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原文

牛 驴 骆駞[原讹〈马犬〉,据冯校本书目录改。] 羊 狗 豕

◇牛

《尔雅》曰:犘牛,[千斤,出巴中,音麻。]犦,[封牛,蒲角反。]犤,[音卑,痺小者。]犩牛,[牛大者,出蜀中。]犝牛,[无角牛。]墨眦牰,[袖音。]黑耳犚,[尉音。]子犊,体长〈牜巿〉,[霈音。]绝有力欣犌,[加音。]

《毛诗》曰:尔牛来思,其耳湿湿,[齝而动其耳。]

《左传》曰:介葛卢来朝,礼之,加宴好,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

又曰:秦师伐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师涉於弊邑,敢犒从者。

又曰: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又曰: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杀夏徵舒,因县陈,申叔时使於齐,复命,不贺而退,王使让之,对曰: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讨有罪,今县陈,贪其富也,无乃不可乎,王曰:善。

《玄中记》曰:万岁树精为青牛。

《汉书》:[《太平御览》九百作玄中记。]桓帝出游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河中出,走踢帝,人皆惊走,太尉公[御览公上有何字。]时为殿中将军,有勇力,走逆牛,牛见公,走还河,公以手挽牛左足,右手持斧,斫牛头而杀之,此青牛者,万年之木精也。

《庄子》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曰:臣之刀十九年,所解千牛,而刀刃若新,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是以十九年,刀刃如新。

又曰:或聘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孟子》曰: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者,未之闻也,臣闻王坐堂上,有牵牛过者,王问之,对曰:将以亹锺,王曰:吾不忍其觳觫而就死,以羊易之,是见牛,未见羊也,此乃仁术,足以王矣。

《吕氏春秋》曰:百里奚未遇时,贩牛於秦,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献诸缪公,缪公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又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史记》曰:骑劫攻即墨,田单取牛千头,衣以五彩,束矛其角,缚火其尾,穿城而出牛,壮士五千,衔枚随其后,牛出火明,所触皆死,壮士因击之,城上士大譟,燕师大败,骑劫死,乘胜追北,三战三剋,遂收齐城。

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

《汉武内传》曰:封君达,少好道,入鸟鼠山,百馀年还乡里,常乘青牛,故谓为青牛道士。

桓谭《新论》曰: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骅骝骥騄,牛誉郭椒丁栎。

谢承《后汉书》曰:刘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於路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也。

《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自以其女与神为婚,往至神祠,劝神酒,杯但淡水,[原作澹淡,据冯校本改。]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於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不当相助,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乃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

《列异传》曰:秦文公伐梓树,梓树化为牛,文公遣骑击之,骑堕地被发,牛畏之,入水不出,没丰水中,秦乃立怒特祠。

《魏略》曰:钜鹿时苗,为寿春令,始之官,乘牸牛,岁馀,牛生一犊,及去,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是淮南所生也,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其母,苗不听。

《蜀志》曰:蒋琬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当至公,大吉之徵也。

诸葛亮集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群行二十里也。

张温自理[《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九作表。]曰:昔百里奚贤秦缪公,欲干之,缪公好牛,奚因赁养牛,公出游,登车以问百里,百里曰:臣之所长,非养牛者也,乃养民也,视牛察士,乃则贤人也,遂与同车而出。

《博物志》曰:近世有居於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槎来,甚大,往反不失於期,此人乃赍粮乘槎而去,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屋舍宛然,望室中,多见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还,以问蜀人严君平,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到天河也。

曹嘉之《晋纪》曰:羊祜子暨,为青州刺史,牛於州产犊,及暨去职,以官室所生,遗之而去。

《符子》曰: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余之牧孤犊,君牧天下,是各有其所牧矣,君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与余,余无用天下为也,於是牵犊而去。

袁山

松宜都山川记曰:自峡口溯江百许里,至黄牛滩,南岸有重山,山顶有石壁,上有人负刀牵黄牛,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增城县南有列渚洲,洲南又有牛潭,北岸有石,周员三丈,渔人见金锁牛,常出水,盘锁此石上,县民张安,钓於石上,蹑得金锁数十寻,俄有物从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刃断之,唯得数尺,遂致大富。

《琴操》曰:甯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曰:南山研,白石〈石阑〉,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裁至骭,长夜冥冥何时旦,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

【赋】臧道颜駃牛赋曰:若乃豪宗戚胤,公侯王后,乘轻御肥,貂蝉耀首,翟翟华貂,铄铄云母,良牸擢足於双岛,名駮叠迹於左右,如贵游踊跃於绝伦,观者嗤妍其好丑,遂慕骏駃以相高,精彼奇选之希有,仪体际美.特资高足,名参飞兔,价齐骥騄。

【赞】梁刘孝威辟厌青牵画赞曰:泰山怒特,吴渚神牛,气嘘风喷,精回电流,讵牵和鞅,不入裴鞦,狡力难京,肆怒横行,朗陵莹角,介葛瞻声,遁仙讬称,妖寇冯名,名震菜区,威陵五都,蓄勇槽侧,息愤场堣,仇览献豆,滕婴进刍,雄儿揩式,悍士规模,曹兴拂采,徐邈成图。

【表】魏陈王曹植上牛表曰:臣闻物以洪珍,细亦或贵,故不见僬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见果下之乘,不别龙马之大,高下相悬,所以致观也,谨奉牛一头,不足追遵大小之制,形少有殊,敢不献上。

【启】梁元帝谢东宫赉蒸栗牛启曰:色似秘府之书,毛类陈王之玉,骍角未奇,莹蹄非贵。

梁刘孝仪谢始兴王赐车牛启曰:下官安於蹑屩,习以成性,乘坚驱骏,未所厝心,慈渥无涯,每垂奖饰,无复难载之朋,将申共弊之美,濯龙望水,未足俦光,长门听雷,不能均响。

又谢豫章王赐牛启曰:观其毛角相合,骨像应图,曳流水而生光,骛高限其如接,遂使上阜辍驾,下泽是驱,冯轼脩途,既获坐驰之致,驯豢广庭,方念载忧之勖。

【书】梁刘孝威谢南康王饟牛书曰:虽复蜀守神牛,秦公怒特,穆王白角,何氏莹蹄,无以逾其劲力,迈其致远,直宿九重,获免疏步,路休三迳,且息徒行,从杞甘泉,方无假於丞相,骑至清庙。又永笑於博阳。

◇驴

楚辞,九怀曰:骥垂两耳,中坂蹉跎,蹇驴服驾,无用日多。

《吴志》曰:诸葛恪父瑾,长面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捡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请笔,益两字,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文士传》曰:晋文帝大亲阮籍,恒与谈戏,任其所欲,不迫以职事,籍从容常言,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风,原得为东平太守,文帝大悦,即从其意,籍便骑驴,径到郡,至皆坏府舍诸壁鄣,使内外相望,然教令清当,十馀日,便乘驴去。

《晋阳秋》曰:胡威少有志尚,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守,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馀日,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爨食。

《世说》曰:王仲宣好驴鸣,既葬,魏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作驴鸣。

陈武别传曰:武本休屠胡人,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和歌者,武遂学太山梁甫吟之属。

【文】袁淑排谐,驴山公九锡曰:若乃三军陆迈,粮艰难,谋臣停筭,武夫吟叹,尔乃长鸣上党,[原讹傥,据冯校本改。]慷慨应邗,崎岖千里,荷囊致餐,用捷大勋,历世不刊,斯实尔之功者也,音随时兴,晨夜不默,仰契玄象,俯协漏刻,应更长鸣,豪分不忒,虽挈壶著称,未足比德,斯又尔之智也,若乃六合昏晦,三辰幽冥,犹忆天时,用不废声,斯又尔之明也,青脊隆身,长头广额,脩尾后垂,巨耳双磔,斯又尔之相也,嘉麦既熟,寔须精面,负磨回衡,迅若转电,惠我众庶,神祇获荐,斯又尔之能也,尔有济师旅之勋,而加之以众能,是用遣众能中大夫闾丘骡,加尔使衔勒大鸿胪班脚大将军宫亭侯,以杨州之庐江,江州之庐陵,吴国之桐庐,合浦之朱庐,封尔为庐山公。

◇骆扆

华峤《汉书》曰:南单于遣使诣阙,奉蕃称臣,入居於云中,遣使上书,献骆扆二头,文马十疋。

《博物志》曰:敦煌西渡流沙,往外国,济沙千馀里中,无水,时有伏流处,人不能知,骆扆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行,以足踏地,人於所踏处掘之,辄得水。

洛中记曰:有铜扆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头高九尺,头似羊,颈身似马,有肉鞍两个相对。

《异苑》曰:西域苟夷国,山上有石骆扆,腹下出水,以金铁及手承取,即便对过,唯葫芦盛者,则得饮之,令人身体香净而昇仙,其国神秘,不可数过。

【赞】晋郭璞橐扆赞曰:扆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骛流沙,显功绝地,潜识泉源,微乎其智。

◇羊

《尔雅》曰:羚,大羊,[音灵,似羊而大,角员锐,好在山崖间。]羱,如羊,[似羊而大角,出西方。]羊牡羒,[坟音。]牝〈牜羊〉,[〈牜羊〉羊坟首。]夏羊,[黑〈古〉〈历〉。]牡羭,[羭黑班。]羳羊黄腹,未成羊羜,[音伫,诗云肥羜,俗云五月羊。]绝有力奋,羊六尺为羬,[羬羊马尾,今大月支国有大羊,马尾,五咸反,尸子,羊为羬六尺。]

