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原文
毒国最大暑热,夏草木皆乾死,民善没水,以避日入时暑,常入寒泉之下。
《抱朴子》: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热,辄入深水底,入日乃出者,正以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或服玄冰丸飞雪散,王仲都等用此方也。
《语林》曰:刘真长见王公,王公了不与语,时大热,以腹熨石局。
【诗】晋傅玄诗曰: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
梁简文帝苦热诗曰:六龙骛不息,三伏启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洄池愧生浪,兰殿非含霜,细帘时半卷,轻幌乍横张,云斜花影没,日落荷心香,原见洪崖井,讵怜河朔觞。
梁任昉苦热诗曰:旭旦烟云卷,烈景入东轩,倾光望转蕙,斜日照西垣,既卷蕉梧叶,复倾葵藿根,重簟无冷气,挟石似怀温,霡霂类珠缀,喘哧状雷奔。
梁何逊苦热诗曰:昔闻草木燋,今睹沙石烂,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习静闷衣襟,读书烦几案,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汗。
梁王筠苦暑诗曰:日坂散朱雰,天隅敛青霭,飞焰焕南陆,炎津通北濑,繁星聚若珠,密云屯似盖,月至每开衿,风过时解带。
梁刘孝威苦暑诗曰: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月丽姮娥影,星含织女光,栖禽动夜竹,流萤出闇墙,香盘糅鲜粉,雕壶承玉浆,白羽徒棰握,渌水自周堂,弱纨犹觉重,纤絺尚少凉,弄风思汉朔,戏雨忆吴王,玄水术难验,赤道漏犹长,谁能更吹律,还令黍谷凉。
梁简文帝纳凉诗曰: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无劳夜游曲,寄此讬微吟。
又晚景纳凉诗曰:日移凉气散,怀抱信悠哉,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鸟栖星欲见,河净月应来,横阶入细笋,蔽地湿轻苔,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於兹静闻见,自此歇氛埃。
又玄圃纳凉诗曰:登山想剑阁,逗浦忆辰阳,飞流如冻雨,夜月似秋霜,萤翻竞晚热,虫思引秋凉,鸣波如碍石,闇草别兰香。
梁孝元帝纳凉诗曰: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珠綦趋北閤,玳席徙南荣,金铺掩夕扇,玉壶传夜声。
梁刘孝威奉和逐凉诗曰:锺鸣夜未央,避暑起徬徨,长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珰,倚岩欣石冷,临池爱水凉,月纤张敞画,荷妖韩寿香,对此游清夜,何劳娱洞房。
又奉和晚日诗曰:虬檐挂珠箔,虹梁卷雾绡,迷迭涵香长,芙蓉逐浪摇,飞轮搏羽扇,翻车引落潮,甘泉推激水,迎风惭远飚,寄言王待诏,因声张子侨,吾君安已乐,无劳诵洞箫。
梁刘缓奉和纳凉诗曰:清气流暄浊,非关狭室中,当由小堂上,自有大王风,蟭螟动兰室,神飚起桂丛,披襟深睿赏,曲巷何由同。
梁庾肩吾奉和山子纳凉诗曰:北园凉风早,步辇暂逍遥,避日交长扇,迎风列短箫,山带弹琴曲,桐横栖凤条,悬门开溜水,锦石镇浮桥,黑米生菰葑,青花出稻苗,无因学仙藻,云气徒飘飖。
陈徐陵内园逐凉诗曰: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赋】魏繁钦暑赋曰: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翕翕盛热,蒸我层轩,温风淟涊,动静增烦,虽讬阴宫,罔所避旃,粉扇靡救,宴戏鲜欢,庶望秋节,慰我愁叹,魏陈王曹植大暑赋曰: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崔[本集作雀。]舞衡,蛇折鳞於灵窟,龙解角於皓苍,遂乃温风赫戏,草木垂幹,山坼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綦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於是大人迁居宅幽,缓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於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於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魏刘桢大暑赋曰:其为暑也,羲和总驾发扶木,太阳为舆达炎烛,灵威参垂步朱毂,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兽喘气於玄景,鸟戢翼於高危,农畯捉鐏而去畴,织女释杼而下机,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慴而无依,披襟领而长啸,冀微风之来思。
魏王粲大暑赋曰:惟林锺之季月,重阳积而上昇,喜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远昆吾之中景,天地翕其同光,征夫瘼於原野,处者困于门堂,患衽席之焚灼,譬烘燎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於是帝后顺时,幸九峻之阴冈,讬甘泉之清野,御华殿於林光,潜广室之邃宇,激寒流於下堂,重屋百层,垂阴千庑,九闼洞开,周帷高举,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晋夏侯湛大暑赋曰:若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愤,天气晔其南升,尔乃土坟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洪液蒸於单簟兮,珠汗霑乎絺葛,温风翕其至兮,若洒汤於玉质,沃新水以达夕,振轻箑以终日。
晋卞伯玉大暑赋曰:惟祝融之司运,赫溽暑之方隆
日贞跃於鹑首,律迁度於林锺,温风翕以辰至,星火烂以昏中,气滔滔而方盛,晷永路而难终,流风兮莫继,朱烟兮四缠,郁邑兮中房,展转兮长筵,体沸灼兮如燎,汗流烂兮珠连。
晋傅咸感凉赋曰:践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兴,赫融融以弥炽,乃沸海而焦陵,兽窜伏於幽林兮,鸟垂翼而弗升,汗珠陨於玉体兮,粉附身而沾凝,於是景云晨敷,曜灵潜光,阴气聿升,凯风载扬,忽轻箑於坐隅兮,思暖服于兰房。
◇寒
《左传》曰:楚庄王围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抚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
《穆天子传》曰:庚寅北风雪,天子寒,日中大寒,有冻人,天子作黄竹诗,[事具雪部。]
《晏子》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之冻馁者乡有焉,公延晏子坐,饮酒乐,晏子歌曰:庶民之冻,我若之何,奉上靡弊,我若之何,歌终,喟然流涕,公止之曰:子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罢。
