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原文
火 烽燧 灯 烛 庭燎 灶 薪炭灰 烟
◇火
《释名》曰:火,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即皆毁坏也。
《山海经》曰:厌火国,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言能吐火。]易曰:离为火。
又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又曰:火就燥。
《尚书》曰:藻火粉米,[火为火字也。]
又曰:洪范,五行,二曰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又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言火逸而害玉也。]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又曰:若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火炎不可向近,尚可扑灭,浮言不可信用,尚可刑戮也。]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盛德在火。
《左传》曰:火龙黼黻。
又曰:郯子曰: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又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谓火正之官,配食於火星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见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戌之月,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者也。]
又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春秋考异邮》曰:火者,阳之精也。
白泽图曰:火之精宋无忌。
《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
《尸子》曰: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家语》曰:尧火帝而王,尚赤。
《地镜图》曰:黄金之见为火。
括地图曰: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
孙子兵法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隧。
《庄子》曰: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为薪犹薪(御览八百六十九薪上有前薪也前四字,此脱。)以指,指尽前薪之理,故火传而不灭,必得纳养之中,故命续而不绝。]
《战国策》曰:楚王游云梦,野火之起也,若云蜺。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汤五味,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韩子》曰:鲁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不救火,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所以不救也,事急不及以罚,救火者尽赏之,则举国不足以赏於民,请从行罚,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火以灭矣。
又曰:越王问於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何不试焚宫室,於是遂焚宫室,民莫能救火,乃下令曰:民之救火而死者,比死敌之赏,民之涂其体,被濡衣走火者,左二千人,右三千人,[事具刑法部。]
韩诗外传曰:晋平公藏宝之台烧,救火三日三夜,乃胜之,公子晏束帛而贺曰:臣闻王者藏於天下,诸侯藏於百姓,农夫藏於囷庾,今百姓乏於外,而赋敛无已,昔桀纣残贼,为天下戮,今皇天降灾於藏台,此是君之福也。
《史记》曰:庞涓追孙膑,膑量其行,暮当至马陵,乃伏兵斫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下,於是令齐军万弩夹道,暮火举而俱发,涓夜至,见白书,乃钻火烛读之,未毕,万弩俱发,庞涓大败。
又曰:骑劫攻即墨,田单取牛千头,衣以五采,束刀其角,结火其尾。
《汉书》曰:项王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其宫室,火三月不灭。
《三辅黄图》曰:秦始皇帝,葬骊山,六年之间,为项王所发,牧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淮南子》曰:阳遂见日,则然而为火,[阳遂金也,取金〈木孟〉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馀,有顷焦之,吹之则然,得火。]
《列女传》曰:梁姑姊,其室失火,兄子与二子在内,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曰:梁岂可户告人晓耶,被不义之名,何面见兄弟国人哉,遂赴火而死。
《列仙传》曰:甯封子,黄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烟,[事具烟部。]
又曰:陶安公,六安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冲天,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事具仙部。]
《东观汉记》曰:郅惲为长沙,有义士古初,遭父丧,未葬,邻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会火灭。
又曰:廉范为蜀郡,成都地迫屋狭,百姓夜作,以供衣食。又禁火,民复弊之,失火者日属,范令夜作,但使储水,百姓皆悦,[事具职官太守篇。]
又曰:梁鸿,牧豕长安上林苑中,失火,延人家,问所烧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言少,鸿原以身作,躬执其勤。
《樊英别传》曰:英隐於壶山,常有黑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后有从蜀来者,云是日大火,黑云平旦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
《汝南先贤传》曰:郭虑,[《太平御览》八百六十八作宪。]从南郊,含酒东北三噀,云齐失火,以厌之,后齐果上火事。
又曰:蔡君仲与人有至孝之心,母向终,棺在堂,西舍失火,火将至,君仲伏尸号哭,火越向东家。
《玄中记》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枝条,至四月火然,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草木叶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下,取柴以为薪,燃之无尽时,取其皮绩之,为火浣布。
《十洲记》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崖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
火中,燃其毛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岁。
又曰: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曰:山可百里许,取其兽毛,绩以为布,名曰火澣布,国人衣服之,此布垢洿,以水浣濯之,终日不絜,以火烧布,两食久许出,其垢即去,白如雪。
《广志》曰:火洲在南海中,火燃洲,其木不死更鲜。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萧丘之中,有自生之火,常以春起而秋灭,丘方千里,当火起时,此丘上纯生一种木,火起正着此木,木虽为火所着,但小燋黑,人或以为薪者,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则灌灭之,后复更用,如此无穷。又夷人取木华,绩以为火浣布,木皮亦剥,以灰煮为布,但不及华细好耳。
又曰:有白鼠,大者重数斤,毛长三寸,居空木中,其毛亦可绩为布,故火浣布有三种焉。
又曰:吴世有姚光,有火术,吴主积荻千束,火焚荻了尽,光恬坐灰中,振衣而起,[事具草部荻篇。]
《神仙传》曰:栾巴为尚书,正旦会,得酒,西南漱,云成都市失火,漱酒作雨,驿至,果如其言,[事具仙部。]
《吴越春秋》曰:越王思报吴,冬则抱冰,夏则握火。
《陈留耆旧传》曰:刘昆为江陵令,民有火灾,昆向火叩头,即霈然下雨,诏问反风灭火,虎北渡河,何以致此,昆曰:偶然,帝曰:此长者之言也。
《风俗通》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按百家书,宋城门失火,自汲池中水以沃之,鱼悉露见,但就把之,[事具鱼部。]
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之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英雄记》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舡,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回舡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博物志》曰:积紬万匹,则自然生火,秦[《太平御览》八百六十九作泰。]始中,武库火,积紬所致也。
