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原文

巡守 籍田 社稷 朝会 燕会 封禅 亲蚕

◇巡守

《礼》注[《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七作礼记逸礼。]曰:王者必制巡守之礼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守何,五岁再闰,天道大备,王者恩亦当竟也,所以至四岳者,盛得之,[御览作盛德之山,此有讹脱。]四方之中,能兴云致雨也。

又曰:[按此礼记王制文。]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

《易》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尚书》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传》曰:天子非展义不巡守,注云,巡守所以布德展义。

《周礼》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王巡守,则戒于四方,考职事,无不敬戒。

《风俗通》曰:巡者,循也,守者,守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有不得所者,故自躬亲行之。

《白虎通》曰:巡守所以时出何,当承宗庙,故不逾也,以夏之中月,同律度,得其中也。

《越绝书》曰:禹巡守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

《汉书》曰:元封五年冬,行南巡,至于盛唐,望祠虞舜于九疑,登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东观汉记》曰:章帝东巡,至岱宗,祀五帝於汶上。

黄帝太一察[《初学记》十三,《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七作密。]推曰:欲先知巡之年,当视太一与白[《初学记》,御览作天目。]在四维之岁,为狩。

蔡邕《独断》曰:巡守校猎还,公卿以下陈雒阳亭前街,上乘舆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古语曰:在宫惟下,唯此时施行。

挚虞新礼仪曰:魏元氏巡守故事新礼,守方岳,柴望告至,设〈土匮〉,[明本作壝,下同。]诸侯之觐者乃挚,皆如仪,而不建旗,臣虞谨按,觐礼天子各建其旗,旗章所以殊爵命,视等威也,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宜定新礼,建旗如旧。

三齐略记曰:尧山在广固城西七里,尧巡守所登,遂以为名,山顶立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几代树也。

【诗】隋虞世基和幸江都尉[文苑英华作虞世南和幸江都尉诗。]诗曰: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谋,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安流进玉舳,戒道翼金吾,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途,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冬律初飞管,阳乌正衔芦,严飚肃林薄,暖景澹江湖,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多幸霑行苇,无庸类散樗。

又曰:[《初学记》十三作虞茂奉和幸江都应诏诗。]巡游光帝典,征吉乃文先,泽国翔宸驾,水府汎楼船,七华萦长薄,三翼亘通川,夙兴大昕始,求衣昧旦前,澄澜浮晓色,遥林卷宿烟,晨霞稍含景,落月渐亏弦,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方陪觐东后,登封禅肃然。

【赋】汉杨雄甘泉赋曰: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祀甘泉泰畤,雄从上甘泉,故述斯赋,惟汉十世,将郊上玄,乃命群僚,星陈而天行,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八神奔而警跸兮,飞蒙茸而走陆梁,猋骇云迅,奋以方攘,半散照烂,粲以成章,於是帅尔阴闭,霅然阳开,流星旄以电烛兮,咸翠盖而鸾旗,临高衍之嵱嵸,超纡谲之清澄,据軨轩而周流,忽軮轧而无垠,翠玉树之青葱,璧马犀之璘〈王扁〉,历倒景而绝飞梁,浮蠛蠓而撇天,曳虹彩之流离,飏翠气之宛延,排玉户而飏金铺,发兰蕙与芎藭,靡薜荔而为席,折琼枝以为芳,吸青云之流霞,饮若木之露英,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攀璇玑而下视,行游目乎三危,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於是钦柴宗祈,燎薰皇天,樵蒸焜上,配藜四施,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由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登长平兮雷鼓磕,度三蛮兮偈棠梨,云飞扬兮雨雱霈,于胥德兮丽万世,乱曰:崇崇圜丘,隆隐天兮,增宫参差,骈嵯峨兮,上天之縡,杳旭卉兮,圣皇穆穆,信厥对兮,来祗郊禋,神所依兮,辉光炫燿,降厥福兮,子子孙孙,长无极兮。

又幸河东赋曰: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毕,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墟,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祇,谒汾阴於东郊,乃抚翠凤之驾,驰光影之乘,棹奔星之流旃,攫天狼之威弧,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锺,建逐旂,羲和司日,颜伦奉舆,乐往昔之遗风,喜虞舜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盻隆周之大宁,叱风伯於南北,呵雨师於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廓荡荡其无双。

【颂】后汉班固东巡颂曰:窃见巡狩岱宗,上稽帝尧,中述世宗,遵奉世祖,礼仪备具,动自圣心,是以明神屡应,休徵仍降,不胜狂简之情,谨上岱宗颂一篇曰:若稽古在汉迪哲,聿修厥德,宪章丕烈,翿六龙,较五辂,齐百僚,陶质素,命南重以司历,厥中月之六辰,备天官之列卫,盛舆服而东巡。

又南巡颂曰:惟汉再命,系叶十一,帝典协景,和则天经,郊高宗,光六幽,通神明,既禘祖於西都。又将祫于南庭,是时圣上运天官之法

驾,凭列宿而赞元。

后汉崔骃东巡颂曰:伊汉中兴三叶,於皇惟烈,允迪厥伦,矩坤度以范物,规乾则以陶钧,於是考上帝以质中,总列宿於北辰,开太微,敞禁庭,延儒林以谘询岱岳之事,于时典司耆耇,载华抱实,逌尔而造曰:盛乎大汉,世增其德,此神人之所庶[《初学记》十三作庆。]幸,海内之所想思,颂有乔山之征,典有徂岳之巡,时迈其邦,民斯攸勤,不亦宜哉,乃命太仆,训六驺,闲路马,戒师徒,於是乘舆登天灵之威路,驾太一之象车,升九龙之华旗,建扫霓之旌旄,裒胡耇之元老,赏孝行之畯农。

后汉马融东巡颂曰:允迪在昔,绍烈陶唐,殷天衷,充摇光,若时则,运琼衡,敷六典,经八成,肆类乎上帝,实柴乎三辰,禋祀乎六宗,祗燎乎群神,遂发号群司,申戒百工,卜筮称吉,蓍龟袭从,南征□□,冯相告祥,清夷道而后行,曜四国而扬光,展圣义於巡狩,喜圻畤而咏八荒,指宗岳以为期,固岱神之所望,散斋既毕,越翼良辰,棫槱增构,烈火燔燃,晖光四炀,焱烂薄天,萧香肆升,青烟冒云,珪璋瓘瓘,牺牲絜纯,郁鬯宗彝,明水玄樽,空桑孤竹,咸池云门,六八匝变,神祇并存。

【诰】后汉张衡东巡诰曰:惟二月初吉,帝将狩于岱岳,展义省方,观民设教,率群宾,备法驾,以祖于东门,届于灵宫,是日也,有凤双集于台,壬辰,祀上帝于明堂,帝曰:咨予不材,为天地主,栗栗翘翘,百僚万机,心之谓矣,孰朕之劳,上帝有灵,不替朕命,诞敢不祗承,凡庶与祭於坛墠之位者曰:怀尔邦君,寔原先帝,载厥太宗,以左右朕躬,群臣曰:帝道横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韪,万民赖之,从巡助祭者,兹惟嘉瑞,乃歌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萃于山趾,与帝邀期,吉事有祥,惟汉之祺,帝曰:朕不敢当,亦不敢蔽天之吉命。

◇籍田

《说文》曰:帝籍千亩者,使民如借,故谓之籍。

《毛诗》曰: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周官》曰: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又曰:甸师,率其属而耕耨王籍,以时入之,以供粢盛。

《礼记》曰: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庶人终亩,反,乃执爵于太寝,命曰劳酒。

又曰:天子耕於南郊,诸侯於东郊。

又曰:天子为籍千亩,冕而朱纮,躬执耒,以事天地山川,以为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诸侯百亩,冕而青纮。

梁五礼籍田仪注曰:其田东去宫八里,远十六里,为千亩,天子耒耜一具,九卿耒耜九具,立方坛,以祠先农。

应劭《汉官仪》曰:天子升坛,公卿耕讫,啬夫下种,籍田千亩,亦曰帝籍,亦曰亲耕,亦曰王籍。

又曰:东耕之日,亲率公卿,戴青帻,载青车,驾苍马,公卿以下,车驾如常法。

五经要义曰:天子籍田千亩,孟冬启蛰,既郊之后,率公卿大夫而亲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

《国语》曰: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阳气俱蒸,土膏其动,稷[原作即,据冯校本改。]以告王,王即御事,王耕一拨,班三之,庶人终乎千亩,王不听,师败於姜戎也。

《论衡》曰: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执耒鉏钱,或立土牛,象人土牛未毕而耕也,从气应时,示帅下也。

汉书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其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东观汉记》曰:永平十三年二月,耕籍田毕,赐观者食,有一诸生前言,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书版曰: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

