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原文
龙 蛟 蛇 龟 鳖 鱼
◇龙
《说文》曰: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广雅》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乘两龙。
又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身长三千里。
《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时乘六龙以御天,初九,潜龙勿用,象曰:阳在下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德施普也,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又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左传》曰: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於蔡墨曰:吾闻之,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智,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昔有飂叔安,[飂,古国名,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有刘累者,能饮食龙,夏后赐氏曰御龙,今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又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禜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攘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於龙,龙亦无求於我,乃止。
《河图》曰: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白龙,[句有脱文。]玄金千岁生玄龙。
《庄子》曰:朱伻漫学屠龙於支离益,殚千金,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又曰:子张见鲁哀公,不礼焉,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於是天龙闻而示之,窥头於牖,拖尾於堂,叶公见之,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非龙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者。
又曰: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何规哉,子曰:人用意如飞鸿者,为弓弩射之,如游鹿者,走狗而逐之,若游鱼者,钓缴以投之,吾今见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余口张不能吸,舌出不能言。
又曰:河上有家贫穷,持纬萧而食者,子没川,得千金珠,谓其子,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骊龙颔下,若能得珠者,遭其睡也,如使骊龙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楚辞》曰:神龙失水而陆居,为蝼蚁之所裁。
《孙卿子》曰:积水成川,蛟龙生焉。
《吕氏春秋》曰: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反其乡,既得其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
括地图曰: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焜国。
又曰:龙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
又曰:昆仑山之弱水,非乘龙不得至。
《淮南子》曰:龙举而景云属。
公孙弘答东方朔书曰:譬犹龙之未升,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睹。
《列仙传》曰:陵阳子明好钓,於溪得白龙子,解钩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遂采五石脂服之,三年,白龙来迎,止龙阳山上百馀年。
《说苑》曰:吴王欲从民饮酒,子胥谏曰:不可,昔日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对曰:我化为鱼,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博物志》曰:龙肉以醯渍之,则文章生。
《抱朴子》曰: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咒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乃长十数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乃取著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患旱灾,於是方士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斤,举国会敛以雇之,直毕,乃发壶出龙,著渊中,因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而雨四集矣。
齐地记曰:平昌城有井,与荆水通,有神龙出入焉,故名龙城。
外国事曰:毗呵罗寺有神龙,住米仓中,奴取米,龙辄却后,奴若长取米,龙不与,仓中米若尽,奴向龙拜,仓即盈溢。
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句有脱文。]故云曝鰓龙门。
又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龙,从山南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为名。
【赋】晋刘琬神龙赋曰: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贤圣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轩照形,[句有脱字。]角尾规矩。
【赞】晋郭璞烛龙赞曰:天缺西土,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
又,龙鱼一角,似鲤居陵,俟时而出,神灵攸乘,飞惊九域,乘云上升。
【铭】晋傅玄龙铭曰:丽哉神龙,诞应阳精,潜景九渊,飞曜天庭,屈伸从时,变化无形,偃伏汙泥,上凌太清。
【序】魏缪袭青龙赋序曰:盖青龙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
◇蛟
《说文》曰:蛟,龙属也,鱼满三千六百年,蛟为之长,率鱼而飞去。
山海经曰蛟似龙蛇,而小头细颈,颈有白婴,大者十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
《易纬通卦验》曰:震东方也,至
春分日,出青气也,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龙蛟出。
《楚辞》曰:与汝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吕氏春秋》曰:荆有佽飞者,得宝剑,还涉江,有两蛟夹绕其船,佽飞拔剑赴江,刺蛟杀之,荆王闻之,仕以执珪。
《韩诗外传》曰:东海有勇士菑丘訢,过神泉,饮马,其仆曰:饮马此者,马必致死,饮马果沉,訢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二蛟而出,雷神随而击之,眇其左目。
《汉书》曰:武帝元封五年,帝自寻阳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寻阳记》曰: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与水中,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王韶之始兴记曰:云水源有汤泉,下流多蛟害,疠济者遇之,必笑而没。
《世说》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虎,并皆犯暴,百姓谓为三横,而处既刺杀虎。又入水杀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三日三夜,乡中皆谓处死,更相庆贺,处竟杀蛟而出,遂自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赞】郭璞蛟赞曰:匪蛟匪龙,鳞采晖焕,腾濯涛波,蜿蜒江汉,汉武饮羽,佽飞叠断。
◇蛇
《尔雅》曰:螣,腾蛇,[能兴云雾。]蟒,王蛇,[蛇之最大者。]
山海经曰:巴蛇吞象,三岁而出骨,君子服之,心[《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三心上有已字。]腹之疾,[今南方〈虫弗〉(御览作蚺字。)蛇,吞鹿已烂,自绞於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
又曰:大同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又曰:泰华山有蛇肥遗,六足四翼。
《毛诗》曰: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张茂先云,会稽多此蛇。]
楚辞曰:蝮蛇蓁蓁。
《韩子》曰:鸱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齐,亡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将徙,小蛇谓大蛇曰:大蛇行,小蛇随之,人以蛇之行者耳,必杀其子,子不如负我以行,必以我为神也,乃相负,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恶,以为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为使者,万乘之卿也,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移师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曰: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酒,右手画地,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遂饮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公攻魏,破军杀将。又移师攻齐,战胜不知止,犹为蛇足也,昭阳乃解军而归。
《贾谊书》曰:孙叔敖之为儿,出游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旦见两头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闻见两头蛇者死,恐他人复见之也,已杀而埋之,母曰:无忧,汝不死矣,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淮南子》曰:夫腾蛇,雄鸣上风,雌鸣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