《异苑》曰:临邛有火井,汉室隆则炎赫弥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事具水部井篇。]
又曰:晋惠帝元康三年,武库火,烧孔子履,汉高斩白蛇剑,王莽头等,[事具剑部。]
《晋中兴书》曰:殷浩北伐,江逌为长史,取数百鸡,以长绳连脚,皆系火,一时驱放,飞过巉,集羌营,营皆然。
《搜神记》曰:麋竺常从洛归,未至家数十里,见路次有好新妇,从竺求寄载,行二十馀里,新妇谢去,谓竺曰:我天使,去当往烧东海麋家,感君见载,故以相语,竺因请之,曰:不可,不得不烧,君快去,我缓来,日中必火发,竺乃急行达家,便出财物,日中而火大发。
《笑林》曰: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未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之亦大无道理,今闇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
【诗】梁庾肩吾远看放火诗曰:风前细烟起,月里黑烟生,入焰看桥木,侵光识远城。
【赋】晋潘尼火赋曰:览天人之至周,嘉火德之为贵,含太阳之灵晖,体淳刚之正气,先圣仰观,通神悟灵,穷物尽数研机至精,钻燧造火,陶冶群形,协和五味。革变膻腥,尔乃狄牙典膳,百品既陈,和羹酋醳,旨酒醲醇,享鼋煮鼍,灼龟臛鳞,若乃流金化石,铄铁融铜,造制戎器,以戒不恭,砥炼兵械,整饰军容,四海康乂,边境无寇,韬弓戢剑,解甲释胄,销镝为耒,铸戈为耨,战士反於耕农,戎马放乎外厩,及至焚野燎原,陆火赫羲,林木摧拉,沙粒并麋,腾光绝览,云散霓披,去若风驱,疾若电逝,芬轮纡转,倏忽横厉,震响达乎八冥,流光烛乎四裔。
◇烽燧
玄女战经曰:诸见举烽火烟火,传言虏且欲起,欲知审来不,以言者时所加之,得阳者不来,得阴者为来法。
《墨子》曰:烽火已举,言寇所从来多少。
甘氏天文占曰:权举烽表,远近沉浮,权四星,在轩辕尾西,边地警备,烽候相望,虏至则举,烽火十文,[《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五作丈。]如今井桔槔,火[御览作大。]锤其头,若警备急,燃火其头,放之,权重,本低则末仰,见烽火。
《史记》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为烽燧火鼓,似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汉书》曰: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都[《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五作郡。]云中,烽火通於甘泉。
《东观汉记》曰:廉范为云中太守,始到,烽火日通,故事,虏出度五千人,乃移书旁郡求助,吏白,今虏兵度出五千,请移警檄,范不听,遂选精兵,自将出至近县,令老弱城守而追之。
又曰:马成善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又曰:郭伋为并州,伋知卢芳夙[原讹风,据冯校本改。]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
蔡邕徙朔方上书曰: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望候,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致章阙庭。
庾阐杨都赋注曰:燧火,以炬置孤山头,皆缘江相望。
《述征记》曰:戏水注渭,东有周幽王垒,昔幽王亟举烽以悦褒姒,遂犬戎伐周,诸侯玩而弗至,战败死于
斯地。
【书】晋蔡谟与弟书曰:军中耳目,当用鼓烽,烽可遥见,鼓可遥闻,形声相传,须臾百里,非人所及,想得先知耳,近别菽麦者,皆当解之,而王苟诸人,痴顽之甚,乃至於是,常令人怪之,然烽鼓之法,当豫敕诸军,见烽闻鼓便严,而此间恒举烽之后,须文书上言,乃符游军,游军须被符,乃当严,昔年石头夜半举烽,至明日食时,台中乃知,弟在石头时,隅中举烽,至下脯,游军故未严,此即是苟希[按当作晞。]等覆车之轨也。
◇灯
《说文》曰:锭谓之灯。
《韵集》曰:”无足曰灯,有足曰锭。”
《离骚》[按本条非离骚。]曰:吴酒不废沉日夜,兰膏明烛华铜错。[言灯锭尽铜,琢禽兽,有华英也。]
《说苑》曰: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衣者,美人挽绝其冠缨,[事具人部报恩篇。]
刘向《别传》曰:待诏冯商作灯赋。
《汉书》曰:金枝秀华,庶旄翠旌,[金枝,铜灯,百二十枝,秀华,中主有光华也。]
又曰: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设灯烛帷幄,而令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而不得就视。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遣使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除宫内,燃九光之灯。
《荀采传》曰:荀采,爽女,为阴瑜妻,而夫早亡,爽逼嫁与太原郭弈,采入郭氏室,暮乃去其帷帐,建四灯,敛色正坐,郭氏不敢逼。
《风俗通》曰:郅伯夷宿亭,止楼上,燃数灯,夜有魅来,伯夷趣之,以灯照,乃老狸也。
《东宫旧事》曰:宫有铜鸭头灯二,铜侍灯三,供户外用,夕供油七合,太子纳妃,有金涂四尺长灯一,金涂连盘短灯二,金涂连盘鸭灯一。
《邺中记》曰:石虎正旦会於殿前,设百二十枝灯。
【诗】晋习凿齿诗曰:煌煌闲夜灯,脩脩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
齐谢朓咏灯诗曰:发翠斜溪里,蓄实宕山峰,抽茎类仙掌,衔光似烛龙,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
梁简文帝咏笼灯绝句诗曰:动焰翠帷里,散影罗帐前,花心生复落,明销君讵怜。
梁纪少瑜咏残灯绝句曰: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晖,惟馀一两爓,[原讹烂,据冯校本改。]裁得解罗衣。
梁王筠咏灯擎诗曰:百华曜九枝,鸣鹤映冰池,末[原讹未,据冯校本改。]光本内照,丹花复外垂,流晖悦嘉客,翻影泣生离,自销良不悔,明白原君知。
梁吴筠灯诗曰:昔在凤皇阙,七采莲花茎,陆离看宝帐,烂熳照文屏,檐艳烟光转,氛氲雾里轻,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
梁范靖妻沈氏咏灯诗曰:绮筵日已暮,罗帐月未归,开花散鹤彩,含光出九微,风轩动丹焰,水宇淡清辉,不吝轻蛾绕,唯恐晓蝇飞。
【赋】汉刘子骏灯赋曰:惟兹苍鹤,修丽以奇,身体剼削,头颈委蛇,负斯明烛,躬含冰池,明无不见,照察纤微,以夜继昼,烈者所依。
魏殷臣[按当作巨,本书八十五布篇同。]鲸鱼灯赋曰:横海之鱼,厥号惟鲸,普彼鳞族,莫之与京,大秦美焉,乃观乃详,写载其形,讬于金灯,隆脊矜尾,鬐甲舒张,垂首挽视,蟠于华房,状欣欣以竦峙,若将飞而未翔,怀兰膏於焜臆,明制节之谨度,伊工巧之奇密,莫尚美於斯器,因绮丽以致用,设机变而罔匮,匪雕文之足玮,差利事之为贵,永作式於将来,跨千载而弗坠。
晋夏侯湛棋灯赋曰:乃珠珍宝器,奇像妙工,取光藏烟,致巧金铜,融冶甄流,陶形定容,尔乃隐以金翳,疏以华笼,融素膏於回槃,发朱辉於绮窗,宣耀兰堂,腾明广宇,焰煜爚於茵筵,焕炤〈火折〉乎屏组。
晋孙惠百枝灯赋曰:晔若云停,烂已星布。
范坚〈虫葛〉灯赋曰:尔乃旋闲房,升玉榻,列华槃,铄凝〈虫葛〉,浮炷颖其始燃,秘闱於是乃阖,旁映文楹,仰晖丹桷,赫如烛龙吐辉,烂若翳阳复旭。
梁简文帝列灯赋曰: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迹同大榭,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沉。
梁江淹灯赋曰:淮南王,信自葬,命婇女,饵丹砂,饵丹砂,学凤音,紫霞没,白日沉,挂明灯,散玄阴,顾谓小山儒士,斯可赋乎,於是泛瑟而言曰:若大王之灯也,铜华金擎,错质镂形,碧为云气,玉为仙灵,双碗百枝,艳帐充庭,照锦池之丈席,映绣柱之鸣筝,若庶人之灯者,非银非珠,无藻无缛,心不贵丽,器穷於朴。
周庾信灯赋曰:九龙将暝,三爵行栖,琼钩半上,弱木全低,乃有百枝同树,四照连槃,香添燃蜜,气杂烧兰,烬长霄久,光青夜寒,秀帐掩映,魭膏照灼,动鳞甲於鲸鱼,〈鱼炎〉光芒於鸣鹤,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况复上兰深夜,中山醑清,楚妃留客,韩娥合声,但歌著节,游弦绝鸣,辉辉朱烬,焰焰红荣,乍九光而连影,或双花而并明,寄言苏季子,应知馀照情。
【赞】晋支昙谛灯赞曰: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见形悦景,悟旨测妙。
【铭】后汉李尤金羊灯铭曰:贤哲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烛
周官,司烜氏,掌以燧取火於日,以供祭祀之明烛,[日火,阳之絜气也,明烛以炤馔。]凡邦
之大事,供蕡烛,[贲烛,麻烛,贲,大也。]
《礼记》曰:侍坐,烛至起,[异昼夜也。]烛不见跋,[跋,本也,烛尽则去之,嫌若烬多,有厌倦也。]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离亲也,[事具礼部婚姻篇。]
《尚书大传》曰: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师旷曰:臣闻老而学者,如执烛之明,执烛之明,孰与昧行,公曰:善,[事具礼部学篇。]
《文子》曰:鸣铎以声自毁,兰膏以明自销。
《韩子》曰:郑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燕相受书曰:举烛高明,高明者,举贤而任之,[事具赠答部。]
《列女传》曰:齐女徐吾者,东海上贫妇人,其邻妇李吾之属,合烛夜绩,吾最贫而烛不属,李吾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徐吾曰:妾以贫故,起常先,去常后,扫陈席以待来者,坐常处下,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益闇,何爱东壁馀光,莫之能应,遂复与夜,绩。
