咬食叶子形成字,写着‘公孙病已立’。昭帝去世后,没有子嗣,大臣们迎立昌邑王,昌邑王即位后淫乱失道,霍光废黜了他,改立昭帝的哥哥卫太子的孙子,这就是宣帝,宣帝本名病已。

《文士传》说:嵇康性格极其灵巧,擅长锻造,家里有一棵柳树,他引水环绕柳树,夏天非常凉爽,他在树下玩耍和锻造。

陶潜说: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

许慎在《淮南子》注中说:展禽的家里种柳树,行善德,因此被称为柳下惠,一说这是地名。

《琴操》说:革子、尹文子、叔儋子三人是朋友,听说楚成王贤明,一起去见他,走到险峻的山岩之间,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三人一起躲在空柳树下,衣服单薄,粮食匮乏,自知无法都活下来,认为革子最贤能,于是把衣服和粮食都给了他,另外两人冻饿而死。革子见到楚王,楚王知道他的贤能,设酒宴和钟鼓款待他,革子弹琴奏出离别之音,楚王赐给他百金,用来安葬两位朋友。

《易大过卦》说:枯杨生出新芽,老夫得到年轻妻子。

焦赣《易林》说:豫卦变为晋卦,鹊巢在柳树上,鸠鸟夺走了它的位置,力量薄弱,天命不保佑。

《毛诗》说:东方未明时,折柳枝做篱笆,柳树是脆弱的树木,篱笆无法起到防护作用。

《毛诗义疏》说:蒲柳有两种,一种树皮纯白,可以做箭杆,传说董泽的蒲柳,现在人们用它做箭。

《诗义疏》说:树杞就是杞柳,生长在水边,树形像柳树,叶子粗而白,木质微红,现在人们用它做车轮。《大戴礼》说:正月柳树发芽,梯是发叶的意思。

《尔雅》说:柽,是河柳。

《说文》说:杨,是薄柳,从木昜声;柽,是河柳,从木圣声;柳,是小杨,从木卯声。

《晋中兴书》说:陶侃见识过人,武昌道上种柳树,有人偷了柳树种在自己家,陶侃看到后认出来,问为什么偷官府的柳树种,当时人们认为他很神奇。

沈约《宋书》说:萧惠开做少府时不得志,寺内斋前的香草蕙兰都被铲除,改种白柳。

《续搜神记》说:上虞的魏金,家在县北,突然有一个人穿着孝服,戴着黑笠,用手巾掩口,来到魏金家,说:家里有一千万钱,铜器也值这么多,大柳树下有钱,取钱就能得到,书上说住在这里不吉利,我很快为你做这件事,说完就走了,从此三十年没再来,魏金也没有取钱。

盛弘之《荆州记》说:沿着城墙的堤岸,种满了细柳,绿条随风飘动,清荫交错在道路上。

《三齐略记》说:台城东南有蒲台,高八丈,是秦始皇停留的地方,他在台下拴马,至今蒲草还像水杨一样缠绕,可以做箭。

《孔氏志怪记》说:会稽的盛逸,早晨起来,路上还没有行人,看到门内柳树上有一个两尺高的人,穿着红衣戴着冠冕,俯身用舌头舔树叶上的露水,过了一会儿,突然看到盛逸,神情惊慌,立刻消失不见了。

《管子》说: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柳树。

《孟子》说:人性像杞柳,义理像杯盘。

崔寔《四民月令》说:三月三日,以及上除日,采集柳絮,柳絮可以治疗疮伤。

《梦书》说:杨树是使者。

《本草经》说:柳花也叫絮。

《论语》说:钻木取火,春天用柳木和榆木。

《毛诗》说:从前我离开时,杨柳依依。

又说:东门的杨树,叶子茂盛。

又说:东门的杨树,讽刺时代,婚姻失时,男女多违。

又说:北山有柳树。

又说:茂盛的柳树,蝉鸣嘒嘒。

又说:菀柳,是篇名,讽刺幽王暴虐,刑罚不公,茂盛的柳树,不值得休息。

杨树的水,不流束蒲,蒲柳可以做箭。

《文选》说:闲居赋,长杨映照碧绿的池塘,修长的杨树夹在宽广的渡口。

又说:细柳夹道而生。

又说:高大的杨树垂到地面。

又说:二月杨花满路飞。

春天的树林本来就很美,杨柳最相宜。

又说:长杨树荫遮蔽清池。

郁郁葱葱的园中柳树。

潘岳又说:柳条总是垂到地面,柔弱的柳树荫蔽着长长的道路。

古乐府有折柳曲。

《齐书》说:刘悛之做益州刺史时,献上几株蜀柳,枝条很长,像丝缕一样,武帝种在太昌云和殿前,常常欣赏赞叹,说:杨柳风流可爱,像张绪一样,当时受到如此赞赏。

《晋书》说:王恭,字孝伯,容貌俊美,很多人喜欢他,有人形容他像春月的柳树一样清新。

桓温从江陵北行,回到年轻时种柳树的地方,柳树已经长到十围粗,他感慨地说:树木尚且如此,人怎么能不衰老?他攀着树枝,流下眼泪。

顾恺之,字长康,痴迷小法术,桓玄曾给他一片柳叶,说:这是蝉翳叶,可以隐身,别人看不见你。顾恺之拿着柳叶遮住自己,桓玄趁机戏弄他,顾恺之信以为真,非常珍惜这片叶子,传说顾恺之有三绝,这是他的痴绝之一。

《山海经》说:沃民之国有白柳。

《战国策》说: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也能活,折断后种还能活,但十个人种,一个人拔,就没有杨树了。十个人种容易,但一个人拔更容易,所以杨树难以存活。

《古今注》说:杨树的花蒂柔弱,微风一吹就摇晃,又叫高飞,又叫烛摇。

《先贤传》说:郑敬用茅草做席子,随着杞柳的树荫移动。

又说:有细柳营。

【诗】古诗说:白杨初生时,长在豫章山,叶子拂动青云,根深入黄泉。

梁简文帝咏柳诗说:垂下的树荫布满道路,结草早知春,花絮随风随鸟飞。

风中的枝条屡次拂去尘土,想要散开却依依不舍地采摘,时常需要歌声和吹奏的人。

又有一首折杨柳的诗说:杨柳的枝条乱成丝,攀折在初春时节,叶子密集鸟儿飞过受阻,风轻花落得慢,城楼上短箫声起,林中空旷画角声悲,曲中没有别的意思,都是为了表达相思之情。

又有一首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的诗说:温暖的阳云台,春天的柳树发出新芽,柳枝极其柔软,春风随意吹来,潭水拖曳着青色的帷幕关闭,玲珑的朱扇打开,佳人有所期待,车声并不是雷声。

梁元帝咏阳云楼檐柳的诗说:杨柳不是花树,依楼自觉春意,枝条边透出粉色,叶子里映出吹纶,带着日光交错的帘影,因风吹扫席上的尘土,拂过屋檐应有深意,特别适合桃李般的人。

又有一首折杨柳的诗说:巫山巫峡长,垂柳又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念故乡,山像莲花一样艳丽,流水如明月般光亮,寒夜猿鸣清澈,游子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又有一首渌柳的诗说:长条垂拂地面,轻花随风飘舞,露水沾湿仿佛染上了绿色,叶子小还未遮住天空。

梁刘邈折杨柳的诗说:高楼十载别离,杨柳的枝条洗净了丝线,摘叶惊动了开驶,攀枝恨久离,年年阻隔音讯,月月减少容颜,春天来了谁不思念,相思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

梁沈约玩庭柳的诗说:轻阴拂过建章宫,夹道连着未央宫,因风结又解,沾露柔软且长,楚妃思念欲绝,班女泪成行,留人未应离去,为此还故乡。

陈祖孙登咏柳的诗说:驰道藏乌日,郁郁正翻风,抽翠争连影,飞绵乱上空,高叶临朝塞,长枝拂汉宫,欲验伤攀折,三春横笛中。

【赋】魏文帝的柳赋,昔在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时,我开始种植这棵柳树,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了,感物伤怀,于是作了这篇赋,说:这中域的伟木,瑰丽的姿态妙不可言,那些花草还未动,它已经先萌发了,应隆时而繁育,扬起翠绿的叶子,修长的树干弯曲如虹指,柔软的枝条如蛇伸展,上面扶疏而散开,下面交错如龙鳞,在我二十七岁时,种植这棵柳树在中庭,开始时围寸高尺,现在已经连拱九成,感叹日月的流逝,忽然匆匆而过,昔日周游而在此,如今忽然不见,感遗物而怀念故人,俯首惆怅伤情。