又曰:豹兽不可使缘木,蝮蛇不可使安足。
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压五丁,五丁踏蛇而大呼。
《广志》曰:蝮蛇与土色相乱,长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栎之,裁断皮出血,则身尽痛,九窍血出而死。
《玄中记》曰:东海有蛇丘之地,险多渐茹,众蛇居之,无人民,蛇或人头而蛇身。
又曰: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为长九万里,蛇居此山,饮食沧海。
《风俗通》曰:车骑将军巴郡冯绲,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三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卜云,此吉祥也,君后当为边将,以东为名,后五年,果为大将军,拜辽东太守。
陈留风俗传曰:小黄县者,宋地黄乡也,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於是丹蛇在水自洒濯,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故谥曰昭灵夫人。
《地镜图》曰:金宝化为青蛇。
《抱朴子》曰:或问隐居山泽,治蛇蝮之道。
又曰:昔负[御览九百三十三作员。]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蛇皆去也,今带武都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入山林,则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许末抹之,雄黄入疮中立愈。
又曰:蛇类多,唯有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则杀人,若不晓方术,而为此蛇所中,但以刀割疮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须臾燋尽,而人得活也。
《搜神记》曰:窦武母产武,而并产一蛇,送之林中,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径至丧所,以头击柩,涕血皆流,俯仰诘屈,若哀泣之容,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又曰:随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
周景式庐山记曰:安侯世高者,安息国太子,与友人共出家学道,友人恚怒死,受蟒报,为此宫亭湖神,世高於广州为人所杀,还生安息国,复为王子,年二十。又弃国入吴,未之宫亭,泊船呼友人与语,友人身长数十丈,见世高,
向之胡语竟,各分去,暮有一少年,上世高船,跪受咒原因忽不见,世高语同船人曰:向少年即此庙神也,得离恶形矣,蟒既见世高,从山南过,死山北,今柴桑民所居蛇里是也。
《世说》曰:杜预为荆州刺史,时有宴集,大醉,辄闭斋独眠,外闻斋中呕吐,其声甚苦,有小吏开户看之,止见床上有一蛇,垂头床边吐,都不见人,既出,密觉如此。
《异苑》曰:鲁国牟县蒙山上,有寺庙,今民欲架室者,辄大蛇数十丈出来惊人,故莫得安焉。
【铭】晋傅玄灵蛇铭曰: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
【赞】晋郭璞长蛇赞曰:长蛇百寻,厥鬛如彘,飞群走类,靡不吞噬,极物之恶,尽毒之厉。
又腾蛇赞曰:腾蛇配龙,因雾而跃,虽欲昇天,云龙陆莫,材非所任,难以久讬。
又巴蛇赞曰: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又蟒蛇赞曰: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
又枳首蛇赞曰:夔称一足,蛇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骈拇。
周庾信孙叔敖逢蛇赞曰:叔敖朝出,容悴还家,母氏顾访,知埋怪蛇,尔有阴德,阳报将加,终为楚相,卒有荣华。
◇龟
《尔雅》曰:龟三足曰贲,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
《易》曰:离为龟。
《尚书》曰:九江纳锡大龟。
《大戴礼》曰: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左传》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具致大蔡焉,曰:纥之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再拜受龟。
《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壑焉,其中有山,无所连着,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於上帝,帝恐流於西极,失群圣之居,使巨龟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龟,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庄子》曰:庄子钓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先往焉,曰:原以境内累子,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吾将曳尾於泥中矣。
又曰:宋元君夜梦有人被发言曰:予自宰路之,[《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一之下有渊字,此脱。]为清江使河伯,渔者豫且得予,元君觉,召占梦者占之,曰:此神龟也,明日,豫且网得白龟,圆五尺,献,乃杀以卜,七十钻而无遗策,仲尼闻之曰:神能见梦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网,智能七十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剔之患。
《史记》曰:余至江南,闻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又,褚先生曰:能得名龟,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月龟,七曰王龟,八曰九州龟,神龟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莲之上,南方老人,以龟搘床足,经二十馀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龟能行气道引,至神若此。
《说苑》曰: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而[《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一作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胫,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忧。
又,龟千岁,能与人言。
《续搜神记》曰:晋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宝,戍邾城,有一军人,於武昌市买得一白龟,长五寸,置瓮中养之,渐大,放江中,后邾城遭石氏败,赴江者莫不沉溺,所养龟人,被甲投水中,觉如堕一石上,须臾视之,乃是先放白龟,既约岸,回顾而去。
会稽后贤传曰:孔愉尝至吴兴县馀干[《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一作不。]亭,见人笼龟於路,愉求买放之,至水,反顾愉,及封此亭侯而铸印,龟首回屈,三铸不正,有似昔龟之顾,灵德应感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
《符子》曰:邦人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岁,邦人谓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无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见梦燕相曰:今仗君之灵而化五[《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一作吾。]生也,始得为鲁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粮之珍,而欣君之惠,将报子焉,后燕相游于鲁津,有赤龟衔夜光而献之。
抱朴子,巢[按巢上当有玉字。]记曰:千岁之龟,五色具焉,其额上两骨起,似角,解人言,浮出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
《异苑》曰: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归,龟便言曰:游不良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船於大桑树,霄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月隺〉,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薄,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献者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树,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赋】魏曹植神龟赋曰:龟号千岁,时有遗金龟者,数日而死,肌肉消尽,唯甲存焉,余感而赋之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方,苍龙虬於东岳,白虎啸於西岗,玄武集於寒门,朱雀栖
於南乡,顺仁风以消息,应圣时而后翔,餐飞尘以实气,饮不竭於朝露,步容趾以俯仰,时鸾回而鹤顾,惧沉泥之逢殆,赴芳莲以巢居。
【诗】北齐赵宗儒咏龟诗曰:有灵堪讬梦,无心自解谋,不能蓍下伏,强从莲上游,负图非所冀,支床空见留,傥蒙一曳尾,当为屡回头。
【赞】晋郭璞尔雅龟赞曰:天生神物,十朋之龟,或游于火,或游于蓍,虽云类殊,象二一归,亹亹致用,极数尽几。
◇鳖
《尔雅》曰:鳖三足曰能。
《易》曰:离为鳖。
《说文》曰:鳖介虫也。
《周礼》曰:春献鳖蜃。
《春秋外传》曰: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羞鳖焉。
《晏子春秋》曰: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寡人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文子》曰:鳖无耳而不可蔽,精於明也。
《庄子》曰:埳井之蛙,谓东海鳖曰:吾跳梁,奚不时来观,东海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楚辞》曰:驷跛鳖而上山,吾固知其不能升。
