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原文

◇将帅

《春秋元命苞》曰:上天一星为郎将。

《六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出隘塞,犯泥涂,将必下步,士卒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饱,将乃敢食。

《左传》曰:晋侯之弟杨干,乱行於曲梁,魏绛戮其仆,《周官》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史记》曰:魏文侯问,吴起何如人,李克曰: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於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又曰:齐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穰苴曰:原得君之宠臣,国中所尊,以临军,乃可,於是景公使庄贾往,穰苴与约会,日中於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暮时,庄贾乃至,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者云何,曰:当斩,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震。

又曰: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羸粮与士卒分劳。

又曰:文帝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灞上,祝兹侯徐厉,军棘门,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帝自劳军,至灞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军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士吏被甲,彀弓持满,先驱至,不得入,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於是上使诏军将,亚夫乃传言开壁,壁开,士吏曰: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亚夫,将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色改容,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文帝曰:此真将军矣,曩者灞上棘门军,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久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令於君,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於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韩子》曰: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曰:将军於若子如是,何为泣乎,对曰:吴子吮其父之伤,而杀之泾水之上,今安知不杀是子乎。

黄石公三略曰:良将之军也,恕己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故良饵之下有悬鱼,重赏之下有勇夫。

《淮南子》曰: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曰:社稷之命将[《太平御览》二百七十四将上有在字,此脱。]军身,今国有难,原子将而应之,主亲操钺授将军曰: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辞而行,乃爪鬋,设明衣,凿凶门而出,乘将军,[御览军下有车字。]建鼓旗,载斧钺,临敌攻战而领,[御览作不顾二字。]必死无有二心。

《列女传》曰:楚子反攻秦军,绝粮,使人请於王,因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无恙乎,使者曰:士卒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反破秦军而归,母闭门不内,使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句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上流,使士卒饮下流,味不加喙而卒战自五也,异日又有献一囊粮者,王又使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士卒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何也。

《汉书》曰:韩信亡,萧何追还,汉王曰:以为大将,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宜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又曰:冯唐对文帝曰: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闑以内,寡人制之,闑以外,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

又曰: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为人少言有气,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尔,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又曰:西羌反,时赵充国年七十馀,上老之,使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於老臣者矣,上遣焉。

《东观汉记》曰:吴汉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故能常任职,以功名终。

又曰:赤眉入长安,邓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以迎降者,以千数,众号百万。

又曰: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马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又曰: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在军旅,不忘俎豆,[事具巧艺部投壶篇。]

《魏志》曰:曹仁,字子孝,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又曰:贾逵,字梁道,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帅,口授兵法数万言。

又曰:庞德讨关羽,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

《蜀志》曰:邓艾为大将,三十馀年,赏罚明,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为苟素俭,然终不治私,妻子不免饥寒。

《吴书》曰:鲁肃为人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在军阵,手不释书。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抱朴子》曰:大将民之司命,社稷存亡,於是乎在。

【诗】晋

张华命将出征诗曰:重华隆帝道,戎蛮或来宾,徐夷兴有周,鬼方亦违殷,今在盛明世,寇虐动西垠,单醪岂无味,挟纊感至仁。

梁吴筠古意诗曰:匈奴数欲尽,仆在玉门关,莲花穿剑锷,秋月掩刀环,春机思窈窕,夏鸟鸣绵蛮,中人坐相望,狂夫终不还。

又边城将诗曰:塞外何纷纷,胡骑欲成群,尔时始应募,来投霍冠军,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袖间血洒地,车中旌拂云,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

又边城将诗曰:仆本边城将,驰射灵关下,箭衔雁门石,气振武安瓦,勋轻赏发兵,名高拜横野,留书应凿楹,传功须勒社,徒倾七尺命,酬恩终自寡。

又边城诗曰:闻君报一餐,远送出平野,玉摽丹霞剑,金络艳光马,高旗入汉飞,长鞭匿地写,曙星海中出,晓月山头下,岁晏坐论功,自有思臣者。

又边城诗曰:临淄重蹴踘,西城好击刺,不要身后名,专骋眼前智,君看班定远,立功不负义,掣拽二丈旗,踯躅双凫骑,但问相知否,死生无险易。

【赞】晋孙楚白起赞曰: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々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

又韩信赞曰:淮阴屈节,盘於幽贱,秦失其鹿,英雄交战,践楚知亡,抚戈从汉,遂寤明主,超然虎奋,威震赵魏,擒项平难,割据山川,称孤南面,惜哉遘疑,一朝书叛。

又乐毅赞曰:乐生诞节,寔立弘度,丹旄电麾,秦韩景附,威震济西,齐愍失据,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迟一丘,以保皓素。

【表】后魏温子昇广阳王北征请大将表曰:今四郊多垒,三军申发,率土之滨,莫敢宁晏,况忝末属,复董元戎,臣不尽心,谁将竭力,岂容饰让,苟违戎重,但以军旅之事,实所未学,求得重将,随方指麾,臣请先驱,被坚督战,若使旗鼓相望,埃尘相接,决机两阵之间,不辞万死之地,脱独委臣,专总戎旅,兵术靡常,军机屡变,以臣当之,必所未达,虽奉广筭,有均胶柱。

【论】魏何晏韩白论曰: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宋范晔二十八将论曰:二十八将者,前世所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至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良图远筭,固将有以焉尔,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受授惟庸,勋贤兼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赵之同列文朝,可谓兼通矣,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於翼夫王运,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盗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因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搢绅道塞,贤能蔽拥,故光武监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刑者乎,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於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叙其本第,系之篇末。

◇战伐

《尚书大传》曰:战者,惮惊之也。

《春秋说题辞》曰:伐人者,国内行威,有所斩坏,伐之为言败也。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乃惧,越裳氏献白雉。

《尚书》曰: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弗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弗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又曰:帝曰:咨禹,惟兹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

《礼记》曰: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禡於所征之地。

《大戴礼》曰:明主之所征也,诛其君,改其政,率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悦矣。

《左传》曰:卫大旱,甯《庄子》曰:周饥,克殷而年丰,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事具天部雨篇。]

又曰: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虞虢之谓也,虞公不听,后遂为晋所灭。

春秋佐易[《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九作助。]期曰:太尉主甲卒神,名辩会,曰库兵动,鼓自鸣,得诸侯象也。

《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升布天下。

又曰: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援弓而射,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前人乎,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冠,右袪衣,马前疾走,寡人其不济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谿,从左涉,深及冠,从右涉,方深至膝

杀心自详,胜残道未遍,四主渐怀音,九夷稍革面,世治非去兵,国安岂忘战,钓台闻史籍,歧阳书记传。

梁简文帝和武帝诗曰:校尉开疏勒,将军定月支,南通新息柱,北届武阳碑,豫游戏马馆,教战昆明池,银塘写清渭,铜钩引直漪,常从良家子,命中幽并儿,金鞍饰紫珮,玉燕帖青骊,车书今已共,原奏云亭仪。

又诗曰:祭壶今息鼓,董案成开帷,聊举青龙阵,正取绛宫时,犒兵随后拒,軷祭逐前师,军门初露节,步陈始分旗。

梁元帝蕃难未静述怀诗曰:玉节威云梦,金钲韵渚宫,霜戈临渐白,日羽映流红,单醪结猛将,芳饵引群雄,箭拥淇园竹,剑聚若溪铜,亟睹周王骏,多逢鲍氏骢,谋出河南贾,威寄陇西冯,溪云连阵合,却月半山空,楼前飘密柳,井上落疏桐,差营逢霪雨,立垒挂长虹。

又和王僧辩从军诗曰:山虚和铙管,水静写楼船,连鸡随火度,燧象带烽然,洞庭晓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

梁吴筠战城南诗曰:蹀躞青骊马,往救城南畿,五历鱼丽阵,三尺九重围,为君意已重,无功终不归。

又诗曰:前有浊樽酒,忧思乱纷纷,小来重意气,学剑不学文,忽值明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又诗曰:陌上何喧喧,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

又诗曰:杂虏冠铜鞮,征役去三齐,扶山翦疏勒,傍海扫沉黎,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

又征客诗曰:公卿来怅别,葭声在狭斜,玉樽浮云盖,朱轮流水车,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

梁沈约正阳堂宴劳旋诗曰:凯入同高宴,饮至均多祜,昔往歌采薇,今来欢杕杜,善战惟我皇,胜之不窥户,推毂授神谟,馀壮终能贾,浩荡金罍溢,周流玉觞传。

又出重围和傅昭诗曰:鲁连扬一策,陈平出六奇,邯郸风雨散,白登烟雾维,排云出九地,陵定振五卮。

梁庾肩吾被使从渡江诗曰:八阵引佳兵,三河总舻舳,绛天扬远旆,雷野驱长毂,夜剑动星芒,秋潮惊箭服。

梁刘孝义从军行诗曰:冠军亲侠射,长平自合围,木落彫弓燥,气秋征马肥,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何谓从军乐,往反速如飞。

北齐祖孝徵从北征诗曰:翠旗临塞道,灵鼓出桑乾,祁山敛雰雾,澣海息波澜,戍亭秋雨急,开门朔气寒,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

北齐裴让之从北征诗曰: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驰,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周庾信从驾观讲武诗曰:校战出长扬,兵栏入斗场,置阵横云起,开营雁翼张,落星奔骥騄,浮云上骕骦,急风吹战鼓,高尘拥具装,骇猨时落木,惊鸿屡断行。

又和平邺应诏绝句诗曰:天策弘神兵,风飞扫邺城,阵云千里散,黄河一代清。

陈伏知道从军五更啭五首,诗曰: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

三更夜惊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落花,误忆柳园人。

四更星汉低,落月与云齐,依俙北风里,胡笳杂鸟嘶。

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陈苏子卿南征诗曰:一朝游桂水,万里别长安,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南中地气暖,少妇早愁寒。

陈沈炯从鸣驾送军诗曰:惟尧称乃武,轩后号神兵,吊民资智勇,治乱属师贞,我君膺宝业,历驾视前英,蒲海方无浪,夷山有未平,星光下结旆,剑气上舒精,云开万里彻,日丽百川明,抚鼓山灵应,诏跸水祇惊。

陈张正见从军诗曰:胡兵屯蓟北,汉将起山西,故人轻百战,聊欲定三齐,风前喷画角,云上舞飞梯,雁塞秋声远,龙沙云路迷,燕然自可勒,函谷讵须泥。

又从军诗曰: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长塞,榆关接远天,井泉含阵竭,烽火映山然,欲知客心断,旄旌万里悬。

【赋】后汉崔骃大将军西征赋曰:主簿骃言,愚闻昔在上世,义兵所克,工歌其诗,具陈其颂,书之庸器,列在明堂,所以显武功也,於是袭孟秋而西征,跨雍梁而远踪,陟陇阻之峻城,升天梯以高翔,旗旐翼如游风,羽毛纷其覆云,金光皓以夺日,武鼓铿而雷震。