魏应玚的杨柳赋说:赴阳春的和节,种植纤柳以承凉,摅丰节而广布,纷郁勃以敷阳,三春倏其奄过,景日赫其垂光,振鸿条而远寿,回云盖于中唐。

魏繁钦的柳赋说:有寄生的孤柳,托在我寝室的南隅,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交绿叶而重葩,转纷错以扶疏,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浸朝露之清液,曜华采之猗猗。

魏王粲的柳赋说: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届而徂征,元子从而抚军,植佳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以修长,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

晋成公绥的柳赋说:宅京宇之西偏,滨犊鼻之清渠,启横门于大路,临九达之通衢,愍行旅之靡休,树双柳于道隅,弥年载而成阴,纷惮援而扶疏。

晋伍辑之的柳花赋说:步江皋兮骋望,感春柳之依依,垂柯叶而云布,扬零华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飚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

晋傅玄的柳赋说:无邦壤而不植兮,象乾道之屡迁,纷猗靡以从风兮,若将往而复旋。

【序】魏陈王曹植的柳颂序说:我在闲暇时,驾车出游,经过友人杨德祖的家,看到他的屋宇廖廓,庭中有一棵柳树,我随意修剪了它的枝叶,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表达我的遗翰,遂因辞势,以讥讽当今之士。

◇柽

《尔雅》说:柽,河柳,[河旁赤茎小杨也。]

《南越志》说:绥南县多连山柽松杞梓。

【诗】梁简文帝的咏柽诗说:凌寒竞贞节,负雪固难亏,无惭云母桂,讵减珊瑚枝。

【颂】梁江淹的柽颂说:碧叶菴蔼,赪柯翕赩,方陋筠槚,远笑荆棘。

◇椒

《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椒。

《尔雅》{毁木},大椒也,[今椒实大者名{毁木}也。]

《山海经》说:琴鼓之山,其木多椒,景山多秦椒。

《毛诗》说:椒聊之实。

范子《计然》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陇西,细者善。

《离骚》说:杂申椒与菌桂,[申,重也。]

又,播椒芳兮成堂,[布香椒于堂上。]

又,奠桂酒兮椒浆。

《孙卿子》说:民之视我,驩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

应劭《汉官仪》说:皇后称椒房,取其实曼延盈升,以椒涂室,亦取其温暖。

张璠《汉记》说:桓帝窦皇后崩,中常侍曹节王甫,欲以贵人礼葬,太尉李固,自抉[《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扶。]舆起,捣椒自随,谓妻子曰:若太后不得配桓帝,吾不生还矣。

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之旦,进酒降神毕,室家无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举白。

《魏氏春秋同异》说:锺繇嬖庶子会之母,黜其夫人,文帝命繇复焉,繇恚忿,餐椒致禁,帝乃止。

《世说》:石崇以椒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援神契》:椒姜御温,蒲益聪。

《博物志》说:外国豉法,以酒浸,令极乾,以麻油蒸之,后曝三日,筛椒屑,以意多少合投之,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句有讹。]著中下气。

《毛诗》说:贻我握椒,男女结情好也。

《文选》说:大王之风,徘徊椒桂之间。

【颂】晋刘臻妻元日献椒花颂说:美哉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

蜀椒久服之,头不白,令寒者热,热者轻,轻者重,出武都,赤色者,[按本条见本草经,末句下有脱文。]

《离骚》:荃壁兮紫坛,芳椒兮成堂,[按此与上条,当移前艺类中。]

【铭】晋成公绥椒华铭说:嘉哉芳椒,载繁其实,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岁始,月正元日,永介眉寿,以祈初吉。

【赞】晋郭璞椒赞说:椒之灌植,实繁有榛,薰林

烈薄,香气浓郁而辛辣,服用不止,能够洞察事物,通达神明。

◇梓

大传记载:伯禽和康叔去见周公,三次见面都被打了三次,商子说:你们去看看南山的北面,看到梓树,严肃而恭敬地低头,[晋,严肃的样子。]两人去见商子,商子说:梓树,象征着儿子的道路,两人进门后快步走,登上堂后跪下,周公抚摸他们的头,慰劳并给他们食物。

《毛诗》说:桑树和梓树,必须恭敬对待,椅桐梓漆,可以用来制作琴瑟,北山有梓树。

秋天的小叶又长出来,[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尔雅》说楸树的小叶叫榎。]

《左传》说:季孙为自己在蒲圃东门外种了六棵槚树,定姒去世后,匠庆请求用蒲圃的槚树做棺材,君子说:多做无礼的事,必定会自食其果。

《礼斗威仪》说:君主乘火而王,政治和平,梓树常生。

《尔雅》说:楰,就是鼠梓。

《史记》说:子胥告诉他的随从说: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梓树。

汉元帝初光年,皇后的曾祖父济南平陵王伯的墓门梓柱,突然长出枝叶,向上弯曲,刘向认为这是王氏取代汉朝的象征,是王莽的时代。

卫子夫入宫,一年多没见到皇帝,哭着请求出宫,说:我昨晚梦见子夫在庭院中长出梓树,这不是上天在告诉我什么吗,[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汉武故事》,出非至告乎作岂非天乎。]

曹子建的书信说:砍下泗水边的梓树,用来制作筝。

◇桂

《春秋运斗枢》说:椒桂合刚阳,[椒桂,是阳星之精所生,合就像连体而生。]

《山海经》说:招摇山,山上多桂树,[桂树高一丈多,味道辛辣。]皋涂山,山上多桂木。

桂木[《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林。]八棵树,在贲隅东,[八棵树成林,形容其大,贲隅,就是番禺。]

《礼斗威仪》说:君主乘金而王,政治诉讼平和,芳桂常生。

《春秋潜潭巴》说:宫中的桂树鸣叫,下土的诸侯有声名,[桂树是好树,种在宫中,就像天子封有声誉者为诸侯,令(《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今。)乃鸣,是乃成声名於下土之祥也。]

《楚辞》说:桂木做的船桨和兰木做的船舷。又,桂木做的栋梁和兰木做的椽子。

又说:结桂枝兮延伫。

又,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

又说:丽桂树之冬荣。

又说:沛吾乘兮桂舟。

《吕氏春秋》:伊尹说: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战国策》说:苏秦对楚王说:楚国的食物比玉还贵,柴火比桂还贵。

《韩诗外传》说:宋玉通过他的朋友见到楚襄王,襄王对待他没有什么特别,责备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说: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子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

《列仙传》说:范蠡喜欢吃桂,喝水卖药,人世世代代都能见到他。

又说:桂父,象林人,常服用桂皮叶,用龟脑调和。

《汉书》:陆贾传说:尉他献上桂蠹两器,[桂树上的蠹虫。]

《广志》说:桂树出产在合浦,生长在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同类自成林,中间没有杂树,交阯设有桂园。

《神仙传》说:离娄公服用竹汁,吃桂成仙,许由的父亲,在箕山得到丹石桂英,现在在中岳。

《阚子》说:鲁国有个喜欢钓鱼的人,用桂做饵,黄金做钩。

《罗浮山记》说:罗浮山顶有桂树,《山海经》说:这就是所谓的贲禺之桂。

《临海记》说:石山远看像雪,山上有湖,传说金鹅聚集的地方,八桂种植的地方。

《说文》说:桂是江南的树木,百药之长。

《尔雅》说:梫,就是木桂,皮厚的叫木桂,一树,[二字衍。]

汉武帝悼李夫人赋说:气潜以凄戾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而遥鬼兮,精浮游而去疆,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少攀桂树,安作诗曰:攀桂树兮聊淹留。

《异物志》说:桂树丛生,必粹其族,枝叶不变,冬夏常绿,匪桂植,[句有脱文。]在乎嵩岳。

《文选》说:秋风生桂枝。

又,苍苍山中桂,团团霜露色,桂枝生自直。

又,桂树冬荣。

吴都赋,丹桂灌丛。

天台赋说:八桂森挺以凌霜。

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山海经》说:桂树生长在南隅,挺拔于山岭,广布于山陵,霜露滋润,气王百药,森然云挺,[按此郭璞桂赞,见下,重出应删。]