《尸子》曰: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
《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坐沙中,乃解裘衣之,襄王曰:单之厚施,欲取我国乎,有贯珠者闻之,曰:不如因以为己善,乃下令曰:寡人忧民之寒,而单解裘衣人,称寡人之意,於是闾里相与语曰: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曰:天寒,恐伤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四陬有火,是以不寒,民衣弊不补,履决不苴,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命罢役。
又曰: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与门弟子宿於郭外,寒逾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按本条见吕氏春秋长利篇,此有脱文。]恶能与国士衣哉,戎夷笑曰:道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坐而死。
《汉书》曰:上闻韩王信降匈奴,上自将击之,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天寒,卒士堕指者十二三,锺离意别传曰: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别后数年,光武有天下,徵遵不至。
《东观汉记》曰:王朗起兵,上自蓟东南驰,夜至芜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日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语,时天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中出,须臾大满屋,客皆热脱衣矣。
【赋】梁裴子野寒夜赋曰:何四序之平分,处脩冬而多虑,眷摇落兮遒尽,悲荏苒其云除,日晼晚而易潜,夜悠长而难曙,既而庭流皓月,阶被凝霜,风吹衣而懔懔,气空积而苍苍,袭重裘兮弗燠,炽朱火兮无光,门萧条兮昼阒,巷寂寞兮无人,疏三迳以负汲,结二耦而为宾,晋夏侯湛寒苦谣曰:惟玄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霜皑皑以被庭,冰溏瀩於井幹,草槭槭以疏叶,木萧萧以零残,松陨叶於翠条,竹摧柯於绿竿。
【表】陈王曹植表曰:臣闻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原千金而美一餐,夫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餐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腊
《风俗通》曰: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臈,臈者腊也,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汉火行,衰於戌,故此日腊也。
《汉旧仪》曰:腊者报诸鬼神,古圣贤有功於民者也。
蔡邕《独断》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但迎气,故但送不迎。
《礼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
又曰:子贡观於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蜡之祭,劳农以休息之,言民勤稼啬,有百日之劳,今日饮酒燕乐,君之恩泽也,非尔所知,其义大也。]
《周礼》曰:国祭蜡则歙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左传》曰: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弗听,以其族行,曰:虞不腊也。
《列女传》曰:鲁之母师者,鲁九子之寡母也,腊日,休家作者,岁祀礼事毕,悉召诸子,谓曰:妇人之义,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吾从汝谒,往监之,诸子皆稽首唯诺。又召诸妇,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制之行,少系於父母,长系於夫,老系於子,今诸子许我归私家,虽逾妇礼,原与少子俱,以备妇人出入之制,诸妇其慎房户之守,吾夕而反,於是使少子仆而归。
谢承《后汉书》曰:沛国陈咸,为廷尉监,王莽篡位,还家,杜门不出,莽改易汉法令及腊日,咸常言,我先祖何知王氏腊乎。
《风俗通》曰:莬髌,俗说,腊正祖食,得莬髌者,名之曰幸。赏以寒酒,幸善祥,令人吉利也。
郑玄别传曰:玄年十二,随母还家,正腊宴会,同列十数人,皆美服盛饰,语言闲通,玄独漠然如不及,父母私督数,乃曰:此非我志,不在所原。
《陈留志》曰:范乔,邑人腊,多盗斫其树,人有告,乔佯弗闻,邑人愧而归之,乔曰:乡腊日取此,欲与父母相欢娱耳。
《会稽典录》曰:陈脩,乌伤人,家贫为吏,常步檐上下,恒食乾糒,每至正腊,僵仆不
起,同僚饮食,请不肯往,其志操如此。
《世说》曰:王朗中年,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宴饮,王朗亦学之,有人向张茂先称此事,茂先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玄远。
晋博士张亮议曰:腊,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之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语也。
《史记》曰:秦惠文公十二年,初腊,始皇三十一年,更名腊曰嘉平。
《东观汉记》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青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
袁山松《后汉书》曰:韩卓,字子助,陈留人,腊日,奴窃食祭其先人,卓义其心,即曰免之。
《华阳国志》曰:王长文,元康初,试守江源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前诱慰,时遇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文过也,蜡节庆祚,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当为汝思他理,群吏惶懅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无不感思,所宥人誓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也。
《搜神记》曰:宣帝时,阴子方者,当腊日晨炊,而灶君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祠灶,[事具灶部。]养生要曰:十二月腊夜,令人持椒卧井旁,无与人言,内椒井中,除温病。