《孙卿子》曰:蛙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淮南子万毕术》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
又曰:烧鼋致鳖,[取鼋夜烧之,则鳖至也。]
《列仙传》曰:费长房能使社公,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诣府门椎鼓,合郡患之,及长房来,知是魅,乃呵之,即解衣冠,叩头乞自改,即老鳖也,大如车轮,长房令复太守服,作一札敕葛陂君,叩头流涕,持札去,遂视以札立陂边,以颈绕之而死。
《魏略》曰:高离国王侍婢有身,生子,王欲杀之,婢云,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身,后生子,捐之於溷中,猪以气嘘之,从马间,马以气嘘之,王乃令其母收畜,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欲杀之,东明走,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因都王扶馀之地。
《搜神记》曰:清河宋士宗母,黄初中,夏在室中浴,良久,家人於壁穿中窥之,正见木盆中有一大鳖,先著银钗,犹在头上,遂入水去。
【赋】晋陆机鳖赋曰:皇太子幸于钓台,渔人献鳖,命侍臣作赋,其状也,穹脊连胁,玄甲四周,遁方圆於规矩,徒广[本集广下有狭字。]以妨,[句有脱文。]循盈尺而脚寸。又取具於指掌,鼻尝气而忌脂,耳无听而受响,是以栖居多逼,出处寡便,尾不副首,足不运身,於是从容泽畔,肆志汪洋,朝戏兰渚,夕息中塘,越高波以鱼逸,窜洪流而潜藏,咀蕙兰之芳荄,翳华藕之垂房。
晋潘尼鳖赋曰:皇太子游於玄圃,遂命钓鱼,有得鳖而戏之者,令侍臣赋之,翩衔钩以振掉,吁骇人而可恶,既颠坠於岩岸,方盘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鹤顾,或顿足而鹰距,或曳尾於泥中,或缩头於壳里,若乃秋水暴骇,百川沸流,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
◇鱼
《诗》曰:南有嘉鱼。
又曰:鱼潜在渊。
又曰:鱼在在藻。
月令,立春,鱼上冰。
庄子与惠子观鱼於濠梁。
《史记》曰:魏王与龙阳君共舡而钓,龙阳君得千馀鱼,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益大,臣欲弃前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也,而得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毕褰裳而趋王矣,亦曩臣之所弃前鱼也。
《新序》曰:楚人有献鱼於楚王曰:今获鱼,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献之,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国粟有馀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也,下民多旷夫,皆失君人之道,故厨庖有肥马,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且今行之矣,故渔者献馀鱼,而楚国赖之。
《说苑》曰:楚王谓淳于髡曰:吾有仇在吴,子宁能为吾报之乎,对曰:臣见来道旁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祝曰: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臣窃笑之,以为礼薄而望多也。
《三辅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讨,於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馀给长安市,市鱼乃贱。
《吴越春秋》曰:越王既栖会稽,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之山,有鱼池,上下二处,水中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广,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臣,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于万,越国当富盈。
《风俗通》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旧说池中鱼,人姓李,[《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作字。]居近城,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灾烧死,谨百家书曰:宋城门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中伤量谨也。
谢承《汉书》曰:会稽陈嚚,少时,於郭外水边捕鱼,人有盗者,嚚见,避於草中,追以鱼遗之,盗惭不受,自后无复取焉。
曹植说疲[疲疑当作疫,《太平御览》七百四十二曾引曹植说疫气。]气曰:咸水之鱼,不游于江,淡水之鱼,不入于海。
《汝南先贤传》曰:[《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作神仙传。]葛玄见遭大鱼者,玄谓暂烦此鱼到河伯处,鱼主曰:鱼已死,玄曰:无苦,以丹书纸内鱼口中,掷水中,有顷,鱼还跃上岸,吐墨书,青黑色,如木叶而飞。又玄与吴主坐楼上,见作请雨土人,玄曰:雨易得耳,即书符着社中,一时之间,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鱼乎,玄复书符掷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又曰:介象与吴王共论,辎鱼为上,乃於殿庭作坎,汲水满之,并求钓,象起饵之,须
臾得辎鱼,帝惊喜,乃使厨人切之,象又往蜀市姜,有顷而反。
《符子》曰:观於龙门,有一鱼,奋鳞鼓鬐而登乎龙门而为龙。又一术士,凌波蹈流而不陷,摇铃行歌,飘浪於龙门,而终日栖迟而不化,《符子》曰:彼同功而事异,迹一而理二,夫何哉,无乃鱼以实应,而人以伪求乎。
萧广济《孝子传》曰:陈玄,太子也,后母谤之,陈侯令玄自杀,玄投辽水,鱼负之以出,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鱼乃去。
又曰:巴郡杜孝,役在城都,母喜食生鱼,於官得生鳞,截竹盛鱼二头,宙水中,曰:我母如得此,妇出渚得之,笑曰:是我婿寄,乃以进母。
辛氏《三秦记》曰:昆明池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帝,求去其钩,明日,帝游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昨所梦也,取而去之,帝后得明珠。
【赋】晋王庆钓鱼赋曰:然后抽纤缴,振脩竿,垂银钩,运金丸,悬鲔鲵,挂鸿鸾,连翩云际,瀺灂漪澜。
晋挚虞观鱼赋曰:观鳞族於彪池兮,睨羽群於濑涯,乃有洧泉之鲤,濯陂之鰋。瀺灂涌跃,投浪赴远,集于曲崖之隈,逐乎澹淡之深,攒聚辐蹙,或跃或沉,倏烁攸驿,眩目惊心,汎溢爵於通沟,因素波以献酬,骋微巧於浮觞,竞机捷於迅流。
【诗】梁张骞咏跃鱼应诏诗曰: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何用游溟澥,且跃天渊池。
陈张正见赋得鱼跃水花生诗曰: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锦流,跃浦疑珠出,依池似镜浮,凌波衔落蕊,触饵避沉钩,方游莲叶外,讵入武王舟。
陈阮卓莲下游鱼诗曰: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随,未上龙门路,聊戏芙蓉池,触浪莲看动,乘流叶影披,相忘自有乐,庄惠岂能知。
隋岑德润鱼诗曰:剑影侵波合,珠光带水新,莲东自可戏,安用上龙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译文
龙、蛟、蛇、龟、鳖、鱼
◇龙
《说文》说:龙是鳞虫的首领,春分时升天,秋分时入水。
《广雅》说: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
《山海经》说:大乐之野,夏后启在这里乘坐两条龙。
又说:锺山的神名叫烛龙,睁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身长三千里。
《易经》说:云行雨施,万物成形,时乘六龙以御天,初九,潜龙勿用,象曰:阳在下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德施普也,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又说:龙在野外战斗,其血玄黄。
《左传》说:秋天,龙出现在绛郊,魏献子问蔡墨说: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更聪明的,因为它不容易被捕获,回答说:人其实不知道,不是龙真的聪明,古代有养龙的,所以国家有豢龙氏,有御龙氏,从前有飂叔安,[飂,古国名,叔安是国君的名字。]有后裔叫董父,非常喜欢龙,能了解它的嗜好,用饮食来喂养它,帝舜赐姓为董,氏为豢龙,到了夏朝孔甲,扰乱了帝位,帝赐他乘龙,河汉各两条,有刘累,能喂养龙,夏后赐氏为御龙,现在水官废弃了,所以龙不容易被捕获。
又说:郑国发大水,龙在时门外的洧渊战斗,国人请求祭祀,子产不允许,说:我们战斗,龙不来看我们,龙战斗,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赶走它,那是它的家,我们不需要龙,龙也不需要我们,于是停止了。
《河图》说:黄金千年生黄龙,青金千年生青龙,赤白龙,[句有脱文。]玄金千年生玄龙。
《庄子》说:朱伻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花费千金,技艺学成却无处施展。
又说:子张见鲁哀公,不受礼遇,离开时说:君主喜欢士人,就像叶公子高喜欢龙,雕刻绘画,于是天龙听说后显现,探头在窗户,拖尾在堂上,叶公见了,失魂落魄,五色无主,这说明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现在君主不是真的喜欢士人,而是喜欢像士人却不是士人的人。
又说:孔子见老聃回来,三天不说话,弟子问:夫子见老聃有什么规劝吗,孔子说:人用意如飞鸿,就用弓弩射它,如游鹿,就用狗追逐它,如游鱼,就用钓钩投它,我今天见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我张口不能吸,舌出不能言。
又说:河上有户贫穷人家,靠编织为生,儿子溺水,得到千金珠,对儿子说,拿石头来锻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骊龙颔下,如果能得到珠,是因为骊龙睡着了,如果骊龙醒了,你还能有什么机会呢。
《楚辞》说:神龙失水而陆居,被蝼蚁所裁。
《孙卿子》说:积水成川,蛟龙生焉。
《吕氏春秋》说:晋文公回国,介子推不肯接受赏赐,自己作诗说:有龙在飞,周遍天下,五蛇跟随,为之承辅,龙回到故乡,既得其所,四蛇跟随,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枯死在中野。
括地图说: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过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用刀自刺其心而死,禹哀之,用不死草埋葬,皆生,是名穿焜国。