《史记》曰: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
谢承《后汉书》曰:巴祗为杨州刺史,与客坐闇暝之中,不燃官烛,[事具职官部刺史篇。]
玄晏春秋曰:计君又授与司马相如传,遂涉《汉书》:读匈奴传,不识棠梨孤涂之字,有胡奴执烛,顾而问之,奴曰:棠梨天子也,言匈奴之号单于,犹汉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旷然发寤。
《地镜图》曰:相玉,见美女子,载烛行坛阴,从其所出入处,石中有玉矣。
《世说》曰:王君夫饴糖澳釜,石季伦以〈虫葛〉烛灼炊。
【诗】齐谢朓咏烛诗曰:杏梁宾未散,桂宫明欲沉,暧色轻帷里,低光照宝琴,徘徊云髻影,灼烁绮疏金,恨君秋月夜,遗我洞房阴。
梁孝元帝咏池中烛影诗曰:鱼灯且灭烬,鹤焰暂停辉,自有衔龙烛,青火入朱扉,映水疑三烛,翻池类九微,入林如燐影,度渚若萤飞,河仾扇月落,雾上珠星稀,章华终宴所,飞盖且相追。
又古意咏烛诗曰: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见来人影,回光持向空。
梁简文帝和诗曰:花中烛,似将人意同,忆啼流膝上,烛焰落花中。
梁庾肩吾烛影诗曰:垂爓垂花比芳树,风吹水动俱难住,春枝拂岸影上来,还杯绕客光中度。
梁刘孝威和帘里烛诗曰:开关帘影出,参差风焰斜,浮光烛绮带,凝滴汙垂花。
又禊饮嘉乐殿咏曲水中烛影诗曰:火浣花心犹未长,金枝密焰已流芳,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
【赋】晋傅咸烛赋曰:余治狱至长安,在远多怀,与同行夜饮,以忘愁□,顾帷烛之自焚以致用,亦犹杀身以成仁矣,盖泰清垂象,匪日不光,向晦入冥,匪火不彰,故六龙衔烛於北极,九日登曜於扶桑,日中则昃,月亏於望,时迈靡停,昼不干常,背三接之昭昭,即厥开之有伤,何远宇之多怀,患冬夜之悠长,独耿耿而不寐,待鸡鸣之未央,徒伏枕以展转,起燃烛於闲房,扬丹辉之炜烨,炽朱焰之煌煌,俾幽夜而作昼,继列景乎朝阳,慨顾景以增叹,孰斯愁之可忘,嘉湛露之愔愔,遂命樽而设觞,尔乃延僚属,酌醇清,讲三坟,论五经,高谈既倦,引满行盈,乐饮今夕,寔慰我情。
梁简文帝对烛赋曰:云母窗中含花毡,茱萸幔里铺锦筵,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灯火不须燃,下弦三更未有月,甲夜繁星徒衣天,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槃,眠龙傍绕,倒凤双安,菖蒲传酒坐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影度临长枕,烟生向果盘,回照金屏里,脉脉两相看。
梁元帝对烛赋曰:月似金波初映空,云如玉叶半从风,恨九重兮夕掩,怨三秋兮不同,尔乃传芳醁,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烛烬落,烛华明,花抽珠渐落,珠悬花更生,风来香转散,风度焰还轻,本知龙烛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烛火灯光一双炷,讵照谁人两处情。
周庾信对烛赋曰:龙沙雁塞早应寒,天山月坂客衣单,灯前行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剩取灯花持炷烛,还却灯擎下烛槃,傍垂细溜,上绕飞蛾,光清寒入,焰暗风过,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晓星没,芳无歇,还持照夜游,讵减西园月。
【启】陈徐陵谢敕赉烛监赏答齐国移文启曰:昔班彪草移,阮瑀裁书,驰誉当年,遂无加赏,非常大赉,始自今恩,虽贾逵之颂神雀,窦攸之对鼫鼠,汉臣射覆之言,魏士投壶之赋,方其宠锡,独有光前,官烛斯燃,更惭良吏,霄光可学,乃会耆年,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庭燎
《说文》曰:庭燎,大烛也。
《礼记》曰:庭燎之百,自齐桓公始也。
《毛诗》曰: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之,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
《说苑》曰: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足以见乎,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不至,夫士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桓公曰:善,礼之,期月而士至。
晋《起居注》曰: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有司奏,庭燎在止车门外,今更集议,旧在端门内施,诏曰:尚书奏,九年庭燎,当在端门内,元明帝时,在公车门内,可依旧,安司徒录公命。
当率由旧章,宜在端门内。
《晋中兴书》曰:哀帝兴宁元年,诏庭燎树端门内。
《邺中记》曰:石虎正会,殿庭中,端门外,阊阖前,设庭燎,皆二合,六处皆六丈。
赵书曰:石勒造庭燎於橦末,高十丈,上盘置燎,下盘安人以侍燎,艑缴上下。
【诗】晋傅玄庭燎诗曰:元正始朝亨,万国执珪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表】魏王朗冬臈不得朝表曰:拘守留职,旷离车驾,况乃践长於至,迎始於臈,履端於正,连历天人三朝之元庆,而无缘祗奉玉爵,以献万寿,霄梦庭燎之光,晨想百华之耀。
◇灶
《释名》曰:灶,造也,创食物也。
《淮南子》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神。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
又曰:灶者,老妇之祭,盛於盆,尊於瓶。
《墨子》曰:灶必为屏,心突高出屋四尺,慎无失火,失火者斩。
鲁连子曰:灶五突,分烟者众也。
《庄子》曰: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而听之,曰:是何书也,曰:春秋也。
《吕氏春秋》曰:燕雀处一屋之下,自以为安,灶突决,火上栋宇,燕雀不知祸将至也,[事具雀部。]
《战国策》曰:智伯攻晋阳而水之,城不没者三版,臼灶生蛙,人马相食。
《史记》曰:武帝时,李少君以祀灶辟穀却老方见上,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以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则仙者可见,於是天子始亲祠灶。
《淮南子》曰: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桓谭《新论》曰: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
《东观汉记》曰:初阴氏世奉管仲之祀於邑,谓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积恩德,为神所飨,臈日,晨炊於灶,神见,再拜受庆,时有黄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万,田至七百顷,后世子孙,常以臈日,奉祠灶神以黄羊。
又曰:周泽为渑池令,克身俭约,妻子自亲釜灶。
谢承《后汉书》曰:李南,少明风角,女亦晓家术,为卷县民妻,晨诣爨室,卒有暴风,妇便上堂,从姑求归,辞其二亲,姑不许,乃跪而泣曰:蒙传术,疾风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祸为女妇主爨者,妾将亡之应,因著其亡日。
《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羌欲邀遮诩,诩密令吏,人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恻,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行速,必惮进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彊。
茅君内传曰:在名山深壑,无人迹之处,临水上,作神灶屋,屋长四丈,广二丈,起基四尺。又当先掘基下土,令必无故陷井家[疑当作冢。]瘗之处所也,开南户西户东户,三也,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边,令去釜九寸也,以砖及细土构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毕矣。
《抱朴子·内篇》曰:灶之神,每月晦日,辄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筭,筭者一日也。
《异苑》曰:卞伯玉作东阳郡,灶正炽火,有鸡遥从口入,良久,乃於突而出,毛羽不燋,鸣啄如故,伯玉寻病殒。
《杂五行书》曰:作灶法,当辰巳间隙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脩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广四尺,长五尺,欲安两釜,长七尺,子孙富贵,作灶馀泥,不可泥井,井馀土,不可泥灶,大凶,勿以壬癸庚辛,反支九空,血忌破危,闭建寅日,皆凶,灶君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得除凶恶贾市,不知其名,见之死,猪肝泥灶,令妇孝,灶君以壬子日死,不用此日治灶,常以五月辰日,猪头祭灶,令人治生万倍,用人故灶凶败,鸡毛入灶中,致非祸,犬骨入灶,出狂子,正月己丑日,白鸡祠灶,宜蚕,五月巳丑卯,祠灶吉,四月丁巳日,祠灶百倍。
梦书曰:梦见灶者,忧求妇嫁女,何以言之,井灶女执使之象。
【铭】后汉李尤灶铭曰:燧人造火,灶能以兴,五行接备,阴阳相乘。
晋挚虞灶屋铭曰:大孝养志,厥次养形,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箴】魏王朗杂箴曰:家人有严君焉,井灶之谓也,俾冬作夏,非灶孰能,俾夏作冬,非井孰言。
