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原文

志》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也。

朱超石与兄书曰:光武坟边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王逸荔枝赋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述异记》曰:赖乡老子祠有缥杏。

《庄子》曰:孔子游淄濰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弦歌鼓琴。

后《周书》曰:张元性廉洁,南邻有杏两树,杏熟,多落元园中,元悉以还主。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轻土之田。

潘岳闲居赋曰:梅杏郁棣,华实照烂。

又司马相如长门赋曰:饰文杏以为梁。

【诗】周庾信咏杏花诗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俙暎村坞,烂熳开山成,好折待宾侣,金盘儭红琼。

◇栗

《山海经》曰:南山其上多栗,葛山铜山,其木多栗。

《毛诗》曰:树之榛栗。

又云,版有漆,隰有栗。

《韩诗》曰:东门之栗,有静[静,善也。]家室,[言东门之栗树之下,有善人,可以为室家也。]

《韩子》曰:秦饿,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王曰:今发五苑以活民,是使有功与无功互争取也,人生而乱,不如死而治。

《广志》曰:栗有侯栗,关中大如鸡子。

《三秦记》曰:汉武帝果园,大栗十五枚一斗。

《魏志》曰:东夷韩国出大栗,如梨。

何晏《九州论》曰:中山好栗。

袁准《观殊俗》曰:索兰枝而不得,见巨房之大栗。

《袁子正书》曰:岁比不登,唯得卖枣栗瓜梨。

卢谌《祭法》曰:春秋冬祠,皆用栗。

《礼》曰:栗欀之。

汉[《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四作汉书。]燕秦千树栗,此人与千户侯等。

黄侔蒸栗,[本条御览作魏略。]

魏氏,[本条魏志四注作魏氏春秋,此有脱文。]许元[魏志注作允。]因司马昭辞,欲杀之,帝方食栗,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

庄子,古者兽多民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树上,故命曰有巢氏。

梁州献栗,径寸半。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魁栗双栗楒栗榛栗。

《史》,苏秦说燕文侯曰:此有枣栗之科,此谓天府也,民虽不级而足也。

选蜀都,榛栗罅发。

王逸荔枝赋,北燕荐朔滨之巨栗。

侯国出栗,大如鸡子。

桂阳有栗,丛生,大如柿子。

越中出如拳之栗。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本条《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四作论语。]

【赋】后汉蔡邕伤故栗赋曰:人有折蔡氏祠前栗者,故作斯赋,树遐方之嘉木,于灵宇之前庭,形猗猗以艳懋,似碧玉之精明,何根茎之丰美,将蕃炽以悠长,遇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

【启】梁庾坚吾谢东宫赉栗启,查或火成,钻以为屑,柰称煎用,曝而成糗,未若北燕巨实,用夺荣枯,南国脯山,翻惭齿决,承恩踊跃,对闻喜之河,念报屏营,问知来之鸟。

◇胡桃

《广志》曰:陈仓胡桃,薄皮多肌,阴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则碎。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胡桃八十四株。

荀氏春秋祠制曰:常设用胡桃。

吴时外国志曰:大秦国有枣榛胡桃,莲藕杂果。

【启】梁沈约为柳世隆谢赐乐游胡桃启曰:挺自禁园,味逾井络,动物回祇,在微必应,此乃胡羯奔逃,吉之先见者也。

【书】后汉孔融与诸卿书曰:多惠胡桃,深知笃意。

晋钮滔母答吴国书曰:胡桃本生西羌,外刚朴,内柔甘,质似古贤,欲以奉贡。

◇林檎

《广志》曰: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檎,广黑檎似赤柰,一名林檎似赤柰,[○本条讹脱複重,明本一名林檎以下作一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

刘桢京口记曰:南国多林檎。

【书】梁刘孝威谢赉林檎书曰:勇闻齐国,止锡二桃,远至仙方,裁蒙数枣。岂如恩丰汉箧,赐广魏奁,〈女毛〉女数而仅通,筭郎计而方得,生於玉井之侧,出自金膏之地,上灵所贵,下土希逢。

【启】梁庾肩吾谢赉林檎启曰: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岷山虽植,路重阻而来难,未有徙核圆丘,移根阆坂,仙厨始摘,犹青玉之盘,[句有脱文。]下贱爰颁,遂入抽蒲之座。

◇甘藷

似竽,[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陈祈畅异物志。]亦有[亦有下有巨魁二字。]剥去皮,肥[肥作肌。]肉白,南方以当米穀,宾客亦设之,出交北。

◇沙棠

如棠,味如李,无核。

《吕氏春秋》:果之美者棠实。

◇椰

《神异经》曰:东南荒中,高二十丈馀,叶如甘瓜,二子成[《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作百岁。]落,生幸,[御览作华。]椰如甘瓜,如两眼,谓之萼,[御览作华如甘瓜华,华尽落而生萼,此有讹衍。]萼越王头[越王头三字御览无。]下生子,三成[御览作岁。]而熟,形如寒瓜。

《广志》曰:高六七尺者,无枝条,叶如[《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如下有束蒲二字,蒲下有二十九字,此脱。]美如蜜,核中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出交北。

选曰吴,[按本条见文选吴都赋,此有脱文。]椰叶无阴。

七命曰:剖椰子之壳。

◇枇杷

仲长统《昌言》曰: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涌,而患枇杷荔支之腐,亦鄙矣。

荆州土地记曰:宜都出大枇杷。

《广州记》曰:枇杷若榴,参乎京都。

华山记曰:华山讲堂西头,有枇杷园。

《晋宫

阁名》曰:华林园枇杷四株。

【赋】宋周祗枇杷赋曰:昔鲁季孙有嘉树,韩宣子赋誉之,屈原离骚,亦著橘赋,至枇杷树,寒暑无变,负雪扬华,余殖庭圃,遂赋之云,名同音器,质贞松竹,四序一采,素华冬馥,霏雪润其绿蕤,商风埋其劲条,望之冥濛,即之疏寥。

宋谢瞻安成郡庭枇杷树赋曰:伊南国之佳木,伟邦庭而延树,禀金秋之清条,抱东阳之和煦,肇寒葩於结霜,成炎果乎纤露,高临甍首,傍拂阶露。

◇燕薁

《毛诗》曰:六月食郁及薁。

魏都,萸梅及杨李留郁,[《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曹毗魏都赋曰英梅杨李,若留郁棣,此有讹脱。]俗谓燕郁。

◇檖

《诗》曰:隰有树檖,疏,赤罗或名山梨,今谓杨檖,树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尔雅》曰:檖,罗。

◇蒟子

树如桑,取其实为酱,汉音范,[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汉书注,范作矩,此有脱讹。]

广[御览作广志。]薆[御览作蔓。]生依树也。

◇枳椇

《诗》曰:南山有枸,疏,枳椇树似白杨,子著枝端,为之木蜜,从令人酒薄,以为屋柱,酒皆薄。

《礼》曰:妇人之贽,椇榛脯脩枣栗。

广志,以[《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子似]珊瑚树,乾者益之矣。[御览作益美。]

◇柚

《尔雅》曰:柚,条也,[似橙,实醋。]出江南。

《广志》曰:成都有柚,大如斗。

《尚书》曰:杨州厥苞橘柚。

《离骚》[《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楚辞。]曰:斥逐鸿鹄,乃近鸱枭,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云梦之柚。

《月令》曰:食橘柚。

《列传》[御览九百七十三作列子。]曰:吴越之间,有木焉,其名曰柚,树碧而冬青,实丹而味酸,度淮北为杞。

【赞】晋郭璞柚赞曰:厥苞橘柚,精者曰甘,实染繁霜,叶鲜翠蓝,屈生嘉叹,以为美谈。

◇木瓜

《尔雅》曰:楙,木瓜也。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为杖,号一尺百二十节。

《毛诗》曰:木瓜,美齐桓公也,卫为翟人败之,出处于漕,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木瓜五株。

【赋】宋何承天木瓜赋曰:美中州之佳树,表闲冶之丽姿,结灵根以诞秀,倾朝日以扬晖,擢丛柯之冉冉,布翠叶而蕤葳,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当大夏之方隆,愧微幹之纤挠,岂隐扑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厉操,原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讬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

◇杜梨

《尔雅》曰:杜,甘棠也,杜,赤棠,白者棠。

《毛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又曰:有杕之杜,[杕,独也。]

《韩诗外传》曰:邵伯在朝,有司请召民,邵伯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大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庐於棠树之下,百姓大悦,诗人见而歌焉。

【赋】晋孙楚杕杜赋曰:家弟以虞氏梨赋见示,余谓岂以梨有用之为贵,杜无用之为贱,故用获全,所以为贵,有用获残,所以为贱,故赋云之,惟有杕之为杜,齐万物而并生,其质菲薄,既不施於器用,华叶疏悴,靡休荫之茂荣,昔在邵伯,听讼述职,甘棠作颂,垂之罔极。

◇芋

援神契曰:仲冬昴星中,收莒芋,亦芋也。

《说文》曰:齐人为莒。

汉[《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五作汉书。]汝南有鸿隙大陂,翟方[御览方下有进字。]为丞相,秦[御览作奏。]破之,郡中追焉,[御览作怨。]童谣曰:怀我陂,[御览作坏陂谁。]翟子威,饭我食,[御览食上有豆字。]羹芋魁。

秦破翟,[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五作《汉书》:翟作赵。]卓氏曰:吾闻岷山之下,沃野,有阴蹲鸱,至死不饥,乃求远迁,致之於临邛。

《广志》曰:有君子芋,大如斗魁,青边芋淡善芋,大如瓶,少子,叶如彻盖,缃色紫茎。

本草,芋土芝。

选蜀都,间蹲鸱之沃野,则以为世济阳九,注,济人饥也,叶似蹲鸱。

◇杨梅

《郭子》曰:杨氏子年九岁,孔君平诣其父,设果有杨梅,孔指示儿曰:此贵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临海异物志》曰:杨梅,其子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甜酸。

裴氏《广州记》曰:庐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海人时登采拾,正得於上饱,不得持下。

《博物志》曰:地有章名,则生杨梅,无章名亦有耳,有章名无之也。

吴兴记曰:故章县北有石郭山,上生杨梅,常以贡御。

《南越志》曰:熙安县多杨梅。

【颂】梁江淹杨梅颂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曰绣壑,炤霞绮峦。

◇蒲萄

《广志》曰:蒲萄有黄白黑三种。

《本草》曰:蒲萄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少饥,延年轻身。

《史记》曰: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汉书》曰:且末国无雷国罽宾国,皆有蒲萄。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常下,帝设蒲萄酒。

《续汉书》曰:敦煌张氏家传曰:扶风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遗张让,即称凉州刺史。

《博物志》曰:西域蒲萄酒,传云可至十年。

又曰:张骞使西域还,得蒲萄。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蒲萄百七十八株。

魏文帝诏群臣曰:且说蒲

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酸而不脆,冷而寒,味长汁多,除烦解饣肙。又酿以为酒,甘於麹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秦州记》曰:秦野多蒲萄。

