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原文

才王密,密时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庐江七贤传》曰:陈翼到蓝乡,见道边有马,傍有一病人,呼曰:我长安魏公卿,闻庐江乐来游,今病不能前,翼迎归养之,病困,曰:有金十饼,素二十匹,死则卖以殡敛,馀谢主人,既死,翼卖素买棺衣衾,以金置棺下,骑马出入,后其兄长公见马,告吏捕翼,翼具言之,棺下得金,长公叩头谢,以金十饼投其门中,翼送长安还之,翼后为鲁阳尉,号鲁阳金行。

《汉书》曰:王阳好车马衣服,及迁徙,其载不过囊衣,不畜馀财,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风俗传云,王阳能作黄金。

邴原别传曰:原以丧乱方炽,遂到辽东,时同郡刘攀,亦俱在焉,辽东人图夺太守公孙度,度觉之,捕其家,而攀得免,度曰:有藏刘攀,同诛,攀窘逼,归原,曰:穷鸟入怀,原曰:焉知斯怀之可入,遂匿之月馀,东莱太守太史子义,素有义节,原欲以攀付之,攀临去,以其手所杖剑金三饼与原,原受金辞剑,还谓度曰:将军平日与攀无郄,而欲杀之者,但恐其为蜂虿耳,今攀以去,而尚拘闭其家,以情推之,其念为毒螫,必滋甚矣,度从之,即出攀家,原以金还之。

曹操别传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英雄记》曰:董卓坞有金二三万斤。

《益部耆旧传》曰:王忳诣师,於客舍,见诸生病甚困,谓忳云,腰下有金十斤,原以相与,收藏尸骸,未问姓名而绝,忳卖金一斤,以给棺殓,九斤置生腰下,后署太度亭长,到亭日,有大马一匹入亭中,其日大风,有一绣被随风而来,后乘马突入金彦门,彦父见曰:真盗矣,忳说状。又取被示之,怅然曰:此我子也,以被马归彦父,彦父不受,遣迎彦丧,金具存。

《录异传》曰:隗炤者,汝阴鸿寿亭民,善於易,临终,书板授其妻曰:吾亡后,当大荒穷,虽尔,而慎莫卖宅也,到后五年春,当有诏使来顿此亭,姓龚,此人负吾金,卿以此板往责之,勿违言也,亡后果大困,欲卖宅者数矣,忆夫言辄止,到期日,有龚使者果上亭中,妻遂赍板往责使者,使者执板不知所言,曰:我平生不践此,何缘尔耶,使者沉吟良久,谓曰:贤夫何能,妻曰:夫善易,而未尝为人卜,使者曰:可知矣,乃顾命侍者,取蓍而筮之,卦成,扺掌叹曰:妙哉隗炤生,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於是告炤妻曰:吾不相负金,贤夫自有金,乃知亡后当蹔穷,故藏金以待泰平,所以不告儿妇者,恐金尽而困无已也,吾善易,故书板以寄意耶,金有五百斤,盛以青甒,覆以铜柈,埋在堂屋东头,去壁一丈,入地九尺,妻还掘之,皆如卜焉,《搜神记》曰:郭巨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出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供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按亲下疑脱一字。]也,老人得食,憙分儿孙,减馔二也,乃於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於是名振天下。

《世说》曰:管宁华歆,锄菜见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提而掷去。

《异物志》曰:狼〈月荒〉民与汉人交关,常夜为市,以鼻嗅金,知其好恶。

扶南传曰:毗骞国食器,皆以金为之。

《幽明录》曰:淮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筭计,人见一金牛,形甚瑰壮,以金为锁绊。

又曰:巴丘县自金岗以上二十里,名黄金潭,莫测其深,上有濑,亦名黄金濑,古有钓於此潭,获一金锁,引之,遂满一舡,有金牛出,声奔壮,钓人波骇,牛因奋勇,跃而还潭,锁将乃尽,钓人以刀斫得数尺,潭濑因此取名。

《异苑》曰:永康王旷,井上有一洗石,时见赤气,后有二胡人寄宿,忽求买之,未及度钱,子妇孙氏,睹二黄鸟斗於石上,疾往掩取,变成黄金。

◇银

《尔雅》曰: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鐐,[辽。]

《史记·封禅书》曰:殷得金德,银自山溢。

《汉书》曰:益州榼町山出银,贲古亦出银。

又曰:无雷国出银。

又曰:黄金一斤,直钱万,朱提银八两为流,直一千五百八十,他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东方朔《神异经》曰:西南有银山焉,长五十馀里,广四五里,高百馀丈,皆悉白金,不杂土石,不生草木。

列异记曰:故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少时上计掾,於道中遇一书生,独行无伴,卒得心痛,子都下车为按摩,奄忽亡,不知姓名,有素书一卷,银十饼,即卖一饼以殡敛,馀银以坑之,素书著腹上,哭之,谓曰:若子魂灵有智,当令子家知子在此,今奉使命,不获久留,遂辞而去,《抱朴子》曰:银但不及金玉,饵可以地仙。

《南越志》曰:遂成县任山,有银大银山,[《太平御览》八百十二作银沙自出。]

《地镜图》曰:银之气,夜正白,流散在地,拨之随手散复合,此是也,山有葱,下有银,光隐隐正白,山有磁石,下有铜若金。

又曰:白银见为雄鸡。

【赞】晋郭璞金银赞曰:惟金三品,扬越作贡,五材之珍,是谓国用,务经军农,爰及雕弄。

◇玉《尔雅》曰:西方之美者,霍山之珠玉焉。

又曰:璆,美玉也,治

玉谓之琢,亦谓之雕。

《广志》曰:白玉美者,可以照面,出交州,青玉出倭国,赤玉出夫馀,瑜玉玄玉水苍玉皆佩用。

《尚书》曰:惟辟玉食。

《山海经》曰:黄帝乃取密之玉荣,而投锺山之阴阳,瑾瑜之玉,润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景周,[《太平御览》八百零五作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周官》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礼记》曰:笏天子以球玉。