【诗】晋裴秀大蜡诗曰:日躔星纪,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反袂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顺,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晋江伟答贺蜡诗曰:正元二年冬腊,家君在陈郡,余别在国舍,不得集会,弟广平作诗以贻余,余因答之曰:蜡节之会,廓焉独处,晨风朝兴,思我慈父,我心怀恋,运首延伫。
宋张望蜡除诗曰:玄灵告稔谢,青龙驾拂轸,鲜冰迎流结,凝霤垂檐霣,人欣八蜡畅,讵知岁聿尽。
【序】晋嵇含娱蜡赋序曰:玄象运而寒暑交,节会至而万物迁,天地之化,固以不停,况於人道之不变乎,是以百年忧喜相参,能达要终之数,悟生生之宜者,百世不过[明本作周。]其人,大蜡之夕,虽天下同有,携金兰以齐馨利,贵得意以遣荣势,孰我尚哉。
◇律
《尔雅》曰:律谓之分。
《尚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内五言,汝听。
又曰: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官》曰:太师,掌六律六吕,文以五声,播以八音,教六诗,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礼记》曰:正月律中太蔟,二月律中夹锺,三月律中沽洗,四月律中仲吕,五月律中蕤宾,六月律中林锺,七月律中夷则,八月律中南吕,九月律中无射,十月律中应锺,十一月律中黄锺,十二月律中大吕。
《周礼注》曰:律吕相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减一,黄锺律长九寸,下生林锺,六月律也。
《左氏传》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孟子》曰: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吕氏春秋》曰:昔黄帝命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之谿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十二筒,听凤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故曰黄锺之宫,律之本也。
《淮南子》曰:夔合六律,调五音,通八风。
《汉书》曰: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定十二律。
又曰:汉家言律历者,本张苍,苍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究律历。
又曰: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
刘向别录曰:邹子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今名黍谷,[事具地部谷篇。]
《论衡》曰:孔子吹律,自知殷苗裔。
杨泉《物理论》曰:听清浊五声之和,然后制为锺律,取弘农宜阳县金门山竹为管。
晋诸公赞曰:世祖时,以荀勖所造律,得周时玉律,以校正同,荀勖奏曰:中所出御府铜管律二十五具,其三具与杜夔左延年法同。
【表】周王襃上新定锺表曰:万物生象,始乎筭数,天道运行,基乎步术,量有轻重,平以权衡,音有清浊,协乎律吕,是以周发听声,候春冬之生杀,师旷吹律,知晋楚之衰亡,数始黄锺,琯终仲吕,还宫变徵,参天两地,三分损益,累黍相乘,四时发敛,忽微斯测,皇帝治历明时,推元受命,八音七始之奏,五声六律之和,斟酌繁简,分析节度,推之以升斛,正之以权衡,稽之以古今,覈之以经传。
周庾信为晋阳公上玉律表曰:臣闻三才既立,君臣之道已陈,六位时成,礼乐之功斯正,故以叶和日月,测度阴阳,悦豫兆民,仪形万国者也,伏见敕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奏黄锺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莫不器取疏通,声从安乐,四分既明,三微是定,是以闻锺於洛浦,即辨声乖
听铎於邯郸,先知响韵,二分二至,行於司历之官,九变九成,被於和乐之职,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化被风俗,平分寒暑,岂直吟啸谿谷,回翔鸾凤而已哉,是知零陵庙前徒寻舜管,始平城下空论周天,臣闻上制其礼,下习其仪,君定其法,臣行其事,谨造玉律一具,并玉秤尺斗合等,始得成功,至於分粟累黍,量兹数籥,实以仰禀圣规,参详神思,所冀节移阴管,无劳河内之灰,气动阳锺,不待金门之竹,而琬琰事轻,般倕虑浅,不足展采成均,增辉度量。
◇历
《世本》曰:容成作历。
《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又曰:叶用五纪,其五曰历数。
《尸子》曰:造历数者,羲和子也。
《汉书》曰:历数之起尚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
又曰:使校历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若连珠。
又曰: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阨之患,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
《续汉书》曰: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璿玑之运,三光之作,道之发敛,景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躔,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
《益部耆旧传》曰:巴郡落下闳,汉武帝时,改颛顼历,更作太初历,曰:后八百岁,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
杨泉《物理论》曰: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风土记》曰:自黄帝颛顼,下达三王,治历十有一家,考课损益,各有变衰,非天运之错,考察意异故也。
王隐《晋书》曰:张载弟前乌程令名冗,[《太平御览》十六作亢。又亢下有依字。]蔡邕注明堂令中台要解。又缀诸说历数而为历赞,荀崧见赞,异之,云信该罗历表义矣。
【表】梁简文帝谢赐新历表曰:五司告肇,万寿载光,琯叶璧轮,庆休宝历,班和布政,悬阙徇道,或弘敬授之典,载阐浃辰之教。又谢赐新历表曰:璿籥环玑,凤司肇律,观斗辩气,玉琯移春,万福惟新,剋固天保。
梁沈约谢赐新历表曰:窃惟观斗辩日,驭生为本,审时分地,稼政莫先,何则,胜杀无舛,拘忌之理难忽,珠璧有徵,礼节之原攸序。
梁王僧孺谢赐历表曰:窃以龙驭不爽,靡见侵薄,凤职是司,曾无昃眺,璧联珠粲,轮映阶平,义实明时,事惟均政,固以先天候其馀始,执杓验其平分,九瀛仰化,万宇依朔。
【启】梁庾肩吾谢历日启曰:凌渠所奏,弦望既符,邓平之言,锱铢皆合,登台视朔,睹云物之必书,拂管移灰,识权衡之有度,初开卷始,暂谓春留,未览篇终,便伤冬及,徘徊厚渥,比日为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译文
毒国夏季极其炎热,草木都被晒干而死,百姓善于潜水,以躲避白天的酷热,常常潜入寒泉之下。
《抱朴子》记载:洪从祖仙公,每次大醉或夏天极热时,就会潜入深水底,直到太阳落山才出来,这正是因为他能闭气胎息的缘故。