《博物志》曰:以为刍荛。

杜恕笃[《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作杜笃。]边论,汉匈[御览匈上有征字。]奴,取胡麻蒲萄,□[御览作稗。]麦苜蓿,示广地。

龟兹国胡人奢侈,家有至千斛蒲萄,汉使取实来,离宫别馆傍尽种。

北齐李元忠,赠世宗蒲萄一盘,世宗以报白缣,遗书曰:忽惠蒲萄,良深愧仰,聊因绢百疋,以酬清德。

汉李广[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作《汉书》:广下有利字。]为二师将军,破大宛,得蒲萄种归汉。

【赋】魏都,皇筱怀风,蒲萄结阴。

魏锺会蒲萄赋曰:美乾道之广覆兮,佳阳泽之至淳,览遐方之殊伟兮,无斯果之独珍,讬灵根之玄圃,植昆山之高垠,绿叶蓊郁,暧若重阴,翳羲和,秀房陆离,混若紫英乘素波,仰承甘液之灵露,下歙丰润於醴泉,总众和之淑美,体至气於自然,珍味允备,与物无俦,清浊外畅,甘旨内遒,滋醳膏润,入口散流。

晋荀勖蒲萄赋曰:灵运宣流,休祥允淑,懿彼秋方,乾元是畜,有蒲萄之珍伟奇,[句有衍文。]应淳和而延育。

◇槟榔

周成杂字曰:槟榔,果也,似螺,可食。

李当之药录曰:槟榔一名槟门。

《广志》曰:木实曰槟榔,树无枝,略如柱,其颠生穟而秀,生棘针,重叠其下,彼方珍之,以为口实,亦出交趾。

林邑记曰:槟榔树高十馀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开破,仰望眇眇,如锸丛蕉於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子,家有数百树。

《异物志》曰:槟榔树若笋竹生竿,近上未[《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一作末。]五六尺间,洪覃洪肿起如瘣木焉,因拆裂出,若黍秀也,无华而为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剖其上皮,煮其肤熟而贯之,坚如乾枣,以夫留古贲并食,则滑美下气,及宿食消穀。

《南中八郡志》曰:槟榔土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顾徽《广州记》曰:山槟榔形小,而大於蒳子,蒳子土人亦呼为槟榔。

【诗】梁刘孝绰咏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饷槟榔诗曰:陈乳何能贵,烂舌不成珍,空持渝浩齿,非但汙丹唇,别有无枝实,曾要湛上人,羞比朱樱就,讵易紫梨津,莫言蒂中久,当看心里新,微芳虽不足,含咀原相亲。

周庾信咏槟榔诗曰: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

【启】梁王孺谢赐于纮利所献槟榔启曰:窃以文轨一覃,充仞斯及,入侍请朔,航海梯山,献琛奉,[句有脱文。]充庖盈府,故其取题左赋,多述瑜书,萍实非甘,荔葩惭美。

梁庾肩吾谢赉槟榔启曰:形均绿竹,讵扫山坛,色譬青桐,不生空井,事逾紫柰,用兼芳菊,方为口实,永以蠲痾。

又谢东宫赉槟榔启曰:无劳朱实,兼荔支之五滋,能发红颜,类芙蓉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陈,出珠盘而下逮,泽深温柰,恩均含枣。

【笺】喻益期笺曰:槟榔信南越之可观,子既非常,木亦特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缀实似穀,其皮似桐而厚,其节似竹而穊,其中空,其外劲,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邪,调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殖,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自令恨深。

◇荔支

《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大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昉,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

《东观汉记》曰: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支。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唐羌,为临武长,县接交州,州旧贡荔支及生犀献之,羌上书谏,乃止。

《吴录》曰:苍梧多荔支,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龙眼荔支,宁比西园[《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一作国。]蒲萄石蜜。

竺法真登罗山疏曰:荔支似冬青,夏至日子赤,可食。

《南中八郡志》曰:犍为僰道县出荔支。

【诗】梁刘霁咏荔支诗曰:叔师贵其珍,武仲称斯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

【赋】后汉王逸荔支赋曰:暧若朝云之兴,森如横天之彗,湛若大厦之容,郁如峻岳之势,脩幹纷错,绿叶臻臻,灼灼若朝霞之暎日,离离如繁星之著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润侔和璧,奇喻五黄,仰叹丽表,俯尝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启】齐孔稚珪谢赐生荔支启曰:绿叶云舒,朱实星映,离离昔闻,晔晔今睹,信西〈山氏〉之佳珍,谅东鄙之未识。

王逸赋,[已见上。]角卯兴而灵华敷,大火中而朱实繁,灼灼丹华吐日,离离繁星著天。

七命,坼龙眼之房也。

◇益智

《广志》曰:益智叶似丛[《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作襄,按当作蘘。]荷,长丈馀,其根有小枝,高者八九寸,无叶萼,其子丛生著之,大如枣,中辨黑皮白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摄泛[《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作涎。]濊,出万寿,亦生交趾。

南方草物状曰: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华,色似莲,著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出交趾合浦。

顾徽《广州记》曰:益智叶如蘘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为粽,味辛。

周景式庐山记曰:山果有益智蒲萄。

三十六国春秋曰:安帝元年,卢循为广州刺史,循遗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

【诗】梁刘孝胜咏益智诗曰:挺芳铜岭上,擢颖石门端,连丛去本叶,杂和委雕盘,宁推不迷草,讵灭聪明丸,傥逢公子宴,方永厌夜欢。

【书】慧远法师答卢循书曰:损饷六种,深抱情至,益智乃是一方异味,即於僧中行之。

◇椹

《古今注》曰:椹,桑实也。

《诗》曰: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武[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汉武内传,此有脱文。]药有扶桑丹椹。

魏略,杨沛[杨沛下有脱文,见御览九百七十三。]

《世说》:张天锡为晋孝武,[《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武下有所器二字。]问北方何物可贵,对曰:桑椹香食,人无嫉心。

北方白椹,长数寸,甚美,[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异苑。]

东方有八十丈桑,上有椹,长三尺五寸,圆与长等,[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东方朔神异记。]

王甲以北方椹比江东黄甘,於是引甲为宾客,初谢公为甲妄言,甲乃买骏马,投椹熟时,致十枚,[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世说》:此有脱文。]

◇芭蕉

《广志》曰:芭蕉一曰芭苴,或曰甘蕉茎如荷芋,重皮相裹,大如盂斗,叶广尺,长一丈,有角子,长六七寸四五寸二三寸,两两共对,若相抱形,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其茎解散如丝,绩以为葛,谓之蕉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赤色也,出交趾建安。

《南州异物志》曰:甘蕉草类,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馀,叶长一丈,或七八尺馀,二尺许,华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著茎末,百馀子大,名为房,根似芋块,大者如车毂,实随华长,每华一阖,各有六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华不俱落,此蕉有三种,一种子大如手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羊乳,名牛乳蕉,微灭[《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五作减。]羊角,一种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不好也,取其阖,以灰练之,绩以为采。

《异物志》曰:芭蕉茎如芋,取镬煮之如丝,可纺绩为絺绤。

南方草物状曰:蕉树子房相连累,甜美,亦可蜜藏。

游名山志曰:赤岩山,水石之间,唯有甘蕉林,高者十丈。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有芭蕉二株。

顾徽《广州记》曰:甘蕉与蕉,花实根叶不异,直是江[《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五作南。]土暖,不红[御览作经。]霜冻,四时花叶,展其熟耳,未熟时亦苦涩。

【诗】梁沈约咏甘蕉诗曰:抽叶固盈丈,擢本信兼围,流甘揜椰实,弱缕冠絺衣。

【赋】梁徐摛冬蕉卷心赋曰:拔残心於孤翠,植晚玩於冬馀,枝横风而碎色,叶渍雪而傍枯。

【赞】宋谢灵运芭蕉赞曰: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结核,敷华何由实,至人善取譬,无宰谁能律,莫昵缘合时,当视分散日。

宋卞敬宗甘蕉赞曰: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厥实惟甘,味之无足。

【文】梁沈约脩竹弹甘蕉文曰:长兼淇园贞幹臣脩竹稽首,臣闻芟荑蕴崇,农夫之善法,无使滋蔓,翦恶之良图,未有蠹苗害稼,不加穷伐者也,切寻苏台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擢本盈寻,垂荫含丈,阶缘宠渥,铃衡百卉,而与夺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为己力,风闻籍听,非复一涂,犹谓爱憎异说,所以挂乎严网,今月某日,有台西阶泽兰萱草,到园同诉,自称虽惭杞梓,颇异蒿蓬,阳景所临,由来无隔,今月某日,巫岫敛云,臻楼开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瞩,而甘蕉攒茎布影,独见鄣蔽,虽处台隅,遂同幽谷,臣谓偏辞难信,敢察以情,登摄甘蕉左近杜若江离,依源辨覆,两草各处,异列同款,既有证据,羌非风闻,切寻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香,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彫之心,盖阙葵藿倾阳之识,冯籍庆会,稽绝伦等,而得人之誉靡即,称平之声寂寞,遂使言树之草,忘忧之用莫施,无绝之芳,当门之弊斯在,妨贤败政,孰过於此,而不除戮,宪章安用,请以见事,徙根翦叶,斥出台外,庶惩彼将来,谢此众屈。

◇甘蔗

《说文》曰:诸蔗也。

《广志》曰:干蔗其餳为石蜜。

《神异经》曰:南方荒内,有盰睹林焉,其高百丈,围三丈八尺,促节多汁,甜如蜜。

魏文帝《典论》曰: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邓展等共饮,宿闻展有手臂,晓五兵,余与论剑良久,谓余言,将军法非也,求与余对,酒酣耳热,方食干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江表传》曰:孙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餳,黄门先恨藏吏,以鼠矢投餳中,启言吏不谨亮呼吏持餳器入,问曰:此器既盖之,有油覆,无缘有此,黄门将有恨汝耶,吏叩头曰:尝从某求官莞席,席有数,不敢与,亮曰:必是此也,问之具服

《南中八郡志》曰:交阯有甘蔗,围数寸,长丈馀,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沈约《宋书》曰:魏主致意安北,远来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见分惠,世祖遣人答曰:知行路多乏,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挺也,《汉书》:百味旨酒布兰生,太尊柘浆析醒,[《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醒上有朝字。]

骚,臑鳖炮焦有柘浆。

《世说》曰:顾凯之为虎头将军,每食蔗,自尾至本,人或问,曰:渐入佳境。

又曰:扶南蔗一丈三节,见日即消,风吹即折。

【诗】魏陈王曹植诗曰: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赋】晋张协都蔗赋曰:若乃九秋良朝,玄酎初出,黄华浮觞,酣饮累日,挫斯蔗而疗渴,若嗽醴而含蜜,清滋津於紫梨,流液丰於朱橘,择苏妙而不逮,何况沙棠与椰实。