又曰:执玉爵者不挥。

又曰:受珠玉者以掬。

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又曰:子贡问於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耶,子曰:昔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大戴礼》曰: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阴中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中之阴也,故胜木。

《左传》曰: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

《礼斗威仪》曰:君乘金而王,则紫玉见於深山,《周书》曰:武王俘商,得宝玉万四千,佩有八万。

《尚书·中候》曰:文王至磻谿,吕尚钓,王趋称曰:望公七年,今见光景,答曰: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捡,[捡,相也。]

《孝经援神契》曰:神灵滋液,则有玉英,[英,华也。]

《穆天子传》曰:披图视典,用观天子宝器,玉果,[石似美玉,可谓玉果。]璿珠,烛银黄金之膏,[五玉膏皆有精也。]又曰: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至于群玉之山,四彻中绳,[皆平直也。]先王之所谓策府。

《列子》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赤刀,切玉如切泥。

《孔丛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割玉如割木。

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於野者,得玉径尺,不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田父虽疑,犹豫以归,置於庑下,其玉明照一室,大怖,遽而弃之於远野,邻人取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贺曰:大王得天下之宝,臣所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之禄。

又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问郑贾曰:欲买璞乎,郑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鬼谷子曰: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纪年曰:桀伐珉山,珉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太平御览》八十二作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

《吕氏春秋》曰: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苍璧小玑,苍璧石多玉少。

珠玉图曰:玑,碎珠。

《战国策》曰:周有砥,宋有结绿,梁有悬犁,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天下名器,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又曰:苏秦谓楚王曰:楚国食贵於玉,薪贵於桂,《尚书大传》曰:尧致舜天下,赠以苕华之玉。

《春秋繁露》曰:公侯贽用玉,玉润而不汙,至清洁也,故君子比之於玉,玉有瑕秽,必见於外,故君子不隐所短。

《韩诗外传》曰: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辉。

《淮南子》曰: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圆,阳也,珠阴中之阳也,方,阴也,玉阳中之阴,皆以其类生也。]

又曰:昆仑山中有曾城九重,上有珠树玉树。

又曰: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虽廉者释。

又曰:譬若锺山昆仑之玉,炊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又曰: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馀也。

《十洲记》曰:周穆王时,西胡献玉杯,是百玉之精,明夜照夕,以杯於庭中,比明旦而水满於杯中,汁甘而香美,斯灵器也。

《盐铁论》曰:昆山之傍,以玉璞抵乌鹊。

《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

《汉书》曰:宣帝幸河东,凤皇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宫。

《汉武故事》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树,以珊瑚为枝,碧玉为叶,华子青赤,以珠玉为之,空其中如小铃,鎗鎗有声。

《琴操》曰: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献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玉,[○句有脱文。]王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献之,平王又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抱其玉而哭,昼夜不止,涕尽续之以血,荆王遣问之,於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卞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精气郁泱谷岩岩,中有神宝灼明明,穴山采玉难为功,於何献之楚先王,遇王闇昧信谗言,断截两足离余身,俯仰嗟叹心摧伤,紫之乱朱粉墨同,空山歔欷涕龙锺,天鉴孔明竟以彰,沂水滂沛流于汶,进宝得刑足离分,断者不续岂不怨。

王逸正部论曰:或问玉符,

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纯漆,玉之符也。

《续汉书》曰:三老五更玉杖。

又曰:袁逢为三老,赐玉杖。

《魏略》曰:大秦国出五色玉。

魏书曰:文帝甄皇后,光和中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文士传》曰:刘桢尝预魏文帝坐,见甄后,不伏,武帝大怒,收付作部,使摩石,武帝常辇至尚方,观作者,见桢,桢摩石不仰,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对曰:石出自荆山,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和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兹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犹不得申,武帝顾左右大笑,赦桢,复署吏。

胡琮别传曰:吴时掘地,得铜匣,以琉璃为盖,布云母於其上,开之,得白玉如意,大皇帝以问琮,对曰:秦始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处处埋宝物以当王土之气,此抑是乎。

《神仙传》曰:沈羲为仙人所迎,见老君,以金桉玉盘赐之。

《搜神记》曰:羊公雍伯,雒阳人,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无水,公汲作义浆於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云玉当生其中。又语云,后当得以妇,言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望视,见玉子生石,北平徐氏女,甚有行,人多求不许,公乃试求焉,徐氏笑以为狂,乃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为婚,公至所种石中,得五双以聘,徐氏遂以女妻之,天子异之,拜为大夫,於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凉州记》曰:吕慕[本书八十四马脑篇,《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一作纂。]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陵,得白玉樽玉箫玉笛。

《异苑》曰:晋东瀛王腾镇邺,游常山,天时大雪,融液不积,掘得玉马。

又曰:弘农杨子阳,闻土中有声,掘得玉豚,长可尺许,屋栋间仍自漏秫米,如此三年,昼夜不息,米坠既止,忽有一青蛇,长数尺,住在梁上,每落粪,辄成碎银,子阳获银米,遂为富儿,锻银作器,货卖倍售,馀家市者,随以破灭。

白泽图曰:玉之精名曰委然,如美女,衣青衣,见之以桃戈刺之,而呼其名,则可得也,夜行见女,戴烛入石,石中有玉也。

【诗】晋司马彪诗曰:玉出阆风侧,珠生南海滨,奕奕不周阪,苏桂扬其芬。

【赋】晋傅咸玉赋曰:易称乾为玉,玉之美与天合德,其在玉藻,仲尼论之备矣,非复鄙文所可称述,万物资生,玉禀其精,体乾之刚,配天之清,故能珍嘉在昔,实用罔极,夫岂君子之是比,盖乃王度之所式,其为美也若此,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於卞子,旷千载以遐弃,倏一旦而见齿,为有国之伟宝,礼神祇於明祀,岂连城之足云,嘉遭遇乎知己,知己之不可遇,譬河清之难俟,既已若此谁,亦泣血而刖趾。