魏文帝述征赋曰:建安之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原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飖,曜甲卒之皓旰,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纳[全三国文四作纲。]之毕举,南野之旧都,[句有脱文。]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魏陈王曹植东征赋曰: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省,然神武一举,东夷必克,想见振旅之盛,故作赋一篇,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幡旗转而心思兮,舟楫动而伤情,顾身微而任显兮,愧责重而命轻,嗟我愁其何为兮,心遥思而悬旌,师旅凭皇穹之灵祐兮,亮元勋之必举,挥朱旗以东指兮,横大江而莫御。

魏应玚撰征赋曰:奋皇佐之丰烈,将亲戎乎幽邻,飞龙以云曜,披广路而北巡,崇殿郁其嵯峨,华宇烂而舒光,摛云藻之雕饰,流辉采之浑黄,辞曰:烈烈征师,寻遐庭兮,悠悠万

里,临长城兮,周览郡邑,思既盈兮,嘉想前哲,遗风声兮,

魏徐幹西征赋曰:奉明辟之渥德,与游轸而西伐,过京邑以释驾,观帝居之旧制,伊吾侪之挺劣,获载笔而从师,无嘉谋以云补,徒荷禄而蒙私,非小人之所幸,虽身安而心危,庶区宇之今定,入告成乎后皇,登明堂而饮至,铭功烈乎帝裳。

又序征赋曰:余因兹以从迈兮,聊畅目乎所经,观庶士之缪殊,察风流之浊清,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从青冥以极望,上连薄乎天维,刊梗林以广涂,填沮洳以高蹊,揽循环其万艘,亘千里之长湄,行兼时而易节,迄玄气之消微,道苍神之受谢,逼鹑鸟之将栖,虑前事之既终,亦何为乎久稽,乃振旅以复踪,溯朔风而北归,及中区以释勤,超栖迟而无依。

魏王粲初征赋曰:违世难以迥折兮,超遥集于蛮楚,逢屯否而底滞兮,忽长幼以羁旅,赖皇华之茂功,清四海之疆宇,超南荆之北境,践周豫之末畿,野萧条而骋望,路周达而平夷,春风穆其和畅兮,庶卉焕以敷蕤,行中国之旧壤,实吾原之所依,当短景之炎阳,犯隆暑之赫曦,薰风温温以增热,体烨烨其若焚,

魏阮瑀纪征赋曰:仰天民之高衢兮,慕在昔之遐轨,希笃圣之崇纲兮,惟弘哲而为纪,同天工而人代兮,匪贤智其能使,五材陈而并序,静乱由乎干戈,惟蛮荆之作雠,将治兵而济河,遂临河而就济,瞻禹绩之茫茫,距疆泽以潜流,经昆仑之高冈,目幽蒙以广衍,遂霑濡而难量。

魏陈琳武军赋曰:赫赫哉,烈烈矣,于此武军,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汉季世之不辟,青龙纪乎大荒,熊狼竞以拏攫,神宝播乎镐京,於是武臣赫然,飏炎天之隆怒,叫诸夏而号八荒,尔乃拟北落而树表,晞垒壁以结营,百校罗时,千部列陈,弥方城,掩平原,於是启明戒旦,长庚告昏,火烈具举,鼓角并震,千徒从唱,亿夫求和,声訇隐而动山,光赫弈以烛夜,其刃也则楚金越冶,棠谿名工,清坚皓锷,脩刺锐锋,陆陷蕊犀,水截轻鸿,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振旅,韦人制缝,弩则幽都筋骨,恒山檿幹,通肌畅骨,崇缊曲烟,其弓则乌号越耗,繁弱角端,象弭绣质,哲拊文身,矢则申息肃慎,箘簵空疏,焦铜毒铁,丽毂挞辀,马则飞云绝景,直鬐騧骝,驳龙紫鹿,文的〈足间〉鱼,若乃清道整列。按节徐行,龙姿凤峙,灼有遗英。

又神武赋曰:建安十有二年,大司空武平侯曹公,东征乌丸,六军被介,云辎万乘,治兵易水,次於北平,可谓神武弈弈,有征无战者已,伫盘桓以淹次,乃申命而后征,觐狄民之故土,追大晋之遐踪,恶先縠之惩寇,善魏绛之和戎,受金石而弗伐,盖礼乐而思终,陵九城而上济,起齐轨乎玉绳,车轩辚於雷室,骑浮厉乎云宫,晖曜连乎白日,旂旐继于电光,旆既轶乎白狼,殿未出乎卢龙,威凌天地,势括十冲,单鼓未伐,虏已溃崩,克俊折馘首,[句有衍文。]枭其魁雄,尔乃总辑朅珍,茵毡幕幄,攘璎带佩,不饰彫琢,华珰玉瑶,金麟互琢,文贝紫瑛,缥碧玄绿,黼锦缋组,罽毼皮服。

魏繁钦征天山赋曰:素甲玄焰,皓旰流光,左骈雄戟,右攒干将,彤玈朱增。丹羽绛房,望之妒火,焰夺朝阳,华旗翳云霓,聚刃曜日铓,於是轒辒云趋,威弧雨发,钲鼓雷鸣,猛火风烈,跃刃雾散,虏锋摧折,呼吸无闻,丑类剥灭。

魏杨脩出征赋曰:嗟夫吴之小夷,负川阻而不廷,肇天子之命公,总九伯而是征,整三军而饬戒,殄征夫而叛惊,舫翼华以鳞集,苍鹰杂以星陈,塞川原而上下,敝城隍而无垠,於是州牧覆舟,水衡戒事,饰师就部,乃讲乃试,信大海之可横,焉江河之足忌,公命临淄,守于邺都,侯怀大舜,乃号乃謩,茂国事之是勉兮,叹经时而离居,企观爱之偏处兮,独搔首於城隅。

晋陆士龙南征赋曰:大安二年八月,奸臣羊玄之皇甫商,敢行称乱,大将军敷命群后,同恤社稷,四方之会,众以百万,粤十月,军次於朝歌,讲武治戎,以观兵于殿墟,桓桓先征,在河之涘,顺彼长道,悬旌千里,美王师之遵时,茂七德而发止,尔乃税驾殷墟,我徒既闲,顺时讲武,薄狩于原,纷同方而类聚,焕制翼而明分,祗明形以誓众,习运攻於旧闻,若溟海之引回流,岱灵之吐行云。

宋傅亮征思赋曰:逢休明之馀祐,讬菲薄於末晖,既致戎於皇幄,亦彼已於宰闱,伤鹈梁以载扬,咏伐檀而屡思,和风翕以首节,零雨郁而四漾,津云暧以合体,坟衍杳其无封,羡归飞之能矫,乐湍流之自东,想和銮之北徂,企云旗之西举,洒三川之积尘,廓二崤之重阻,觌高掌於华阳,聆鸣凤於洛浦。

宋谢灵运撰征赋曰:相国宋公,兵于京甸,次师于汴上,曾不逾月,二方献捷,天子感东山之劬劳,使臣遵于原隰,余摄官承乏,谬充殊役,遂写集闻见,作赋撰征,惟上相之叡哲,当草昧而经纶,总九流以贞观,协五材而平分,龟筮允臧,人鬼同情,顺天行诛,司典详刑,迅二翼以鱼丽,襄两服而雁逝,阵未列於都甸,威以振於秦蓟,诏微臣以劳问,奉王命於河湄,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冒沉云之晻蔼,迎素雪之纷霏,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起越,彼微物之疚情,此思心而可歇。

梁沈约悯国赋曰:余生平之无立,徒跅弛以自闲,处围城之惵惵,得无用於行间,对僚友而不怡,

咸悄颜而相顾,畏高冲之比拟,壮激矢之南度,骇潜师之夜过,惊跃马之晨呼,矛森森而密竖,旗落落而疏布,时难纷其未已,岁功迫其将徂,育素虮於玄胄,垂葆发於缦胡。

【颂】汉杨雄赵充国颂曰: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汉西疆,既临其域,喻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剋,请奋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剋西戎,还师于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

汉史岑出师颂曰:茫茫上天,降祚有汉,兆基开业,人神攸赞,五曜宵映,素灵夜叹,昔在孟津,惟师尚父,素旄一麾,混齐天宇,苍生更始,朔风变楚,我出我师,于彼四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

后汉班固窦将军北征颂曰:於是雷震九里,电曜高阙,金光镜野,武旗冒日,云黯长霓,鹿走黄碛,轻选四纵,所从英敌。

后汉傅毅窦将军北征颂曰:建[全后汉文四十三作逮。]汉祖之龙兴,荷天符而用师,曜神武於幽冀,遇白登之重围,何獯鬻之桀虐,自上世而不羁,哀昏戾之习性,阻广汉之荒垂,命窦侯之征讨,蹑卫霍之遗风,奉圣皇之明策,奋无前之严锋,采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遥降,曝名烈於禹迹,奉旗鼓而来旋,圣上嘉而裒宠,典禁旅之戎兵,内雍容以询谟,外折冲於无形,惟倜傥以弘远,委精虑於朝廷。

晋张载平吴颂曰:闻之前志,尧有丹水之阵,舜有三苗之诛,此圣帝明王,平暴静乱,未有不用兵而制之也,夫太上成功,非颂不显,情动於中,非言不彰,獫狁既攘,出车以兴,淮夷既平,江汉用作,斯故先典之明志,不刊之美事,乌可阙欤,遂作颂曰:上哉仁圣,曰惟皇晋,光泽四表,继天垂胤,帝道焕於唐尧,义声邈乎虞舜,蠢尔鲸吴,凭山阻水,肆虐播毒,而作豺虺,菁茅阙而不贡,越裳替其白雉,正九伐之明典,申号令之旧章,布亘地之长罗,振天网之脩纲,制征期於一朝,并箕驱而慕张,尔乃拔丹阳之峻壁,屠西陵之高墉,日不移晷,群丑率从,望会稽而振铎,临吴地而奋旅,众军竞趣,烽飚具举,挫其轻锐,走其守御。

【表】北齐邢子才百官贺平石头表曰:大江设隘,实限夷华,前魏观涛而退,后魏登山而反,声教不通,多历年代,今苍雉奉职,灵鼍自梁,折苇为舟,凭刀可渡,始知德通於物,孟门失险,道清将顺,剑阁自开,行举洞庭之乐,放畜长洲之苑,会玉帛於涂山,树桐柱於南极。

梁刘孝仪临川王奉诏班师表曰:臣自受服庙堂,申威塞表,既驱熊罴之众,兼禀帷幄之谋,登济河山,夷灭赵魏,将系轵在之颈,且屈渭桥之膝,而玄阴届节,祁寒方始,降此慈弘,愍兹介胄,使燕然之石,原勒而不刊,函谷之士,[○疑当作土。]将封而莫遂,虽荷杕杜之恩,终惭采薇之旨。

周庾信庆平邺表曰:臣闻太山梁甫以来,即有七十二代,龙图龟书之后。又已三千馀年,虽复制法树司,礼殊乐异,至於天篱武落,剡木弦弧,席卷天下之心,苞吞八荒之志,其揆一焉,政须东南一尉,立於北景之南,西北一候,置於交河之北。

