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原文

礼 祭祀 郊丘 宗庙 明堂 辟雍 学校 释奠

◇礼

《管子》曰: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

《物理论》曰: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周礼,大宗伯之职,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事谓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哀谓救患分灾也,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不叶偕老[周礼注作僣差,此讹。]也,以嘉礼亲万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为制,吉礼之别十有二,一曰禋祀,二曰实柴,三曰槱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副辜,七曰肆献,八曰馈食,九曰祠,十曰禴,十一[一下脱曰字。]尝,十二曰蒸,凶礼之别有五,一曰丧礼,哀死亡,二曰荒礼,哀凶札荒,人物有害之也,三曰吊礼,哀祸灾,遭水火也,四曰禬礼,哀围败,同盟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也,五曰恤礼,哀寇乱,邻国相忧,宾礼之别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觐,四曰遇,五曰会,六曰同,七曰问,八曰视,军礼之别有五,一曰大师之礼以用众,二曰大均之礼以恤众,[均其地政,所以忧民。]三曰大田之礼以简众,因田习阅车徒之数也,四曰大役之礼以任众,筑宫邑,所以事民力彊[周礼注彊下有弱字。]也,五曰大封之礼以合众,正封疆以合众人也,嘉礼之别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

又曰:太宰掌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之伪,而教之中。

《礼记》曰:礼也者,体也,礼不备,谓之不成人。

又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又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又曰: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又曰:礼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也,贯四时,不改柯易叶。

又曰:夫礼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大戴礼》曰:礼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以四时[大戴礼本命篇无时字。]举,有思,[大戴礼作恩,此讹。]有义,有节,有权。

《左传》曰: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地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又曰: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公皆有亡焉,今朝贺而不度,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论语》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又曰: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庄子》曰: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楂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礼义法度,应时而变也。

《孙卿子》曰:人生有欲,欲则求,求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养之,《慎子》曰: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也。

《白虎通》曰:所以作礼乐者,乐以象天,礼以法地。

《家语》曰:孔子言於鲁哀公曰:人之所以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

董生书曰:理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为也,人所为谓之礼,礼者,因人情而为节文也,以救其乱,夫隄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礼防其本。

《礼稽命徵》曰: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

《汉书》曰:叔孙通为高祖制汉仪十二篇。

范晔《后汉书》曰: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失得,帝曰: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者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乃召曹褒,诣嘉德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令宜依制条,使可施行,褒於南宫东观,考正旧礼,上自天子,至於庶人,冠昏吉凶,终始制度,以为一百五十篇。

《典略》曰:孔子適宋,与弟子习於树下,宋司马桓魋使人拔其树,去適於野。

【赋】楚荀况礼赋曰: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彊,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而亡,臣愚弗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而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小人所不敬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祭祀

《尚书大传》曰:

祭之为言察也,荐,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尔雅》曰: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尝,尝新穀也,冬祭曰蒸,蒸,进也,进品物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焚之,祭地曰瘗薶,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庪悬,或庪或悬,置之於山,[庪音轨。]祭水曰沉浮,或沉或浮,置之於水,祭星曰布,布散於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遗象也,是类是禡,师祭也,类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禡,莫架反,出诗雅也。]既伯既祷,马祭也,伯,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祖也。

《广雅》曰: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

《周书》曰: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食。

《说文》曰:除恶之祭曰禬,告事示福曰祷,道上之祭曰犭军,絜意以享曰禋,以事类祭神曰禷,祭司命曰礻比,[俾利反。]祭豕先曰礻曹,[似劳反。]月祭曰祽。[子内反。]

《周官》曰:凡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

又曰: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埋沉祭山林川泽,以副[副音孚逼(经典释文,下有反字。)膝(周礼注作焜。)也。]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

又曰:凡阳祀,用骍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阴是北郊。

又郑注曰:《周礼》曰:郁为兰也,煮之和鬯酒也。

《礼记》曰: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

又曰:祭不欲数,数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又曰:孟春之月,其祀户,祭先脾,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中央土,其祀中霤,祭先心,孟秋之月,其祀门,祭先肝,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祭日於坛,祭月於坎,日於东序,月於西序,以别幽明内外,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行,曰国门,曰泰厉,曰户,曰灶,诸侯五祀,曰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大夫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士二祀,曰门,曰行,庶人一祀,曰或亡户,或立灶,圣人之制祀也,法施於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日月星辰,人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人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尚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王肃注云,六宗者,所宗者皆絜祀之,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禜祭星也,云禜祭水旱也。

《诗》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穀梁传》曰:宫室不设,不可以祭者,荐其义也,非享味也。

《物理论》曰:古者尊祭重神,祭宗庙,追养也,祭天地,报往也。

《论衡》曰: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脩先以崇恩也。

《幽明录》曰:庙方四丈,不作墉道,广□[原缺,明本作五,《初学记》十三作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后祭,所谓兰汤。

《尸子》曰:齐有贫者,命其狗为富,命其子为乐,方将祭,入於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祸,长子死,哭之曰:乐乎,而不自悲也。

《孔丛子》曰: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人。

《越绝书》曰:越王既往平吴,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时为之立祠,垂之末世,传之万载。

《汉书》曰:高祖微时,闻魏公子贤,及即位,每过大梁,常祀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以岁四时奉祠。

又曰: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家在南阳,亦为立祠。

又曰:初朱邑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啬夫,其民吏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祭,至今不绝。

《东观汉记》曰:桓谭,字君山,沛人,章帝元和中,行巡狩至沛,令使者祠谭家,乡里甚荣之。

又曰:永平二年十一月,诏京兆右扶风,以中牢祀萧何霍光,出郡钱穀,给萧何子孙,在三里内者,悉令侍祠。

又曰:皇帝立黄老祠跃[《太平御览》五百二十六作濯。]龙中,为坛,采色眩曜。

《汉旧仪》曰:皇帝祭天,紫坛帷幄,高皇帝配天,后[《初学记》十三,太平御览五百二十六作居。]堂下西乡,绀席也。

《左传》曰:龙见而雩,[旱祭也,祈雨为雩。]雪霜风雨之灾则禜之。

【文】魏武帝祠太尉乔玄墓文曰:昔以幼年,逮升堂室,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要誓,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肠[魏志一注作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夫何肯为此辞哉。

晋潘岳为诸妇祭庾新妇文曰:潜形幽榇,宁神旧宇,室虚风生,床尘帷举,自我不见,载离寒暑,虽则乖隔,哀亦时叙,启殡今夕,祖行明朝,雨绝华庭,埃灭大宵,俪执箕帚,偕奉夕朝,仿佛未行,顾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

昔,怀昔伊何,祁祁娣姒,感今伊何,冥冥吾子,形未废目,音犹在耳。

晋殷阐祭王东亭文曰:以少牢之奠,敬荐东亭王侯之灵,盖闻朗鉴不尘,精金能照,君以珪璋,资以明要,少长风流,举契理调,事扰皇家,道在君子,亮诚外内,寄心万里,契同风云,义贯终始,自昔索居,荏苒于兹,五载不觌,何日不思,呜呼若人,奄随化迁,古之遗爱,犹或兴言,承凶怆痛,慨然留连。

晋殷允祭徐孺子文曰:惟豫章太守殷君,谨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惟君资纯玄粹,含真太和,卓尔高尚,道映南岳,逍遥环堵,万物不干其志,负褐行吟,轩冕不易其乐,时携虚榻,伫金兰之眷,千里命契,寄生刍之咏,非夫超悟身名,遁世无闷者,孰若是乎,夫诚素自中,微物为重,蘋藻是歆,实过牲牢。

晋王珣祭徐聘士文曰:豫章徐先生,陶精太和,诞膺一德,藏器高栖,确尔特立,贞一足以制群动,纯本足以息浮末,宣尼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若先生者,抑亦当之矣,限兹遐路,无由造敬,系伫灵宇,乃情依依,故贡薄祠,昭述宿心,神而有灵,傥垂尚飨。

晋周颖文祭梁鸿文曰:晋隆安四年,陈郡周颖文,以蕰藻行潦,祠于梁先生之墓,夫子迈志箕颖,尘垢雕俗,骨秀风霜,性淳寡欲,娶待偕隐之俪,文绝陪臣之录,遂负策周鲁之郊,逆旅吴会之阿,可谓高奇绝伦,孤生莫和者也,后学抚牍,得人在文,忽以知命,而展其坟,芒芒积草,有馥馀芬,昔先生过延陵而想季,经海隅而感连,苟践迹而趣合,亦断金於当年。

宋王僧远祭颜延之文曰:气高叔夜,方严仲举,逸翮独征,孤风绝侣。

宋陶潜自祭文曰:岁惟丁未,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飘屡罄,絺绤冬陈,已达运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葬之中野,以安其魂,寂寂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宋谢延之祭屈原文曰:兰薰而摧,玉贞则折,物忌坚芳,人讳明絜,曰若先生,逢辰之缺。

齐卞伯玉祭孙叔敖文曰:谨以醴羞,祭楚令尹孙君之灵,眇眇千载,悠悠舒荆,理无不通,事隔者形,尚想清尘,承风效诚,超超夫子,淡矣道情,自心伊贵,人爵靡婴,芳风如箫,清响如埙,景矣行役,言戾豫方,侧闻夫子,讬愤睢阳,灵封颓墓,丘茔榛荒,幽幽神道,为有为亡,徘徊永念,怆矣其伤。

齐谢朓为诸娣祭阮夫人文曰:婉娩嫔德,幽闲妇性,眄史弘箴,陈诗成咏,嘉言足题,清晖可映,契阔未几,音尘如昨,中景遽倾,芳荍先落,畴日交觞,享也虚荐,带上先结,握中遗扇,迸泪失声,潺湲如霰。

齐孔稚珪祭外兄张长史文曰:惟君之德,高明秀挺,浩汗深度,昂藏风领,学不师古,因心则睿,筌蹄象繇,糠秕庄惠,吾与夫子,分协芳金,凭风共酒,藉月同琴。

梁简文帝祭战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

梁徐悱妻刘氏祭夫文曰:维梁大同五年,新妇谨荐少牢於徐府君之灵曰:惟君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辩同河泻,明经擢秀,光朝振野,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含潘度陆,超终迈贾,二仪既肇,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传琴瑟,相酬典坟,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乾,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於今日,从军暂别,且思楼中,伯游未反,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曰:夫宫鸣徵应,响韵相趋,桂馥兰芬,期臭在斯,道合一朝,岂忘千载,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坐啸大邦,显治巨丽,窃以不敏,出宰句吴,上郡下邑,都城接雉,虽王事靡盬,无失豫游,窥洞庭於五湖,登姑苏於九曲,身后之事,一至於斯,今者长乐未央,已夹樗里之墓,公宫鲁库,非复少昊之墟,成土一棺,未知何讬,解剑絮浆,转增歔欷。

◇郊丘

《尔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

《广雅》曰:圆丘太坛祭天,方泽太折祭地。

《周书》曰:乃兆乎南郊,以祀上帝,配后稷农皇[按前祭祀篇引作星。]先王与食。

《周官》曰:大宗伯掌天神之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又曰: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又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大司乐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谓五帝及天(周礼注天字无。)日月星辰之,(周礼注作也。)王者各以夏正月祀其受命之帝於南郊也。]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祇於北郊,谓地神及社稷也,[按本句亦周礼注文,当作夹注。]又曰:凡乐,圜锺为宫,黄锺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

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锺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

《礼记》曰:郊之祭,迎长日之至,大报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於郊故谓之郊。

又曰: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

又曰:成王封周公於鲁,命鲁公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辂,戴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

《毛诗》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公羊传曰:祭者,荐其时也,荐其义也,非享味也。

又曰:山川有能润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汉书》曰:成帝初即位,丞相御史大夫桓谭奏言,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瘗地於北郊,则阴之象也。

又曰:高帝入关,问秦祀何帝,曰白青黄赤四帝,上曰:天有五帝而四何,莫知其说,上曰:五待我,为立黑帝,祀曰黑畤。

《汉旧仪》曰:汉法,三岁一祭於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於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祭五帝於雍畤。

又曰:祭天用六采绮席,六重,上一丈,中一幅四周缘之,玉几玉饰器。

又曰:桓[《太平御览》五百二十七作皇,下同。]帝祭天,居玄云[御览作云阳。]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桓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成,[御览作城。]帝[御览帝上有黄字。]已来所祭天之圆丘也。

又曰: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

《五经通义》曰:王者所祭天地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也,祭日以丁与辛何,丁者,反覆自丁宁也,辛者,自克辛也。

《后汉书》曰:灵帝建宁二年,迎气黄郊,遂於洛水西桥,逢暴风雨,导从卤部车或发盖,百官霑濡,还不至郊。

贺循上郊坛制度曰:汉旧仪,南郊圆坛八陛,於宫南七里,北郊方坛四陛,於城北四里,依汉故事,柴於坛二十步,高二丈,大二丈。

【赋】晋郭璞南郊赋曰:於是时惟青阳,日在方旭,我后将受命灵坛,乃改步而鸣玉,升金轩,抚太仆,扬六鸾,齐八騄,列五幡於一元兮,靡日月乎黄屋,矫陵乌以侦候兮,整豹尾於后属,尔乃造旷场,戾坛庭,百寮山立,万乘云萦,延祝史,肆玉牲,登圆丘,揖太清,礼群望,告皇灵,天澄其气,日朗其精,飞廉鼓舞於八维兮,丰隆击节於九冥,祝融穆清而肃侍兮,阳侯澹以中停,郊寰之内,区域之外,雕题卉服,被发左带,骏奔在坛,不期而会,瓘瓘群辟,蚩蚩黎庶,翘怀圣猷,思我王度,事崇其简,服尚其素,化无不融,万物自鼓,振西北之绝维,隆东南之桡柱,廓清紫衢,电扫神宇,风马桂林,抗旌林圃,五岳不足以题其勋,九韶不足以赞其舞。