又说:有人问如何不感到热,有人服用玄冰丸或飞雪散,王仲都等人就使用这种方法。
《语林》记载:刘真长去见王公,王公完全不与他说话,当时天气极热,王公用腹部贴在石局上。
【诗】晋傅玄的诗写道: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
梁简文帝的苦热诗写道:六龙骛不息,三伏启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洄池愧生浪,兰殿非含霜,细帘时半卷,轻幌乍横张,云斜花影没,日落荷心香,原见洪崖井,讵怜河朔觞。
梁任昉的苦热诗写道:旭旦烟云卷,烈景入东轩,倾光望转蕙,斜日照西垣,既卷蕉梧叶,复倾葵藿根,重簟无冷气,挟石似怀温,霡霂类珠缀,喘哧状雷奔。
梁何逊的苦热诗写道:昔闻草木燋,今睹沙石烂,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习静闷衣襟,读书烦几案,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实无河朔饮,空有临淄汗。
梁王筠的苦暑诗写道:日坂散朱雰,天隅敛青霭,飞焰焕南陆,炎津通北濑,繁星聚若珠,密云屯似盖,月至每开衿,风过时解带。
梁刘孝威的苦暑诗写道: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月丽姮娥影,星含织女光,栖禽动夜竹,流萤出闇墙,香盘糅鲜粉,雕壶承玉浆,白羽徒棰握,渌水自周堂,弱纨犹觉重,纤絺尚少凉,弄风思汉朔,戏雨忆吴王,玄水术难验,赤道漏犹长,谁能更吹律,还令黍谷凉。
梁简文帝的纳凉诗写道: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无劳夜游曲,寄此讬微吟。
又晚景纳凉诗写道:日移凉气散,怀抱信悠哉,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鸟栖星欲见,河净月应来,横阶入细笋,蔽地湿轻苔,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於兹静闻见,自此歇氛埃。
又玄圃纳凉诗写道:登山想剑阁,逗浦忆辰阳,飞流如冻雨,夜月似秋霜,萤翻竞晚热,虫思引秋凉,鸣波如碍石,闇草别兰香。
梁孝元帝的纳凉诗写道: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珠綦趋北閤,玳席徙南荣,金铺掩夕扇,玉壶传夜声。
梁刘孝威的奉和逐凉诗写道:锺鸣夜未央,避暑起徬徨,长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珰,倚岩欣石冷,临池爱水凉,月纤张敞画,荷妖韩寿香,对此游清夜,何劳娱洞房。
又奉和晚日诗写道:虬檐挂珠箔,虹梁卷雾绡,迷迭涵香长,芙蓉逐浪摇,飞轮搏羽扇,翻车引落潮,甘泉推激水,迎风惭远飚,寄言王待诏,因声张子侨,吾君安已乐,无劳诵洞箫。
梁刘缓的奉和纳凉诗写道:清气流暄浊,非关狭室中,当由小堂上,自有大王风,蟭螟动兰室,神飚起桂丛,披襟深睿赏,曲巷何由同。
梁庾肩吾的奉和山子纳凉诗写道:北园凉风早,步辇暂逍遥,避日交长扇,迎风列短箫,山带弹琴曲,桐横栖凤条,悬门开溜水,锦石镇浮桥,黑米生菰葑,青花出稻苗,无因学仙藻,云气徒飘飖。
陈徐陵的内园逐凉诗写道: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赋】魏繁钦的暑赋写道: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翕翕盛热,蒸我层轩,温风淟涊,动静增烦,虽讬阴宫,罔所避旃,粉扇靡救,宴戏鲜欢,庶望秋节,慰我愁叹,魏陈王曹植的大暑赋写道: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崔[本集作雀。]舞衡,蛇折鳞於灵窟,龙解角於皓苍,遂乃温风赫戏,草木垂幹,山坼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綦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阴者不会而成群,於是大人迁居宅幽,缓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於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於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魏刘桢的大暑赋写道:其为暑也,羲和总驾发扶木,太阳为舆达炎烛,灵威参垂步朱毂,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兽喘气於玄景,鸟戢翼於高危,农畯捉鐏而去畴,织女释杼而下机,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慴而无依,披襟领而长啸,冀微风之来思。
魏王粲的大暑赋写道:惟林锺之季月,重阳积而上昇,喜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远昆吾之中景,天地翕其同光,征夫瘼於原野,处者困于门堂,患衽席之焚灼,譬烘燎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於是帝后顺时,幸九峻之阴冈,讬甘泉之清野,御华殿於林光,潜广室之邃宇,激寒流於下堂,重屋百层,垂阴千庑,九闼洞开,周帷高举,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晋夏侯湛的大暑赋写道:若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愤,天气晔其南升,尔乃土坟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洪液蒸於单簟兮,珠汗霑乎絺葛,温风翕其至兮,若洒汤於玉质,沃新水以达夕,振轻箑以终日。
晋卞伯玉的大暑赋写道:惟祝融之司运,赫溽暑之方隆
太阳正午时分跃升至鹑首星座,音律随着林钟的变迁而调整,温暖的风在辰时吹来,星光在黄昏时分灿烂,气息滔滔不绝,日影漫长难以结束,流动的风无法继续,红色的烟雾四处缠绕,忧郁的心情在房中蔓延,辗转反侧于长席之上,身体灼热如同被火烧,汗水如珠般流淌。
晋代傅咸的《感凉赋》说:在盛夏的中月,暑气旺盛,炎热如火,仿佛能煮沸海水、烧焦山陵,野兽躲藏在幽深的林中,鸟儿垂下翅膀无法飞翔,汗水如珠般从玉体上滑落,粉黛沾湿身体。于是,晨光中的云彩铺展开来,太阳的光辉隐去,阴气升起,和风轻拂,忽然间,轻纱般的凉意从坐席角落袭来,让人思念起兰房中的温暖衣物。
◇寒
《左传》记载:楚庄王围攻萧国,申公巫臣说:士兵们都很寒冷。楚庄王巡视三军,安抚并鼓励他们,三军的士兵都感到温暖如披着棉衣。
《穆天子传》记载:庚寅年,北风大雪,天子感到寒冷,正午时分天气极寒,有人冻僵,天子作了一首《黄竹诗》。
《晏子》记载:齐景公修建大台,正值寒冬,许多劳役者冻饿而死。景公请晏子坐下饮酒作乐,晏子唱道:百姓受冻,我该怎么办?朝廷的奢侈浪费,我该怎么办?唱完后,晏子叹息流泪,景公制止他说:你大概是为大台的劳役者担忧吧,寡人将停止这项工程。
《尸子》记载:下雪时,楚庄王披着裘衣站在门口说:我还感到寒冷,百姓和宾客们一定更冷。于是他派人巡视国中,寻找那些没有住所和粮食的百姓和宾客,给予救济,国中人民非常高兴。
《战国策》记载:田单担任齐国相国时,经过淄水,遇到一位老人,涉水时因寒冷无法前行,坐在沙中。田单脱下自己的裘衣给老人穿上。齐襄王说:田单如此慷慨,是想夺取我的国家吗?有贯珠者听到后说:不如借此机会宣扬您的善政。于是下令说:寡人担忧百姓的寒冷,田单解下裘衣给老人穿,正合寡人的心意。于是百姓们互相传颂:田单的仁爱,是君王的教导。