【赞】晋庾肃之玉赞曰:圆璧月镜,璆琳星罗,结秀蓝田,辉真荆和,玄珪特达,瑜不掩瑕,质鲜器润,流映滂沱。

郭璞瑾瑜玉赞曰:锺山之宝,爰有玉华,光采流映,气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闲邪。

◇珪

《说文》曰:玠,大珪也,珽,大珪也,长三尺,抒上终葵首。

《尔雅》曰: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白虎通》曰:珪以为信而见何也,珪者锐上,象物始生见於上也,信莫著於见,故以之,万物之始,莫不自洁,珪之为言珪也,上锐阳也,下方阴也。

《山海经》曰:羭山之神,祠之白圭。

《易》曰:告公用圭。

尚书,禹贡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玄,天色,禹功闻於四海,故尧锡玄圭,以旌显之。]

周官礼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木为中幹,用韦衣而画之,就,成也,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民事君也,大圭长三赤,杼上终葵首,镇圭长赤有二寸,谓安镇四方,以四镇之山为琢饰。]公执桓圭,[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双植曰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长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皆象以人形为瑑饰,义取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义取安养於人,二玉或以穀或蒲文为瑑饰,璧皆径五寸。]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为於中央为璧,圭著四面,一玉俱成,邸,本也,圭本著於璧,圭末四出故也。]圭璧以祀日月星辰,青圭礼东方,穀圭天子以娉女,[穀,善也,其娉女则以纳徵。]琬圭以治德结好,琰圭以易行除慝,[有锋芒,并征伐诛讨之象。]土圭以致四时,[以度景致日,长五寸。]瑑圭以覜聘,牙璋以起军治兵,[若今以铜虎符发兵。]

《礼记》曰: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

又曰:礼有以素为贵者,大圭不瑑,[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

又曰: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毛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左传》曰:郑驷带伐伯有,伯有死,游吉如晋还,闻难不入,八月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枣,与子上盟,而用珪质于河,已复归。

又曰: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之人南,[不佞,敬王大夫,晋以温兵助敬王南侵子朝也。]拘得玉者,取其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

《论语》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穆天子传》曰:天子宾于西王母,[如人,蓬发戴胜,善啸。]乃执白珪玄璧,以见西王母。

《墨子》曰:申徒狭[《太平御览》八百零六作狄。]曰:周之灵珪,出於土石,楚之明月,出於蚌蜃。

《庄子》曰:楚昭王延屠羊以三珪之位,[诸侯上卿皆执圭。]

《楚词》曰:接径千里出若云,[言楚国境界,任路交接,方千馀里,中有隐士,暮已来出,集聚若云也。]三珪重侯[三圭,公侯伯。]听类神,察笃夭隐孤寡存。[言三圭之君,不但知贤愚之类,亦察知笃疾早夭孤寡,振赡乏。]

《古今注》曰:章帝建初七年,玉珪出弘农华阴。

【赞】晋郭璞珪赞曰:玉作五瑞,辩章有国,君子鸣佩,亦以表德,永观厥祭,时惟文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译文

王密,当时是昌邑县令,去拜见杨震,到了晚上,他怀里揣着十斤黄金想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了。

《庐江七贤传》记载:陈翼到蓝乡,看见路边有一匹马,旁边有一个病人,喊道:“我是长安的魏公卿,听说庐江风景好来游玩,现在病得走不动了。”陈翼把他接回家照顾。病人病重时说:“我有十块金饼,二十匹素布,死后卖掉用来办丧事,剩下的感谢主人。”病人死后,陈翼卖掉素布买了棺材和衣服,把金饼放在棺材下面,骑马出入。后来病人的兄长看见马,报告官府抓陈翼。陈翼说明了情况,棺材下找到了金饼,兄长叩头感谢,把十块金饼投到陈翼家门口。陈翼把金饼送回长安。陈翼后来做了鲁阳尉,被称为“鲁阳金行”。

《汉书》记载:王阳喜欢车马和衣服,搬家时只带一个包裹的衣服,不存多余的钱财。天下人佩服他的廉洁,却奇怪他的奢侈。所以民间传说,王阳能制造黄金。

邴原的别传记载:邴原因为战乱正激烈,于是去了辽东。当时同郡的刘攀也在那里。辽东人图谋夺取太守公孙度的权力,公孙度察觉后,抓捕了刘攀的家人,但刘攀逃脱了。公孙度说:“谁藏匿刘攀,就一起处死。”刘攀走投无路,投奔邴原,说:“穷鸟入怀。”邴原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怀抱可以进呢?”于是藏匿了他一个多月。东莱太守太史子义一向有义气,邴原想把刘攀托付给他。刘攀临走时,把自己手杖上的三块金饼送给邴原。邴原接受了金饼,但拒绝了剑。回去对公孙度说:“将军平时和刘攀没有仇,却想杀他,只是怕他像蜂虿一样伤人。现在刘攀已经离开,却还关押他的家人,从情理上推断,他的怨恨会更深。”公孙度听从了,释放了刘攀的家人。邴原把金饼还给了刘攀。

曹操的别传记载:曹操进入砀山,挖开梁孝王的坟墓,打开棺材,收走了数万斤黄金和宝物。天子听说后悲伤哭泣。

《英雄记》记载:董卓的坞堡里有二三万斤黄金。

《益部耆旧传》记载:王忳去拜访老师,在客舍里看见一个病人病得很重,对王忳说:“我腰下有十斤黄金,愿意送给你,用来安葬我的尸体。”还没问姓名,病人就去世了。王忳卖掉一斤黄金用来买棺材安葬,剩下的九斤放在死者腰下。后来王忳做了太度亭长,到任那天,有一匹大马跑进亭里,那天刮大风,有一条绣花被子随风飘来。后来王忳骑马突然进入金彦家,金彦的父亲说:“真是盗贼!”王忳说明了情况,又拿出被子给他看。金彦的父亲怅然说:“这是我儿子的。”把被子和马还给金彦的父亲,金彦的父亲不接受,派人迎接金彦的灵柩,黄金还在。