【颂】梁简文帝南郊颂曰:臣闻唯天为大,圣人敬其德,知几其神,至人契其道,故龙宫弱言之后,合揆於苍旻,鸟纪垂衣之君,昭格於上帝,皇帝之御天下也,纬天维,理地轴,移浇风於末俗,反淳正於区中,化不言而先显,教不言而已肃,九垓同轨,四海无波,尘清世晏,苍兕无所用其武功,运谧时雍,鸳鹭咸并脩其文德,玉门罢候,紫塞沉烽,画一之政,万代表於时和,三章之律,百姓沐於仁寿,於是隆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黄支,头飞鼻饮,自西自南,无思不服,由是嘉祥被,众瑞发,金人泽马,丹甑玉鸡,三角九尾,四肩六足,参差於郊薮,布濩於宫闱,乃以恭肃神祇,理通孝敬,江左以来,爽垲未辟,爰命将作,揆日载营,三灵叶响,百工咸事,宛如神造,俨类仙居,五达四通,廓郊弥泽,南瞻重岳,北眺芒岭,东临灞浐,西望旧丰,纡馀委蛇,丘陵起伏,澎湃峣屼,山川异态,飞梁邃宇,洞烛空悬,紫殿仙宫,霞褰鸟翥。

【表】梁简文帝上南郊颂表曰:虽周郊南甸,宗伯之官徒设,汉兴北畤,夤恪之道未隆,而体元含极,先后弗违,典盛望禋,理通孝敬,絜静之礼载光,禘郊之风斯洽,昔东平琅邪,著藻炎德,临淄中山,摛文魏美。

【启】梁元帝庆南郊启曰:大裘而冕,陶匏以质,黄锺既奏,云门斯舞,乐谐六变,歌陈九德,感天动神,式展诚敬。

◇宗庙

《尚书大传》曰:庙者,貌也,其以貌言之也。

《释名》曰: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於寝,远庙为祧,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去墠为鬼,自祧以下皆庙。

又曰: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巩言}脯曰尹祭,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稷曰明粢,稻曰嘉疏,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又曰:当七庙五庙之无虚主,唯祫祭於祖,为无主尔。

又曰:夏六月,以

馥,淡淡桂樽清,银堂日影尽,玉座舞衣轻。

陈张正见行经季子庙诗曰: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地绝遗金路,松悲悬剑枝,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别有观风处,乐奏无人知。

隋江总卞山楚庙诗曰:蘋藻祈明德,倚棹息岩阿,忽听鸟鸣曙,非复楚宫歌,闲阶薙宿荠,古木断悬萝,帷堂寂易晚,桴鼓自相和,威祀流百世,英威言几何。

又摄官梁小庙诗曰:畴昔游衣所,今日荐樱时,宪章诚有革,岁月遂难思,故人独之子,官联更在兹,虚檐静暮雀,洞户映光丝,平生复能几,语事必伤悲。

【颂】魏陈王曹植孔子庙颂曰:修复旧庙,丰其甍宇,莘莘学徒,爰居爰处,王教既备,群小遄沮,鲁道以兴,永作宪矩,洪声登遐,神祇来祜,休徵杂沓,瑞我邦家,内光区域,外被荒遐。

【文】宋谢惠连祭禹庙文曰:谨遣左曹掾,奉水土之羞,敬荐夏帝之灵,咨圣继天,载诞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微,运此宏谟,恤彼民忧,身劳五岳,形疲九州,呱呱弗顾,虔虔是钦,物贵尺璧,我重寸阴,乃锡玄圭,以告成功,虞数既改,夏德乃隆,临朝总政,巡国观风,淹留稽岭,乃徂行宫,恭司皇役,敬属晖融,神且略荐,乃昭其忠。

梁王僧孺武帝祭禹庙文曰:惟帝禀图上昊,贻则下民,五声穷听,四乘兼往,轻璧惜景,既舍冠履,爱人忘我,不顾胼胝,下车以泣,事深罪己,凭舟靡惧,义存拯物,盛业方来,遗神如在,爱被昆虫,理有好生之德,事安菲素,固无厚味之求,是用黍稷非馨,蘋蘩以荐,克诚斯飨,凭心可答。

◇明堂

《释名》曰:明堂,明[《释名》五,《初学记》十三,《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作堂。]堂高显貌也。

《大戴礼》曰:明堂者,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明诸侯尊卑也,外水名曰辟雍,总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周礼》曰:夏后氏大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度有九尺之筵。

《周书》曰: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室中方六十尺,牖高三尺,门方十六尺,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庙,左为左个,右为右个,五经要义,以大室经为太室,[《初学记》十三作以太庙为太室,此有讹衍。]《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在国之阳。

桓谭《新论》曰:王者造明堂,上圆下方,以象天地,为四方堂,各从其色,以郊四方,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黄图曰:明堂者,明天地之堂也,所以顺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辟雍圆如璧,雍所以异水名同事,[《初学记》十三作雍以水,异名同事,此有衍倒。]其实一也。

《礼记》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

《三礼图》曰:明堂者,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秦为九室,十二室[《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室字无。]阶,各有所居。

《尸子》曰: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

《管子》曰:黄帝立明堂之议,舜有告善之旌,汤有总街之匡,武王有灵台之候。

蔡邕《月令论》曰:明堂者,天子太庙也,所以宗祀而配上帝,明天气,统万物也。

徐虔《明堂议》曰:明堂在国之阳,国门外,一堂五室,四门八阶。

许慎《五经异义》曰:明堂在国之阳,七里之内,八窗四闼,以[《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作已。]地,就阳位也。

《五经释例》曰:告朔行正,谓之明堂,蔡邕礼乐志曰:孝武封岱宗,立明堂於太山汶上。

《礼论》曰:或以明堂者文王庙,周时往合和,[三字《初学记》十三,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作德泽和洽,此有讹脱。]蒿茂大,以为宫社,[《初学记》,御览作柱,此讹。]名为蒿宫。

《礼含文嘉》曰: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章有道也。

《白虎通》曰:礼三老於明堂,所以教诸侯孝,礼五更於太学,所以教诸侯悌。

《淮南子》曰: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雾露,不能入也,所以飨上帝,礼鬼神,示人知节也。

《家语》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之牖,有尧舜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又曰: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国焉。

《吴越春秋》曰:越王召范蠡而问,孤窃自欲以今日一登上明堂,布恩致令,以抚百姓也。

《汉书》曰:上欲治明堂,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屋,屋通水,水圜宫恒,[《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三作垣。]为複道,上有楼,从西面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

又曰:元始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九百馀人助祭,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

《东观汉记》曰:元年营造明堂辟雍灵台,以即明三事不同也,前黄图云,同一物也。

【诗】梁元帝和刘尚书兼明堂斋宫诗曰:质明摄上宰,诘旦乘轺轩,四圭邸苍玉,六变舞云门,香浮郁金酒,烟绕凤皇樽,新花临御陌,春色起天园,河间献乐语,斯道媿能论。

【铭】后汉李尤明堂铭曰:布政之室,上圆下方,体则天地,在国正阳,窗闼四设流水洋洋,顺节行化,各居其房,春恤幼孤,夏进贤良,秋厉武人,冬谨关梁。

◇辟雍

《说文》

曰:辟雍,天子飨饮处也。

《五经通义》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又曰: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礼记》曰:天子辟雍,诸侯曰泮宫。

《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行礼乐,宣德化,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桓谭《新论》曰:王者作圆池,如璧形,实水其中,以圜壅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续汉书》曰:明帝永平二年,上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

《魏志》曰:明帝甘露二年,幸辟雍,命群臣令赋诗。

【赋】后汉李尤辟雍赋曰: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王公群后,卿士具集,攒罗鳞次,差池杂遝,延忠信之纯一兮,列左右之貂珰,三后八蕃,师尹群卿,加休庆德,称寿上觞,戴甫垂毕,其仪跄跄,是以乾坤所周,八极所要,夷戎蛮羌,儋耳哀牢,重译响应,抱珍来朝,南金大路,玉象犀龟。

晋傅玄辟雍乡饮酒赋曰:时皇帝亲枉万乘之尊号,以幸乎辟雍,卤簿齐列,官正其容,乃延卿士,乃命王公,定小会之常仪兮,飨殊俗而见远邦,揖让而升,有主有宾,礼虽旧制,其教惟新,若其俎豆有数,威仪翼翼,宾主百拜,贵贱修敕。酒清而不饮,肴乾而不食,及至嘒嘒笙磬,喤喤锺鼓,琴瑟安歌,德音有叙,乐而不淫,好朴尚古,四坐先迷而后悟,然后知礼教之弘普也。

【颂】陈徐陵皇太子临辟雍颂曰:臣闻天大王大,详於道德之言,天文人文,显於爻象之说,是以大君革命,黔首所以庇焉,圣人创物,文籍所以生焉,咸由此道,制为民极,莫不对越上灵,裁成庶类,济世育德,昭被昆虫,皇帝世膺下武,体资上德,握天镜而授河图,执玉衡而运乾象,皇太子耀彼重离,光兹匕鬯,仪天以行三善,俪极以照四方,惟忠惟孝,自家刑国,乃武乃文,化成天下,侍中国子祭酒新安王,宗室羽仪,衣冠准的,惟善为乐,造次必儒,粤以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诏弘宣,发论语题,摄齐升堂,抠衣即席,对扬天人,开辟大训,清言既吐,精义入神,副德爰动,音[本集音下有辞字。]锋起,问难泉涌,辩论纶之异,定伦理之疑,玉振锵锵,云浮雨布,介王奉系圣踪,驰辩秀出,信令张禹惭其师法,何晏忸其训诂,穆穆焉,洋洋焉,此实虞朝之盛德,生民之壮观者也,臣抑又闻之,鲁颂聿兴,史克宣其懿,晋雍大启,王廙逞其词,所以述休平之风,扬君上之德,轻以下才,敢为颂曰:皇运勃启,膺图受命,紫盖东临,黄旌南映,积仁累德,重明叠圣,四海无浪,三阶已平,储驾戾止,和鸾有声,弘风讲肆,崇儒肃成,丹书贵道,黄金贱籝,洙泗兴业,阙里增荣。

◇学校

《物理论》曰:学者植也。

《五经通义》曰: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

《礼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周官》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原缺,据冯校本补。]恶逆。

《尚书大传》曰:稷[《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四作耰。]鉏已藏,岁事欲毕,馀子皆学,十[御览十下有五字。]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十八始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

《汉书》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三辅旧事》曰:汉太子[《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四作学。]在长安门东书杜[御览作社。]门,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

黄图曰:礼,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东,就阳位也,去城七里,东为常满仓,食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群[御览五百三十四作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

《东观汉记》曰:光武五年,初起太学,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上自齐归,幸太学,赐博士弟子。

《续汉书》曰:明帝永平二年,上始帅群臣,养三老於辟雍,郡国县道,行饮酒礼于学校。

魏名臣奏曰:蒋济奏,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晋诸公赞曰:惠帝时,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石写经。

任豫《益州记》曰:文翁学堂,在大城南,经火灾,蜀郡太守高眹,修复缮立,图画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颂】后汉崔瑗南阳文学颂曰:昔圣人制礼乐也,将以统天理物,经国序民,立均出度,因其利而利之,俾不失其性也,故观礼则体敬,听乐则心和,然后知反其性,而正其身焉,取律於天以和声,采言於圣以成谋,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序宾旅,以悦远人,其观威仪,省祸福也,出言视听,於是乎取之,民生如何,导以礼乐,乃修礼官,奋其羽籥,我国既淳,我俗既敦,神乐民则,嘉生乃繁,无言不酬,其德宜光,先民既没,赖兹旧章,我礼既经,我乐既馨,三事不叙,莫识其形。

魏陈王曹植学宫颂曰:自五帝典绝,三王礼废,应期命世,齐贤等圣者,莫高於孔子也,故有若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诚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由也务学,名在前志,宰予昼寝,粪

土作诫,过庭之言,子弟明记,歌以咏言,文以骋志,予今不述,后贤曷识,於铄尼父,生民之杰,性与天成,该圣备艺,德伦三五,配皇作烈,玄镜独鉴,神明昭晢,仁塞宇宙,志陵云霓,学者三千,莫不俊乂,唯仁可凭,唯道足恃,钻仰弥高,请益不已。

【志】魏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曰:有汉荆州牧曰刘君,称曰:於先王为世也,则象天地,轨仪宪极,设教导化,叙经志业,用建雍泮焉,立师保焉,作为礼乐,以节其性,表陈载籍,以特其德,上知所以临下,下知所以事上,官不失守,民德无悖,然后太阶平焉,夫文学也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乃命五业从事宋哀,[当作衷。]新作文学,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赞之,降嘉礼以劝之,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母阖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馀人,於是童幼猛进,武人革面,总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继踵,川逝泉涌,亹亹如也,兢兢如也,遂训六经,讲礼物,谐八音,协律吕,修纪历,理刑法,六略咸秩,百氏备矣,天降纯嘏,有所底授,臻于我君,受命既茂,南牧是建,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宣其丕繇,厥繇伊何,四国交阻,乃赫斯威,爰整其旅,虔夷不若,屡戡寇侮,诞启洪轨,敦崇圣绪,典坟既章,礼乐咸举,济济搢绅,盛兹阶宇,祁祁髦俊,亦集爰处,和化普畅,休徵时叙,品物宣育,百穀繁芜,勋格皇穹,声被四宇。