《说文》曰:羊,祥也,象四足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

之字以形举,咩,[弭音。]羊鸣也,羔,羊子也,羜,五月生羔也,{敄羊},[犍。]六月生羊也,羍,[耻达反。]七月生羊也,〈兆〉,[兆音。]羊未卒岁也。

《易》曰: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又曰:兑为羊。

《毛诗》曰: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又曰:无羊,宣王考牧也,[厉王时,牧人废,宣王复之。]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尔羊来思,其角戢戢,[聚其角而息,戢戢然。]

《周礼》曰:宾客则羊人供法羊,羊泠毛则毳膻,[法羊,食饔积膳之羊也,泠泠,长结总也。]

又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登其首,[登首,报阳也,升首於室。]凡祈珥供其羊牲,若牧人无牲,则受布于司马,使其买牲而供之,[布,泉也。]

郑氏婚礼谒文赞曰:群而不党,跪乳有家。

《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

又曰: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论语》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又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龙鱼河图》曰:羊有一角,食之杀人。

《周书》曰:子夏曰:桀德衰,夷羊在牧,飞蛤满野。

《家语》曰: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仲尼,曰:吾穿井得羊,[家语辨物作犭苟。]何也,对曰:以丘闻羊也,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也。

《列子》曰:杨朱见梁惠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也。

《庄子》曰: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事业不同,其亡羊均也。

《孙卿子》曰:仲尼将为鲁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史记》曰:宋义下令军中曰:很如羊,贪如狼,不可使者皆斩之。

又曰:卜式者,河西人,式有少弟,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馀岁,羊致千馀,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为郎,布衣草蹻而牧,岁馀,羊肥息,上过其羊,问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恶者辄去,无令败群,上以式为奇,拜为缑氏令。

又曰:卢绾与高祖俱学书,相爱,里中贺两家以羊酒。

《地镜图》曰:金百斤已上,至三百斤,精如羊者。

《玄中记》曰:千岁之树,精为青羊。

《春秋繁露》曰:凡贽,卿用羔,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谤,类死义者,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故以为贽。

《列仙传》曰: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蜀,蜀中王侯遣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无[《太平御览》九百零二无上有高字。]极,随之者不得还,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

昔有攘羊者,以羊头遗晋叔向,向母埋之不食,后三年,攘羊事发,追捕向家,检羊,骨肉都尽,唯有舌在,国人异之,遂以羊舌为族。

《汉书》曰:苏武往使匈奴,匈奴知武不可降,使北海上无人处牧羝羊,下乳乃得归,武作海上,廪食不至,乃掘野鼠草荄而食之,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持节,旄尽落。

又曰:路温舒,钜鹿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东观汉记》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为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书赐博士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犹是不复有争讼,后召会,诏问瘦羊甄博士,京师因以号之。

《魏志》曰:杨俊同郡王象,孩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获捶楚,俊美其才质,即赎象著家,娉娶立屋,然后与别,象官至散骑常侍。

卫玠少时,乘白羊,於洛阳市,市人观之,咸曰:谁家璧人,於是家闻州党,遂号曰璧人,[本条《太平御览》九百零二作卫玠别传,羊下有车字。]

博物志曰:胡蕙蜀中本无,洛中人有驱羊入蜀者,胡蕙子著羊毛,蜀人取种,因名曰羊负来。又,外国得胡麻豆,或曰戎菽。

王隐《晋书》曰:王尼尝为兵,洛中名士王澄胡母辅之等,赍羊酒诣护军,门吏请见将军,澄等先过尼,炙羊饮酒讫,迳去,将军闻之,与尼长假。

《神仙传》曰: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道士,乃问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牧羊儿,姓皇字初平,兄乃随道士与初平相见,语毕,问羊何在,在山东,兄往视,但见白石,不见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见

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疲於后,犬兔俱罢死其处,田父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而有田父之功获,齐王惧,休将士。

《说苑》曰: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遽,堕船,船人救之,曰:子欲何之而遽,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溺,无我则死矣,何能相梁,惠子曰:居广艘长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於安国家,全社稷,子不比我,子蒙蒙如未视之狗子耳。

又曰:孟尝君寄客於齐王,三年不见用,故客反见曰:不知臣之罪耶,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畜,夫子之才必薄矣,当何怨寡人哉,客曰:臣闻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不失兔,望见而放狗,则累世不能得兔,狗非不疾,不能属者罪也。

《汉书》曰: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汉武故事》曰:公孙卿至东莱,云见一人,长五丈,牵一黄犬,把一黄雀,欲谒天子,因忽不见。

《东观汉记》曰:鲍永少有志操,治欧阳尚书,事后母至孝,妻尝於母前叱犬,而永即去之。

《风俗通》曰:桂阳太守汝南韦叔坚,少时为从事,在家,狗人立行于家中,皆言当杀之,叔坚云,犬马谕君子,狗见人行,效之何伤,叔坚为县令还,解冠榻上,狗戴持走,家人惊愕,复云,误触冠,冠缨挂著耳,狗又上灶,家益怪,复云,儿妇皆在田中,狗何能作怪,遂不肯杀,后数日,狗自暴死,卒无纤芥之异,叔坚至太尉,终於位。

《魏略》曰:丁谧外似疏滥,而内明慧,虽与何晏邓飏等同列,而皆少之,唯以声势屈於曹爽,爽亦敬之,言无不从,故于时谤书,谓台中三狗啀喍不可当,一狗冯默作蛆囊,三狗谓何邓丁也,默者爽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齧人而畜蛆也。

《华阳国志》曰:雍闿欲降魏,说夷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脑三升,汝能得不,夷皆从闿。

《玄中记》曰: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名槃护,三月而杀犬戎之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

《杂五行书》曰:犬生四子,取黄子养之,犬生五子,取青子养之,六子,取赤子养之,七子,取黑养之,八子,取白养之,白犬乌头,令人得财,白犬黑尾,令人世世乘车,黑犬白耳,犬主畜之,令人富贵,黑犬白前两足,宜子孙,黄犬白尾,令人世世衣冠。

孙盛《晋阳秋》曰:王敦败京都之后,梦白犬自天而下噬之。

《搜神记》曰: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下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馀围,常病都尉及长史,下梦巫觋,欲得啖女童,常八月祭送蛇穴,蛇辄吞之,已用九女,时将乐县李诞,有小女名奇,应募而行,乃请好剑咋蛇犬,作数斛餈,蜜灌之,置穴口,蛇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先啖餈灌,奇便放犬咋蛇,以剑斫杀之,得九女髑髅,越王乃娉奇为后。

又曰:高辛氏有老妇人,居王宫,得耳疾,医为挑治,得一物,大如茧,妇人盛之以瓠,覆之以盘,俄顷而化为犬,其文五色,名盘瓠。

又曰:汉成帝河清元年,长安男子石良刘晋,相与同居,有如人状在其室,击之为狗,去复至,数人被甲持兵弩来,格之或伤,尽狗也,自二月至六月乃止,其於洪范,皆犬祸,言不从之咎也。

又曰:成[按成字衍。]山阳王瑚,字孟琏,为东海兰陵令,夜半时,辄有黑帻白单衣吏,诣县扣閤,迎之则忽然不见,如此数年,於外伺之,见一老狗,黑头白躯,至閤便为人,杀之乃绝。

《续搜神记》曰:会稽句章民张然,滞役在都,经年不得归,家有少妇,遂与奴私通,然在都,养一狗甚快,名乌龙,后假归,奴与妇欲谋杀然,作饭食,共坐下食,未得啖,奴当户倚,张弓栝箭拔刀,然以盘中肉饭与狗,狗不啖,唯注精舐唇视奴,然亦觉之,奴催食转急,然决计,拍髀大唤曰:乌龙,狗应声伤奴,奴失刀仗倒地,狗遂咋奴头,然因取刀斩奴,以妇付官杀之。

又曰: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狗,甚怜爱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冬月野火起,风又猛,狗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沽[《太平御览》九百零五作沾。]水得著地,火寻过去,生醒,方见之,他日又闇行,堕空井中,狗伸[御览作呻。]吟彻晓,须臾,有人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厚报君,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於已死,不得相与,馀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乃语路人,以狗相与,人乃出之,系狗而去,后五日,狗夜走归。

又曰:休[御览九百零五作林。]虑山下有亭,每过宿者,或病死,常云有十许人男女,合[御览作各。]杂衣,或黑或白,辄来为害,有郅伯夷者,过宿,明烛而坐诵经,至中夜,忽有十馀人来,与伯夷并坐蒲博,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因执烛起,阳误以烛烧其衣,作燃毛气,伯夷怀刀,捉一人刺之,初作人唤,遂死成犬,馀悉走去。

又,晋穆哀之

世,领军司马济阳蔡咏家狗,夜辄群众相吠,往视便伏,后日使人夜伺,有一狗,著黄衣白帢,长五六尺,众狗共吠之,寻迹定是咏家老黄狗,即打杀之,吠乃止。

秦氏《三秦记》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其上,有贼,天狗吠而护之,故一堡无惧心。

《述征记》曰:彭城东岸有一丘,俗谓之狗葬,或云斯则徐偃王葬后仓者也,未详,古徐国宫人,娠而生开,[按当作卵。]弃之水滨,有狗名后仓,衔而归,〈禹弗〉而成人,遂为徐之嗣君,纯筋无骨,曰偃王,偃王躬行仁义,众附之,得朱弓朱矢之瑞,周穆王命楚灭之,后仓将死,生角尾,实黄龙也。

《述异记》曰:陆机少时,颇好猎,在吴,豪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洛,常将自随,此犬黠慧,能解人语。又尝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机羁旅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出驿路,走向吴,饥则入草,噬肉取饱,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弭毛掉尾向之,其人怜爱,因呼上船,裁近岸,犬即腾上速去,先到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伺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行程五旬,犬往还裁半月,后犬死,殡之,遣送还葬机村,去机家二百步,聚土为坟,村人呼为黄耳冢。