庐山记说:山有三石梁,宽不到一尺,俯视者[《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杳。]然无底,吴猛带着弟子过此梁,见老翁坐在桂树下,用玉杯接甘露给吴猛。

《世说》说:客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享有天下重名,回答说:我的父亲,就像桂树生在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泉,上为甘露所霑,下为川泉所润,当此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功德欤。

庄子说:桂可食,故斧伐之,夫人生天地之间,犹骋驷而过隙,然在用之,有盈箧爨之不足,食之则厌,一则令人用其身也,若爨之然,故曰不足,若用之於善,则与天地相弊。

又,春华秋英名曰桂,[按本条尸子文,见下,重出应删。]

《洞冥记》说:酆过国,献上能说话的龟,青玉匣,朔日只用桂露来喂它,放在通风的器具中。

甘泉宫南,有昆明,中有灵波殿,都用桂木做柱子,风来自香,[明本本条作汉武故事,按今见三辅黄图。]

《拾遗记》说:岱名[《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名字无,此衍。]舆一名浮折,北有玉梁千丈,驾玄流之上,峰旁有丹桂,墨紫白,可为舟。

始皇起定明台,穷四方木,南得熛有碧,是,[句有脱文。]

闇河之北,有紫桂成林,群仙饵焉,韩终采药诗曰:闇河之桂,实大如粟,得而食之,后天而老。

《离骚》说:桂树列兮纷敷,吐紫花兮布条,实孤鸾之两居,今集兮唯鸮。

又说:乘赤豹兮从文貍,华移车兮结桂旗。

又说: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以为室。

又说: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死乎葵叶,葛藟累之於桂树,[喻小人在位。]

《尸子》说:春华秋英曰桂。

《选》说:青霞杂桂旗。

又,桂树的栋梁留住了夏天的风。

又,矫健的菌桂用来编织蕙草。

【诗】梁范云咏桂诗说:南方有八棵树,繁华四季常在,不知风霜的苦,怎知凋零的时期。

梁庾肩吾咏桂树诗说:新丛进入望苑,旧干告别层城,倩视现在移居的地方,何如月宫里生长。

周王褒咏定林寺桂树诗说:岁末凋零晚叶,年长新围,月轮三五映照,乌生八九飞翔。

【赞】晋郭璞桂赞说:桂树生长在南方,挺拔于山岭,广漠中盛开花朵,凌霜中显露出锋芒,气势胜过百药,森然如云挺立。

◇枫

《山海经》说:黄帝杀蚩尤,弃其兵器,化为枫树。

《离骚·招魂》说:湛湛江水上有枫树,目极千里伤春心。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中有三株枫香树。

《南方草木状》说:枫香树,果实大如鸭卵,二月开花,果实连在一起,八九月成熟,晒干后可烧,只有九真郡有。

《异苑》说:乌伤陈氏,有女未嫁,穿鞋登上大枫树顶,毫无危险,回头说:我应为神,现在便长去,只有左苍右黄,当暂时回来,家人全都出来见她,举手告别,于是飘然轻越,极目而没,既不明白苍黄的意思,每年春天用苍狗,秋天用黄犬,在树下设祭。

《尔雅》说:枫,聂,[之枼反。]天风则鸣,故曰聂,聂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者,[《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今之枫香是。]

山名见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名山记曰天姥六字,此有脱讹。]山上,长枫千馀丈,肃肃临涧水。

《周书》说:渠州说凤凰集于枫树,有乌列侍。

【诗】梁简文帝赋得咏疏枫诗说:萎绿映青葭,疏红分浪白,花叶洒行舟,仍持送远客。

◇豫章

《左传》说:白公作乱,杀子西子期,豫章[《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子期。]说:昔者以力事君,不可以[御览作不。]终,扶[御览作抉,抉下有豫章二字,此误窜上。]以杀人而后死。

庄子,腾猿得事事,[《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作豫章。]揽蔓而生长其间,便也。

陈留尉氏年树生迳中酸枣名朔[本条讹倒,不可句。]

《淮南子》:豫章生七年可知,《荆州记》说:山阳县豫章木,径可伐作鼓颡,颡成,便取奔去。

◇无患

纂文说:无患,木名也,实可以去垢,核黑如{殹土}。

问[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此脱书名。]栌木曰无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无患,[御览作実毦。]此木[二字御览无。]能作符劾百鬼,则以此木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恶,竞取为器,用以厌鬼,故号无患。

【赞】齐卞敬宗无患枕赞说:爰兹素朴,名为吉始,匠人斯制,以献君子。

◇朱树

《世说》说:朱,松柏属,故类朱赤公也,[句有讹。]

《山海经》说:昆仑山上有朱树。

◇君子

晋宫阁记说:华林园中,有君子树三株。

◇枞

《尔雅》说:枞松叶柏身曰枞。

《尸子》说: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鲁连子说: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夏王室无柱。

◇桧

《尚书》说:杶幹栝柏。

《尔雅》说:柏叶松身曰桧。

祀应记说:孔子庙列七碑,无象,桧柏犹茂,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象犹严,有脩,[句有脱文。]

◇茱萸

《说文》说:榝似茱萸,出淮南。

《风土记》说:茱萸,榝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时也。

洞林说:郭璞避难至新息,有以茱萸令璞射之,璞说:子如赤铃含玄珠,案文言之是茱萸。

《异苑》说:庾绍为湘东郡,亡,宗协与绍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见绍来,仍求酒,执酒柸还置,云有茱萸气,协云,恶之耶,绍云,上官皆畏之,况我乎。

荆楚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登山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曰:此可代之,今人九月九日登高是也。

《离骚》说:椒专佞以慢谄兮,榝又充其佩帏。

【赋】晋孙楚茱萸赋说: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於紫茎,鹑火西徂,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於纤柯,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

◇柟

《庄子》说:腾猿得杉柟,揽蔓枝而生长其间,得便也。

《山海经》说:摇碧山,朝歌山,脆山,多柟。

负霜停翠。

◇柞

《诗》说:陟彼高岗,折其柞薪,其叶湒兮,维柞之枝,其叶蓬蓬,疏,栩今柞,壳为斗,可以染皂,今俗及河内云杼斗,或橡斗。

《尔雅》栩,杼。

《汉书》:五柞宫。

风土[《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周处风土记。]舜所耕多柞树。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棫佩矣。

◇楸

瑞楸梓常生,[按本条有脱讹,御览九百五十八作礼斗威仪。]

潘岳怀旧赋,望彼楸矣,感于余思。

别赋,望青楸之离霜。

陈思王诗说:走马长楸间。

汉[《太平御览》九百五十八作汉书。]淮北荥南河齐之间千树楸与千户侯等。

小居千重之[按本条有脱讹,不可句。]

◇栎

疏,周秦谓柞为栎,河南谓蓼为栎。

《尔雅》说:其实梂椒之属,其子房生为梂,[具菊。]

庄子,匠石之齐,至曲园,见社树,说:是不才,故若是之寿,杜见梦说:若此文木也,楂梨橘柚之属邪,熟则剥,故不终天年。

◇楛[音户,切云木中矢。]

楛,荆楚中贡簵楛。

疏,上党

人们用竹篾编织成箱子和器皿,用木头弯曲成钗子,询问妇人是否想要赭色的钗子,灶中自有黄土,是否想买钗子,山中自有楛木箭。

《诗经》说:看那旱山的山脚,榛树和楛树茂盛。

《文选》说:那些榛树和楛树不需要修剪,也能在茂盛的丛林中得到荣耀。

◇灵寿

汉哀帝赐给霍光一根灵寿杖。

◇女贞

《山海经》说:太山有很多贞木。

郑氏婚礼谒文赞说:女贞树,枝叶在冬天生长,寒冷中坚守节操,险境中不会倾倒。

典术说:女贞树是少阴的精华,冬天叶子不落。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一株女贞树。

【颂】晋苏彦的女贞颂说:从前东阿王作杨柳颂,辞义慷慨,意在其中,我现在作女贞颂,虽然事情与过去不同,但也是为了激励冶容之风,女贞树,又名冬生,负霜葱翠,振柯凌风,所以清士钦佩它的品质,贞女仰慕它的名声,有的种在云堂,有的种在阶庭。

◇长生

《洛阳宫殿簿》说:明光殿前有两株长生树,含章殿前有一株长生树。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六株长生树,万年殿前有两株长生树。