【铭】后汉李尤太学铭曰:汉遵礼典,崇兴六艺,修周之理,埽秦之弊,褒建儒宫,广置异记,开延学者,劝以爵位。

【诏】宋傅亮立学诏曰: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於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于近代,莫不敦崇学艺,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芜,讲诵蔑闻,军旅日陈,俎豆藏器,训诱之风,将坠于地,今王略远覃,华域清晏,仰风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被儒宫,弘振国学。

【表】宋郑鲜之请立学表曰:至於洙泗之教,洋洋盈耳,所以柔渐性情,日用成器,国废胄子之教,家弛劝学之训,宜振起颓业,以回视听,接光太阳,烛之幽夜,令欣流者济津,怀宝者剖和。

梁简文帝求宁国临城二公入学表曰:臣闻瞻彼缉孤,既次良冶,相诸笋玉,犹符他山,故沮涣之水可居,邹鲁之乡为贵,下帷投斧,昔人以为精力,弃竿委麦,先哲以为美谈,伏惟陛下,弘至德之微言,阐无为之妙说,语郊讲道,不劳贾生之议,就阳启位,无待公玉之图,原得齿年国胄,随肩选造。

梁元帝请於州立学校表曰:臣闻公宫之南,四术四教,司乐成均,六诗六律,韶濩既舞,羽籥之道行焉,党塾兹备,离经之志辩焉,故不升嵩霍,岂识乾行之峻,不临溟渤,安知地载之厚,洎乎秦焚金篆,周亡玉镜,群言争乱,诸子相腾,书则夏侯欧阳,易则神输道训,诗乃齐鲁毛韩,传称邹左张夹,礼有曲台王史之异,乐有龙德赵定之殊,伏惟陛下,抚五辰而建五长,播九德而导九州,容成为历,兴景云之瑞,伶伦吹律,应黄锺之琯,拨乱反正,经武也,制礼作乐,纬文也,若非六经庖厨,百家异馔,三坟为瑚琏,五典为笙簧,岂能暴以秋阳,纡就望之景,濯以江汉,播垂天之泽。

【启】梁王僧孺为萧监利求入学启曰:窃以矫首伺飞,不如修弋,宛足念远。莫若驱〈马麃〉,故朴斫成於丹雘,筱簜资於栝羽,敢因莩末,有志庠均,为山资於一篑,学海渐其微流。

梁任昉求为刘瓛立馆启曰:昔在魏中,爰及晋始,书贵虚玄,人悦陶纵,瑚琏废泗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適,春干秋羽,委旷而弗陈,西序东胶,寂寥而谁仰,所以金鸡忘晓,玉羊失驭,神器毁於獯戎,宝历迁於干越,岂不悲欤,刘瓛澡身浴德,修行明经,贱珪璧於光阴,竟松筠於岁晚,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而困无居止,浮寓亲游,垣栋倾钻,窐衢垫侧,有朋自远,无用栖凭,皆负笈担簦,栉风沐露,瓛之器学,无谢前修,辄欲与之周旋,开馆招屈,臣第西遍,官有闲地,北拒晋山,南望通邑,虽曰人境,实少浮喧,广轮裁盈数亩,布以施立黉塾,薄艺桑麻,粗创茨宇。

【教】晋湛方生修学校教曰:贵郡之境,山秀水清,岭举云霞之摽,泽流清旷之气,荆蓝之璞,岂不在兹。

梁元帝召学生教曰:閤下,昔楚王好诗,沛王传易,犹且传之不朽,以为盛事,况吾亲承天旨,闻礼闻诗,方欲化行南国,被于西楚。

◇释奠

《礼记》曰:凡欲立学,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天子亲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適东序,释奠于先老。

又曰: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亦如之,释奠即舍菜,舍菜即祭菜,然则国子入学,以蘋蘩告诚,祀其师,以示敬道也,菜芹之属。

又曰: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习舞,天子乃率公卿,亲往视之,注云,乐官之长也,命舞者,顺万物始出地鼓舞也,将舞,必释奠於先师。

夏小正月,[按当作曰。]二月丁亥,方,[大戴记夏小正作万,此当作万。]用日,[夏小正作用入学,此有讹脱。]丁亥者,吉日也,万者,干戚舞也,学者,大学也。

晋博士戴邈议曰:周礼大胥之职,掌国子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

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

晋范坚书问冯怀曰:汉代以来,释奠先师,唯飨仲尼,不及公旦,何也,冯答曰:若如来之谈,亦当宪章尧舜文武,岂唯周公乎。

【诗】宋颜延之侍皇太子释奠宴诗曰:伊昔周储,聿光往记,思皇世哲,体元作嗣,资此夙知,降从轻志,正殿张筵,司分简日,尚度函丈,承疑奉帙,献终袭吉,即宫广宴,堂设象筵,庭宿金悬,台保兼徽,皇戚比音,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齐竟陵王萧子良侍皇太子释奠宴诗曰:霜轻流日,风送夕云,雕檐结采,绮井生文,四琏合旨,八簋舒芬。

齐王俭侍皇太子释奠宴诗曰:礼惟国幹,义实民端,身由业澡,世以教安,金镕乃器,水术伊澜,渐芳则馥,履冰固寒,瞽宗务时,泮宫善诱,咨此含生,跻彼仁寿,淳移雅缺,历兹永久,游艺莫师,独学谁友,三兆戒辰,八鸾警旦,礼迈仁周,乐超英汉,神保爰格,祝史斯赞。

梁任昉侍皇太子释奠宴诗曰:在昔归运,阻乱弘多,夷山制宇,荡海为家,风云改族,日月增华,惟神知化,在物立言,乐正雅颂,咸被后昆,告奠明祀,观道圣门,日月不息,师表常尊。

梁沈约侍皇太子释奠宴诗曰:复礼曲台,反乐宣榭,阙文内举,輶轩外驾,结朋千里,从师百舍,队典必从,阙祀咸荐,回銮献爵,摐金委奠,肆士辩仪,胥人掌县,仿佛神踪,徘徊灵睠。

又为南郡王侍太子释奠宴诗曰:陵季相沿,训随世殆,政缺雅乖,风离化改,礼亡衽席,乐沉河海,三雍靡构,四教谁采,瞻震并峻,义属重丽,横书清道,晦彼生知。

【颂】晋傅咸皇太子释奠颂曰:生而知之,上于皇储,以能而问,处实若虚,爰雕圣章,玉采是敷,乃备嘉荐,于国之雍,敬享先师,以畴圣功。

晋潘尼释奠颂曰:三光迭运,五德代微,黄精既冗,素灵乃晖,有皇承天,造我晋畿,祚以大宝,登以龙飞,圣容穆穆,侍讲訚訚,抽演微言,启发道真,采幽穷赜,温故知新,曰皇储后,体神含几,兆吉先见,知来动微。

【文】晋庾亮释奠祭孔子文曰:维咸康三年,荆豫州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圣明灵,诗书焕於唐虞,宪章盛於文武,然后黎民时雍,彝伦攸叙,幽厉颓构,玉绳绝纪,高岸为谷,六合错否,上凌夷而失教,下苟免而无耻,公以玄圣之灵,应感圆通,万物我赖,匪我求蒙,夫子既没,洪范乖流,秦虽慢道,汉聿孔修,洎我皇晋,仰钦大猷,宗圣既建,遐胄俾侯,令月吉辰,祗陈大礼,磬管锵锵,威仪济济,嘉奠既设,钦若灵规,心存凤德,尚想来仪,神其歆之,降鉴在斯。

梁元帝释奠祭孔子文曰:粤若宗师,猗欤乃圣,惟岳降神,惟天所命,上善如水,至人若镜。

又祭颜子文曰:钦哉体一,恶彼至人,乍分介石,时知落鳞,不先称宝,席上为珍,致虚守静,曲巷安贫,钦风味道,其德有邻。

梁陆倕释奠祭孔子文曰:於惟上德,是曰圣真,克明克俊,知化穷神,研几善诱,藏用显仁,利同道济,成俗教民,道尊功倍,德博化光,离经辨志,济济洋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译文

礼、祭祀、郊丘、宗庙、明堂、辟雍、学校、释奠

◇礼

《管子》说:礼是根据人的情感,遵循义的道理,而制定的规范和仪式。

《物理论》说:礼是履行的准则,是法律,意义相同但名称不同,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周礼中,大宗伯的职责是用吉礼来祭祀国家的鬼神,用凶礼来哀悼国家的忧患,用宾礼来亲近国家,用军礼来统一国家,用嘉礼来亲近万民。吉礼有十二种,凶礼有五种,宾礼有八种,军礼有五种,嘉礼有六种。

又说:太宰掌管三种礼典,用来和谐国家,统一百官,协调万民。

大司徒用五礼来防止民众的虚伪,教导他们中庸之道。

《礼记》说:礼是体,礼不齐备,就不能称为成人。

又说: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关系,解决嫌疑,区分同异,明辨是非的。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训正俗,没有礼就不完备;分争辩讼,没有礼就不能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

又说:礼是先王用来承天之道,治理人之情的,所以失去礼的人会死,得到礼的人会生。《诗经》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言偃又问:夫子极言礼,可以听听吗?孔子说:我想观察夏道,所以去了杞国,但不足以证明,我得到了夏时。我想观察殷道,所以去了宋国,但不足以证明,我得到了坤乾。

又说:人情是圣王的田地,修礼来耕种,陈义来播种,讲学来除草,本仁来聚集,播乐来安抚。

又说:礼在人身上,就像竹箭有筠,松柏有心,这两者是天下的大端,贯穿四季,不改枝叶。

又说: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大戴礼》说:礼象征五行,其义是四时,所以以四时来举,有思、有义、有节、有权。

《左传》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的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简子问:敢问什么是礼?子太叔回答说:听先大夫子产说:礼是天地的经,地之义,民之行。

又说:邾隐公来朝,子贡观察,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说:以礼观之,二公皆有亡焉,今朝贺而不度,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论语》说: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齐,民众会免于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整齐,民众会有羞耻心并且守规矩。

又说: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说:请问其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庄子》说: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在于相同,而在于治理,所以比喻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就像楂梨橘柚,味道相反,但都可口,所以礼义法度应时而变。

《孙卿子》说:人生有欲,欲则求,求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所以制礼义来养之。《慎子》说: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

《白虎通》说:所以作礼乐,乐以象天,礼以法地。

《家语》说:孔子对鲁哀公说:人之所以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

董生书说:理是天所为,文是人所为,人所为谓之礼,礼是因人情而为节文,以救其乱,堤是水的防,礼是人的防,刑防其末,礼防其本。

《礼稽命徵》说:礼的动摇,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

《汉书》说:叔孙通为高祖制汉仪十二篇。

范晔《后汉书》说: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定礼制之宜,固说: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失得,帝说: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者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乃召曹褒,诣嘉德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说: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令宜依制条,使可施行,褒於南宫东观,考正旧礼,上自天子,至於庶人,冠昏吉凶,终始制度,以为一百五十篇。

《典略》说:孔子到宋国,与弟子在树下学习,宋司马桓魋派人拔其树,孔子离开到野外。

【赋】楚荀况礼赋说:有一种大物,不是丝也不是帛,文理成章,不是日也不是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说:这是文而不采者吗?简而易知,而致有理者吗?君子所敬,小人所不敬者吗?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吗?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祭祀

《尚书大传》说:

祭祀的意思是通过观察来了解,献祭则是表达敬意,表示人的行为达到了神的层面。

《尔雅》中说:春天的祭祀叫做祠,祠的意思是供奉食物;夏天的祭祀叫做礿,因为新菜可以煮食;秋天的祭祀叫做尝,因为要品尝新收获的谷物;冬天的祭祀叫做蒸,蒸的意思是进献,进献物品给天叫做燔柴,祭祀后,堆积柴火焚烧;祭祀地叫做瘗薶,祭祀后,将祭品埋藏;祭祀山叫做庪悬,或者悬挂,将祭品放在山上;祭祀水叫做沉浮,或者沉入水中,或者浮在水面;祭祀星叫做布,将祭品散布在地上;祭祀风叫做磔,现在民间在大道中磔狗,说是为了止风,这是古代祭祀的遗风。是类和禡,是军队的祭祀,类是对上帝的祭祀,禡是在征战的地区祭祀。既伯既祷,是祭祀马,伯是马的祖先,使用马力之前,必须先祭祀马的祖先。

《广雅》中说:圆丘大坛是祭祀天的,方泽大折是祭祀地的。

《周书》中说:在南郊设立丘兆,用来祭祀上帝,配以后稷和农星,先王都参与祭祀。

《说文》中说:除恶的祭祀叫做禬,告事祈福的祭祀叫做祷,道路上的祭祀叫做犭军,以洁净的心意祭祀叫做禋,以事类祭祀神叫做禷,祭司命的祭祀叫做礻比,祭祀猪的祖先叫做礻曹,月祭叫做祽。

《周官》中说:凡是庶民不养牲畜的,祭祀时没有牲口;不耕种的,祭祀时没有谷物。

又说:血祭是祭祀社稷、五祀、五岳,埋沉是祭祀山林、川泽,以副辜祭祀四方百物,以肆献祼祭祀先王,以馈食祭祀先王。

又说:凡是阳祀,用红色的牲口,阴祀,用黑色的牲口,阴祀是在北郊。

郑玄注《周礼》中说:郁是兰草,煮来和鬯酒一起使用。

《礼记》中说:祭祀时,丰年不奢侈,凶年不节俭。

又说:祭祀不宜频繁,频繁则不敬;祭祀不宜稀疏,稀疏则懈怠。因此君子要合于天道,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霜露降临时,君子行走其中,必有凄怆之心,不是因为寒冷;春雨露水滋润时,君子行走其中,必有怵惕之心,仿佛即将见到神灵,以欢乐迎接神灵的到来,以哀伤送别神灵的离去。