又曰:宋元嘉中,石玄度家有黄狗,生白雄子,母孕其子,异於常狗,衔食食之,子大,其狗出猎未反,辄门外望之,后玄度病,辄危困,医为处方汤,须白狗肺,市索卒不能得,乃杀所养白狗,以汤供其用,母向子死处,跳踊嗥呼,倒复起,竟日不息,其家煮狗子肉共食之,投骨於地,母辄衔著窟中。

【诗】晋张华诗曰:如黄批狡兔,青骹撮飞雉,鹄鹭皆尽收,凫鹥安足视。

【赋】晋傅玄狗赋曰:何世来贡,作珍皇家,骨相多奇,仪表可嘉,足县钩爪,口含素牙,首类骧螭,尾如螣蛇,细颈阔焜,广前稍后,丰颅促耳,长叉缓口。

魏贾代宗狗赋曰:余处大魏之祚,迸在朔阳,越彼西旅,大犬是获,形体如翦削,像濬如刻画,毛翰紫艳光,双眉如白璧,爪类刀戈,牙如交戟,盼攀而奋怒,挥霍而振掷,譬若天梁折,地柱劈,倒曳白象挫其腰,齧掣六駮折其脊,爪处如钩牙,扌杰创似矛刺。

◇豕

《尔雅》曰:豕子猪,〈豕隋〉豮,灺幼,[最后生者。]奏者豱,[温。]豕生三豵,[子公。]二师,一特,[豕生子常多,故取少者名之。]四豴皆白豥,[该。]其迹刻绝有力〈豕厄〉,[枙。]牝豝,[巴。]

《方言》曰:猪,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犭奚,[奚。]吴阳[《太平御览》九百零三作杨。]之间,谓之猪子。

《易》曰:见豕负涂。

又曰:坎为豕。

《毛诗》曰:有豕白蹢,蒸涉波矣。

《论语》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墨子》曰:孔子穷陈蔡之间,藜蒸不糂,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所由来,即食之。

《史记》曰: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鸡,佩猳豚,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又曰: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袁固,问老子,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使固下圈击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乃罢之。

《韩诗外传》曰:孟子少时,东家尝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以为,其母曰:欲啖汝,其母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置东家猪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汉书》曰:公孙弘,菑川人,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年六十,以贤良徵,为博士丞相,封平津侯。

又曰:郅都,东海人,景帝时为郎,尝从游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乃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耶,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

《东观汉记》曰:闽[东观汉记作闵。]仲叔,居安邑,家贫,不能得钱买肉,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食,对曰:但食猪肝,屠者或不肯与之,令出敕市,后尝买辄得,仲叔怪问,其子道状如此,乃叹曰: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吴祐,年二十,丧父独居,家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於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之曰:卿二千石子,而杖鞭牧豕,纵子无耻,奈君父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又曰: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於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原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懈,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於是始敬异,悉还其豕,鸿不受,乃去。

《续汉书》曰:曹腾父萌,[魏志一注作节,下同。]以仁厚称,邻人有豕者,与萌豕相类,诣门认之,萌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

萌,萌笑而受之。

张璠汉纪曰:莎车王杀于阗王,于阗大[《太平御览》九百零三大下有人字。]都末出城,见野豕,欲搏之,乃人语曰:无杀我,我为汝杀莎车将军,都末异之,即与兄弟共杀莎车王。

皇甫谧《高士传》曰:孙期,济阴人,少为诸生,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往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其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辟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就,终於家。

董正别传曰:司马徽,字德操,时人呼为水镜,尝有人妄认徽猪,徽便推猪以与之,后数日,亡猪者得其猪,既以猪还徽,乃叩头自责,徽又厚谢之。

《魏志》曰:〈木邑〉娄在扶馀东北,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土气寒於扶馀,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大布隐其前后也。

《郭子》曰:刘道真少时,尝鱼钓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啸,乃杀〈犭屯〉以进之,道真食〈犭屯〉尽,了不谢,妪见其不饱。又进一〈犭屯〉。又食半,馀半还之,后道真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乃超用之,儿不知所由。问母而后知之,於是赍牛酒以诣道真,真笑曰:去,无复相报。

【赞】晋郭璞封豕赞曰:有物贪婪,号曰封豕,荐食无餍,肆其残毁,羿乃饮羽,献帝效技。

又豪彘赞曰:刚鬛之族,号曰豪豨,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厥体兼资,自为牝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译文

牛、驴、骆驼、羊、狗、猪

◇牛

《尔雅》中说:犘牛,[重达千斤,产自巴中,音麻。]犦,[封牛,蒲角反。]犤,[音卑,体型较小的牛。]犩牛,[体型巨大的牛,产自蜀中。]犝牛,[无角的牛。]墨眦牰,[袖音。]黑耳犚,[尉音。]子犊,体长〈牜巿〉,[霈音。]绝有力欣犌,[加音。]

《毛诗》中说:你的牛来了,它的耳朵湿湿的,[咀嚼时耳朵在动。]

《左传》中说:介葛卢来朝见,礼待他,并加宴款待,葛卢听到牛的叫声,说:这牛生了三头小牛,都被用来祭祀了,它的叫声如此,询问后果然如此。

又说:秦军攻打郑国,商人弦高准备去周地做买卖,遇到秦军,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要经过我们国家,特意来犒劳你们的随从。

又说:鼷鼠咬坏了郊祭用的牛的角,改卜另一头牛,鼷鼠又咬坏了它的角,于是免除了这头牛的祭祀。

又说:楚王因为陈国夏氏的叛乱,讨伐陈国,杀了夏徵舒,并将陈国设为县,申叔时出使齐国,回来后没有祝贺就退下了,楚王责备他,他回答说:人们常说: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就夺走他的牛,牵牛踩田的人确实有罪,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太重了,诸侯们跟随您讨伐有罪的人,现在将陈国设为县,是贪图它的财富,这样做恐怕不合适吧,楚王说:你说得对。

《玄中记》中说:万岁树精化身为青牛。

《汉书》中记载:[《太平御览》九百作玄中记。]桓帝在河边游玩,突然有一头青牛从河中出来,踢了桓帝,人们都惊慌逃跑,太尉公[御览公上有何字。]当时是殿中将军,有勇力,迎上去拦住牛,牛见到他,跑回河中,他用手拉住牛的左足,右手持斧,砍下牛头杀死了它,这头青牛是万年树精。

《庄子》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说: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上千头牛,刀刃还像新的一样,牛的关节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有缝隙的关节,游刃有余,所以十九年过去了,刀刃还像新的一样。

又说:有人聘请庄子,庄子对使者说:你见过祭祀用的牛吗?它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饲料,等到被牵进太庙时,即使想成为一头孤独的小牛,也不可能了。

《孟子》中说:齐宣王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能讲给我听吗?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谈论这些的,我也没听说过,我听说您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经过,您问他,他说:准备用来祭祀钟,您说:我不忍心看它害怕的样子去死,用羊代替它,这是看到了牛,没看到羊,这是仁术,足以称王了。

《吕氏春秋》中说:百里奚未得志时,在秦国贩卖牛,用五张羊皮的价格卖掉了,公孙枝得到他并献给秦穆公,秦穆公任用他,他的谋划没有不恰当的,举荐的人必定有功。

又说:从前葛天氏的音乐,三个人拿着牛尾,踏着脚唱八首歌。

《史记》中说:骑劫攻打即墨,田单找来一千头牛,给它们穿上五彩衣服,把矛绑在牛角上,把火把绑在牛尾上,从城中放出牛,五千壮士跟在后面,牛出城后火把点燃,牛所到之处敌人皆死,壮士趁机攻击,城上的士兵大声呐喊,燕军大败,骑劫战死,乘胜追击,三战三胜,收复了齐国的城池。

蜀王本纪中说: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牛后面,蜀人看到后,以为牛能拉金子,牛下有养卒,以为这是天牛,能拉金子,蜀王信以为真,派一千人,让五丁力士拖牛成道,把三头牛拖到成都,秦国因此得道通行,石牛的力量,后来派丞相张仪等人,沿着石牛道攻打蜀国。

《汉武内传》中说:封君达,年轻时喜欢修道,进入鸟鼠山,一百多年后回到家乡,常骑青牛,所以被称为青牛道士。

桓谭《新论》中说:畜生虽然低贱,但也有特别优秀的,都被记录下来,所以马有骅骝骥騄的称号,牛有郭椒丁栎的美誉。

谢承《后汉书》中说:刘宽曾经在路上行走,有人丢了牛,就在路上拦住刘宽的车认牛,刘宽没有说什么,下车步行回家,过了一会儿,认牛的人找到了牛并送还,叩头道歉说:惭愧辜负了长者,刘宽说:物有相似,事情可能有误,幸好你归还了牛,何必道歉呢。

《风俗通》中说:秦昭王派李冰为蜀守,开凿成都两江,灌溉万顷田地,江神每年要娶两个童女为妻,李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江神,到神祠劝酒,酒杯里只有淡水,[原作澹淡,据冯校本改。]李冰厉声责备江神,江神忽然不见了,过了一会儿,有两头苍牛在岸边打斗,过了一会儿,李冰回来,流着汗,对下属说:我打斗得太激烈,你们不该帮忙,南面腰中正白的是我的绶带,主簿于是刺杀了北面的牛,江神就死了,蜀人敬佩他的气概,凡是强壮的人都叫冰儿。

《列异传》中说:秦文公砍伐梓树,梓树变成了牛,秦文公派骑兵攻击它,骑兵掉下马披头散发,牛害怕了,跳入水中不再出来,沉入丰水中,秦国于是立了怒特祠。

《魏略》中说:钜鹿时苗,担任寿春令,上任时骑着一头母牛,一年多后,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离任时,留下小牛,对主簿说:我来时没有这头小牛,是淮南生的,官吏说:六畜不认识父亲,自然会跟着母亲,时苗不听。