《吕氏春秋》记载:卫灵公在天寒时凿池,苑春说:天寒地冻,恐怕会伤害百姓。卫灵公说:寒冷吗?苑春说:您穿着狐裘,坐在熊皮席上,四周有火炉,所以不觉得寒冷。百姓的衣物破旧不堪,鞋子破烂不补,您不觉得寒冷,百姓却感到寒冷。卫灵公说:你说得对。于是下令停止工程。
《吕氏春秋》又记载:戎夷离开齐国前往鲁国,天气极寒,他与弟子们在城外过夜,寒冷加剧。戎夷对弟子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我是国士,为天下惜死,你是不肖之人,怎能与国士争衣呢?戎夷笑着说:道义无法实现啊。于是脱下衣服给弟子,自己夜里坐着冻死了。
《汉书》记载:皇帝听说韩王信投降匈奴,亲自率军追击,连续作战,乘胜追击至楼烦,恰逢天寒,士兵中有十分之二三的人冻掉了手指。锺离意的别传记载:严遵曾与光武帝一起读书,夜晚寒冷无法入睡,两人互相说:日后若富贵,不要忘记今天的寒冷。几年后,光武帝得了天下,征召严遵,但他没有应召。
《东观汉记》记载:王朗起兵,皇帝从蓟城东南急驰,夜晚到达芜蒌亭,天气极寒,众人又饿又累。冯异献上豆粥,第二天早上,皇帝对将领们说:昨天喝了公孙的豆粥,饥寒都解除了。
《葛仙公别传》记载:葛仙公与客人谈话时,天气极寒。仙公对客人说:我们贫穷,无法给每个人提供炉火,请让我制造一个大火,大家一起取暖。仙公于是吐气,火焰从他口中喷出,瞬间充满整个屋子,客人们都热得脱下了衣服。
【赋】梁代裴子野的《寒夜赋》写道:四季为何如此平均,深冬时节让人多虑。看着落叶飘尽,悲伤时光流逝。太阳西沉,夜晚漫长难熬。庭院中皓月当空,台阶上凝霜覆盖,风吹衣襟冷飕飕,寒气积聚苍茫茫。穿上厚重的裘衣仍不暖和,点燃朱红的火焰也无光。门外萧条无人,巷子里寂静无声。疏通了三条小路去打水,结伴两人作为宾客。晋代夏侯湛的《寒苦谣》写道:深冬的初夜,天色阴沉寒冷,霜雪覆盖庭院,井水结冰,草木凋零,松树的绿叶凋落,竹子的绿枝折断。
【表】陈王曹植上表说:我听说寒冷的人不贪图美玉而思念粗布短衣,饥饿的人不追求千金而渴望一顿饭。千金美玉虽然贵重,但不如一顿饭和一件短衣,因为这是人们最急需的东西。
◇腊
《风俗通》记载:礼传上说:夏朝称为嘉平,商朝称为清祀,周朝称为大蜡,汉朝改为臈,臈就是腊,因为腊月猎取野兽,祭祀先祖。汉朝属火德,火衰于戌,所以这一天称为腊。
《汉旧仪》记载:腊祭是为了报答鬼神,祭祀古代有功于民的圣贤。
蔡邕的《独断》记载:腊祭是年终的大祭,允许官吏和百姓宴饮,不仅是迎接新气,所以只送不迎。
《礼记》记载:天子在腊月举行大蜡祭,祭祀八位神灵,伊耆氏最早开始蜡祭。蜡祭是索祭,每年十二月,聚集万物并祭祀它们。
《礼记》又记载:子贡观看蜡祭,孔子问:赐啊,你快乐吗?子贡回答:全国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快乐。孔子说:百日辛劳,一日欢乐,这不是你能理解的。
《周礼》记载:国家举行蜡祭时,演奏豳颂,敲击土鼓,以安抚老物。
《左传》记载:晋侯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宫之奇带着族人离开,说:虞国不会举行腊祭了。
《列女传》记载:鲁国的母师是鲁国九子的寡母,腊日时,她停止家中的劳作,祭祀完毕后,召集所有儿子,对他们说:妇人的道义是,除非有重大变故,否则不出夫家。但我父母家中有许多年幼的孩子,岁时礼仪无人打理,我要随你们去监督。儿子们都叩头答应。她又召集儿媳们说:妇人有三从之义,不能独断专行,年轻时从父母,婚后从丈夫,年老时从儿子。现在儿子们允许我回娘家,虽然违背了妇礼,但我希望与最小的儿子一起去,以备妇人出入的礼节。儿媳们要谨慎守护家门,我晚上回来。于是她带着小儿子回家。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沛国的陈咸担任廷尉监,王莽篡位后,他回家闭门不出。王莽改动了汉朝的法令和腊日,陈咸常说:我的先祖怎么会知道王莽的腊日呢?
《风俗通》记载:莬髌,俗说腊日祭祀时,得到莬髌的人被称为幸运者,赏赐寒酒,寓意吉祥,带来好运。
《郑玄别传》记载:郑玄十二岁时,随母亲回家,正逢腊日宴会,同席的十几个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谈笑风生,郑玄却漠然不语。父母私下责备他,他说:这不是我的志向,我不在乎这些。
《陈留志》记载:范乔的家乡在腊日时,有人偷砍他的树,有人告诉他,他假装没听见。偷树的人感到羞愧,把树还给了他。范乔说:乡里人在腊日取树,是想与父母一起欢乐。
《会稽典录》记载:陈脩是乌伤人,家境贫寒,担任小吏,常常步行上下班,平时吃干粮。每到腊日,他都会冻僵倒地。
起初,同僚们邀请他一起吃饭,他拒绝了,他的志向和操守就是这样。
《世说新语》中说:王朗中年时,以见识和度量推崇华歆,华歆在腊日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模仿他。有人向张茂先提起这件事,张茂先说:王朗学华歆,只是学其外表,去掉这些反而更深远。
晋朝博士张亮议论说:腊,是交接的意思,祭祀应该在新年,所以叫交接,民间称腊日的第二天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岁的习俗,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
《史记》中说:秦惠文公十二年,开始有腊祭,秦始皇三十一年,改名为嘉平。
《东观汉记》中说:甄宇是北海人,建武年间,青州从事被征召为博士,每年腊日,皇帝赐给博士羊,每人一头,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当时博士祭酒提议,要杀羊,按重量分肉,甄宇说:不行。又提议抽签,甄宇觉得羞耻,于是自己先拿了最瘦的羊。
袁山松的《后汉书》中说:韩卓,字子助,陈留人,腊日那天,仆人偷偷用祭品祭祀他的祖先,韩卓觉得他心地善良,就免了他的罪。
《华阳国志》中说:王长文,元康初年,试任江源县令,县里抓到了盗马贼和盗墓贼,王长文亲自前去安抚,当时正值腊月末,他把他们都放回家,监狱里原有的囚犯也放了,对他们说:教化不够,让你们变成这样,是我的过错,腊节是喜庆的日子,你们回家和家人团聚,好好欢乐,过节后再回来,我会为你们想办法。官员们惶恐争辩,王长文不允许,不久有赦令,所有人都感激他,被赦免的人发誓不再作恶,说:不敢辜负王君。
《搜神记》中说:汉宣帝时,阴子方在腊日早晨做饭,灶神显形,阴子方拜谢,家里有黄羊,就用它祭祀灶神,从此以后,突然变得非常富有,所以后来常在腊日祭祀灶神,[详见灶部。]养生要诀说:十二月腊夜,让人拿着花椒躺在井边,不要和人说话,把花椒放入井中,可以预防温病。
【诗】晋朝裴秀的《大蜡诗》说:太阳运行到星纪,大吕掌管晨光,天象变化,万物更新,一年的农事完成,八蜡祭祀报答勤劳,完成的是什么?是丰收和富足,丰盛的祭祀,祈求万福,报答勤劳的是什么?是农事的功劳,恭敬的君主,致力于百姓,辛勤耕作,汗流浃背,享受清祀,四方来朝,郊野充满,京城聚集,贸易繁忙,货物如山,举国同欢,和气降临,祥风顺遂,福从天降,四方安宁,福祚绵延,与民同乐,享寿万年。
晋朝江伟的《答贺蜡诗》说:正元二年冬腊,父亲在陈郡,我在京城,不能团聚,弟弟广平作诗寄给我,我回诗说:蜡节的聚会,孤独一人,晨风拂面,思念父亲,心中怀念,久久伫立。
宋朝张望的《蜡除诗》说:玄灵宣告丰收,青龙驾车拂过车辙,鲜冰凝结,屋檐滴水,人们欢庆八蜡,谁知岁月已尽。
【序】晋朝嵇含的《娱蜡赋序》说:天象运行,寒暑交替,节令到来,万物变迁,天地的变化,本来就不停息,何况人道的变迁呢?所以百年的忧喜交织,能领悟终始之理,明白生生之道的,百世也不过几人,大蜡之夜,虽然天下同庆,但携金兰以共享芬芳,贵在得意而忘荣华,谁能比我更高尚呢?