【诗】宋颜延之侍东耕诗曰:题封经地域,辰角丽天部,浮蔼起青坛,沉腴发绀耦,草服荐同穗,黄冠献嘉寿。

宋谢庄侍东耕诗曰:肃镳奉晨发,恭带厕朝闻,仙乡降朱蔼,神郊起青云,阴台承寒采,阳树迎初薰,观德欣临籍,瞻道乐游汾。

梁武帝籍田诗曰:寅宾始出日,律中方星鸟,仁化洽孩虫,德令禁胎夭,耕籍乘月映,遗滞指秋杪,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梁简文帝和诗曰:礼经闻往说,观宝著遐篇,岂如春路动,祈穀重民天,三春润榆荚,七月待鸣蝉,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不劳郑国雨,无荣邺令田。

陈张正见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曰:帝京惟赤县,神居应紫微,涂山万国仰,沧海百川归,东郊事平秩,仲月祀灵威,含光开早扇,阊阖启朝扉,[其一。]

洛城锺漏息,灵台云雾卷,森森虎戟前,蔼蔼銮旂转,属车游绛阙,风乌度丹巘,帐殿幸金舆,旌门拥玉辇,[其二。]

玉辇带非烟,金舆映绿川,雨师清远路,风伯静遥天,分渠通沃野,激水入公田,草发青坛外,花飞苍玉前,[其三。]

苍玉临珪璧,青坛躬帝籍,冒橛乃三推,齐衡均百辟,兰场俨芝驾,桂圃芳瑶席,山禽韵管弦,野兽和锺石,[其四。]

锺石既相和,江海复无波,梁客簪裾盛,陈王文雅多,修涂参弱骀,乔木间轻萝,幸承温吹末,击壤自为歌,[其五。]

【赋】晋潘岳籍田赋曰:伊晋之四年正月,皇帝亲率群后籍于千亩之甸,礼也,於是乃使甸师清畿,野庐扫路,封人〈土匮〉宫,掌舍设枑,青坛蔚其岳立,翠幕点以云布,沃野坟腴,

膏壤平砥,清洛浊渠,引流激水,葱犗服于缥轭,绀辕缀於黛耜,俨储驾於廛左,俟万乘之躬履,袭春服之萋萋,接游车之辚辚,森奉璋以阶列,望皇轩而肃震,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北辰,於是前驱鱼丽,属车辚萃,阊阖洞启,参涂方驷,常伯陪乘,太仆秉辔,后妃献穜稑之种,司农撰播植之器,天子乃御玉辇,荫华盖,冲牙铮鎗,绡纨綷纟蔡,表朱玄於离坎,飞青镐於震兑。中黄晔以发晖,方采纺其繁会,震震填填,以幸乎藉田,蝉冕颎以灼灼,碧色肃其芊芊,似夜光之剖荆璞,若茂松之依山巅,於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三推而舍,庶人终亩,贵贱以班,或五或九,蹑踵侧肩,椅裳连袂,黄尘为之四合,阳光为之潜翳,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讴吟乎圣世,有邑老田父,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高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九土之宜弗任,四人之务不一,展三时之弘务,致仓廪之盈溢,固尧汤之用心,而存救之要术,若乃庙祧有事,祝宗诹日,黍稷馨香,旨酒嘉栗,古人有言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希矣,逮我皇晋,实光斯道,仪形孚于万国,爱敬尽於祖考。

宋任豫籍田赋曰:瞻望圭景,咫尺三川,缅彼帝籍,百有馀年,映至德於盛位,俪列晷於微辰,纡汾阳以昧旦,信尧心而禹勤,史奉载耜之礼,民奏举趾之歌,膏壤千亩,与式既同,区势平易,畎陌脩通,提携丘泽,眺岭面松。

隋江总劳酒赋曰:在阳春之仲序,览具物之芳菲,帅公卿而播百穀,亲耒耜而命三推,开青坛於回甸,列翠幕於清沂,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宴,豁朱鸟之高窗,启黄龙之抗殿,奏帝鸿之万舞,动钧天之九变,顾曲私之亭育,递寒暑而徂迁,谬陈力而策骀,岂酬恩於暮年。

【文】齐谢朓为随王粲东耕文曰:穀躔星景,穑表踖先,八政奚首,六府兹宣,獘嗟非国,登颂有年,一夫惑怠,望岁谁天。

梁元帝祭东耕文曰:三农九穀,为政所先,万箱亿庾,是曰民天,系称斫耜,书美厥田,花开杏树,冻解新泉,当使黍稷莫莫,民翳胥乐,甘雨祁祁,遂及我私,我私之熟,表里禔福,禔福中田,岁取十千,是藨是衮,登颂有年。

【启】梁元帝庆东耕启曰: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汉之元凤,未足捧羁,晋之太始,非堪扶毂,但承明侍从,即事未由,周南留滞,伏深恋仰。

【论】魏陈王曹植籍田论曰:春耕于籍田,郎中令侍寡人焉,顾而谓之曰:昔者神农氏始尝万草,教民种植,今寡人之兴此田,将欲以拟乎治国,非徒娱耳目而已也,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上,经以大陌,带以横阡,此亦寡人之封疆也,日殄没而归馆,晨未昕而即野,此亦寡人之先下也,菽雚特畴,禾黍异田,此亦寡人之政理也,及其息沸涌,庇重阴,怀有虞,抚素琴,此寡人之所习乐也,兰蕙荃蘅,植之近畴,此亦寡人之所亲贤也,藜蓬臭蔚,弃之乎远疆,此亦寡人之所远佞也,若年丰岁登,果茂菜滋,则臣仆小大,咸取验焉。

又曰:封人有能以轻凿脩钩,去树之蝎者,树得以繁茂,中舍人曰:不识天下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人曰:昔三苗共工鲧驩兜,非尧之蝎与,问曰:诸侯之国,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齐之诸田,晋之六卿,鲁之三桓,非诸侯之蝎与,然三国无轻凿脩钩之任,终於齐篡鲁弱,晋国以分,不亦痛乎,曰:不识为君子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固有之也,富而慢,贵而骄,残仁贼义,甘财悦色,亦君子之蝎乎,天子勤耘以收一国,大夫勤耘以收世禄,君子勤耘以显令德,夫农者始於种,终於获,泽既时矣,苗既美矣,弃而不耘,则故为荒畴,盖丰年者期於必收,譬修道亦期於没身也。

◇社稷

《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穀之长也,穀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记》曰:夫圣王之制礼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又曰: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向,於北墉下,答阴之义也,[墙谓之墉,北墉,社内地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国中之神,莫贵於社。]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墉,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又曰:王为神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为立曰侯社,大夫以下置社。

《左传》曰:魏献子问於蔡墨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四[左传昭二十九年四字无。]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又曰:宋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民,神之主,

上作穀。]男执蒲璧,[蒲者所以为席,以安人,为璧上作蒲草文。]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又曰: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注云,图,考绩也。

传曰:凡朝以正班爵之义,会以训上下之则。

又曰:宣十四年,孟献子言於公曰: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注云,献其国,若征伐之功於牧伯也。

又曰:子产相郑伯如楚,侨闻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

又曰:薳启彊对楚子曰:朝聘有圭,享頫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

又曰:叔向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著昭明,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昭明於神。

又曰: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孟子》曰: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挚虞决疑要注曰:汉制,会於建始殿,晋制,大会於太极殿,小会於东堂,会则五时服,庭设金石,武贲旄头,文衣绣[《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九作鹖。]尾。

又曰:宴之与会,威仪不同也,会随五时朝服,庭设金石,旄头之[御览作文。]衣鹖尾以列陛,宴则服常服,设丝竹之乐,宿卫列仗,会[御览会上有大字。]於太极殿,小会於东堂。

《白虎通》曰:凡臣见君,必有贽,贽者,质也,致己质诚也,公侯以玉为贽者,取其燥不轻,湿不重也,大夫以雁为贽者,取其飞成行,立成列也,士以野鸡,使其不可诱之以食,胁之以威,毕死不可畜也。又诸侯相聘,为相尊敬也,朝聘天子,更以所尊,考礼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

又曰:聘者,缘臣子欲知其君父无恙。又当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是以皆行聘礼。

又曰:朝,备文德而明礼义也。

《春秋说题辞》曰:诸侯执政各来朝,讲文德礼让,制法四方。

《尚书》曰: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注云,既,尽也,觐,见也,言舜日尽正月,乃见群牧。

《穀梁传》曰:滕侯薛侯来朝,天子无事,诸侯朝正也,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

又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注云,觐四方诸侯,各於其方岳之下,大明考绩。

《汉书》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於是叔孙通就其仪,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次奉贺,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举不如仪者,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上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太常。

《汉官仪》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陪觐,宗室诸刘杂会,皆冠两梁冠,皂单衣,既定上寿,计吏中庭北向坐,太官上食,赐群臣酒食,作九宾,撤乐。

又曰:大将军三公朝会,天子为起,住入,太常住车曰:皇帝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进。