《录异传》记载:隗炤是汝阴鸿寿亭的居民,擅长占卜。临终前,他写了一块木板交给妻子,说:“我死后,会有大饥荒,即使如此,也不要卖房子。五年后的春天,会有一个姓龚的使者来这个亭子,他欠我钱,你拿着这块木板去讨债,不要违背我的话。”隗炤死后,家里果然非常贫困,几次想卖房子,但想起丈夫的话就停止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果然有一个姓龚的使者来到亭子,妻子拿着木板去讨债。使者拿着木板不知道说什么,说:“我平生没有来过这里,怎么会欠钱呢?”使者沉思了很久,对隗炤的妻子说:“你丈夫有什么本事?”妻子说:“他擅长占卜,但从不为人占卜。”使者说:“我明白了。”于是命令侍者取蓍草占卜,卦象出来后,拍手赞叹说:“隗炤真是妙人,隐藏才华而不为人知,可以说是洞察吉凶的人。”于是告诉隗炤的妻子:“我没有欠你丈夫的钱,你丈夫自己藏了钱,知道死后会暂时贫困,所以藏了钱等待太平。之所以不告诉你们,是怕钱用完了还会贫困。我擅长占卜,所以写了木板来传达意思。”金子有五百斤,装在青色的瓮里,用铜盘盖着,埋在堂屋东头,离墙一丈,地下九尺。妻子回去挖开,果然如占卜所说。《搜神记》记载:郭巨兄弟三人,父亲早逝,丧礼结束后,两个弟弟要求分家,分了两千万钱,两个弟弟各拿了一千万,郭巨和母亲搬出去住客舍,夫妻俩打工供养母亲。不久,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郭巨觉得养孩子会影响侍奉母亲,老人得到食物,喜欢分给儿孙,减少了自己的食物。于是他在野外挖地,想埋掉儿子,挖到一个石盖,下面有一釜黄金,里面有丹书写着:“孝子郭巨,黄金一釜,赐给你。”于是郭巨名扬天下。

《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地时发现了金子,管宁继续锄地,像对待瓦石一样,华歆捡起来又扔掉了。

《异物志》记载:狼荒的居民和汉人交易,常在晚上进行,用鼻子闻金子,知道它的好坏。

《扶南传》记载:毗骞国的食器都是用金子做的。

《幽明录》记载:淮河牛渚津的水很深,无法测量,有人看见一头金牛,形状非常壮丽,用金锁链拴着。

又记载:巴丘县从金岗往上二十里,有一个叫黄金潭的地方,深不可测,上面有一个急流,也叫黄金濑。古时候有人在这里钓鱼,钓到一条金锁链,拉上来,装满了一船,有一头金牛出现,声音洪亮,钓鱼的人吓得发抖,牛奋力跳回潭里,锁链也消失了。钓鱼的人用刀砍下几尺,潭和濑因此得名。

《异苑》记载:永康王旷的井上有一块洗石,时常有红色的气出现。后来有两个胡人寄宿,突然要求买这块石头,还没付钱,王旷的儿媳孙氏看见两只黄鸟在石头上打架,赶紧去抓,石头变成了黄金。

◇银

《尔雅》记载:白色的金属叫做银,其中最好的叫做鐐。

《史记·封禅书》记载:殷朝得到金德,银从山里涌出。

《汉书》记载:益州榼町山出产银,贲古也出产银。

又记载:无雷国出产银。

又记载:黄金一斤值一万钱,朱提银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钱,其他银一流值一千钱,这是银货的两种品级。

东方朔《神异经》记载:西南有一座银山,长五十多里,宽四五里,高一百多丈,全是白银,没有土石,也不长草木。

《列异记》记载:前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年轻时做上计掾,在路上遇到一个书生,独自一人,突然得了心痛病,鲍子都下车为他按摩,书生突然去世,不知道姓名,留下一卷素书和十块银饼。鲍子都卖掉一块银饼用来安葬书生,剩下的银饼埋了,素书放在书生的肚子上,哭着说:“如果你的灵魂有知,应该让你的家人知道你在这里。我现在奉命出差,不能久留。”于是离开了。《抱朴子》记载:银虽然不如金玉,但服用可以成地仙。

《南越志》记载:遂成县任山有大银山。

《地镜图》记载:银的气在晚上是纯白色,流散在地上,拨开后又合拢,这就是银。山上有葱,下面有银,光隐隐约约是白色。山上有磁石,下面有铜或金。

又记载:白银显现为雄鸡。

【赞】晋郭璞《金银赞》说:金有三种,扬越进贡,五材中的珍宝,是国家的重要物资,用于军事和农业,也用于雕刻和装饰。

◇玉《尔雅》记载:西方最美的,是霍山的珠玉。

又记载:璆,是美玉,治

玉被称为琢,也被称为雕。

《广志》说:美丽的白玉可以用来照面,产自交州,青玉产自倭国,赤玉产自夫馀,瑜玉、玄玉、水苍玉都可以佩戴使用。

《尚书》说:只有君主才能享用玉食。

《山海经》说:黄帝取来密山的玉荣,投放在锺山的阴阳两面,瑾瑜之玉,润泽而有光泽,五色并发,以调和景周,天地鬼神,享用这些玉食,君子佩戴它,可以抵御不祥。

《周官》说:用玉制作六种器物,以礼敬天地四方,用苍璧礼敬天,用黄琮礼敬地,用青珪礼敬东方,用赤璋礼敬南方,用白琥礼敬西方,用玄璜礼敬北方。

《礼记》说:天子的笏用球玉制成。

又说:手持玉爵的人不会挥动它。

又说:接受珠玉的人要用双手捧接。

又说:玉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不能明白道理。

又说: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贵玉而贱珉,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从前君子将德行比作玉,温润而有光泽,是仁;缜密而坚实,是智;廉洁而不伤人,是义;垂挂如坠,是礼;敲击它,声音清越而悠长,结束时戛然而止,是乐;瑕疵不掩盖美玉,美玉不掩盖瑕疵,是忠;光泽通透,是信;气质如白虹,是天;精神见于山川,是地;珪璋特达,是德;天下无不贵重的,是道。《诗经》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所以君子贵玉。