◇薪炭灰
《易》曰:古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左传》曰:厥父啗薪,其子弗克负荷。
又曰:晋楚战於城濮,楚左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薪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郗凑以中军公族横击之,楚左师溃。
《礼记》曰:问士之子长幼,长曰能负薪,幼曰未能负薪。
又曰:季秋,乃命伐薪为炭,[事具炭部。]
《毛诗》曰:折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管子》曰:周容子夏,以侈靡见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为天下乎,子夏曰:可,夫雕橑然后炊之,雕卯[按当作卵。]然后瀹之,所发积藏,散万物也。
《晏子》曰:景公游寿宫,睹耆年负薪,有饥色,公喟然,令吏养之。
《邓析书》曰:譬犹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又曰:抱薪爇火,燥
者先着。
《战国策》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王,说卒辞行,楚王曰: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弗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见於鬼,王难见於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其可得乎。
《汉书》曰:汲黯谓武帝曰:陛下之於群臣,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又曰: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刈薪樵出卖,以给食,檐束薪,行且诵书矣。
范晔《汉书》曰:戴封拜议郎,迁西华令,大旱,封祷无获,乃积薪坐其上,自焚,火起而大雨至,远近嗟叹。
《搜神记》曰:凉辅,广汉人也,时旱,以五家[本书一百卷作官,此讹。]掾出祷,积薪柴自焚,须臾而雨作,[事具旱部。]
《玄中记》曰:南方有炎山焉,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取山下木以为薪,燃之无尽,取其皮,绩之为火浣布,[神异经云,玄山长四十里,生不尽木,已具布部。]
《论衡》曰:或伐薪於山,轻小之木,合而束之,至於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去,由此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材不明,道难行,人不能用也。
《神仙传》曰:焦先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从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晋中兴书》曰:范汪,家贫好学,燃薪写书,写书既毕,诵读亦竟。
《世说》曰:荀公曾在晋武帝坐赐食,荀进饭,即谓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帝密遣问外,答云,实是故车脚。
《吴越春秋》曰:季札去徐而归,行道逢男子,五月被裘,采薪於道,旁有委金,季札见之,谓薪者曰:子来取此金,薪者曰:君举止何高,视何下也,五月被裘采薪,宁是拾金者乎,[事具隐逸部。]
《汝南先贤传》曰:蔡顺以至孝称,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恐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又曰:侯瑾甚孤贫,依宋人居,昼为人佣赁,暮辄燃柴薪以读书,[事具文部读书篇。]
后汉张奂报崔子玉书曰:今月三日,举家居来此,本非所规,贪突贼阵。
《魏略》曰:文钦为庐江太守,为都督王陵所奏,钦诉曹爽,爽谓曰:陵责卿载谭[疑当作燂。]灰两舡,何为乎,闻足下起染舍,故作此灰耳。
【诗】隋岑德润咏灰诗曰:图规晕不缺,气改律还虚,欲燃愁狱吏,弃道畏刑书,未得逢彊阵,轻举欲焉如。
◇烟
《说文》曰:烟,火气也,焆々然也。
《列子》曰:赵襄子狩於山中,藉芿燔林,熻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之鬼物,察之则人焉。
《春秋繁露》曰:人之言榼去烟,此奇怪也,非人所意也,祸福利害,无有奇怪乎。
《淮南子》曰: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黑。
又曰:哭之发於口,涕之出於目,此愤於中而形於外也,譬水之下流,烟之上寻火,[按寻火二字,疑当作燅。]徒南反,[三字疑系燅字音切,当双行小注。]夫又孰推之。
又曰:以束薪为鬼,以火烟为气,惑也。
《列仙传》曰:宁封子,黄帝时人,为陶正,有神人过之,为其掌火,能令火出五色烟。
又曰:教封子积薪自烧,而随烟气上,犹有骨,时人葬之。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徐相,为长沙太守,常食乾饭,不发烟爨。
许迈别传曰:迈有道术,烧香皆五色烟出,后莫知所在。
【诗】梁简文帝咏烟诗曰:浮空覆杂影,含露密花藤,乍如洛霞发,颇似巫云登,映光飞百仞,从风散九层,欲持翡翠色,时吐鲸鱼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译文
火、烽燧、灯、烛、庭燎、灶、薪炭灰、烟
◇火
《释名》说:火,是化物的,也可以说是毁灭的,物体一旦接触火就会被毁坏。
《山海经》说:厌火国,有兽身黑色,火从它的口中喷出,[意思是它能吐火。]《易经》说:离卦代表火。
又说:使万物干燥的,没有比火更强烈的了。
又说:火趋向干燥。
《尚书》说:藻火粉米,[火就是火字。]
又说:洪范,五行,第二是火,火的特点是向上燃烧,燃烧产生苦味。
又说:火烧昆冈,玉石俱焚,[意思是火失控会损害玉石。]天吏失德,比猛火更烈。又说:如果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靠近,但还可以扑灭,[火势凶猛不能靠近,但还可以扑灭,浮言不可信,但还可以用刑罚来制止。]
《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盛德在火。
《左传》说:火龙黼黻。
又说:郯子说:炎帝以火纪年,所以被称为火师并以火命名。
又说:古代的火正,有的祭祀心星,有的祭祀咮星,以控制火的出入,因此咮星被称为鹑火,心星被称为大火,[意思是火正的官员,配食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就命令百姓放火,建戌之月,火星伏在日下,夜晚看不见,就命令百姓内火,禁止放火。]
又说:陶唐氏的火正阏伯,居住在商丘,《春秋考异邮》说:火是阳之精。
白泽图说:火的精是宋无忌。
《礼含文嘉》说:燧人氏开始钻木取火。
《尸子》说:燧人氏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取火。
《家语》说:尧以火帝而王,崇尚红色。
《地镜图》说:黄金的出现是火。
括地图说: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
孙子兵法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火人,二是火积,三是火辎,四是火库,五是火隧。
《庄子》说: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为薪就像薪(御览八百六十九薪上有前薪也前四字,此脱。)以指,指尽前薪之理,故火传而不灭,必得纳养之中,故命续而不绝。]
《战国策》说:楚王游云梦,野火燃起,像云蜺。
《吕氏春秋》说:伊尹向汤讲述五味,九沸九变,火是其中的关键。
《韩子》说:鲁国烧积泽,天刮北风,火向南蔓延,恐怕会烧到国都,哀公害怕,亲自带领众人去救火,救火的人左右无人,都去追逐野兽,不救火,于是召问仲尼,仲尼说:追逐野兽的人快乐而无罚,救火的人辛苦而无赏,这就是火不救的原因,事情紧急来不及惩罚,救火的人全部赏赐,那么全国都不足以赏赐百姓,请从行罚,于是下令说:不救火的人,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火已灭。
又说:越王问大夫种说:我想伐吴,可以吗,回答说:可以,何不试焚宫室,于是焚宫室,百姓不能救火,于是下令说:百姓救火而死的,比死敌之赏,百姓涂其体,被濡衣走火的,左二千人,右三千人,[事具刑法部。]
韩诗外传说:晋平公的藏宝台烧了,救火三天三夜,才扑灭,公子晏束帛祝贺说:我听说王者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囷庾,现在百姓在外匮乏,而赋敛无已,昔桀纣残贼,为天下戮,今皇天降灾于藏台,这是君之福。
《史记》说:庞涓追孙膑,膑量其行,暮当至马陵,乃伏兵斫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下,于是令齐军万弩夹道,暮火举而俱发,涓夜至,见白书,乃钻火烛读之,未毕,万弩俱发,庞涓大败。
又说:骑劫攻即墨,田单取牛千头,衣以五采,束刀其角,结火其尾。
《汉书》说:项王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其宫室,火三月不灭。
《三辅黄图》说:秦始皇帝,葬骊山,六年之间,为项王所发,牧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淮南子》说:阳遂见日,则然而为火,[阳遂是金,取金〈木孟〉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馀,有顷焦之,吹之则然,得火。]
《列女传》说:梁姑姊,其室失火,兄子与二子在内,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说:梁岂可户告人晓耶,被不义之名,何面见兄弟国人哉,遂赴火而死。