又曰: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朝会各独席,故京师曰三独坐。

《魏志》曰:黄初元年,郭淮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懽会,帝责之曰:昔禹会诸侯於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最留迟,何也,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氏衰,始用刑辟,今臣遭虞舜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风之戮也,帝悦。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康元年诏曰:江表初平,天下同其欢豫,王公卿士,各奉礼称庆,其於东堂小会,设乐,使加於常,五月庚寅,御临轩,大会於太极殿前,四方贺使国子太学生司徒吏副将以上,及吴降将吏,皆与会,诏引归命侯孙皓上殿,稽颡陈恩谢罪,称万岁。

又曰:太常张华止,[《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九作上书。]按旧事,拜公建始殿,因以小会,今拜公於太极殿,亦宜因以小会,盖所以崇宰辅也。

又曰:穆帝升平二年正月朔朝会,是日赐众客醁醽酒。

《东宫旧事》曰:正会仪,太子着远游冠,绛纱襮,登舆,至承华门,设位,拜二傅,二傅交礼毕,不复登车,太傅训道在前,少傅训从在后,太子入崇贤门,乐作,太子登殿,西向坐。

【诗】魏陈王曹植应诏诗曰: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朝发鸾台,夕宿兰渚,经彼公田,乐我稷黍,西济关谷,或降忽升,騑骖倦路,载寝载兴,将朝圣皇,匪敢燕宁,前驱举燧,后乘抗旌,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梁简文帝守东平中华门开诗曰:脂车向驰道,总辔息中华,落关犹待漏,文戟未通车,薄云初启雨,曙色始成霞,巉流铺紫若,城风泛橘花,弦诵终无取,顾己自怀嗟。

梁何逊早朝诗曰:诘旦锺声罢,隐隐禁门通,蘧车响北阙,郑履入南宫,宿雾开驰道,初日照相通,风胥徒纷驿,驺御或西东。

周王褒入朝守门开诗曰:凤池通複道,严驾早凌晨,铁符行警曙,银棨未开闉,巉暗城无影,晴新路不尘,屯兵引画剑,骑吹动班轮,徒知御睿藻,抽辞殊未申。

隋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诗曰: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三条息行火,百雉照初晖,御沟槐影出,仙掌露光晞。

【表】陈王曹植请

赴元正表曰:欣豫百官之美,想见朝觐之礼,耳存九成,目想率舞。

又谢得入表曰:不世之命,非所致思,有若披浮云而晒白日,出幽谷而登乔木,目希庭燎,心存泰极。

◇燕会

《周官》曰: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言四方之宾客来聘,王为设飨燕之礼。

《毛诗》曰: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常棣,燕兄弟,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又曰: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也,亲亲以睦,友贤不弃,故旧不遗,则民德归厚矣。

《左传》曰:鲁文公即位,卫侯使大夫甯武子聘於鲁,鲁文公与武子燕,为赋湛露及彤弓之诗。

又曰:卫侯燕莒成叔,甯惠子相,莒成叔傲,甯子曰:莒成叔家其亡乎,古之为飨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今子傲,取祸之道也。

韩诗曰:不脱履而即度,[《初学记》十四作席。]谓之礼,下跣而止,[《初学记》十四作上。]谓之燕,能饮者饮,不能饮者,谓之醧,闭门不出客,谓之湎,礼记曰:奠酬而升歌,发德也,注云,以诗之义,明宾主之礼。

又曰:诸侯宴礼,俎豆牲醴荐,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汉书》曰:高祖十二年,击黥布,还,过沛,留置酒,悉召故人父老诸母乐饮,道旧故为笑乐,上留帐饮三日,召沛中儿百二十人,上击筑,歌大风。

《东观汉记》曰:建武三年,幸舂陵,祠园庙,大置酒,与父老故人相乐,十九年,幸汝南顿正令舍,大置酒,赐吏民,复南顿田租一年。

魏书曰:文帝为魏王,南征次谯,大飨六军及父老,设乐伎百戏。

《世说》曰:过江诸人,每至暇日,辄相要出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丞相愀然作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

沈约《宋书》曰:郑鲜之为人通率,在高祖坐,言无所隐,时人甚惮焉,尤为高祖所狎,上尝於内殿宴饮,朝贵毕集,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云尚书郎郑鲜之诣门,求启事,高祖大笑,引入。

【诗】古诗曰: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诗妙入神,齐心同所原,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飘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车禀〉长苦辛。

魏陈王曹植公宴诗曰: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又侍太子坐诗曰: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又与丁廙诗曰: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呕,肴来不虚满,觞至反无馀。

魏应玚公宴诗曰: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辨论释常结,援笔兴文章,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觞。

魏刘桢公宴诗曰: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树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花,菡萏溢金塘,珍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魏王粲公宴会诗曰: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彻蒸暑,青云却炎晖,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原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弈世不可追。

魏陈琳宴会诗曰:凯风飘阴云,白日扬素晖,良友招我游,高会宴中闱,玄鹤浮清泉,绮树焕青蕤。

晋武帝华林园诗曰:习习春阳,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应仲春,思文圣皇,顺时秉仁,钦若灵则,饮御嘉宾,洪恩普畅,庆乃众臣,[其一。]

其庆惟何,锡以帝祉,肆觐群后,有客戾止,外纳要荒,内延卿士,箫管咏德,八音咸理,凯乐饮酒,莫不宴喜,[其二。]

晋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曰:闲夜命欢友,置酒迎风馆,齐童梁甫吟,秦娥张女弹,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譬彼司晨鸟,扬声当及旦。

又皇太子赐宴诗曰:明明隆晋,茂德有赫,思媚上帝,配天光宅,诞育皇储。仪形在昔,徽言时宣,福禄来格,劳谦降贵,肆敬下臣,肇彼先驱,翻成嘉宾。

又侍皇太子宣猷堂诗曰:笃生我后,克明克秀,体晖重光,承规景数,茂德冲深,天姿玉裕,三正迭绍,洪圣启运,自昔哲王,先天而顺,群辟崇替,降及近古,黄晖既渝,素灵承祜,三后始基,世武丕丞,协风傍骇,天晷仰澄,自彼河汾,奄齐七政,时文惟晋,世笃其圣,明明隆晋,茂德有赫。

晋王赞侍皇太子宴始平王诗曰:亹亹圣胤,继明重体,乐此常棣,其甘如荠。我有嘉宴,以洽百礼,煌煌同族,蔼蔼王僚,惟中惟外,如琼如瑶,湛湛朝云。德靡不覆,玄黄所缀,文成采绣,政以神和,乐以安奏,一人有庆,万邦是祐。

又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诗曰:於明圣晋,仰统天绪,易以明险,简以知阻,研彼群虑,俾侯授土,郁郁二王,祗承皇命,睹离鉴亲,观礼知盛,皇储降会,延于公姓,瞻彼行役,并憩同林,分涂殊轨,靡不回心。

晋陆云侍大将军宴诗曰:茫茫宇宙,天地交泰,王在华堂,式宴嘉

会,玄晖峻朗,翠云崇霭,冕卉振缨,藻服垂带,祁祁臣僚,有来雍雍,薄言载考,承颜下风,俯觌前客,仰瞻玉容,天锡难老,如岳之崇。

宋鲍昭侍宴覆舟山应诏诗曰:繁霜飞玉闼,爱景丽皇州,清跸式驰路,羽盖伫宣游,神居既崇盛,岩险信周流,礼俗陶德声,昌会溢民讴。

梁王僧孺侍宴景阳楼诗曰:金铺烁可镜,桂栋俨临云,霑觞均饮德,服道验朝闻,讵论禹无间,非耻尧为君,小臣亦何者,短翮屡追群。

又侍宴诗曰:丽景属春馀,清阴澄夏首,交枝隐脩径,回流影遥阜,徒为轹轻筠,移銮拂高柳,去矣劳茂绩,勉哉报嘉诱,小臣良不才,涓尘愧所守,何用胜彫斫,譬木良如朽。

又侍宴诗曰:回舆避暑宫,下辇迎风馆,散漫轻烟转,霏微商云散,蔓草亘岩垂,高枝起天半,回风稍惊水,落光渐斜岸,妙舞驻行云,清歌入曾汉,睟颜畅有怿,德音良已粲。

梁庾肩吾侍宴诗曰:沐道逢将圣,飞觞属上贤,仁风开美景,瑞气动非烟,秋树翻黄叶,寒池堕黑莲,承恩谢命浅,念报在身前。

又侍宴诗曰:副君时暇豫,曾城聊近游,清池写飞阁,疏树出龙楼,北陆冰方壮,西园春欲周,梅心芳屡动,蒲节促难抽,徒然颁并命,无以厕应刘。

又侍宣猷堂宴湘东王诗曰:陈王骖驾反,副后西园游,并命登飞阁,列坐对芳洲,桂岩逢暮序,菊水值穷秋,竹径箫声发,相门琴曲愁,徒奉文成诵,空知思若抽。

梁刘孝绰侍宴诗曰:清宴延多士,鸿渐滥微薄,临猋出蕙楼,望辰跻菌阁,上征切云汉,晚眺周京洛,城寺郁参差,街衢纷漠漠,禁林寒气晚,方秋未摇落,皇心重发志,赋诗追并作,自昔承天宠,於兹被人爵,选言非绮绡,何以俨金雘。