《大戴礼》说:玉在山中,树木就会润泽;河流中有珠,岸边就不会干枯。珠是阴中之阳,所以能胜水;玉是阳中之阴,所以能胜木。

《左传》说:起初虞叔有一块玉,虞公想要,虞叔没有献上,后来后悔说:周谚有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必留着它,反而招来祸患呢?于是献给了虞公。

《礼斗威仪》说:君主乘金而王,紫玉就会出现在深山中。《周书》说:武王俘虏商朝,得到宝玉一万四千块,佩戴的有八万块。

《尚书·中候》说:文王到磻谿,吕尚在钓鱼,文王趋前说:盼望您七年了,今天终于见到您。吕尚回答说:我钓到了玉璜,上面刻着:姬受命,吕佐捡(捡,相也)。

《孝经援神契》说:神灵的滋养,就会产生玉英(英,华也)。

《穆天子传》说:披图视典,用来观看天子的宝器,玉果(石似美玉,可谓玉果),璿珠,烛银黄金之膏(五玉膏皆有精也)。又说:天子北征东还,沿着黑水,到达群玉之山,四彻中绳(皆平直也),这是先王所说的策府。

《列子》说:周穆王征讨西戎,西戎献上昆吾之剑,赤刀,切玉如切泥。

《孔丛子》说:秦王得到西戎的利刀,割玉如割木。

尹《文子》说:魏国有个农夫在田野耕作,得到一块直径一尺的玉,不知道是玉,告诉邻居,邻居骗他说:这是怪石,留着对家不利。农夫虽然怀疑,但还是犹豫着带回家,放在屋檐下,玉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农夫非常害怕,急忙把它扔到远处的田野。邻居捡到后,献给了魏王。魏王召来玉工鉴定,玉工看了后,再拜祝贺说:大王得到了天下的宝物,臣从未见过。魏王问它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五座城池的财富,仅能看一眼。魏王赏赐献玉者千金,并让他长期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又说:郑人称未经雕琢的玉为璞,周人称未腊的老鼠为璞。周人带着璞问郑国商人:想买璞吗?郑国商人说:想买。周人拿出璞给他看,原来是老鼠,于是谢绝不买。

鬼谷子说:郑国人取玉时,一定要带上司南车,以免迷失方向。

纪年说:桀讨伐珉山,珉山庄王将两个女儿献给桀,名叫琬和琰。桀接受了这两个女儿,但没有子嗣,于是将她们的名字刻在苕华之玉上,苕是琬,华是琰。

《吕氏春秋》说:人们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自己的苍璧小玑,苍璧石多玉少。

珠玉图说:玑,是碎珠。

《战国策》说:周有砥,宋有结绿,梁有悬犁,楚有和璞,这四样宝物,是天下名器,难道不足以使国家富强吗?

又说:苏秦对楚王说:楚国的食物比玉还贵,柴火比桂还贵。《尚书大传》说:尧将天下交给舜时,赠给他苕华之玉。

《春秋繁露》说:公侯用玉作为礼物,玉润而不污,极其清洁,所以君子将德行比作玉。玉有瑕疵,必定显露在外,所以君子不隐瞒自己的短处。

《韩诗外传》说:良玉即使埋在一丈深的土下,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芒;良珠即使沉在百丈深的水中,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辉。

《淮南子》说: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圆,阳也,珠阴中之阳也,方,阴也,玉阳中之阴,皆以其类生也)。

又说:昆仑山中有九重曾城,上面有珠树和玉树。

又说:琬琰之玉,即使在污泥中,廉洁的人也会放下它。

又说:就像锺山昆仑之玉,放在炉炭中烧三天三夜,色泽也不会改变,因为它得到了天地的精华。

又说:白玉不需要雕琢,美珠不需要文饰,因为它们本质已经足够美好。

《十洲记》说:周穆王时,西胡献上玉杯,这是百玉之精,夜晚放在庭院中,第二天早上杯中就会盛满水,水甘甜香美,这是灵器。

《盐铁论》说:昆山旁边,用玉璞来驱赶乌鹊。

《列仙传》说:赤松子,神农时的雨师,服用水玉。

《汉书》说:宣帝到河东,凤凰聚集,得到玉宝,于是建起了万寿宫。

《汉武故事》说:皇上建起神屋,前庭种下玉树,用珊瑚做树枝,碧玉做树叶,花朵青赤,用珠玉做成,中间空如小铃,发出鎗鎗的声音。

《琴操》说:卞和是楚国的野民,得到玉献给怀王,怀王让乐正子占卜,乐正子说是玉(○句有脱文),怀王认为他欺骗,砍掉了他的一只脚。怀王死后,平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平王也认为他欺骗,砍掉了他另一只脚。平王死后,荆王即位,卞和想再次献玉,但害怕再次受害,于是抱着玉哭泣,日夜不停,眼泪流尽后继续流血。荆王派人询问,卞和随使者献玉,荆王剖开玉,果然里面有玉,于是封卞和为陵阳侯,卞和辞谢不去,作退怨之歌说:悠悠沂水经荆山,精气郁泱谷岩岩,中有神宝灼明明,穴山采玉难为功,於何献之楚先王,遇王闇昧信谗言,断截两足离余身,俯仰嗟叹心摧伤,紫之乱朱粉墨同,空山歔欷涕龙锺,天鉴孔明竟以彰,沂水滂沛流于汶,进宝得刑足离分,断者不续岂不怨。