又说:龙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
又说:昆仑山的弱水,非乘龙不得至。
《淮南子》说:龙举而景云属。
公孙弘答东方朔书说:譬如龙未升天时,与鱼鳖为伍,及其升天,鳞不可见。
《列仙传》说:陵阳子明喜欢钓鱼,在溪中得到白龙子,解钩放之,后来得到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于是采五石脂服之,三年,白龙来迎,止于龙阳山上百余年。
《说苑》说:吴王想与民饮酒,子胥谏曰:不可,昔日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时,若安置而形,对曰:我化为鱼,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博物志》说:龙肉用醋浸泡,则生花纹。
《抱朴子》说: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咒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乃长十数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乃取著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患旱灾,于是方士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斤,举国会敛以雇之,直毕,乃发壶出龙,著渊中,因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而雨四集矣。
齐地记说:平昌城有井,与荆水通,有神龙出入焉,故名龙城。
外国事说:毗呵罗寺有神龙,住米仓中,奴取米,龙辄却后,奴若长取米,龙不与,仓中米若尽,奴向龙拜,仓即盈溢。
辛氏《三秦记》说:河津一名龙门,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句有脱文。]故云曝鰓龙门。
又说: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龙,从山南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为名。
【赋】晋刘琬神龙赋说: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贤圣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轩照形,[句有脱字。]角尾规矩。
【赞】晋郭璞烛龙赞说:天缺西土,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
又,龙鱼一角,似鲤居陵,俟时而出,神灵攸乘,飞惊九域,乘云上升。
【铭】晋傅玄龙铭说:丽哉神龙,诞应阳精,潜景九渊,飞曜天庭,屈伸从时,变化无形,偃伏汙泥,上凌太清。
【序】魏缪袭青龙赋序说:盖青龙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
◇蛟
《说文》说:蛟,龙属也,鱼满三千六百年,蛟为之长,率鱼而飞去。
山海经说蛟似龙蛇,而小头细颈,颈有白婴,大者十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
《易纬通卦验》说:震东方也,至
春分这一天,会出现青色的气,这种气直冲震位,这是正气。如果气从右边出来,万物会半死;如果气从左边出来,龙和蛟会出现。
《楚辞》中说:和你一起游历九河,狂风掀起波浪,乘坐水车,车盖是荷叶,驾着两条龙,龙旁还有螭龙。
《吕氏春秋》中说:楚国有个人叫佽飞,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时渡江,有两条蛟龙夹绕着他的船,佽飞拔剑跳入江中,刺杀了蛟龙,楚王听说后,封他为执珪。
《韩诗外传》中说:东海有个勇士叫菑丘訢,经过神泉时,让马喝水,他的仆人说:在这里饮马,马一定会死。果然马沉入水中,菑丘訢拔剑跳入水中,三天三夜后,杀了两条蛟龙出来,雷神随后追击他,弄瞎了他的左眼。
《汉书》中说:汉武帝元封五年,皇帝亲自在寻阳江中射蛟,成功捕获。
《寻阳记》中说:城东门通往大桥,常有蛟龙为害百姓,董奉在水中放了一道符,不久后,一条蛟龙死了,浮出水面。
王韶之的《始兴记》中说:云水的源头有温泉,下游常有蛟龙为害,渡河的人遇到它,必定会笑着沉没。
《世说》中说:周处年轻时,凶悍强横,乡里人都害怕他。义兴的水中有蛟龙,山中有老虎,都是祸害,百姓称之为“三横”,周处先是刺杀了老虎,又入水杀蛟龙,蛟龙时浮时沉,周处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结果周处杀了蛟龙出来,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忠臣孝子。
【赞】郭璞的《蛟赞》中说:不是蛟也不是龙,鳞片光彩夺目,在波涛中腾跃,蜿蜒于江汉之间,汉武帝射箭,佽飞斩断蛟龙。
◇蛇
《尔雅》中说:螣是腾蛇,能兴云雾。蟒是王蛇,是蛇中最大的。
《山海经》中说:巴蛇能吞下大象,三年后才吐出骨头,君子吃了它,能治愈心腹之疾。如今南方的蚺蛇,吞下鹿后,鹿在蛇腹中腐烂,蛇自己绞在树上,腹中的骨头从鳞甲间穿出。
又说:大同山有一种蛇,名叫长蛇,它的毛像猪鬃,声音像敲打木柝。
又说:泰华山有一种蛇叫肥遗,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
《毛诗》中说:虺和蛇,是女子的祥兆。
《孙子兵法》中说:善于用兵的人,就像率然蛇一样,率然蛇是常山的蛇,打它的头,尾巴会来救;打它的尾巴,头会来救;打它的中间,头和尾巴都会来救。张茂先说,会稽有很多这种蛇。
《楚辞》中说:蝮蛇密密麻麻。
《韩子》中说:鸱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亡到燕国,鸱夷子皮背着传书跟随他。到了望邑,鸱夷子皮说:你没听说过干涸的沼泽里的蛇吗?沼泽干涸了,蛇要迁徙,小蛇对大蛇说:你走,我跟着你,人们看到蛇在行走,一定会杀了你,不如你背着我走,人们会以为我是神。于是大蛇背着小蛇,越过大道而行,人们都避开它们。现在你美而我丑,你作为上客,是一乘之君;作为使者,是万乘之卿。不如做我的舍人。田成子背着传书跟随他,到了旅店,店主非常恭敬地招待他们,并献上酒肉。
《战国策》中说:昭阳为楚国攻打魏国,后来移师攻打齐国。陈轸作为齐王的使者,去见昭阳说:有个祭祀的人,赐给他的舍人一卮酒,舍人们互相说: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喝有余,不如我们画蛇,谁先画完谁喝酒。一个人先画完蛇,拿起酒准备喝,左手拿着酒,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还能给蛇画脚。还没画完,另一个人画完了蛇,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画脚呢?于是喝了酒。画蛇添足的人,最终失去了酒。现在你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又移师攻打齐国,战胜了却不知停止,就像画蛇添足一样。昭阳于是撤军回国。
《贾谊书》中说:孙叔敖小时候,出去玩回来,忧心忡忡不吃饭,他母亲问他原因,他哭着说:今天早上看到了一条两头蛇,恐怕要死了。母亲问:蛇在哪里?他说: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死,我怕别人再见到它,已经杀了它并埋了。母亲说:别担心,你不会死的。我听说,有阴德的人,天会报以福。
《淮南子》中说:腾蛇,雄的在上风鸣叫,雌的在下风鸣叫,从而化形成功,这是精气的极致。
又说:豹子不能让它爬树,蝮蛇不能让它安足。
《蜀王本纪》中说: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蜀王好色,于是秦惠王献上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丁去迎接美女,回到梓潼时,看到一条大蛇钻进山洞,一个丁拉住蛇尾,拉不出来,五个丁一起拉蛇,结果山崩了,压死了五丁,五丁踩着蛇大喊。
《广志》中说:蝮蛇与土色相似,长三四尺,咬人时,用牙刺破皮肤出血,全身会剧痛,九窍流血而死。
《玄中记》中说:东海有个叫蛇丘的地方,地势险峻,长满了杂草,很多蛇居住在那里,没有人烟,有些蛇长着人头蛇身。
又说:昆仑山的西北有座山,周长三万里,有一条巨蛇绕着山转了三圈,蛇长九万里,蛇居住在这座山上,以沧海为食。
《风俗通》中说:车骑将军巴郡的冯绲,做议郎时,打开绶笥,里面有两条三尺长的赤蛇,分别向南北方向爬走,冯绲非常害怕,占卜的人说:这是吉祥的征兆,你以后会成为边将,名字会带“东”字。五年后,冯绲果然成为大将军,被封为辽东太守。
《陈留风俗传》中说:小黄县是宋地的黄乡,沛公起兵野战,他的母亲在黄乡去世,天下平定后,沛公派使者用梓宫招魂,结果有一条丹蛇在水中自己洗濯,然后进入梓宫,洗濯的地方留下了头发,因此谥号为昭灵夫人。
《地镜图》中说:金宝会变成青蛇。
《抱朴子》中说:有人问隐居山泽时,如何对付蛇和蝮蛇。
又说:从前负丘有很多大蛇,也生长着好药,黄帝要登山时,广成子教他佩戴雄黄,蛇就都离开了。现在带着武都产的雄黄,颜色像鸡冠,五两重,进入山林就不怕蛇了。如果被蛇咬伤,用少许雄黄末抹在伤口上,雄黄进入伤口后,伤口会立刻愈合。
又说:蛇的种类很多,只有蝮蛇咬人最急,一天不治疗就会致命。如果不懂方术,被这种蛇咬伤,只要用刀割下伤口处的肉扔在地上,肉会像被火烤一样沸腾,片刻后肉会焦烂,人就能活下来。
《搜神记》中说:窦武的母亲生下窦武时,还生了一条蛇,把蛇送到林中。后来窦武的母亲去世,下葬时还没有封土,有一条大蛇从草丛中出来,径直来到丧所,用头撞击棺材,眼泪和血都流了出来,俯仰屈伸,像在哀哭,过了一会儿才离开。当时的人知道这是窦氏的祥兆。
又说:随侯出行时,看到一条大蛇受伤,救了它并治疗它,后来蛇衔来一颗珠子报答他。
周景式的《庐山记》中说:安侯世高是安息国的太子,和朋友一起出家学道,朋友因愤怒而死,转世为蟒蛇,成为宫亭湖的神。世高在广州被人杀害,转世回到安息国,再次成为王子,二十岁时又放弃王位来到吴国,还没到宫亭湖,停船呼唤朋友,朋友的身长数十丈,见到世高。
胡人的话说完后,各自散去,傍晚时有一个少年,登上世高的船,跪着接受咒语后突然消失,世高对同船的人说:刚才的少年就是这个庙的神,已经脱离了恶形,蟒蛇见到世高后,从山南经过,死在山北,现在柴桑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是蛇里。
《世说》记载:杜预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次宴会后大醉,就关上门独自睡觉,外面听到房间里呕吐的声音很痛苦,有个小吏开门查看,只看到床上有一条蛇,垂头在床边呕吐,完全看不到人,出来后,秘密地觉得是这样。
《异苑》记载:鲁国牟县蒙山上有一座寺庙,现在百姓想要建房子,就会有几十丈长的大蛇出来吓人,所以没有人能安心居住。
【铭】晋代傅玄的《灵蛇铭》说:赞美这条灵蛇,断了还能接上,飞翔不需要翅膀,行走不需要脚,能上腾到云霄,下游到山岳,献上这颗明珠,预示它将加入龙族。
【赞】晋代郭璞的《长蛇赞》说:长蛇有百寻长,它的鬣毛像猪,能飞能走,没有不吞噬的东西,极尽万物的恶毒,尽显毒性的厉害。
又《腾蛇赞》说:腾蛇与龙相配,因雾而跃起,虽然想升天,但云龙在陆地无法做到,才能不足以胜任,难以长久寄托。
又《巴蛇赞》说:象是巨大的野兽,有蛇能吞下它,三年后吐出骨头,它的巨大如何,屈生对此感到疑惑。
又《蟒蛇赞》说:万物蠢蠢欲动,都以类相长,只有蛇的君主,被称为巨蟒,小的有几寻长,大的有百丈长。
又《枳首蛇赞》说:夔只有一只脚,蛇却有两只头,少的时候不知道没有,多的时候不觉得有,虽然天生如此,但无异于骈拇。
周代庾信的《孙叔敖逢蛇赞》说:孙叔敖早上出门,容貌憔悴回家,母亲询问,知道埋了怪蛇,你有阴德,阳报将会到来,最终成为楚国的宰相,最终享有荣华。