《邺中记》说:金华殿后,有皇后浴室,种了两株长生树,枝条交错在栋梁上,形状像团团的车盖,冬天不凋谢,叶子大如手掌,到八九月才开花,花色白,果实红,大如橡子,不能吃,世人称之为西王母长生树。

【赋】晋嵇含的长生树赋说:我遭遇不幸,无处定居,老母亲教导我要爱敬生事,死后不改,应该住在墓地旁,瞻奉威灵,兼览艺文,可以不违背先人的规矩,恭敬地奉行母亲的命令,于是在坟左安家,扫除坛封,种植松柏,松柏之下,不滋生其他杂草,竟然有长生树在域内生长,难道是老母亲的至行,表现在嘉木上吗?赞美我亲人的仁孝,必然招来祥瑞,降下祖宗的遗德,振起奇木的青条,扎根擢幹,生长无渐,弱茎猗猗,绿叶冉冉,在阴冷的冬天更加茂盛,难道茎叶有瑕疵吗?感自然以表彰贤人,相信有道不会被掩盖。

◇木槿

《尔雅》说:椵,木槿,榇,木槿,[两种不同的名字,像李树,花朝生夕落,可以吃。]

《说文》说:舜,木槿也,朝华暮落。

《广志》说:日及,木槿也。

《毛诗》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木槿也。]

《礼记》说:仲夏之月,木槿开花。

《成相篇》说:庄子贵支离,悲木槿,[成相,淮南王所作也。]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三株木槿。

《外国图》说:君子之国,多木槿花,人民食用,距离琅耶三万里。

《玄中记》说:君子之国,地方千里,多木槿花。

《罗浮山记》说:木槿又名赤槿,花很红,四季开花。

【赋】晋卢谌的朝华赋说:看庭院的角落,没有比朝华更值得玩赏的,俯视浸润的泉壤,仰望云汉的影子,晋傅咸的舜华赋说:欣赏它日新之美,所以种在前庭并为之作赋,看中唐的奇树,禀受冲气之至清,应青春而开花,到夏天而结果,布夭夭的纤枝,发灼灼的殊荣,红葩紫蒂,翠叶素茎,含晖吐曜,烂若列星,朝阳照灼以舒晖,逸藻采粲而光明,罄天壤而莫俪,何菱华之足营。

晋羊徽的木槿赋说:有木槿初开,藻众林而间色,在青春而资气,到中夏以呈饰,挹宵露以舒采,晖晨景而吸赩。

晋夏侯湛的朝华赋说:咨神树之修异,实积阳之纯精,蜿潜根以诞节,据川壤以擢茎,皎日升而朝华,玄景逝而夕零,到明晨而繁沸,若静夜之众星,长茎欑起,柔条列布,濯灵柯於时雨,滋逸采於丰露,灼煌煌以炜炜,独崇朝而达暮,于是茂树苍苍,纤枝翩翩,潜光玉朗,绿叶翠鲜。

隋江总的南越木槿赋说:日及多名,蕤宾肇生,东方记乎夕死,郭璞赞以朝荣,潘文体其夏盛,嵇赋悯其秋零,此则京华之丽木,非于越之舜英,南中斩草,众花之宝,雅什未名,骚人失藻,雨来翠润,露歇红燥,叠萼疑檠,低茎若倒,朝霞映日殊未研,珊瑚照水定非鲜,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蹔欲寄根对沧海,大原移华厕绮钱,井上桃虫难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乃为歌曰:啼妆梁冀妇,红妆荡子家,若持花并笑,宜笑不胜花,赵女垂金珥,燕姬插宝珈,谁知红槿艳,无因寄狭邪,徒令万里道,攀折自咨嗟。

【颂】宋颜延之的赤槿颂说:日御北至,夏德南宣,玉蒸荣心,气动上玄,华缫间物,受色朱天,是谓珍树,含艳丹间。

【序】晋苏彦的舜华诗序说:它的花,颜色非常鲜艳,早晨开花,中午就凋谢,到晚上就零落,庄周记载朝菌不知晦朔,何况这种朝不及夕的花呢?如果在一朝映采,在当时耀颖,哪里知道夭寿的所在呢?我既欣赏它的花,又感叹它的荣华不终日。

晋傅玄的朝华赋序说:朝华,丽木也,晋成公绥的日及赋序说:日及者,花非常鲜茂,荣於仲春,讫於孟秋。

晋潘尼的朝菌赋序说:朝菌者,盖朝华而暮落,世谓之木槿,或谓之日及,诗人以为舜华,宣尼以为朝菌,其物向晨而结,到早晨而布,见阳而盛,终日而殒,不以其异乎,何名之多也。

晋嵇含的朝生暮落树赋序说:草木春荣秋悴,此树朝生暮落。

【书】东方朔与丞相公孙弘借车马书说: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

◇樗

《诗经》说:蔽芾其樗。

又,山有栳,[栳,山樗。]

又,南山有樗。

惠子说:[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引作庄子,此脱书名。]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它的树干臃肿,不符合绳墨,小枝弯曲,不符合规矩,以至于遇到匠人也不顾,现在你的话,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你说: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无何之乡,广莫之野,逍遥乎寝卧之下。

◇木兰

《离骚》说:早晨采摘阰山的木兰,[搴,取也,阰,山名也。]

《古今注》记载:孝哀帝元嘉元年,灵芝在后庭的木兰树上生长。

《神仙传》记载:北海的于君得了癞病,看到市场上有卖药的人,姓公孙名帛,于是去问他,公孙帛说:明天在木兰树下我会教你。第二天于君去了,公孙帛给了他两卷素书,用来消灾治病,结果病都痊愈了。

《洛阳宫殿簿》记载:显阳殿前有两株木兰树。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中有四株木兰树。

戴延之的《西征记》记载:显阳殿前有木兰树。

【赋】晋成公绥的《木兰赋》写道:许昌西园中的木兰树,我去看了,于是写了这篇赋:看众多树木排列种植,赞美木兰的独特景观,到了玄冥时节,严寒凛冽,坚冰高耸,白雪纷飞,树木因霜而枯萎,草随风而折断,但木兰的青翠茂叶和柔弱的枝条依然繁茂,它抵抗严寒,独自茂盛而不凋零。

◇夫栘

《尔雅》记载:唐棣,也叫栘,[像白杨,江东人称它为夫栘。]

《诗经》说:多么茂盛啊,唐棣的花。

又说:山上有苞棣。

六月吃郁和薁,[薁就是夫栘,音郁。]

夫栘象征着兄弟之情,怜悯管蔡的失道,夫栘的花,萼片不显眼,如今的人,没有比兄弟更亲近的了。

《礼记疏》记载:夫栘又叫薁李,也叫郁梅,也叫车下李,也叫郁。

◇橚[音肃,木也。]

《晏子春秋》记载:景公登上青堂,看到有人砍断了橚淮门,下令处死他,晏子劝谏说:前有冕旒,厌恶多见,耳塞黈纊,厌恶多闻,君主自己生养百姓,景公说:那就放了他吧。

◇若木

《山海经》记载:灰野山上有一种赤树青叶,名叫若木,[生长在昆仑山西边,靠近西极,它的光华照耀下方。]

《离骚》说:折下若木来拂拭太阳,《淮南子》说:若木在建木的西边,上面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光华照耀大地。

【赞】晋郭璞的《若木赞》写道:若木生长在昆山边,红花如电照耀,绿叶如玉般润泽,吃了它能增长智慧,增强力量和仁德。

◇合欢

《本草经》记载:合欢,味甘平,生长在山谷中,能安五脏,和心志,让人欢乐无忧,长期服用能轻身明目,生长在益州。

仲长统的《昌言》记载:汉哀帝时,有异物生长在长乐宫东庑的柏树上,以及永巷南闼的合欢树上,议论的人认为是芝草,群臣都祝贺并受赏,《古今注》记载:知道能消除人的忿怒,就赠送青囊,[《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作裳。]三[御览作一。]名叫合欢,能让人忘记忿怒,枝叶繁茂互相交结,每当风吹来,就会自行解开,不相牵绊,嵇康把它种在屋前。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中有四株合欢树。