【启】齐王融答敕撰汉武北伐图赋启曰:臣闻情蓄自中,事符则感,象构於始,机动斯彰,但九祀一逢,休明难再,常原待诏朱阙,俯对青蒲,澄瀚海之恒流,扫狼山之积雾,系单于之颈,屈左贤之膝,然后天移云动,升封岱宗,减五登三,追踪七十。

又劝高帝北伐启曰:虽穷鸟必啄,固等命於良鹑,困兽斯惊,终并悬於厨鹿,若籍巫汉之归师,骋士卒之馀愤,取函河如反掌,凌关塞若摧枯。

梁简文帝庆洛阳平启曰:自函洛榛旷,獯獫荐食,久绝正朔之风,不睹輶轩之使,乘此战心,负斯戎足,每兴燔燧之惊,常劳守障之民,自非圣略弘宣,天网遐顿,岂能使汉地尽收,名王争入,方令九服大同,万邦齐轨,亭塞寝兵,关候罢柝,臣诚兼家国,倍深欢庆。

梁刘孝绰求豫北伐启曰:或以臣素无飞将之目,未从嫖姚之伍,言易行难,收功理绝,然桓冲称谢安无将略,文靖公遂破符坚,山涛谓羊祜不强,建成侯卒平孙皓,微臣之譬两贤,诚无等级,小虏之方二寇,势逾枯朽。

【笺】晋陆机至洛与成都王笺曰:王室多故,祸难荐有,羊玄之乘宠凶竖,专记朝政,奸臣贼子,是为比周,皇甫商同恶相求,共为乱阶,至令天子飘飖,甚於赘瘤,伏惟明公,匡济之举,义命方宣,先戎既启,威风电赫,机以驽暗,文武寡施,猥蒙横授,委任外梱,辄承严教,董率诸军,唯力是视。

晋桓温与抚军笺曰:北胡肆逆,四十馀载,倾覆社稷,毁辱陵庙,遇其可亡之会,实是君子竭诚,小人尽力之日也,江东虽为未丰,方之古人,复为未俭,少康以一旅之众,兴复祖宗,光武奋发,中兴汉室,况以大晋之祚,树德长久,兼百越沃野之资,据江汉山海之利,盐铁宝帛之饶,角竿羽毛之用,收英贤之略,尽兵民之力,赋之强也,犹复遵养时晦,及其毙也,不齐力扫灭,则犬贼何由而自平,大耻焉得而自雪,临纸惆怅,慨叹盈怀。

【书】魏陈思王曹植与司马仲达书曰: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於宇内,角胜於平原之志也,故其俗盖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巉而已,若可得挑致,则吾一旅之卒,足以敌之矣,盖弋鸟者矫其矢,钓鱼者理其纶,此皆度

彼为肤,因象设宜者也,今足下曾无矫矢理纶之谋,徒欲候其离舟,伺其登陆,乃图并吴会之地,收陈野之民,恐非主上授节将之心也。

梁简文帝答湘东王庆州牧书曰:虽心慕子文,申威涿郡,意存士雅,慷慨临江,而不能遂封狼居之山,永空幕南之地,逐北聊城,追奔瀚海,必欲卷绶避贤,辞病收迹。

【论】汉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曰: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寿王作士大夫之论,称武帝之德曰:士或问於大夫曰:侧闻强秦之用兵也,南不逾五岭,北不渡大河,海内愁怨,以丧其国,汉兴六十馀载矣,命将帅以抗愤,用干戈於四荒,南排朱崖,北建朔方,东越沧海,西极河源,拓地万里,海内晏然,鄙人不识,敢问其踪,大夫曰:昔秦之得天下也,以力而不以德,以诈而不以诚,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剪之兵,窥间伺隙,既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至道,以权诈为要术,遂非唐笑虞,绝灭旧章,防禁文学,行是古之戮,严诽谤之诛,十馀年,遂滂沱而盈溢,是故皇天疾灭,更命大汉,反秦政,务在敦厚,至今六世,可谓富安,天子文明,四夷向风,徒观朝廷下僚,门户之士,谋如涌泉,动如骇机,皆能安中国,吞四夷,君臣若兹,何虑而不成,何征而不剋,虽拔泰山填沧海可也。

魏王粲三辅论曰:湘潜先生,江滨逸老,将集论云梦,玄公豫焉,先生称曰:盖闻戎不可动,兵不可扬,今刘牧建德垂芳,名烈既彰矣,曷乃称兵举众,残我濊零,逸老曰:是何言与,天生五材,金作明威,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州牧之兵,建拂天之旌,鸣振地之鼓,玄胄曜日,犀甲如堵,以此众战,孰能婴御,刘牧之懿,子又未闻乎,履道怀智,休迹显光,洒扫群虏,艾拨秽荒,走袁术於西境,馘射贡乎武当,遏孙坚於汉南,追杨定于析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译文

◇将帅

《春秋元命苞》说:天上有一颗星是郎将。

《六韬》说: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下雨天不撑伞,经过狭窄的关塞,踏过泥泞的道路,将领一定要下马步行,士兵们都安定下来,将领才去休息,炊事员都吃饱了,将领才敢吃饭。

《左传》说:晋侯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仆人,《周官》说:凡是编制军队,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大国有三军,中等国家有二军,小国有一军。

《史记》说: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是什么样的人,李克说:他用兵,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于是魏文侯任命他为将领,攻打秦国,攻下了五座城池。

又说:齐景公召见穰苴,和他谈论军事,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将军,穰苴说:希望得到君王的宠臣,国中尊敬的人,来监督军队,才可以,于是景公派庄贾去,穰苴和他约定,中午在军门见面,穰苴先骑马到军中,立下日晷和漏壶,等待庄贾,傍晚时分,庄贾才到,穰苴召来军正问道:军法规定迟到的人怎么处理,回答说:应当斩首,于是斩了庄贾,向三军示众,三军的士兵都震惊了。

又说:吴起作为将领,和最低级的士兵同吃同住,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亲自背着粮食和士兵分担劳苦。

又说: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扎在棘门,任命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皇帝亲自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骑马进去,将军下马迎接,然后到了细柳的军营,士兵们穿着铠甲,拉满弓,先驱到了,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于是皇帝派人传诏给将军,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打开后,士兵们说:军中不能骑马奔驰,于是皇帝才按着马缰绳慢慢走,将军周亚夫,带着士兵行礼说:穿着铠甲的士兵不行跪拜礼,请用军礼相见,皇帝为之动容,派人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礼仪后离开,出了军营门后,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之前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他们的将领可以被袭击俘虏,至于周亚夫,能轻易侵犯吗,称赞了很久。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方法,将领接受君王的命令,有些路不能走,有些军队不能攻击,有些城池不能攻打,有些地方不能争夺,君王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所以将领通晓九变的好处,就懂得用兵了。

《韩子》说:吴起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军队中有个士兵得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脓,士兵的母亲站着哭泣,有人说:将军对你的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哭呢,回答说:吴起曾经为他父亲吸伤口的脓,然后在泾水边杀了他,现在怎么知道不会杀我的儿子呢。

黄石公三略说:良将的军队,宽恕自己治理别人,施恩惠,士兵的力量日益增强,战斗像风一样迅猛,进攻像河水决堤一样势不可挡。

军谶说:军队没有财物,士兵不会来,军队没有奖赏,士兵不会去,所以好的诱饵下有上钩的鱼,重赏之下有勇敢的人。

《淮南子》说:凡是国家有难,君王亲自从宫中召见将领,下诏说:国家的命运在将军身上,现在国家有难,希望将军去应对,君王亲自拿着斧钺交给将军说:这上面到天的事情,由将军决定,辞别后出发,于是剪指甲,穿上明衣,凿开凶门出去,乘坐将军车,竖起鼓旗,载着斧钺,面对敌人进攻战斗而领兵,必死没有二心。

《列女传》说:楚子反攻打秦军,断粮了,派人向君王请求,顺便问他的母亲,母亲问使者说:士兵们还好吗,使者说:士兵们分豆粒吃。又问将军还好吗,回答说:将军早晚吃的是精米和肉,子反打败秦军回来后,母亲关上门不让他进去,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吗,有客人献上一坛美酒,君王让人倒在上游,让士兵们在下游喝,味道没有变但士兵们战斗时士气高涨了五倍,后来又有客人献上一袋粮食,君王又赐给士兵们,分着吃,味道没有变但士兵们战斗时士气高涨了十倍,现在士兵们分豆粒吃,你却早晚吃精米和肉,这是为什么。

《汉书》说:韩信逃亡,萧何追回他,汉王说: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王平时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像叫小孩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王一定要任命他,应该选择日子斋戒,设坛场,举行仪式才可以,汉王同意了,将领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当大将,到了任命时,却是韩信,全军都震惊了。

又说:冯唐对文帝说:天下的将领,只有廉颇和李牧,文帝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和李牧做将领,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君王派遣将领时,跪着推车说:门以内,由我决定,门以外,由将军决定,军功和爵位的赏赐,都由将军决定。

又说:霍去病做骠骑将军,为人少言寡语但有气魄,皇帝曾经想教他孙吴兵法,他回答说:只看方略如何,不必学古兵法,皇帝为他建造府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灭,没有家可言。

又说:西羌反叛,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认为他老了,问谁能做将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皇帝就派他去了。

《东观汉记》说:吴汉出征时,早上接受诏令,晚上就出发,从来没有准备的时间,所以能一直任职,以功名终老。

又说:赤眉军进入长安,邓禹乘胜独自攻克,而军队行动有纪律,都望风投降的人,数以千计,号称百万。

又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再次请求出征,当时他已经六十二岁,皇帝怜悯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铠甲,皇帝让他试试,马援骑上马回头看看,表示自己还能用,皇帝笑着说:这老头真精神啊,于是派他去了。

又说:祭遵做将军,选拔士兵都用儒术,喝酒设乐,一定要雅歌投壶,在军队中,不忘礼仪。

《魏志》说:曹仁,字子孝,年轻时行为不检点,长大后做将领,严整守法,常常把法律条文放在身边,按照法律办事。

又说:贾逵,字梁道,从小玩游戏,常常设置军队,祖父觉得他很特别说:你长大后一定会做将帅,亲自教他兵法数万言。

又说:庞德讨伐关羽,亲自和关羽交战,射中关羽的额头,当时庞德常常骑白马,关羽的军队称他为白马将军。

《蜀志》说:邓艾做大将,三十多年,赏罚分明,善于体恤士兵,自己的衣食,都靠官府供给,不追求奢侈,但始终不谋私利,妻子和孩子不免饥寒。

《吴书》说:鲁肃为人节俭,不追求世俗的喜好,治军严整,禁令必行,在军阵中,手不释卷。又善于谈论,能写文章,有过人的智慧,周瑜之后,鲁肃是最出色的。

《抱朴子》说:大将是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存亡,都在他身上。

【诗】晋

张华命将出征的诗说:重华(舜)隆盛帝道,戎蛮或许会来朝见,徐夷兴起于周朝,鬼方也曾违背殷商,如今在盛明之世,寇虐却在西方边境作乱,单醪(酒)岂能无味,挟纊(温暖)感受到至仁。