◇龟
《尔雅》说:龟有三只脚叫贲,一种叫神龟,二种叫灵龟,三种叫摄龟,四种叫宝龟,五种叫文龟,六种叫筮龟,七种叫山龟,八种叫泽龟,九种叫水龟,十种叫火龟。
《易》说:离卦代表龟。
《尚书》说:九江进贡大龟。
《大戴礼》说:甲虫有三百六十种,而神龟是它们的首领。
《左传》说:臧武仲从邾国来,派人告诉臧贾,准备进献大蔡,说:纥不祭祀,你用大蔡来请求,这是可以的,贾再拜接受龟。
《列子》说:渤海的东边有一个深壑,里面有一座山,没有连接的地方,常常随着波浪上下浮动,不能暂时停住,仙圣对此感到厌恶,向上帝申诉,上帝担心它会流到西极,失去群圣的居所,派十五只巨龟,举头托住它,轮流三次,六万年交换一次,五座山才开始停住不动,龙伯国有一个巨人,举足不到几十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一钓就钓到了六只龟,一起背着回到他的国家,用火烧它们的骨头来占卜。
《庄子》说: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说:希望用国家来劳累你,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装在巾笥里藏在庙堂上,这只龟,宁愿留下骨头而尊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中拖着尾巴,我将拖着尾巴在泥中。
又说:宋元君晚上梦见有人披发说:我从宰路来,为清江使河伯,渔夫豫且抓到了我,元君醒来,召来占梦的人占卜,说:这是神龟,第二天,豫且网到了一只白龟,圆五尺,献上,于是杀了它来占卜,七十次钻卜都没有遗漏,孔子听说后说:神能在梦中见到元君,却不能避开豫且的网,智能七十次钻卜没有遗漏,却不能避开被剖开的祸患。
《史记》说:我到江南,听老人说,龟活到千岁,就会在莲叶上游动。
又,褚先生说:能得到名龟,财物就会归你,家必定大富,达到千万,一种叫北斗龟,二种叫南辰龟,三种叫五星龟,四种叫八风龟,五种叫二十八宿龟,六种叫月龟,七种叫王龟,八种叫九州龟,神龟在江南的嘉林中,常常在芳莲上筑巢,南方的老人,用龟来支撑床脚,经过二十多年,老人死了,移开床,龟还活着,龟能行气道引,如此神奇。
《说苑》说:灵龟有五色,颜色像玉,背阴向阳,上隆像天,下平像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胫,左眼像日,右眼像月,知道存亡吉凶的忧虑。
又,龟活到千岁,能与人说话。
《续搜神记》说:晋代咸康年间,豫州刺史毛宝,戍守邾城,有一个军人,在武昌市买到了一只白龟,长五寸,放在瓮中养,渐渐长大,放到江中,后来邾城被石氏打败,跳江的人没有不沉溺的,养龟的人,穿着盔甲跳入水中,感觉像掉在一块石头上,一会儿看,原来是之前放的白龟,到了岸边,回头离去。
会稽后贤传记载:孔愉曾经到吴兴县馀干亭,看到有人把龟关在笼子里放在路上,孔愉请求买下放生,到了水边,龟回头看孔愉,等到封这个亭侯并铸印时,龟的头回屈,三次铸印都不正,好像之前龟的回头,灵德感应如此,孔愉领悟,于是取来佩戴。
《符子》说:邦人献给燕昭王一只大猪,说:到现在已经一百二十岁,邦人称之为猪仙,他的群臣对昭王说:这只猪没有用,昭王命令宰夫煮了它,猪死后,就梦见燕相说:现在仗着你的灵而化五生,才得以成为鲁津的伯,而浮舟的人用粳粮的珍品喂我,感激你的恩惠,将报答你,后来燕相游于鲁津,有赤龟衔着夜光献给他。
抱朴子,巢记说:千岁的龟,五色俱全,它的额头上两骨突起,像角,能解人言,浮在莲叶上,或者在丛蓍下。
《异苑》说:孙权时,永康有人进山,遇到一只大龟,就绑起来带回家,龟就说:游得不是时候。被你抓到,人觉得很奇怪,载出来,想要献给吴王,晚上停在越里,把船系在大桑树上,半夜,树对龟说:辛苦了元绪,你做什么呢,龟说:我被拘束,正要被煮,即使把南山的柴都烧完,也不能煮烂我,树说:诸葛元逊博识,一定会让你受苦,让他找像我这样的,计划从何而来,龟说:子明不要多说了,祸将及你,树就安静了,到了吴王那里,孙权命令煮它,烧了一万车柴,龟的话还是那样,诸葛恪说:用老桑树烧才能熟,献龟的人还说龟和树一起说话,孙权派人砍树,煮龟立刻烂了,现在煮龟还是多用桑柴,野人因此叫龟为元绪。
【赋】魏代曹植的《神龟赋》说:龟号称千岁,有时有遗金龟,几天后就死了,肌肉消尽,只有甲壳还在,我感慨而赋诗说:赞美四灵的建德,各自潜藏在一方,苍龙在东岳盘旋,白虎在西岗咆哮,玄武聚集在寒门,朱雀栖息在
在南乡,顺着仁风来传递消息,顺应圣时而后飞翔,吃飞尘来充实气息,饮不竭的朝露,步伐从容地俯仰,时而鸾鸟回旋,鹤鸟顾盼,害怕陷入泥泞的危险,前往芳莲以筑巢居住。
【诗】北齐赵宗儒咏龟诗说:有灵性可以托梦,无心自然能解谋,不能在蓍草下伏藏,勉强从莲上游走,背负图案并非所期望,支床空留,若能蒙受一次曳尾,当会屡次回头。
【赞】晋郭璞《尔雅》龟赞说:天生神物,十朋之龟,或游于火,或游于蓍草,虽说是种类不同,但象征二一归,勤勉致用,极尽数理。
◇鳖
《尔雅》说:鳖有三足叫能。
《易》说:离卦象征鳖。
《说文》说:鳖是介虫。
《周礼》说:春天献上鳖和蜃。
《春秋外传》说:公父文伯请南宫敬叔喝酒,羞于献上鳖。
《晏子春秋》说:齐国大旱,景公召集群臣问:寡人想祭祀河伯,可以吗?晏子说:不可以,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他难道不希望下雨吗?祭祀他有什么益处。
《文子》说:鳖没有耳朵但不可遮蔽,精于明察。
《庄子》说:井底之蛙对东海鳖说:我跳梁,你为何不时来观看?东海鳖左足未入,右膝已被绊住。
《楚辞》说:驷马跛鳖上山,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升。
《孙卿子》说:蛙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淮南子万毕术》说:青泥能杀鳖,得苋草能复生。
又说:烧鼋能引来鳖,[取鼋夜烧之,则鳖至也。]
《列仙传》说:费长房能使社公,汝南有妖,常穿太守服,到府门击鼓,全郡都为此烦恼,费长房来后,知道是妖怪,便呵斥它,妖怪即解衣冠,叩头乞求自改,原来是只老鳖,大如车轮,费长房令它再穿太守服,作一札敕葛陂君,叩头流涕,持札离去,遂视以札立陂边,以颈绕之而死。
《魏略》说:高离国王的侍婢怀孕,生子,王想杀之,婢说,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身,后生子,弃之于溷中,猪以气嘘之,从马间,马以气嘘之,王乃令其母收养,名叫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欲杀之,东明逃走,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因都王扶馀之地。
《搜神记》说:清河宋士宗的母亲,黄初年间,夏天在室中洗澡,良久,家人从壁缝中窥视,正见木盆中有一大鳖,先戴银钗,还在头上,遂入水去。
【赋】晋陆机《鳖赋》说:皇太子幸于钓台,渔人献鳖,命侍臣作赋,其状也,穹脊连胁,玄甲四周,遁方圆于规矩,徒广[本集广下有狭字。]以妨,[句有脱文。]循盈尺而脚寸。又取具于指掌,鼻尝气而忌脂,耳无听而受响,是以栖居多逼,出处寡便,尾不副首,足不运身,于是从容泽畔,肆志汪洋,朝戏兰渚,夕息中塘,越高波以鱼逸,窜洪流而潜藏,咀蕙兰之芳荄,翳华藕之垂房。
晋潘尼《鳖赋》说:皇太子游于玄圃,遂命钓鱼,有得鳖而戏之者,令侍臣赋之,翩衔钩以振掉,吁骇人而可恶,既颠坠于岩岸,方盘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鹤顾,或顿足而鹰距,或曳尾于泥中,或缩头于壳里,若乃秋水暴骇,百川沸流,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
◇鱼
《诗》说:南方有嘉鱼。
又说:鱼潜在深渊。
又说:鱼在藻中。
月令,立春,鱼上冰。
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
《史记》说: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千余鱼,而涕下说: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益大,臣欲弃前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也,而得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毕褰裳而趋王矣,亦曩臣之所弃前鱼也。
《新序》说:楚人有献鱼于楚王说:今获鱼,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献之,左右说:鄙哉辞也,楚王说: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国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也,下民多旷夫,皆失君人之道,故厨庖有肥马,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且今行之矣,故渔者献余鱼,而楚国赖之。
《说苑》说:楚王对淳于髡说:吾有仇在吴,子宁能为吾报之乎,对曰:臣见来道旁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祝曰: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臣窃笑之,以为礼薄而望多也。
《三辅故事》说: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给长安市,市鱼乃贱。
《吴越春秋》说:越王既栖会稽,范蠡等说:臣窃见会稽之山,有鱼池,上下二处,水中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广,上池宜于君王,下池宜于臣,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于万,越国当富盈。
《风俗通》说: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旧说池中鱼,人姓李,[《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作字。]居近城,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灾烧死,谨百家书说:宋城门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中伤量谨也。
谢承《汉书》说:会稽陈嚚,少时,于郭外水边捕鱼,人有盗者,嚚见,避于草中,追以鱼遗之,盗惭不受,自后无复取焉。
曹植说疲[疲疑当作疫,《太平御览》七百四十二曾引曹植说疫气。]气说:咸水之鱼,不游于江,淡水之鱼,不入于海。
《汝南先贤传》说:[《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作神仙传。]葛玄见遭大鱼者,玄谓暂烦此鱼到河伯处,鱼主说:鱼已死,玄说:无苦,以丹书纸内鱼口中,掷水中,有顷,鱼还跃上岸,吐墨书,青黑色,如木叶而飞。又玄与吴主坐楼上,见作请雨土人,玄说:雨易得耳,即书符着社中,一时之间,大雨流淹,帝说:水中有鱼乎,玄复书符掷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又说:介象与吴王共论,辎鱼为上,乃于殿庭作坎,汲水满之,并求钓,象起饵之,须
臾得到了一条辎鱼,皇帝非常惊喜,于是让厨师切鱼,象又去蜀地买姜,不久就回来了。
《符子》说:在龙门观看,有一条鱼,振鳞鼓鳍而登上龙门变成了龙。又有一个术士,踏浪而行而不沉,摇铃唱歌,飘荡在龙门,但整天停留而不变化,《符子》说:他们功绩相同但事情不同,行为一致但道理不同,为什么呢,难道不是鱼以实际回应,而人以虚伪追求吗。
萧广济的《孝子传》说:陈玄是太子,后母诽谤他,陈侯命令陈玄自杀,陈玄投辽水,鱼背着他出来,陈玄说:我是罪人,所以求死,鱼于是离开。