《列仙传》说:甯封子,黄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烟,[事具烟部。]
又说:陶安公,六安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冲天,须臾朱雀止冶上,说: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事具仙部。]
《东观汉记》说:郅惲为长沙,有义士古初,遭父丧,未葬,邻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会火灭。
又说:廉范为蜀郡,成都地迫屋狭,百姓夜作,以供衣食。又禁火,民复弊之,失火者日属,范令夜作,但使储水,百姓皆悦,[事具职官太守篇。]
又说:梁鸿,牧豕长安上林苑中,失火,延人家,问所烧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言少,鸿原以身作,躬执其勤。
《樊英别传》说:英隐於壶山,常有黑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说: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后有从蜀来者,云是日大火,黑云平旦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
《汝南先贤传》说:郭虑,[《太平御览》八百六十八作宪。]从南郊,含酒东北三噀,云齐失火,以厌之,后齐果上火事。
又说:蔡君仲与人有至孝之心,母向终,棺在堂,西舍失火,火将至,君仲伏尸号哭,火越向东家。
《玄中记》说: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枝条,至四月火然,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草木叶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下,取柴以为薪,燃之无尽时,取其皮绩之,为火浣布。
《十洲记》说: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崖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
在火中,它的毛燃烧但不焦黑,刀剑刺不进去,打它像打皮囊一样,用铁锤敲打它的头几十下,才会死,把它的嘴对着风,一会儿就会复活站起来,用石上的菖蒲塞住它的鼻子,就会死,取出它的脑,用菊花服用,吃完十斤,可以活到五百岁。
又说:有座火林山,山中有一种火兽,大小像老鼠,毛长三四寸,有人说:山大约有百里,取这种兽的毛,织成布,名叫火澣布,国人穿这种布,这种布脏了,用水洗,整天洗不干净,用火烧布,两顿饭的时间后取出,污垢就去掉了,白得像雪。
《广志》说:火洲在南海中,火燃烧着洲,那里的树木不死反而更茂盛。
《抱朴子》说:南海中,萧丘中,有自生的火,通常在春天燃起,秋天熄灭,丘方圆千里,当火燃起时,这丘上只生长一种树,火正好烧着这种树,树虽然被火烧着,但只是稍微焦黑,有人把它当柴火用,像普通的柴火一样,但不会变成炭,煮完饭后用水浇灭,以后还可以再用,如此无穷无尽。还有夷人取这种树的花,织成火浣布,树皮也剥下来,用灰煮成布,但不如花织的布细好。
又说:有一种白鼠,大的重几斤,毛长三寸,住在空树中,它的毛也可以织成布,所以火浣布有三种。
又说:吴国时有姚光,会火术,吴主堆积了千束荻草,火烧尽了荻草,姚光安然坐在灰中,抖抖衣服站起来,[事见草部荻篇。]
《神仙传》说:栾巴做尚书,正旦聚会,得到酒,向西南漱口,说成都市失火,漱酒变成雨,驿使到来,果然如他所说,[事见仙部。]
《吴越春秋》说:越王想报复吴国,冬天抱着冰,夏天握着火。
《陈留耆旧传》说:刘昆做江陵令,民间有火灾,刘昆向火叩头,立刻下起了大雨,皇帝下诏问反风灭火,虎北渡河,是什么原因,刘昆说:偶然,皇帝说:这是长者的话。
《风俗通》说:城门失火,祸及池中的鱼,按百家书,宋国城门失火,从池中汲水灭火,鱼都露出来,就抓了,[事见鱼部。]
魏武帝明罚令说: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都绝火寒食,说是为了介子推。
《英雄记》说:周瑜镇守江夏,曹操想从赤壁渡江南下,没有船,乘筏从汉水下,停在浦口,没有立即渡江,周瑜夜里秘密派轻船走舸百艘,每艘有五十人划桨,每人拿着火炬,火燃起就回船离开,离开后又回来烧,一会儿烧了几千筏,火大起,光上照天,曹操夜里离开。
《博物志》说:积紬万匹,就会自然生火,秦[《太平御览》八百六十九作泰。]始中,武库失火,是积紬所致。
《异苑》说:临邛有火井,汉室兴盛时火势猛烈,桓灵之际,火势渐微,[事见水部井篇。]
又说:晋惠帝元康三年,武库失火,烧了孔子的鞋,汉高祖斩白蛇的剑,王莽的头等,[事见剑部。]
《晋中兴书》说:殷浩北伐,江逌做长史,取了几百只鸡,用长绳连脚,都系上火,一时驱放,飞过巉,集在羌营,营都烧起来。
《搜神记》说:麋竺常从洛阳回家,离家还有几十里,看见路边有个新妇,向麋竺请求搭车,走了二十多里,新妇告辞离去,对麋竺说:我是天使,要去烧东海麋家,感谢你让我搭车,所以告诉你,麋竺请求她不要烧,她说:不行,不得不烧,你快走,我慢慢来,中午一定起火,麋竺急忙赶回家,搬出财物,中午果然大火烧起。
《笑林》说:某甲夜里突然生病,命令门人钻火,那天夜里很黑,没有火,催得很急,门人愤怒地说:你责备我也太没道理了,现在黑得像漆,为什么不拿火照我,我才能找到钻火的工具。
【诗】梁庾肩吾远看放火诗说:风前细烟起,月里黑烟生,入焰看桥木,侵光识远城。
【赋】晋潘尼火赋说:览天人之至周,嘉火德之为贵,含太阳之灵晖,体淳刚之正气,先圣仰观,通神悟灵,穷物尽数研机至精,钻燧造火,陶冶群形,协和五味。革变膻腥,尔乃狄牙典膳,百品既陈,和羹酋醳,旨酒醲醇,享鼋煮鼍,灼龟臛鳞,若乃流金化石,铄铁融铜,造制戎器,以戒不恭,砥炼兵械,整饰军容,四海康乂,边境无寇,韬弓戢剑,解甲释胄,销镝为耒,铸戈为耨,战士反於耕农,戎马放乎外厩,及至焚野燎原,陆火赫羲,林木摧拉,沙粒并麋,腾光绝览,云散霓披,去若风驱,疾若电逝,芬轮纡转,倏忽横厉,震响达乎八冥,流光烛乎四裔。
◇烽燧
玄女战经说:诸见举烽火烟火,传言虏且欲起,欲知审来不,以言者时所加之,得阳者不来,得阴者为来法。
《墨子》说:烽火已举,言寇所从来多少。
甘氏天文占说:权举烽表,远近沉浮,权四星,在轩辕尾西,边地警备,烽候相望,虏至则举,烽火十文,[《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五作丈。]如今井桔槔,火[御览作大。]锤其头,若警备急,燃火其头,放之,权重,本低则末仰,见烽火。
《史记》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想让她笑,为烽燧火鼓,好像有敌人来了,举烽火,诸侯都来了,来了却没有敌人,褒姒就大笑。
《汉书》说:军臣单于立四年,匈奴又断绝和亲,大举入侵上都[《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五作郡。]云中,烽火通到甘泉。
《东观汉记》说:廉范做云中太守,刚到任,烽火每天都通,按旧例,敌人出动超过五千人,才发文书向邻郡求助,官吏报告,现在敌人出动超过五千,请发警檄,廉范不听,于是选精兵,亲自率领到近县,命令老弱守城而追击敌人。
又说:马成善于治理障塞,从西河到渭桥,河上到安邑,太原到井陉,中山到邺,都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又说:郭伋做并州,郭伋知道卢芳是夙贼,难以用武力制服,常常严加烽候,明示赏赐。
蔡邕徙朔方上书说: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望候,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致章阙庭。
庾阐杨都赋注说:燧火,以炬置孤山头,皆缘江相望。
《述征记》说:戏水注入渭水,东有周幽王垒,昔幽王亟举烽以悦褒姒,遂犬戎伐周,诸侯玩而弗至,战败死于
这个地方。
【书】晋朝的蔡谟给他的弟弟写信说:军队中的耳目,应该使用鼓和烽火,烽火可以远远地看见,鼓声可以远远地听到,形和声相互传递,片刻之间就能传到百里之外,不是人力所能及的,希望能提前知道情况,最近那些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而王苟等人,愚蠢顽固至极,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常常让人感到奇怪,然而烽火和鼓声的使用方法,应该预先命令各军,看到烽火听到鼓声就要严阵以待,而这里常常在举起烽火之后,还需要文书上报,才能调动游军,游军需要接到命令,才能严阵以待,往年石头城半夜举烽火,到第二天早饭时,台中才知道,弟弟在石头城时,中午举烽火,到下午,游军仍然没有严阵以待,这就是苟希[按:应为晞。]等人覆车的原因。
◇灯
《说文》说:锭叫做灯。
《韵集》说:”没有脚的叫做灯,有脚的叫做锭。”
《离骚》[按:本条并非《离骚》。]说:吴酒不废沉日夜,兰膏明烛华铜错。[意思是灯锭用尽铜,雕刻禽兽,有华丽的装饰。]
《说苑》说:楚庄王赐给群臣酒,天黑时,灯烛熄灭,有人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断了他的帽带,[事情详见人部报恩篇。]
刘向《别传》说:待诏冯商写了灯赋。
《汉书》说:金枝秀华,庶旄翠旌,[金枝,铜灯,一百二十枝,秀华,中间有光华。]
又说: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说能招来她的魂魄,于是夜里设灯烛帷幄,让皇帝坐在另一个帐中,远远地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像李夫人的样子,但不能靠近看。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派使者对皇帝说:七月七日,我会暂时来,皇帝到了那天,扫除宫内,点燃九光之灯。
《荀采传》说:荀采,是荀爽的女儿,嫁给阴瑜为妻,丈夫早逝,荀爽逼她嫁给太原的郭弈,荀采进入郭家,晚上才撤去帷帐,点燃四盏灯,正色端坐,郭家不敢逼迫她。