◇律
《尔雅》中说:律叫做分。
《尚书》中说: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以了解治乱,用五言来表达,你听。
又说:声音依从旋律,律调和声音,八音和谐,不相冲突,神人和谐。
《周官》中说:太师掌管六律六吕,用五声来表现,用八音来传播,教授六诗,以六德为根本,以六律为音调。
《礼记》中说:正月律中太蔟,二月律中夹锺,三月律中沽洗,四月律中仲吕,五月律中蕤宾,六月律中林锺,七月律中夷则,八月律中南吕,九月律中无射,十月律中应锺,十一月律中黄锺,十二月律中大吕。
《周礼注》中说:律吕相生,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减一,黄锺律长九寸,下生林锺,是六月的律。
《左氏传》中说: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配合,清浊大小,长短快慢,哀乐缓急,高低出入,周流相济,君子听了,心平气和。
《孟子》中说:师旷的聪慧,不用六律,不能正五音。
《吕氏春秋》中说:从前黄帝命令伶伦制定律,伶伦从大夏的西边,到阮隃的北边,取溪谷中空窍厚薄均匀的竹子,截取两节之间长三寸九分的部分吹奏,制成十二筒,听凤凰的鸣叫来辨别十二律,雄鸣为六,雌鸣也为六,所以黄锺之宫是律的根本。
《淮南子》中说:夔调和六律,调整五音,通达八风。
《汉书》中说:在治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天地之风定十二律。
又说:汉朝讲律历的人,以张苍为根本,张苍喜欢读书,无所不读,无所不通,尤其精通律历。
又说:京房本姓李,推演律法,自定为京氏。
刘向的《别录》中说:邹子在燕国,燕国有一个山谷,土地肥沃但寒冷,不生长五谷,邹子住在那里,吹律而使温暖之气到来,现在叫黍谷,[详见地部谷篇。]
《论衡》中说:孔子吹律,自知是殷商的后裔。
杨泉的《物理论》中说:听清浊五声的和谐,然后制定钟律,取弘农宜阳县金门山的竹子做管。
晋朝诸公赞说:世祖时,用荀勖所造的律,得到周朝的玉律,用来校正,荀勖上奏说:宫中出御府铜管律二十五具,其中三具与杜夔左延年的方法相同。
【表】周王褒的《上新定钟表》说:万物生象,始于算数,天道运行,基于步术,量有轻重,用权衡来平衡,音有清浊,用律吕来调和,所以周发听声,候春冬的生杀,师旷吹律,知晋楚的衰亡,数始黄锺,管终仲吕,还宫变徵,参天两地,三分损益,累黍相乘,四时发敛,忽微斯测,皇帝治历明时,推元受命,八音七始之奏,五声六律之和,斟酌繁简,分析节度,用升斛来推算,用权衡来校正,用古今来稽考,用经传来核实。
周庾信的《为晋阳公上玉律表》说:我听说三才既立,君臣之道已陈,六位时成,礼乐之功斯正,所以调和日月,测度阴阳,悦豫兆民,仪形万国者也,伏见敕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奏黄锺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莫不器取疏通,声从安乐,四分既明,三微是定,所以听到钟声在洛浦,即辨声乖
在邯郸听到钟声,就能预知它的音韵,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由司历的官员来安排,九次变化、九次成功,被赋予和乐的职责,足以感动天地,感化鬼神,教化风俗,平分寒暑,岂止是在山谷中吟啸,让鸾凤回翔而已,由此可见,零陵庙前只是寻找舜的管乐,始平城下空谈周天,我听说上面制定礼仪,下面学习仪式,君主制定法律,臣子执行事务,我谨造了一具玉律,还有玉秤、尺、斗等,才得以成功,至于分粟、累黍,量这些数籥,实在是仰仗圣人的规划,参考神明的思考,所希望的是节气的转移不需要河内的灰,气的运动不需要金门的竹,而琬琰的事情轻,般倕的考虑浅,不足以展示才华,增加度量的光辉。
◇历
《世本》说:容成创造了历法。
《尚书》说:于是命令羲和,恭敬地遵循昊天,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地传授给民众时间。
又说:使用五纪,其中第五个是历数。
《尸子》说:创造历数的是羲和的儿子。
《汉书》说:历数的起源很早,传说颛顼命令南正重掌管天,火正黎掌管地,后来三苗破坏了德行,两位官员都被废黜,闰月错乱,孟陬消失,摄提失去了方向。
又说:让淳于陵渠校对历法,重新审查太初历,晦朔弦望最为精确,日月如同合璧,五星如同连珠。
又说:历谱,是排列四季的位置,确定分至的节气,会合日月五星的时刻,以考察寒暑杀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圣王必须正历,以探知五星日月的会合,凶险的祸患,这些方法都出自这里,这是圣人知命的方法。
《续汉书》说:从前圣人创造历法,观察璿玑的运行,三光的作用,道的发敛,影子的长短,斗纲的建立,青龙的运行,参伍变化,错综其数,从而制定方法。
《益部耆旧传》说:巴郡的落下闳,在汉武帝时,修改颛顼历,重新制定太初历,说:八百年后,这个历法会差一天,到时候会有圣人来修正。
杨泉《物理论》说:从前神农开始治理农事,确定节气,审查寒温,以确定早晚的时间,所以制定了历日。
《风土记》说:从黄帝颛顼,到三王,治理历法有十一家,考察损益,各有变化,不是天运的错误,是考察的意图不同。
王隐《晋书》说:张载的弟弟前乌程令名叫冗,[《太平御览》十六作亢。又亢下有依字。]蔡邕注明堂令中台要解。又缀合各种历数学说而作历赞,荀崧见到赞,感到奇异,说确实涵盖了历表的意义。
【表】梁简文帝谢赐新历表说:五司宣告开始,万寿载光,琯叶璧轮,庆祝宝历,班和布政,悬阙徇道,或弘扬敬授的典章,载阐浃辰的教诲。又谢赐新历表说:璿籥环玑,凤司肇律,观斗辩气,玉琯移春,万福惟新,剋固天保。
梁沈约谢赐新历表说:我私下认为观察斗辩日,驾驭生命是根本,审时分地,农政最为重要,为什么呢,胜杀无错,拘忌的道理难以忽视,珠璧有徵,礼节的根源有序。
梁王僧孺谢赐历表说:我私下认为龙驭不差,没有看到侵薄,凤职是司,从未有过昃眺,璧联珠粲,轮映阶平,义实明时,事惟均政,固以先天候其馀始,执杓验其平分,九瀛仰化,万宇依朔。
【启】梁庾肩吾谢历日启说:凌渠所奏,弦望既符,邓平之言,锱铢皆合,登台视朔,睹云物之必书,拂管移灰,识权衡之有度,初开卷始,暂谓春留,未览篇终,便伤冬及,徘徊厚渥,比日为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注解
社:社,原指土地神,后泛指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或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祭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活动,用以祈求丰收和安宁。
祖:祖,指祖先或祖神,祭祀祖先的仪式称为祖祭。祖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族和宗族维系的重要纽带。
伏:伏,指伏日,即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古代有伏日避暑的习俗,认为伏日期间应减少外出,避免暑热。
热:热,指高温天气或炎热的气候。在古代文献中,热常与暑、炎等词连用,形容夏季的酷热。
寒:寒,指寒冷的气候或天气。在古代,寒常与冬、冷等词连用,形容冬季的严寒。
腊: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年末举行,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腊日即腊祭的日子,后来也泛指农历十二月。
律: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音律,是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历:历,指历法或历史。历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毒国:古代传说中的极热之地,形容夏季酷热难耐。
闭气胎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呼吸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玄冰丸飞雪散: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药物,据说服用后可以使人不感到炎热。
朱明:指夏季,古代将夏季称为朱明。
溽暑:指夏季潮湿闷热的天气。
六龙:古代传说中的六条龙,象征太阳的运行。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三个时期,分别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洪崖井:传说中的一口井,井水清凉,可以解暑。
河朔饮:指北方地区的饮酒习俗,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玄圃: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形容清凉宜人的地方。
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掌管夏季的炎热。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掌管太阳的运行。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太阳升起的地方。
林锺:古代音律之一,属于十二律中的第六律,象征夏季。
鹑首: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南方朱雀七宿的首位。
温风:指夏季的暖风,象征着炎热的气候。
星火:指火星,古代认为火星的出现与炎热的气候有关。
景云:指祥云,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天气。
曜灵:指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凯风:指南风,古代认为南风带来温暖和生机。