梁吴筠的古意诗说:匈奴几乎要灭亡,我在玉门关,莲花穿过剑锋,秋月遮掩刀环,春机思念窈窕,夏鸟鸣叫绵蛮,中人坐着相望,狂夫终究不还。

又边城将诗说:塞外多么纷乱,胡骑想要成群,那时开始应募,来投靠霍冠军,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袖间血洒地,车中旌旗拂云,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

又边城将诗说:我本是边城将,驰射在灵关下,箭衔雁门石,气振武安瓦,勋轻赏发兵,名高拜横野,留书应凿楹,传功须勒社,徒倾七尺命,酬恩终自寡。

又边城诗说:听说你报一餐,远送出平野,玉摽丹霞剑,金络艳光马,高旗入汉飞,长鞭匿地写,曙星海中出,晓月山头下,岁晏坐论功,自有思臣者。

又边城诗说:临淄重蹴踘,西城好击刺,不要身后名,专骋眼前智,君看班定远,立功不负义,掣拽二丈旗,踯躅双凫骑,但问相知否,死生无险易。

【赞】晋孙楚白起赞说: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々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

又韩信赞说:淮阴屈节,盘於幽贱,秦失其鹿,英雄交战,践楚知亡,抚戈从汉,遂寤明主,超然虎奋,威震赵魏,擒项平难,割据山川,称孤南面,惜哉遘疑,一朝书叛。

又乐毅赞说:乐生诞节,寔立弘度,丹旄电麾,秦韩景附,威震济西,齐愍失据,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迟一丘,以保皓素。

【表】后魏温子昇广阳王北征请大将表说:今四郊多垒,三军申发,率土之滨,莫敢宁晏,况忝末属,复董元戎,臣不尽心,谁将竭力,岂容饰让,苟违戎重,但以军旅之事,实所未学,求得重将,随方指麾,臣请先驱,被坚督战,若使旗鼓相望,埃尘相接,决机两阵之间,不辞万死之地,脱独委臣,专总戎旅,兵术靡常,军机屡变,以臣当之,必所未达,虽奉广筭,有均胶柱。

【论】魏何晏韩白论说: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宋范晔二十八将论说:二十八将者,前世所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至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良图远筭,固将有以焉尔,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受授惟庸,勋贤兼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赵之同列文朝,可谓兼通矣,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於翼夫王运,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盗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因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搢绅道塞,贤能蔽拥,故光武监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刑者乎,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於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叙其本第,系之篇末。

◇战伐

《尚书大传》说:战者,惮惊之也。

《春秋说题辞》说:伐人者,国内行威,有所斩坏,伐之为言败也。

太公《金匮》说: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乃惧,越裳氏献白雉。

《尚书》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弗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弗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又曰:帝曰:咨禹,惟兹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

《礼记》说: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禡於所征之地。

《大戴礼》说:明主之所征也,诛其君,改其政,率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悦矣。

《左传》说:卫大旱,甯《庄子》说:周饥,克殷而年丰,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事具天部雨篇。]

又曰: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虞虢之谓也,虞公不听,后遂为晋所灭。

春秋佐易[《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九作助。]期说:太尉主甲卒神,名辩会,曰库兵动,鼓自鸣,得诸侯象也。

《管子》说:桓公北伐山戎,以升布天下。

又曰: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援弓而射,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前人乎,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冠,右袪衣,马前疾走,寡人其不济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谿,从左涉,深及冠,从右涉,方深至膝

杀心自然显现,战胜残暴的道路尚未完全铺开,四位君主逐渐怀有仁慈之心,九夷逐渐改变面貌,世道太平并非不需要军队,国家安定怎能忘记战争,钓台听闻史籍,歧阳书记载传颂。

梁简文帝和武帝的诗说:校尉开拓疏勒,将军平定月支,南通新息柱,北至武阳碑,豫游在游戏马馆,教战于昆明池,银塘描绘清渭,铜钩引导直漪,常从良家子弟中选拔,命中幽并的儿郎,金鞍装饰紫珮,玉燕贴在青骊马上,车书如今已经共同,原奏云亭的礼仪。

又有诗说:祭壶如今停止鼓声,董案展开帷幕,暂且举起青龙阵,正取绛宫之时,犒赏士兵随后拒敌,軷祭逐前师,军门初露节,步陈开始分旗。

梁元帝在蕃难未静时述怀诗说:玉节威震云梦,金钲韵响渚宫,霜戈临渐白,日羽映流红,单醪结猛将,芳饵引群雄,箭拥淇园竹,剑聚若溪铜,亟睹周王骏,多逢鲍氏骢,谋出河南贾,威寄陇西冯,溪云连阵合,却月半山空,楼前飘密柳,井上落疏桐,差营逢霪雨,立垒挂长虹。

又和王僧辩从军诗说:山虚和铙管,水静写楼船,连鸡随火度,燧象带烽然,洞庭晓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

梁吴筠战城南诗说:蹀躞青骊马,往救城南畿,五历鱼丽阵,三尺九重围,为君意已重,无功终不归。

又有诗说:前有浊樽酒,忧思乱纷纷,小来重意气,学剑不学文,忽值明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又有诗说:陌上何喧喧,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

又有诗说:杂虏冠铜鞮,征役去三齐,扶山翦疏勒,傍海扫沉黎,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

又有征客诗说:公卿来怅别,葭声在狭斜,玉樽浮云盖,朱轮流水车,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

梁沈约正阳堂宴劳旋诗说:凯入同高宴,饮至均多祜,昔往歌采薇,今来欢杕杜,善战惟我皇,胜之不窥户,推毂授神谟,馀壮终能贾,浩荡金罍溢,周流玉觞传。

又出重围和傅昭诗说:鲁连扬一策,陈平出六奇,邯郸风雨散,白登烟雾维,排云出九地,陵定振五卮。

梁庾肩吾被使从渡江诗说:八阵引佳兵,三河总舻舳,绛天扬远旆,雷野驱长毂,夜剑动星芒,秋潮惊箭服。

梁刘孝义从军行诗说:冠军亲侠射,长平自合围,木落彫弓燥,气秋征马肥,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何谓从军乐,往反速如飞。

北齐祖孝徵从北征诗说:翠旗临塞道,灵鼓出桑乾,祁山敛雰雾,澣海息波澜,戍亭秋雨急,开门朔气寒,方系单于颈,歌舞入长安。

北齐裴让之从北征诗说: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驰,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周庾信从驾观讲武诗说:校战出长扬,兵栏入斗场,置阵横云起,开营雁翼张,落星奔骥騄,浮云上骕骦,急风吹战鼓,高尘拥具装,骇猨时落木,惊鸿屡断行。

又和平邺应诏绝句诗说:天策弘神兵,风飞扫邺城,阵云千里散,黄河一代清。

陈伏知道从军五更啭五首,诗说: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

三更夜惊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落花,误忆柳园人。

四更星汉低,落月与云齐,依俙北风里,胡笳杂鸟嘶。

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陈苏子卿南征诗说:一朝游桂水,万里别长安,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南中地气暖,少妇早愁寒。

陈沈炯从鸣驾送军诗说:惟尧称乃武,轩后号神兵,吊民资智勇,治乱属师贞,我君膺宝业,历驾视前英,蒲海方无浪,夷山有未平,星光下结旆,剑气上舒精,云开万里彻,日丽百川明,抚鼓山灵应,诏跸水祇惊。

陈张正见从军诗说:胡兵屯蓟北,汉将起山西,故人轻百战,聊欲定三齐,风前喷画角,云上舞飞梯,雁塞秋声远,龙沙云路迷,燕然自可勒,函谷讵须泥。

又从军诗说: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长塞,榆关接远天,井泉含阵竭,烽火映山然,欲知客心断,旄旌万里悬。

【赋】后汉崔骃大将军西征赋说:主簿骃言,愚闻昔在上世,义兵所克,工歌其诗,具陈其颂,书之庸器,列在明堂,所以显武功也,於是袭孟秋而西征,跨雍梁而远踪,陟陇阻之峻城,升天梯以高翔,旗旐翼如游风,羽毛纷其覆云,金光皓以夺日,武鼓铿而雷震。

魏文帝述征赋说:建安之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原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飖,曜甲卒之皓旰,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纳[全三国文四作纲。]之毕举,南野之旧都,[句有脱文。]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魏陈王曹植东征赋说: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省,然神武一举,东夷必克,想见振旅之盛,故作赋一篇,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幡旗转而心思兮,舟楫动而伤情,顾身微而任显兮,愧责重而命轻,嗟我愁其何为兮,心遥思而悬旌,师旅凭皇穹之灵祐兮,亮元勋之必举,挥朱旗以东指兮,横大江而莫御。

魏应玚撰征赋说:奋皇佐之丰烈,将亲戎乎幽邻,飞龙以云曜,披广路而北巡,崇殿郁其嵯峨,华宇烂而舒光,摛云藻之雕饰,流辉采之浑黄,辞曰:烈烈征师,寻遐庭兮,悠悠万

在长城边,我环顾四周的郡邑,思绪已经充盈,赞美前贤,留下了他们的名声。

魏国的徐幹在《西征赋》中说:奉行明君的深厚恩德,与游车一同西征,经过京城时下车,观看帝王的旧居,我们这些平庸之辈,有幸带着笔跟随老师,没有好的谋略可以贡献,只是白白地享受俸禄而蒙受私恩,这不是小人所希望的,虽然身体安适但心中却感到危险,希望国家现在安定,向皇帝报告成功,登上明堂举行宴会,将功绩铭刻在皇帝的衣袍上。

又在《序征赋》中说:我因此跟随出征,随意地欣赏所经过的地方,观察士人的不同,考察风俗的清澈与浑浊,沿着江边向左转,渡过云梦泽的无边无际,从青天极目远望,上接天际,砍伐树林开辟道路,填平沼泽筑起高路,环顾四周的万艘船只,横跨千里的长河,行走时季节交替,直到玄气消散,道神接受谢意,鹑鸟即将栖息,考虑前事已经结束,为何还要拖延,于是整顿军队返回,迎着北风北归,到中原地区放下劳苦,超越栖息的迟缓而无依无靠。

魏国的王粲在《初征赋》中说:违背世道艰难而曲折,远远地聚集在蛮楚之地,遇到困境而停滞,忽然长幼都成为羁旅之人,依赖皇家的伟大功绩,清理四海的疆域,超越南荆的北境,踏上豫州的边界,荒野萧条而远望,道路通达而平坦,春风和煦而舒畅,万物焕发生机,行走在中国的旧土,实为我所依赖的地方,面对短暂的炎阳,冒着酷暑的烈日,暖风温温增加热度,身体灼热如同燃烧。

魏国的阮瑀在《纪征赋》中说:仰望天民的高大道路,羡慕古代的遥远轨迹,希望坚定的圣人的崇高纲领,只有宏大的哲人才能作为准则,与天工一同代代相传,不是贤智之人所能驱使,五材陈列而有序,平定混乱依靠干戈,只有蛮荆成为仇敌,将要治兵渡过黄河,于是临河而渡,远望禹的功绩茫茫,距离疆泽潜流,经过昆仑的高冈,目光幽深而广阔,于是湿润而难以测量。