【诗】晋杨方的《合欢诗》写道:南邻有一棵奇树,春天开出素白的花,长长的枝条上挂满了绿叶,绿叶遮蔽了红色的枝条,风吹来发出微弱的声响,芳香飘入紫霞,我羡慕这棵树,希望它能移植到我家,晚上在树下游玩,早上玩弄它的花朵,它的根深且稳固,我的宅子浅且低洼,移植无望,叹息不已。

◇杉

《尔雅》记载:披,煔,[就是现在的杉木。]

晋咸康的《起居注》记载:侍御史秦武上奏说平陵前道东边的一株杉树枯萎了,建议用柏树补栽,请求追究陵令的责任。

邓德明的《南康记》记载:南野巘山上有汉太傅陈蕃的墓,[《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七蕃下有墓字]远远望去有两株杉树,高耸的枝条伸出山岭,垂下的树荫覆盖山谷。

刘欣期的《交州记》记载:合浦东边一百里处有一株杉树,叶子落下,随风飘入洛阳城内,汉时有善于相术的人说这是吉兆,预示着将有王者出现,于是派两个人去砍树,结果很多工人死了,三百人坐在树上吃饭,脚都放得下。

《居名山志》记载:华子岗上有千仞高的紫杉,覆盖在崖侧。

又说,金州山西面的杉树稀疏,被白猿骚扰,整夜哀鸣,行人厌恶。

【颂】梁江淹的《杉颂》写道:桐梓树旧时美丽,松树奇特,但都比不上这种树,独自在青崖上秀美,众多树木都收敛了目光,杂花也不敢窥视,它长入云雾中,永远与鸾凤为伴。

◇并闾

《广雅》记载:并闾,就是椶树。

《山海经》记载:脆山上有许多椶树,[椶树高二丈左右,没有枝条,叶子大而圆,分枝在顶端,果实美丽,皮相重被,一行一皮为一节,可以用来做绳索。]

《广志》记载:椶树又叫并闾,叶子像车轮,长在顶端,有皮缠绕,从地面长出,二十天采一次,再重新生长。

吴录的《地理志》记载:武陵临沅县有许多并闾木,生长在山中。

《晋令》记载:夷民守护椶皮的人,一生不用交税。

【颂】梁江淹的《并闾颂》写道:奇异的树木生长,像竹又像草,丛生在石径上,茂密地覆盖山道,烟岫珍视它,云壑共宝,它不华丽也不繁复,何须工匠的巧手。

◇荆

《春秋运斗枢》记载:玉衡星散落成为荆树。

《广志》记载:楚,就是荆,牡荆,蔓荆。

《广志》记载:赤茎大果实的,叫牡荆。还有山荆。

《左传》记载:伍举进入郑国,声子要去晋国,在郑国郊外相遇,他们铺荆坐地,一起吃饭,讨论归楚的事。

《汉书》记载:淮南王刘安谋反,伍被劝谏说:从前子胥劝谏吴王说,我现在看到麋鹿在姑苏台上游荡,我现在也将看到宫中长满荆棘,露水沾湿衣服。

《东观汉记》记载:尹勤研究韩诗,侍奉薛汉,自己养猪,侍奉父母非常孝顺,没有交游,门前长满了荆棘。

周景式的《孝子传》记载:古代有兄弟,突然想分家,出门看到三株荆树同根,枝叶相连,感叹说:树木尚且喜欢聚在一起,何况我们呢?于是和好如初。

《神仙传》记载:吴国有徐随,住在丹徒,左慈经过他家,门下有六七辆宿客的车,欺骗左慈说徐公不在,左慈离开后,客人们看到牛在杨树梢上,车毂中长出了荆木,长一二丈,客人们害怕,进去报告徐随,徐随说:这是左公,派人去追他,客人们追上左慈,叩头谢罪,回来后看到牛还在地上,荆木也不见了。

顾微的《广州记》记载:抚纳县出产金荆。

《礼》弓矢图记载:楚燩用荆木制作,燃烧时,荆木的心是方的,其他树木的心是圆的。

《广州记》记载:白荆可以做鞋,紫荆可以做床。

万南[《太平御览》九百五十九作淮南万毕术。]杜[御览作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剋之,养病。

《毛诗》记载: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荆也。]

又说:杨之水,不流束楚。

又说:绸缪束楚。

又说:交交黄鸟,止于楚。

《老子》记载: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

《文选》记载:不别荆者,庆云之惠君也,荒郁萧森,参天榛之蒙笼。

《史记》记载:廉颇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的引荐,到蔺相如的门前谢罪。

【诗】晋代陆机的乐府歌诗说: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颂】梁代江淹的《金荆颂》说:江南的山,连绵不断,既环绕着紫霞,也呼吸着绛烟,金荆这种佳树,蕴含着云彩和仙气,美好的节操难以企及,幽深的情意谁能传达。

【赞】宋代颜峻的《几赞序》说:当今皇上在彭城,赐予金荆卧几。

◇棘

《周书》中的《程寤》记载:文王在翟地,梦见南庭(《逸周书》作商庭)长出了棘树,小子发取周庭的梓树在阙间,化为松柏,惊讶地告诉文王,文王召发到明堂,拜谢吉梦,接受商的大命,秋朝士。

《周礼》说:左边九棘,是孤卿大夫的位置,右边九棘,是公侯伯子男的位置,种植棘树作为位置,取其赤心而外有刺。

《元命苞》说:在棘树下听讼的人,原心不是赤诚的。

《吴都赋》说:就像棘林中的萤火虫,与寻木上的龙烛。

《魏都赋》说:以文身为荣,以险棘为傲。

又说:在中逵寻找靡萍,在棘刺上造木猴。

《春秋繁露》说:美恶之类,各以类应,所以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队所处的地方,会长出棘楚。

石季龙在大武殿大宴群臣,佛图澄说:殿啊殿啊,棘子成林,将坏人衣,龙发下石,果然有棘树生长。

《陈留耆旧传》记载:魏尚被关押在诏狱,有雀集在棘树上,占卜说:棘树中心赤,外有刺,象征我有棘树而赤心之至诚。

《离骚》说:甘棠苦于丰草,荆棘生于中庭。

《毛诗》说: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又说:尸鸠在桑,其子在棘。

又说:肃肃鸨羽,集于苞棘。

又说: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又说:营营青蝇,止于棘。

又说:吹彼棘薪。

《后汉书》说: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黄莲

《本草经》说:黄莲又名王莲,味苦寒,治热。

【颂】梁代江淹的《黄莲颂》说:黄莲上草,丹沙之次,御孽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栀子

《汉书》说:栀,茜园,[栀,支子也。]

《本草经》说:支子又名木丹。

《地镜图》说:望气占人家黄气者,栀子树也。

《晋令》说:诸宫有秩栀子守护者,置吏一人。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栀子五株。

《游名山志》说:楼石山多栀子。

【诗】齐代谢朓的《墙北栀子树诗》说: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馀景及四枝,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馀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

梁简文帝的《咏栀子花诗》说:素华偏可憙,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赞】宋代颜测的《栀子赞》说:濯雨时摛素,当飚独含芬,丰荣殊未纪,销落竟谁闻。

◇竹

《尚书》说:筱簜既敷,[筱,竹箭也。]

《山海经》说:云山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始兴小桂县,出桂竹也。]

《说文》说:箭矢竹也。

《尔雅》说: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又说:桃枝四寸有节。

《礼记》说:如竹箭之有筠。

《竹谱》说:桃枝竹,皮滑而黄,可以为席。

《山海经》说:嶓冢之山,嚚水之上,多桃枝竹。

《魏志》说:倭国有桃枝竹。

裴氏《广州记》说:广州有桃枝竹。

《永嘉记》说:阳屿有仙石山,顶上有平石,方十馀丈,名仙坛,坛陬辄有一筋竹,凡有四竹,葳蕤青翠,风来动音,自成宫商,石上净洁,初无粗箨,相传云,曾有却粒者,於此羽化,故谓之仙石。

竺法真《罗山疏》说:岭南道无筋竹,惟此山有之,其大尺围,细者色如黄金,坚贞疏节。

《异苑》说:东阳留道德家中筋竹林,忽生连理。

《吕氏春秋》说:昔黄帝命伶伦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山之阴,取竹之嶰谷,断两节间,长六寸九分而吹之,为黄锺之宫,律之本也。