《风俗通》说:郅伯夷在亭子里过夜,住在楼上,点燃几盏灯,夜里有个鬼魅来了,郅伯夷用灯照它,原来是一只老狐狸。
《东宫旧事》说:宫中有铜鸭头灯两盏,铜侍灯三盏,供户外使用,晚上供油七合,太子纳妃时,有金涂四尺长灯一盏,金涂连盘短灯两盏,金涂连盘鸭灯一盏。
《邺中记》说:石虎在正月初一在殿前设宴,点燃一百二十枝灯。
【诗】晋朝习凿齿的诗说:煌煌闲夜灯,脩脩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
齐朝谢朓的咏灯诗说:发翠斜溪里,蓄实宕山峰,抽茎类仙掌,衔光似烛龙,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
梁简文帝的咏笼灯绝句诗说:动焰翠帷里,散影罗帐前,花心生复落,明销君讵怜。
梁纪少瑜的咏残灯绝句说: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晖,惟馀一两爓,[原讹烂,据冯校本改。]裁得解罗衣。
梁王筠的咏灯擎诗说:百华曜九枝,鸣鹤映冰池,末[原讹未,据冯校本改。]光本内照,丹花复外垂,流晖悦嘉客,翻影泣生离,自销良不悔,明白原君知。
梁吴筠的灯诗说:昔在凤皇阙,七采莲花茎,陆离看宝帐,烂熳照文屏,檐艳烟光转,氛氲雾里轻,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
梁范靖妻沈氏的咏灯诗说:绮筵日已暮,罗帐月未归,开花散鹤彩,含光出九微,风轩动丹焰,水宇淡清辉,不吝轻蛾绕,唯恐晓蝇飞。
【赋】汉朝刘子骏的灯赋说:惟兹苍鹤,修丽以奇,身体剼削,头颈委蛇,负斯明烛,躬含冰池,明无不见,照察纤微,以夜继昼,烈者所依。
魏朝殷臣[按:应为巨,本书八十五布篇同。]的鲸鱼灯赋说:横海之鱼,厥号惟鲸,普彼鳞族,莫之与京,大秦美焉,乃观乃详,写载其形,讬于金灯,隆脊矜尾,鬐甲舒张,垂首挽视,蟠于华房,状欣欣以竦峙,若将飞而未翔,怀兰膏於焜臆,明制节之谨度,伊工巧之奇密,莫尚美於斯器,因绮丽以致用,设机变而罔匮,匪雕文之足玮,差利事之为贵,永作式於将来,跨千载而弗坠。
晋朝夏侯湛的棋灯赋说:乃珠珍宝器,奇像妙工,取光藏烟,致巧金铜,融冶甄流,陶形定容,尔乃隐以金翳,疏以华笼,融素膏於回槃,发朱辉於绮窗,宣耀兰堂,腾明广宇,焰煜爚於茵筵,焕炤〈火折〉乎屏组。
晋朝孙惠的百枝灯赋说:晔若云停,烂已星布。
范坚的〈虫葛〉灯赋说:尔乃旋闲房,升玉榻,列华槃,铄凝〈虫葛〉,浮炷颖其始燃,秘闱於是乃阖,旁映文楹,仰晖丹桷,赫如烛龙吐辉,烂若翳阳复旭。
梁简文帝的列灯赋说: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迹同大榭,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沉。
梁江淹的灯赋说:淮南王,信自葬,命婇女,饵丹砂,饵丹砂,学凤音,紫霞没,白日沉,挂明灯,散玄阴,顾谓小山儒士,斯可赋乎,於是泛瑟而言曰:若大王之灯也,铜华金擎,错质镂形,碧为云气,玉为仙灵,双碗百枝,艳帐充庭,照锦池之丈席,映绣柱之鸣筝,若庶人之灯者,非银非珠,无藻无缛,心不贵丽,器穷於朴。
周朝庾信的灯赋说:九龙将暝,三爵行栖,琼钩半上,弱木全低,乃有百枝同树,四照连槃,香添燃蜜,气杂烧兰,烬长霄久,光青夜寒,秀帐掩映,魭膏照灼,动鳞甲於鲸鱼,〈鱼炎〉光芒於鸣鹤,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况复上兰深夜,中山醑清,楚妃留客,韩娥合声,但歌著节,游弦绝鸣,辉辉朱烬,焰焰红荣,乍九光而连影,或双花而并明,寄言苏季子,应知馀照情。
【赞】晋朝支昙谛的灯赞说: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见形悦景,悟旨测妙。
【铭】后汉李尤的金羊灯铭说:贤哲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烛
周官,司烜氏,掌管用燧石从太阳取火,以供祭祀用的明烛,[日火,是阳气的洁净之气,明烛用来照亮祭品。]凡是国家
在重要场合,使用大蜡烛,[贲烛,麻烛,贲,大也。]
《礼记》说:在侍坐时,蜡烛点燃后要起身,[区分昼夜。]蜡烛燃尽后要拿走,[跋,本也,蜡烛燃尽后要拿走,以免灰烬过多,显得厌倦。]
又说:孔子说:嫁女儿的家庭,三夜不熄灭蜡烛,思念离别亲人,[事具礼部婚姻篇。]
《尚书大传》说:晋平公问师旷:我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我听说老了还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照明,拿着蜡烛照明,总比摸黑走路强,晋平公说:好,[事具礼部学篇。]
《文子》说:鸣铎因声音而自毁,兰膏因明亮而自销。
《韩子》说:郑国有个人给燕国相国写信,晚上写信时,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结果误写了举烛,燕国相国收到信后说:举烛高明,高明者,举贤而任之,[事具赠答部。]
《列女传》说:齐国女子徐吾,是东海上的贫穷妇人,她的邻居李吾等人,一起点蜡烛晚上织布,徐吾最穷,蜡烛不够用,李吾说:徐吾的蜡烛不够用,请不要晚上织布,徐吾说:我因为贫穷,总是早起晚睡,打扫席子等待别人来,总是坐在下位,因为贫穷,现在一间屋子里,多一个人,蜡烛不会更亮,少一个人,蜡烛也不会更暗,何必吝啬东墙的余光,没有人能回应,于是继续晚上织布。
《史记》说:秦始皇的陵墓中,用人鱼膏做蜡烛。
谢承《后汉书》说:巴祗任扬州刺史时,与客人在黑暗中坐着,不点燃官烛,[事具职官部刺史篇。]
玄晏春秋说:计君又授与司马相如传,于是涉猎《汉书》:读匈奴传,不认识棠梨孤涂的字,有胡奴拿着蜡烛,回头问他,奴说:棠梨天子也,说匈奴的称号单于,就像汉人有天子一样,我于是豁然开朗。
《地镜图》说:相玉时,看见美女,拿着蜡烛在坛阴行走,从她出入的地方,石头中有玉。
《世说》说:王君夫用饴糖煮锅,石季伦用〈虫葛〉蜡烛烧饭。
【诗】齐谢朓咏烛诗说:杏梁宾未散,桂宫明欲沉,暧色轻帷里,低光照宝琴,徘徊云髻影,灼烁绮疏金,恨君秋月夜,遗我洞房阴。
梁孝元帝咏池中烛影诗说:鱼灯且灭烬,鹤焰暂停辉,自有衔龙烛,青火入朱扉,映水疑三烛,翻池类九微,入林如燐影,度渚若萤飞,河仾扇月落,雾上珠星稀,章华终宴所,飞盖且相追。
又古意咏烛诗说: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见来人影,回光持向空。
梁简文帝和诗说:花中烛,似将人意同,忆啼流膝上,烛焰落花中。
梁庾肩吾烛影诗说:垂爓垂花比芳树,风吹水动俱难住,春枝拂岸影上来,还杯绕客光中度。
梁刘孝威和帘里烛诗说:开关帘影出,参差风焰斜,浮光烛绮带,凝滴汙垂花。
又禊饮嘉乐殿咏曲水中烛影诗说:火浣花心犹未长,金枝密焰已流芳,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
【赋】晋傅咸烛赋说:我治狱到长安,在远方多有思念,与同行的人晚上喝酒,以忘记忧愁,看着帷帐中的蜡烛自焚以致用,也像杀身成仁一样,泰清垂象,没有太阳不亮,向晦入冥,没有火不明,所以六龙衔烛于北极,九日登曜于扶桑,日中则昃,月亏于望,时间不停,白天不常,背三接之昭昭,即厥开之有伤,何远宇之多怀,患冬夜之悠长,独耿耿而不寐,待鸡鸣之未央,徒伏枕以展转,起燃烛于闲房,扬丹辉之炜烨,炽朱焰之煌煌,使幽夜变成白天,继续列景于朝阳,慨顾景以增叹,孰斯愁之可忘,嘉湛露之愔愔,遂命樽而设觞,于是延请僚属,酌醇清,讲三坟,论五经,高谈既倦,引满行盈,乐饮今夕,实慰我情。
梁简文帝对烛赋说:云母窗中含花毡,茱萸幔里铺锦筵,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灯火不须燃,下弦三更未有月,甲夜繁星徒衣天,于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槃,眠龙傍绕,倒凤双安,菖蒲传酒坐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影度临长枕,烟生向果盘,回照金屏里,脉脉两相看。
梁元帝对烛赋说:月似金波初映空,云如玉叶半从风,恨九重兮夕掩,怨三秋兮不同,于是传芳醁,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烛烬落,烛华明,花抽珠渐落,珠悬花更生,风来香转散,风度焰还轻,本知龙烛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烛火灯光一双炷,讵照谁人两处情。
周庾信对烛赋说:龙沙雁塞早应寒,天山月坂客衣单,灯前行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剩取灯花持炷烛,还却灯擎下烛槃,傍垂细溜,上绕飞蛾,光清寒入,焰暗风过,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晓星没,芳无歇,还持照夜游,讵减西园月。
【启】陈徐陵谢敕赉烛监赏答齐国移文启说:昔班彪草移,阮瑀裁书,驰誉当年,遂无加赏,非常大赉,始自今恩,虽贾逵之颂神雀,窦攸之对鼫鼠,汉臣射覆之言,魏士投壶之赋,方其宠锡,独有光前,官烛斯燃,更惭良吏,霄光可学,乃会耆年,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庭燎
《说文》说:庭燎,大烛也。
《礼记》说:庭燎之百,自齐桓公始也。
《毛诗》说: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之,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
《说苑》说: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说:九九足以见乎,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不至,夫士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桓公说:善,礼之,期月而士至。
晋《起居注》说: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有司奏,庭燎在止车门外,今更集议,旧在端门内施,诏曰:尚书奏,九年庭燎,当在端门内,元明帝时,在公车门内,可依旧,安司徒录公命。