魏国的陈琳在《武军赋》中说:赫赫啊,烈烈啊,在这武军中,顺应天符的辅助,承受斗刚的震动,汉朝末世的混乱,青龙纪年在大荒,熊狼竞相攫取,神宝播撒在镐京,于是武臣显赫,扬起炎天的怒火,叫喊诸夏而号令八荒,于是拟北落而树立标志,晞望垒壁而结营,百校罗列,千部陈列,遍布方城,掩盖平原,于是启明星告示早晨,长庚星告示黄昏,烈火齐举,鼓角齐鸣,千徒齐唱,亿夫求和,声音震动山岳,光芒照亮夜晚,刀刃则是楚金越冶,棠谿名工,清坚皓锷,修刺锐锋,陆陷蕊犀,水截轻鸿,铠甲则是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振旅,韦人制缝,弩则是幽都筋骨,恒山檿幹,通肌畅骨,崇缊曲烟,弓则是乌号越耗,繁弱角端,象弭绣质,哲拊文身,箭则是申息肃慎,箘簵空疏,焦铜毒铁,丽毂挞辀,马则是飞云绝景,直鬐騧骝,驳龙紫鹿,文的〈足间〉鱼,若是清道整列。按节徐行,龙姿凤峙,灼有遗英。

又在《神武赋》中说:建安十二年,大司空武平侯曹公,东征乌丸,六军披甲,云辎万乘,治兵易水,驻扎在北平,可谓神武显赫,有征无战,伫立盘桓以等待,于是申命而后征,觐见狄民的故土,追寻大晋的遥远踪迹,厌恶先縠的惩罚寇敌,赞美魏绛的和戎,接受金石而不伐,盖礼乐而思终,陵九城而上济,起齐轨于玉绳,车轩辚于雷室,骑浮厉于云宫,晖曜连于白日,旂旐继于电光,旆既轶于白狼,殿未出于卢龙,威凌天地,势括十冲,单鼓未伐,虏已溃崩,克俊折馘首,枭其魁雄,于是总辑朅珍,茵毡幕幄,攘璎带佩,不饰雕琢,华珰玉瑶,金麟互琢,文贝紫瑛,缥碧玄绿,黼锦缋组,罽毼皮服。

魏国的繁钦在《征天山赋》中说:素甲玄焰,皓旰流光,左骈雄戟,右攒干将,彤玈朱增。丹羽绛房,望之妒火,焰夺朝阳,华旗翳云霓,聚刃曜日铓,于是轒辒云趋,威弧雨发,钲鼓雷鸣,猛火风烈,跃刃雾散,虏锋摧折,呼吸无闻,丑类剥灭。

魏国的杨脩在《出征赋》中说:嗟夫吴之小夷,负川阻而不廷,肇天子之命公,总九伯而是征,整三军而饬戒,殄征夫而叛惊,舫翼华以鳞集,苍鹰杂以星陈,塞川原而上下,敝城隍而无垠,于是州牧覆舟,水衡戒事,饰师就部,乃讲乃试,信大海之可横,焉江河之足忌,公命临淄,守于邺都,侯怀大舜,乃号乃謩,茂国事之是勉兮,叹经时而离居,企观爱之偏处兮,独搔首于城隅。

晋国的陆士龙在《南征赋》中说:大安二年八月,奸臣羊玄之皇甫商,敢行称乱,大将军敷命群后,同恤社稷,四方之会,众以百万,粤十月,军次于朝歌,讲武治戎,以观兵于殿墟,桓桓先征,在河之涘,顺彼长道,悬旌千里,美王师之遵时,茂七德而发止,于是税驾殷墟,我徒既闲,顺时讲武,薄狩于原,纷同方而类聚,焕制翼而明分,祗明形以誓众,习运攻于旧闻,若溟海之引回流,岱灵之吐行云。

宋国的傅亮在《征思赋》中说:逢休明之余祐,托菲薄于末晖,既致戎于皇幄,亦彼已于宰闱,伤鹈梁以载扬,咏伐檀而屡思,和风翕以首节,零雨郁而四漾,津云暧以合体,坟衍杳其无封,羡归飞之能矫,乐湍流之自东,想和銮之北徂,企云旗之西举,洒三川之积尘,廓二崤之重阻,觌高掌于华阳,聆鸣凤于洛浦。

宋国的谢灵运在《撰征赋》中说:相国宋公,兵于京甸,次师于汴上,曾不逾月,二方献捷,天子感东山之劬劳,使臣遵于原隰,余摄官承乏,谬充殊役,遂写集闻见,作赋撰征,惟上相之叡哲,当草昧而经纶,总九流以贞观,协五材而平分,龟筮允臧,人鬼同情,顺天行诛,司典详刑,迅二翼以鱼丽,襄两服而雁逝,阵未列于都甸,威以振于秦蓟,诏微臣以劳问,奉王命于河湄,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冒沉云之晻蔼,迎素雪之纷霏,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起越,彼微物之疚情,此思心而可歇。

梁国的沈约在《悯国赋》中说:我生平无所建树,只是放纵自己以自闲,处在围城的恐惧中,感到无用于行间,面对僚友而不愉快,

大家都默默地互相看着,害怕高冲的比拟,壮士激箭南渡,惊骇潜师夜过,惊跃马晨呼,矛森森而密竖,旗落落而疏布,时难纷其未已,岁功迫其将徂,育素虮於玄胄,垂葆发於缦胡。

【颂】汉杨雄赵充国颂说: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汉西疆,既临其域,喻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剋,请奋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剋西戎,还师于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

汉史岑出师颂说:茫茫上天,降祚有汉,兆基开业,人神攸赞,五曜宵映,素灵夜叹,昔在孟津,惟师尚父,素旄一麾,混齐天宇,苍生更始,朔风变楚,我出我师,于彼四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

后汉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说:於是雷震九里,电曜高阙,金光镜野,武旗冒日,云黯长霓,鹿走黄碛,轻选四纵,所从英敌。

后汉傅毅窦将军北征颂说:建[全后汉文四十三作逮。]汉祖之龙兴,荷天符而用师,曜神武於幽冀,遇白登之重围,何獯鬻之桀虐,自上世而不羁,哀昏戾之习性,阻广汉之荒垂,命窦侯之征讨,蹑卫霍之遗风,奉圣皇之明策,奋无前之严锋,采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遥降,曝名烈於禹迹,奉旗鼓而来旋,圣上嘉而裒宠,典禁旅之戎兵,内雍容以询谟,外折冲於无形,惟倜傥以弘远,委精虑於朝廷。

晋张载平吴颂说:闻之前志,尧有丹水之阵,舜有三苗之诛,此圣帝明王,平暴静乱,未有不用兵而制之也,夫太上成功,非颂不显,情动於中,非言不彰,獫狁既攘,出车以兴,淮夷既平,江汉用作,斯故先典之明志,不刊之美事,乌可阙欤,遂作颂曰:上哉仁圣,曰惟皇晋,光泽四表,继天垂胤,帝道焕於唐尧,义声邈乎虞舜,蠢尔鲸吴,凭山阻水,肆虐播毒,而作豺虺,菁茅阙而不贡,越裳替其白雉,正九伐之明典,申号令之旧章,布亘地之长罗,振天网之脩纲,制征期於一朝,并箕驱而慕张,尔乃拔丹阳之峻壁,屠西陵之高墉,日不移晷,群丑率从,望会稽而振铎,临吴地而奋旅,众军竞趣,烽飚具举,挫其轻锐,走其守御。

【表】北齐邢子才百官贺平石头表说:大江设隘,实限夷华,前魏观涛而退,后魏登山而反,声教不通,多历年代,今苍雉奉职,灵鼍自梁,折苇为舟,凭刀可渡,始知德通於物,孟门失险,道清将顺,剑阁自开,行举洞庭之乐,放畜长洲之苑,会玉帛於涂山,树桐柱於南极。

梁刘孝仪临川王奉诏班师表说:臣自受服庙堂,申威塞表,既驱熊罴之众,兼禀帷幄之谋,登济河山,夷灭赵魏,将系轵在之颈,且屈渭桥之膝,而玄阴届节,祁寒方始,降此慈弘,愍兹介胄,使燕然之石,原勒而不刊,函谷之士,[○疑当作土。]将封而莫遂,虽荷杕杜之恩,终惭采薇之旨。

周庾信庆平邺表说:臣闻太山梁甫以来,即有七十二代,龙图龟书之后。又已三千馀年,虽复制法树司,礼殊乐异,至於天篱武落,剡木弦弧,席卷天下之心,苞吞八荒之志,其揆一焉,政须东南一尉,立於北景之南,西北一候,置於交河之北。

【启】齐王融答敕撰汉武北伐图赋启说:臣闻情蓄自中,事符则感,象构於始,机动斯彰,但九祀一逢,休明难再,常原待诏朱阙,俯对青蒲,澄瀚海之恒流,扫狼山之积雾,系单于之颈,屈左贤之膝,然后天移云动,升封岱宗,减五登三,追踪七十。

又劝高帝北伐启说:虽穷鸟必啄,固等命於良鹑,困兽斯惊,终并悬於厨鹿,若籍巫汉之归师,骋士卒之馀愤,取函河如反掌,凌关塞若摧枯。

梁简文帝庆洛阳平启说:自函洛榛旷,獯獫荐食,久绝正朔之风,不睹輶轩之使,乘此战心,负斯戎足,每兴燔燧之惊,常劳守障之民,自非圣略弘宣,天网遐顿,岂能使汉地尽收,名王争入,方令九服大同,万邦齐轨,亭塞寝兵,关候罢柝,臣诚兼家国,倍深欢庆。

梁刘孝绰求豫北伐启说:或以臣素无飞将之目,未从嫖姚之伍,言易行难,收功理绝,然桓冲称谢安无将略,文靖公遂破符坚,山涛谓羊祜不强,建成侯卒平孙皓,微臣之譬两贤,诚无等级,小虏之方二寇,势逾枯朽。

【笺】晋陆机至洛与成都王笺说:王室多故,祸难荐有,羊玄之乘宠凶竖,专记朝政,奸臣贼子,是为比周,皇甫商同恶相求,共为乱阶,至令天子飘飖,甚於赘瘤,伏惟明公,匡济之举,义命方宣,先戎既启,威风电赫,机以驽暗,文武寡施,猥蒙横授,委任外梱,辄承严教,董率诸军,唯力是视。

晋桓温与抚军笺说:北胡肆逆,四十馀载,倾覆社稷,毁辱陵庙,遇其可亡之会,实是君子竭诚,小人尽力之日也,江东虽为未丰,方之古人,复为未俭,少康以一旅之众,兴复祖宗,光武奋发,中兴汉室,况以大晋之祚,树德长久,兼百越沃野之资,据江汉山海之利,盐铁宝帛之饶,角竿羽毛之用,收英贤之略,尽兵民之力,赋之强也,犹复遵养时晦,及其毙也,不齐力扫灭,则犬贼何由而自平,大耻焉得而自雪,临纸惆怅,慨叹盈怀。

【书】魏陈思王曹植与司马仲达书说: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於宇内,角胜於平原之志也,故其俗盖以洲渚为营壁,江淮为城巉而已,若可得挑致,则吾一旅之卒,足以敌之矣,盖弋鸟者矫其矢,钓鱼者理其纶,此皆度