《竹谱》说:邛竹,高节实中,状如人剡,俗谓之扶老竹。

《汉书》记载:张骞至大夏,见邛竹枝,问之,云贾人市之身毒国。

《丹阳记》说: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鼓吹山,今慈湖戍常禁采之。

《礼斗威仪》说: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脱,为之常生,《吴越春秋》说:越王问范蠡用兵,对曰:越有处女,原君王问之,处女北行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跪拔林於[《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二作杪。]竹,末折堕地,处女即捷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举扙击之,公飞上树,变为白猿。

《博物志》说: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班,今下隽有班皮竹。

《山海经》说:长石山之西,有共谷,其中多竹,卫丘之竹山林在焉,大可为舟,[郭璞曰:竹一节间,可为舡也。]

《易》说:震为苍琅竹。

《穆天子传》说:天子西征,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乃树之竹,是曰竹林。

《离骚·七谏》说:便娟之脩竹,寄生於江潭,上葳蕤而防露,下泠泠而来风。

《史记》说:汧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

《韩诗外传》说:黄帝时,凤皇栖帝梧桐,食帝竹实。

《汉书》说: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及贵,常冠之。

又说:上发卒塞瓠子河,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而下淇园之竹,

卫国的苑囿里,有很多细小的竹子。

《三辅旧事》记载:窦将军有一片青竹田。

《楚国先贤传》记载:孟宗的母亲喜欢吃竹笋,等到母亲去世后,冬天即将到来,竹笋还没有长出来,孟宗进入竹林哀叹,竹笋因此长出来,得以用来祭祀,这是至孝的感应。

《文士传》记载:蔡邕经过会稽的高迁亭,看到椽竹可以用来制作籥,取来使用,果然发出了奇异的声音。

《湘州记》记载:邵陵高平县有一座文竹山,山上有一张石床,四面绿竹茂盛,常常随风拂扫这张石床。

盛弘之的《荆州记》记载:临贺的冬山中,有一种大竹,直径有几十围,高也有几十丈,旁边长有小竹,直径都有四五围,下面有一块盘石,直径四五丈,非常方正,青色像弹棋的棋盘,两根竹子弯曲垂下,拂扫石上,起初没有灰尘,几十里之间,风吹动这些竹子,发出像箫管一样的声音。

《述征记》记载: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园宅里有一片竹林,时常有遗留下来的竹子,位于白鹿嵒的东南方向。

荆州进贡的物品只有箘簵楛,[本条《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二作尚书。]扬州进贡的物品有筱簜已经分布,[筱是竹箭,簜是大竹,水已经退去,竹子已经生长。]

《毛诗》说:像竹笣一样。

籊籊的竹竿,用来在淇水边钓鱼,竹竿,[篇名。]卫国的女子思念家乡,到了异国却得不到回应,思念却能够以礼相待。

《礼》说:冬至日短,就砍伐树木,取竹箭。

《庄子》说:鹓雏不吃练实,[练食,竹实也,取其洁白也。]

《家语》说:山南的竹子,不用捆绑自然直,砍下来做成箭,可以射穿皮革。

【诗】齐虞羲在江边看到竹子写诗说:挺立着这种坚贞的品性,来种植在朝夕的池边,秋波冲刷着根部,冬雪覆盖着枝头,茂盛防止晓露,葱茏聚集着羁雌,含风自然飒飒,负雪也猗猗,金明没有异状,玉洞确实在这里,只是遗憾不在嶰谷,伶伦没有发现。

齐谢朓咏竹诗说:窗前有一丛竹子,青翠独特,南条与北叶相交,新笋与旧枝混杂,月光稀疏又密集,风声起起落落,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只是遗憾随风飘落的竹箨,根株长久别离。

梁元帝赋得竹诗,嶰谷的竹管新抽,淇园的竹子又修长,化作龙回到葛水,变成马奔向并州,柯亭临绝涧,桃枝夹细流,冠学芙蓉样,花堪威凤游,邛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

梁沈约咏檐前竹说:竹笋的壳已经垂下,叶子开始长成枝条,繁茂的阴凉上蓊茸,急促的节下离离,风动露水滴沥,月照影子参差,得以生长在君子的窗户前,不愿意夹在华丽的池边。

梁江洪和新浦侯斋前竹诗说:本来生长在高岭上,移栽到庭院的小径,檀栾拂过桂撩,蓊葱靠近朱闺,夜晚的枝条风析析,早晨的叶子露凄凄,竹箨紫色春湋思,竹筠绿色寒蛩啼,不惜凌云茂盛,于是听群雀栖息,愿意抽出一茎实,试看翔凤来。

梁刘孝先竹诗说:竹子生长在空旷的野外,梢云耸立百寻,没有人欣赏高节,徒自抱着贞心,耻于沾染湘妃的泪水,羞于进入上宫的琴,谁能制作长笛,当为吐龙吟。

梁刘孝威咏枯叶竹诗说:枯杨依然更绿,卧柳尚且还生,不要嫌弃凤凰不来,终将等待圣明。

陈贺循赋得夹池脩竹诗说:绿竹的影子参差,葳蕤带着曲池,逢秋叶不落,经寒色不移,来风韵晚迳,集凤动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

陈阴铿赋得夹池竹诗说:夹池一丛竹子,垂翠不惊寒,叶子适合酿酒,皮可以制作薛县冠,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想要见到凌冬的质地,应当在雪中观看。

陈张正见赋得阶前嫩竹诗说:翠竹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前疏叶强来风,想要知道抱节成龙的地方,应当在山路葛陂中。

【赋】晋江逌竹赋说:有嘉生的美竹,挺立纯姿在自然中,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寄托在爽垲的宗族,列族在圃田,沿着崇岭,带回川,薄循隰,衍平原,所以能够凌驾惊风,茂盛在寒乡,凭借坚冰,背负雪霜,振葳蕤,扇芬芳,翕幽液以润本,承清露以擢茎,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

齐王俭灵丘竹赋应诏说:灵丘深沉,蔓竹凝阴,神根合拱,桢幹百寻,振芳条在昆岳,敷绿采在高岑,沿淮海而蔚映,带沮漳而萧森,志东南而擅美,在淇卫而流音,方灵寿而均茂,仪菌桂而成林,若乃青春受谢,九野舒荣,绿蘋齐叶,白芷抽萌,{笞心}々而特秀,筱擢颖而垂英,霜曒镜在原隰,木衰疏在郊阡,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曾冰竞鲜。

梁简文帝脩竹赋说:玉润桃枝的美丽,鱼肠云母的名声,日映花美,风动花轻。

【诏】梁任昉静思堂秋竹应诏说:静思堂,连着洞房,临着曲沼,夹着脩篁,竹宫丰丽在甘泉的右边,竹殿弘敞在神嘉的旁边,绿条发在丹槛,翠叶映在雕梁,入户扫文石,傍檐拂象床,常生偶兰桂,结实值鸳皇,逢性与之至道,偶斯文之在兹,欢柏梁之有赋,恨相如之异时。

【赞】晋谢庄竹赞说:看那中唐,绿竹猗猗,贞而不介,弱而不亏,杳袅人圃,萧瑟云崖,推名楚潭,美质梁池。

【序】晋伏滔长笛赋序说:我的同僚桓子野,有一支旧的长笛,老人们说,是蔡邕制作的,当初蔡邕避难到江南,住在柯亭,柯亭的观,用竹子做椽,蔡邕仰头看着说:好竹子啊,取来制作笛子,音声独特绝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注解

杨柳:杨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离别、思念和春天的生机。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柽:柽是河柳的一种,生长在河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常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精神。

椒:椒在古代中国有多种象征意义,常用来表示温暖、芳香和吉祥。椒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象征着尊贵和温暖。

梓:梓树,古代常用来比喻子道,即孝道。在《毛诗》中,梓树象征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桂:桂树,古代常被视为吉祥、高贵的象征。在《山海经》中,桂树被描述为生长在高山之巅的神奇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枫:枫树在秋天叶子变红,常被用来象征秋天的美景和离别的哀愁。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也指一种树木。

无患:一种树木,其果实可用于清洁,象征无忧无虑。

朱树:传说中的神树,位于昆仑山上,象征神秘和神圣。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一种树木,象征高洁。

枞桧:枞桧是两种常绿乔木,常被用来象征坚贞和不屈。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于重阳节佩戴,象征驱邪避灾。