又说:孟春之月,祭祀户,先祭祀脾;孟夏之月,祭祀灶,先祭祀肺;中央土,祭祀中霤,先祭祀心;孟秋之月,祭祀门,先祭祀肝;孟冬之月,祭祀行,先祭祀肾。天子祭祀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每年一次;大夫祭祀五祀,每年一次;士祭祀祖先,祭祀日在坛上,祭祀月在坎中,日在东序,月在西序,以区分幽明内外。王设立七祀,分别是司命、中霤、国行、国门、泰厉、户、灶;诸侯设立五祀,分别是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大夫设立三祀,分别是族厉、门、行;士设立二祀,分别是门、行;庶人设立一祀,或者是户,或者是灶。圣人制定祭祀的规则,凡是施法于人的就祭祀他,以死勤事的就祭祀他,以劳定国的就祭祀他,能御大灾的就祭祀他。日月星辰,是人们瞻仰的对象;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取材的地方。不属于这些类别的,不在祭祀的典章中。

《尚书》中说: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王肃注说:六宗是指所宗的对象都要洁净地祭祀,埋少牢于泰昭,祭祀时;相近于坎坛,祭祀寒暑;王宫祭祀日,夜明祭祀月,幽禜祭祀星,云禜祭祀水旱。

《诗经》中说: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穀梁传》中说:宫室不设,不可以祭祀,是因为祭祀的意义在于表达敬意,而不是享受美味。

《物理论》中说:古代尊崇祭祀,重视神灵,祭祀宗庙是为了追养祖先,祭祀天地是为了报答过去的恩德。

《论衡》中说:祭祀的意义有二,一是报功,二是修先,报功是为了勉励努力,修先是为了崇敬恩德。

《幽明录》中说:庙方四丈,不作墉道,宽五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后祭,这就是所谓的兰汤。

《尸子》中说:齐国有位穷人,给他的狗取名富,给他的儿子取名乐,正要祭祀时,进入室内,叱责道:富出去,祝祷道:不祥,家里果然有祸,长子死了,哭道:乐啊,却不自悲。

《孔丛子》中说:元和二年春天,皇帝东巡,经过鲁国,到阙里,用太牢祭祀孔子及七十弟子,演奏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岁以上的六十人。

《越绝书》中说:越王平定吴国后,春天祭祀三江,秋天祭祀五湖,因此在那时立祠,流传到后世,传之万载。

《汉书》中说:高祖年轻时,听说魏公子贤能,即位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祀魏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回来,为魏公子设置守冢五家,世世代代每年四季奉祠。

又说:元始四年,诏书祭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每年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家在南阳,也为他立祠。

又说:当初朱邑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曾任桐乡啬夫,那里的民吏爱我,一定要把我葬在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葬在桐乡西郭外,民众果然共同为他起冢,立祠祭祀,至今不绝。

《东观汉记》中说:桓谭,字君山,沛人,章帝元和年间,皇帝巡狩至沛,命令使者祭祀桓谭家,乡里非常荣耀。

又说:永平二年十一月,诏京兆右扶风,用中牢祭祀萧何霍光,出郡钱穀,给萧何子孙,在三里内的,都让他们侍祠。

又说:皇帝在黄老祠跃龙中设立祭坛,采色眩曜。

《汉旧仪》中说:皇帝祭天,紫坛帷幄,高皇帝配天,后堂下西乡,绀席也。

《左传》中说:龙出现时举行雩祭,[雩祭是祈雨的祭祀。]遇到雪霜风雨的灾害则举行禜祭。

【文】魏武帝在太尉乔玄墓前祭祀时说:昔日我年幼时,曾到您的堂室,增荣益观,都是因为您的奖助,士为知己者死,我怀此不忘。又承蒙您从容要誓,您去世后,我路过此地,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是临时戏笑之言,若非至亲之笃好,怎肯为此辞哉。

晋潘岳为诸妇祭庾新妇文说:潜形幽榇,宁神旧宇,室虚风生,床尘帷举,自我不见,载离寒暑,虽则乖隔,哀亦时叙,启殡今夕,祖行明朝,雨绝华庭,埃灭大宵,俪执箕帚,偕奉夕朝,仿佛未行,顾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

从前,怀念过去是什么样子呢?是那众多的姐妹;感慨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是我那已逝的儿子,他的形象虽已不在眼前,但他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晋朝的殷阐在祭奠王东亭的文章中说:用少牢的祭品,恭敬地献给东亭王侯的灵位。听说明亮的镜子不会蒙尘,精纯的金子能映照万物。您以美玉般的品德,辅以明智的要领,年少时就风流倜傥,举止合乎情理。您为皇家事务操劳,道义在于君子。您的忠诚内外皆知,心系万里之外,与风云契合,义气贯穿始终。自从您独居以来,时光荏苒,五年未曾相见,哪一天不在思念您呢?唉,像您这样的人,忽然随造化而去,古代的遗爱,或许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承受这凶讯,悲痛万分,感慨不已,久久不能释怀。

晋朝的殷允在祭奠徐孺子的文章中说:豫章太守殷君,恭敬地祭奠汉朝已故的聘士豫章徐先生。您资质纯正,蕴含真和,卓然高尚,道义映照南岳。您逍遥自在,万物不能干扰您的志向,穿着粗布衣服行走吟咏,高官厚禄不能改变您的快乐。您时常带着虚榻,等待金兰之交的眷顾,千里之外也能心意相通,寄托于草野的吟咏。如果不是那些超脱名利、遁世无忧的人,谁能像您这样呢?您的真诚发自内心,微小的物品也能成为重要的寄托,蘋藻这样的祭品,实际上超过了牲牢。

晋朝的王珣在祭奠徐聘士的文章中说:豫章徐先生,您陶冶于太和之中,秉承一德,藏器于高栖之地,坚定而特立独行。您的贞一足以制伏群动,纯本足以平息浮末。孔子曾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像先生这样的人,或许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限于这遥远的路途,无法亲自前来致敬,只能系念于您的灵宇,心中依依不舍。因此献上薄薄的祭品,昭示我长久以来的心意。如果神灵有知,或许会垂怜享用。

晋朝的周颖文在祭奠梁鸿的文章中说:晋隆安四年,陈郡的周颖文,用蕰藻和行潦,在梁先生的墓前祭祀。先生志向高远,超越世俗,骨秀如风霜,性情淳朴寡欲。您娶了愿意与您一同隐居的伴侣,文采绝伦,不录陪臣之列。您背负书策,游历周鲁之郊,逆旅于吴会之地,可谓高奇绝伦,孤生无人能及。后学抚牍,得人在文,忽然知命,展其坟墓,茫茫积草,仍有馀芬。从前先生经过延陵时想起季札,经过海隅时感慨连城,如果践迹而趣合,也能断金于当年。

宋朝的王僧远在祭奠颜延之的文章中说:您的气节高于叔夜,方正严于仲举,独自展翅高飞,孤风绝侣。

宋朝的陶潜在自祭文中说:丁未年,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南飞,草木黄落。我将辞别逆旅之馆,永远回归本宅。故人凄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自从我为人以来,遭遇贫困,箪瓢屡空,冬天还穿着粗布衣服。我已经通达运命,谁能不眷恋呢?我现在这样离去,可以无憾了。寿命已过百岁,身体向往隐居,从老得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葬于荒野,以安其魂。我寂寂而行,墓门萧萧,奢侈耻于宋臣,节俭笑于王孙。不贵前誉,谁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又如何。

宋朝的谢延之在祭奠屈原的文章中说:兰花芬芳却被摧折,玉石坚贞却被折断。物忌坚芳,人讳明洁。像先生这样的人,逢辰之缺。

齐朝的卞伯玉在祭奠孙叔敖的文章中说:谨以醴羞,祭奠楚令尹孙君的灵位。千年悠悠,舒荆之地,理无不通,事隔者形。尚想清尘,承风效诚。超超夫子,淡矣道情。自心伊贵,人爵靡婴。芳风如箫,清响如埙。景矣行役,言戾豫方。侧闻夫子,讬愤睢阳。灵封颓墓,丘茔榛荒。幽幽神道,为有为亡。徘徊永念,怆矣其伤。

齐朝的谢朓在为诸娣祭奠阮夫人的文章中说:婉娩嫔德,幽闲妇性。眄史弘箴,陈诗成咏。嘉言足题,清晖可映。契阔未几,音尘如昨。中景遽倾,芳荍先落。畴日交觞,享也虚荐。带上先结,握中遗扇。迸泪失声,潺湲如霰。

齐朝的孔稚珪在祭奠外兄张长史的文章中说:您的品德,高明秀挺,浩汗深度,昂藏风领。学不师古,因心则睿。筌蹄象繇,糠秕庄惠。我与夫子,分协芳金。凭风共酒,藉月同琴。

梁朝的简文帝在祭奠战亡者的文章中说: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

梁朝的徐悱妻刘氏在祭奠丈夫的文章中说:梁大同五年,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的灵位前说:您的品德礼智兼备,才华文雅并具。学问如山,辩才如河。明经擢秀,光耀朝廷,声振乡野。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含潘度陆,超终迈贾。天地初开,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传琴瑟,相酬典坟。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乾,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于今日。从军暂别,且思楼中。伯游未反,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陈朝的沈炯在祭奠梁吴郡袁府君的文章中说:宫鸣徵应,响韵相趋。桂馥兰芬,期臭在斯。道合一朝,岂忘千载。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坐啸大邦,显治巨丽。窃以不敏,出宰句吴。上郡下邑,都城接雉。虽王事靡盬,无失豫游。窥洞庭于五湖,登姑苏于九曲。身后之事,一至于斯。今者长乐未央,已夹樗里之墓。公宫鲁库,非复少昊之墟。成土一棺,未知何讬。解剑絮浆,转增歔欷。

◇郊丘

《尔雅》说:祭天叫燔柴,祭地叫瘗埋。

《广雅》说:圆丘太坛祭天,方泽太折祭地。

《周书》说:于是在南郊设立祭坛,以祭祀上帝,配以后稷农皇,先王与食。

《周官》说:大宗伯掌管天神的礼仪,用禋祀祭祀昊天上帝,用实柴祭祀日月星辰,用槱燎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又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又说: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大司乐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谓五帝及天(周礼注天字无。)日月星辰之,(周礼注作也。)王者各以夏正月祀其受命之帝於南郊也。]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祇於北郊,谓地神及社稷也,[按本句亦周礼注文,当作夹注。]又说:凡乐,圜锺为宫,黄锺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

可以通过礼仪来祭祀了,凡是音乐以函钟为宫调,太蔟为角调,姑洗为徵调,南吕为羽调,灵鼓灵鼗,孙竹制成的管乐器,空桑木制成的琴瑟,咸池的舞蹈,在夏至日,在泽中的方丘上演奏,如果音乐变化八次,那么地神都会出现,可以通过礼仪来祭祀了。

《礼记》说:郊祭,迎接长日的到来,大报天而主日,在南郊设立祭坛,选择阳位,扫地而祭,保持质朴,使用陶器和匏器,象征天地的本性,因为在郊外举行,所以称为郊祭。

又说:在郊外祭祀天帝,是为了确定天的位置。

又说:成王封周公于鲁,命令鲁公以天子的礼乐祭祀周公,因此鲁君在孟春时节乘坐大辂,戴弧韣,旗帜上有十二旒,日月图案,在郊外祭祀天帝,配以后稷,这是天子的礼仪。

《毛诗》说: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

《公羊传》说:祭祀,是推荐其时,推荐其义,不是为了享受美味。

又说:山川有能润泽百里的,天子按等级祭祀,《汉书》说:成帝初即位,丞相御史大夫桓谭上奏说,帝王的事情,没有比承天之序更重要的,承天之序,没有比郊祀更重要的,所以圣王尽心竭力,建立制度,在南郊祭天,选择阳位,在北郊埋地,象征阴。

又说:高帝入关,问秦朝祭祀什么帝,回答说白青黄赤四帝,高帝说:天有五帝而只有四帝,不知道原因,高帝说:五帝等我,为立黑帝,祭祀称为黑畤。

《汉旧仪》说:汉朝法律,每三年在云阳宫甘泉坛祭祀一次,在冬至日祭天,天神下凡,每三年在河东汾阴后土宫祭祀一次,在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现,在雍畤祭祀五帝。

又说:祭天用六采绮席,六重,上一丈,中一幅四周缘之,玉几玉饰器。

又说:桓帝祭天,居住在玄云宫,斋戒百日,登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等待天神下凡,见到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都是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桓帝在竹宫中,不到坛所,甘泉台距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桓帝已来所祭天的圆丘。

又说:在河东汾阴后土宫祭地,宫曲入河,古时祭地的泽中方丘,礼仪如祭天。

《五经通义》说:王者祭祀天地为何,王者以父事天,以母事地,所以以子道祭祀,祭祀日以丁与辛为何,丁者,反覆自丁宁也,辛者,自克辛也。

《后汉书》说:灵帝建宁二年,迎接黄郊之气,在洛水西桥,遇到暴风雨,导从卤部车或发盖,百官淋湿,还未到郊外。

贺循上郊坛制度说:汉旧仪,南郊圆坛八陛,在宫南七里,北郊方坛四陛,在城北四里,依汉故事,柴在坛二十步,高二丈,大二丈。

【赋】晋郭璞南郊赋说:此时正值青阳,日在方旭,我将受命于灵坛,改步而鸣玉,升金轩,抚太仆,扬六鸾,齐八騄,列五幡于一元,靡日月于黄屋,矫陵乌以侦候,整豹尾于后属,于是造旷场,戾坛庭,百寮山立,万乘云萦,延祝史,肆玉牲,登圆丘,揖太清,礼群望,告皇灵,天澄其气,日朗其精,飞廉鼓舞于八维,丰隆击节于九冥,祝融穆清而肃侍,阳侯澹以中停,郊寰之内,区域之外,雕题卉服,被发左带,骏奔在坛,不期而会,瓘瓘群辟,蚩蚩黎庶,翘怀圣猷,思我王度,事崇其简,服尚其素,化无不融,万物自鼓,振西北之绝维,隆东南之桡柱,廓清紫衢,电扫神宇,风马桂林,抗旌林圃,五岳不足以题其勋,九韶不足以赞其舞。