◇瓜

《尔雅》曰:瓞瓝其绍瓞,[郭注,俗呼瓝为瓞绍者,瓜蔓绪亦著子,但小耳。]

《广志》曰: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为美,有鱼瓜,狸头瓜,蜜筩瓜,女臂瓜,羊核瓜,如[《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如上有又有鱼瓜犬瓜六字。]斛,出凉州,旧阳城御瓜,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有桂枝瓜,长二尺馀,蜀地温,食瓜至冬熟。

《礼记》曰: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华,中列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裸也,不巾覆也。]士疐之,庶人龁之。

《毛诗》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左传》曰: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龙鱼河图》曰:瓜有两鼻者杀人。

古文琐语曰:初刑史子臣谓宋景公曰:从今以往五祀日,臣死,自臣死后五年,五月丁亥,吴亡,以后五祀,八月辛巳,君薨,刑史子臣至死日,朝见景公,夕而死,后吴亡,景公惧,思刑史子臣之言,将死日,乃逃於瓜圃,遂死焉,求得,以虫矣。

《家语》曰: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晳怒,大杖击其背,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孔子闻之,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也,曾子使人请孔子,子曰:舜之事瞽叟,得小捶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身死陷父於不义,不孝孰大焉。

《贾谊书》曰: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楚边亭皆种瓜,梁亭劬力数灌,其瓜美,楚人窊而希灌,其瓜恶,楚令以梁瓜之美怒,因往夜窃搔梁瓜,梁觉之,欲往报搔楚瓜,宋就曰:是构怨之道也,乃令人夜往,窃为楚灌瓜,楚旦生,[《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往。]则已灌瓜,伺而察之,则梁亭为也,楚令大悦,因具闻楚王,楚王乃谢以重币,故梁楚之驩,由宋就也。

古文奇字曰:秦始皇密令人种瓜於骊山硎谷中温处,瓜实成,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儒生皆至,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死。

《续汉书》曰:安帝时,有瓜异本共生,时以为嘉瓜。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仙上药,有空同灵瓜。

又曰:西王母谓上元夫人曰:后造火朱[内传作朱火。]山陵,食灵瓜,其味甚好,忆此味久,已七千岁矣。

《吴越春秋》曰:吴王夫差,为越所败,遁而去,得自生之瓜食之也。

《吴录》曰:姚俊常种瓜菜,灌园以供衣食,时人或饷,一无所受。

《吴志》曰:步骘避难江南,单身穷困,种瓜自给。

《博物志》曰:人以冷水自渍至膝,可顿啖数十枚瓜,渍至腰,啖转多,至颈,可啖百馀枚,所渍水又皆作瓜气瓜味。

《神仙传》曰:葛玄冬为客及[《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设。]生枣及生瓜晋录曰咸宁中嘉瓜同蒂生於成都,《抱朴子》曰:五原蔡诞,入山而还,欺家人,云至昆仑,昆仑山有玉瓜,光明洞澈而坚,须以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

《搜神记》曰:时有徐光,常行术於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扙地而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反视所出卖,皆亡耗矣。

曹娥父溺死,娥见瓜浮,得尸,[出幽明录。]

孙锺,富春人,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来乞瓜,为锺定墓地,出门悉化为白鹤,[孙权祖也。]

《毛诗》曰: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也,绵绵瓜瓞,瓜瓞唪唪,民之初生,自土漆沮,王化之本。

神仙传,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玄表丹里,呈素含红,揽之者寿,食之者仙。

地官曰:委人,掌畜聚物瓜瓠芋葵。

《礼》曰:仲冬行秋令,则天雨汁,瓜瓠不成,[雨雪杂下。]

《论语》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史记》曰:邵平故秦东陵侯,秦灭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种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谓之东陵瓜。又云青门瓜,青门东陵也。

武[《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汉武内传。]仙山[御览作之。]上药,有云[御览作空同二字。]灵瓜,四劫不实。

后魏,[《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后魏书。]郭祚领太子少师,肃宗幼弱,祚怀一黄〈扁瓜〉,出奉肃宗,时赵桃子深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人号为桃弓仆射,黄瓜少师。

《列仙传》曰:汉[《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溪人。]者,南郡偏人,居山门,仙人从买瓜,教之练瓜,与附子桂实,共藏春花服之,一年飞登山入水,闻往来海边诸

洞中,仙人博赌瓜,黄瓜数千顷,令暝耳,乃上方丈山。

《本草经》曰:水芝者,是白瓜甘瓜也。

晋[《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晋书。]桑虞,字子深,家园有瓜熟,有人逾盗之,虞见,以园篱多棘刺,使人为开道,及盗负出,见道通,知虞使除之,乃送瓜,叩头请罪,虞与之。

齐,[《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沈约齐记。]韩虞[御览作灵。]敏兄灵珍,早孤,并有孝性,家贫,无以营凶,共种半亩瓜,朝采暮又生,遂办葬事。

刘挥,字茂谦,从明帝射雉於野,渴倦,得早春瓜,与上树剖而食之,上怀其旧德,意所良厚,至是一岁三迁,转御史中丞。

梁[《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梁书。]任昉,字彦升,死,高祖方食四苑纤瓜,闻之投瓜,悲不自胜。

《洞冥记》曰:有龙肝瓜,长一尺,花红叶素,生於冰谷,所谓冰谷素叶瓜,霍山下有洞台,司命君府也,中有神盘瓜灵瓜,食之者至玄也。

《庄子》曰:朽瓜化为鱼,物之变。

《文选》曰:魏文帝与吴质书,沉甘瓜於清泉。

刘桢瓜赋曰:[按见后。]三心在隅,温风节暮,杭翘放藤,流美远布,黄花炳晔,潜实独著,丰细异形,圆方殊务。

晋太康八年,王濬园生嘉瓜,二茎一实。

【诗】晋阮籍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拘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赋】魏刘桢瓜赋曰:丰细异形,圆方殊务,扬晖发藻,九采杂糅,厥初作苦。终然允甘,应时湫熟,含兰吐芳,蓝皮密理,素肌丹瓤,乃命圃师,贡其最良。投诸清流,一浮一藏,折以金刀,四剖三离,承之以雕盘,幂之以纤絺,甘逾蜜房,冷亚冰圭。

晋陆机瓜赋曰:发金荣於秀翘,结玉实於宗柯,蔽翠景以因育,缀脩茎而星罗。夫其种族类数,则有括楼定桃,黄〈扁瓜〉白传,金叉蜜筩,小青大班,玄骭素碗,狸首虎蹯,东陵出於秦谷,桂髓起於巫山,五色比象,殊形异端,或摅文以抱绿。或披素而怀丹,气洪细而俱芬,体脩短而必圆,芳郁烈其充堂,味穷理而不饣肙,德弘济於饥渴,道殊流於贵贱,若夫擢以寒水,淬以夏凌,越气外敛,温液密凝,体犹握虚,离若剖冰。

晋嵇含瓜赋曰:世云三芝,瓜处一焉,故植根玉岩,润叶飞泉,揽之者寿,食之者仙,是谓云芝,芙蕖振采濯茎,玄濑葩映,莫此为最,是谓水芝,甘瓜普植,用荐神祇,其名既赡,其味亦奇,是谓土芝,乃剖甘瓜,既淳且馨,荒者飨之,忘困解酲,流味通其五藏,冷气反其迷精。

晋张载瓜赋曰:羊骹虎掌,桂枝蜜筩,或玄表丹里,程素含红,丰肤外伟,绿瓤内醲,甘柤夏熟,丹〈木柰〉含芳,朱李零於桂圃,蒲萄溃於椒床,虽兹肴之孤起,莫斯瓜之允臧,超椰子於南海,越橘柚於衡阳,若乃槟榔椰实,龙眼荔支,徒以希珍,难致为奇,论实比德,孰大於斯。

晋傅玄瓜赋曰:应运俟时,负甲徐生,次落英之密叶,交萎私之脩茎,重简其珍,沉之清源,披之吴刀,承以朱盘,中剖四破,虽分若濬,[《初学记》二十八作完。]质兼五味,气美芳兰,愈得冷而益甘,颐神爽而解烦,细肌密理,多瓤少瓣,丰指绝异,食之不饣肙。

梁张缵瓜赋曰:惟兹瓜之实茂,体太素之纯精,翕玄润於浮霄,含皇泽於夏庭,於是苍春发岁,天地交和,乃启沃壤,是殖是播,纳佳种於畦畹,应时运而剖牙,挥萌散孽,栽叶负柯,蓊茸郁薈,莽{艹尊}婆娑,晞庆云以吐蕤,仰旭日之敷花,朝希重阳,夕承朗月,清露湛而宵降,翔风穆以晨发,振柯翘之绕若,顾惠气以滋悦,感灵化而絪缊,睹佳实之并结,始怀徵而苦发,终感宫而甘通,信不和而自馨,与九鼎乎齐功,蔓草是藉,密叶是蔽,潜湫独熟,堕茎落蒂,芬馥酷烈,气畅云际,申狄不能详其味,隶首不能为之计,昔东陵之甘瓜,美显名於中古,彼服闾之攸檐,乃众仙之所睹,美人神之同好,何厥用之弘普,惟令实於无穷,永可殖於灵圃。

【启】梁帝谢东宫赉瓜启曰:金荣始荐,琼蕊载珍,味夺蔗浆,甘逾石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译文

《志》记载:范蠡的住宅在湖中,有一种海杏,大小如拳头。

朱超石在给兄长的信中写道:光武帝陵墓旁的杏子非常美味,现在送上杏核。

王逸在《荔枝赋》中提到:魏国的人送来了西山的杏子。

《述异记》记载:赖乡老子祠有一种缥杏。

《庄子》记载:孔子在淄濰的林中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读书,弹琴唱歌。

后《周书》记载:张元性格廉洁,南邻有两棵杏树,杏子成熟后,很多掉到张元的园子里,张元都归还给主人。

《管子》记载: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杏树。

《四民月令》记载:三月杏花盛开,可以在白沙轻土的地里播种。

潘岳在《闲居赋》中写道:梅杏和郁棣,花朵和果实都非常美丽。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写道:用文杏装饰房梁。

【诗】周庾信在《咏杏花诗》中写道:春天的景色充满了田野,树枝上绽放着翠绿的花朵,依稀映照着村庄,烂漫地开在山间,好折下来等待宾客,金盘里盛着红琼。

◇栗

《山海经》记载:南山上有很多栗树,葛山和铜山上也有很多栗树。

《毛诗》记载:种植榛树和栗树。

又说,版上有漆树,低洼地有栗树。

《韩诗》记载:东门的栗树下,有善良的人,可以成为家庭。

《韩子》记载:秦国饥荒,应侯对国王说:五苑里的果蔬、橡子、枣子和栗子,足以养活百姓,请发放。国王说:现在发放五苑的物资来养活百姓,这会让有功和无功的人互相争夺,人生而乱,不如死而治。