又侍宴诗曰:兹堂乃峭峤,伏槛临曲池,树中望流水,竹里见攒枝,栏高景难蔽,岫隐云易垂,邂逅逢休幸,朱跸曳青规,丘山不可答,葵藿空自知。

又侍宴集贤堂应令诗曰:北閤时见启,西园又已辟,官属引鸿鹭,朝行命金碧,伊臣独何取,隆恩徒自昔,布武登玉墀,委坐陪瑶席,绸缪参宴笑,淹留奉觞醳,壶人告漏晚,烟霞起将夕,反景入池林,馀光映泉石。

又陪徐仆射晚宴於儿宅诗曰:天君追宴憙,十日递来过,筑室华池上,开轩临芰荷,方塘交密笋,对霤接繁柯,景移林改色,风去水馀波,洛城虽半日,爱客待骊歌。

梁江淹拟魏帝游宴诗曰: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神飘自远至,左右芙蓉披,绿竹夹清水,秋兰被幽崖,月出照园中,冠佩相追随,肃肃广殿阴,雀声愁北林,众宾还城邑,何用慰我心,陈徐陵侍宴诗曰:园林才有热,夏浅更胜春,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承恩豫下席,应阮独何人。

隋江总赋得置酒殿上诗曰:三清传旨酒,柏梁奉欢宴,霜云动玉叶,冻水疏金箭,羽籥响锺石,流泉灌金殿,盛时不再得,光景驰如电。

◇封禅

《礼记》曰:昔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中,成也,祭天告以成功也。]

河图真纪曰:王者封太山,禅梁甫,易姓奉度,继崇功也。

河图会昌符云,汉太兴之道,在九代之王,封于太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甫,退考功。

春秋含孳曰:天子所以昭察,以从斗枢,禁令天下,系体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长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号。

《史记》曰:齐桓公欲封禅,管仲曰:古封太山,禅梁甫,七十二家,夷吾所记,十有二焉,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籍,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又曰:秦始皇既并天下,即帝位,徵齐鲁儒士,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上泰山立石,颂始皇德,明其得封也,封藏皆秘,代不得而记也,始皇上泰山,中坂遇风雨,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又曰: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儒者皮弁荐绅,射牛,封太山,如郊太一之礼。

又曰:李少君上言云,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以加祀,皆至太山,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白虎通》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也。

又曰:易姓而王,必升封太山,报告成。

又曰:或封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金印,或曰:封禅封之以金印。

孝经序金[《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作钩命。]决曰:封乎太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父,刻石纪功。

《尚书·中候》曰:昔古圣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鱼不至,凤皇不臻,未可以封,郑玄注云,比目东方异气所生,名〈鱼枼〉。

司马相如封禅书曰:然犹蹑梁父,登太山,建昭号,施尊名,俾万代得激清流,扬微波,飞英声,腾茂实。

封禅仪注曰:持礼三十人,上发坛上十石函盖,尚书令北向跪,藏玉牒毕,持礼覆石函,尚书令封上石捡,亦治以金绳,泥杂用四方土,各依其色。

张华议曰:海内符瑞之应,备物之盛,未有若今之盛,宜礼

中岳,封泰山,发德号。

《汉官仪》曰:封禅太山,既[汉官仪作即。]武帝封处,累其石,登坛,置玉牒书封石此中,复封石捡。

又曰:元封封禅,书[按当作昼。]有白气,夜有光,下天关石门。

又曰:有玉龟。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东巡狩,二月九日,到鲁,十九日,国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上山,云气成宫阙,百姓皆见。

《汉书》曰:元封元年四月癸卯,上迁,[汉书武帝纪作还。]登封太山,应劭云,成功治定,告成於天,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捡之封。

又曰:倪宽对策云,其封太山,禅梁父,昭姓考功,此帝王之盛节。

《续汉书》曰:上以用石功难。又欲及二月封,故诏梁松,因故封石空捡,更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为承天之敬,尤宜章明,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上许梁松等奏,方求元封时故事,议封禅所施用,有司奏当刻玉玺一枚,方寸三分,玉版方五寸。

又曰:上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上,即位于坛南北,[《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北下有面字。]帝升坛,尚书令奉玉牒捡,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

《吴志》曰:孙皓天玺元年,阳羡山有石室,所石[吴志三作在所。]表为天瑞,乃遣司空董朝周处等,封禅国山。

《宋书》曰:江夏王义恭表云,气於宫树珍露味於林,[句有讹脱。]宜修封太山,瘗玉岱趾。

《太康地记》曰:奉高者,以事东岳,帝王禅代之处也,故明堂在县南四里,汉武立太坛於东山,以登[《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作祭。]天下,[御览下字无。]示增高。

◇亲蚕

《礼记·祭义》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

《祭统》曰:王后蚕於北郊,以供纯服,夫人蚕於北郊,以供冕服,[纯音缁也。]

《五礼先蚕仪注》曰:亲蚕前二日,太祝令,质明,以太牢祀先蚕。

《皇后亲蚕仪注》曰:皇后躬桑,始将一条,执筐受桑。

周迁《古今舆服杂事》曰:蚕始生,后食之,三洒而止。

晋元康义曰:皇后采桑坛,蚕宫西南。

董巴《舆服志》曰:汉皇后桑於东郊苑中者。

又曰:太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簪以玳瑁,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

《礼记》曰:季春之月,后妃斋戒躬桑,以劝蚕事,孟夏之月,蚕事既毕,后妃献茧。

又曰:蚕事既登,分茧称丝,以供郊庙之服。

又曰: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

《东观汉记》曰:明德马皇后,置织室蚕於濯龙中,数往来观视。

《汉书》曰:孝元王皇后为太后,幸蚕馆,率皇后及列侯夫人桑北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译文

巡守、籍田、社稷、朝会、燕会、封禅、亲蚕

◇巡守

《礼》注[《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七作礼记逸礼。]说:王者必须制定巡守的礼仪,这是为了尊天重民。为什么五年一次巡守呢?因为五年中有两次闰月,天道完备,王者的恩德也应当达到极致。为什么要到四岳巡守呢?因为四岳是盛德之山,位于四方之中,能够兴云致雨。

又说:[按此礼记王制文。]天子每五年进行一次巡守,二月时东巡守,到达岱宗,烧柴祭祀山川,会见诸侯,询问百岁老人,亲自接见他们,命令太师陈诗,以观察民风,命令市场接纳商贾,以观察民众的好恶。

《易》说:先王通过巡视四方,观察民情,设立教化。

《尚书》说:每年二月,东巡守,到达岱宗,烧柴祭祀。

《传》说:天子如果不展示道义,就不进行巡守,注解说,巡守是为了布德展义。

《周礼》说: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地图,王者巡守时,则向四方发布戒令,考察职事,无不敬戒。

《风俗通》说:巡是循的意思,守是守的意思,道德太平,恐怕远近不同化,幽隐有不得所者,所以亲自去巡视。

《白虎通》说:巡守之所以按时出行,是因为要承宗庙,所以不逾时,以夏之中月,同律度,得其中也。

《越绝书》说:禹巡守大越,会见耆老,接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

《汉书》说:元封五年冬,行南巡,到达盛唐,望祠虞舜于九疑,登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自射蛟江中,捕获它,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东观汉记》说:章帝东巡,到达岱宗,祀五帝于汶上。

黄帝太一察[《初学记》十三,《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七作密。]推说:想要预先知道巡守的年份,应当看太一与白[《初学记》,御览作天目。]在四维之岁,为狩。

蔡邕《独断》说:巡守校猎回来,公卿以下在雒阳亭前街列队,上乘舆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古语说:在宫惟下,唯此时施行。

挚虞新礼仪说:魏元氏巡守故事新礼,守方岳,柴望告至,设〈土匮〉,[明本作壝,下同。]诸侯之觐者乃挚,皆如仪,而不建旗,臣虞谨按,觐礼天子各建其旗,旗章所以殊爵命,视等威也,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宜定新礼,建旗如旧。

三齐略记说:尧山在广固城西七里,尧巡守所登,遂以为名,山顶立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几代树也。

【诗】隋虞世基和幸江都尉[文苑英华作虞世南和幸江都尉诗。]诗说: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谋,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安流进玉舳,戒道翼金吾,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途,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冬律初飞管,阳乌正衔芦,严飚肃林薄,暖景澹江湖,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多幸霑行苇,无庸类散樗。

又说:[《初学记》十三作虞茂奉和幸江都应诏诗。]巡游光帝典,征吉乃文先,泽国翔宸驾,水府汎楼船,七华萦长薄,三翼亘通川,夙兴大昕始,求衣昧旦前,澄澜浮晓色,遥林卷宿烟,晨霞稍含景,落月渐亏弦,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方陪觐东后,登封禅肃然。