【颂】梁简文帝南郊颂说:臣闻唯天为大,圣人敬其德,知几其神,至人契其道,故龙宫弱言之后,合揆于苍旻,鸟纪垂衣之君,昭格于上帝,皇帝之御天下也,纬天维,理地轴,移浇风于末俗,反淳正于区中,化不言而先显,教不言而已肃,九垓同轨,四海无波,尘清世晏,苍兕无所用其武功,运谧时雍,鸳鹭咸并修其文德,玉门罢候,紫塞沉烽,画一之政,万代表于时和,三章之律,百姓沐于仁寿,于是隆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黄支,头飞鼻饮,自西自南,无思不服,由是嘉祥被,众瑞发,金人泽马,丹甑玉鸡,三角九尾,四肩六足,参差于郊薮,布濩于宫闱,乃以恭肃神祇,理通孝敬,江左以来,爽垲未辟,爰命将作,揆日载营,三灵叶响,百工咸事,宛如神造,俨类仙居,五达四通,廓郊弥泽,南瞻重岳,北眺芒岭,东临灞浐,西望旧丰,纡馀委蛇,丘陵起伏,澎湃峣屼,山川异态,飞梁邃宇,洞烛空悬,紫殿仙宫,霞褰鸟翥。

【表】梁简文帝上南郊颂表说:虽周郊南甸,宗伯之官徒设,汉兴北畤,夤恪之道未隆,而体元含极,先后弗违,典盛望禋,理通孝敬,絜静之礼载光,禘郊之风斯洽,昔东平琅邪,著藻炎德,临淄中山,摛文魏美。

【启】梁元帝庆南郊启说:大裘而冕,陶匏以质,黄锺既奏,云门斯舞,乐谐六变,歌陈九德,感天动神,式展诚敬。

◇宗庙

《尚书大传》说:庙者,貌也,其以貌言之也。

《释名》说: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礼记》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远庙为祧,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去墠为鬼,自祧以下皆庙。

又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巩言}脯曰尹祭,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稷曰明粢,稻曰嘉疏,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又说:当七庙五庙之无虚主,唯祫祭于祖,为无主尔。

又说:夏六月,以

馥郁的香气,淡淡的桂花酒清香,银堂中日影渐渐消失,玉座上舞衣轻盈。

陈张正见行经季子庙时作诗说:延州的高风亮节传扬远方,世代祭祀的芬芳转移,土地断绝了遗金之路,松树悲叹悬挂的剑枝,野藤侵入了沸井,山雨湿润了苔藓覆盖的碑石,另有观风之处,乐声奏响却无人知晓。

隋朝江总在卞山楚庙作诗说:蘋藻祈求明德,倚靠船桨在岩阿休息,忽然听到鸟鸣迎接黎明,不再是楚宫的歌声,闲阶上割除宿荠,古木上断落的悬萝,帷堂寂静易晚,桴鼓自相和鸣,威祀流传百世,英威之言又有几何。

又摄官梁小庙时作诗说:往昔游衣之地,今日荐樱之时,宪章确实有变革,岁月难以思量,故人独有之子,官联更在此处,虚檐上静立的暮雀,洞户中映照的光丝,平生又能有几回,语事必伤悲。

【颂】魏陈王曹植在孔子庙颂中说:修复旧庙,丰其甍宇,莘莘学徒,安居乐业,王教既备,群小迅速退却,鲁道因此兴盛,永作宪矩,洪声登遐,神祇来祜,休徵杂沓,瑞我邦家,内光区域,外被荒遐。

【文】宋谢惠连在祭禹庙文中说:谨遣左曹掾,奉上水土之羞,敬荐夏帝之灵,咨圣继天,载诞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微,运此宏谟,恤彼民忧,身劳五岳,形疲九州,呱呱弗顾,虔虔是钦,物贵尺璧,我重寸阴,乃锡玄圭,以告成功,虞数既改,夏德乃隆,临朝总政,巡国观风,淹留稽岭,乃徂行宫,恭司皇役,敬属晖融,神且略荐,乃昭其忠。

梁王僧孺在武帝祭禹庙文中说:惟帝禀图上昊,贻则下民,五声穷听,四乘兼往,轻璧惜景,既舍冠履,爱人忘我,不顾胼胝,下车以泣,事深罪己,凭舟靡惧,义存拯物,盛业方来,遗神如在,爱被昆虫,理有好生之德,事安菲素,固无厚味之求,是用黍稷非馨,蘋蘩以荐,克诚斯飨,凭心可答。

◇明堂

《释名》中说:明堂,明堂高显貌也。

《大戴礼》中说:明堂者,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明诸侯尊卑也,外水名曰辟雍,总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周礼》中说:夏后氏大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度有九尺之筵。

《周书》中说: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室中方六十尺,牖高三尺,门方十六尺,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庙,左为左个,右为右个,五经要义,以大室经为太室,《孝经援神契》中说: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在国之阳。

桓谭《新论》中说:王者造明堂,上圆下方,以象天地,为四方堂,各从其色,以郊四方,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黄图说:明堂者,明天地之堂也,所以顺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辟雍圆如璧,雍所以异水名同事,其实一也。

《礼记》中说: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

《三礼图》中说:明堂者,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秦为九室,十二室阶,各有所居。

《尸子》中说: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

《管子》中说:黄帝立明堂之议,舜有告善之旌,汤有总街之匡,武王有灵台之候。

蔡邕《月令论》中说:明堂者,天子太庙也,所以宗祀而配上帝,明天气,统万物也。

徐虔《明堂议》中说:明堂在国之阳,国门外,一堂五室,四门八阶。

许慎《五经异义》中说:明堂在国之阳,七里之内,八窗四闼,以地,就阳位也。

《五经释例》中说:告朔行正,谓之明堂,蔡邕礼乐志中说:孝武封岱宗,立明堂於太山汶上。

《礼论》中说:或以明堂者文王庙,周时往合和,蒿茂大,以为宫社,名为蒿宫。

《礼含文嘉》中说: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章有道也。

《白虎通》中说:礼三老於明堂,所以教诸侯孝,礼五更於太学,所以教诸侯悌。

《淮南子》中说: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雾露,不能入也,所以飨上帝,礼鬼神,示人知节也。

《家语》中说: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之牖,有尧舜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又曰: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国焉。

《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召范蠡而问,孤窃自欲以今日一登上明堂,布恩致令,以抚百姓也。

《汉书》中说:上欲治明堂,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屋,屋通水,水圜宫恒,为複道,上有楼,从西面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

又曰:元始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九百馀人助祭,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

《东观汉记》中说:元年营造明堂辟雍灵台,以即明三事不同也,前黄图云,同一物也。

【诗】梁元帝和刘尚书兼明堂斋宫诗中说:质明摄上宰,诘旦乘轺轩,四圭邸苍玉,六变舞云门,香浮郁金酒,烟绕凤皇樽,新花临御陌,春色起天园,河间献乐语,斯道媿能论。

【铭】后汉李尤明堂铭中说:布政之室,上圆下方,体则天地,在国正阳,窗闼四设流水洋洋,顺节行化,各居其房,春恤幼孤,夏进贤良,秋厉武人,冬谨关梁。

◇辟雍

《说文》

说:辟雍是天子举行宴会的地方。

《五经通义》说:天子设立辟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举行礼乐,宣扬德化,教导天下的人,使他们成为士君子,供养三老,侍奉五更,与诸侯行礼的地方。

又说:诸侯不能看到四方,所以缺少东边和南边,只有天子的一半,所以称为泮宫。

《礼记》说: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

《白虎通》说:天子设立辟雍,举行礼乐,宣扬德化,辟雍的形状像璧,圆形象征天,雍之以水,象征教化流行。

桓谭《新论》说:王者建造圆形水池,形状像璧,里面装满水,用圆形围起来,称为辟雍,意思是它上承天地,颁布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续汉书》说:明帝永平二年,皇帝率领群臣,亲自供养三老五更于辟雍,举行大射之礼。

《魏志》说:明帝甘露二年,皇帝到辟雍,命令群臣赋诗。

【赋】后汉李尤的《辟雍赋》说:辟雍巍峨,规矩圆方,台阶有序,门窗对称,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的德化由此匡正,王公群后,卿士齐聚,排列有序,延忠信之纯一,列左右之貂珰,三后八蕃,师尹群卿,加休庆德,称寿上觞,戴甫垂毕,其仪跄跄,因此乾坤所周,八极所要,夷戎蛮羌,儋耳哀牢,重译响应,抱珍来朝,南金大路,玉象犀龟。

晋傅玄的《辟雍乡饮酒赋》说:当时皇帝亲自以万乘之尊号,来到辟雍,卤簿齐列,官正其容,于是延请卿士,命令王公,定小会之常仪,飨殊俗而见远邦,揖让而升,有主有宾,礼虽旧制,其教惟新,若其俎豆有数,威仪翼翼,宾主百拜,贵贱修敕。酒清而不饮,肴乾而不食,及至嘒嘒笙磬,喤喤锺鼓,琴瑟安歌,德音有叙,乐而不淫,好朴尚古,四坐先迷而后悟,然后知礼教之弘普也。

【颂】陈徐陵的《皇太子临辟雍颂》说:臣听说天大王大,详於道德之言,天文人文,显於爻象之说,因此大君革命,黔首所以庇焉,圣人创物,文籍所以生焉,咸由此道,制为民极,莫不对越上灵,裁成庶类,济世育德,昭被昆虫,皇帝世膺下武,体资上德,握天镜而授河图,执玉衡而运乾象,皇太子耀彼重离,光兹匕鬯,仪天以行三善,俪极以照四方,惟忠惟孝,自家刑国,乃武乃文,化成天下,侍中国子祭酒新安王,宗室羽仪,衣冠准的,惟善为乐,造次必儒,粤以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诏弘宣,发论语题,摄齐升堂,抠衣即席,对扬天人,开辟大训,清言既吐,精义入神,副德爰动,音锋起,问难泉涌,辩论纶之异,定伦理之疑,玉振锵锵,云浮雨布,介王奉系圣踪,驰辩秀出,信令张禹惭其师法,何晏忸其训诂,穆穆焉,洋洋焉,此实虞朝之盛德,生民之壮观者也,臣抑又闻之,鲁颂聿兴,史克宣其懿,晋雍大启,王廙逞其词,所以述休平之风,扬君上之德,轻以下才,敢为颂曰:皇运勃启,膺图受命,紫盖东临,黄旌南映,积仁累德,重明叠圣,四海无浪,三阶已平,储驾戾止,和鸾有声,弘风讲肆,崇儒肃成,丹书贵道,黄金贱籝,洙泗兴业,阙里增荣。

◇学校

《物理论》说:学者是植根于学问的人。

《五经通义》说:三王教化的宫殿,总称为学。

《礼记》说:古代的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周官》说:师氏用三德教导国子,一是至德,作为道的根本,二是敏德,作为行的根本,三是孝德,以知恶逆。

《尚书大传》说:稷鉏已藏,岁事欲毕,馀子皆学,十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十八始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

《汉书》说: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三辅旧事》说:汉太子在长安门东书杜门,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

黄图说:礼,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东,就阳位也,去城七里,东为常满仓,食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群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

《东观汉记》说:光武五年,初起太学,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上自齐归,幸太学,赐博士弟子。

《续汉书》说:明帝永平二年,上始帅群臣,养三老於辟雍,郡国县道,行饮酒礼于学校。

魏名臣奏说:蒋济奏,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晋诸公赞说:惠帝时,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石写经。

任豫《益州记》说:文翁学堂,在大城南,经火灾,蜀郡太守高眹,修复缮立,图画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颂】后汉崔瑗的《南阳文学颂》说:昔圣人制礼乐也,将以统天理物,经国序民,立均出度,因其利而利之,俾不失其性也,故观礼则体敬,听乐则心和,然后知反其性,而正其身焉,取律於天以和声,采言於圣以成谋,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序宾旅,以悦远人,其观威仪,省祸福也,出言视听,於是乎取之,民生如何,导以礼乐,乃修礼官,奋其羽籥,我国既淳,我俗既敦,神乐民则,嘉生乃繁,无言不酬,其德宜光,先民既没,赖兹旧章,我礼既经,我乐既馨,三事不叙,莫识其形。

魏陈王曹植的《学宫颂》说:自五帝典绝,三王礼废,应期命世,齐贤等圣者,莫高於孔子也,故有若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诚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由也务学,名在前志,宰予昼寝,粪

土地作为告诫,经过庭院的言语,子弟们要明确记住,用歌来咏唱言语,用文来表达志向,如果我现在不记述,后人又怎能知道呢?啊,伟大的孔子,人民的杰出代表,他的天性与天相合,具备了圣人的技艺,德行与三皇五帝相配,与皇天相匹配,他的玄镜独照,神明昭然,仁德充满宇宙,志向超越云霓,学者三千,无不才华横溢,唯有仁德可以依靠,唯有道义足以依赖,钻研越深,请求越多。