《蜀志》中说:蒋琬晚上做梦,梦见一个牛头在门前,血流不止,心里很不舒服,问占梦的赵直,赵直说:梦见血,事情会很清楚,牛角和鼻子,是公字的象征,您的职位会升到公,是大吉的征兆。

诸葛亮集说: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头贴在腹部,载重多而行进少,适合大规模使用,不适合小规模使用,单独行走可以走数十里,群行可以走二十里。

张温自理[《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九作表。]说:从前百里奚贤能,秦穆公想任用他,秦穆公喜欢牛,百里奚于是租养牛,秦穆公出游,登车问百里奚,百里奚说:我的长处不是养牛,而是养民,看牛识人,才是贤人,于是与他同车而出。

《博物志》中说:近代有人住在海边,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很大,往返不误期,这人带着粮食乘槎而去,不知不觉昼夜,突然到了一个地方,有城郭,屋舍俨然,看到屋中有很多织妇,看到一个男人,牵着牛在河边饮水,这人回来后,问蜀人严君平,严君平说: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就是这人到了天河。

曹嘉之《晋纪》中说:羊祜的儿子羊暨,担任青州刺史,牛在州里生了小牛,羊暨离任时,把官室所生的小牛留下就走了。

《符子》中说:尧把天下让给巢父,巢父说:您治理天下,就像我养小牛一样,您治理天下,是各有其所治理的,您何必惴惴不安,把天下让给我,我不需要天下,于是牵着小牛走了。

袁山

《松宜都山川记》记载:从峡口逆流而上约一百里,到达黄牛滩,南岸有连绵的山峰,山顶有石壁,上面有人背着刀牵着黄牛,人迹罕至,无法探究其来历。

竺法真在《登罗山疏》中写道:增城县南有列渚洲,洲南又有牛潭,北岸有一块石头,周长三丈,渔人曾见到一头金锁牛,常从水中出来,盘绕在这块石头上。县民张安在石头上钓鱼时,偶然得到了数十寻长的金锁,突然有东西从水中拉拽,他无法抵挡,只好用刀割断,只得到几尺长的金锁,后来因此变得非常富有。

《琴操》记载:甯戚在牛车下吃饭,敲击牛角唱道:南山高耸,白石嶙峋,生不逢尧舜禅让的时代,穿着短布单衣,长夜漫漫何时天亮。齐桓公听到后,提拔他为相。

【赋】臧道颜在《駃牛赋》中写道:那些豪族贵戚,公侯王后,乘着轻车驾驭肥马,貂蝉装饰头顶,华丽的貂裘闪耀,云母般的装饰闪烁。良马在双岛上昂首,名马在左右奔驰,贵族们争相展示,观者嘲笑他们的美丑,于是羡慕骏马的高贵,精心挑选稀有的良马,仪态优美,特别依赖高足,名声堪比飞兔,价值与骥騄相当。

【赞】梁刘孝威在《辟厌青牵画赞》中写道:泰山上的怒特,吴渚的神牛,气息如风喷涌,精神如电流回旋,不牵和鞅,不入裴鞦,狡黠的力量难以抵挡,肆意横行,朗陵的莹角,介葛的瞻声,遁仙的托称,妖寇的冯名,名声震动菜区,威势凌驾五都,蓄勇在槽侧,息愤在场堣,仇览献豆,滕婴进刍,雄儿揩式,悍士规模,曹兴拂采,徐邈成图。

【表】魏陈王曹植在《上牛表》中写道:我听说物以稀为贵,即使是小物也可能珍贵,所以不见僬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见果下之乘,不别龙马之大,高下相悬,所以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谨奉上一头牛,虽不足以追循大小之制,形状稍有不同,敢不献上。

【启】梁元帝在《谢东宫赉蒸栗牛启》中写道:颜色像秘府的书籍,毛色像陈王的玉,骍角并不奇特,莹蹄也不贵重。

梁刘孝仪在《谢始兴王赐车牛启》中写道:我习惯于穿着草鞋,乘坚驱骏并不在意,慈渥无边,常受奖饰,没有难以承载的朋友,将展示共同的美德,濯龙望水,不足以媲美,长门听雷,不能均响。

又在《谢豫章王赐牛启》中写道:看它的毛角相合,骨像应图,曳流水而生光,骛高限其如接,于是使上阜辍驾,下泽是驱,冯轼脩途,既获坐驰之致,驯豢广庭,方念载忧之勖。

【书】梁刘孝威在《谢南康王饟牛书》中写道:虽然蜀守的神牛,秦公的怒特,穆王的白角,何氏的莹蹄,都无法超越它的劲力,迈其致远,直宿九重,获免疏步,路休三迳,且息徒行,从杞甘泉,方无假於丞相,骑至清庙。又永笑於博阳。

◇驴

《楚辞·九怀》写道:骏马垂着两耳,中坂蹉跎,蹇驴服驾,无用日多。

《吴志》记载: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长脸像驴,孙权大会群臣时,让人牵一头驴进来,长脸像诸葛瑾,题字:诸葛子瑜。诸葛恪跪请笔,加了两字,写成“诸葛子瑜之驴”,举座欢笑,于是将驴赐给诸葛恪。

《文士传》记载:晋文帝非常亲近阮籍,常与他谈笑,任其所欲,不强迫他做职事。阮籍常说他曾游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愿意做东平太守。晋文帝很高兴,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阮籍便骑驴直接到郡,到了后拆掉府舍的墙壁,使内外相通,教令清明,十几天后,便骑驴离去。

《晋阳秋》记载:胡威少有志尚,厉操清白,父亲胡质是荆州守,胡威从京都去探望他,家贫无车马僮仆,自己驱驴单行,拜见父亲,停在马厩中十几天,辞归时,每到客舍,自己放驴,取柴做饭。

《世说》记载:王仲宣喜欢驴鸣,死后,魏文帝临丧时,对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鸣,大家可以各作一声驴鸣送他。赴客皆作驴鸣。

《陈武别传》记载:陈武本是休屠胡人,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童十数人,或有和歌者,陈武便学太山梁甫吟之类的歌。

【文】袁淑在《排谐·驴山公九锡》中写道:若乃三军陆迈,粮艰难,谋臣停筭,武夫吟叹,尔乃长鸣上党,慷慨应邗,崎岖千里,荷囊致餐,用捷大勋,历世不刊,斯实尔之功者也,音随时兴,晨夜不默,仰契玄象,俯协漏刻,应更长鸣,豪分不忒,虽挈壶著称,未足比德,斯又尔之智也,若乃六合昏晦,三辰幽冥,犹忆天时,用不废声,斯又尔之明也,青脊隆身,长头广额,脩尾后垂,巨耳双磔,斯又尔之相也,嘉麦既熟,寔须精面,负磨回衡,迅若转电,惠我众庶,神祇获荐,斯又尔之能也,尔有济师旅之勋,而加之以众能,是用遣众能中大夫闾丘骡,加尔使衔勒大鸿胪班脚大将军宫亭侯,以杨州之庐江,江州之庐陵,吴国之桐庐,合浦之朱庐,封尔为庐山公。

◇骆扆

华峤《汉书》记载:南单于遣使到朝廷,奉蕃称臣,入居云中,遣使上书,献骆扆二头,文马十匹。

《博物志》记载:敦煌西渡流沙,往外国,济沙千馀里中,无水,时有伏流处,人不能知,骆扆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行,以足踏地,人在所踏处掘之,辄得水。

《洛中记》记载:有铜扆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头高九尺,头似羊,颈身似马,有肉鞍两个相对。

《异苑》记载:西域苟夷国,山上有石骆扆,腹下出水,以金铁及手承取,即便对过,唯葫芦盛者,则得饮之,令人身体香净而昇仙,其国神秘,不可数过。

【赞】晋郭璞在《橐扆赞》中写道:扆是奇畜,肉鞍是被,迅骛流沙,显功绝地,潜识泉源,微乎其智。

◇羊

《尔雅》记载:羚是大羊,羱如羊,羊牡羒,牝〈牜羊〉,夏羊,牡羭,羳羊黄腹,未成羊羜,绝有力奋,羊六尺为羬。

《说文》记载:羊是祥的象征,象四足角尾之形,孔子说:牛羊

字形以形状表示,咩,是羊的叫声,羔,是小羊,羜,是五月出生的小羊,{敄羊},是六月出生的羊,羍,是七月出生的羊,〈兆〉,是未满一岁的羊。

《易经》说:小人用强力,君子用智慧,坚持正道会有危险,公羊撞篱笆,角被缠住。

又说:兑卦象征羊。

《毛诗》说:羔羊,是鹊巢的功劳所致,召南之国,受文王政教的影响,在位者都节俭正直,德行如羔羊,羔羊的皮,用素丝五紽装饰,退朝后自公家吃饭,从容不迫。

又说:无羊,是宣王考察牧业的结果,[厉王时,牧人荒废,宣王恢复。]谁说你们没有羊,三百只一群,你们的羊来了,角聚集在一起,[角聚集在一起休息,戢戢然。]

《周礼》说:宾客来时,羊人供应法羊,羊的毛长而结则膻味重,[法羊,是用于宴席的羊,泠泠,是毛长而结。]

又说:羊人,掌管羊牲,凡祭祀时装饰羔羊,祭祀时割羊,将羊头升上,[升头,是报阳,将头升到室内。]凡祈珥时供应羊牲,如果牧人没有牲口,则从司马那里接受布,让他买牲口供应,[布,是钱。]