又说:巴郡的杜孝,在成都服役,母亲喜欢吃生鱼,他在官府得到生鱼,截竹盛了两条鱼,放在水中,说:我母亲如果得到这个,妻子在渚上得到,笑着说:这是我女婿寄的,于是拿给母亲。
辛氏的《三秦记》说:昆明池的人钓鱼,线断了鱼走了,梦到汉武帝,请求去掉钩子,第二天,皇帝在池中游玩,看到大鱼衔着线,皇帝说:这是昨天梦到的,于是取下来,皇帝后来得到了明珠。
【赋】晋王庆的钓鱼赋说:然后抽出细线,挥动长竿,垂下银钩,运用金丸,悬挂鲔鲵,挂上鸿鸾,连翩在云际,瀺灂在漪澜。
晋挚虞的观鱼赋说:在彪池观看鱼族,在濑涯观看鸟群,有洧泉的鲤鱼,濯陂的鰋鱼。瀺灂涌跃,投浪赴远,聚集在曲崖的角落,追逐在澹淡的深处,攒聚辐蹙,或跃或沉,倏烁攸驿,眩目惊心,汎溢爵在通沟,因波以献酬,骋微巧在浮觞,竞机捷在迅流。
【诗】梁张骞的咏跃鱼应诏诗说:收敛鳞片隐藏在繁藻中,头承绿漪,何必游溟澥,且跃天渊池。
陈张正见的赋得鱼跃水花生诗说: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锦流,跃浦疑珠出,依池似镜浮,凌波衔落蕊,触饵避沉钩,方游莲叶外,讵入武王舟。
陈阮卓的莲下游鱼诗说: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随,未上龙门路,聊戏芙蓉池,触浪莲看动,乘流叶影披,相忘自有乐,庄惠岂能知。
隋岑德润的鱼诗说:剑影侵波合,珠光带水新,莲东自可戏,安用上龙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注解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鳞虫之长,象征着皇权和神力。龙能登天入川,掌控云雨,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蛟:蛟是龙的一种,通常被描述为较小的龙,有细颈和白婴,能率鱼飞去,象征着变化和转化。
蛇:蛇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智慧和长寿相联系,同时也是变化和重生的象征。
龟:在中国文化中,龟象征着长寿和智慧,常用于占卜和祭祀。
鳖:鳖与龟类似,也是长寿的象征,但在文化中更多地与水域和阴柔相联系。
鱼: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裕和繁衍,常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春分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到达黄经0°时,昼夜几乎等长。
青气:古代指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直震:指东方,震卦代表东方,直震即正东方向。
正气:指正常、正当的气象或气息。
龙蛟:龙和蛟,古代传说中的两种神异动物,蛟常被视为龙的幼体或亚种。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集,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历史等。
韩诗外传:汉代韩婴所著的解释《诗经》的著作,包含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寻阳记: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寻阳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
世说:即《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所著,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族的言行轶事。
郭璞蛟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其《蛟赞》是对蛟的赞美诗。
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主要解释词语和名物。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神话、民俗的综合著作,记载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毛诗是汉代毛亨、毛苌所传的版本。
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孙武所著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
韩子:即《韩非子》,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法家经典著作。
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策士的言论和策略汇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活动。
贾谊书:西汉贾谊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哲学著作,内容涵盖道家、儒家等思想。
蜀王本纪:记载古代蜀国历史的著作。
广志: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
玄中记:古代神话传说集,记载了许多奇异的故事。
风俗通:东汉应劭所著的记载各地风俗习惯的著作。
陈留风俗传:记载陈留地区风俗习惯的著作。
地镜图: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各地的地理特征和传说。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著的道教经典,内容涉及炼丹、养生、神仙等。
搜神记:东晋干宝所著的志怪小说集,记载了许多神怪故事。
周景式庐山记:记载庐山地理和传说的著作。
世高:指佛教高僧安世高,东汉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庙神:指庙宇中的神灵,通常被认为是地方保护神或特定自然现象的神化。
蟒:大蛇,常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宗教中被视为神圣或凶兆的象征。
柴桑: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历史上以蛇多著称。
杜预:西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对《左传》有深入研究。
鲁国牟县蒙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蒙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傅玄:西晋文学家,以其诗文著称,作品多涉及哲理和自然。
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道教学者,擅长诗赋和占卜。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清廉和智慧著称。
庄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自然无为。
宋元君:战国时期宋国的君主,以梦占著名。
豫且:古代传说中的渔夫,因捕获神龟而闻名。
褚先生:可能指褚少孙,西汉时期的学者,对《史记》有补充。
毛宝:东晋时期的将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孔愉: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清廉和文学成就闻名。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以招贤纳士著称。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以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
诸葛恪: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聪明才智著称。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曹操之子,以诗文才华著称。
顺仁风以消息:顺应仁德之风以调节自身,意指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风。
应圣时而后翔:响应圣明时代的召唤而飞翔,意指在圣明时代展现才华。
餐飞尘以实气:以飞扬的尘土为食以充实气息,意指在艰苦环境中修炼自身。
饮不竭於朝露:饮用不竭的朝露,意指以纯净之物滋养身心。
步容趾以俯仰:步履从容,俯仰自如,意指行为举止得体。
时鸾回而鹤顾:时而如鸾鸟回旋,时而如鹤鸟顾盼,意指姿态优雅。
惧沉泥之逢殆:担心陷入泥沼而遭遇危险,意指谨慎行事。
赴芳莲以巢居:前往芳香的莲花中筑巢,意指选择美好的环境居住。
有灵堪讬梦:有灵性可以寄托梦境,意指龟有灵性。
无心自解谋:没有心机却能自我解困,意指龟的智慧。
不能蓍下伏:不能在蓍草下潜伏,意指龟的行动受限。
强从莲上游:勉强在莲花上游动,意指龟的无奈。
负图非所冀:背负图谶并非所愿,意指龟的负担。
支床空见留:支撑床榻却空留无用,意指龟的无用。
傥蒙一曳尾:如果能够拖曳尾巴,意指龟的自由。
当为屡回头:应当多次回头,意指龟的留恋。
天生神物:天生的神物,意指龟的神圣。
十朋之龟:价值十朋的龟,意指龟的珍贵。
或游于火:有时在火中游动,意指龟的神奇。
或游于蓍:有时在蓍草中游动,意指龟的灵性。
虽云类殊:虽然种类不同,意指龟的多样性。
象二一归:象征二合为一,意指龟的统一性。
亹亹致用:勤勉致用,意指龟的实用性。
极数尽几:极尽数理,意指龟的智慧。
鳖三足曰能:三只脚的鳖称为能,意指鳖的特殊性。
离为鳖:离卦象征鳖,意指鳖的象征意义。
鳖介虫也:鳖是介虫,意指鳖的分类。
春献鳖蜃:春天献上鳖和蜃,意指鳖的祭祀用途。
羞鳖焉:以鳖为羞,意指鳖的食用价值。
河伯以水为国:河伯以水为国家,意指河伯的统治范围。
以鱼鳖为民:以鱼鳖为民众,意指河伯的臣民。
彼独不欲雨乎:难道河伯不希望下雨吗,意指河伯的意愿。
祠之何益:祭祀河伯有何益处,意指祭祀的无用。
鳖无耳而不可蔽:鳖没有耳朵却不可遮蔽,意指鳖的敏锐。
精於明也:精于明察,意指鳖的智慧。
埳井之蛙:井底之蛙,意指见识短浅。
东海鳖:东海的鳖,意指见识广博。
吾跳梁:我跳跃,意指蛙的自信。
奚不时来观:为何不时来观看,意指蛙的邀请。
左足未入:左脚还未进入,意指鳖的谨慎。
右膝已絷矣:右膝已被束缚,意指鳖的困境。
驷跛鳖而上山:四匹跛脚的鳖上山,意指困难重重。
吾固知其不能升:我早知道它们不能上升,意指预见的困难。
蛙步而不休:蛙步不停,意指坚持不懈。
跛鳖千里:跛脚的鳖行走千里,意指坚持不懈。
青泥杀鳖:青泥能杀死鳖,意指青泥的毒性。
得苋复生:得到苋菜能复活,意指苋菜的神奇。
烧鼋致鳖:烧鼋能引来鳖,意指鼋的吸引力。
取鼋夜烧之:取鼋在夜晚烧之,意指烧鼋的方法。
则鳖至也:鳖就会到来,意指鳖的反应。
费长房能使社公:费长房能驱使社公,意指费长房的神通。
汝南有妖:汝南有妖怪,意指妖怪的存在。
常作太守服:经常穿着太守的服装,意指妖怪的伪装。
诣府门椎鼓:到府门敲鼓,意指妖怪的行为。
合郡患之:整个郡都为此烦恼,意指妖怪的影响。
及长房来:等到费长房到来,意指费长房的到来。
知是魅:知道是妖怪,意指费长房的智慧。
乃呵之:于是呵斥它,意指费长房的行为。
即解衣冠:立即脱下衣冠,意指妖怪的反应。
叩头乞自改:叩头请求自我改正,意指妖怪的悔改。
即老鳖也:原来是老鳖,意指妖怪的真身。
大如车轮:大如车轮,意指老鳖的巨大。