《广志》记载:栗子有侯栗,关中的栗子大如鸡蛋。

《三秦记》记载:汉武帝的果园里,大栗子十五枚一斗。

《魏志》记载:东夷的韩国出产大栗子,大小如梨。

何晏在《九州论》中写道:中山的栗子很好。

袁准在《观殊俗》中写道:找不到索兰枝,却看到了巨大的栗子。

《袁子正书》记载:年景不好时,只能卖枣子、栗子、瓜和梨。

卢谌在《祭法》中写道:春秋冬三季祭祀时都用栗子。

《礼》记载:栗子可以用来祭祀。

汉朝《太平御览》记载:燕秦地区有千棵栗树,这样的人相当于千户侯。

黄侔蒸栗,本条《御览》作《魏略》。

魏氏,本条《魏志》四注作《魏氏春秋》,此处有脱文。许元(《魏志》注作允)因司马昭的辞令,想要杀他,皇帝正在吃栗子,优人云午等唱道: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皇帝害怕不敢发作。

庄子记载:古时候野兽多,人少,人们都住在树上以躲避野兽,白天捡橡子和栗子,晚上栖息在树上,因此称为有巢氏。

梁州献上栗子,直径一寸半。

《西京杂记》记载:上林苑有魁栗、双栗、楒栗和榛栗。

《史记》记载:苏秦对燕文侯说:这里有枣子和栗子的税收,这叫做天府,百姓虽然不富裕但也足够。

《选蜀都》记载:榛栗裂开发芽。

王逸在《荔枝赋》中写道:北燕献上了朔滨的大栗子。

侯国出产的栗子,大如鸡蛋。

桂阳有栗树,丛生,大如柿子。

越中出产的栗子,大如拳头。

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稷的事,宰我回答说:夏后氏用松树,殷人用柏树,周人用栗树。本条《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四作《论语》。

【赋】后汉蔡邕在《伤故栗赋》中写道:有人折断了蔡氏祠前的栗树,因此写了这篇赋,树是远方的嘉木,种在灵宇的前庭,形态优美,像碧玉一样晶莹,根茎丰美,本应茂盛长久,却遭遇了灾祸,夭折摧伤。

【启】梁庾坚吾在《谢东宫赉栗启》中写道:查或火成,钻以为屑,柰称煎用,曝而成糗,未若北燕巨实,用夺荣枯,南国脯山,翻惭齿决,承恩踊跃,对闻喜之河,念报屏营,问知来之鸟。

◇胡桃

《广志》记载:陈仓的胡桃,皮薄肉多,阴平的胡桃,大而皮脆,急抓就会碎。

《博物志》记载:张骞从西域回来,带回了胡桃。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有八十四株胡桃树。

荀氏《春秋祠制》记载:常设祭祀时用胡桃。

吴时《外国志》记载:大秦国有枣子、榛子、胡桃、莲藕和杂果。

【启】梁沈约在《为柳世隆谢赐乐游胡桃启》中写道:胡桃来自禁园,味道超过井络,动物回祇,在微必应,这是胡羯奔逃的吉兆。

【书】后汉孔融在《与诸卿书》中写道:多惠胡桃,深知笃意。

晋钮滔母在《答吴国书》中写道:胡桃原产于西羌,外刚内柔,质地像古贤,想要献上贡品。

◇林檎

《广志》记载:林檎像赤柰,也叫黑檎,广黑檎像赤柰,一名林檎像赤柰,明本一名林檎以下作一名来禽,意思是味道甘甜,熟了就会引来禽鸟。

刘桢在《京口记》中写道:南国有很多林檎。

【书】梁刘孝威在《谢赉林檎书》中写道:勇闻齐国,止锡二桃,远至仙方,裁蒙数枣。岂如恩丰汉箧,赐广魏奁,〈女毛〉女数而仅通,筭郎计而方得,生於玉井之侧,出自金膏之地,上灵所贵,下土希逢。

【启】梁庾肩吾在《谢赉林檎启》中写道: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岷山虽植,路重阻而来难,未有徙核圆丘,移根阆坂,仙厨始摘,犹青玉之盘,下贱爰颁,遂入抽蒲之座。

◇甘藷

像竽,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陈祈畅异物志》。也有巨魁,剥去皮,肉白,南方用来代替米穀,宾客也设宴时使用,出产于交北。

◇沙棠

像棠,味道像李子,无核。

《吕氏春秋》记载:果实中最美的是棠实。

◇椰

《神异经》记载:东南荒中,椰树高二十多丈,叶子像甘瓜,两子成落,生幸,椰如甘瓜,如两眼,谓之萼,萼越王头下生子,三成而熟,形状像寒瓜。

《广志》记载:高六七尺的椰树,没有枝条,叶子像束蒲,美如蜜,核中有白肤,厚半寸,味道像胡桃,出产于交北。

《选》曰吴,椰叶无阴。

《七命》记载:剖开椰子的壳。

◇枇杷

仲长统在《昌言》中写道:现在君主不想着甘露零,醴泉涌,却担心枇杷和荔枝腐烂,真是鄙陋。

《荆州土地记》记载:宜都出产大枇杷。

《广州记》记载:枇杷和石榴,参杂在京都。

《华山记》记载:华山讲堂西头,有枇杷园。

《晋宫

阁名》说:华林园中有四株枇杷树。

【赋】宋周祗的枇杷赋说:从前鲁国的季孙有一棵好树,韩宣子赋诗赞美它,屈原在《离骚》中也写了橘赋,至于枇杷树,寒暑不变,顶着雪花绽放花朵,我在庭院中种植它,于是赋诗说,名字与乐器相同,质地像松竹一样坚贞,四季只采一次,白色的花朵在冬天散发香气,雪花滋润它绿色的花蕊,秋风掩埋它坚韧的枝条,远远望去朦胧不清,近看却稀疏寥落。

宋谢瞻的安成郡庭枇杷树赋说:这是南国的佳木,在邦国的庭院中延展生长,禀承金秋的清爽枝条,怀抱东阳的温暖阳光,在结霜时开始绽放寒花,在细露中结成炎热的果实,高高地临在屋脊之上,轻轻拂过台阶上的露水。

◇燕薁

《毛诗》说:六月吃郁和薁。

魏都,萸梅和杨李留郁,[《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曹毗的魏都赋说英梅杨李,若留郁棣,此处有误。]俗称燕郁。

◇檖

《诗》说:低湿的地方有树檖,疏,赤罗或名山梨,现在叫杨檖,树的果实像梨,但小一些,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尔雅》说:檖,罗。

◇蒟子

树像桑树,取它的果实做酱,汉音范,[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汉书注,范作矩,此处有误。]

广[御览作广志。]薆[御览作蔓。]生依树也。

◇枳椇

《诗》说:南山有枸,疏,枳椇树像白杨,果实长在枝端,称为木蜜,从令人酒薄,以为屋柱,酒皆薄。

《礼》说:妇人的礼物,椇榛脯脩枣栗。

广志,以[《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四作子似]珊瑚树,乾者益之矣。[御览作益美。]

◇柚

《尔雅》说:柚,条也,[像橙子,果实酸。]出江南。

《广志》说:成都有柚,大如斗。

《尚书》说:杨州的特产是橘柚。

《离骚》[《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楚辞。]说:斥逐鸿鹄,乃近鸱枭,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吕氏春秋》说:果之美者,云梦之柚。

《月令》说:吃橘柚。

《列传》[御览九百七十三作列子。]说:吴越之间,有一种树,名叫柚,树碧绿而冬天常青,果实红色而味道酸,过淮北就变成杞。

【赞】晋郭璞的柚赞说:厥苞橘柚,精者曰甘,实染繁霜,叶鲜翠蓝,屈生嘉叹,以为美谈。

◇木瓜

《尔雅》说:楙,木瓜也。

《广志》说:木瓜子可以储藏,枝条可以做杖,号称一尺百二十节。

《毛诗》说:木瓜,赞美齐桓公,卫被翟人打败,出处于漕,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卫人思之,欲厚报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五株木瓜。

【赋】宋何承天的木瓜赋说:美中州之佳树,表闲冶之丽姿,结灵根以诞秀,倾朝日以扬晖,擢丛柯之冉冉,布翠叶而蕤葳,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当大夏之方隆,愧微幹之纤挠,岂隐扑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离众用而获宁,永端己以厉操,原佳人之吊投,思同归以讬好,顾卫风之攸珍,虽琼琚而匪报。

◇杜梨

《尔雅》说:杜,甘棠也,杜,赤棠,白者棠。

《毛诗》说: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又说:有杕之杜,[杕,独也。]

《韩诗外传》说:邵伯在朝,有司请召民,邵伯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大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庐於棠树之下,百姓大悦,诗人见而歌焉。

【赋】晋孙楚的杕杜赋说:家弟以虞氏梨赋见示,余谓岂以梨有用之为贵,杜无用之为贱,故用获全,所以为贵,有用获残,所以为贱,故赋云之,惟有杕之为杜,齐万物而并生,其质菲薄,既不施於器用,华叶疏悴,靡休荫之茂荣,昔在邵伯,听讼述职,甘棠作颂,垂之罔极。

◇芋

援神契说:仲冬昴星中,收莒芋,亦芋也。

《说文》说:齐人称莒。

汉[《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五作汉书。]汝南有鸿隙大陂,翟方[御览方下有进字。]为丞相,秦[御览作奏。]破之,郡中追焉,[御览作怨。]童谣说:怀我陂,[御览作坏陂谁。]翟子威,饭我食,[御览食上有豆字。]羹芋魁。

秦破翟,[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五作《汉书》:翟作赵。]卓氏说:吾闻岷山之下,沃野,有阴蹲鸱,至死不饥,乃求远迁,致之於临邛。

《广志》说:有君子芋,大如斗魁,青边芋淡善芋,大如瓶,少子,叶如彻盖,缃色紫茎。

本草,芋土芝。

选蜀都,间蹲鸱之沃野,则以为世济阳九,注,济人饥也,叶似蹲鸱。

◇杨梅

《郭子》说:杨氏子年九岁,孔君平诣其父,设果有杨梅,孔指示儿说:此贵君家果,儿应声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临海异物志》说:杨梅,其子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甜酸。

裴氏《广州记》说:庐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海人时登采拾,正得於上饱,不得持下。

《博物志》说:地有章名,则生杨梅,无章名亦有耳,有章名无之也。

吴兴记说:故章县北有石郭山,上生杨梅,常以贡御。

《南越志》说:熙安县多杨梅。

【颂】梁江淹的杨梅颂说: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曰绣壑,炤霞绮峦。

◇蒲萄

《广志》说:蒲萄有黄白黑三种。

《本草》说:蒲萄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少饥,延年轻身。

《史记》说: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汉书》说:且末国无雷国罽宾国,皆有蒲萄。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常下,帝设蒲萄酒。

《续汉书》说:敦煌张氏家传说:扶风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遗张让,即称凉州刺史。