郑氏婚礼谒文赞说:群而不党,跪乳有家。

《左传》说:华元杀羊给士兵吃,他的御者羊斟没有分到,等到战斗时,说:以前的羊,你作主,今天的事,我作主,于是进入郑军,所以失败。

又说:楚子包围郑国,郑伯袒露身体牵着羊迎接,说:我不受天命,不能侍奉君主,使您怀怒来到我国,是我的罪过。

《论语》说:子贡想取消告朔的饩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羊,我爱惜礼。又说: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羊,他作证,孔子说:我们乡里的正直者,与此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龙鱼河图》说:羊有一只角,吃了会杀人。

《周书》说:子夏说:桀德衰败,夷羊在牧,飞蛤满野。

《家语》说:季桓子挖井,得到像土缶的东西,里面有羊,派人问孔子,说:我挖井得到羊,[家语辨物作犭苟。]为什么,孔子回答说:据我所知,羊是木石的怪物,夔魍魉,水的怪物,龙罔象,土的怪物,坟羊。

《列子》说:杨朱见梁惠王,说治理天下如运掌中物,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理,三亩园子而不能耕种,说治理天下如何,杨朱说:您见过牧羊的人吗,百只羊为一群,让五尺童子拿着鞭子跟随,想东就东,想西就西,让尧牵一只羊,舜拿着鞭子跟随,就不能前进了。

《庄子》说:臧与穀二人,一起牧羊,都丢了羊,问臧做什么,他挟着书读书,问穀做什么,他赌博游玩,二人事业不同,丢羊的结果一样。

《孙卿子》说:孔子将任鲁司寇,沈犹氏不敢在早晨饮羊。

《史记》说:宋义下令军中:凶狠如羊,贪婪如狼,不可使的人都斩首。

又说:卜式,是河西人,式有弟弟,式分家时,独自取了一百多只羊,田宅财物都给了弟弟,式入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只,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中,想让你牧养,式于是拜为郎,穿着布衣草鞋牧羊,一年多,羊肥壮,皇上经过他的羊,问他,式说:不只是羊,治民也是如此,恶者就去掉,不让败群,皇上认为式是奇才,拜为缑氏令。

又说:卢绾与高祖一起学书,相爱,乡里人用羊酒祝贺两家。

《地镜图》说:金百斤以上,至三百斤,精如羊。

《玄中记》说:千岁的树,精为青羊。

《春秋繁露》说:凡贽,卿用羔,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谤,类死义者,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故以为贽。

《列仙传》说:葛由,是羌人,周成王时,喜欢刻木作羊卖,一天骑羊入蜀,蜀中王侯派人追他,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无[《太平御览》九百零二无上有高字。]极,跟随他的人不得还,都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说: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

从前有偷羊的人,把羊头送给晋叔向,向母埋了不吃,三年后,偷羊事发,追捕向家,检查羊,骨肉都尽,只有舌头在,国人感到奇怪,于是以羊舌为族。

《汉书》说:苏武出使匈奴,匈奴知道武不可降,让他在北海上无人处牧公羊,下乳才能归,武在海上,粮食不到,就挖野鼠草根吃,武拿着汉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节上的毛都掉了。

又说:路温舒,是钜鹿人,父亲是里监门,让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的蒲,截成牒,编成书。

《东观汉记》说:甄宇,是北海人,建武中,为州从事,徵拜博士,每年腊月,诏书赐博士羊,羊有大小肥瘦,当时博士祭酒商议,想杀羊,称分其肉,宇说:不可。又想投钩,又觉得羞耻,宇于是先自取最瘦的,从此不再有争讼,后来召会,诏问瘦羊甄博士,京师因此称他。

《魏志》说:杨俊同郡王象,小时候孤苦,为人仆隶,十七八岁,被派去牧羊,私下读书,因此被鞭打,俊欣赏他的才质,就赎他回家,娶妻立屋,然后分别,象官至散骑常侍。

卫玠小时候,骑白羊,在洛阳市,市人看他,都说:谁家的璧人,于是家闻州党,就称他为璧人,[本条《太平御览》九百零二作卫玠别传,羊下有车字。]

博物志说:胡蕙蜀中本无,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蕙子粘在羊毛上,蜀人取种,因此叫羊负来。又,外国得到胡麻豆,或叫戎菽。

王隐《晋书》说:王尼曾为兵,洛中名士王澄胡母辅之等,带着羊酒去护军,门吏请见将军,澄等先过尼,烤羊喝酒后,直接离开,将军听说,给尼长假。

《神仙传》说:皇初平十五岁,家里让他牧羊,有道士见他良谨,就带他到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多年,忽然不再想家,他哥哥初起,寻找初平,多年找不到,后来在市中见到道士,就问,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个牧羊儿,姓皇字初平,哥哥就随道士与初平相见,说完,问羊在哪里,在山东,哥哥去看,只见白石,不见羊,平说:羊在,哥哥看不见。

山有三座,腾跃的山有五座,兔子在前面跑得极快,狗在后面追得疲惫不堪,最后狗和兔子都累死在原地,农夫捡到了它们,没有费什么力气,却得到了功劳。如今齐国和魏国长期对峙,军队疲惫,百姓困苦,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趁机在后面捡便宜,就像农夫捡到狗和兔子一样。齐王听了很害怕,于是下令休整将士。

《说苑》中记载:梁国的宰相去世了,惠子想去梁国担任宰相。他渡河时,匆忙中掉进了河里,船夫救了他,问他:‘你这么匆忙是要去哪里?’惠子回答:‘梁国没有宰相,我想去担任宰相。’船夫说:‘你在船上都差点淹死,没有我你就死了,怎么能去梁国当宰相呢?’惠子说:‘在船上划桨,我确实不如你,但说到治理国家、保全社稷,你就不如我了。你就像一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狗。’

《说苑》中还记载:孟尝君把门客送到齐王那里,三年都没有被重用,门客回来问:‘不知道是我的过错,还是君王的过错?’孟尝君说:‘我听说,线是因为针才能穿进去,不是因为针才急;嫁女儿是因为媒人才成功,不是因为媒人才养大。你的才能可能不够,怎么能怪我呢?’门客说:‘我听说韩氏的卢狗是天下最快的狗,看到兔子就追,从不失手;但如果只是远远看到兔子就放狗,那几辈子也抓不到兔子。狗不是不快,追不到兔子的过错在于人。’

《汉书》中记载: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生。

《汉武故事》中记载:公孙卿到东莱,说看到一个人,身高五丈,牵着一只黄狗,手里拿着一只黄雀,想要拜见天子,但突然不见了。

《东观汉记》中记载:鲍永年轻时就有志向,学习欧阳尚书的学问,侍奉后母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的妻子在后母面前呵斥狗,鲍永立刻离开了她。

《风俗通》中记载:桂阳太守汝南的韦叔坚,年轻时在家做官,家里的狗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大家都说应该杀了它。韦叔坚说:‘狗和马都是用来比喻君子的,狗看到人走路,模仿一下又有什么伤害呢?’后来韦叔坚做县令回来,把帽子放在床上,狗戴着帽子跑了,家人很惊讶,韦叔坚说:‘可能是误触了帽子,帽带挂住了。’狗又上了灶台,家人更觉得奇怪,韦叔坚说:‘家里的女人都在田里干活,狗能做什么怪事呢?’于是不肯杀狗。几天后,狗自己突然死了,没有任何异常。韦叔坚后来官至太尉,最终在任上去世。

《魏略》中记载:丁谧外表看起来粗疏随便,但内心聪明。虽然和何晏、邓飏等人并列,但他们都比不上他,只是因为曹爽的权势才屈居其下。曹爽也很敬重他,言听计从。当时有人写谤书,说台中有三只狗,咬人不可挡,其中一只狗叫冯默,像蛆虫一样。三只狗指的是何晏、邓飏和丁谧,冯默是曹爽的小名。意思是说这三只狗都想咬人,像养蛆一样。

《华阳国志》中记载:雍闿想投降魏国,对夷人说:‘官府想要三百只黑狗,胸前全是黑毛,脑子有三升,你们能弄到吗?’夷人都听从了雍闿。

《玄中记》中记载:狗封氏是高辛氏的美女,还未出嫁时,犬戎作乱。皇帝说:‘谁能讨伐犬戎,我就把美女嫁给他,封三百户。’皇帝的狗名叫槃护,三个月后杀了犬戎的首领回来。皇帝觉得不能把美女嫁给狗,于是把美女嫁给了槃护,流放到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外的海中,得到了一块方圆三千里的土地,封给他。生的男孩是狗,生的女孩是美女。

《杂五行书》中记载:狗生四只小狗,取黄色的养;生五只,取青色的养;生六只,取红色的养;生七只,取黑色的养;生八只,取白色的养。白狗黑头,能让人发财;白狗黑尾,能让人世世代代乘车;黑狗白耳朵,主人养它,能让人富贵;黑狗白前两足,能保佑子孙;黄狗白尾,能让人世世代代做官。

孙盛在《晋阳秋》中记载:王敦在京都失败后,梦见一只白狗从天而降咬他。

《搜神记》中记载:东越闽中有一座庸岭,高几十里,山下北边的低洼处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粗十几围,经常害得都尉和长史生病。巫师做梦说蛇想吃女童,于是每年八月送一个女童到蛇穴祭祀,蛇每次都吞掉女童。已经用了九个女童,当时将乐县的李诞有个小女儿叫奇,自愿去祭祀。她带了一把好剑和一只狗,做了几斛糯米团,用蜜糖灌满,放在蛇洞口。蛇头伸出来,像谷仓一样大,眼睛像两尺的镜子。蛇先吃了糯米团,奇就放狗咬蛇,用剑砍死了蛇,找到了九个女童的头骨。越王于是娶奇为王后。

《搜神记》中还记载:高辛氏有个老妇人,住在王宫里,得了耳疾,医生给她挑治,挑出一个东西,像蚕茧一样大。老妇人把它放在葫芦里,盖上盘子,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狗,毛色五彩斑斓,名叫盘瓠。