黄竹诗:《穆天子传》中记载的一首诗,描述了天子在寒冷天气中的感受。
蜡:古代年终祭祀的名称,象征着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
莬髌:古代腊日祭祀时的一种食物,象征着吉祥和幸运。
蜡日:即腊日,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日,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
华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曾任魏国的重要官职。
王朗: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魏国的丞相。
张茂先:晋朝时期的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
甄宇:东汉时期的学者,曾任博士,以清廉和公正著称。
韩卓:东汉时期的官员,以仁义著称。
王长文:晋朝时期的官员,以仁慈和教化著称。
阴子方:西汉时期的普通人,因在腊日祭祀灶神而暴富,成为后世祭祀灶神的典范。
裴秀:晋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诗文著称。
江伟:晋朝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张望: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嵇含:晋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诗文著称。
六律: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的六种基本音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
五声: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的五种基本音调,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八音: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的八种基本乐器,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铎: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钟,用于祭祀或军事信号。
邯郸: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历史上以文化和音乐闻名。
二分二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代历法中的重要节气。
司历之官:古代负责制定和修订历法的官员。
九变九成:指音乐的九种变化和九种完成,象征音乐的完美和变化无穷。
和乐之职:古代负责音乐和礼仪的官职。
零陵庙:古代祭祀舜帝的庙宇,舜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舜管:指舜帝时期的音乐,舜以音乐教化民众。
始平城: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周天:指天文学上的周天,即天体运行的周期。
玉律:古代用玉石制作的乐器,象征法律的严明和音乐的和谐。
玉秤尺斗合:古代用玉石制作的度量衡器具,象征公正和准确。
分粟累黍:古代度量衡的微小单位,用于精确测量。
阴管:古代乐器,用于调节音律。
阳锺:古代乐器,用于调节音律。
琬琰:美玉,象征美好和珍贵。
般倕:古代传说中的巧匠,象征技艺高超。
成均:古代学校的名称,象征教育和文化的传承。
度量:指度量衡,象征公正和准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评注
本文通过对社、祖、伏、热、寒、腊、律、历等关键词的解释,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教、习俗、天文、历法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社祭和祖祭作为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反映了古人对土地神和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家族和宗族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伏日和腊日的习俗则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文中引用了《风俗通》、《毛诗》、《左传》、《魏志》等多部经典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例如,《风俗通》中提到的共工之子脩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远游和探索的向往;《毛诗》中韩侯出祖的描写,则展现了古代贵族的礼仪和排场。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如《历忌释》中对伏日的解释,揭示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理解和应对策略。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科学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关键词的解释和文献的引用,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习俗、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借鉴。
《抱朴子》中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在酷热夏季的应对方式,洪从祖仙公通过闭气胎息的方法,能够在深水中长时间停留,以避暑热。这种修炼方法不仅体现了道家养生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傅玄的诗《朱明运将极》生动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通过‘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等诗句,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炎热中的疲惫与不适。诗中‘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更是细腻地刻画了汗水与尘土的混合,展现了夏季的闷热与烦躁。
梁简文帝的《苦热诗》通过‘六龙骛不息,三伏启炎阳’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炎热与人们的疲惫。诗中‘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形象地表现了汗如雨下的情景,而‘洄池愧生浪,兰殿非含霜’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对清凉的渴望。
梁任昉的《苦热诗》通过‘旭旦烟云卷,烈景入东轩’等诗句,描绘了夏季清晨的炎热景象。诗中‘既卷蕉梧叶,复倾葵藿根’表现了植物在炎热中的枯萎,而‘重簟无冷气,挟石似怀温’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闷热与人们对清凉的渴望。
梁何逊的《苦热诗》通过‘昔闻草木燋,今睹沙石烂’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表现了无风的闷热与太阳的炙烤,而‘蝙蝠户中飞,蠛蠓窗间乱’则通过动物的行为,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炎热与人们的烦躁。
梁王筠的《苦暑诗》通过‘日坂散朱雰,天隅敛青霭’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炎热景象。诗中‘飞焰焕南陆,炎津通北濑’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炙烤与大地的炎热,而‘繁星聚若珠,密云屯似盖’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对清凉的渴望。
梁刘孝威的《苦暑诗》通过‘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等诗句,描绘了夏季傍晚的炎热景象。诗中‘月丽姮娥影,星含织女光’表现了夜晚的美丽与炎热,而‘栖禽动夜竹,流萤出闇墙’则通过动物的行为,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闷热与人们的烦躁。