长房令复太守服:费长房命令它重新穿上太守的服装,意指费长房的命令。
作一札敕葛陂君:写一封敕令给葛陂君,意指费长房的神通。
叩头流涕:叩头流泪,意指老鳖的悔恨。
持札去:拿着敕令离开,意指老鳖的行动。
遂视以札立陂边:于是看着敕令站在陂边,意指老鳖的结局。
以颈绕之而死:用脖子缠绕敕令而死,意指老鳖的死亡。
高离国王侍婢有身:高离国王的侍婢怀孕,意指侍婢的怀孕。
生子:生下孩子,意指孩子的出生。
王欲杀之:国王想杀死他,意指国王的残忍。
婢云:侍婢说,意指侍婢的解释。
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有气像鸡蛋一样降到我身上,意指侍婢的解释。
故有身:所以怀孕,意指怀孕的原因。
后生子:后来生下孩子,意指孩子的出生。
捐之於溷中:把他丢弃在厕所中,意指孩子的遭遇。
猪以气嘘之:猪用气吹他,意指猪的行为。
从马间:从马中间,意指孩子的行动。
马以气嘘之:马用气吹他,意指马的行为。
王乃令其母收畜:国王于是命令他的母亲收养他,意指国王的命令。
名曰东明:取名为东明,意指孩子的名字。
常令牧马:经常让他放马,意指孩子的职责。
东明善射:东明擅长射箭,意指孩子的才能。
王恐夺其国:国王担心他夺取国家,意指国王的担忧。
欲杀之:想杀死他,意指国王的残忍。
东明走:东明逃跑,意指孩子的行动。
以弓击水:用弓击打水面,意指孩子的行为。
鱼鳖浮为桥:鱼鳖浮起成为桥,意指鱼鳖的神奇。
东明得渡:东明得以渡过,意指孩子的成功。
因都王扶馀之地:于是在扶馀之地建立都城,意指孩子的成就。
清河宋士宗母:清河宋士宗的母亲,意指宋士宗的母亲。
黄初中:黄初年间,意指时间。
夏在室中浴:夏天在室内洗澡,意指宋士宗母亲的行为。
良久:很久,意指时间的流逝。
家人於壁穿中窥之:家人在墙壁的缝隙中偷看,意指家人的行为。
正见木盆中有一大鳖:正好看见木盆中有一只大鳖,意指大鳖的存在。
先著银钗:先前戴着银钗,意指大鳖的装饰。
犹在头上:还在头上,意指银钗的位置。
遂入水去:于是进入水中离开,意指大鳖的行动。
皇太子幸于钓台:皇太子来到钓台,意指皇太子的行动。
渔人献鳖:渔人献上鳖,意指渔人的行为。
命侍臣作赋:命令侍臣作赋,意指皇太子的命令。
其状也:它的形状,意指鳖的形状。
穹脊连胁:高耸的脊背连着肋骨,意指鳖的外形。
玄甲四周:黑色的甲壳四周,意指鳖的外形。
遁方圆於规矩:在规矩中隐藏方圆,意指鳖的智慧。
徒广以妨:只是宽广而妨碍,意指鳖的缺点。
循盈尺而脚寸:遵循盈尺而脚寸,意指鳖的尺寸。
又取具於指掌:又在指掌中取具,意指鳖的灵活性。
鼻尝气而忌脂:鼻子闻气而忌脂,意指鳖的嗅觉。
耳无听而受响:耳朵不听却接受声音,意指鳖的听觉。
是以栖居多逼:因此栖息的地方多受逼迫,意指鳖的困境。
出处寡便:出入不便,意指鳖的行动受限。
尾不副首:尾巴不配合头部,意指鳖的不协调。
足不运身:脚不带动身体,意指鳖的行动不便。
於是从容泽畔:于是在泽畔从容,意指鳖的悠闲。
肆志汪洋:放纵志向于汪洋,意指鳖的自由。
朝戏兰渚:早晨在兰渚嬉戏,意指鳖的娱乐。
夕息中塘:晚上在中塘休息,意指鳖的休息。
越高波以鱼逸:越过波浪以鱼逸,意指鳖的自由。
窜洪流而潜藏:在洪流中潜藏,意指鳖的隐蔽。
咀蕙兰之芳荄:咀嚼蕙兰的芳香根茎,意指鳖的饮食。
翳华藕之垂房:遮蔽华藕的垂房,意指鳖的隐蔽。
皇太子游於玄圃:皇太子在玄圃游玩,意指皇太子的行动。
遂命钓鱼:于是命令钓鱼,意指皇太子的命令。
有得鳖而戏之者:有得到鳖并戏弄它的人,意指钓鱼者的行为。
令侍臣赋之:命令侍臣作赋,意指皇太子的命令。
翩衔钩以振掉:轻盈地衔着钩子振动,意指鳖的动作。
吁骇人而可恶:令人惊骇而可恶,意指鳖的反应。
既颠坠於岩岸:已经颠坠在岩岸,意指鳖的困境。
方盘跚而雅步:正在盘跚而优雅地行走,意指鳖的姿态。
或延首以鹤顾:有时伸长脖子像鹤一样顾盼,意指鳖的姿态。
或顿足而鹰距:有时顿足像鹰一样站立,意指鳖的姿态。
或曳尾於泥中:有时在泥中拖曳尾巴,意指鳖的姿态。
或缩头於壳里:有时缩头在壳里,意指鳖的姿态。
若乃秋水暴骇:如果秋水突然汹涌,意指秋水的汹涌。
百川沸流:百川沸腾流动,意指河流的汹涌。
有东海之巨鳖:有东海的巨鳖,意指巨鳖的存在。
乃负山而吞舟:于是背负山岳而吞没船只,意指巨鳖的力量。
南有嘉鱼:南方有美好的鱼,意指鱼的美丽。
鱼潜在渊:鱼潜藏在深渊,意指鱼的隐蔽。
鱼在在藻:鱼在藻类中,意指鱼的栖息地。
月令,立春,鱼上冰:月令,立春,鱼上冰,意指鱼的季节性行为。
庄子与惠子观鱼於濠梁: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观鱼,意指庄子的智慧。
魏王与龙阳君共舡而钓:魏王与龙阳君一起乘船钓鱼,意指魏王的行为。
龙阳君得千馀鱼:龙阳君得到一千多条鱼,意指龙阳君的收获。
而涕下曰:于是流泪说,意指龙阳君的情感。
臣之始得鱼也:我最初得到鱼时,意指龙阳君的回忆。
臣甚喜:我非常高兴,意指龙阳君的情感。
后得益大:后来得到更大的利益,意指龙阳君的收获。
臣欲弃前所得矣:我想放弃之前得到的,意指龙阳君的矛盾。
今以臣之凶恶也:现在因为我的凶恶,意指龙阳君的自责。
而得为王拂枕席:而能够为大王拂拭枕席,意指龙阳君的谦卑。
夫四海之内:四海之内,意指天下的范围。
其美人亦甚多矣:其中的美人也很多,意指美人的众多。
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听说我得到大王的宠幸,意指龙阳君的宠幸。
毕褰裳而趋王矣:都撩起裙子奔向大王,意指美人的行为。
亦曩臣之所弃前鱼也:也是我之前所放弃的鱼,意指龙阳君的回忆。
楚人有献鱼於楚王曰:楚国有个人献鱼给楚王说,意指献鱼者的行为。
今获鱼:今天捕获鱼,意指献鱼者的收获。
食之不尽:吃不完,意指鱼的众多。
卖之不售:卖不出去,意指鱼的滞销。
弃之又惜:丢弃又可惜,意指献鱼者的矛盾。
故献之:所以献上它,意指献鱼者的决定。
左右曰:左右的人说,意指左右的人的反应。
鄙哉辞也:多么鄙陋的言辞,意指左右的人的批评。
楚王曰:楚王说,意指楚王的反应。
子不知渔者仁人也:你不知道渔夫是仁人,意指楚王的智慧。
盖闻国粟有馀者:听说国家粮食有剩余,意指国家的富足。
国有饿民:国家有饥饿的民众,意指国家的贫困。
后宫多幽女也:后宫有很多幽闭的女子,意指后宫的状况。
下民多旷夫:下层民众有很多单身男子,意指民众的状况。
皆失君人之道:都失去了君主的道义,意指君主的失职。
故厨庖有肥马:所以厨房有肥马,意指厨房的富足。
寡人闻之久矣:我听说很久了,意指楚王的了解。
未能行也:未能实行,意指楚王的无奈。
渔者知之:渔夫知道这个道理,意指渔夫的智慧。
且今行之矣:而且现在实行了,意指渔夫的行为。
故渔者献馀鱼:所以渔夫献上多余的鱼,意指渔夫的行为。
而楚国赖之:而楚国依赖它,意指楚国的好处。
楚王谓淳于髡曰:楚王对淳于髡说,意指楚王的命令。
吾有仇在吴:我有仇人在吴国,意指楚王的仇恨。
子宁能为吾报之乎:你愿意为我报仇吗,意指楚王的请求。
对曰:回答说,意指淳于髡的回答。
臣见来道旁野民:我看见路旁的野民,意指淳于髡的观察。
持一头鱼:拿着一头鱼,意指野民的行为。
上田祝曰:在田地上祈祷说,意指野民的行为。
高得万束:高处得到万束,意指野民的愿望。
下得千斛:低处得到千斛,意指野民的愿望。
臣窃笑之:我私下笑他,意指淳于髡的反应。
以为礼薄而望多也:认为礼物微薄而期望太多,意指淳于髡的批评。
武帝作昆明池:武帝建造昆明池,意指武帝的行为。
学水战法:学习水战的方法,意指武帝的目的。
帝崩:皇帝去世,意指武帝的去世。
昭帝小:昭帝年幼,意指昭帝的年龄。
不能征讨:不能征讨,意指昭帝的无能。
於池中养鱼:在池中养鱼,意指昭帝的行为。
以给诸陵祠:以供给诸陵的祭祀,意指昭帝的目的。
馀给长安市:多余的供给长安市场,意指昭帝的行为。
市鱼乃贱:市场上的鱼于是便宜,意指鱼的价格。
越王既栖会稽:越王已经栖居在会稽,意指越王的行为。
范蠡等曰:范蠡等人说,意指范蠡的建议。
臣窃见会稽之山:我私下看见会稽的山,意指范蠡的观察。
有鱼池:有鱼池,意指鱼池的存在。
上下二处:上下两处,意指鱼池的位置。
水中有三江四渎之流:水中有三江四渎的流水,意指鱼池的水源。
九溪六谷之广:九溪六谷的广阔,意指鱼池的范围。
上池宜於君王:上池适合君王,意指上池的用途。
下池宜於臣:下池适合臣子,意指下池的用途。
畜鱼三年:养鱼三年,意指养鱼的时间。
其利可以致于万:其利益可以达到万,意指养鱼的收益。
越国当富盈:越国将会富足,意指越国的未来。
城门失火:城门失火,意指城门的事故。
祸及池中鱼:灾祸波及池中的鱼,意指鱼的影响。
旧说池中鱼:旧说池中的鱼,意指鱼的传说。
人姓李:人姓李,意指鱼的传说。
居近城:居住在城附近,意指鱼的传说。
延及其家:蔓延到他的家,意指事故的影响。
仲灾烧死:仲灾烧死,意指事故的后果。
谨百家书曰:谨百家书说,意指百家书的记载。
宋城门失火:宋国城门失火,意指宋国的事故。
因汲池水以沃灌之:于是汲取池水来浇灌,意指救火的方法。
池中空竭:池中水干涸,意指池水的枯竭。
鱼悉露死:鱼全部暴露而死,意指鱼的死亡。
喻恶之滋:比喻恶的滋生,意指恶的影响。
并中伤量谨也:并且中伤量谨,意指恶的影响。
会稽陈嚚:会稽的陈嚚,意指陈嚚的身份。
少时:年轻时,意指陈嚚的年龄。
於郭外水边捕鱼:在城外水边捕鱼,意指陈嚚的行为。
人有盗者:有人偷盗,意指盗贼的行为。
嚚见:陈嚚看见,意指陈嚚的观察。
避於草中:躲在草丛中,意指陈嚚的行为。
追以鱼遗之:追赶并用鱼赠送他,意指陈嚚的行为。
盗惭不受:盗贼惭愧不接受,意指盗贼的反应。
自后无复取焉:从此以后不再偷取,意指盗贼的悔改。
咸水之鱼:咸水中的鱼,意指鱼的种类。
不游于江:不在江中游动,意指鱼的行为。
淡水之鱼:淡水中的鱼,意指鱼的种类。
不入于海:不进入海中,意指鱼的行为。
葛玄见遭大鱼者:葛玄看见遭遇大鱼的人,意指葛玄的行为。
玄谓暂烦此鱼到河伯处:葛玄说暂时麻烦这条鱼到河伯那里,意指葛玄的命令。
鱼主曰:鱼的主人说,意指鱼的主人的反应。
鱼已死:鱼已经死了,意指鱼的死亡。
玄曰:葛玄说,意指葛玄的反应。
无苦:不要担心,意指葛玄的安慰。
以丹书纸内鱼口中:用丹书纸放入鱼的口中,意指葛玄的行为。
掷水中:扔入水中,意指葛玄的行为。
有顷:过了一会儿,意指时间的流逝。
鱼还跃上岸:鱼又跳上岸,意指鱼的反应。
吐墨书:吐出墨书,意指鱼的反应。
青黑色:青黑色,意指墨书的颜色。
如木叶而飞:像木叶一样飞,意指墨书的形态。
玄与吴主坐楼上:葛玄与吴主坐在楼上,意指葛玄的行为。
见作请雨土人:看见作请雨的土人,意指土人的行为。
雨易得耳:雨很容易得到,意指葛玄的智慧。
即书符着社中:立即书写符咒放在社中,意指葛玄的行为。
一时之间:一时之间,意指时间的短暂。
大雨流淹:大雨流淌淹没,意指雨的效果。
帝曰:皇帝说,意指皇帝的反应。
水中有鱼乎:水中有鱼吗,意指皇帝的疑问。
玄复书符掷中:葛玄再次书写符咒扔入水中,意指葛玄的行为。
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不一会儿有大鱼数百头,意指鱼的出现。
使人治之:让人处理它们,意指皇帝的命令。
介象与吴王共论:介象与吴王一起讨论,意指介象的行为。
辎鱼为上:辎鱼为上,意指辎鱼的地位。
乃於殿庭作坎:于是在殿庭中挖坑,意指介象的行为。
汲水满之:汲水填满它,意指介象的行为。
并求钓:并且请求钓鱼,意指介象的行为。
象起饵之:介象起身饵鱼,意指介象的行为。
须:须,意指等待。
龙门:龙门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处地方,位于黄河上游,相传为鲤鱼跃过龙门后化龙的地方,象征着通过努力和考验获得成功和升华。
符子:《符子》是古代的一部道家典籍,内容涉及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陈玄:陈玄是古代传说中的孝子,因后母的诽谤而被迫自杀,后因鱼救而得以生还,体现了孝道和天命的观念。
昆明池: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城西南开凿的人工湖,用于训练水军和娱乐,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地方。