《博物志》说:西域蒲萄酒,传云可至十年。

又说:张骞使西域还,得蒲萄。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蒲萄百七十八株。

魏文帝诏群臣说:且说蒲

葡萄,醉酒后醒来,带着露水吃,甜而不腻,酸而不脆,冷而寒,味道悠长,汁水多,能除烦解腻。还可以酿成酒,比用麹米酿的酒更甜,容易醉但也容易醒,光是说起它就让人流口水,更何况亲自品尝呢?其他地方的果实,哪有能与之相比的。

《秦州记》说:秦地的野外有很多葡萄。

《博物志》说:葡萄可以用来喂牲畜。

杜恕(《太平御览》中作杜笃)在《边论》中提到,汉朝征讨匈奴时,带回了胡麻、葡萄、稗麦、苜蓿,以展示土地的广阔。

龟兹国的胡人生活奢侈,家里有上千斛的葡萄,汉朝的使者带回了葡萄的果实,在离宫别馆旁边都种上了。

北齐的李元忠送给世宗一盘葡萄,世宗回赠了白缣,并写信说:突然收到葡萄,深感惭愧,特此送上百匹绢,以表达对您清德的酬谢。

汉朝的李广(《太平御览》中作《汉书》:广下有利字)作为二师将军,攻破大宛后,带回了葡萄的种子,归汉。

【赋】魏都,皇筱怀风,葡萄结阴。

魏锺会的《葡萄赋》说:赞美天道的广覆,欣赏阳泽的至淳,看远方的奇异,没有比这果实更珍贵的了,它寄托在玄圃的灵根,种植在昆山的高垠,绿叶茂盛,像重重阴影,遮蔽了太阳,秀房陆离,像紫英乘着素波,仰承甘液的灵露,下吸丰润的醴泉,总集众和的淑美,体察自然的至气,珍味完备,与物无俦,清浊外畅,甘旨内遒,滋醳膏润,入口散流。

晋荀勖的《葡萄赋》说:灵运宣流,休祥允淑,赞美秋天的方向,乾元是畜,有葡萄的珍伟奇,应淳和而延育。

◇槟榔

周成的《杂字》说:槟榔是一种果实,形状像螺,可以食用。

李当之的《药录》说:槟榔也叫槟门。

《广志》说:槟榔是木本果实,树没有枝条,像柱子一样,顶端长穗而秀美,下面有棘针重叠,当地人珍视它,作为口食,也出产在交趾。

《林邑记》说:槟榔树高十多丈,树皮像青桐,节像桂竹,下面森秀无枝,顶端有叶子,叶子像甘蕉,条派开破,仰望时渺渺,像竹梢上的蕉丛,风来时独自摇动,像举着羽扇扫天,叶子下面连着几房果实,每房有几十颗果实,家里有几百棵树。

《异物志》说:槟榔树像笋竹一样生竿,近顶端五六尺处,洪肿起来像瘣木,裂开后像黍秀,没有花却结出果实,大小如桃李,天生有棘重累在下面,用来保护果实,剖开它的上皮,煮熟后贯穿起来,坚硬如干枣,和夫留古贲一起吃,则滑美下气,能消宿食。

《南中八郡志》说:槟榔在当地人眼中很贵重,婚族客人来时必须先奉上,如果不设槟榔,会引起嫌恨。

顾徽的《广州记》说:山槟榔形状小,但比蒳子大,蒳子当地人也叫槟榔。

【诗】梁刘孝绰的《咏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饷槟榔诗》说:陈乳何能贵,烂舌不成珍,空持渝浩齿,非但污丹唇,别有无枝实,曾要湛上人,羞比朱樱就,讵易紫梨津,莫言蒂中久,当看心里新,微芳虽不足,含咀原相亲。

周庾信的《咏槟榔诗》说: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

【启】梁王孺的《谢赐于纮利所献槟榔启》说:窃以文轨一覃,充仞斯及,入侍请朔,航海梯山,献琛奉,[句有脱文。]充庖盈府,故其取题左赋,多述瑜书,萍实非甘,荔葩惭美。

梁庾肩吾的《谢赉槟榔启》说:形均绿竹,讵扫山坛,色譬青桐,不生空井,事逾紫柰,用兼芳菊,方为口实,永以蠲痾。

又《谢东宫赉槟榔启》说:无劳朱实,兼荔支之五滋,能发红颜,类芙蓉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陈,出珠盘而下逮,泽深温柰,恩均含枣。

【笺】喻益期的《笺》说:槟榔确实是南越的可观之物,果实非常特别,树木也很特异,大的有三围,高的有九丈,叶子聚集在树端,果实结在叶子下面,花秀在房中,果实结在房外,它的穗像禾,果实像穀,皮像桐而厚,节像竹而密,中间空,外面劲,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邪,调直亭亭,千百若一,走在林中则寥朗,庇荫下则萧条,确实可以长吟,可以远想,但它不耐霜,不能在北方种植,必须在海南种植,辽然万里,如果没有长者的眼光,自然会深感遗憾。

◇荔支

《广志》说:荔支树高五六丈,像桂树一样大,绿叶蓬蓬,冬夏都茂盛,青花红果,大小如鸡蛋,核黄黑,像熟莲子,果实白如昉,甘甜多汁,像安石榴,有甜醋味的,到中午时,果实会变红,就可以吃了,一棵树下能结百斛果实。

《东观汉记》说:单于来朝时,赐予橙橘、龙眼、荔支。

谢承的《后汉书》说:汝南的唐羌,担任临武长,县接交州,州里以前进贡荔支和生犀,唐羌上书谏言,于是停止了进贡。

《吴录》说:苍梧有很多荔支,生长在山中,人家也种植。

魏文帝诏群臣说:南方有龙眼荔支,难道比不上西园的蒲萄和石蜜吗?

竺法真的《登罗山疏》说:荔支像冬青,夏至时果实变红,可以食用。

《南中八郡志》说:犍为僰道县出产荔支。

【诗】梁刘霁的《咏荔支诗》说:叔师贵其珍,武仲称斯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

【赋】后汉王逸的《荔支赋》说:暧若朝云之兴,森如横天之彗,湛若大厦之容,郁如峻岳之势,脩幹纷错,绿叶臻臻,灼灼若朝霞之暎日,离离如繁星之著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润侔和璧,奇喻五黄,仰叹丽表,俯尝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启】齐孔稚珪的《谢赐生荔支启》说:绿叶云舒,朱实星映,离离昔闻,晔晔今睹,信西〈山氏〉之佳珍,谅东鄙之未识。

王逸的赋,[已见上。]角卯兴而灵华敷,大火中而朱实繁,灼灼丹华吐日,离离繁星著天。

七命,坼龙眼之房也。

◇益智

《广志》说:益智的叶子像丛荷,长一丈多,根有小枝,高的有八九寸,没有叶萼,果实丛生,大小如枣,中间有黑皮白肉。

核小的叫做益智,含在嘴里可以摄取唾液,产自万寿,也生长在交趾。

《南方草物状》说:益智子像笔毫,长七八分,二月开花,颜色像莲花,果实五六月成熟,味道辛辣,混合五味,中间芬芳,也可以用盐晒干,产自交趾合浦。

顾徽的《广州记》说:益智的叶子像蘘荷,茎像竹箭,果实从中心长出,一枝有十个果实,果肉白滑,剖开四瓣去掉,取外皮,用蜜煮成粽子,味道辛辣。

周景式的《庐山记》说:山上的果实有益智葡萄。

《三十六国春秋》说:安帝元年,卢循担任广州刺史,卢循送给裕益智粽子,裕则回赠续命汤。

【诗】梁刘孝胜的《咏益智诗》说:在铜岭上挺立芬芳,在石门端抽出嫩芽,连丛的叶子离开本枝,混杂在雕盘中,宁愿推举不迷草,怎能消灭聪明丸,如果遇到公子的宴会,才能长久地享受夜晚的欢乐。

【书】慧远法师回复卢循的信说:收到六种馈赠,深感情意深厚,益智是一方的美味,就在僧人中流传。

◇椹

《古今注》说:椹,是桑树的果实。

《诗》说:吃我的桑椹,怀念我的好声音,唉,鸠鸟啊,不要吃桑椹。

武[本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作汉武内传,此有脱文。]药有扶桑丹椹。

魏略,杨沛[杨沛下有脱文,见御览九百七十三。]

《世说》:张天锡为晋孝武,[《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三武下有所器二字。]问北方什么物品珍贵,回答说:桑椹香甜,人吃了没有嫉妒心。

北方的白椹,长数寸,非常美味,[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异苑。]

东方有八十丈高的桑树,上面有椹,长三尺五寸,圆与长相等,[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东方朔神异记。]

王甲用北方的椹与江东的黄甘相比,于是引荐王甲为宾客,起初谢公认为王甲在胡说,王甲就买了骏马,在椹熟时,送了十枚,[本条御览九百七十三作《世说》:此有脱文。]

◇芭蕉

《广志》说:芭蕉又叫芭苴,或者叫甘蕉,茎像荷芋,重皮相裹,大小如盂斗,叶子宽一尺,长一丈,有角子,长六七寸四五寸二三寸,两两相对,像相抱的形状,剥去外皮,颜色黄白,味道像葡萄,甜而脆,也能饱腹,茎解散如丝,可以织成葛布,叫做蕉葛,虽然脆但好,颜色黄白,不如葛布的赤色,产自交趾建安。

《南州异物志》说:甘蕉是草类,看起来像树,大的有一围多,叶子长一丈,或者七八尺多,二尺左右,花大如酒杯,形状颜色像芙蓉,长在茎的末端,有百多个子,叫做房,根像芋块,大的如车毂,果实随着花长,每朵花闭合时,各有六个子,先后相次,子不一起生,花不一起落,这种蕉有三种,一种子大如手拇指长而尖,像羊角,叫羊角蕉,味道最甜,一种子大如鸡卵,像羊乳,叫牛乳蕉,味道稍逊于羊角蕉,一种大如藕,长六七寸,形状正方,味道稍差,最不好,取其闭合的花,用灰练之,织成彩布。