王逸正部论说:有人问玉符,

说:红色像鸡冠,黄色像蒸熟的栗子,白色像猪油,黑色像纯漆,这是玉的特征。

《续汉书》说:三老五更持玉杖。

又说:袁逢担任三老,被赐予玉杖。

《魏略》说:大秦国出产五色玉。

《魏书》说:文帝甄皇后,在光和年间出生,每次睡觉时,家中仿佛看到有人拿着玉衣覆盖在她身上,大家常常感到奇怪。

《文士传》说:刘桢曾经在魏文帝的宴会上,见到甄后,不肯屈服,武帝大怒,将他收押到作部,让他磨石头,武帝常常乘车到尚方,观看工匠们工作,见到刘桢,刘桢磨石头时不抬头,武帝问:石头怎么样?刘桢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跪着回答说:石头出自荆山,外表有五色的花纹,内含和氏璧的珍贵,磨它不会增加光泽,雕刻它不会增加纹路,它天生坚硬,自然形成,但它的纹理弯曲缠绕,仍然无法伸展,武帝听后大笑,赦免了刘桢,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胡琮别传》说:吴国时期,有人挖地时发现一个铜匣,用琉璃做盖子,上面铺着云母,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个白玉如意,大皇帝问胡琮,胡琮回答说:秦始皇认为金陵有天子气,到处埋宝物以镇压王土之气,这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神仙传》说:沈羲被仙人迎接,见到老君,老君赐给他金桉玉盘。

《搜神记》说:羊公雍伯,是雒阳人,性格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葬在无终山,于是他就住在那里。山上没有水,羊公在坂头打水做义浆,过路的人都喝他的水。三年后,有一个人来喝水,给他一斗石子,说玉会从这些石头中长出来。又说,以后你会娶到妻子,说完就不见了。羊公种下这些石头,几年后,经常去看,发现玉从石头中长出来。北平徐氏的女儿,品行很好,很多人求婚都被拒绝,羊公也去求婚,徐氏笑着认为他疯了,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拿出一双白璧来,我就嫁给你。羊公到他种石头的地方,找到五双白璧来求婚,徐氏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天子对此感到惊奇,封他为大夫,并在种玉的地方,四角各立一根一丈高的大石柱,中间一顷地,名叫玉田。

《凉州记》说:吕慕(本书八十四马脑篇,《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一作纂)咸宁二年,有盗贼挖开张骏的陵墓,得到白玉樽、玉箫、玉笛。

《异苑》说:晋东瀛王腾镇守邺城,游历常山时,天降大雪,雪水不积,挖地时发现一匹玉马。

又说:弘农杨子阳,听到地下有声音,挖出一只玉豚,长约一尺,屋梁间还不断漏出秫米,这样持续了三年,昼夜不停。米停止漏出后,突然有一条青蛇,长数尺,住在梁上,每次落下粪便,就变成碎银。杨子阳得到银和米,于是成为富人,锻造银器,卖得高价,其他人家买他的银器后,都破产了。

《白泽图》说:玉的精魂名叫委然,像美女一样,穿着青衣,见到她时用桃木戈刺她,并喊她的名字,就能得到她。夜里见到女子,戴着蜡烛进入石头,石头中有玉。

【诗】晋司马彪的诗说:玉出自阆风山侧,珠生于南海之滨,奕奕不周山,苏桂扬其芬芳。

【赋】晋傅咸的《玉赋》说:《易经》称乾为玉,玉的美与天合德,孔子在《玉藻》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不是我这粗浅的文章所能描述的。万物依赖玉的精气而生,玉体坚硬,配天之清,所以能在古代被视为珍宝,实用无穷。它岂是君子所能比拟的,它是王度的典范。它的美如此,当它潜藏在荆野,璞玉未理时,众人视之为石头,只有卞和知道它的价值。它被遗弃了千年,突然有一天被重视,成为国家的伟宝,用于祭祀神明。岂是连城之璧所能比拟的,它遇到了知己。知己难遇,就像黄河清难等。既然已经如此,谁还会泣血断足呢?

【赞】晋庾肃之的《玉赞》说:圆璧如月镜,璆琳如星罗,结秀于蓝田,辉真于荆和。玄珪特达,瑜不掩瑕,质地鲜润,流光溢彩。

郭璞的《瑾瑜玉赞》说:锺山之宝,有玉华,光彩流映,气如虹霞,君子佩戴它,象征德行,防止邪恶。

◇珪

《说文》说:玠是大珪,珽也是大珪,长三尺,上端尖锐,下端宽大。

《尔雅》说:珪长一尺二寸称为玠。

《白虎通》说:珪作为信物,象征万物初生,信莫著于见,所以用它。万物之始,莫不自洁,珪的意思是上锐阳,下方阴。

《山海经》说:羭山之神,用白圭祭祀。

《易经》说:告公用圭。

《尚书·禹贡》说:禹赐玄圭,告其成功。(玄,天色,禹的功绩传遍四海,所以尧赐玄圭,以表彰他。)

《周官礼》说:用玉制作六瑞,以区分邦国等级。王执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用于朝日。(缫有五采文,用来荐玉,木为中幹,用韦衣画之,就,成也。王朝日,表示有所尊,训民事君。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镇圭长一尺二寸,象征安镇四方,以四镇之山为琢饰。)公执桓圭,(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双植曰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长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皆象以人形为瑑饰,义取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义取安养于人,二玉或以穀或蒲文为瑑饰,璧皆径五寸。)四圭有邸,用于祭祀天,旅上帝,(中央为璧,圭著四面,一玉俱成,邸,本也,圭本著于璧,圭末四出故也。)圭璧用于祭祀日月星辰,青圭用于礼东方,穀圭用于天子娉女,(穀,善也,娉女则用于纳徵。)琬圭用于治德结好,琰圭用于易行除慝,(有锋芒,象征征伐诛讨。)土圭用于致四时,(以度景致日,长五寸。)瑑圭用于覜聘,牙璋用于起军治兵,(如同现今用铜虎符发兵。)

《礼记》说: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

又说:礼有以素为贵者,大圭不瑑,(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

又说:大夫执圭出使,用以申信。《毛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左传》说:郑驷带伐伯有,伯有死,游吉如晋还,闻难不入,八月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枣,与子上盟,而用珪质于河,已复归。

又说: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之人南,(不佞,敬王大夫,晋以温兵助敬王南侵子朝。)拘得玉者,取其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