柟柞:柟柞是两种树木,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长寿。

楸:一种树木,象征哀愁和离别。

栎:一种树木,象征坚韧和不屈。

楛:一种树木,其木可用于制作箭矢,象征坚韧和实用。

灵寿:灵寿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长寿和健康。

女贞:女贞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其冬季不落叶而被视为坚韧和贞节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贞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贞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长生:长生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长寿和不朽。

木槿:木槿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因其花朵朝开暮落而被赋予了短暂而美丽的生命象征。在《尔雅》和《说文》中,木槿被描述为‘朝华暮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樗:樗是一种树木,常被视为无用之木。在《诗》和《庄子》中,樗被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无用但实际上有其独特价值的事物。

木兰:木兰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常被用于象征坚韧和高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木兰常被用来比喻女子的贞洁和坚强。

夫栘:夫栘是一种植物,类似于白杨,江东地区称之为夫栘。在古代文献中,夫栘常被用来象征兄弟之情。

橚若木:橚若木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顽强。

合欢:合欢是一种植物,其味甘平,具有安神、和心的功效。在古代,合欢常被用来象征和谐与欢乐。

杉:杉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常被用于建筑和制作家具。在古代文献中,杉树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长寿。

并闾:并闾是一种植物,类似于椶树,其叶大而圆,常用于制作绳索。在古代文献中,并闾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实用。

荆棘:荆棘是一种带刺的植物,常被用来象征艰难和困苦。

黄莲:黄莲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和炎症。

栀子:栀子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和炎症。

竹: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具有坚韧和耐用的特性,常用于制作各种器具和建筑材料。

阳云楼:阳云楼是古代建筑,常出现在诗词中,象征着高远和超脱。楼檐柳则是指楼檐下的柳树,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和离别的情绪。

巫山巫峡:巫山和巫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地理意象,常用来象征遥远和神秘。巫山巫峡的描写常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渌柳:渌柳是指柳树在露水中的样子,常用来描绘清晨的景象和清新的氛围。

建安五年:建安五年是东汉末年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伯禽康叔:伯禽和康叔是周公的儿子,他们在拜见周公时被多次责打,象征着对长辈的尊敬和服从。

商子:商子是古代的一位智者,他通过观察梓树来教导伯禽和康叔关于孝道的道理。

周公:周公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象征,他通过责打儿子来教导他们孝道。

季孙:季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他在蒲圃东门外种植了六棵槚树,象征着对礼仪的重视。

匠庆:匠庆是季孙的工匠,他请求使用蒲圃的槚树来制作棺材,象征着对礼仪的尊重。

子胥: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他在墓上种植梓树,象征着对祖先的尊敬。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通过篡位建立了新朝,象征着权力的更迭。

卫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她在梦中看到中庭生梓树,象征着吉祥的预兆。

曹子建:曹子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他通过斩泗滨的梓树来制作筝,象征着对音乐的热爱。

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通过比喻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来讽刺楚国的奢侈。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重要人物,他通过食用桂树和水来修炼成仙,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桂父:桂父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通过服用桂皮叶和龟脑来修炼成仙,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陆贾:陆贾是西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通过献上桂蠹来象征对皇帝的忠诚。

离娄公:离娄公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通过服用竹汁和桂树来修炼成仙,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许由父:许由父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通过得到丹石桂英来修炼成仙,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鲁人:鲁人是古代传说中的钓鱼者,他通过使用桂树作为鱼饵来象征对自然的尊重。

吴猛:吴猛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通过饮用甘露来象征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陈季方:陈季方是古代传说中的智者,他通过比喻桂树来象征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的著作。

尸子:尸子是古代传说中的智者,他通过比喻桂树来象征对自然的尊重。

韩终:韩终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通过食用闇河的桂树来象征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桂栋:桂木做的栋梁,象征高贵和美好。

矫菌桂以纫蕙:矫,矫正;菌桂,一种香木;纫,穿线;蕙,香草。意指用香木和香草装饰,象征高洁。

枫树:在中国文化中,枫树常与秋天、离别和哀愁相联系。

枞:松树的一种,象征坚韧不拔。

桧:柏树的一种,象征长寿和坚韧。

柟:一种树木,象征坚韧和长寿。

柞:一种树木,其叶可用于染色,象征实用和坚韧。

灵寿杖:灵寿杖是汉哀帝赐给霍光的一种象征尊贵和长寿的杖。霍光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灵寿杖的赐予体现了皇帝对他的极高评价和信任。

长生树:长生树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象征着长寿和不朽。在《洛阳宫殿簿》和《晋宫阁名》中,长生树被种植在宫殿前,寓意皇权的永恒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若木:若木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树,生长在昆仑山的西极,其光华照耀大地。在《山海经》和《离骚》中均有记载,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荆:荆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顽强。在古代文献中,荆常被用来比喻困境和挑战。

廉颇肉袒负荆: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肉袒负荆是指他脱去上衣,背负荆条,表示认错和请罪。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将领的谦逊和对错误的深刻认识。

蔺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智慧和勇气著称,曾成功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外交任务。

陆机: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乐府诗和文学理论著称,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江淹:江淹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以其诗文和文学批评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颜峻:颜峻是南朝宋代的文学家,以其诗文和文学批评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文王: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其仁政和智慧著称,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程寤:程寤是《周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文王的梦境和其对未来的预示。

元命苞:元命苞是古代占卜书籍,记载了各种占卜方法和解释。

吴都赋:吴都赋是古代文学作品,描写了吴国的都城和其文化特色。

魏都赋:魏都赋是古代文学作品,描写了魏国的都城和其文化特色。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古代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的理论。

石季龙:石季龙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以其勇猛和军事才能著称。

佛图澄:佛图澄是东晋时期的佛教高僧,以其智慧和修行著称。

陈留耆旧传:陈留耆旧传是古代传记文学作品,记载了陈留地区的著名人物和事迹。

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后汉书: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由范晔所著,是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

尚书:尚书是古代经典文献之一,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山海经:山海经是古代地理和神话著作,记载了各种奇异的地理现象和神话传说。

说文:说文是古代字典,由许慎所著,是古代文字学的重要文献。

尔雅:尔雅是古代字典,主要解释了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用法。

礼记:礼记是古代经典文献之一,记载了古代礼仪和文化,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竹谱:竹谱是古代植物学著作,记载了各种竹子的特性和用途。

魏志:魏志是记载三国时期魏国历史的史书,是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古代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政治、伦理和自然哲学的理论。

穆天子传:穆天子传是古代传记文学作品,记载了周穆王的事迹和传说。

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古代文学著作,主要记载了韩诗的传本和解释。

汉书: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的史书,由班固所著,是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

竹筱:指细小的竹子,常用于形容竹林茂密。

窦将军:指东汉时期的窦宪,因其功勋卓著被封为将军。

孟宗:三国时期吴国的孝子,以孝行著称。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擅长音乐。

邵陵高平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邵阳市。

荆州: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一带。

杨州: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江苏、浙江一带。

家语:即《孔子家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

齐虞羲:南朝齐代的诗人。

谢朓:南朝齐代的著名诗人。

梁元帝:南朝梁代的皇帝萧绎,擅长文学。

沈约: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江洪:南朝梁代的文学家。

刘孝先:南朝梁代的文学家。

刘孝威:南朝梁代的文学家。

贺循:南朝陈代的文学家。

阴铿:南朝陈代的文学家。

张正见:南朝陈代的文学家。

江逌:晋代的文学家。

王俭:南朝齐代的文学家。

梁简文帝:南朝梁代的皇帝萧纲,擅长文学。

任昉:南朝梁代的文学家。

谢庄:南朝宋代的文学家。

伏滔:晋代的文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树木和植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象征意义。每一种植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杨柳作为开篇的植物,象征着离别和思念,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表达。柽、椒、梓、桂等植物则分别象征着坚韧、高洁、庄重和荣誉,反映了古人对品德和精神的追求。

豫章、无患、朱树等植物则更多地与吉祥、平安和长寿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君子、枞桧、茱萸等植物则进一步强调了高洁、坚贞和忠诚的品质,反映了古人对道德的高度重视。

楸、栎、楛等植物则更多地与智慧和坚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知识和毅力的推崇。灵寿、女贞、长生等植物则象征着长寿和健康,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

木槿、樗、木兰等植物则更多地与美丽和坚强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夫栘、橚若木、合欢等植物则象征着坚韧、顽强和幸福,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渴望。