【赋】汉杨雄甘泉赋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祀甘泉泰畤,雄从上甘泉,故述斯赋,惟汉十世,将郊上玄,乃命群僚,星陈而天行,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八神奔而警跸兮,飞蒙茸而走陆梁,猋骇云迅,奋以方攘,半散照烂,粲以成章,於是帅尔阴闭,霅然阳开,流星旄以电烛兮,咸翠盖而鸾旗,临高衍之嵱嵸,超纡谲之清澄,据軨轩而周流,忽軮轧而无垠,翠玉树之青葱,璧马犀之璘〈王扁〉,历倒景而绝飞梁,浮蠛蠓而撇天,曳虹彩之流离,飏翠气之宛延,排玉户而飏金铺,发兰蕙与芎藭,靡薜荔而为席,折琼枝以为芳,吸青云之流霞,饮若木之露英,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攀璇玑而下视,行游目乎三危,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於是钦柴宗祈,燎薰皇天,樵蒸焜上,配藜四施,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由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登长平兮雷鼓磕,度三蛮兮偈棠梨,云飞扬兮雨雱霈,于胥德兮丽万世,乱曰:崇崇圜丘,隆隐天兮,增宫参差,骈嵯峨兮,上天之縡,杳旭卉兮,圣皇穆穆,信厥对兮,来祗郊禋,神所依兮,辉光炫燿,降厥福兮,子子孙孙,长无极兮。

又幸河东赋说: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毕,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墟,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祇,谒汾阴於东郊,乃抚翠凤之驾,驰光影之乘,棹奔星之流旃,攫天狼之威弧,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锺,建逐旂,羲和司日,颜伦奉舆,乐往昔之遗风,喜虞舜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盻隆周之大宁,叱风伯於南北,呵雨师於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廓荡荡其无双。

【颂】后汉班固东巡颂说:窃见巡狩岱宗,上稽帝尧,中述世宗,遵奉世祖,礼仪备具,动自圣心,是以明神屡应,休徵仍降,不胜狂简之情,谨上岱宗颂一篇曰:若稽古在汉迪哲,聿修厥德,宪章丕烈,翿六龙,较五辂,齐百僚,陶质素,命南重以司历,厥中月之六辰,备天官之列卫,盛舆服而东巡。

又南巡颂说:惟汉再命,系叶十一,帝典协景,和则天经,郊高宗,光六幽,通神明,既禘祖於西都。又将祫于南庭,是时圣上运天官之法

驾,凭借星宿而赞美元始。

后汉崔骃的《东巡颂》说:汉朝中兴三代,皇帝英明,遵循天道,以地度规范万物,以天则陶冶人心,于是考察上帝以确定中正,总领星宿于北辰,开启太微,敞开禁庭,延请儒林以咨询泰山之事,当时典司耆耇,载华抱实,逌尔而造曰:盛大的汉朝,世代增加其德行,这是神人所庆幸的,海内所思念的,颂有乔山之征,典有徂岳之巡,时迈其邦,民斯攸勤,不亦宜哉,于是命令太仆,训六驺,闲路马,戒师徒,于是乘舆登天灵之威路,驾太一之象车,升九龙之华旗,建扫霓之旌旄,裒胡耇之元老,赏孝行之畯农。

后汉马融的《东巡颂》说:遵循古训,继承陶唐的烈业,殷天衷,充摇光,若时则,运琼衡,敷六典,经八成,肆类乎上帝,实柴乎三辰,禋祀乎六宗,祗燎乎群神,遂发号群司,申戒百工,卜筮称吉,蓍龟袭从,南征□□,冯相告祥,清夷道而后行,曜四国而扬光,展圣义於巡狩,喜圻畤而咏八荒,指宗岳以为期,固岱神之所望,散斋既毕,越翼良辰,棫槱增构,烈火燔燃,晖光四炀,焱烂薄天,萧香肆升,青烟冒云,珪璋瓘瓘,牺牲絜纯,郁鬯宗彝,明水玄樽,空桑孤竹,咸池云门,六八匝变,神祇并存。

【诰】后汉张衡的《东巡诰》说:二月初吉,皇帝将狩猎于泰山,展义省方,观民设教,率群宾,备法驾,以祖于东门,届于灵宫,是日也,有凤双集于台,壬辰,祀上帝于明堂,帝曰:咨予不材,为天地主,栗栗翘翘,百僚万机,心之谓矣,孰朕之劳,上帝有灵,不替朕命,诞敢不祗承,凡庶与祭於坛墠之位者曰:怀尔邦君,寔原先帝,载厥太宗,以左右朕躬,群臣曰:帝道横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韪,万民赖之,从巡助祭者,兹惟嘉瑞,乃歌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萃于山趾,与帝邀期,吉事有祥,惟汉之祺,帝曰:朕不敢当,亦不敢蔽天之吉命。

◇籍田

《说文》说:帝籍千亩者,使民如借,故谓之籍。

《毛诗》说: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周官》说: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又说:甸师,率其属而耕耨王籍,以时入之,以供粢盛。

《礼记》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庶人终亩,反,乃执爵于太寝,命曰劳酒。

又说:天子耕於南郊,诸侯於东郊。

又说:天子为籍千亩,冕而朱纮,躬执耒,以事天地山川,以为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诸侯百亩,冕而青纮。

梁五礼籍田仪注说:其田东去宫八里,远十六里,为千亩,天子耒耜一具,九卿耒耜九具,立方坛,以祠先农。

应劭《汉官仪》说:天子升坛,公卿耕讫,啬夫下种,籍田千亩,亦曰帝籍,亦曰亲耕,亦曰王籍。

又说:东耕之日,亲率公卿,戴青帻,载青车,驾苍马,公卿以下,车驾如常法。

五经要义说:天子籍田千亩,孟冬启蛰,既郊之后,率公卿大夫而亲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

《国语》说: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阳气俱蒸,土膏其动,稷[原作即,据冯校本改。]以告王,王即御事,王耕一拨,班三之,庶人终乎千亩,王不听,师败於姜戎也。

《论衡》说: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执耒鉏钱,或立土牛,象人土牛未毕而耕也,从气应时,示帅下也。

汉书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其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东观汉记》说:永平十三年二月,耕籍田毕,赐观者食,有一诸生前言,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书版曰: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

【诗】宋颜延之的《侍东耕诗》说:题封经地域,辰角丽天部,浮蔼起青坛,沉腴发绀耦,草服荐同穗,黄冠献嘉寿。

宋谢庄的《侍东耕诗》说:肃镳奉晨发,恭带厕朝闻,仙乡降朱蔼,神郊起青云,阴台承寒采,阳树迎初薰,观德欣临籍,瞻道乐游汾。

梁武帝的《籍田诗》说:寅宾始出日,律中方星鸟,仁化洽孩虫,德令禁胎夭,耕籍乘月映,遗滞指秋杪,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梁简文帝的《和诗》说:礼经闻往说,观宝著遐篇,岂如春路动,祈穀重民天,三春润榆荚,七月待鸣蝉,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不劳郑国雨,无荣邺令田。

陈张正见的《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说:帝京惟赤县,神居应紫微,涂山万国仰,沧海百川归,东郊事平秩,仲月祀灵威,含光开早扇,阊阖启朝扉,[其一。]

洛城锺漏息,灵台云雾卷,森森虎戟前,蔼蔼銮旂转,属车游绛阙,风乌度丹巘,帐殿幸金舆,旌门拥玉辇,[其二。]

玉辇带非烟,金舆映绿川,雨师清远路,风伯静遥天,分渠通沃野,激水入公田,草发青坛外,花飞苍玉前,[其三。]

苍玉临珪璧,青坛躬帝籍,冒橛乃三推,齐衡均百辟,兰场俨芝驾,桂圃芳瑶席,山禽韵管弦,野兽和锺石,[其四。]

锺石既相和,江海复无波,梁客簪裾盛,陈王文雅多,修涂参弱骀,乔木间轻萝,幸承温吹末,击壤自为歌,[其五。]

【赋】晋潘岳的《籍田赋》说:伊晋之四年正月,皇帝亲率群后籍于千亩之甸,礼也,於是乃使甸师清畿,野庐扫路,封人〈土匮〉宫,掌舍设枑,青坛蔚其岳立,翠幕点以云布,沃野坟腴,