应当遵循旧有的规章制度,适宜在端门内进行。
《晋中兴书》记载:哀帝兴宁元年,皇帝下令在端门内设立庭燎。
《邺中记》记载:石虎在正会时,殿庭中、端门外、阊阖前都设置了庭燎,每处都有两合,六处各高六丈。
赵书记载:石勒在橦末建造庭燎,高十丈,上盘放置燎火,下盘安置人侍候燎火,艑缴上下。
晋朝傅玄的《庭燎诗》写道:元正始朝亨,万国执珪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魏王朗在《冬臈不得朝表》中写道:拘守留职,旷离车驾,况乃践长於至,迎始於臈,履端於正,连历天人三朝之元庆,而无缘祗奉玉爵,以献万寿,霄梦庭燎之光,晨想百华之耀。
◇灶
《释名》解释:灶,就是创造的意思,用来制作食物。
《淮南子》记载:炎帝发明了火,死后成为灶神。
《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祭祀灶神。
又说:灶神的祭祀,由老妇主持,祭品盛在盆中,尊放在瓶中。
《墨子》记载:灶必须设置屏风,烟囱要高出屋顶四尺,小心不要失火,失火者将被斩首。
鲁连子说:灶有五个烟囱,分烟的人很多。
《庄子》记载:孔子读书时,老子倚在灶觚旁听,问道:这是什么书?孔子回答:是《春秋》。
《吕氏春秋》记载:燕雀在一屋之下,自以为安全,灶突破裂,火势蔓延到屋顶,燕雀却不知道灾祸即将来临。
《战国策》记载:智伯攻打晋阳时,水淹城池,城墙未被淹没的部分只有三版,臼灶中生出青蛙,人马相食。
《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李少君以祭祀灶神、辟穀、却老的方术见皇帝,少君对皇帝说:祭祀灶神可以招致物品,招致物品后丹砂可以化为黄金,黄金制成饮食器皿,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后可以见到仙人,于是皇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神。
《淮南子》记载:孔子没有黔突,墨子没有暖席。
桓谭《新论》记载:淳于髡到邻居家,看到灶突直通,旁边堆满柴火,便说:这里会有火灾,应该把烟囱弯曲并移走柴火,邻居不听,后来果然房屋被烧,邻居救火后才扑灭,于是烹羊备酒,感谢救火的人,却不肯叫淳于髡,智者讥讽说: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这是感叹他们轻视根本而重视末节。
《东观汉记》记载:起初阴氏家族世代在邑中祭祀管仲,称为相君子,到了子方时,因累积恩德,被神灵享用,臈日早晨在灶上做饭时,神灵显现,再拜受庆,当时有一只黄羊,于是用它祭祀,从此家族富庶,田地达到七百顷,后世子孙常在臈日祭祀灶神,用黄羊。
又说:周泽担任渑池县令,自身节俭,妻子亲自下厨。
谢承《后汉书》记载:李南,年少时精通风角之术,女儿也懂家传之术,嫁给卷县民为妻,早晨去厨房时,突然有暴风,妇人便上堂,向婆婆请求回家,辞别父母,婆婆不许,她便跪下哭泣说:承蒙传授术法,疾风突然吹起,先吹灶突和井,这是女妇主厨者将亡的征兆,于是写下她将死的日期。
《续汉书》记载:虞诩担任武都太守时,羌人想拦截他,虞诩秘密命令吏员,每人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不敢逼近,有人问:孙膑减灶,而你增灶,兵法说,日行不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你却日行二百里,为什么?虞诩回答:敌人多,我军少,慢行容易被追上,快进则敌人无法预料,敌人看到我灶日增,必以为郡兵来迎,众人行进迅速,必不敢追击,孙膑示弱,我今示强。
茅君内传记载:在名山深壑,无人迹之处,临水建造神灶屋,屋长四丈,宽二丈,地基高四尺。还要先挖地基下的土,确保没有故陷井家(疑为冢)的瘗处,开南、西、东三户,灶立在屋中央,口向西,灶四边离釜九寸,用砖和细土建造,也不要有裂缝,神灶之法就完成了。
《抱朴子·内篇》记载:灶神每月晦日上天报告人的罪状,大罪夺纪,纪为三百日,小罪夺筭,筭为一日。
《异苑》记载:卞伯玉担任东阳郡守时,灶火正旺,有鸡从灶口飞入,良久,又从烟囱飞出,羽毛未焦,鸣啄如故,卞伯玉不久病逝。
《杂五行书》记载:作灶法,应在辰巳间隙地取土,先挖去上五寸土,用一升美酒和水混合泥,在癸亥日修灶,此日安灶自如。作灶法,宽四尺,长五尺,若要安两釜,长七尺,子孙富贵。作灶的余泥不可用来泥井,井的余土不可用来泥灶,大凶。不要在壬癸庚辛日、反支九空日、血忌破危日、闭建寅日修灶,皆凶。灶君名禅,字子郭,穿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贾市,不知其名,见之则死。用猪肝泥灶,可使妇人孝顺。灶君在壬子日死,不用此日修灶。常在五月辰日用猪头祭灶,可使人治生万倍。用人故灶凶败。鸡毛入灶中,招致非祸。犬骨入灶,出狂子。正月己丑日,用白鸡祠灶,宜蚕。五月巳丑卯日,祠灶吉。四月丁巳日,祠灶百倍。
梦书说:梦见灶,忧虑求妇嫁女,为什么这么说,井灶是女执使之象。
【铭】后汉李尤《灶铭》写道:燧人造火,灶能以兴,五行接备,阴阳相乘。
晋挚虞《灶屋铭》写道:大孝养志,其次养形,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箴】魏王朗《杂箴》写道:家人有严君,井灶之谓也,使冬变夏,非灶谁能,使夏变冬,非井谁言。
◇薪炭灰
《易经》说:古时死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
《左传》说:厥父啗薪,其子弗克负荷。
又说:晋楚在城濮交战,楚左师溃败,狐毛设二旆而退,栾枝使舆曳薪柴而伪遁,楚师追击,原轸郗凑以中军公族横击,楚左师溃败。
《礼记》说:问士之子长幼,长曰能负薪,幼曰未能负薪。
又说:季秋,乃命伐薪为炭。
《毛诗》说:折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管子》说:周容子夏以侈靡见桓公,桓公问:侈靡可以为天下乎?子夏答:可,夫雕橑然后炊之,雕卯(按当作卵)然后瀹之,所发积藏,散万物也。
《晏子》说:景公游寿宫,见老人负薪,有饥色,公喟然,令吏养之。
《邓析书》说:譬犹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又说:抱薪爇火,燥
先到的人先得到。
《战国策》说:苏秦到楚国,三天后才见到楚王,说完话就告辞要走,楚王说: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却不肯多留,我想听听你的说法,苏秦回答说:楚国的食物比玉还贵,柴火比桂木还贵,求见的人比见鬼还难,见大王比见天帝还难,现在让我吃玉烧桂,通过鬼来见天帝,这怎么可能呢?
《汉书》说: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对待群臣,就像堆柴火,后来的人反而在上面。
又说:朱买臣,字翁子,吴地人,家境贫寒,喜欢读书,不经营产业,砍柴卖钱来维持生活,背着柴火,边走边读书。
范晔《汉书》说:戴封被任命为议郎,后来升为西华县令,遇到大旱,戴封祈祷没有效果,于是堆起柴火坐在上面自焚,火刚烧起来就下起了大雨,远近的人都感叹不已。
《搜神记》说:凉辅是广汉人,当时旱灾严重,他带着五家官员出去祈祷,堆起柴火自焚,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这件事在旱部中有详细记载。]
《玄中记》说:南方有座炎山,行人在正月、二月、三月经过这座山时,取山下的木头当柴火,烧起来没有尽头,取树皮可以织成火浣布,[《神异经》说,玄山长四十里,生长着不尽木,这件事在布部中有详细记载。]
《论衡》说:有人在山上砍柴,把轻小的木头捆在一起,遇到十围以上的大树,拉也拉不动,推也推不动,只好把大树留在山林里,带着捆好的小木头离开,由此可以推论,才能大的人就像十围以上的大树,人力无法举荐,就像砍柴的人推不动大树一样,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地方停留,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够,而是因为道难行,人们不能用他。
《神仙传》说:焦先每天进山砍柴来布施,从村头第一家开始,周而复始。
《晋中兴书》说:范汪家境贫寒但好学,点燃柴火写书,写完书后也读完了。
《世说》说:荀公曾在晋武帝面前吃饭,荀公端上饭时,对在座的人说:这是用劳薪烧的饭,在座的人不信,皇帝悄悄派人去问外面的人,回答说:确实是旧车脚烧的。
《吴越春秋》说:季札离开徐国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个男子,五月天还穿着皮衣,在路边砍柴,旁边放着金子,季札看到后对砍柴的人说:你来拿这金子吧,砍柴的人说:你的举止怎么这么高傲,眼光怎么这么低呢,五月天穿着皮衣砍柴,难道是捡金子的人吗?[这件事在隐逸部中有详细记载。]
《汝南先贤传》说:蔡顺以孝顺著称,蔡顺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独自抚养母亲,有一次出去砍柴,突然有客人来了,母亲见蔡顺还没回来,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蔡顺立刻感到心痛,丢下柴火跑回家,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说:有急客来了,我咬手指是为了提醒你。
又说:侯瑾非常孤贫,寄居在宋人家中,白天给人打工,晚上就点燃柴火读书,[这件事在文部读书篇中有详细记载。]
后汉张奂给崔子玉写信说:这个月三日,全家搬到这里来,本来不是计划中的事,是因为贪图突袭贼阵。
《魏略》说:文钦担任庐江太守时,被都督王陵弹劾,文钦向曹爽申诉,曹爽对他说:王陵责备你载了两船灰,这是为什么呢?听说你建了染坊,所以做了这些灰。
【诗】隋朝岑德润的《咏灰诗》说:图规晕不缺,气改律还虚,欲燃愁狱吏,弃道畏刑书,未得逢彊阵,轻举欲焉如。
◇烟
《说文》说:烟是火气,燃烧的样子。
《列子》说:赵襄子在山上打猎,点燃草木烧林,火光冲天百里,有一个人从石壁中出来,随着烟灰上下飘动,大家都以为是鬼,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人。
《春秋繁露》说:人们说榼去烟,这是很奇怪的事,不是人能想到的,祸福利害,难道没有奇怪的事吗?