《异物志》说:芭蕉茎像芋,用锅煮成丝,可以织成细布。

《南方草物状》说:蕉树的子房相连,甜美,也可以用蜜藏。

《游名山志》说:赤岩山,水石之间,只有甘蕉林,高的有十丈。

《晋宫阁名》说:华林园有两株芭蕉。

顾徽的《广州记》说:甘蕉与蕉,花实根叶没有区别,只是江南土地温暖,不经霜冻,四季花叶,展开成熟,未熟时也苦涩。

【诗】梁沈约的《咏甘蕉诗》说:抽出的叶子确实有一丈长,茎干确实有一围粗,流出的甘甜掩盖了椰子的果实,细弱的丝线覆盖了细布衣。

【赋】梁徐摛的《冬蕉卷心赋》说:在孤翠中拔出残心,在冬馀中种植晚玩,枝在风中横斜而碎色,叶在雪中浸润而傍枯。

【赞】宋谢灵运的《芭蕉赞》说:生命的分布本来多端,芭蕉知道不统一,合萼不结核,开花何由结果,至人善于取譬,无宰谁能律,不要迷恋缘合时,应当看到分散日。

宋卞敬宗的《甘蕉赞》说: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果实惟甘,味道无足。

【文】梁沈约的《脩竹弹甘蕉文》说:长兼淇园贞幹臣脩竹稽首,臣听说芟荑蕴崇,是农夫的善法,无使滋蔓,是翦恶的良图,没有蠹苗害稼,不加穷伐的,切寻苏台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擢本盈寻,垂荫含丈,阶缘宠渥,铃衡百卉,而与夺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为己力,风闻籍听,非复一涂,犹谓爱憎异说,所以挂乎严网,今月某日,有台西阶泽兰萱草,到园同诉,自称虽惭杞梓,颇异蒿蓬,阳景所临,由来无隔,今月某日,巫岫敛云,臻楼开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瞩,而甘蕉攒茎布影,独见鄣蔽,虽处台隅,遂同幽谷,臣谓偏辞难信,敢察以情,登摄甘蕉左近杜若江离,依源辨覆,两草各处,异列同款,既有证据,羌非风闻,切寻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香,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彫之心,盖阙葵藿倾阳之识,冯籍庆会,稽绝伦等,而得人之誉靡即,称平之声寂寞,遂使言树之草,忘忧之用莫施,无绝之芳,当门之弊斯在,妨贤败政,孰过於此,而不除戮,宪章安用,请以见事,徙根翦叶,斥出台外,庶惩彼将来,谢此众屈。

◇甘蔗

《说文》说:诸蔗也。

《广志》说:干蔗的糖浆是石蜜。

《神异经》说:南方荒内有盰睹林,高百丈,围三丈八尺,节短多汁,甜如蜜。

魏文帝的《典论》说: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邓展等共饮,宿闻展有手臂,晓五兵,余与论剑良久,谓余言,将军法非也,求与余对,酒酣耳热,方食干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江表传》说:孙亮派黄门,用银碗并盖,到中藏吏那里取交州所献的甘蔗糖浆,黄门先恨藏吏,用老鼠屎投入糖浆中,启言吏不谨慎,亮叫吏持糖浆器入,问:这器既然盖着,有油覆盖,无缘有此,黄门将有恨你吗,吏叩头说:曾经从某求官莞席,席有数,不敢与,亮说:必是此也,问之具服。

《南中八郡志》记载:交阯地区有一种甘蔗,周长几寸,长一丈多,很像竹子,折断后食用,非常甜,榨取汁液,晒干后制成糖浆,入口即化,当地人称之为石蜜。

沈约的《宋书》记载:魏主向安北将军致意,说远道而来非常疲惫,如果有甘蔗和酒,可以分享一些。世祖派人回答说:知道你们路途劳顿,现在送上两壶酒和一百根甘蔗。《汉书》中也有记载:百味美酒和布兰生,太尊柘浆可以解酒。

骚,臑鳖炮焦有柘浆。

《世说新语》记载:顾凯之担任虎头将军时,每次吃甘蔗,都是从尾部吃到根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吃可以逐渐进入佳境。

又记载:扶南地区的甘蔗一丈长有三节,见到太阳就会融化,风吹就会折断。

【诗】魏陈王曹植的诗中说:都蔗虽然甜,但用杖打它一定会折断;巧言虽然美,但使用它一定会灭亡。

【赋】晋张协的《都蔗赋》中说:在九秋的美好早晨,玄酎酒刚刚酿成,黄华浮在酒杯上,连续几天畅饮,折断甘蔗来解渴,就像喝甜酒含着蜜一样,清甜的汁液比紫梨还要滋润,流出的汁液比朱橘还要丰富,即使是苏妙也比不上,更何况是沙棠和椰实。

◇瓜

《尔雅》中说:瓞瓝其绍瓞,[郭注,俗称瓝为瓞绍者,瓜蔓的末端也会结子,只是比较小。]

《广志》中说:瓜的产地,以辽东、庐江、敦煌的品种为最佳,有鱼瓜、狸头瓜、蜜筩瓜、女臂瓜、羊核瓜,如[《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如上有又有鱼瓜犬瓜六字。]斛,产自凉州,旧阳城的御瓜,有青登瓜,大小如三斗的魁,有桂枝瓜,长二尺多,蜀地气候温暖,吃瓜可以吃到冬天。

《礼记》中说:为天子削瓜的人,要削成两半,用细布包起来;为国君削瓜的人,要削成四半,用粗布包起来;为大夫削瓜的人,要削成八半,不包布;为士削瓜的人,要削成十六半,不包布;为庶人削瓜的人,要直接咬食。

《毛诗》中说:绵绵瓜瓞,象征着人民的初生。

《左传》中说:齐侯派连称和管至父去戍守葵丘,瓜熟时出发,说:等到瓜熟时再换人。

《龙鱼河图》中说:瓜有两个鼻子的会杀人。

古文琐语中说:起初刑史子臣对宋景公说:从今以后五祀日,我会死,我死后五年,五月丁亥日,吴国会灭亡,再过五祀,八月辛巳日,您会去世。刑史子臣到了他说的那天,早上见了景公,晚上就死了。后来吴国灭亡,景公害怕,想起刑史子臣的话,到了他说的那天,逃到瓜圃,结果死在那里,找到时已经被虫子吃掉了。

《家语》中说:曾子种瓜时不小心斩断了瓜根,曾晳大怒,用大杖打他的背,曾子倒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孔子听说后,告诉门下的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派人请孔子,孔子说:舜侍奉瞽叟时,小打就接受,大打就逃走。现在曾参侍奉父亲,委身以待暴怒,自己死了还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贾谊书》中说:梁国大夫宋就担任边县的县令,与楚国接壤,梁国和楚国的边亭都种瓜。梁国的边亭勤劳灌溉,瓜长得很好;楚国的边亭懒惰不灌溉,瓜长得不好。楚国的县令因为梁国的瓜好而生气,晚上派人去偷梁国的瓜。梁国的人发现了,想去报复偷楚国的瓜。宋就说:这是结怨的做法。于是派人晚上去偷偷灌溉楚国的瓜。楚国的瓜第二天早上就长好了,楚国的人发现后,才知道是梁国的人做的。楚国的县令非常高兴,报告了楚王,楚王用重礼感谢梁国,梁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由此建立。

古文奇字中说:秦始皇秘密派人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处种瓜,瓜成熟后,派人上书说:瓜在冬天结果。秦始皇下诏让博士和诸生解释,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同,于是让他们去看瓜,结果触发了机关,儒生们都被压死。

《续汉书》中说:安帝时,有瓜异本共生,当时认为是吉祥的瓜。

《汉武内传》中说:西王母的仙药中有空同灵瓜。

又说:西王母对上元夫人说:后来造火朱[内传作朱火。]山陵,吃了灵瓜,味道非常好,回忆这个味道已经七千年了。

《吴越春秋》中说:吴王夫差被越国打败,逃走时吃了自生的瓜。

《吴录》中说:姚俊经常种瓜菜,灌溉园子来维持生活,有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接受。

《吴志》中说:步骘避难到江南,单身穷困,靠种瓜自给自足。

《博物志》中说:人用冷水浸泡到膝盖,可以一口气吃几十个瓜;浸泡到腰部,吃的更多;浸泡到脖子,可以吃一百多个瓜,浸泡的水也会有瓜的气味。

《神仙传》中说:葛玄冬天为客人准备生枣和生瓜。晋录中说:咸宁年间,成都出现了同蒂的嘉瓜。《抱朴子》中说:五原的蔡诞进山回来后,欺骗家人说到了昆仑山,昆仑山有玉瓜,光明透亮而坚硬,需要用玉井水洗过才能变软食用。

《搜神记》中说:当时有个叫徐光的人,常在市里施展法术,向人要瓜,主人不给,他就向人要瓜瓣,种在地上,不久瓜就长出来,开花结果,他取来吃,还分给围观的人,卖瓜的人回头看自己的瓜,发现都消失了。

曹娥的父亲溺水而死,曹娥看到瓜浮在水上,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出自《幽明录》。]

孙锺是富春人,和母亲住在一起,非常孝顺,种瓜为业。忽然有三个年轻人来要瓜,为孙锺选定了墓地,出门后都变成了白鹤。[孙锺是孙权的祖父。]

《毛诗》中说:文王的兴起,源于大王的功绩。绵绵瓜瓞,瓜瓞唪唪,象征着人民的初生,从土漆沮开始,是王化的根本。

《神仙传》中记载:有青登瓜,大小如三斗的魁,外表黑色,里面红色,呈现出素白和红色,拿着它的人会长寿,吃了它的人会成仙。

《地官》中说:委人,掌管畜聚物瓜瓠芋葵。

《礼记》中说:仲冬时节如果施行秋令,天会下雨,瓜瓠不会成熟。[雨雪混杂而下。]

《论语》中说: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能挂在那里不吃呢?

《史记》中说:邵平原是秦国的东陵侯,秦灭后成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非常美,所以世人称之为东陵瓜。又叫做青门瓜,青门就是东陵。

武[《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汉武内传。]仙山[御览作之。]上药,有云[御览作空同二字。]灵瓜,四劫不实。

后魏,[《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后魏书。]郭祚担任太子少师,肃宗年幼,郭祚怀揣一个黄〈扁瓜〉,献给肃宗。当时赵桃子深受世宗信任,郭祚私下侍奉他,人们称他为桃弓仆射,黄瓜少师。

《列仙传》中说:汉[《太平御览》九百七十八作溪人。]者,南郡偏人,住在山门,仙人来买瓜,教他练瓜,与附子桂实一起藏在春花中服用,一年后能飞登山入水,听说往来海边的诸

在洞中,仙人以瓜为赌注,黄瓜有数千顷,让人闭上眼睛,就能到达方丈山。

《本草经》说:水芝就是白瓜和甘瓜。

晋代的桑虞,字子深,家里园子里的瓜熟了,有人翻墙偷瓜,桑虞看到后,因为园子的篱笆有很多棘刺,就让人为偷瓜的人开道,等到偷瓜的人背着瓜出来,看到道路通了,知道是桑虞让人清除的,于是送还了瓜,并叩头请罪,桑虞原谅了他。