他们只是表面的,根据形势来设定适宜的策略。现在您却没有调整箭矢、理顺丝线的计划,只是想要等待他们离开船只,观察他们登陆,然后企图吞并吴会地区,收服陈野的民众,这恐怕不是主上授予您节将的初衷。

梁简文帝在回复湘东王庆州牧的信中说:虽然心中仰慕子文,申明威严于涿郡,心意在于士雅,慷慨激昂地面对长江,但却未能实现封狼居山的愿望,永远空旷幕南之地,追逐北方的聊城,追赶奔逃的瀚海,必定要卷起绶带避开贤人,以病为由收敛行迹。

【论】汉朝的吾丘寿王在《骠骑论功论》中说: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立下了胜利的功绩,寿王作为士大夫的论者,称赞武帝的德行说:有士人问大夫:我听说强大的秦国用兵,南不过五岭,北不渡大河,海内充满了愁怨,因此丧失了国家,汉朝兴起已经六十多年了,命令将帅以抗愤,用干戈于四方,南排朱崖,北建朔方,东越沧海,西极河源,开拓了万里的土地,海内安定,我不明白,敢问其踪迹,大夫说:过去秦国得天下,靠的是力量而不是德行,靠的是欺诈而不是真诚,内用商鞅李斯的谋略,外用白起王剪的兵力,窥视间隙,吞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最高原则,以权诈为主要手段,于是非难唐虞,绝灭旧章,防禁文学,实行古代的杀戮,严厉惩罚诽谤,十多年后,便如滂沱大雨般泛滥,因此皇天疾速灭亡,改命大汉,反对秦政,致力于敦厚,至今六世,可以说是富足安定,天子文明,四夷向往,只看朝廷的下级官员,门户之士,谋略如涌泉,行动如惊雷,都能安定中国,吞并四夷,君臣如此,还有什么忧虑不能成就,还有什么征讨不能成功,即使拔起泰山填平沧海也是可以的。

魏王粲在《三辅论》中说:湘潜先生,江滨的逸老,将要聚集在云梦讨论,玄公也参与其中,先生说:我听说战争不可轻易发动,兵力不可轻易张扬,现在刘牧建立了德行,名声已经显赫,为何还要举兵动众,残害我们的濊零,逸老说:这是什么话,天生五材,金作为明威,长沙不守规矩,敢作乱违,我们的牧者看到这种情况,便赫然而发愤,上征下战,去除暴行,举荐顺民,州牧的军队,建立了拂天的旌旗,鸣响了振地的鼓声,玄胄闪耀如日,犀甲如墙,以这样的军队作战,谁能抵挡,刘牧的美德,你还没有听说过吗,他履行道义,怀有智慧,休止行迹,显耀光芒,扫除群虏,拔除秽荒,赶走袁术于西境,射杀贡于武当,阻止孙坚于汉南,追赶杨定于析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注解

将帅:在古代中国,将帅是指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指挥作战和管理军队。将帅不仅是军事领袖,也是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战伐:战伐指的是战争和征战,是古代国家之间或内部权力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战伐不仅是军事行动,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元命苞:《春秋元命苞》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占星术书籍,主要讲述了星象与人事的关系,是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占星术的重要文献。

六韬:《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主要讲述了军事战略和战术,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左传:《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孙子:孙子即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韩子:韩子即韩非,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要讲述了法家思想和政治理论。

黄石公三略:《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主要讲述了军事战略和战术,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淮南子:《淮南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主要讲述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各派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

列女传:《列女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载了古代女性的生活和事迹,是研究古代女性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蜀志:《蜀志》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蜀国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吴书:《吴书》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抱朴子:《抱朴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道教经典,由葛洪所著,主要讲述了道教思想和修炼方法,是研究中国古代道教的重要文献。

仲父:古代对父亲的弟弟的尊称,也用于尊称有德行的长者。

狐白皮:指狐狸的白色皮毛,古代视为珍贵之物。

代王:指代国的君主,代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

齐:指齐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秦穆公:秦国的一位君主,以贤明著称。

戎王:指戎族的君主,戎族是古代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著名将领。

齐惛王:齐国的一位君主,因昏庸而失国。

莒: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

昌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太公:指姜太公,周朝的开国功臣。

牧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是周武王伐纣的决战地。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

阴平: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蜀:指蜀国,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符节郎:古代官职,负责掌管符节。

钺: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权力。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掌管文书。

甘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前的誓词。

王随:晋朝的一位将领。

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

崔骃: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魏文帝:指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

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邺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地区。

韩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周武:指周武王。

公旦: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洹湄:指洹水之滨,洹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魏王粲: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

关右: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东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宋文帝:指南朝宋的皇帝刘义隆。

北伐:指宋文帝北伐北魏的战争。

季文:指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

辛生:指辛弃疾,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胡尘:古代自然现象,象征胡人的尘土。

宋孝武帝:指南朝宋的皇帝刘骏。

谢庄:南朝宋的文学家。

江都: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傅亮:南朝宋的文学家。

闽中: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

虞羲:南朝齐的文学家。

霍将军:指霍去病,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

长城: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工程。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古代中国的两个州。

飞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瀚海:指蒙古高原以北的广大沙漠地区。

胡笳:古代乐器名,象征胡人的笳声。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王融:南朝齐的文学家。

琅邪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梁武帝:指南朝梁的皇帝萧衍。

校尉:古代军职名,汉代校尉为中级军官,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士兵。

疏勒: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喀什地区。

月支: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新息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新息县有关。

武阳碑: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武阳县有关。

昆明池: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附近,汉武帝时期开凿的人工湖。

紫珮:古代贵族佩戴的紫色玉佩,象征高贵身份。

玉燕: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青骊:古代骏马名,毛色青黑,象征勇猛。

云亭仪:古代礼仪名,可能指在云亭举行的仪式。

祭壶:古代祭祀用的壶,象征祭祀仪式。

青龙阵:古代阵法名,象征东方和春天。

绛宫:古代宫殿名,象征南方和夏天。

犒兵:古代军队在战斗后举行的慰劳仪式。

軷祭:古代祭祀名,可能指在战斗前举行的祭祀仪式。

玉节:古代使节所持的玉制符节,象征权力和使命。

金钲:古代乐器名,用于军队中指挥进退。

霜戈:古代兵器名,象征寒冷和战斗。

单醪:古代酒名,象征简朴和团结。

芳饵:古代诱饵名,象征诱惑和计谋。

淇园竹: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淇县,以产竹闻名。

若溪铜: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产铜有关。

周王骏:古代骏马名,象征周王的威严。

鲍氏骢:古代骏马名,象征鲍氏的勇猛。

河南贾: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地区,以商业闻名。

陇西冯: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以冯姓家族闻名。

溪云:古代自然景观,象征山间的云雾。

却月:古代自然景观,象征半圆的月亮。

密柳:古代植物名,象征茂密的柳树。

疏桐:古代植物名,象征稀疏的梧桐树。

霪雨:古代自然现象,象征连绵不断的雨。

长虹: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彩虹。

铙管:古代乐器名,用于军队中指挥进退。

楼船:古代战船名,象征水上战斗。

连鸡:古代战术名,象征连续进攻。

燧象:古代战术名,象征用火攻象。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境内。

潇湘: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湖南地区。

荀令:古代人名,指荀彧,东汉末年著名谋士。

临戎:古代军事术语,指亲临战场。

雅篇:古代文学术语,指高雅的诗文。

蹀躞:古代动词,指马匹小步快跑。

青骊马:古代骏马名,毛色青黑,象征勇猛。

鱼丽阵:古代阵法名,象征鱼鳞般的排列。

九重围:古代军事术语,象征重重包围。

浊樽酒:古代酒名,象征浑浊的酒。

意气:古代情感术语,指豪迈的气概。

明关: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关隘有关。

匈奴:古代民族名,位于今蒙古地区。

天山:古代山脉名,位于今新疆地区。

龙城:古代地名,位于今蒙古地区。

李将军:古代人名,指李广,西汉著名将领。

陌上:古代地名,指田间小路。

塞垣:古代地名,指边塞的城墙。

黑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乌云。

赵树: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赵国有关。

黄尘: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飞扬的尘土。

陇垠: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

羽书:古代军事术语,指紧急军情文书。

玉门: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以玉门关闻名。

杂虏:古代民族名,指混杂的少数民族。

铜鞮: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地区。

三齐:古代地名,指今山东地区。

扶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山有关。

沉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黎族有关。

夜电: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夜晚的闪电。

马汗: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马匹的汗水。

关西:古代地名,指今陕西地区。

公卿:古代官职名,指高级官员。

葭声:古代自然现象,象征芦苇的声音。

狭斜:古代地名,指狭窄的街道。

玉樽:古代酒器名,象征高贵的酒器。

云盖: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覆盖。

朱轮:古代车马名,象征红色的车轮。

流水车:古代车马名,象征流动的车马。

鞚中:古代马具名,指马鞍。

明月: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明亮的月亮。

剑杪:古代兵器名,指剑的末端。

莲花:古代植物名,象征纯洁和美丽。

凯入:古代军事术语,指胜利归来。

高宴:古代宴会名,象征盛大的宴会。

饮至:古代宴会名,象征饮酒至醉。

多祜:古代祝福语,象征多福。

采薇:指《诗经》中的《采薇》篇,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杕杜:指《诗经》中的《杕杜》篇,表达思乡之情。

善战:古代军事术语,指善于战斗。

胜之不窥户:古代军事术语,指胜利后不窥视敌营。

推毂:古代军事术语,指推动车轮,象征前进。

神谟:古代军事术语,指神妙的谋略。

馀壮:古代军事术语,指剩余的壮士。

金罍:古代酒器名,象征高贵的酒器。

玉觞:古代酒器名,象征高贵的酒器。

鲁连:古代人名,指鲁仲连,战国时期著名谋士。

陈平:古代人名,指陈平,西汉著名谋士。

邯郸: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地区。

白登: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汉高祖刘邦曾在此被匈奴围困。

排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排开。

九地:古代地理术语,指地下深处。

陵定:古代军事术语,指平定叛乱。

五卮:古代酒器名,象征五种酒器。

八阵:古代阵法名,象征八种阵法。

三河:古代地名,指黄河、淮河、济河。

绛天: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红色的天空。

雷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雷声震野。

长毂:古代车马名,象征长长的车轮。

夜剑:古代兵器名,象征夜晚的剑光。

星芒: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星星的光芒。

秋潮: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秋天的潮水。

箭服:古代兵器名,指箭袋。

冠军:古代军事术语,指第一名。

侠射:古代军事术语,指侠客射箭。

长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地区。

合围:古代军事术语,指包围敌人。

木落: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树叶落下。

彫弓:古代兵器名,指雕刻的弓。

气秋: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秋天的气息。

征马:古代马匹名,象征征战的马匹。

贤王:古代官职名,指贤明的君王。

屈膝:古代礼仪名,象征屈服。

幕府:古代军事机构名,指将军的府邸。

申威:古代军事术语,指展示威严。

从军乐:古代诗歌名,象征从军的乐趣。

翠旗:古代旗帜名,象征绿色的旗帜。

灵鼓:古代乐器名,象征神圣的鼓声。

桑乾: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地区。

祁山: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

澣海: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海有关。

戍亭:古代军事建筑名,指边防的亭子。

朔气: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北方的寒气。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歌舞:古代艺术形式,象征欢乐的歌舞。