杉、并闾、荆棘等植物则更多地与团结、和谐和艰难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和对艰难困苦的坚韧应对。黄莲、栀子、竹等植物则象征着苦难、纯洁和正直,反映了古人对苦难的坚韧和对纯洁正直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植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品德、精神、幸福、智慧、坚韧、美丽、团结、和谐、苦难和纯洁的追求和赞美。

这些诗文通过对杨柳、阳云楼、巫山巫峡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离别和思念的重要意象。阳云楼的高远和超脱,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巫山巫峡的遥远和神秘,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这些诗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离别和思念的重要意象。阳云楼的高远和超脱,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巫山巫峡的遥远和神秘,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诗文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离别和思念的重要意象。阳云楼的高远和超脱,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巫山巫峡的遥远和神秘,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诗文通过对杨柳、阳云楼、巫山巫峡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离别和思念的重要意象。阳云楼的高远和超脱,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巫山巫峡的遥远和神秘,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诗文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杨柳的柔韧性和随风摇曳的特性,使其成为表达离别和思念的重要意象。阳云楼的高远和超脱,象征着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巫山巫峡的遥远和神秘,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段古文通过对梓树和桂树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孝道、礼仪、权力、音乐、长生不老等主题的深刻思考。梓树象征着孝道和尊敬,桂树则象征着吉祥、高贵和长生不老。这些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如伯禽康叔、商子、周公、季孙、子胥、王莽、卫子夫、曹子建、苏秦、范蠡、桂父、陆贾、离娄公、许由父、鲁人、吴猛、陈季方、庄子、尸子、韩终等,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他们的故事和行为,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权力、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梓树和桂树的描述,这段古文还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梓树和桂树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来理解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意义。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这段古文还通过对梓树和桂树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对音乐、艺术和文学的热爱。曹子建通过斩泗滨的梓树来制作筝,象征着对音乐的热爱;屈原通过比喻桂树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艺术特色。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梓树和桂树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孝道、礼仪、权力、音乐、长生不老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权力、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树木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树木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桂树、枫树、豫章等树木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桂树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美好,如桂栋留夏飚,矫菌桂以纫蕙,都体现了古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枫树则常与秋天、离别和哀愁相联系,如《离骚·招魂》中的湛湛江水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表达了古人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豫章、无患、朱树等树木则更多地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意义。豫章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象征着坚韧和不屈;无患木则因其果实可以清洁,被赋予了无忧无虑的象征意义;朱树作为传说中的神树,更是象征着神秘和神圣。

枞、桧、茱萸等树木则更多地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长寿。枞树和桧树因其坚韧不拔的特性,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长寿;茱萸则因其在重阳节佩戴的习俗,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的象征意义。

柟、柞、楸、栎、楛等树木则更多地被用来象征实用和坚韧。柟树和柞树因其坚韧的特性,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不屈;楸树则因其常与哀愁和离别相联系,被赋予了哀愁和离别的象征意义;栎树和楛树则因其木可用于制作箭矢,被赋予了实用和坚韧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树木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树木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这些树木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树木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段古文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象征意义。每种植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女贞象征贞洁和坚韧,长生树象征长寿和不朽,木槿象征生命的短暂和美丽,樗象征无用之木的独特价值,木兰象征高洁和坚韧。

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述和赞美,古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此外,这段古文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哲理的探索。通过对植物的细致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赋予,古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也传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永恒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深刻体现。通过对植物的描述和象征意义的赋予,古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赞美和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古今注》中提到的木兰树,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木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女子的贞洁和坚强,如《木兰辞》中的木兰代父从军,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神仙传》中提到的公孙帛卖药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疾病的恐惧。通过木兰树下的素书,人们相信可以消灾救病,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依赖。

《洛阳宫殿簿》和《晋宫阁名》中提到的木兰树,显示了木兰在古代宫廷中的重要地位。木兰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宫廷的庄严和高贵。

成公绥的《木兰赋》通过对木兰树的描写,展现了木兰在严寒中的坚韧和不屈。赋中提到的‘峨峨坚冰,霏霏白雪’,形象地描绘了木兰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

《尔雅》和《诗》中提到的夫栘,象征着兄弟之情。夫栘之华‘萼不炜炜’,比喻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相互扶持。

《山海经》和《离骚》中提到的若木,象征着神秘和力量。若木的光华照耀大地,象征着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本草经》中提到的合欢,象征着和谐与欢乐。合欢的枝叶互相交结,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尔雅》和《晋咸康起居注》中提到的杉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杉树的高大和坚韧,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不屈不挠,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广雅》和《山海经》中提到的并闾,象征着坚韧和实用。并闾的叶大而圆,常用于制作绳索,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实用和坚韧。

《春秋运斗枢》和《广志》中提到的荆,象征着坚韧和顽强。荆的坚韧和顽强,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不屈不挠,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史记》中记载的廉颇肉袒负荆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谦逊和对错误的深刻认识。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廉颇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和责任的重视。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将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陆机的乐府歌诗《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通过对比三荆和四鸟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生和命运的哲学思考。

江淹的《金荆颂》通过对江南山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江南山水的壮丽和神秘。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颜峻的《几赞序》通过对金荆卧几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古代工艺和文化的敬仰。文中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代工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周书》中的程寤篇通过文王的梦境,预示了周朝的兴起和繁荣。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梦境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命运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周礼》中关于九棘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等级和秩序的重视。通过九棘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春秋繁露》中关于美恶之类的论述,反映了古代哲学对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哲学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行为和命运的深刻理解。这一论述不仅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哲学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陈留耆旧传》中关于魏尚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和忠诚的重视。通过魏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诚信和忠诚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特点。

《离骚》中关于甘棠和荆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甘棠和荆棘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这一描写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生和命运的哲学思考。

《毛诗》中关于凯风和棘心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通过凯风和棘心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描写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后汉书》中关于枳棘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枳棘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本草经》中关于黄莲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中药材的深刻理解。通过黄莲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学对中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医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汉书》中关于栀子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植物和自然的重视。通过栀子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植物和自然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尚书》中关于筱簜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筱簜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山海经》中关于桂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植物和自然的重视。通过桂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植物和自然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说文》中关于箭矢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箭矢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尔雅》中关于会稽之竹箭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会稽之竹箭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礼记》中关于竹箭之筠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竹箭之筠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竹谱》中关于桃枝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桃枝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山海经》中关于嶓冢之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嶓冢之山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魏志》中关于倭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国际交流和文化的重视。通过倭国的特性和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国际交流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国际和文化特点。

《吕氏春秋》中关于伶伦为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音乐和文化的重视。通过伶伦为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音乐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特点。

《竹谱》中关于邛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邛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竹子的尊重和利用。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汉书》中关于张骞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国际交流和文化的重视。通过张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国际交流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国际和文化特点。

《丹阳记》中关于慈母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慈母山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礼斗威仪》中关于蔓竹紫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蔓竹紫脱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吴越春秋》中关于越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和文化的重视。通过越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军事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和文化特点。

《博物志》中关于洞庭之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洞庭之山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山海经》中关于长石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长石山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易》中关于苍琅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苍琅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穆天子传》中关于玄池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玄池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离骚·七谏》中关于脩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脩竹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史记》中关于汧渭川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通过汧渭川的特性和用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韩诗外传》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通过黄帝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汉书》中关于高祖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通过高祖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这一记载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展现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坚韧和孝道。

首先,竹子与孝道的联系在孟宗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孟宗因母亲嗜笋,在冬天竹子未生之时,哀叹于竹林,结果竹子竟然奇迹般地生长出来,供他祭祀母亲。这一故事不仅表现了孟宗的孝心,也赋予了竹子一种神秘的力量,象征着孝道感天动地。

其次,竹子与音乐的联系在蔡邕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蔡邕在会稽高迁亭发现椽竹可以制作笛子,结果笛子发出异声,展现了竹子作为乐器的独特魅力。这不仅表现了蔡邕的音乐才华,也赋予了竹子一种艺术的价值,象征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再次,竹子与文学的联系在众多诗赋中得到了体现。从齐虞羲的《江边竹诗》到梁元帝的《赋得竹诗》,再到沈约的《咏檐前竹》,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文人笔下的常见意象。

最后,竹子与历史的联系在《荆州记》和《杨州记》中得到了体现。竹子作为贡品,不仅展现了其在古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竹子的重视。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展现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坚韧和孝道。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和赞美,文人墨客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