【志】魏王粲的《荆州文学记官志》说:汉朝的荆州牧刘君说:在先王的时代,效法天地,遵循礼仪,设立教化,叙述经典,建立学校,设立师保,制作礼乐,以节制性情,陈述典籍,以彰显德行,上知如何治理下民,下知如何侍奉上级,官员不失职守,民众德行不悖,然后天下太平。文学是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于是命令五业从事宋哀(应为宋衷)新建文学,延请朋友,宣扬德音以赞美,降下嘉礼以劝勉,五年之间,教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母阖等人,背着书卷,带着器物,从远方而来,有三百多人,于是童幼猛进,武人改过自新,总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继踵,川逝泉涌,勤奋不懈,兢兢业业,于是训导六经,讲解礼仪,和谐八音,协和律吕,修定历法,整理刑法,六略皆有序,百家皆备,天降纯嘏,有所授受,达到我君,受命既茂,南牧是建,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宣扬其大业,其大业为何,四国交阻,于是显赫威势,整顿军队,虔夷不若,屡次平定寇侮,开启洪轨,敦崇圣绪,典坟既章,礼乐咸举,济济搢绅,盛兹阶宇,祁祁髦俊,亦集爰处,和化普畅,休徵时叙,品物宣育,百穀繁芜,勋格皇穹,声被四宇。

【铭】后汉李尤的《太学铭》说:汉朝遵循礼典,崇兴六艺,修周之理,扫除秦之弊,褒建儒宫,广置异记,开延学者,劝以爵位。

【诏】宋傅亮的《立学诏》说:古代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发蒙启滞,咸必由之,故自盛王,迄于近代,莫不敦崇学艺,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芜,讲诵蔑闻,军旅日陈,俎豆藏器,训诱之风,将坠于地,今王略远覃,华域清晏,仰风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被儒宫,弘振国学。

【表】宋郑鲜之的《请立学表》说:至于洙泗之教,洋洋盈耳,所以柔渐性情,日用成器,国废胄子之教,家弛劝学之训,宜振起颓业,以回视听,接光太阳,烛之幽夜,令欣流者济津,怀宝者剖和。

梁简文帝的《求宁国临城二公入学表》说:臣闻瞻彼缉孤,既次良冶,相诸笋玉,犹符他山,故沮涣之水可居,邹鲁之乡为贵,下帷投斧,昔人以为精力,弃竿委麦,先哲以为美谈,伏惟陛下,弘至德之微言,阐无为之妙说,语郊讲道,不劳贾生之议,就阳启位,无待公玉之图,原得齿年国胄,随肩选造。

梁元帝的《请於州立学校表》说:臣闻公宫之南,四术四教,司乐成均,六诗六律,韶濩既舞,羽籥之道行焉,党塾兹备,离经之志辩焉,故不升嵩霍,岂识乾行之峻,不临溟渤,安知地载之厚,洎乎秦焚金篆,周亡玉镜,群言争乱,诸子相腾,书则夏侯欧阳,易则神输道训,诗乃齐鲁毛韩,传称邹左张夹,礼有曲台王史之异,乐有龙德赵定之殊,伏惟陛下,抚五辰而建五长,播九德而导九州,容成为历,兴景云之瑞,伶伦吹律,应黄锺之琯,拨乱反正,经武也,制礼作乐,纬文也,若非六经庖厨,百家异馔,三坟为瑚琏,五典为笙簧,岂能暴以秋阳,纡就望之景,濯以江汉,播垂天之泽。

【启】梁王僧孺的《为萧监利求入学启》说:窃以矫首伺飞,不如修弋,宛足念远。莫若驱〈马麃〉,故朴斫成於丹雘,筱簜资於栝羽,敢因莩末,有志庠均,为山资於一篑,学海渐其微流。

梁任昉的《求为刘瓛立馆启》说:昔在魏中,爰及晋始,书贵虚玄,人悦陶纵,瑚琏废泗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適,春干秋羽,委旷而弗陈,西序东胶,寂寥而谁仰,所以金鸡忘晓,玉羊失驭,神器毁於獯戎,宝历迁於干越,岂不悲欤,刘瓛澡身浴德,修行明经,贱珪璧於光阴,竟松筠於岁晚,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而困无居止,浮寓亲游,垣栋倾钻,窐衢垫侧,有朋自远,无用栖凭,皆负笈担簦,栉风沐露,瓛之器学,无谢前修,辄欲与之周旋,开馆招屈,臣第西遍,官有闲地,北拒晋山,南望通邑,虽曰人境,实少浮喧,广轮裁盈数亩,布以施立黉塾,薄艺桑麻,粗创茨宇。

【教】晋湛方生的《修学校教》说:贵郡之境,山秀水清,岭举云霞之摽,泽流清旷之气,荆蓝之璞,岂不在兹。

梁元帝的《召学生教》说:閤下,昔楚王好诗,沛王传易,犹且传之不朽,以为盛事,况吾亲承天旨,闻礼闻诗,方欲化行南国,被于西楚。

◇释奠

《礼记》说:凡欲立学,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天子亲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適东序,释奠于先老。

又说: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亦如之,释奠即舍菜,舍菜即祭菜,然则国子入学,以蘋蘩告诚,祀其师,以示敬道也,菜芹之属。

又说: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习舞,天子乃率公卿,亲往视之,注云,乐官之长也,命舞者,顺万物始出地鼓舞也,将舞,必释奠於先师。

夏小正月,[按当作曰。]二月丁亥,方,[大戴记夏小正作万,此当作万。]用日,[夏小正作用入学,此有讹脱。]丁亥者,吉日也,万者,干戚舞也,学者,大学也。

晋博士戴邈议曰:周礼大胥之职,掌国子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

舍去繁琐的礼仪,合舞庆祝,秋天颁发学业,合声歌唱。

晋朝的范坚写信问冯怀说:自汉代以来,祭祀先师时,只祭祀孔子,不祭祀周公,这是为什么呢?冯怀回答说: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那么也应该效法尧、舜、文王、武王,岂止是周公呢?

【诗】宋朝的颜延之在侍奉皇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昔日周朝的储君,光辉照耀历史,思念皇室的哲人,继承大统,凭借早年的智慧,放下轻浮的志向,正殿设宴,司仪选择吉日,尚度函丈,承疑奉帙,献终袭吉,即宫广宴,堂设象筵,庭宿金悬,台保兼徽,皇戚比音,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在侍奉皇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霜轻流日,风送夕云,雕檐结采,绮井生文,四琏合旨,八簋舒芬。

齐朝的王俭在侍奉皇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礼是国家的根本,义是民众的准则,修身由学业洗涤,世界因教育而安定,金镕乃器,水术伊澜,渐芳则馥,履冰固寒,瞽宗务时,泮宫善诱,咨此含生,跻彼仁寿,淳移雅缺,历兹永久,游艺莫师,独学谁友,三兆戒辰,八鸾警旦,礼迈仁周,乐超英汉,神保爰格,祝史斯赞。

梁朝的任昉在侍奉皇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在过去的历史中,遭遇了许多混乱,夷山制宇,荡海为家,风云改族,日月增华,只有神明知道变化,在事物中确立言论,乐正雅颂,都被后人传颂,告奠明祀,观道圣门,日月不息,师表常尊。

梁朝的沈约在侍奉皇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复礼曲台,反乐宣榭,阙文内举,輶轩外驾,结朋千里,从师百舍,队典必从,阙祀咸荐,回銮献爵,摐金委奠,肆士辩仪,胥人掌县,仿佛神踪,徘徊灵睠。

又为南郡王侍太子释奠宴会上作诗说:陵季相沿,训随世殆,政缺雅乖,风离化改,礼亡衽席,乐沉河海,三雍靡构,四教谁采,瞻震并峻,义属重丽,横书清道,晦彼生知。

【颂】晋朝的傅咸在皇太子释奠颂中说:生而知之,上于皇储,以能而问,处实若虚,爰雕圣章,玉采是敷,乃备嘉荐,于国之雍,敬享先师,以畴圣功。

晋朝的潘尼在释奠颂中说:三光迭运,五德代微,黄精既冗,素灵乃晖,有皇承天,造我晋畿,祚以大宝,登以龙飞,圣容穆穆,侍讲訚訚,抽演微言,启发道真,采幽穷赜,温故知新,曰皇储后,体神含几,兆吉先见,知来动微。

【文】晋朝的庾亮在释奠祭孔子文中说:咸康三年,荆豫州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圣明灵,诗书焕於唐虞,宪章盛於文武,然后黎民时雍,彝伦攸叙,幽厉颓构,玉绳绝纪,高岸为谷,六合错否,上凌夷而失教,下苟免而无耻,公以玄圣之灵,应感圆通,万物我赖,匪我求蒙,夫子既没,洪范乖流,秦虽慢道,汉聿孔修,洎我皇晋,仰钦大猷,宗圣既建,遐胄俾侯,令月吉辰,祗陈大礼,磬管锵锵,威仪济济,嘉奠既设,钦若灵规,心存凤德,尚想来仪,神其歆之,降鉴在斯。

梁朝的元帝在释奠祭孔子文中说:粤若宗师,猗欤乃圣,惟岳降神,惟天所命,上善如水,至人若镜。

又在祭颜子文中说:钦哉体一,恶彼至人,乍分介石,时知落鳞,不先称宝,席上为珍,致虚守静,曲巷安贫,钦风味道,其德有邻。

梁朝的陆倕在释奠祭孔子文中说:於惟上德,是曰圣真,克明克俊,知化穷神,研几善诱,藏用显仁,利同道济,成俗教民,道尊功倍,德博化光,离经辨志,济济洋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注解

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婚丧、朝聘、军旅等。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祭祀:祭祀是古代中国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仪式向神灵、祖先表达敬意和祈求保佑。祭祀活动通常包括献祭、祈祷等环节。

郊丘:郊丘是古代中国祭祀天地的场所,通常位于都城之外。郊祭是天子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的崇拜。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尊崇。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要仪式和发布政令的场所,象征天子的权威和国家的秩序。

辟雍:古代天子举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人的场所,象征教化流行,形制上模仿璧的圆形,周围环水,象征天圆地方。

学校:学校是古代中国进行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场所,通常由官府或私人设立。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经典、礼仪、音乐等。

释奠:古代学校中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通常在春秋两季举行,以示对先师的尊敬和学习的重要性。

祭:祭祀,古代宗教仪式,用以表达对神灵、祖先的尊敬和祈求。

祠:春祭,古代春季举行的祭祀活动,用以祈求丰收。

礿:夏祭,古代夏季举行的祭祀活动,新菜可汋,意指用新收获的蔬菜进行祭祀。

尝:秋祭,古代秋季举行的祭祀活动,尝新穀也,意指品尝新收获的谷物。

蒸:冬祭,古代冬季举行的祭祀活动,蒸,进也,意指进献物品。

燔柴:祭天的一种方式,积薪焚之,象征将祭品献给天神。

瘗薶:祭地的一种方式,埋藏祭品,象征将祭品献给地神。

庪悬:祭山的一种方式,将祭品悬挂或放置在山中。

沉浮:祭水的一种方式,将祭品沉入水中或浮于水面。

布:祭星的一种方式,将祭品散布于地。

磔:祭风的一种方式,磔狗以止风,象征驱散不祥之风。

类:师祭,类於上帝,意指祭祀神灵。

禡:师祭,禡於所征之地,意指在征战中祭祀神灵。

伯:马祖,将用马力,必先祭其祖也,意指祭祀马祖以祈求马力。

圆丘大坛:祭天的场所,圆丘象征天,大坛为祭祀的高台。

方泽大折:祭地的场所,方泽象征地,大折为祭祀的场所。

禬:除恶之祭,告事示福曰祷,意指通过祭祀去除邪恶,祈求福祉。

犭军:道上之祭,意指在道路上举行的祭祀活动。

禋:絜意以享曰禋,意指以洁净的心意进行祭祀。

禷:以事类祭神曰禷,意指根据事务类别进行祭祀。

礻比:祭司命曰礻比,意指祭祀司命神。

礻曹:祭豕先曰礻曹,意指祭祀猪神。

祽:月祭曰祽,意指每月的祭祀活动。

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埋沉祭山林川泽,意指用血进行祭祀,象征生命的献祭。

副辜:祭四方百物,以副辜祭四方百物,意指祭祀四方神灵和百物。

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意指通过献祭和祼享来祭祀先王。

骍牲:阳祀用骍牲毛之,意指用红色的牲畜进行阳祀。

黝牲:阴祀用黝牲毛之,意指用黑色的牲畜进行阴祀。

郁:兰也,煮之和鬯酒也,意指用兰草煮制鬯酒,用于祭祀。

春禘秋尝: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意指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

孟春:孟春之月,其祀户,祭先脾,意指春季的第一个月,祭祀户神,祭品为脾脏。

孟夏: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祭祀灶神,祭品为肺脏。

中央土:中央土,其祀中霤,祭先心,意指中央土地的祭祀,祭品为心脏。

孟秋:孟秋之月,其祀门,祭先肝,意指秋季的第一个月,祭祀门神,祭品为肝脏。

孟冬: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意指冬季的第一个月,祭祀行神,祭品为肾脏。

七祀: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行,曰国门,曰泰厉,曰户,曰灶,意指王者设立的七种祭祀活动。