梁简文帝的《纳凉诗》通过‘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等诗句,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清凉景象。诗中‘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表现了人们在树荫下纳凉的惬意,而‘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梁孝元帝的《纳凉诗》通过‘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等诗句,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清凉景象。诗中‘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而‘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梁刘孝威的《奉和逐凉诗》通过‘锺鸣夜未央,避暑起徬徨’等诗句,描绘了夏季夜晚的清凉景象。诗中‘长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珰’表现了夜晚的美丽与宁静,而‘倚岩欣石冷,临池爱水凉’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梁刘缓的《奉和纳凉诗》通过‘清气流暄浊,非关狭室中’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清凉景象。诗中‘当由小堂上,自有大王风’表现了自然的清凉与宁静,而‘蟭螟动兰室,神飚起桂丛’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梁庾肩吾的《奉和山子纳凉诗》通过‘北园凉风早,步辇暂逍遥’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清凉景象。诗中‘避日交长扇,迎风列短箫’表现了人们在树荫下纳凉的惬意,而‘山带弹琴曲,桐横栖凤条’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陈徐陵的《内园逐凉诗》通过‘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清凉景象。诗中‘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表现了人们在树荫下纳凉的惬意,而‘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清凉与宁静。
魏繁钦的《暑赋》通过‘暑景方徂,时惟六月’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大火飘光,炎气酷烈’表现了太阳的炙烤与大地的炎热,而‘翕翕盛热,蒸我层轩’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魏陈王曹植的《大暑赋》通过‘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羲和按辔,南崔舞衡’表现了太阳的运行与大地的炎热,而‘蛇折鳞於灵窟,龙解角於皓苍’则通过神话传说,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魏刘桢的《大暑赋》通过‘其为暑也,羲和总驾发扶木’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太阳为舆达炎烛’表现了太阳的炙烤与大地的炎热,而‘灵威参垂步朱毂’则通过神话传说,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魏王粲的《大暑赋》通过‘惟林锺之季月,重阳积而上昇’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喜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表现了夏季的潮湿与闷热,而‘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则通过动物的行为,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晋夏侯湛的《大暑赋》通过‘若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上无纤云,下无微风’表现了无风的闷热与太阳的炙烤,而‘扶桑赩其增愤,天气晔其南升’则通过神话传说,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晋卞伯玉的《大暑赋》通过‘惟祝融之司运,赫溽暑之方隆’等诗句,描绘了夏季的酷热景象。诗中‘祝融’是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掌管夏季的炎热,而‘赫溽暑之方隆’则通过神话传说,进一步突出了夏季的酷热与人们的烦躁。
这段古文通过描绘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气候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文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鹑首’、‘林锺’、‘温风’、‘星火’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还蕴含了古代天文学和音律的知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夏季的描写中,作者通过‘沸海而焦陵’、‘兽窜伏於幽林’等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酷暑的严酷,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关怀。而在冬季的描写中,作者通过‘天寒凿池’、‘寒逾甚’等场景,展现了古人在严寒中的坚韧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文中还涉及了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如‘腊’和‘蜡’,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也是他们对一年辛勤劳动的总结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愿。通过这些祭祀活动,古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的愿望。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左传》、《穆天子传》、《晏子》等经典文献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例如,楚庄王在寒冷中关心士兵的温暖,田单在严寒中解衣衣人的善举,都体现了古代君王的仁爱和臣民的忠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气候的描绘和对古代祭祀活动的叙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和谐共处的追求。文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对腊日祭祀活动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腊日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祈求。文中提到的华歆、王朗、甄宇、韩卓、王长文等人,都是历史上以清廉、仁义著称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腊日祭祀的具体仪式和习俗,如祭祀灶神、赐羊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腊日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社会文化活动,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社会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如六律、五声、八音等,这些音乐理论不仅是古代中国音乐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音乐理论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的重视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腊日祭祀活动和音乐理论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古代历法、音乐和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通过对铎、邯郸、二分二至等关键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对天文、音乐和法律的重视。这些元素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象征。
文本中提到‘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化被风俗,平分寒暑’,这说明了古代历法和音乐的力量,它们不仅能够影响自然界,还能够感化人心,改变社会风俗。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玉律’和‘玉秤尺斗合’,这些用玉石制作的乐器和度量衡器具,不仅体现了古代工艺的高超,也象征了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这种将法律与音乐、度量衡相结合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以及他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古代历法、音乐和法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它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赞美,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