长安: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

沙漠:古代地理术语,象征广袤的沙漠。

关山:古代地名,象征边关的山脉。

烽燧:古代军事建筑名,指烽火台。

皇威:古代政治术语,象征皇帝的威严。

武略:古代军事术语,指军事谋略。

上将:古代军事官职名,指高级将领。

神兵:古代军事术语,指神奇的士兵。

高台:古代建筑名,象征高大的台子。

朔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北方的寒风。

绝野:古代地名,象征荒凉的野外。

寒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寒冷的云彩。

壮士:古代军事术语,指勇敢的士兵。

横行:古代军事术语,指横行无忌。

校战:古代军事术语,指校场上的战斗。

长扬: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扬子江有关。

兵栏:古代军事建筑名,指军营的栏杆。

斗场:古代军事术语,指战斗的场地。

置阵:古代军事术语,指布置阵型。

横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横亘的云彩。

开营:古代军事术语,指打开军营。

雁翼:古代军事术语,象征雁阵般的排列。

落星: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流星。

奔骥:古代骏马名,象征奔跑的骏马。

浮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漂浮的云彩。

骕骦:古代骏马名,象征奔跑的骏马。

急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急促的风。

战鼓:古代乐器名,象征战斗的鼓声。

高尘: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飞扬的尘土。

具装:古代军事术语,指装备齐全。

骇猨:古代动物名,象征受惊的猿猴。

落木: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树叶落下。

惊鸿:古代动物名,象征受惊的鸿雁。

断行:古代军事术语,指中断行军。

天策:古代军事术语,指天子的策略。

风飞: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风飞云涌。

阵云: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战斗的云彩。

黄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中国北方。

一代清:古代政治术语,象征一代清明。

刁斗:古代乐器名,象征战斗的号角。

逴连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连城有关。

射雕骑:古代军事术语,指射雕的骑兵。

悬惮:古代情感术语,象征畏惧。

将军名:古代军事术语,指将军的名声。

愁未央: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忧愁无尽。

高城:古代建筑名,象征高大的城墙。

寒夜: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寒冷的夜晚。

弓学月:古代军事术语,指弓箭学习月亮。

剑比霜:古代军事术语,指剑比霜雪。

夜惊新: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夜晚的惊惧。

横吹:古代乐器名,象征横吹的笛子。

独吟:古代艺术形式,象征独自吟唱。

梅落花: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梅花落下。

柳园人:古代地名,象征柳园中的人。

星汉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星汉低垂。

落月: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月亮落下。

云齐: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齐平。

依俙:古代情感术语,象征依稀。

北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北方的寒风。

鸟嘶: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鸟儿的嘶鸣。

催送筹:古代军事术语,指催促送筹。

晓色: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黎明的色彩。

山头:古代地名,象征山的顶部。

城乌:古代动物名,象征城中的乌鸦。

起堞:古代军事术语,指城墙上的堞口。

更人:古代军事术语,指更夫。

悄下楼:古代动作术语,象征悄悄下楼。

桂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广西地区。

故乡:古代地名,象征家乡。

边愁:古代情感术语,象征边塞的忧愁。

酒上宽:古代情感术语,象征饮酒后的宽慰。

剑锋:古代兵器名,象征剑的锋利。

戎衣:古代服装名,象征军装。

南中:古代地名,指今云南地区。

地气暖: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南方的温暖气候。

少妇:古代人物名,象征年轻的妇女。

愁寒: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忧愁和寒冷。

惟尧:古代人名,指尧,传说中的圣王。

轩后:古代人名,指轩辕黄帝。

吊民:古代政治术语,指慰问百姓。

智勇:古代军事术语,指智慧和勇气。

治乱:古代政治术语,指治理乱世。

师贞:古代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忠诚。

宝业:古代政治术语,指帝王的基业。

历驾:古代政治术语,指帝王的巡游。

前英:古代政治术语,指前代的英杰。

蒲海: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蒲州有关。

夷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夷族有关。

星光: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星星的光芒。

结旆:古代军事术语,指结集旗帜。

剑气:古代兵器名,象征剑的气势。

舒精:古代军事术语,指舒展精神。

云开: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散开。

万里彻:古代地理术语,象征万里无云。

日丽: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阳光明媚。

百川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百川明亮。

抚鼓:古代乐器名,象征抚慰的鼓声。

山灵: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山中的神灵。

诏跸:古代政治术语,指皇帝的诏令。

水祇: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水中的神灵。

胡兵:古代军事术语,指胡人的士兵。

蓟北: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地区。

汉将:古代军事术语,指汉朝的将领。

山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地区。

故人:古代人物名,象征旧友。

百战:古代军事术语,指百次战斗。

风前: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风的前方。

喷画角:古代乐器名,象征喷出的号角声。

云上: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之上。

舞飞梯:古代军事术语,指飞舞的梯子。

雁塞:古代地名,象征边塞的雁门关。

秋声: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秋天的声音。

龙沙:古代地名,象征沙漠中的龙。

云路: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中的道路。

燕然:指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勒:古代军事术语,指刻石记功。

函谷: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讵须泥:古代军事术语,指不需要泥泞。

朔边:古代地名,象征北方的边塞。

祁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

高柳:古代植物名,象征高大的柳树。

长塞:古代地名,象征长长的边塞。

榆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地区。

远天: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遥远的天际。

井泉: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井中的泉水。

阵竭:古代军事术语,指阵地的枯竭。

烽火:古代军事建筑名,指烽火台。

山然: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山中的火焰。

客心断: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客人的心断。

旄旌:古代旗帜名,象征军旗。

万里悬:古代地理术语,象征万里之外的悬挂。

主簿:古代官职名,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

骃言:古代人名,指崔骃,东汉著名文学家。

上世:古代历史术语,指上古时代。

义兵:古代军事术语,指正义的军队。

工歌:古代艺术形式,象征工匠的歌唱。

庸器:古代器物名,象征普通的器物。

明堂:古代建筑名,象征皇帝的宫殿。

武功:古代军事术语,指军事功绩。

孟秋:古代时间术语,指农历七月。

雍梁:古代地名,指今陕西和甘肃地区。

陇阻: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地区。

峻城:古代建筑名,象征高峻的城墙。

天梯: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通往天上的梯子。

旗旐:古代旗帜名,象征军旗。

游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游动的风。

羽毛: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鸟类的羽毛。

金光: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金色的光芒。

皓以夺日: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皓白的光芒夺目。

武鼓:古代乐器名,象征战斗的鼓声。

铿而雷震: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鼓声如雷震。

建安:古代年号名,指东汉末年的年号。

荆楚:古代地名,指今湖北和湖南地区。

元司:古代官职名,指高级官员。

简旅:古代军事术语,指简练的军队。

南邺: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地区。

硼隐: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鼓声的隐现。

长旗:古代旗帜名,象征长长的军旗。

飘飖: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旗帜的飘动。

曜甲卒:古代军事术语,指照耀的士兵。

皓旰: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皓白的光芒。

万骑:古代军事术语,指万匹战马。

浏浏: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水流的声音。

凯悌:古代情感术语,象征胜利的喜悦。

丰惠:古代政治术语,象征丰厚的恩惠。

乾威:古代政治术语,象征天子的威严。

灵武:古代军事术语,指神奇的武力。

皇衢:古代地名,象征皇帝的街道。

遐通:古代地理术语,象征遥远的通达。

天纳: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天地的接纳。

毕举:古代政治术语,象征完全的成功。

南野:古代地名,象征南方的田野。

旧都:古代地名,象征旧日的都城。

弭节:古代军事术语,指停止行军。

容与:古代情感术语,象征从容与自在。

往初:古代时间术语,指过去的开始。

旧迹:古代地理术语,象征旧日的痕迹。

归风: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归来的风。

长迈:古代军事术语,指长久的行军。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泛指南方地区。

遗民:古代政治术语,指遗留下来的百姓。

南畿:古代地名,象征南方的边界。

遐裔:古代地理术语,象征遥远的后裔。

建安十九年:古代时间术语,指公元214年。

王师:古代军事术语,指皇帝的军队。

东征:古代军事术语,指向东方征伐。

吴寇:古代军事术语,指吴国的敌人。

禁兵:古代军事术语,指皇帝的禁卫军。

卫官省:古代军事机构名,指皇帝的卫队。

神武:古代军事术语,指神奇的武力。

东夷:古代民族名,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振旅:古代军事术语,指整顿军队。

城隅:古代地名,象征城墙的角落。

飞观:古代建筑名,象征高耸的观楼。

六师:古代军事术语,指六支军队。

幡旗:古代旗帜名,象征军旗。

心思: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内心的思考。

舟楫:古代交通工具名,象征船只。

伤情:古代情感术语,象征悲伤的情感。

身微:古代政治术语,象征身份卑微。

任显:古代政治术语,象征责任重大。

责重:古代政治术语,象征责任重大。

命轻:古代政治术语,象征命运轻浮。

愁其何为: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忧愁的原因。

遥思:古代情感术语,象征遥远的思念。

悬旌:古代军事术语,象征悬挂的旗帜。

皇穹: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天空。

灵祐:古代宗教术语,象征神灵的保佑。

元勋:古代军事术语,指首功。

朱旗:古代旗帜名,象征红色的军旗。

东指:古代军事术语,指向东方。

大江:古代河流名,指长江。

莫御:古代军事术语,指无法抵御。

皇佐:古代政治术语,指皇帝的辅佐。

丰烈:古代军事术语,指丰功伟绩。

幽邻:古代地名,象征幽暗的邻国。

飞龙:古代动物名,象征飞翔的龙。

云曜:古代自然现象,象征云彩的光芒。

披广路:古代军事术语,指开辟广阔的道路。

北巡:古代军事术语,指向北方巡游。

崇殿:古代建筑名,象征高大的宫殿。

郁其嵯峨:古代自然现象,象征高耸的山峰。

华宇:古代建筑名,象征华丽的宫殿。

烂而舒光:古代自然现象,象征灿烂的光芒。

摛云藻:古代艺术形式,象征描绘云彩的藻饰。

雕饰:古代艺术形式,象征雕刻的装饰。

辉采:古代自然现象,象征光辉的色彩。

浑黄:古代自然现象,象征浑浊的黄色。

烈烈:古代情感术语,象征强烈的感情。

征师:古代军事术语,指征战的军队。

寻遐庭:古代地理术语,象征寻找遥远的庭院。

悠悠:古代情感术语,象征悠长的情感。

魏徐幹西征赋:魏徐幹的《西征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描写了作者随军西征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军事活动。

魏王粲初征赋:魏王粲的《初征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描述了作者初次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魏阮瑀纪征赋:魏阮瑀的《纪征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记录了作者随军征战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魏陈琳武军赋:魏陈琳的《武军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描绘了军队的威武气势和战争的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军事冲突。