《论语》说: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穆天子传》中说:天子作为宾客拜访西王母,[西王母形似人,头发蓬松,戴着胜饰,善于长啸。]于是天子手持白色的珪和黑色的璧,去见西王母。

《墨子》中说:申徒狭[《太平御览》八百零六作狄。]说:周朝的灵珪,出自土石之中,楚国的明月珠,出自蚌蜃之中。

《庄子》中说:楚昭王以三珪的职位邀请屠羊,[诸侯的上卿都手持圭。]

《楚词》中说:道路绵延千里,隐士如云般出现,[说的是楚国的边界,道路交错,方圆千余里,其中有隐士,傍晚时分出来,聚集如云。]三珪重侯[三圭,指公、侯、伯。]倾听神明,明察早夭、隐士、孤寡之人。[说的是三圭之君,不仅知道贤愚的区别,还能明察早夭、隐士、孤寡之人,并给予救济。]

《古今注》中说:章帝建初七年,玉珪出现在弘农华阴。

【赞】晋代郭璞的珪赞说:玉作为五瑞之一,象征着国家的文明,君子佩戴玉饰,也是为了彰显德行,永远观察祭祀,这是文治的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注解

宝:在古文中,’宝’通常指珍贵、稀有的物品,如金银珠宝等。在《尔雅》中,’琛’被解释为’宝’,意味着美宝。在《礼记》中,南宫敬叔失位后,仍载宝朝君,显示了宝物的社会地位象征。

金:金在古代中国不仅是贵重的金属,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尔雅》中,黄金被称为’荡’,美者称为’镠’。《尚书洪范》中提到金属于五行之一,具有从革的特性,象征着变革和更新。

银:银在古代被视为贵重的金属,常用于制作货币和装饰品。《尔雅》中将银称为白金,美者称为鐐。

玉:玉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宝石,常用于制作礼器和装饰品。《尔雅》中将玉称为西方之美者,霍山之珠玉。

珪: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长方形,上端尖锐,下端平直,用于祭祀和礼仪。

王密:王密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昌邑令。他在夜晚拜访杨震时,试图贿赂杨震,但被杨震拒绝。

杨震:杨震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清官,以廉洁著称。他在拒绝王密的贿赂时,提出了“天知、神知、子知、我知”的观点,强调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陈翼:陈翼是《庐江七贤传》中的人物,他在蓝乡遇到一位病重的魏公卿,帮助其处理后事,并将魏公卿留下的金子归还给其家人。

王阳:王阳是《汉书》中的人物,以廉洁著称,但他对车马衣服的喜好却让人感到奇怪。

邴原:邴原是《邴原别传》中的人物,他在辽东时帮助刘攀逃脱公孙度的追捕,并拒绝了刘攀的贿赂。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曹操别传》中被描述为盗掘梁孝王墓,获取大量金宝。

董卓: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在《英雄记》中被描述为拥有大量金子的坞堡。

王忳:王忳是《益部耆旧传》中的人物,他在客舍中帮助一位病重的陌生人处理后事,并将金子归还给其家人。

隗炤:隗炤是《录异传》中的人物,他精通易学,临终前预言了未来的困境,并指示妻子如何取回他藏的金子。

郭巨:郭巨是《搜神记》中的人物,他以孝行著称,因孝顺母亲而获得天赐的金子。

管宁:管宁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他与华歆一起锄菜时发现金子,但管宁不为所动,继续锄地。

华歆:华歆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他与管宁一起锄菜时发现金子,但华歆拾起金子后将其丢弃。

琢:雕刻玉石,使其更加精美。

雕:雕刻,特指在玉石上进行精细的雕刻。

白玉:一种质地纯净、色泽洁白的玉石,常被视为玉石中的上品。

青玉:一种色泽青翠的玉石,常产于倭国(今日本)。

赤玉:一种色泽赤红的玉石,常产于夫馀(古代东北地区)。

瑜玉:美玉,常指色泽温润、质地细腻的玉石。

玄玉:一种色泽深黑的玉石,常被视为神秘之物。

水苍玉:一种色泽苍翠如水的玉石。

苍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苍璧用于祭天。

黄琮:古代祭祀地神的礼器,黄琮用于祭地。

青珪:古代祭祀东方之神的礼器,青珪用于祭东方。

赤璋:古代祭祀南方之神的礼器,赤璋用于祭南方。

白琥:古代祭祀西方之神的礼器,白琥用于祭西方。

玄璜:古代祭祀北方之神的礼器,玄璜用于祭北方。

球玉:古代天子所用的玉笏,象征权力与尊贵。

珉:一种类似玉的石头,质地不如玉细腻,常被视为次品。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常指玉的原石。

昆吾之剑:古代传说中的宝剑,锋利无比,能切玉如泥。

琬琰:美玉,常指色泽温润、质地细腻的玉石。

苕华之玉:古代传说中的美玉,常与琬琰并称。

和璞:古代楚国的美玉,常被视为天下名器。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献玉而闻名,后成为忠诚与坚持的象征。

玉之符:指玉的颜色和质地,象征着吉祥和权力。

三老五更:古代对年高德劭者的尊称,三老指乡、县、国三级的长者,五更指五种更替的职位。

玉杖:古代赐予年高德劭者的象征性物品,表示尊贵和荣誉。

五色玉:指五种颜色的玉石,象征着不同的吉祥和权力。

玉衣:古代贵族或皇室成员死后穿的衣服,象征其身份和地位。

荆山:古代著名的玉石产地,位于今湖北省。

和氏之珍:指和氏璧,古代著名的宝玉,象征着无价之宝。

玉田:指种植玉石的地方,象征着财富和吉祥。

玉之精:指玉石的精华,传说中具有神秘力量。

玠:大珪,一种大型的玉器,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

珽:大珪,一种大型的玉器,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

圭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圆形,中间有孔,用于祭祀和礼仪。

琬圭:一种用于治德结好的玉器。

琰圭:一种用于易行除慝的玉器。

土圭:一种用于测量时间的玉器。

瑑圭:一种用于覜聘的玉器。

牙璋:一种用于起军治兵的玉器。

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常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居住在昆仑山。她与周穆王的会面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事件,象征着人与神的交流。