肥沃的土地平坦如砥,清澈的洛水与浑浊的渠水交汇,引水灌溉,青葱的牛马套着彩色的轭,深蓝色的车辕连接着黑色的犁,整齐地排列在市场的左侧,等待着皇帝的亲临。穿着春装的人们,迎接游车的到来,手持玉璋排列成行,望着皇帝的车辆肃然起敬,如同晨露在朝阳下蒸发,如同众星拱卫北极星。于是前导的鱼丽车队,随从的车队紧随其后,宫门大开,四条道路并行,常伯陪乘,太仆执缰,后妃献上各种种子,司农准备播种的器具,皇帝乘坐玉辇,遮蔽在华盖下,冲牙铮铮作响,丝绸华丽,红色与黑色在离坎方位显现,青色与白色在震兑方位飞扬。中央的黄色光芒四射,五彩缤纷,震震填填,皇帝亲临藉田,蝉冠闪耀,碧色肃穆,如同夜光剖开荆璞,如同茂松依傍山巅。于是皇帝降下灵坛,抚摸着御用的犁,三次推犁后停下,庶人完成一亩的耕作,贵贱有序,或五人一组,或九人一组,肩并肩,衣袂相连,黄尘四起,阳光被遮蔽,动容发音,观者无不欢欣鼓舞,歌颂圣世。有邑老田父上前称赞道:损益随时,道理常然,高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九土之宜不可忽视,四人之务不可不一,展开三时的大务,使仓廪盈溢,这是尧汤的用心,也是存救的要术。若庙祧有事,祝宗择日,黍稷馨香,美酒佳栗,古人说: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希矣,到我皇晋,实光斯道,仪形孚于万国,爱敬尽於祖考。

宋任豫的《籍田赋》说:瞻望圭景,咫尺三川,缅彼帝籍,百有馀年,映至德於盛位,俪列晷於微辰,纡汾阳以昧旦,信尧心而禹勤,史奉载耜之礼,民奏举趾之歌,膏壤千亩,与式既同,区势平易,畎陌脩通,提携丘泽,眺岭面松。

隋江总的《劳酒赋》说:在阳春的仲序,览具物之芳菲,帅公卿而播百穀,亲耒耜而命三推,开青坛於回甸,列翠幕於清沂,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宴,豁朱鸟之高窗,启黄龙之抗殿,奏帝鸿之万舞,动钧天之九变,顾曲私之亭育,递寒暑而徂迁,谬陈力而策骀,岂酬恩於暮年。

【文】齐谢朓的《为随王粲东耕文》说:穀躔星景,穑表踖先,八政奚首,六府兹宣,獘嗟非国,登颂有年,一夫惑怠,望岁谁天。

梁元帝的《祭东耕文》说:三农九穀,为政所先,万箱亿庾,是曰民天,系称斫耜,书美厥田,花开杏树,冻解新泉,当使黍稷莫莫,民翳胥乐,甘雨祁祁,遂及我私,我私之熟,表里禔福,禔福中田,岁取十千,是藨是衮,登颂有年。

【启】梁元帝的《庆东耕启》说: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汉之元凤,未足捧羁,晋之太始,非堪扶毂,但承明侍从,即事未由,周南留滞,伏深恋仰。

【论】魏陈王曹植的《籍田论》说:春耕于籍田,郎中令侍寡人焉,顾而谓之曰:昔者神农氏始尝万草,教民种植,今寡人之兴此田,将欲以拟乎治国,非徒娱耳目而已也,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上,经以大陌,带以横阡,此亦寡人之封疆也,日殄没而归馆,晨未昕而即野,此亦寡人之先下也,菽雚特畴,禾黍异田,此亦寡人之政理也,及其息沸涌,庇重阴,怀有虞,抚素琴,此寡人之所习乐也,兰蕙荃蘅,植之近畴,此亦寡人之所亲贤也,藜蓬臭蔚,弃之乎远疆,此亦寡人之所远佞也,若年丰岁登,果茂菜滋,则臣仆小大,咸取验焉。

又说:封人有能以轻凿脩钩,去树之蝎者,树得以繁茂,中舍人曰:不识天下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人曰:昔三苗共工鲧驩兜,非尧之蝎与,问曰:诸侯之国,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齐之诸田,晋之六卿,鲁之三桓,非诸侯之蝎与,然三国无轻凿脩钩之任,终於齐篡鲁弱,晋国以分,不亦痛乎,曰:不识为君子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固有之也,富而慢,贵而骄,残仁贼义,甘财悦色,亦君子之蝎乎,天子勤耘以收一国,大夫勤耘以收世禄,君子勤耘以显令德,夫农者始於种,终於获,泽既时矣,苗既美矣,弃而不耘,则故为荒畴,盖丰年者期於必收,譬修道亦期於没身也。

◇社稷

《孝经纬》说: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穀之长也,穀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礼记》说:夫圣王之制礼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又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向,於北墉下,答阴之义也,[墙谓之墉,北墉,社内地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国中之神,莫贵於社。]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墉,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又说:王为神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为立曰侯社,大夫以下置社。

《左传》说:魏献子问於蔡墨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四[左传昭二十九年四字无。]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又说:宋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民,神之主,

上作穀。男子手持蒲璧,蒲璧是用来做席子,以安人,璧上刻有蒲草纹。孤执皮帛,卿执羔羊,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又说:春天朝见诸侯以图谋天下之事,注云,图,是考绩的意思。

传曰:凡朝见以正班爵之义,会以训上下之则。

又说:宣公十四年,孟献子对公说:臣听说小国免于大国的侵扰,聘而献物,于是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注云,献其国,若征伐之功于牧伯也。

又说:子产相郑伯如楚,侨闻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

又说:薳启彊对楚子说:朝聘有圭,享頫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

又说:叔向说:明王的制度,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著昭明,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

又说: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孟子》说:诸侯朝见天子称为述职,一次不朝则贬其爵,二次不朝则削其地,三次不朝则六师移之。

挚虞决疑要注说:汉制,会于建始殿,晋制,大会于太极殿,小会于东堂,会则五时服,庭设金石,武贲旄头,文衣绣尾。

又说:宴与会的威仪不同,会随五时朝服,庭设金石,旄头之衣鹖尾以列陛,宴则服常服,设丝竹之乐,宿卫列仗,会于太极殿,小会于东堂。

《白虎通》说:凡臣见君,必有贽,贽者,质也,致己质诚也,公侯以玉为贽者,取其燥不轻,湿不重也,大夫以雁为贽者,取其飞成行,立成列也,士以野鸡,使其不可诱之以食,胁之以威,毕死不可畜也。又诸侯相聘,为相尊敬也,朝聘天子,更以所尊,考礼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

又说:聘者,缘臣子欲知其君父无恙。又当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是以皆行聘礼。

又说:朝,备文德而明礼义也。

《春秋说题辞》说:诸侯执政各来朝,讲文德礼让,制法四方。

《尚书》说: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注云,既,尽也,觐,见也,言舜日尽正月,乃见群牧。

《穀梁传》说:滕侯薛侯来朝,天子无事,诸侯朝正也,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

又说: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注云,觐四方诸侯,各于其方岳之下,大明考绩。

《汉书》说: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是叔孙通就其仪,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次奉贺,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举不如仪者,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上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太常。

《汉官仪》说: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陪觐,宗室诸刘杂会,皆冠两梁冠,皂单衣,既定上寿,计吏中庭北向坐,太官上食,赐群臣酒食,作九宾,撤乐。

又说:大将军三公朝会,天子为起,住入,太常住车说:皇帝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进。

又说: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朝会各独席,故京师曰三独坐。

《魏志》说:黄初元年,郭淮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懽会,帝责之说: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最留迟,何也,对说: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氏衰,始用刑辟,今臣遭虞舜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戮也,帝悦。

晋《起居注》说:武帝太康元年诏说:江表初平,天下同其欢豫,王公卿士,各奉礼称庆,其于东堂小会,设乐,使加于常,五月庚寅,御临轩,大会于太极殿前,四方贺使国子太学生司徒吏副将以上,及吴降将吏,皆与会,诏引归命侯孙皓上殿,稽颡陈恩谢罪,称万岁。

又说:太常张华止,按旧事,拜公建始殿,因以小会,今拜公于太极殿,亦宜因以小会,盖所以崇宰辅也。

又说:穆帝升平二年正月朔朝会,是日赐众客醁醽酒。

《东宫旧事》说:正会仪,太子着远游冠,绛纱襮,登舆,至承华门,设位,拜二傅,二傅交礼毕,不复登车,太傅训道在前,少傅训从在后,太子入崇贤门,乐作,太子登殿,西向坐。

【诗】魏陈王曹植应诏诗说: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朝发鸾台,夕宿兰渚,经彼公田,乐我稷黍,西济关谷,或降忽升,騑骖倦路,载寝载兴,将朝圣皇,匪敢燕宁,前驱举燧,后乘抗旌,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梁简文帝守东平中华门开诗说:脂车向驰道,总辔息中华,落关犹待漏,文戟未通车,薄云初启雨,曙色始成霞,巉流铺紫若,城风泛橘花,弦诵终无取,顾己自怀嗟。

梁何逊早朝诗说:诘旦锺声罢,隐隐禁门通,蘧车响北阙,郑履入南宫,宿雾开驰道,初日照相通,风胥徒纷驿,驺御或西东。

周王褒入朝守门开诗说:凤池通複道,严驾早凌晨,铁符行警曙,银棨未开闉,巉暗城无影,晴新路不尘,屯兵引画剑,骑吹动班轮,徒知御睿藻,抽辞殊未申。

隋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诗说: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三条息行火,百雉照初晖,御沟槐影出,仙掌露光晞。