魏繁钦征天山赋:魏繁钦的《征天山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描写了军队征讨天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豪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魏杨脩出征赋:魏杨脩的《出征赋》是魏晋时期的一篇赋文,描述了作者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晋陆士龙南征赋:晋陆士龙的《南征赋》是晋代的一篇赋文,记录了作者随军南征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宋傅亮征思赋:宋傅亮的《征思赋》是宋代的一篇赋文,描写了作者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宋谢灵运撰征赋:宋谢灵运的《撰征赋》是宋代的一篇赋文,记录了作者随军征战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梁沈约悯国赋:梁沈约的《悯国赋》是梁代的一篇赋文,描绘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军事冲突。

咸悄颜而相顾:形容人们因恐惧或惊讶而面面相觑,不敢出声。

高冲:指高耸的山峰或险峻的地势,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壮激矢之南度:形容箭矢强劲有力,向南飞射。

潜师之夜过:指军队在夜间秘密行军,避免被敌人发现。

跃马之晨呼:形容清晨时骑兵的冲锋呐喊,气势磅礴。

矛森森而密竖:形容长矛密集排列,森然可怖。

旗落落而疏布:形容旗帜稀疏分布,显得孤寂。

时难纷其未已:指时局艰难,纷乱未平。

岁功迫其将徂:指一年的功业即将结束,时间紧迫。

育素虮於玄胄:形容铠甲上生出了白色的虱子,暗示长期征战。

垂葆发於缦胡:形容头发散乱,垂落在胡须上,显得疲惫不堪。

先零:古代羌族的一支,常与汉朝发生冲突。

鲜阳: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营平:指赵充国,因其被封为营平侯。

鬼方: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罔有不庭:指没有不臣服的。

孟津: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的渡口。

尚父:指姜子牙,周武王的谋士。

渭阳: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獯鬻: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卫霍:指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

伊吾: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禹迹:指大禹治水的足迹,象征功绩。

丹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三苗: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

獫狁: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淮夷:古代对淮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称呼。

丹阳: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西陵: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会稽: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吴地: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苍雉:指苍鹰,象征勇猛。

灵鼍:指鳄鱼,象征力量。

孟门: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以险峻著称。

剑阁: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以险峻著称。

长洲: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涂山: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南极:指南方极远之地。

太山梁甫:指泰山和梁甫山,象征崇高。

龙图龟书:指古代传说中的龙图和龟书,象征天命。

天篱武落:指天界的篱笆和武落山,象征天意。

剡木弦弧:指削木为弓,象征武力。

东南一尉:指东南方向的军事长官。

北景:指北方边境。

交河: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朱阙:指皇宫的红色门阙。

青蒲:指皇宫中的青蒲席,象征皇帝的宝座。

狼山: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左贤:指匈奴的左贤王。

岱宗:指泰山,象征帝王的封禅之地。

五登三:指五帝三王,象征古代圣王。

七十:指孔子所说的七十岁,象征长寿。

函洛:指函谷关和洛阳,象征中原地区。

獯獫: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輶轩:指轻车,象征使者的车驾。

九服: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划。

万邦:指天下各国。

亭塞:指边境的关塞。

关候:指边境的关隘。

嫖姚:指霍去病,因其被封为嫖姚将军。

符坚:指前秦皇帝苻坚。

羊祜:西晋名将,曾平定东吴。

孙皓:东吴末代皇帝。

羊玄之:西晋时期的权臣。

皇甫商:西晋时期的权臣。

桓温:东晋时期的权臣。

少康:夏朝的中兴之君。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百越: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盐铁:指盐和铁,象征国家的财富。

宝帛:指珍宝和丝绸,象征财富。

角竿羽毛:指弓箭和羽毛,象征武力。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

司马仲达:指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吴:指东吴,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洲渚:指江河中的小岛。

江淮:指长江和淮河,泛指南方地区。

城巉:指城墙和险峻的地势。

矫矢理纶:矫矢,指矫正箭矢;理纶,指整理渔线。这里比喻精心策划和准备。

吴会之地: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陈野之民:陈野,指陈留郡和野王县,今河南开封一带。这里泛指中原地区的百姓。

子文:指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以贤能著称。

申威涿郡:申威,指施展威势;涿郡,今河北涿州一带。

士雅:指晋代名将祖逖,字士雅,以慷慨激昂著称。

封狼居之山:狼居之山,指狼居胥山,今内蒙古境内。封狼居之山,比喻建立显赫的功勋。

幕南之地:幕南,指漠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

骠骑将军霍去病:霍去病,西汉名将,以征讨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骠骑将军。

朱崖:指今海南岛一带。

朔方:指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河源:指黄河源头,今青海一带。

商鞅李斯:商鞅,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李斯,秦朝丞相,主张严刑峻法。

白起王剪: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剪,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

唐笑虞:唐,指唐尧;虞,指虞舜。这里指尧舜时代的贤明政治。

皇天疾灭:皇天,指上天;疾灭,指迅速灭亡。

六世:指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共六代皇帝。

湘潜先生:指隐居在湘江边的隐士。

玄公:指玄学家或道家高人。

刘牧:指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牧。

濊零:指濊貊和零陵,今湖南一带。

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长沙不轨:长沙,指长沙太守张羡;不轨,指叛乱。

玄胄:指黑色的头盔。

犀甲:指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

袁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淮南一带。

射贡:指刘表的部将黄祖。

孙坚:东汉末年军阀,孙权的父亲。

杨定: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南阳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评注

本文通过引用多部古代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古代将帅的职责、行为和品质。将帅不仅是军事领袖,也是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命运。文中提到的将帅如吴起、穰苴、韩信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

文中提到的《春秋元命苞》、《六韬》、《左传》、《史记》等文献,都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将帅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如将帅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与士兵的关系、对军法的严格执行等。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将帅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

文中还提到了将帅在战争中的行为和品质,如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穰苴严格执行军法、韩信被拜为大将等。这些故事和事迹不仅展示了将帅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将帅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与士兵的关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将帅在战争中的行为和品质,如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穰苴严格执行军法、韩信被拜为大将等。这些故事和事迹不仅展示了将帅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将帅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与士兵的关系。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引用多部古代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古代将帅的职责、行为和品质,展示了古代将帅的军事才能和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涵盖了多个历史事件和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文中提到了齐国的仲父和代国的狐白皮,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仲父的智慧和代王的贪婪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人性。

其次,文中引用了《韩子》和《史记》中的故事,如秦穆公以女乐迷惑戎王、乐毅伐齐等,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策略的巧妙运用,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乐毅伐齐的故事,展现了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齐国的衰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武王伐纣、邓艾伐蜀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武王伐纣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邓艾伐蜀则展示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最后,文中引用了多位文学家的诗作,如崔骃、魏文帝、王粲等人的作品,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特别是魏文帝的诗作,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战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背景。文中通过描绘各种军事场景、战术和兵器,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思想和文化观念。

首先,文中提到的‘校尉’、‘将军’等军职名,反映了古代军队的严密组织和等级制度。这些官职不仅是军事指挥的核心,也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通过‘疏勒’、‘月支’等地名的提及,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与西域的密切联系,以及对外扩张的军事策略。

其次,文中多次出现的‘青龙阵’、‘鱼丽阵’等阵法名,展示了古代军事战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阵法不仅是战斗中的实际应用,也是军事智慧的体现。通过这些阵法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古代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谋略和勇气。

再者,文中对‘紫珮’、‘玉燕’等象征物的描绘,反映了古代贵族文化中对高贵身份的追求。这些象征物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象征物的描述,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此外,文中对‘昆明池’、‘洞庭’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反思。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战争背景的衬托,也是文人情感的寄托。通过这些景观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在战争中的复杂情感和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文中对‘凯入’、‘饮至’等军事仪式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军队在胜利后的庆祝和慰劳。这些仪式不仅是军队士气的提升,也是社会团结的象征。通过这些仪式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古代军队在战争中的团结和胜利后的喜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军事场景和象征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战争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历史背景。通过这些描述,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些赋文均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军事冲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作者随军出征的经历,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这些赋文,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魏徐幹的《西征赋》描绘了作者随军西征的情景,通过对沿途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赋文中提到的‘伊吾侪之挺劣,获载笔而从师’,反映了作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战争的无奈。

魏王粲的《初征赋》则通过描写作者初次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赋文中提到的‘赖皇华之茂功,清四海之疆宇’,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魏阮瑀的《纪征赋》记录了作者随军征战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赋文中提到的‘惟蛮荆之作雠,将治兵而济河’,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魏陈琳的《武军赋》描绘了军队的威武气势和战争的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军事冲突。赋文中提到的‘赫赫哉,烈烈矣,于此武军’,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豪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魏繁钦的《征天山赋》描写了军队征讨天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豪情和对胜利的渴望。赋文中提到的‘素甲玄焰,皓旰流光’,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豪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魏杨脩的《出征赋》描述了作者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赋文中提到的‘嗟夫吴之小夷,负川阻而不廷’,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晋陆士龙的《南征赋》记录了作者随军南征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赋文中提到的‘大安二年八月,奸臣羊玄之皇甫商,敢行称乱’,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宋傅亮的《征思赋》描写了作者随军出征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赋文中提到的‘逢休明之馀祐,讬菲薄於末晖’,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宋谢灵运的《撰征赋》记录了作者随军征战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赋文中提到的‘相国宋公,兵于京甸,次师于汴上’,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梁沈约的《悯国赋》描绘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军事冲突。赋文中提到的‘余生平之无立,徒跅弛以自闲’,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段文本主要描绘了古代战争场景和将领的功绩,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边疆战争中的英勇与智慧。文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功成名就的向往。

首先,文本通过‘咸悄颜而相顾’、‘壮激矢之南度’等描写,展现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这些描写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激烈,也反映了古代将士们在战场上的坚韧与顽强。

其次,文本通过对赵充国、窦将军等历史人物的颂扬,表达了对他们功绩的赞美。这些人物在历史上以智勇双全著称,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胜利。通过这些颂扬,文本传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强盛的期盼。

此外,文本还通过对边疆地理和少数民族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先零猖狂’还是‘獫狁既攘’,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边疆战争中的艰难与挑战。这些描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后,文本通过对和平的向往,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无论是‘亭塞寝兵’还是‘关候罢柝’,都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反思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复杂抉择。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包含了多个历史典故和人物,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首先,梁简文帝在答湘东王庆州牧书中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仰慕之情,如子文和祖逖,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建立显赫功勋的遗憾。这种情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接着,汉吾丘寿王的《骠骑论功论》通过对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功绩的赞颂,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国力和对外扩张的雄心。文中对比了秦朝和汉朝的治国理念,批评秦朝以力服人、以诈取天下的做法,赞扬汉朝以德治国、敦厚待民的政策。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汉朝的政治自信,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仁政的推崇。

最后,魏王粲的《三辅论》通过湘潜先生和逸老的对话,讨论了刘表的军事行动。逸老为刘表的征讨辩护,认为其行动是为了去暴举顺,维护正义。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地方割据局面,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和对乱世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历史典故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军事策略和文化价值观。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