齐代的韩虞(《太平御览》作灵)敏的哥哥灵珍,早年丧父,两人都有孝心,家里贫穷,无法办理丧事,就一起种了半亩瓜,早上采摘晚上又长出来,于是办妥了丧事。

刘挥,字茂谦,跟随明帝在野外射雉,口渴疲倦,得到了早春的瓜,与明帝一起剖开瓜吃,明帝怀念他的旧德,对他非常厚待,因此一年内三次升迁,最后成为御史中丞。

梁代的任昉,字彦升,去世时,高祖正在吃四苑的纤瓜,听到消息后扔掉了瓜,悲伤得无法自持。

《洞冥记》说:有一种龙肝瓜,长一尺,花红叶素,生长在冰谷,称为冰谷素叶瓜,霍山下有洞台,是司命君的府邸,里面有神盘瓜和灵瓜,吃了可以到达玄妙的境界。

《庄子》说:朽烂的瓜可以变成鱼,这是事物的变化。

《文选》说:魏文帝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把甘瓜沉入清泉中。

刘桢的《瓜赋》说:三心在角落,温风在傍晚,瓜藤伸展,美丽远播,黄花灿烂,果实独特,形状各异,用途不同。

晋太康八年,王濬的园子里长出了嘉瓜,两茎一果。

【诗】晋代阮籍的诗说:从前听说东陵瓜,现在就在青门外,田地连绵,母子相依,五色照耀朝阳,嘉宾四面来会。

【赋】魏代刘桢的《瓜赋》说:形状各异,用途不同,光彩夺目,九色混杂,起初苦涩,最终甘甜,适时成熟,含香吐芳,蓝皮密理,白肉红瓤,命园丁献上最好的瓜。投入清流,一浮一沉,用金刀切开,四剖三离,放在雕盘上,盖上细布,甘甜超过蜜房,清凉胜过冰圭。

晋代陆机的《瓜赋》说:金色的花朵在秀美的藤上绽放,玉色的果实结在枝头,翠绿的叶子遮蔽阳光,修长的茎上星星点点。瓜的种类繁多,有括楼、定桃、黄扁瓜、白传、金叉、蜜筩、小青、大班、玄骭、素碗、狸首、虎蹯,东陵瓜出自秦谷,桂髓瓜来自巫山,五色斑斓,形状各异,有的文采斑斓,有的素白怀丹,香气浓郁,味道无穷,德泽广被,道义流布,若用寒水浸泡,夏凌淬炼,外敛越气,内凝温液,体如握虚,离如剖冰。

晋代嵇含的《瓜赋》说:世人说三芝,瓜是其中之一,所以根植玉岩,叶润飞泉,采摘者长寿,食用者成仙,称为云芝,芙蕖振采濯茎,玄濑葩映,无与伦比,称为水芝,甘瓜广泛种植,用来祭祀神灵,名字既美,味道也奇,称为土芝,剖开甘瓜,既淳且香,饥饿者食用,忘困解醉,味道流遍五脏,冷气反其迷精。

晋代张载的《瓜赋》说:羊骹、虎掌、桂枝、蜜筩,有的外表玄黑内里丹红,有的外表素白内含红色,外皮丰腴,内瓤绿醲,甘柤夏熟,丹木柰含芳,朱李零落在桂圃,蒲萄溃烂在椒床,虽然这些菜肴独特,但都比不上这瓜的美味,超越南海的椰子,胜过衡阳的橘柚,至于槟榔、椰实、龙眼、荔枝,虽然珍贵,但难以得到,论实比德,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晋代傅玄的《瓜赋》说:顺应时运,负甲而生,次落英的密叶,交萎私的修茎,珍重其珍,沉入清源,用吴刀剖开,放在朱盘上,中剖四破,虽然分开却像完整,味道兼五味,香气如芳兰,越冷越甘甜,颐神解烦,细肌密理,多瓤少瓣,形状独特,食之不厌。

梁代张缵的《瓜赋》说:这瓜果实茂盛,体太素的纯精,吸收玄润于浮霄,含皇泽于夏庭,于是苍春发岁,天地交和,开垦沃土,种植播种,纳佳种于畦畹,应时运而发芽,挥萌散孽,栽叶负柯,蓊茸郁薈,莽尊婆娑,晞庆云以吐蕤,仰旭日之敷花,朝希重阳,夕承朗月,清露湛而宵降,翔风穆以晨发,振柯翘之绕若,顾惠气以滋悦,感灵化而絪缊,睹佳实之并结,始怀徵而苦发,终感宫而甘通,信不和而自馨,与九鼎乎齐功,蔓草是藉,密叶是蔽,潜湫独熟,堕茎落蒂,芬馥酷烈,气畅云际,申狄不能详其味,隶首不能为之计,昔东陵之甘瓜,美显名於中古,彼服闾之攸檐,乃众仙之所睹,美人神之同好,何厥用之弘普,惟令实於无穷,永可殖於灵圃。

【启】梁帝谢东宫赐瓜的启文说:金荣初献,琼蕊载珍,味道胜过蔗浆,甘甜超过石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注解

枣: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常用于祭祀和婚礼中。枣树因其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

杏:杏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医学和仙人相联系,如董奉的杏林传说。杏花也是春天的象征,常出现在诗词中,代表新生和希望。

栗:栗子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常用于祭祀。栗树象征着坚韧和持久。

胡桃:即核桃,原产于西域,后传入中国。

林檎:即苹果,古代称林檎。

甘藷:即甘薯,南方常见作物,可替代米谷。

沙棠:一种果实,味道类似李子,无核。

椰:椰子,热带植物,果实可食用。

枇杷:一种常绿乔木,果实可食,原产于中国南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燕薁:古代对某种果实的称呼,具体种类不详。

檖:古代对山梨的称呼,果实较小,味道酸甜。

蒟子:一种植物的果实,可制作酱料,具体种类不详。

枳:枳是一种酸橙类植物,其果实酸涩,象征着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

椇:椇是一种古老的果树,象征着坚韧和持久。

柚:一种柑橘类水果,果实大,味道酸甜,原产于中国南方。

木瓜:一种蔷薇科植物,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

杜梨:一种蔷薇科植物,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

芋:一种块茎植物,可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杨梅: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酸甜可口,原产于中国南方。

蒲萄:即葡萄,古代中国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具有甘甜多汁的特点,常用于酿酒。

槟榔:一种热带水果,古代南方地区常见,常用于招待宾客或作为口香糖。

荔支:即荔枝,古代南方水果,以甘甜多汁著称。

益智:一种植物,其果实小而有益智之效,常用于中药。

椹:桑树的果实,古代文献中常提及,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芭蕉: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可食,茎叶可用于纺织。

甘蔗:一种热带作物,茎秆富含糖分,常用于制糖或直接食用。

瓜: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丰收和富足,常用于祭祀和庆典。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后隐居于太湖,成为商贾。

海杏:指生长在湖中的杏树,果实大如拳。

光武坟: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

缥杏:指老子祠中的杏树,果实颜色淡青。

杏坛:传说中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讲学之处。

五沃之土:指肥沃的土地,适宜种植杏树。

白沙轻土:指沙质土壤,适宜播种杏树。

文杏:指杏木,因其纹理美观,常用于建筑装饰。

魁栗:指栗子中的大果,品质优良。

华林园:古代中国皇家园林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时期的皇家园林,以种植珍稀植物著称。

鲁季孙: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以种植珍稀植物闻名。

韩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以文学才华著称。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橘赋:屈原的作品之一,以橘树为主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枳椇:一种乔木,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

秦州记:古代地理书籍,记载了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的地理、物产等。

博物志:古代博物学著作,记载了各种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现象。

杜恕笃:杜恕,字笃,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人物,曾任边郡太守,著有《边论》。

龟兹国: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以盛产葡萄闻名。

李元忠:北齐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李广:西汉名将,曾为大将军,率军远征大宛,带回葡萄种子。

魏锺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著有《蒲萄赋》。

荀勖:晋朝文学家,著有《蒲萄赋》。

交趾:古代地名,今越南北部地区,古代以出产益智子闻名。

交阯: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是中国古代对越南北部的称呼。

石蜜:古代对甘蔗汁熬制而成的糖的称呼,因其质地坚硬如石而得名。

魏主:指北魏的皇帝,此处具体指北魏孝文帝。

安北:古代官职名,负责北方边境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世祖:指北魏孝文帝的祖父拓跋焘,北魏的第三位皇帝。

柘浆:古代对甘蔗汁的称呼,常用于解渴或制作甜食。

顾凯之: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以画虎闻名,被称为“虎头将军”。

扶南: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

都蔗:指优质的甘蔗,古代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瓞:小瓜,古代常用来比喻子孙繁衍。

瓝:瓜的一种,果实较小。

绍:瓜蔓上结的小瓜。

鱼瓜:一种瓜类,形状似鱼,故名。

狸头瓜:一种瓜类,形状似狸猫的头,故名。

蜜筩瓜:一种甜瓜,果实呈筒状,味道甜美。

女臂瓜:一种瓜类,形状似女子的手臂,故名。

羊核瓜:一种瓜类,果实内有核,形状似羊的核,故名。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为十斗。

青登瓜:一种瓜类,果实大如三斗魁,颜色青绿。

桂枝瓜:一种瓜类,果实长二尺馀,形状似桂枝。

副之:古代削瓜的一种礼仪,将瓜切成两半。

华之:古代削瓜的一种礼仪,将瓜切成四瓣。

累之:古代削瓜的一种礼仪,将瓜切成多瓣。

疐之:古代削瓜的一种礼仪,将瓜切成小块。

龁之:古代削瓜的一种礼仪,直接咬食。

绵绵瓜瓞:比喻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瓜时而往:指在瓜熟的时候前往。

及瓜而代:指在瓜熟的时候换防。

两鼻者杀人:古代迷信认为,瓜有两鼻者有毒,食之可致命。

刑史子臣:古代宋国的一位史官,以预言著称。

曾子:孔子的弟子,以孝道闻名。

曾晳:曾子的父亲,孔子弟子之一。

宋就:战国时期梁国的大夫,以智慧和仁德著称。

骊山硎谷: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所在地。

安帝:东汉皇帝刘祜,公元107年至125年在位。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药。

上元夫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与西王母关系密切。

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以好战著称。

姚俊:三国时期吴国的隐士,以种瓜为生。

步骘: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以清廉著称。

葛玄:三国时期吴国的道士,以炼丹术闻名。

徐光:东晋时期的道士,以法术著称。

曹娥:东汉时期的孝女,因救父而闻名。

孙锺:三国时期吴国的隐士,以种瓜为业。

邵平:秦朝末年的隐士,以种瓜为生。

郭祚:北魏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赵桃子:北魏时期的官员,以忠诚著称。

黄瓜少师:指郭祚,因其曾向肃宗献黄瓜而得名。

列仙传:古代记载神仙事迹的书籍。

洞冥记:古代神话传说集,记载了许多奇异的故事和仙境传说。

龙肝瓜: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瓜果,生长在冰谷中,具有特殊的神奇效果。

司命君: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的寿命和命运。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的著作,内容多为哲学思考和寓言故事。

文选: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的优秀诗文。

魏文帝:即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文学家。

吴质: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文学家。

刘桢: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陆机:西晋文学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

嵇含:西晋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侄子。

张载:西晋文学家,与弟张协并称“二张”。

傅玄:西晋文学家,政治家。

张缵:南朝梁代文学家。

梁帝:指南朝梁代的皇帝,此处可能指梁武帝萧衍。

东宫:古代指太子的居所,此处指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果树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每一种果树不仅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特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枣、杏、栗等果树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各种境遇和情感。例如,枣象征着长寿和吉祥,杏则与医学和仙人相联系,栗子则象征着坚韧和持久。