白珪玄璧:白珪和玄璧是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分别代表天和地。白珪象征纯洁和天意,玄璧则象征大地和稳重。

灵珪:灵珪是古代的一种玉器,被认为是具有灵性的宝物,常用于祭祀或作为权力的象征。

三珪:三珪指的是古代诸侯或上卿所持的三种玉器,象征其地位和权力。

楚昭王:楚昭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曾延请屠羊说为三珪之位,显示其重视贤才。

接径千里出若云:这句话形容楚国地域广阔,道路交错,隐士众多,聚集如云,反映了楚国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玉作五瑞:五瑞指的是古代五种吉祥的玉器,用于祭祀和礼仪,象征国家的繁荣和君子的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评注

本文通过引用多部古籍,如《尔雅》、《礼记》、《左传》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宝物的重视和宝物的文化象征意义。宝物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力、地位和道德的体现。例如,子罕以不贪为宝,反映了古代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文中还通过历史故事,如晋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展示了宝物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梁惠王与齐威王的对话,揭示了不同国家对宝物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此外,文中提到的金、银、玉、珪等物品,不仅是贵重的物质财富,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例如,《穆天子传》中提到的宝玉,不仅是珍贵的物品,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丰富的古籍引用和历史故事,深入探讨了宝物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多重意义,包括物质财富、权力象征、道德品质和文化艺术价值。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金钱与道德的关系。杨震拒绝王密的贿赂,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陈翼、王忳、隗炤等人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人对金钱的淡泊态度,他们不为金钱所动,甚至将金钱归还给原主,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郭巨的故事则通过孝行获得天赐金子的情节,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管宁与华歆的故事则通过两人对金子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管宁不为金钱所动,继续锄地,体现了君子的淡泊名利;而华歆拾起金子后丢弃,虽然表面上看似不为金钱所动,但实际上仍然受到了金钱的诱惑。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上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金钱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在金钱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古代故事提醒我们,金钱固然重要,但道德和廉洁更为重要。

此外,这些故事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杨震的廉洁到曹操的盗墓,从郭巨的孝行到董卓的贪婪,这些人物和故事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不同人物在面对金钱时的不同选择和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金钱与道德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启示和历史借鉴。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文通过引用《广志》、《尚书》、《山海经》、《周官》、《礼记》等多部古代典籍,详细描述了玉的种类、用途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精神与道德的象征。从黄帝取玉荣投于锺山,到周穆王得宝玉万四千,玉始终与天地、鬼神、君子等神圣概念紧密相连。

玉的种类繁多,如白玉、青玉、赤玉、瑜玉、玄玉、水苍玉等,每一种玉都有其独特的色泽与质地,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白玉被视为纯洁无瑕的象征,青玉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赤玉则代表着热情与力量。这些玉石不仅在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常被用作君子的佩饰,象征着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在《礼记》中,玉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意义。孔子将君子比德于玉,认为玉具有温润、缜密、廉而不刿、垂之如坠、叩之清越等品质,分别对应仁、知、义、礼、乐、忠、信等美德。这种比喻不仅体现了玉的物理特性,更赋予了玉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君子修身养性的象征。

此外,玉在政治与权力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周官》中提到的六器,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象征着君王的权威与神圣。而《左传》中虞叔献玉的故事,则反映了玉在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意义,玉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玉的详细描述,展现了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玉不仅是物质的珍宝,更是精神与道德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玉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玉的崇拜与敬仰,以及玉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文献和传说,展现了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玉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物质,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权力、吉祥、道德和神秘力量。

首先,文本通过《续汉书》、《魏略》、《魏书》等历史文献,描述了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象征意义。例如,玉杖是赐予年高德劭者的象征性物品,表示尊贵和荣誉;五色玉象征着不同的吉祥和权力;玉衣则是贵族或皇室成员死后穿的衣服,象征其身份和地位。

其次,文本通过《文士传》、《胡琮别传》、《神仙传》、《搜神记》等传说故事,进一步丰富了玉的文化内涵。例如,刘桢通过磨石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最终得到皇帝的赦免;白玉如意象征着秦始皇的权威;沈羲得到金桉玉盘,象征着仙人的恩赐;羊公雍伯通过种玉得到财富和婚姻,象征着玉的神秘力量。

最后,文本通过《诗》、《赋》、《赞》等文学作品,赞美了玉的美德和象征意义。例如,司马彪的诗赞美了玉的美丽和珍贵;傅咸的玉赋将玉与天德相比,赞美了玉的刚强和清纯;庾肃之的玉赞和郭璞的瑾瑜玉赞则赞美了玉的光彩和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历史文献、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全面展现了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玉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物质,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权力、吉祥、道德和神秘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穆天子传》中描述的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面,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篇章。西王母作为神话中的女神,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神秘的力量,而周穆王则是人间的君主,这次会面象征着人与神的交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和神秘力量的向往。白珪和玄璧作为祭祀用的玉器,代表了天地的和谐与统一,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墨子》中提到的灵珪,是古代玉器中的一种,被认为具有灵性,常用于祭祀或作为权力的象征。灵珪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玉器的崇拜和信仰,玉器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庄子》中楚昭王延请屠羊说为三珪之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君主对贤才的重视。三珪作为诸侯或上卿所持的玉器,象征其地位和权力,楚昭王的举动显示了他对贤才的尊重和国家的治理理念。

《楚词》中描述的楚国地域广阔,隐士众多,反映了楚国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三珪重侯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楚国的政治结构,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贤愚的辨别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古今注》中提到的玉珪出弘农华阴,反映了古代玉器的珍贵和其在祭祀中的重要性。玉珪的出现,不仅是物质的发现,更是文化和信仰的体现。

晋郭璞的珪赞,通过对玉器的赞美,表达了对君子德行的推崇。玉作五瑞,不仅是祭祀的器物,更是君子德行的象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德行和礼仪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宝玉部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