【表】陈王曹植请

赴元正表说:欣喜百官的美好,想象朝觐的礼仪,耳中存有九成的音乐,眼中想象着舞蹈。

又谢得入表说:非凡的命运,不是我所思考的,有如拨开浮云而晒到白日,走出幽谷而登上乔木,眼中希望庭燎,心中存有泰极。

◇燕会

《周官》说:用飨燕的礼仪,亲近四方的宾客,说四方的宾客来聘,王为他们设飨燕的礼仪。

《毛诗》说:鹿鸣,是燕群臣嘉宾的,常棣,是燕兄弟的,湛露,是天子燕诸侯的。

又说:伐木,是燕朋友故旧的,从天子到庶人,没有不需要朋友来成就的,亲亲以和睦,友贤不弃,故旧不遗,那么民德就归于厚了。

《左传》说:鲁文公即位,卫侯派大夫甯武子聘于鲁,鲁文公与武子燕,为赋湛露及彤弓的诗。

又说:卫侯燕莒成叔,甯惠子相,莒成叔傲,甯子说:莒成叔家其亡乎,古之为飨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今子傲,取祸之道也。

韩诗说:不脱履而即度,[《初学记》十四作席。]谓之礼,下跣而止,[《初学记》十四作上。]谓之燕,能饮者饮,不能饮者,谓之醧,闭门不出客,谓之湎,礼记说:奠酬而升歌,发德也,注云,以诗之义,明宾主之礼。

又说:诸侯宴礼,俎豆牲醴荐,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汉书》说:高祖十二年,击黥布,还,过沛,留置酒,悉召故人父老诸母乐饮,道旧故为笑乐,上留帐饮三日,召沛中儿百二十人,上击筑,歌大风。

《东观汉记》说:建武三年,幸舂陵,祠园庙,大置酒,与父老故人相乐,十九年,幸汝南顿正令舍,大置酒,赐吏民,复南顿田租一年。

魏书说:文帝为魏王,南征次谯,大飨六军及父老,设乐伎百戏。

《世说》说:过江诸人,每至暇日,辄相要出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丞相愀然作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

沈约《宋书》说:郑鲜之为人通率,在高祖坐,言无所隐,时人甚惮焉,尤为高祖所狎,上尝於内殿宴饮,朝贵毕集,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云尚书郎郑鲜之诣门,求启事,高祖大笑,引入。

【诗】古诗说: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诗妙入神,齐心同所原,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飘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车禀〉长苦辛。

魏陈王曹植公宴诗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又侍太子坐诗说: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又与丁廙诗说: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呕,肴来不虚满,觞至反无馀。

魏应玚公宴诗说: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斯堂,辨论释常结,援笔兴文章,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促坐褰重帷,传满腾羽觞。

魏刘桢公宴诗说: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树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花,菡萏溢金塘,珍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魏王粲公宴会诗说: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彻蒸暑,青云却炎晖,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原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弈世不可追。

魏陈琳宴会诗说:凯风飘阴云,白日扬素晖,良友招我游,高会宴中闱,玄鹤浮清泉,绮树焕青蕤。

晋武帝华林园诗说:习习春阳,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应仲春,思文圣皇,顺时秉仁,钦若灵则,饮御嘉宾,洪恩普畅,庆乃众臣,[其一。]

其庆惟何,锡以帝祉,肆觐群后,有客戾止,外纳要荒,内延卿士,箫管咏德,八音咸理,凯乐饮酒,莫不宴喜,[其二。]

晋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说:闲夜命欢友,置酒迎风馆,齐童梁甫吟,秦娥张女弹,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譬彼司晨鸟,扬声当及旦。

又皇太子赐宴诗说:明明隆晋,茂德有赫,思媚上帝,配天光宅,诞育皇储。仪形在昔,徽言时宣,福禄来格,劳谦降贵,肆敬下臣,肇彼先驱,翻成嘉宾。

又侍皇太子宣猷堂诗说:笃生我后,克明克秀,体晖重光,承规景数,茂德冲深,天姿玉裕,三正迭绍,洪圣启运,自昔哲王,先天而顺,群辟崇替,降及近古,黄晖既渝,素灵承祜,三后始基,世武丕丞,协风傍骇,天晷仰澄,自彼河汾,奄齐七政,时文惟晋,世笃其圣,明明隆晋,茂德有赫。

晋王赞侍皇太子宴始平王诗说:亹亹圣胤,继明重体,乐此常棣,其甘如荠。我有嘉宴,以洽百礼,煌煌同族,蔼蔼王僚,惟中惟外,如琼如瑶,湛湛朝云。德靡不覆,玄黄所缀,文成采绣,政以神和,乐以安奏,一人有庆,万邦是祐。

又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诗说:於明圣晋,仰统天绪,易以明险,简以知阻,研彼群虑,俾侯授土,郁郁二王,祗承皇命,睹离鉴亲,观礼知盛,皇储降会,延于公姓,瞻彼行役,并憩同林,分涂殊轨,靡不回心。

晋陆云侍大将军宴诗说:茫茫宇宙,天地交泰,王在华堂,式宴嘉

在宴会上,玄晖高远明亮,翠云缭绕,冠冕上的花卉摇曳,服饰上的藻饰垂带,众多臣僚恭敬有礼,气氛和谐融洽。大家谦逊地接受教诲,恭敬地对待前辈,仰望那如玉般的容颜,祈求天赐长寿,如山岳般崇高。

宋代鲍昭在覆舟山侍宴时作诗说:繁霜飞入玉门,美景映照皇城,清道开路,羽盖等待游行,神灵居所庄严,山岩险峻环绕,礼俗陶冶德行,昌盛的宴会充满民间的赞歌。

梁代王僧孺在景阳楼侍宴时作诗说:金铺闪耀如镜,桂木栋梁高耸入云,举杯共饮德行,践行道义验证朝闻,不必论及禹的无私,也不以尧为君为耻,小臣又有何能,短翅屡次追随群贤。

他又在侍宴时作诗说:美景属于春末,清凉的阴影澄澈夏初,交错的树枝遮掩小径,回流的影子映照远山,徒然碾压轻竹,移动车驾拂过高柳,离去时劳苦功高,勉励自己报答嘉奖,小臣实在不才,微尘般的贡献愧对职责,何必胜过雕琢,譬如良木终将腐朽。

他又在侍宴时作诗说:回驾避暑宫,下车迎风馆,轻烟散漫飘转,微云渐渐散去,蔓草垂挂山岩,高枝直插天际,回风轻拂水面,落光斜照岸边,妙舞停驻行云,清歌传入曾汉,容颜愉悦,德音美好。

梁代庾肩吾在侍宴时作诗说:沐浴道义遇到圣人,举杯敬上贤者,仁风开启美景,瑞气动非烟,秋树翻黄叶,寒池堕黑莲,承恩谢命浅,念报在身前。

他又在侍宴时作诗说:副君闲暇时,曾城近游,清池映照飞阁,疏树露出龙楼,北陆冰方壮,西园春欲周,梅心芳屡动,蒲节促难抽,徒然颁并命,无以厕应刘。

他又在宣猷堂侍宴湘东王时作诗说:陈王驾车返回,副后西园游,并命登飞阁,列坐对芳洲,桂岩逢暮序,菊水值穷秋,竹径箫声发,相门琴曲愁,徒奉文成诵,空知思若抽。

梁代刘孝绰在侍宴时作诗说:清宴延请多士,鸿渐滥微薄,临风出蕙楼,望辰跻菌阁,上征切云汉,晚眺周京洛,城寺郁参差,街衢纷漠漠,禁林寒气晚,方秋未摇落,皇心重发志,赋诗追并作,自昔承天宠,於兹被人爵,选言非绮绡,何以俨金雘。

他又在侍宴时作诗说:此堂高耸,伏栏临曲池,树中望流水,竹里见攒枝,栏高景难蔽,岫隐云易垂,邂逅逢休幸,朱跸曳青规,丘山不可答,葵藿空自知。

他又在集贤堂侍宴应令时作诗说:北閤时见启,西园又已辟,官属引鸿鹭,朝行命金碧,伊臣独何取,隆恩徒自昔,布武登玉墀,委坐陪瑶席,绸缪参宴笑,淹留奉觞醳,壶人告漏晚,烟霞起将夕,反景入池林,馀光映泉石。

他又在陪徐仆射晚宴于儿宅时作诗说:天君追宴憙,十日递来过,筑室华池上,开轩临芰荷,方塘交密笋,对霤接繁柯,景移林改色,风去水馀波,洛城虽半日,爱客待骊歌。

梁代江淹在拟魏帝游宴时作诗说:置酒坐飞阁,逍遥临华池,神飘自远至,左右芙蓉披,绿竹夹清水,秋兰被幽崖,月出照园中,冠佩相追随,肃肃广殿阴,雀声愁北林,众宾还城邑,何用慰我心,陈徐陵侍宴诗曰:园林才有热,夏浅更胜春,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承恩豫下席,应阮独何人。