《搜神记》中还记载:汉成帝河清元年,长安有个男子叫石良,和刘晋住在一起,家里出现了像人一样的怪物,打它它就变成狗,走了又回来。几个人穿着盔甲拿着武器来打它,结果都受伤了,原来都是狗。从二月到六月才停止。这在《洪范》中被称为犬祸,是因为不听从命令的过错。

《搜神记》中还记载:山阳王瑚,字孟琏,是东海兰陵的县令。半夜时,总有一个戴黑头巾、穿白单衣的官吏来县衙敲门,迎接他时却突然不见了。这样持续了几年,后来在外面观察,发现是一只老狗,黑头白身,到县衙就变成人,杀了它才绝迹。

《续搜神记》中记载:会稽句章的百姓张然,在都城服役多年不能回家。家里有个年轻的妻子,和家里的奴仆私通。张然在都城养了一只狗,名叫乌龙,非常机灵。后来张然请假回家,奴仆和妻子想谋杀他,做了饭一起坐下吃,还没吃,奴仆站在门口,拿着弓箭和刀。张然把盘子里的肉和饭给狗,狗不吃,只是盯着奴仆看。张然也察觉到了,奴仆催他快点吃,张然下定决心,拍着大腿大喊:‘乌龙!’狗应声扑向奴仆,奴仆丢了刀箭倒地,狗咬住了奴仆的头,张然趁机拿刀杀了奴仆,把妻子交给官府处死。

《续搜神记》中还记载:晋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疼爱它,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后来杨生喝醉了,走到大泽的草丛中,睡着了不能动。当时是冬天,野火起了,风又大,狗四处叫唤,杨生醉得不省人事。前面有一个水坑,狗跑到水里,又跑回来,用身上的水洒在杨生周围的草上,草沾了水,火就绕过去了。杨生醒来后才发现。后来有一天,杨生又在黑暗中走路,掉进了空井里,狗在井边呻吟了一整夜。天亮时,有人经过,奇怪这只狗对着井叫,过去一看,发现了杨生。杨生说:‘你能救我出来,我一定重谢你。’那人说:‘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杨生说:‘这只狗曾经救过我的命,不能给你,其他的都可以。’那人说:‘如果不给狗,我就不救你。’狗低下头看着井,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吧。’那人救了杨生,带着狗走了。五天后,狗夜里跑回来了。

《续搜神记》中还记载:休虑山下有个亭子,每次有人在那里过夜,就会病死。常有人说有十几个男女,穿着黑白杂色的衣服,总是来害人。有个叫郅伯夷的人,在那里过夜,点着蜡烛坐着念经。半夜时,突然有十几个人来,和郅伯夷一起坐着赌博。郅伯夷偷偷用镜子照他们,发现是一群狗。于是他拿起蜡烛,假装不小心烧到了他们的衣服,发出烧毛的气味。郅伯夷怀里藏着刀,抓住一个人刺死了他,那人一开始还像人一样叫,后来就变成狗死了,其他的狗都跑了。

又,晋穆哀之

从前,领军司马济阳的蔡咏家有一只狗,晚上总是和其他的狗一起吠叫,但一旦有人去看,它就会安静下来。后来有一天,蔡咏派人晚上去观察,发现有一只狗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身长五六尺,其他的狗都在吠它。经过追踪,发现这只狗原来是蔡咏家的老黄狗,于是把它打死了,吠声也就停止了。

秦氏的《三秦记》中记载:有一个叫白鹿原的地方,周平王时期,白鹿出现在这里。原上有一个叫狗枷堡的地方,秦襄公时期,有一只天狗来到这里,每当有贼人时,天狗就会吠叫保护,所以这个堡里的人都不害怕。

《述征记》中记载:彭城东岸有一个小山丘,俗称狗葬。有人说这是徐偃王埋葬后仓的地方,但具体情况不详。古徐国的宫人怀孕生下一个孩子,孩子被遗弃在水边,有一只叫后仓的狗把孩子叼了回来,后来孩子长大成人,成为徐国的继承人,名叫偃王。偃王施行仁义,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还得到了朱弓朱矢的祥瑞。周穆王命令楚国灭掉了徐国,后仓在临死前长出了角和尾巴,实际上是一条黄龙。

《述异记》中记载:陆机年轻时喜欢打猎,在吴地时,有豪客送给他一只快犬,名叫黄耳。陆机后来到洛阳做官,常常带着这只狗。这只狗非常聪明,能听懂人话。有一次,陆机借了别人的东西,狗自己跑了三百里路回家。有一天,陆机在京城,很久没有收到家信,便开玩笑对狗说:‘我家一直没有书信,你能带封信回去取消息吗?’狗高兴地摇尾巴回应。陆机试着写了一封信,装在竹筒里,系在狗的脖子上。狗沿着驿路跑回吴地,饿了就吃草和肉,遇到大河就找渡船,船上的人看到狗很可爱,就让它上船。狗一到岸边就迅速跑回家,把竹筒交给陆机的家人。家人看完信后,狗又示意要回信,家人写好回信,装进竹筒,系在狗的脖子上。狗带着回信跑回洛阳,来回只用了半个月,而人走这段路需要五十天。后来狗死了,陆机把它安葬在村子附近,离陆机家两百步的地方,村里人称之为黄耳冢。

《述异记》中还记载:宋元嘉年间,石玄度家有一只黄狗,生了一只白狗。母狗怀孕时,与普通的狗不同,它总是叼食物给小狗吃。小狗长大后,母狗出去打猎没有回来,小狗就在门外等着。后来石玄度生病,病情危急,医生开的药方需要白狗的肺,市场上找不到,石玄度只好杀了自己养的白狗。母狗看到小狗死了,跳来跳去,嗥叫不止,整天不停。石玄度的家人煮了小狗的肉吃,把骨头扔在地上,母狗把骨头叼到洞里。

晋代张华的诗中写道:像黄狗追逐狡猾的兔子,青骹捕捉飞雉,鹄鹭都被收服,凫鹥又算得了什么。

晋代傅玄的《狗赋》中写道:这只狗是从哪里来的,成为了皇家的珍宝,骨骼奇特,仪表堂堂,爪子像钩子,牙齿洁白,头像骧螭,尾巴像螣蛇,脖子细长,前胸宽阔,头颅丰满,耳朵短小,嘴巴宽大。

魏代贾代宗的《狗赋》中写道:我生活在大魏的时代,住在朔阳,从西旅得到了一只大狗,它的身体像被剪削过,毛发像刻画过,毛色紫艳,双眉如白璧,爪子像刀戈,牙齿像交戟,愤怒时像天梁折断,地柱劈裂,能拖倒白象,折断六駮的脊背,爪子像钩子,牙齿像矛刺。

《尔雅》中记载:猪的幼崽叫猪,〈豕隋〉是阉割过的猪,灺幼是最后出生的猪,奏者豱是温顺的猪,豕生三豵是公猪,二师是母猪,一特是少数的猪,四豴都是白色的猪,其迹刻绝有力〈豕厄〉是强壮的猪,牝豝是母猪。

《方言》中记载:猪在燕朝鲜之间叫豭,关东西叫彘,或叫豕,南楚叫豨,幼崽叫豚或犭奚,吴阳之间叫猪子。

《易经》中说:看到猪背负泥土。

又说:坎卦代表猪。

《毛诗》中说:有猪白蹄,涉水而过。

《论语》中说: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阳货送给孔子一只小猪。

《墨子》中说:孔子在陈蔡之间穷困潦倒,藜蒸不糂,子路煮了一只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源,直接吃了。

《史记》中说:子路性格粗鄙,喜欢勇力,戴着雄鸡冠,佩着猳豚,凌辱孔子,孔子用礼仪慢慢引导他,子路后来服气,请求成为孔子的弟子。

又说:窦太后喜欢老子的书,召见袁固,问他老子的思想,袁固说:‘这是家人的言论。’太后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说这是司空城旦的书呢?’让袁固去猪圈打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但袁固直言无罪,于是给袁固一把利剑,袁固下猪圈刺猪,正中猪心,猪应声倒下,太后默然,不再追究。

《韩诗外传》中说:孟子小时候,东家杀猪,孟子问他母亲:‘东家杀猪是为了什么?’他母亲说:‘是为了给你吃。’母亲后悔失言,说:‘我怀你的时候,席子不正不坐,肉切得不正不吃,这是胎教。现在你有知识了,我却骗你,这是教你不诚实。’于是把东家的猪肉拿来给孟子吃,表示不欺骗。

《汉书》中说:公孙弘是菑川人,年轻时做过狱吏,后来因罪免职,家境贫寒,在海上养猪,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六十岁时被举荐为贤良,成为博士丞相,封为平津侯。

又说:郅都是东海人,景帝时担任郎官,曾随皇帝游上林苑,贾姬在厕所时,野猪闯入厕所,皇帝看着郅都,郅都没有行动,皇帝想自己拿兵器救贾姬,郅都跪在皇帝面前说:‘失去一个姬妾,再进一个姬妾,天下不会缺少姬妾,难道只有贾姬吗?陛下如果轻视自己,宗庙和太后怎么办?’皇帝回去了,野猪也没有伤害贾姬。

《东观汉记》中说:闽仲叔住在安邑,家境贫寒,买不起肉,安邑令去拜访他,问他的孩子们吃什么,孩子们回答:‘只吃猪肝。’屠夫有时不肯卖给他们,县令下令市场供应,后来每次买都能买到。仲叔感到奇怪,问孩子们怎么回事,孩子们告诉他实情,仲叔叹息说:‘我怎么能因为口腹之欲拖累安邑呢?’于是离开了。

又说: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独自生活,家里没有粮食,但他不接受别人的救济,常常在长垣泽中养猪,一边走一边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的老朋友,朋友对他说:‘你是二千石的儿子,却拿着鞭子养猪,即使你自己不觉得羞耻,你的父亲怎么办?’吴祐只是辞谢,坚持自己的志向。