《淮南子》说: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是青色的,七十二天后,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是黄色的,七十二天后,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是黑色的。
又说:哭声从口中发出,眼泪从眼中流出,这是内心的愤怒表现在外面,就像水往下流,烟往上寻找火,[按:寻火二字,疑当作燅。]徒南反,[这三个字可能是燅字的音切,应该是双行小注。]又有谁推动它呢?
又说:把捆好的柴火当成鬼,把火烟当成气,这是迷惑。
《列仙传》说:宁封子是黄帝时代的人,担任陶正,有神人经过,为他掌火,能让火冒出五色烟。
又说:教封子堆起柴火自焚,随着烟气上升,还有骨头,当时的人把他埋葬了。
谢承《后汉书》说:吴郡的徐相担任长沙太守时,经常吃干饭,不生火做饭。
许迈的别传说:许迈有道术,烧香时冒出五色烟,后来不知去向。
【诗】梁简文帝的《咏烟诗》说:浮空覆杂影,含露密花藤,乍如洛霞发,颇似巫云登,映光飞百仞,从风散九层,欲持翡翠色,时吐鲸鱼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注解
火:在古文中,火不仅指自然界的火焰,还象征着变化、破坏与重生。《释名》解释火为‘化物也,亦言毁也’,意味着火能够改变物质形态,同时也具有破坏性。
烽燧:古代用于传递军事警报的系统,通过点燃烽火来通知远处的军队有敌人入侵。
灯:照明工具,古代灯具有多种形式,如无足的灯和有足的锭,常作为文化和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
烛:古代照明工具,主要用于祭祀和日常照明,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庭燎:古代在宫廷或重要场所点燃的火炬,用于照明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灶:古代用于烹饪的设施,也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常与家庭祭祀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薪炭灰:指用于燃烧的木材和木炭,以及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烟: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和微小颗粒的混合物,常伴随着火的出现。
火浣布:一种传说中的布料,据说由火兽的毛制成,具有不燃的特性,即使被火烧也不会损坏,反而能去除污垢。
火洲:传说中的地方,位于南海中,其上的树木即使被火烧也不会死亡,反而更加鲜艳。
自生之火:一种自然现象,火在春天自动燃起,秋天自动熄灭,火起时燃烧特定的树木,但树木不会被烧毁。
火术:一种传说中的法术,能够控制火,如姚光能够在火中安然无恙。
火井:一种自然现象,井中自然产生火焰,火焰的强弱与汉朝的兴衰有关。
烽鼓:古代用于军事通讯的工具,烽火用于视觉信号,鼓声用于听觉信号,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至远方。
蕡烛:大烛,古代用于照明的大蜡烛,常用于重要场合或仪式。
跋:烛的本体,烛尽时需去除,以免留下过多灰烬,显得不敬或厌倦。
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古代婚礼习俗,嫁女之家连续三夜不熄灭蜡烛,象征对新娘离家的思念。
执烛之明:比喻老年人学习,如同手持蜡烛照明,虽年老但仍有光明。
鸣铎以声自毁,兰膏以明自销:比喻事物因自身特性而自我毁灭,如铎因声音而损坏,兰膏因照明而消耗。
举烛:误写为“举烛”,引申为举贤任能的意思。
徐吾:古代贫妇,因贫困无法提供足够的蜡烛,但仍坚持夜绩,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鱼膏为烛:秦始皇陵中使用人鱼膏作为蜡烛,象征奢华与神秘。
九九之术:古代数学技能,象征智慧与才能。
端门:古代宫殿的正门,象征着皇权和国家的尊严。
灶神: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家庭守护神,负责家庭的平安和食物的丰盛。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合纵抗秦。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苏秦曾游说楚王。
汲黯:西汉时期著名的直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著名的皇帝,开创了汉朝的鼎盛时期。
朱买臣:西汉时期的人物,以贫而好学著称,后成为官员。
戴封:东汉时期的官员,以忠诚和牺牲精神著称。
凉辅:东汉时期的人物,以自焚求雨的事迹闻名。
焦先: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以布施和修行著称。
范汪:晋朝时期的学者,以勤奋好学著称。
荀公:指荀勖,晋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的贤人,以高洁的品德著称。
蔡顺:东汉时期的孝子,以孝顺母亲著称。
侯瑾:东汉时期的学者,以勤奋读书著称。
张奂:东汉时期的官员,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文钦: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曹爽: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后被司马懿所杀。
宁封子: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以掌握火术著称。
徐相:东汉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许迈:东晋时期的道士,以道术高超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八十-火部-评注
本文通过对‘火’这一自然现象的多角度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从《释名》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火具有改变物质形态的能力,同时也具有破坏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火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文中引用了《山海经》、《尚书》、《礼记》等多部经典文献,进一步阐述了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例如,《山海经》中提到的‘厌火国’和‘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描绘了火的神秘和力量。《尚书》中的‘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则通过比喻表达了火的破坏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火在古代军事、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应用。例如,《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火攻有五’,展示了火在战争中的战略价值。《礼记》中的‘月令曰:孟夏之月,盛德在火’,则反映了火在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火的多种描述和引用,本文不仅展示了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还揭示了火在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中的深远影响。这种多角度的探讨,使得火这一主题在古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火的详细描述和引用,不仅展示了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还揭示了火在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中的多重意义。这种多角度的探讨,使得火这一主题在古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汇集了多个关于火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火的神秘化和崇拜。火在这些故事中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例如,火浣布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不灭之火的向往,而火洲和自生之火的描述则体现了对自然界中火的神秘性和生命力的敬畏。
文本中还提到了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姚光的火术、栾巴的酒雨、周瑜的火攻等,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火在战争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人对火的控制和利用的智慧。特别是周瑜的火攻策略,通过火攻成功阻止了曹操的进攻,这是古代战争中火攻战术的经典案例。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烽燧系统,这是古代中国用于军事通信的重要方式,通过点燃烽火来传递敌情,显示了古人在军事通信技术上的先进性。烽燧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效率,也加强了边境的防御能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古代关于火的各种神话和传说,也反映了火在古代社会、军事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以及火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本文通过描述古代军事通讯工具烽鼓和照明工具灯烛,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烽鼓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通过形声相传的方式,迅速传递军情,这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灯烛的描述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照明工具的重视,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和宫廷活动中,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文中提到的各种灯烛,如铜灯、金灯等,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含艺术美感。例如,铜灯上的雕刻和装饰,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这些灯烛在宫廷和宗教仪式中的使用,也显示了它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灯烛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例如,灯烛常被用来比喻智慧和光明,如晋支昙谛的灯赞中所言,灯烛不仅照亮了物理空间,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种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深化。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烽鼓和灯烛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还反映了这些工具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多个典故和引文,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蜡烛的多重象征意义。蜡烛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礼仪、文化、智慧和政治的象征。从婚礼中的三夜不息烛,到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烛,再到庭燎的设立,蜡烛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婚礼中,蜡烛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对新娘的思念;在秦始皇陵中,人鱼膏烛则体现了皇权的奢华与神秘;而在庭燎的设立中,蜡烛则成为君主礼贤下士的象征。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蜡烛在物质层面的用途,更揭示了其在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文还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强调了老年人学习的重要性。师旷以“执烛之明”比喻老年人学习,虽年老但仍有光明,这一比喻深刻而富有哲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智慧和学习的重视。
最后,本文通过徐吾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贫苦人民的坚韧与不屈。徐吾虽贫困,但仍坚持夜绩,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坚韧。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光明。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蜡烛的多重象征意义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蜡烛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礼仪、文化、智慧和政治的象征,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文献的引用,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庭燎、灶、薪炭灰等元素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庭燎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端门作为宫殿的正门,其内设置庭燎,进一步强调了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灶在古代家庭中占据核心地位,不仅是烹饪的场所,也是家庭祭祀的重要地点。灶神作为家庭的守护神,其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人对家庭和谐与食物丰盛的祈愿。灶的建造和维护也体现了古人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对火灾的防范意识。
薪炭灰作为古代生活中的基本能源,其采集和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劳动分工和能源利用方式。薪炭灰的使用不仅关乎日常生活,也与战争、祭祀等重要活动密切相关,显示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在礼仪、家庭生活、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些元素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家庭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忠诚、孝道、勤奋、清廉等美德的推崇。苏秦游说楚王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辩才;汲黯对汉武帝的直言,体现了忠臣的勇气和正直;朱买臣的勤奋读书,展示了贫而好学的精神;戴封和凉辅的自焚求雨,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牺牲精神。
焦先的布施和修行,范汪的燃薪写书,荀公的清廉,季札的高洁,蔡顺的孝顺,侯瑾的勤奋,张奂的忠诚,文钦的清廉,宁封子的火术,徐相的清廉,许迈的道术,这些人物和故事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道德和文化的丰富图景。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美德的重视和推崇,这些美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古文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