五祀:诸侯五祀,曰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意指诸侯设立的五种祭祀活动。

三祀:大夫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意指大夫设立的三种祭祀活动。

二祀:士二祀,曰门,曰行,意指士设立的两种祭祀活动。

一祀:庶人一祀,曰或亡户,或立灶,意指庶人设立的一种祭祀活动。

六宗:六宗者,所宗者皆絜祀之,意指六种主要的祭祀对象。

泰昭: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意指在泰昭埋藏少牢进行祭祀。

坎坛: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意指在坎坛附近进行寒暑祭祀。

王宫:王宫祭日也,意指在王宫进行日祭。

夜明:夜明祭月也,意指在夜晚进行月祭。

幽禜:幽禜祭星也,意指在幽暗处进行星祭。

云禜:云禜祭水旱也,意指在云中进行水旱祭祀。

以享以祀: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意指通过祭祀来祈求福祉。

宫室不设:宫室不设,不可以祭者,荐其义也,意指宫室未建成时,不能进行祭祀。

追养:祭宗庙,追养也,意指通过祭祀宗庙来追思和供养祖先。

报往:祭天地,报往也,意指通过祭祀天地来报答过去的恩德。

报功:报功以勉力,意指通过祭祀来报答功绩,激励努力。

修先:脩先以崇恩也,意指通过祭祀来修习先人的恩德。

兰汤:斋者煮以沐浴后祭,所谓兰汤,意指用兰草煮制的汤水进行沐浴后祭祀。

富出: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祸,意指祭祀时呼唤财富,却带来不祥。

乐乎:乐乎,而不自悲也,意指祭祀时呼唤快乐,却无法摆脱悲伤。

太牢: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弟子,意指用太牢(牛、羊、猪)祭祀孔子及其弟子。

三江:春祭三江,意指春季祭祀三江。

五湖:秋祭五湖,意指秋季祭祀五湖。

守冢:为公子置守冢五家,意指为公子设立五家守墓人。

奉祠:世世以岁四时奉祠,意指世代在四季进行祭祀。

百辟卿士: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意指祭祀对民众有益的百辟卿士。

文翁:蜀郡以文翁,意指蜀郡以文翁为祭祀对象。

召父:九江以召父应,意指九江以召父为祭祀对象。

桐乡:必葬桐乡,意指必须葬在桐乡。

啬夫:我故为桐乡啬夫,意指我曾是桐乡的啬夫(地方官员)。

中牢:以中牢祀萧何霍光,意指用中牢(羊、猪)祭祀萧何和霍光。

黄老祠:皇帝立黄老祠跃龙中,意指皇帝在跃龙中设立黄老祠。

紫坛:皇帝祭天,紫坛帷幄,意指皇帝祭天时使用的紫色祭坛和帷幄。

雩:龙见而雩,意指龙出现时进行祈雨祭祀。

禜:雪霜风雨之灾则禜之,意指在雪霜风雨灾害时进行禜祭。

太尉:魏武帝祠太尉乔玄墓文,意指魏武帝祭祀太尉乔玄的墓文。

斗酒只鸡: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意指不用斗酒和只鸡进行祭祀。

潜形幽榇:潜形幽榇,宁神旧宇,意指将遗体安放在幽暗的棺木中,使灵魂安宁。

祖行:祖行明朝,意指在明天早晨进行祖祭。

俪执箕帚:俪执箕帚,偕奉夕朝,意指夫妻共同执掌家务,早晚奉祀。

函锺:古代乐器,用于祭祀仪式中,象征着和谐与秩序。

太蔟:古代音律之一,属于角音,代表春季和东方。

姑洗:古代音律之一,属于徵音,代表夏季和南方。

南吕:古代音律之一,属于羽音,代表秋季和西方。

灵鼓灵鼗:古代祭祀用的鼓和鼗,用于召唤神灵。

孙竹之管:用孙竹制成的管乐器,用于祭祀音乐。

空桑之琴瑟:古代琴瑟,用于祭祀仪式中,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

咸池之舞:古代祭祀舞蹈,用于祭祀天地神灵。

地祇:地神,古代祭祀的对象之一。

郊之祭: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仪式,主要用于祭祀天地。

陶匏:古代祭祀用的陶制器皿,象征着天地的质朴。

昊天有成命:指天命,古代认为天有意志,能决定国家的兴衰。

五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五位天帝,分别代表五行和五方。

云阳宫甘泉坛:汉代祭祀天神的场所,位于云阳宫。

六采绮席:古代祭祀用的彩色席子,象征着天地的多彩。

玄云宫:汉代祭祀天神的宫殿,位于甘泉。

圆丘:古代祭祀天神的圆形祭坛。

方丘:古代祭祀地神的方形祭坛。

五经通义:古代解释五经的著作,涉及礼仪、祭祀等内容。

南郊圆坛:古代祭祀天神的圆形祭坛,位于南郊。

北郊方坛:古代祭祀地神的方形祭坛,位于北郊。

禘礼:古代祭祀祖先的一种大礼,通常每五年举行一次,用以祭祀远祖。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是最高级别的宗庙。

玉豆雕篹:玉豆指用玉制成的盛放祭品的器皿,雕篹则指雕刻精美的竹制盛器。

玉盏:用玉制成的酒杯,用于祭祀时盛酒。

祫:古代祭祀祖先的一种礼仪,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用以祭祀近祖。

瑶爵:用美玉装饰的酒杯,用于祭祀或宴请宾客时使用。

灌玉:指用玉制的圭瓒进行祭祀仪式中的灌礼,圭瓒是一种祭祀用的玉器。

祼事: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指将酒洒在地上以祭神。

虞:古代祭祀的一种,用于祭祀新逝的祖先。

祏:宗庙中供奉祖先的木制神主牌位。

昭穆:古代宗庙中祖先牌位的排列顺序,昭指父辈,穆指子辈,用以区分长幼尊卑。

木主:宗庙中供奉祖先的木制牌位,象征祖先的神灵。

閟宫: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特指祭祀姜嫄的庙宇。

清庙:祭祀文王的庙宇,象征文王的清明之德。

纯嘏:指纯粹的福气。

酎金: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酒,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

甸服:古代祭祀的一种,指每日进行的祭祀活动。

禹庙:祭祀大禹的庙宇,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孔子庙: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季子庙:古代祭祀季子的庙宇,季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

张子房庙:祭祀张良的庙宇,张良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

汉高庙: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庙宇。

敬亭庙:祭祀敬亭山神的庙宇。

七里庙:祭祀七里山神的庙宇。

伍相庙:祭祀伍子胥的庙宇,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

夏禹庙:祭祀大禹的庙宇。

老子庙:祭祀老子的庙宇,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西门豹庙:祭祀西门豹的庙宇,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名臣。

麓山庙:祭祀麓山山神的庙宇。

馥:形容香气浓郁,常用于描述花香或酒香。

桂樽:指用桂花装饰的酒樽,象征高雅和纯洁。

银堂:指装饰华丽的殿堂,常用来形容宫殿或庙宇。

玉座:指用玉石装饰的座位,象征尊贵和权威。

卞山楚庙:位于卞山的楚国庙宇,卞山在今江苏省境内。

梁小庙:梁国的小型庙宇,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泮宫:诸侯的学宫,因诸侯不得观四方,故其学宫缺东以南,形制上只有辟雍的一半。

三老五更:古代尊老敬贤的象征,三老指德高望重的老人,五更指五种德行高尚的老人。

大射之礼:古代天子举行的一种射箭礼仪,用以选拔人才和展示武德。

槐市:汉代太学附近的市场,因种有槐树而得名,是学生们买卖书籍和乐器的场所。

文翁学堂: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学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

土作诫:古代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土地劳作来培养子弟的品德和意志。

过庭之言:指孔子在庭院中对弟子的教诲,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子弟明记:指子弟们要牢记先辈的教诲和训诫。