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以铺陈、夸张、比喻等手法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以韵律和节奏为特点,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评注
本文通过引用《说文》、《广雅》、《山海经》等多种古籍,详细描述了龙、蛟、蛇、龟、鳖、鱼等生物的文化象征和神话故事。这些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动物,更是深植于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符号。
龙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至高象征,不仅代表了皇权和神力,还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秩序。文中提到的龙能登天入川,掌控云雨,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蛟的描述则更多地强调了变化和转化的特性,这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观察和理解相呼应。蛟能率鱼飞去,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
蛇、龟、鳖和鱼等生物的描述,则更多地与智慧、长寿、稳定和富裕等人类价值观相联系。这些生物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自然界的尊重。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述和象征意义的探讨,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生态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汇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蛟、蛇的记载和传说,展现了古人对这些神秘生物的理解和想象。蛟和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神秘、强大甚至危险的存在。
从《楚辞》到《吕氏春秋》,再到《韩诗外传》和《汉书》,蛟的形象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献。蛟常被描述为水中的神异生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威胁性。例如,《吕氏春秋》中的佽飞刺蛟、《韩诗外传》中的菑丘訢杀蛟,都展现了人与蛟之间的对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征服欲望。
蛇的形象同样复杂多样。《尔雅》中对蛇的分类、《山海经》中关于巴蛇和长蛇的记载,展示了古人对蛇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蛇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还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例如,《毛诗》中将蛇视为女子的祥瑞,而《孙子兵法》中则以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比喻用兵之道。
《韩子》中的涸泽之蛇故事,通过蛇的迁徙寓言了人际关系中的策略和智慧。而《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故事,则通过蛇的形象讽刺了过度修饰和多余的行为,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贾谊书》中的两头蛇故事,反映了古人对预兆和命运的信仰。孙叔敖因见两头蛇而忧心忡忡,最终因母亲的安慰而释怀,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淮南子》中对腾蛇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蛇的神秘形象。腾蛇被视为精气的化身,具有超凡的能力。而《蜀王本纪》中的大蛇故事,则通过蛇与山崩的联系,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控。
《搜神记》中的蛇故事,如窦武母产蛇、随侯救蛇得珠等,进一步将蛇与祥瑞、报恩等主题联系起来,反映了古人对蛇的复杂情感和信仰。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蛟和蛇的形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命运、道德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想象。蛟和蛇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文化符号,承载了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这些故事和记载,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赞颂,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蛇和龟的崇拜与敬畏。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神秘和力量的象征,而龟则象征着长寿和智慧。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敬畏。
文中提到的安世高与庙神的互动,以及杜预与蛇的奇异遭遇,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和自然现象的深刻敬畏。这些故事通过神话和传说的形式,传达了古人对自然界力量的尊重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傅玄和郭璞的赞颂,不仅赞美了蛇和龟的非凡特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生物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将蛇和龟的形象升华,赋予了它们更深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孙叔敖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通过孙叔敖的善行和智慧,故事传达了一种道德教化的信息,即善行和智慧能够带来好的报应和社会的认可。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的叙述和赞颂,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对蛇和龟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道德和智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故事和赞颂,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思想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对龟、鳖、鱼等水生生物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文中不仅描绘了这些生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还通过寓言和神话故事,赋予了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文中对龟的描写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龟被视为天生的神物,具有灵性和智慧,能够在火中和蓍草中游动,象征着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龟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神话传说中,还被赋予了占卜和预测的功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
其次,鳖的描写则更多地体现了其特殊性和实用性。鳖被描述为三足的神奇生物,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鳖的形象出现在多个历史故事中,如费长房驱妖的故事,展现了鳖在民间传说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鱼的描写则更多地体现了其美丽和多样性。鱼被描绘为南方的嘉鱼,潜藏在深渊和藻类中,象征着生命的潜力和活力。鱼的形象出现在多个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中,如龙阳君得鱼的故事,展现了鱼在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龟、鳖、鱼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还通过寓言和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些生物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和诗歌,展现了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首先,鱼在《符子》中的描述,象征着通过努力和考验获得成功和升华,如鲤鱼跃龙门化龙的传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成功和升华的向往和追求。其次,鱼在陈玄的故事中,象征着天命和孝道,鱼救陈玄的情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命和孝道的重视和信仰。再次,鱼在昆明池的故事中,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汉武帝梦见大鱼衔索,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尊重。最后,鱼在赋和诗中的描绘,象征着美和艺术,如晋王庆的《钓鱼赋》和梁张骞的《咏跃鱼应诏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鱼的美和艺术的魅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如《符子》中的‘奋鳞鼓鬐’、‘凌波蹈流’,晋王庆的《钓鱼赋》中的‘垂银钩,运金丸’,梁张骞的《咏跃鱼应诏诗》中的‘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这些修辞手法和比喻,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成功、天命、孝道、自然和艺术的重视和追求,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同时,这段文本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