又说:梁鸿家境贫寒但崇尚节操,博览群书,后来在上林苑中养猪。有一次不小心失火,烧到了别人的房子,梁鸿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用猪赔偿。主人觉得赔偿不够,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劳动来补偿。’主人同意了,梁鸿辛勤工作,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普通人,责备主人,称赞梁鸿是长者,主人于是敬重他,把猪还给他,梁鸿不接受,离开了。

《续汉书》中说:曹腾的父亲曹萌以仁厚著称,邻居有一只猪,和曹萌的猪很像,邻居上门认领,曹萌没有争辩。后来丢失的猪自己回到了邻居家,邻居感到惭愧,把认领的猪送回来,并向曹萌道歉。

萌,萌笑着接受了。

张璠的《汉纪》记载:莎车王杀了于阗王,于阗的大都末出城,看到野猪,想要捕捉它,野猪竟然说人话:不要杀我,我会为你杀死莎车将军。都末感到奇怪,就和兄弟一起杀了莎车王。

皇甫谧的《高士传》记载:孙期,济阴人,年轻时是诸生,研究京氏易和古文尚书,家境贫寒,对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泽中放猪,以此来供养母亲。远方来向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书在田边追随他,村里的人都受到他的仁爱和谦让的影响。黄巾贼起兵时,经过他的村庄,约定不侵犯孙先生的住所。后来他被推荐为方正,派遣官吏带着羊和酒来请他,孙期却赶着猪进入草丛,不予理会。司徒黄琬特别征召他,他也不去,最终在家中去世。

董正的《别传》记载:司马徽,字德操,当时的人称他为水镜。曾经有人误认他的猪,司马徽就把猪推给了那个人。几天后,丢失猪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猪,就把猪还给了司马徽,并叩头自责,司马徽又厚厚地感谢了他。

《魏志》记载:〈木邑〉娄在扶馀的东北,位于山林之间,常常穴居,大家的洞穴深达九梯,以多为好。那里的气候比扶馀更寒冷,当地人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冬天用猪油涂身,厚达数分,以抵御风寒,夏天则赤裸,用大布遮住前后。

《郭子》记载:刘道真年轻时,曾在草泽中钓鱼,擅长歌唱和啸叫,听到的人无不流连忘返。有一位老妇人,看出他不是普通人,非常喜欢他的啸叫,于是杀了一只〈犭屯〉来招待他。刘道真吃完了〈犭屯〉,却没有道谢。老妇人见他没吃饱,又进了一只〈犭屯〉。他又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还给了老妇人。后来刘道真成为吏部郎,老妇人的儿子是小令史,刘道真就破格任用了他。儿子不知道原因,问母亲后才明白,于是带着牛和酒去拜访刘道真。刘道真笑着说:去吧,不用再报答了。

【赞】晋郭璞的《封豕赞》说:有一种贪婪的动物,名叫封豕,贪得无厌,肆意破坏,后羿用箭射它,献帝也效仿他的技艺。

又《豪彘赞》说:刚鬛的族群,名叫豪豨,毛像攒锥,中间有激矢,它们的身体兼具雌雄的特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注解

犘牛:千斤重的牛,出产于巴中地区,音麻。

犦:封牛,蒲角反。

犤:音卑,指体型较小的牛。

犩牛:体型巨大的牛,出产于蜀中地区。

犝牛:无角的牛。

墨眦牰:袖音,指黑眼圈的牛。

黑耳犚:尉音,指黑耳朵的牛。

子犊:小牛。

体长〈牜巿〉:霈音,指体长的牛。

欣犌:加音,指非常有力的牛。

介葛卢:古代人物,能听懂牛的语言。

弦高:古代商人,用牛犒劳秦军。

鼷鼠:一种小老鼠,传说能吃掉牛的角。

青牛:传说中的神牛,象征长寿和力量。

庖丁解牛:庄子中的典故,比喻技艺高超。

牺牛:祭祀用的牛,象征牺牲和奉献。

百里奚:古代贤人,曾贩牛为生。

葛天氏之乐:古代音乐,三人操牛尾跳舞。

田单:古代将领,用火牛阵击败燕军。

五石牛:秦惠王刻制的石牛,用来迷惑蜀人。

青牛道士:封君达,常乘青牛,象征道家修行。

刘宽:古代官员,以宽厚待人著称。

李冰:古代蜀守,治理江水,传说与江神斗法。

梓树:传说中的树精,能化为牛。

时苗:古代官员,留下牛犊以示廉洁。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梦见牛头预示升官。

木牛: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象征智慧。

浮槎:传说中的仙船,能到达天河。

巢父:古代隐士,拒绝尧的禅让。

黄牛滩: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内,因岸边有黄牛山而得名。黄牛山因山形似黄牛而得名,是三峡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罗山:位于今广东省增城市,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为道教仙人罗公远修炼之地。

甯戚:春秋时期齐国的贤士,因在牛车下叩角而歌,被齐桓公发现并重用,成为齐国的重要官员。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之一,以善于用人著称。

臧道颜: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以赋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

梁刘孝威: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写赞文,其作品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为题材。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曹操之子,以诗文著称,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萧绎,以文学才华闻名,著有《金楼子》等作品。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诸葛瑾之子,以机智和军事才能著称。

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放达不羁和诗文创作闻名。

胡威:晋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其父胡质为荆州刺史。

王仲宣:即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文著称。

袁淑: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写排谐文,其作品多以幽默讽刺为主。

骆扆: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骆驼,能够识水源,常用于沙漠中寻找水源。

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风水学家,以注释《山海经》和《尔雅》闻名。

咩:羊的叫声,模拟羊的声音。

羔:小羊,特指未成年的羊。

羜:指五月出生的小羊。

{敄羊}:指六月出生的羊。

羍:指七月出生的羊。

〈兆〉:指未满一岁的羊。

羝羊触藩:比喻小人用强,结果自取其辱。

兑为羊:在《易经》中,兑卦象征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形容羔羊皮的珍贵,素丝五紽指用素丝编织的五种花纹。

戢戢:形容羊角聚集的样子。

羊泠毛则毳膻:指羊的毛长而结总,容易产生膻味。

登首:在祭祀时将羊头升到室内,象征报阳。

群而不党:形容羊群居但不结党,象征和谐。

跪乳有家:形容羊跪着吃奶,象征孝顺。

羊斟:指羊的分配,引申为权力的分配。

肉袒牵羊:古代投降的仪式,表示臣服。

告朔之饩羊:古代祭祀时用的羊,象征礼仪。

攘羊:指偷羊,引申为不正当的行为。

羊舌:指羊的舌头,引申为家族的象征。

羝羊:指公羊,特指未阉割的公羊。

瘦羊甄博士:指甄宇因谦让瘦羊而被称为瘦羊博士。

璧人:指卫玠因美貌被称为璧人。

羊负来:指胡蕙子附着在羊毛上,引申为外来物种的传播。

左慈:东汉末年著名方士,以道术闻名,传说能变化形态,如化为羊等。

灶神: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家庭守护神,主管家庭的饮食和财富。

黄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羊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用于祭祀以祈求财富和繁荣。

宗定伯:传说中的鬼怪故事人物,以其机智和勇敢著称。

九馆:指道教中的九大仙馆,象征着极高的修炼境界和长寿。

螭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龙,通常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羊赞:晋代郭璞所作,赞美羊的诗文,反映了古代对羊的崇拜和赞美。

韩卢: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犬,以其勇猛和忠诚著称。

田父:指农夫,这里比喻不劳而获的人。

惠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名施,宋国人,以辩论著称。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养士著称。

樊哙:西汉初年将领,刘邦的重要支持者。

公孙卿:西汉时期的方士,以预言和神秘事件闻名。

鲍永:东汉时期的官员,以孝行著称。

韦叔坚:东汉时期的官员,以宽容和智慧闻名。

丁谧: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以机智和策略著称。

雍闿: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后投降魏国。

盘瓠:古代神话中的神犬,传说中高辛氏的狗,因功被封为狗封氏。

王敦:东晋时期的权臣,曾发动叛乱。

李诞:东越闽中的县吏,其女李奇因勇敢杀蛇而闻名。

石良刘晋:汉成帝时期的长安男子,因家中出现狗形怪物而闻名。

张然:会稽句章的民夫,因家中狗乌龙救主而闻名。

杨生:晋太和时期的广陵人,因狗救主而闻名。

郅伯夷:晋穆哀时期的方士,以智慧和勇敢著称。

蔡咏家狗:指蔡咏家中的狗,蔡咏是领军司马济阳人,其家狗夜吠不止,后被发现是一只老黄狗作祟,打杀后吠声停止。

白鹿原:位于陕西西安,因周平王时白鹿出没而得名,原上有狗枷堡,传说秦襄公时有天狗守护。

徐偃王:古徐国的君主,传说其母娠而生卵,弃于水滨,被狗后仓衔回,后成为徐国的嗣君,行仁义,得朱弓朱矢之瑞,后被周穆王命楚灭之。

黄耳:陆机的猎犬,聪明能解人语,曾为陆机送信往返吴洛之间,死后葬于机村,村人称之为黄耳冢。

石玄度家黄狗:宋元嘉年间,石玄度家中的黄狗生白雄子,母狗对子狗异常关爱,后因玄度病需白狗肺,母狗跳踊嗥呼,表现出极度的悲痛。

张华诗:晋代诗人张华的诗句,描绘了猎犬捕猎的场景。

傅玄狗赋:晋代文学家傅玄所作的赋,赞美了狗的忠诚和勇猛。

贾代宗狗赋:魏代文学家贾代宗所作的赋,描绘了狗的形态和力量。

豕:猪的古称,古代文献中对猪的不同称呼和分类。

子路:孔子的弟子,性格粗鄙好勇,曾佩戴猳豚(猪的装饰)凌暴孔子,后成为孔子的忠实弟子。

公孙弘:汉代丞相,年轻时曾牧豕海上,后以贤良徵为博士丞相,封平津侯。

郅都:汉代官员,景帝时为郎,曾在上林苑中保护贾姬免受野彘伤害。

闽仲叔:汉代人物,家贫常食猪肝,后因不愿累及安邑而去之。

吴祐:汉代人物,家贫牧豕,守志如初,不受赡遗。

梁鸿:汉代隐士,家贫牧豕,曾因误遗火而以身居作赔偿。

曹腾父萌:汉代人物,以仁厚称,邻人误认其豕,萌不与争,后豕自还,邻人大惭。

萌:萌,指植物初生的芽,引申为事物的开始或初现。在文中可能指某种情感或行为的初现。

莎车王:莎车王,古代西域莎车国的国王,莎车国位于今新疆莎车县一带。

于阗王:于阗王,古代西域于阗国的国王,于阗国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野豕:野豕,指野猪,古代常被视为凶猛或神秘的动物。