歌以咏言:通过歌唱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古代教育的一种方式。

文以骋志: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志向和抱负。

於铄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意为伟大的孔子。

生民之杰:指孔子是民众中的杰出人物。

性与天成:指孔子的品德和才能是天生的。

该圣备艺:指孔子具备圣人的品德和多种才能。

德伦三五:指孔子的德行可以与三皇五帝相媲美。

配皇作烈:指孔子的德行可以与帝王相配,成为典范。

玄镜独鉴:指孔子的智慧如同玄妙的镜子,能够洞察一切。

神明昭晢:指孔子的智慧和品德如同神明般明亮。

仁塞宇宙:指孔子的仁德充满整个宇宙。

志陵云霓:指孔子的志向高远,如同云霓般高不可攀。

学者三千:指孔子有三千弟子。

莫不俊乂:指孔子的弟子们都是杰出的人才。

唯仁可凭:指只有仁德才是可以依靠的。

唯道足恃:指只有道义才是可以信赖的。

钻仰弥高:指对孔子的敬仰和学习永无止境。

请益不已:指不断向孔子请教和学习。

荆州文学记官志:记载荆州地区文学和教育情况的官方文献。

刘君:指汉代的荆州牧刘表。

象天地:指效法天地的规律。

轨仪宪极:指遵循礼仪和法度。

设教导化:指设立教育机构,进行教化。

叙经志业:指传授经典,培养志向和事业。

雍泮:古代学校的名称。

师保:指老师和保护者。

礼乐:指礼仪和音乐,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表陈载籍:指展示和传授经典文献。

太阶平:指社会秩序安定。

文学:指文化和教育。

人伦之首:指教育是人伦关系的首要任务。

大教之本:指教育是教化的根本。

五业从事:指负责五种职业的官员。

宋哀:指宋衷,汉代的学者。

新作文学:指新建文学教育机构。

延朋徒:指邀请朋友和学生。

宣德音:指宣扬道德和音乐。

降嘉礼:指举行隆重的礼仪。

耆德故老:指年高德劭的老人。

綦母阖:指綦毋阖,汉代的学者。

负书荷器:指背着书籍和器具。

总角佩觿:指儿童佩戴的饰物。

委介免胄:指脱下铠甲和头盔。

比肩继踵:指人多拥挤。

川逝泉涌:指人流如川流不息。

亹亹:指勤奋不懈。

兢兢:指小心谨慎。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礼物:指礼仪和器物。

八音:指古代八种乐器。

律吕:指音律。

纪历:指历法。

刑法:指法律和刑罚。

六略:指六种治国方略。

百氏:指百家学说。

底授:指传授根本的道理。

南牧:指南方的牧守。

荆衡:指荆州和衡山地区。

淳德:指淳朴的德行。

丕繇:指伟大的事业。

四国交阻:指四方国家互相阻隔。

赫斯威:指显赫的威势。

爰整其旅:指整顿军队。

虔夷不若:指虔诚地对待夷狄。

屡戡寇侮:指多次平定寇乱。

诞启洪轨:指开创伟大的事业。

敦崇圣绪:指尊崇圣人的事业。

典坟:指经典和典籍。

济济搢绅:指众多的士大夫。

盛兹阶宇:指繁荣的学校和官府。

祁祁髦俊:指众多的杰出人才。

和化普畅:指和谐教化普遍流行。

休徵时叙:指吉祥的征兆时常出现。

品物宣育:指万物得到养育。

百穀繁芜:指各种谷物繁茂。

勋格皇穹:指功勋达到天穹。

声被四宇:指名声传遍四方。

太学铭:记载太学情况的铭文。

李尤:汉代的学者。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修周之理:指恢复周代的礼制。

埽秦之弊:指清除秦代的弊端。

褒建儒宫:指表彰和建立儒家学宫。

广置异记:指广泛收集和记载异闻。

开延学者:指邀请学者。

劝以爵位:指以爵位来鼓励学者。

立学诏:指设立学校的诏书。

傅亮:宋代的学者。

教学为先:指教育是首要任务。

弘风训世:指弘扬风气,教化世人。

发蒙启滞:指启发蒙昧,消除滞碍。

敦崇学艺:指尊崇学术和技艺。

修建庠序:指建立学校。

戎马在郊:指战争频繁。

旌旗卷舒:指战旗飘扬。

日不暇给:指时间紧迫。

学校荒芜:指学校荒废。

讲诵蔑闻:指讲学和诵读的声音消失。

军旅日陈:指军队每天操练。

俎豆藏器:指礼仪器具被收藏。

训诱之风:指教化的风气。

将坠于地:指即将衰落。

王略远覃:指王者的谋略远播。

华域清晏:指中华大地安定。

仰风之士:指仰慕风教的人。

日月以冀:指日夜期盼。

博延胄子:指广泛邀请贵族子弟。

陶奖童蒙:指培养和奖励儿童。

选被儒宫:指选拔人才进入儒家学宫。

弘振国学:指振兴国学。

请立学表:指请求设立学校的表文。

郑鲜之:宋代的学者。

洙泗之教:指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的教育。

洋洋盈耳:指教育的声音充满耳中。

柔渐性情:指温和地陶冶性情。

日用成器:指日常使用成为器物。

国废胄子之教:指国家废除了贵族子弟的教育。

家弛劝学之训:指家庭放松了劝学的训诫。

振起颓业:指振兴衰败的事业。

回视听:指改变视听。

接光太阳:指接受阳光的照耀。

烛之幽夜:指照亮黑暗的夜晚。

令欣流者济津:指让高兴的人渡过难关。

怀宝者剖和:指让怀有宝物的人分享和谐。

求宁国临城二公入学表:指请求宁国和临城两位公子入学的表文。

梁简文帝:指梁代的简文帝。

瞻彼缉孤:指看到那些孤独的人。

既次良冶:指已经接近良好的冶炼。

相诸笋玉:指观察那些竹笋和玉石。

犹符他山:指如同他山的符节。

沮涣之水:指沮水和涣水。

邹鲁之乡:指邹国和鲁国,孔子的故乡。

下帷投斧:指放下帷幕和斧头,专心学习。

弃竿委麦:指放下鱼竿和麦子,专心学习。

先哲:指古代的贤人。

美谈:指美好的言论。

弘至德之微言:指弘扬至德的微妙言论。

阐无为之妙说:指阐述无为的妙理。

语郊讲道:指在郊外讲道。

贾生之议:指贾谊的议论。

就阳启位:指在阳位开启职位。

公玉之图:指公玉带的图谋。

齿年国胄:指年长的贵族子弟。

随肩选造:指跟随选拔的人才。

请於州立学校表:指请求在州立学校的表文。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以诗文著称。

公宫之南:指公宫的南面。

四术四教:指四种技艺和四种教育。

司乐成均:指掌管音乐的官员。

六诗六律:指六种诗歌和六种音律。

韶濩既舞:指韶乐和濩乐已经舞蹈。

羽籥之道:指羽舞和籥舞的道理。

党塾兹备:指乡党的私塾已经完备。

离经之志:指离开经典的志向。

嵩霍:指嵩山和霍山。

乾行之峻:指天行的峻峭。

溟渤:指大海。

地载之厚:指大地的厚重。

秦焚金篆:指秦朝焚烧金文篆书。

周亡玉镜:指周朝灭亡,玉镜失落。

群言争乱:指各种言论争相混乱。

诸子相腾:指诸子百家互相争鸣。

夏侯欧阳:指夏侯胜和欧阳生,汉代的学者。

神输道训:指神输和道训,汉代的学者。

齐鲁毛韩:指齐、鲁、毛、韩四家诗学。

邹左张夹:指邹、左、张、夹四家春秋学。

曲台王史:指曲台的王史,汉代的学者。

龙德赵定:指龙德和赵定,汉代的学者。

五辰:指五行。

五长:指五行的长官。

九德:指九种德行。

九州:指中国的九个州。

容成为历:指容成制定历法。

景云之瑞:指景云的祥瑞。

伶伦吹律:指伶伦吹奏音律。

黄锺之琯:指黄钟的音管。

拨乱反正:指平定乱世,恢复正道。

经武:指治理军事。

纬文:指治理文化。

六经庖厨:指六经如同庖厨。

百家异馔:指百家学说如同不同的菜肴。

三坟为瑚琏:指三坟如同瑚琏。

五典为笙簧:指五典如同笙簧。

暴以秋阳:指如同秋阳般暴晒。

纡就望之景:指如同纡就望的景色。

濯以江汉:指如同江汉般洗涤。

垂天之泽:指如同垂天般的恩泽。

为萧监利求入学启:指为萧监利请求入学的启文。

梁王僧孺:指梁代的王僧孺。

矫首伺飞:指抬头等待飞翔。

修弋:指修整弓箭。

宛足念远:指低头思念远方。

驱〈马麃〉:指驱赶马麃。

朴斫成於丹雘:指朴素的木材经过雕琢成为丹雘。

筱簜资於栝羽:指细竹依靠栝羽。

莩末:指微末的草。

庠均:指学校的均衡。

为山资於一篑:指为山依靠一篑土。

学海渐其微流:指学海逐渐形成微流。

求为刘瓛立馆启:指请求为刘瓛建立学馆的启文。

梁任昉:指梁代的任昉。

魏中:指魏国中期。

晋始:指晋朝初期。

书贵虚玄:指书籍崇尚虚玄。

人悦陶纵:指人们喜欢陶纵。

瑚琏废泗上之容:指瑚琏废除了泗水上的容貌。

樽俎恣林下之適:指樽俎在林下恣意适意。

春干秋羽:指春天的干和秋天的羽。

委旷而弗陈:指委弃空旷而不陈列。

西序东胶:指西序和东胶。

寂寥而谁仰:指寂寥而无人仰慕。

金鸡忘晓:指金鸡忘记报晓。

玉羊失驭:指玉羊失去驾驭。

神器毁於獯戎:指神器被獯戎毁坏。

宝历迁於干越:指宝历迁移到干越。

刘瓛:指刘瓛,梁代的学者。

澡身浴德:指洗涤身体和品德。

修行明经:指修行和明晓经典。

贱珪璧於光阴:指轻视珪璧于光阴。

竟松筠於岁晚:指最终如同松筠于岁晚。

贫不陨获其心:指贫穷不丧失其心志。

穷不二三其操:指穷困不改变其操守。

困无居止:指困苦没有居所。

浮寓亲游:指漂泊寄居,亲近游学。

垣栋倾钻:指墙垣和栋梁倾斜。

窐衢垫侧:指道路和侧边垫高。

有朋自远:指有朋友从远方来。

无用栖凭:指没有栖身之所。

负笈担簦:指背着书箱和斗笠。

栉风沐露:指风梳头,露沐浴。

器学:指才能和学问。

无谢前修:指不逊色于前贤。

周旋:指交往。

开馆招屈:指开设学馆,招揽人才。

闲地:指空闲的土地。

晋山:指晋山。

通邑:指通都大邑。

人境:指人间。

浮喧:指浮华的喧嚣。

广轮:指广阔的土地。

黉塾:指学校。

桑麻:指桑树和麻。

茨宇:指茅草屋。

修学校教:指修建学校的教令。

湛方生:指湛方生,晋代的学者。

贵郡之境:指贵郡的境地。

山秀水清:指山清水秀。

岭举云霞之摽:指山岭高耸,云霞飘扬。

泽流清旷之气:指泽水流淌,清旷之气。

荆蓝之璞:指荆蓝的璞玉。

召学生教:指召集学生的教令。

楚王好诗:指楚王喜欢诗歌。

沛王传易:指沛王传授易经。

传之不朽:指传颂不朽。

盛事:指盛大的事情。

亲承天旨:指亲自接受天意。

闻礼闻诗:指听闻礼仪和诗歌。

化行南国:指教化流行于南国。

被于西楚:指覆盖于西楚。

礼记:指《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先圣先师:指古代的圣人和老师。

币:指祭祀用的币帛。

大昕鼓徵:指早晨敲鼓召集众人。

警众:指警醒众人。

適东序:指前往东序。

先老:指古代的老人。

舍菜:指祭祀时摆放蔬菜。

祭菜:指祭祀时用蔬菜。

国子入学:指贵族子弟入学。

蘋蘩:指蘋和蘩,祭祀用的植物。

告诚:指告示和诚心。

祀其师:指祭祀老师。

敬道:指尊敬道义。

菜芹:指蔬菜和芹菜。

献羔开冰:指献上羔羊和开启冰窖。

荐寝庙:指进献寝庙。

上丁:指上旬的丁日。

乐正:指掌管音乐的官员。

习舞:指练习舞蹈。

顺万物始出地鼓舞:指顺应万物初生的鼓舞。

夏小正月:指夏历的正月。

二月丁亥:指二月的丁亥日。

万:指万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干戚舞:指干戚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大学:指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晋博士戴邈议:指晋代的博士戴邈的议论。

周礼大胥之职:指《周礼》中大胥的职责。

掌国子之版:指掌管贵族子弟的名册。

致诸子:指召集贵族子弟。

春入学:指春季入学。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公旦:周公旦,周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元圣”。

尧舜文武: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位圣王:尧、舜、文王、武王,他们被视为理想君主的典范。

周公:即周公旦,周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元圣”。

颜延之: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萧子良: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王俭: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任昉: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沈约: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傅咸: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潘尼: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庾亮: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陆倕: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评注

《管子》中对礼的定义强调了礼的根源在于人情和义理,礼的作用在于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物理论》中将礼比作履和律,强调了礼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五礼的分类(吉、凶、宾、军、嘉)进一步细化了礼的应用范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分类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周礼》中大宗伯的职责详细描述了五礼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的细致划分和严格规范。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分类不仅体现了礼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中对礼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礼的内涵,强调了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论语》中孔子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通过克己复礼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庄子》中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庄子认为,礼义法度应时而变,不能拘泥于形式。这种观点反映了道家思想对礼的理解,礼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自然和谐。

《孙卿子》中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荀子认为,礼是防止社会混乱的重要手段,通过礼的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社会秩序。

《白虎通》中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与天地的关系。礼不仅是人间的规范,更是天地秩序的体现。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人合一的理解,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宇宙秩序。

《家语》中孔子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是维护君臣关系和家族秩序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汉书》中对礼的论述强调了礼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叔孙通为高祖制定汉仪,体现了礼在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政治秩序。

《典略》中孔子适宋的故事反映了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孔子与弟子习礼于树下,体现了礼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礼的重视,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尚书大传》中对祭祀的论述强调了祭祀在古代中国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性。祭祀不仅是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敬意的手段,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合法性的重要方式。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祭祀的重视,祭祀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宗教和文化传承。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涵盖了从春祭到冬祭的各种祭祀活动,以及祭祀的对象、方式和意义。祭祀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中提到的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分别对应着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春祭曰祠,祠之言食,象征着春季播种的希望;夏祭曰礿,新菜可汋,反映了夏季收获的喜悦;秋祭曰尝,尝新穀也,体现了秋季丰收的感恩;冬祭曰蒸,蒸,进也,表达了冬季储备的谨慎。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农业社会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祭祀天地、山川、星辰、风雨等自然神灵的方式。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庪悬,祭水曰沉浮,祭星曰布,祭风曰磔,这些祭祀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通过这些祭祀活动,古人试图与自然和谐共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祭祀祖先和先王的活动。祭祀祖先不仅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祭祀,古人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同时也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祭祀先王则是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体现了对先王功绩的纪念和对国家未来的祈愿。

文中还提到了祭祀的社会功能。祭祀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古人强化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祭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成为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祭祀的文化意义。祭祀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祭祀,古人传承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活动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多重面貌。祭祀不仅是古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也是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通过对祭祀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祭祀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古人表达了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与尊崇,同时也通过仪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文本中提到的各种乐器和音律,如函锺、太蔟、姑洗、南吕等,都是古代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乐器和音律不仅用于召唤神灵,还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通过音乐和舞蹈,古人试图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郊之祭是古代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在郊外举行的祭祀仪式,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扫地而祭、使用陶匏等质朴的器皿,古人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种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尊崇,也是对自然界的尊重。

文本中还提到了五帝的祭祀,五帝分别代表五行和五方,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平衡。通过祭祀五帝,古人试图维护宇宙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祭祀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宗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尊崇。通过祭祀祖先,古人表达了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通过仪式来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秩序。宗庙祭祀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描述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和相关文化背景,展示了古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与尊崇。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这些仪式,古人试图维护宇宙的和谐与稳定,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尊重与感恩。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各个方面,涵盖了禘礼、祫礼、灌礼等多种祭祀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崇拜的深厚文化传统。禘礼和祫礼是古代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礼仪,分别用于祭祀远祖和近祖,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的尊崇和孝道思想。

文中提到的玉豆、玉盏、瑶爵等祭祀用具,不仅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和神圣,也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和玉器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玉器在古代被视为通神的媒介,象征着纯洁和神圣,因此在祭祀中被广泛使用。

昭穆制度是古代宗庙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昭穆的排列顺序,区分了祖先的长幼尊卑,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家族伦理。木主作为祖先神灵的象征,承载了后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是宗庙祭祀的核心。

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庙宇,如孔子庙、张子房庙、汉高庙等,这些庙宇不仅是祭祀的场所,也是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庙宇,后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诗经》、《汉书》、《国语》等经典文献,进一步丰富了祭祀文化的内涵。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的祭祀仪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祭祀礼仪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崇拜的深厚文化传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家族伦理和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庙宇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背景。从季子庙到孔子庙,再到禹庙,每一座庙宇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庙宇不仅是祭祀先贤和神灵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道德教化的重要空间。

文中对庙宇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例如,‘馥,淡淡桂樽清’一句,通过桂花的香气和酒樽的清澈,营造出一种高雅而神圣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庙宇的庄严,也反映了古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明堂和辟雍的描述则进一步揭示了古代帝王的政治和宗教职能。明堂作为‘天子布政之宫’,不仅是发布政令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祖先的重要地点。辟雍则象征着帝王的教育责任,通过祭祀和教育活动,传承文化和道德。

文中还引用了多位历史人物的诗文,如曹植的《孔子庙颂》和谢惠连的《祭禹庙文》,这些诗文不仅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庙宇、明堂和辟雍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多个层面。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

本文通过对辟雍、泮宫等古代教育场所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礼乐教化的深厚传统。辟雍作为天子举行礼乐、宣德化的场所,不仅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其形制上模仿璧的圆形,周围环水,象征天圆地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和谐的追求。

文中提到的三老五更、大射之礼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尊老敬贤和武德的重视。三老五更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大射之礼则是选拔人才和展示武德的重要仪式。这些礼仪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规范。

槐市和文翁学堂的描述,则展示了古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槐市是学生们买卖书籍和乐器的场所,反映了当时教育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文翁学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通过对这些古代教育场所和礼仪的描述,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礼乐教化的深厚传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道德和文化的重视。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首先,文中提到‘土作诫,过庭之言’,强调了通过土地劳作和家庭教育来培养子弟的品德和意志。接着,文中通过‘歌以咏言,文以骋志’表达了文学创作在抒发志向和抱负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中对孔子的赞美尤为突出,称其为‘於铄尼父,生民之杰’,认为孔子的品德和才能是天生的,具备圣人的品德和多种才能,德行可以与三皇五帝相媲美。孔子的智慧和品德如同神明般明亮,仁德充满整个宇宙,志向高远,如同云霓般高不可攀。孔子的弟子们都是杰出的人才,只有仁德和道义才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

文中还提到了汉代荆州牧刘表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他效法天地的规律,遵循礼仪和法度,设立教育机构,进行教化,传授经典,培养志向和事业。刘表新建文学教育机构,邀请朋友和学生,宣扬道德和音乐,举行隆重的礼仪,使得教育在五载之间大行其道,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学习。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汉代太学的建立和教育的复兴,强调教育是教化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学校,选拔人才,振兴国学,弘扬风气,教化世人,使得社会秩序安定,文化繁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孔子和刘表等历史人物的赞美,以及对古代教育和文化的描述,强调了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对教育事业的推崇,展现了古代中国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传统。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古代释奠典礼的场景和意义,以及多位文学家为释奠典礼所作的诗歌和颂文。释奠典礼是古代学校中祭祀先圣先师的重要仪式,通常在春秋两季举行,以示对先师的尊敬和学习的重要性。

文本中提到的仲尼(孔子)和公旦(周公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周公旦则是周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元圣”。

多位文学家为释奠典礼所作的诗歌和颂文,不仅表达了对先圣先师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这些诗文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诗文不仅记录了古代释奠典礼的具体场景和仪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当时社会对先圣先师的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文人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程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8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