文中提到的果树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元素。例如,枣和栗常用于祭祀,柚子和荔枝则在中秋节和婚礼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对这些果树的描述,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多样性,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这些果树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传说,如《尔雅》、《礼记》、《晏子》、《孟子》等,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果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果树的描述和引用,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和宗教的繁荣和多样性。这些果树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这段古文通过引用多部古籍,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杏、栗、胡桃、林檎、甘藷、沙棠、椰、枇杷等植物的记载与描述。这些植物不仅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杏树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范蠡隐居太湖,宅中有海杏,象征着隐逸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孔子在杏坛讲学,杏坛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教育与智慧的传承。杏树的果实大如拳,象征着丰饶与吉祥。

栗树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象征着坚韧与廉洁。张元将落在他园中的栗子归还主人,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廉洁品质。栗子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还在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祭法》中提到春秋冬祠皆用栗,表明栗子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地位。

胡桃作为外来植物,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传入中国,象征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胡桃的坚硬外壳与柔软内核,常被用来比喻古代贤人的品质,外刚内柔,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人格的追求。

林檎(苹果)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果实,象征着美好与幸福。刘孝威在《谢赉林檎书》中将其比作仙方之果,表达了对恩赐的感激之情。林檎的甜美与稀有,使其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美好象征。

甘藷(甘薯)作为南方的重要作物,象征着农业的繁荣与人民的生计。甘藷的普及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成为宴请宾客的佳品,体现了古代南方农业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特色。

沙棠与椰子的记载,展现了古代对热带植物的认知。沙棠的无核与椰子的奇特形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记录。椰子作为热带水果,象征着异域风情与丰富的物产。

枇杷作为南方常见的水果,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生活。仲长统在《昌言》中批评君主忽视甘露与醴泉,却担心枇杷与荔枝的腐烂,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批判。枇杷的酸甜口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酸甜苦辣。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多种植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农业、文化、宗教与文学的丰富内涵。这些植物不仅是古代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阁名》中的华林园枇杷四株,展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奢华与精致。枇杷作为一种珍稀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荣耀。宋周祗的《枇杷赋》通过对枇杷树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植物的深厚情感。

《赋》中的枇杷树被赋予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寒暑无变,负雪扬华,象征着文人的坚贞与高洁。枇杷树的四季常青,素华冬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顽强精神。这种对植物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燕薁》中的郁及薁,虽然具体种类不详,但通过对这些果实的描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珍视。魏都的萸梅及杨李留郁,展现了古代城市园林的繁荣与多样性。这些果实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檖》中的山梨,虽然果实较小,但味道酸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古代人们对山梨的利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智慧。山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蒟子》中的蒟子,虽然具体种类不详,但其果实可制作酱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汉音范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蒟子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枳椇》中的枳椇树,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古代人们对枳椇的利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智慧。枳椇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柚》中的柚,果实大,味道酸甜,原产于中国南方。古代人们对柚的喜爱,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利用。柚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木瓜》中的木瓜,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古代人们对木瓜的利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智慧。木瓜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杜梨》中的杜梨,果实可食用,具有药用价值。古代人们对杜梨的利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智慧。杜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芋》中的芋,块茎可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古代人们对芋的利用,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智慧。芋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杨梅》中的杨梅,果实酸甜可口,原产于中国南方。古代人们对杨梅的喜爱,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利用。杨梅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蒲萄》中的蒲萄,即葡萄,果实可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古代人们对葡萄的喜爱,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利用。葡萄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葡萄、槟榔、荔枝等水果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物产的丰富认知和深厚情感。葡萄作为西域传入的水果,不仅因其甘甜多汁而受到喜爱,还因其酿酒的特性而被广泛种植和赞美。文中引用了《秦州记》、《博物志》等古籍,说明葡萄在秦州地区的广泛种植,以及其在西域国家如龟兹国的重要性。

槟榔作为南方地区的特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还在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提到槟榔树的高大和果实的珍贵,以及其在婚嫁、招待宾客中的礼仪作用,反映了古代南方社会的风俗习惯。

荔枝作为南方的珍稀水果,以其甘甜多汁和独特的风味受到推崇。文中引用了《广志》、《东观汉记》等古籍,说明荔枝在古代南方地区的广泛种植和其在朝廷贡品中的地位。魏文帝的诏书更是将荔枝与西域的葡萄、石蜜相提并论,显示了其在古代中国水果中的重要地位。

益智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其果实具有益智健脑的功效,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药用植物的重视。文中对益智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其植物学特征,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葡萄、槟榔、荔枝、益智等水果和植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物产的丰富认知和深厚情感。这些水果和植物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文化、礼仪、医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自然物产的赞美和描述,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本文通过对益智、椹、芭蕉和甘蔗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这些植物的认识和应用。益智子被描述为具有辛味和芬芳,可用于调味或盐曝,显示了其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椹作为桑树的果实,不仅在《诗经》中被提及,还在《世说》中作为珍贵物品出现,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芭蕉的描述则详细到其形态、用途和种类,显示了古代对植物分类和利用的细致观察。甘蔗的描述则突出了其甜味和制糖用途,同时也提到了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药用价值,反映了古代对植物多功能性的认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植物的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察和植物学知识,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这些植物的经济利用和文化象征。例如,益智子的描述中提到的‘益智粽’和‘续命汤’,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智慧和长寿。椹在《诗经》中的出现,则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物的审美和象征意义的赋予。芭蕉和甘蔗的描述,则展示了古代对热带植物的利用和贸易,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通过对植物形态、用途和种类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文献的精确和细致。同时,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文化象征和经济价值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代文献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描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中国植物学知识的重要资料,还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南中八郡志》中提到的甘蔗,不仅是古代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文化交流的象征。甘蔗的种植和利用,反映了古代南方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甜味的追求。甘蔗汁制成的石蜜,不仅是古代重要的甜味来源,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促进了南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沈约《宋书》中记载的魏主与世祖之间的甘蔗和酒的交换,反映了古代外交礼仪中的物质交换。甘蔗和酒作为珍贵的物品,不仅是外交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友好关系的象征。这种物质交换的背后,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互惠互利原则。

《汉书》中提到的柘浆,不仅是古代解渴的饮品,也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柘浆的制作和饮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甜味的喜爱,同时也展示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柘浆的出现,丰富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为后世的甜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世说》中顾凯之食蔗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顾凯之从蔗尾食至蔗本,象征着从平凡到美好的渐进过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的生活方式,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曹植的诗句“都蔗虽甘,杖之必折”,不仅是对甘蔗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甘蔗虽甜,但过于依赖则会折断,象征着人生中的得失与取舍。这种哲理思考,不仅体现了曹植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张协的《都蔗赋》通过对甘蔗的描写,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甘蔗的清甜与紫梨、朱橘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甘蔗的独特风味,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尔雅》中对瓜的分类和命名,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瓜类作物的细致观察和分类。瓜类的多样性,不仅展示了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这种分类和命名,不仅为后世农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礼记》中关于削瓜的礼仪,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不同身份的人在削瓜时的不同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差异,也展示了古代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礼仪规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生活,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左传》中提到的“瓜时而往”和“及瓜而代”,不仅是对瓜熟时节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军事制度的反映。瓜熟时节作为换防的标志,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严谨性,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这种军事制度,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管理,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龙鱼河图》中关于两鼻瓜杀人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瓜类作物的迷信和恐惧。这种迷信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这种迷信观念,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后世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家语》中曾子芸瓜的故事,不仅是对孝道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家庭伦理的反映。曾子因误斩瓜根而被父亲责打,体现了古代家庭中的严格教育。孔子对曾子的批评,不仅展示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也为后世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贾谊书》中宋就灌瓜的故事,不仅是对仁德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外交智慧的反映。宋就通过为楚人灌瓜,化解了两国的矛盾,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智慧和仁德。这种外交智慧,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外交策略,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续汉书》中关于嘉瓜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祥瑞的崇拜。嘉瓜的出现,被视为国家祥瑞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这种祥瑞观念,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吴越春秋》中吴王夫差食自生瓜的故事,不仅是对吴王夫差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反映。吴王夫差在战败后食自生瓜,体现了古代历史中的兴衰变迁。这种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博物志》中关于冷水渍瓜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瓜类作物的独特食用方法。这种食用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这种饮食文化,不仅影响了后世的饮食习惯,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神仙传》中葛玄设生瓜的故事,不仅是对神仙的描写,也是对古代道教文化的反映。葛玄设生瓜,体现了古代道教文化中的神秘色彩。这种道教文化,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宗教信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搜神记》中徐光种瓜的故事,不仅是对法术的描写,也是对古代民间传说的反映。徐光通过法术种瓜,体现了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奇色彩。这种民间传说,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世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毛诗》中“绵绵瓜瓞”的比喻,不仅是对子孙繁衍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家族观念的反映。瓜瓞绵绵,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延续,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这种家族观念,不仅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结构,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史记》中邵平种瓜的故事,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描写,也是对古代历史变迁的反映。邵平在秦灭后种瓜为生,体现了古代历史中的兴衰变迁。这种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列仙传》中关于练瓜的记载,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中的炼丹术。练瓜与附子桂实共藏,体现了古代道教文化中的神秘色彩。这种道教文化,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宗教信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段文本汇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瓜的各种记载和描述,展现了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实际用途。从神话传说中的神奇瓜果到现实生活中的瓜果种植和食用,瓜在古代文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洞冥记》中的龙肝瓜和神盘瓜灵瓜,体现了古代人对瓜的神化和崇拜。这些神奇的瓜果不仅生长在仙境中,还具有特殊的神奇效果,如食之者至玄也,反映了古代人对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追求。

其次,文本中引用的《庄子》中的“朽瓜化为鱼,物之变”,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万物变化无常的思想。瓜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其变化过程被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显示了古代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各种瓜赋,如刘桢的《瓜赋》、陆机的《瓜赋》、嵇含的《瓜赋》等,展现了瓜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赋文通过对瓜的形态、颜色、味道等方面的细致描写,不仅赞美了瓜的美味和实用价值,还赋予了瓜以道德和哲学的象征意义。例如,嵇含的《瓜赋》中将瓜比作三芝之一,认为食之者寿,食之者仙,体现了瓜在古代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瓜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例如,晋代的桑虞和韩虞敏兄弟通过种瓜来办葬事,显示了瓜在古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和生活实用性。刘挥与明帝射雉时得早春瓜,剖而食之,不仅解渴解倦,还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显示了瓜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梁帝谢东宫赉瓜启,则体现了瓜在宫廷礼仪中的象征意义。瓜作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被用来表达对太子的敬意和祝福,显示了瓜在古代宫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这段文本通过对瓜的多角度描写和引用,展现了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实际用途。从神话传说到哲学思考,从文学创作到现实生活,瓜在古代文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