孙期:孙期,东汉时期的高士,以孝道和学问著称。

京氏易:京氏易,指汉代京房所传的《易经》学派,以占卜和预测著称。

黄巾贼:黄巾贼,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因头戴黄巾而得名。

司马徽:司马徽,东汉末年的隐士,以德行和学识著称,被称为“水镜先生”。

〈木邑〉娄:〈木邑〉娄,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养猪为生。

刘道真:刘道真,晋朝时期的官员,以才华和德行著称。

封豕:封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婪的野兽,象征贪婪和破坏。

豪彘:豪彘,指豪猪,因其刚硬的鬃毛和独特的自卫方式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评注

本文通过对牛的多种描述和典故的引用,展现了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牛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还在宗教、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具有象征意义。

首先,牛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中提到的犘牛、犦、犤等不同种类的牛,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牛的细致观察和分类。牛的力大无穷,使得它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牛在宗教和神话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例如,青牛被视为万年之木精,象征着长寿和力量。李冰与江神的斗法故事中,牛成为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体现了牛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

再次,牛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还寓意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牺牛则象征着牺牲和奉献,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祭祀的重视。

此外,牛在历史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田单用火牛阵击败燕军,展示了牛的军事价值。秦惠王刻制五石牛迷惑蜀人,体现了牛在政治策略中的巧妙运用。

最后,牛在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中也具有象征意义。刘宽的宽厚待人,时苗的廉洁自律,都通过牛的形象得以体现。牛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支柱,也是精神生活的象征。

综上所述,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意义,既是生产力的象征,也是宗教、文学、历史和个人品德的重要符号。通过对牛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松宜都山川记》中的黄牛滩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描绘。黄牛滩的传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赋予了这片土地神秘的文化内涵。黄牛山的石壁上有人负刀牵牛的图案,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竺法真《登罗山疏》中的牛潭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金锁牛的出现与消失,象征着财富与机遇的转瞬即逝,反映了古人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张安钓得金锁而致富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人对财富的追求与对命运的无奈。

《琴操》中甯戚的故事,展现了古代贤士的怀才不遇与机遇的偶然性。甯戚在牛车下叩角而歌,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与对明君的渴望。齐桓公的赏识与重用,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人才的重视与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

臧道颜的《駃牛赋》通过对牛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贵族对骏马的喜爱与对力量的崇拜。赋中通过对牛的外貌、力量与速度的描写,表现了古代文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与对自然力量的赞美。

梁刘孝威的《辟厌青牵画赞》以神话中的牛为题材,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神话传说的想象与艺术再现。赞文中对牛的描写充满了神话色彩,表现了古人对神兽的崇拜与对力量的敬畏。

曹植的《上牛表》通过对牛的描写,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礼制的尊重。表中通过对牛的形态与价值的描写,表现了古代文人对礼制的重视与对君主的敬仰。

梁元帝与刘孝仪的谢启,通过对牛的描写,表达了对赏赐的感激与对君主的忠诚。启文中对牛的描写细致入微,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礼物的珍视与对君主的敬重。

《吴志》中诸葛恪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机智与幽默。诸葛恪通过巧妙的应对,化解了孙权的戏弄,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应变能力。

《文士传》中阮籍的故事,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放达不羁与对自由的追求。阮籍骑驴到东平任职,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官场的疏离与对自由的向往。

《晋阳秋》中胡威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清廉与孝道。胡威自驱驴省亲,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清廉品格的坚守。

《世说》中王仲宣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死亡的豁达。魏文帝与众人作驴鸣以送王仲宣,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的深厚与对死亡的超然态度。

袁淑的《驴山公九锡》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驴的赞美与对功勋的思考。文中通过对驴的描写,表现了古代文人对动物的喜爱与对功勋的反思。

《博物志》中骆扆的传说,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神兽的想象与对自然的敬畏。骆扆识水源的能力,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对生存智慧的追求。

郭璞的《橐扆赞》通过对骆扆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神兽的赞美与对智慧的思考。赞文中对骆扆的描写充满了神话色彩,表现了古人对神兽的崇拜与对智慧的追求。

这段文本通过对羊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羊的重视和象征意义。羊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牲畜,还在文化、宗教、礼仪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羊在《易经》中被用来象征兑卦,代表着温和、顺从的品质。在《毛诗》中,羔羊被用来比喻节俭正直的官员,象征着美德和廉洁。羊的形象在《周礼》中也被用于祭祀,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

其次,羊在古代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左传》中,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子,象征着臣服和投降。在《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则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表明羊在礼仪中的象征意义。

此外,羊在文学作品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庄子》中,臧与穀二人牧羊而亡其羊,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在《史记》中,卜式牧羊的故事象征着治理国家的智慧,表明羊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不仅限于牲畜,还涉及到人生哲理和政治智慧。

最后,羊在宗教和神话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列仙传》中,葛由骑羊入蜀的故事象征着仙道和超凡脱俗的境界。在《神仙传》中,皇初平牧羊的故事象征着修道成仙的过程,表明羊在宗教和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羊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羊的重视和象征意义。羊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还在文化、宗教、礼仪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示了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多重象征意义。从《搜神记》中的左慈化羊到阴子方祠灶神用黄羊,再到宗定伯卖鬼得羊,羊不仅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也是变化和神秘的化身。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

羊在宗教和神话中的角色也极为重要,如《幽明录》中的羊与螭龙的故事,揭示了羊与长寿、仙境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永生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生物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象征性运用。

此外,羊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也极为丰富,如郭璞的《羊赞》不仅赞美了羊的形态美,也隐喻了羊的高贵和纯洁。这些文学作品通过羊这一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总的来说,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符号,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也是精神追求和文化表达的载体。通过对羊的不同诠释和运用,古代文化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示了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首先,狗被描绘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如《搜神记》中的乌龙狗和张然的狗,它们在关键时刻救主,展现了狗对主人的忠诚和勇敢。其次,狗也被用作比喻和象征,如《说苑》中的惠子故事,通过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能力和智慧。此外,狗在古代还被赋予了神秘和超自然的力量,如《玄中记》中的盘瓠神话,狗被封为神犬,象征着力量和神圣。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每个故事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例如,孟尝君的故事通过比喻‘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强调了时机和策略的重要性。而《风俗通》中的韦叔坚故事,则通过狗的行为来比喻人的宽容和智慧,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幽默。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信仰,还记录了历史人物的言行和思想。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狗的多种看法和态度,以及狗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例如,《汉书》中的樊哙故事,不仅记录了樊哙的生平,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屠狗职业的看法。而《华阳国志》中的雍闿故事,则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示了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信仰和思想,以及狗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和意义。

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狗和猪的文化认知和象征意义。狗在古代被视为忠诚、勇敢和智慧的象征,如蔡咏家狗的传说、黄耳的故事以及傅玄和贾代宗的狗赋,都体现了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狗不仅是猎人的得力助手,还能解人语、送信,甚至成为忠诚的象征,如黄耳冢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狗的深厚感情。

猪在古代文献中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和饮食文化相关,如《尔雅》中对猪的分类和称呼,反映了古代对猪的细致观察和分类。猪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肉食来源,还在一些典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子路佩戴猳豚的故事,展现了猪在礼仪和象征意义上的多样性。

本文还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公孙弘、郅都、闽仲叔、吴祐和梁鸿等,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些人物或因家贫牧豕,或因保护他人而与猪产生联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和互动。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丰富的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狗和猪的文化认知,不仅体现了动物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还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象征意义。这些故事和典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窗口。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传说,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对猪这一动物的多重象征意义。猪在古代文化中不仅是重要的家畜,还常常被赋予神秘、贪婪或勇猛的象征意义。

在《张璠汉纪》中,野猪被描绘为能够与人交流的神秘生物,甚至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复仇。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动物灵性的想象。

《皇甫谧《高士传》》中的孙期,以养猪为生,展现了古代孝道与学问的结合。孙期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他的孝道,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学问和道德的重视。

《董正别传》中的司马徽,以德行和宽容著称,他对待误认猪的事件表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格。

《魏志》中关于〈木邑〉娄的记载,展示了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猪在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是食物来源,还是御寒的重要工具,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郭子》中的刘道真故事,通过老妪杀猪款待他的情节,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知遇之恩和报恩观念。刘道真后来的行为也体现了古代官员的知恩图报和用人唯贤的原则。

最后,郭璞的《封豕赞》和《豪彘赞》通过对封豕和豪彘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动物的象征性描写。封豕象征贪婪和破坏,而豪彘则象征勇猛和自卫,反映了古代人对动物的复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传说,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对猪的多重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道德、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8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