隋代江总在赋得置酒殿上时作诗说:三清传旨酒,柏梁奉欢宴,霜云动玉叶,冻水疏金箭,羽籥响锺石,流泉灌金殿,盛时不再得,光景驰如电。

◇封禅

《礼记》说:古代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中,成也,祭天告以成功也。]

河图真纪说:王者封太山,禅梁甫,易姓奉度,继崇功也。

河图会昌符说,汉太兴之道,在九代之王,封于太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甫,退考功。

春秋含孳说:天子所以昭察,以从斗枢,禁令天下,系体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长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号。

《史记》说:齐桓公欲封禅,管仲说:古封太山,禅梁甫,七十二家,夷吾所记,十有二焉,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籍,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又说:秦始皇既并天下,即帝位,徵齐鲁儒士,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上泰山立石,颂始皇德,明其得封也,封藏皆秘,代不得而记也,始皇上泰山,中坂遇风雨,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又说: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儒者皮弁荐绅,射牛,封太山,如郊太一之礼。

又说:李少君上言云,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以加祀,皆至太山,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白虎通》说: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也。

又说:易姓而王,必升封太山,报告成。

又说:或封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金印,或曰:封禅封之以金印。

孝经序金[《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作钩命。]决说:封乎太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父,刻石纪功。

《尚书·中候》说:昔古圣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鱼不至,凤皇不臻,未可以封,郑玄注云,比目东方异气所生,名〈鱼枼〉。

司马相如封禅书说:然犹蹑梁父,登太山,建昭号,施尊名,俾万代得激清流,扬微波,飞英声,腾茂实。

封禅仪注说:持礼三十人,上发坛上十石函盖,尚书令北向跪,藏玉牒毕,持礼覆石函,尚书令封上石捡,亦治以金绳,泥杂用四方土,各依其色。

张华议说:海内符瑞之应,备物之盛,未有若今之盛,宜礼

中岳,封泰山,发布德号。

《汉官仪》说:封禅泰山,就是汉武帝封禅的地方,堆积石头,登上祭坛,放置玉牒书在石头中,再封上石头。

又说:元封年间的封禅,白天有白气,夜晚有光,从天关石门降下。

又说:有玉龟。

又说:建武二十二年,东巡狩,二月九日到达鲁地,十九日,国家在亭中,百官分布在野外,这一天上山,云气形成宫阙,百姓都看见了。

《汉书》说:元封元年四月癸卯,皇上迁回,登封泰山,应劭说,成功治定,告成于天,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捡的封印。

又说:倪宽对策说,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功,这是帝王的盛节。

《续汉书》说:皇上认为用石头困难。又想赶在二月封禅,所以诏令梁松,因故封石空捡,再加以封印,梁松上疏争辩,认为承天之敬,尤其应该彰显,现在因旧封,将玉牒藏在旧石下,恐怕不符合重命的意义。

又说:建武二十二年,皇上允许梁松等人的奏请,正在寻找元封时的旧事,讨论封禅所用的物品,有司奏请刻一枚玉玺,方寸三分,玉版方五寸。

又说:皇上乘辇上山,中午后到达山上,即位于坛的南北,皇上登上祭坛,尚书令奉上玉牒捡,皇帝用寸二分的玺亲自封印。

《吴志》说:孙皓天玺元年,阳羡山有石室,石头上有天瑞的标记,于是派遣司空董朝周处等人,封禅国山。

《宋书》说:江夏王义恭上表说,气在宫树珍露味在林,应该修封泰山,埋玉在岱趾。

《太康地记》说:奉高者,以事东岳,是帝王禅代的地方,所以明堂在县南四里,汉武帝在东山立太坛,以祭天下,显示增高。

◇亲蚕

《礼记·祭义》说: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必须有公桑蚕室,靠近河流而建,筑宫高三尺,用棘墙围起来。

《祭统》说:王后在北郊养蚕,以供给纯服,夫人在北郊养蚕,以供给冕服。

《五礼先蚕仪注》说:亲蚕前两天,太祝令,天刚亮,用太牢祭祀先蚕。

《皇后亲蚕仪注》说:皇后亲自采桑,开始时采一条,拿着筐接受桑叶。

周迁《古今舆服杂事》说:蚕刚出生,皇后吃它,三次洒水后停止。

晋元康义说:皇后采桑坛,在蚕宫的西南。

董巴《舆服志》说:汉皇后在东郊苑中养蚕。

又说:太皇太后入庙服,绀色上衣,皂色下衣,养蚕时,青色上衣,缥色下衣,簪子用玳瑁,长一尺,端为华胜,上面是凤凰。

《礼记》说: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自采桑,以劝勉蚕事,孟夏之月,蚕事结束后,后妃献茧。

又说:蚕事完成后,分茧称丝,以供给郊庙的服装。

又说:后妃献茧,然后收取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都一样。

《东观汉记》说:明德马皇后,在濯龙中设置织室养蚕,多次往来观看。

《汉书》说:孝元王皇后为太后,到蚕馆,率领皇后及列侯夫人在北郊采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注解

巡守:古代帝王巡视四方,以观察民情、检查政绩、祭祀山川的仪式。

籍田:指古代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象征重视农业。

社稷:古代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合称社稷,代表国家政权。

朝会:古代帝王与群臣定期举行的会议,讨论国家大事。

燕会:古代帝王与群臣举行的宴会,通常伴有音乐和舞蹈。

封禅:封是封土,禅是禅让,这里指帝王封土禅让的仪式。

亲蚕:亲蚕是指古代皇后或王后亲自参与养蚕活动,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百姓的关怀。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将天空分为二十八宿,用以观测天象和指导农事。

赞元:赞美元首,即赞美皇帝。

伊汉中兴三叶:指东汉时期的三位皇帝,即光武帝、明帝和章帝,他们被认为是汉朝中兴的关键人物。

矩坤度以范物:指按照大地的法则来规范万物,坤为地,矩为法则。

规乾则以陶钧:指按照天的法则来塑造万物,乾为天,规为法则,陶钧比喻塑造。

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指天帝的宫廷。

禁庭:指皇宫内的庭院,禁止外人进入。

儒林:指儒家学者群体。

岱岳:指泰山,古代帝王常在此举行封禅大典。

耆耇:指年高德劭的老人。

太仆:古代官职名,掌管皇帝的车辆和马匹。

六驺:指六匹马,驺为古代驾车的人。

路马:指皇帝的车马。

天灵之威路:指皇帝出行的威严道路。

太一之象车:指皇帝乘坐的象征天意的车辆。

九龙之华旗:指皇帝仪仗中的旗帜,象征皇权。

扫霓之旌旄:指皇帝仪仗中的旗帜,象征祥瑞。

胡耇之元老:指年高德劭的元老。

孝行之畯农:指孝顺且有德行的农民。

允迪在昔:指遵循古代的典范。

绍烈陶唐:指继承尧舜的功业。

殷天衷:指顺应天意。

摇光:指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象征帝王的权威。

琼衡:指北斗七星,象征帝王的权威。

六典:指古代的六种法典。

八成:指古代的八种政事。

肆类乎上帝:指祭祀上帝。

实柴乎三辰:指祭祀日月星三辰。

禋祀乎六宗:指祭祀六宗神灵。

祗燎乎群神:指祭祀群神。

卜筮称吉:指占卜得到吉兆。

蓍龟袭从:指用蓍草和龟甲占卜。

清夷道而后行:指清理道路后出行。

曜四国而扬光:指照耀四方国家。

巡狩:指皇帝巡视四方。

圻畤:指祭祀天地的地方。

八荒:指八方极远之地。

宗岳:指泰山,古代帝王常在此举行封禅大典。

岱神:指泰山的神灵。

散斋:指祭祀前的斋戒。

越翼良辰:指选择吉日。

棫槱增构:指搭建祭坛。

烈火燔燃:指燃烧祭品。

晖光四炀:指光芒四射。

焱烂薄天:指火焰冲天。

萧香肆升:指香烟缭绕。

青烟冒云:指青烟升腾。

珪璋瓘瓘:指玉器光洁。

牺牲絜纯:指祭品洁净。

郁鬯宗彝:指祭祀用的酒器。

明水玄樽:指祭祀用的水器。

空桑孤竹:指祭祀用的乐器。

咸池云门:指祭祀用的乐舞。

六八匝变:指乐舞的变化。

神祇并存:指神灵同在。

诰:指皇帝的诏令。

二月初吉:指农历二月初一。

狩于岱岳:指皇帝到泰山狩猎。

展义省方:指展示道义,巡视四方。

观民设教:指观察民情,设立教化。

祖于东门:指从东门出发。

届于灵宫:指到达灵宫。

凤双集于台:指凤凰双双落在台上,象征祥瑞。

壬辰:指壬辰日,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

明堂:指古代皇帝祭祀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咨予不材:指皇帝自谦,表示自己才能不足。

为天地主:指皇帝是天地的主宰。

栗栗翘翘:形容皇帝谨慎小心。

百僚万机:指百官和众多政务。

心之谓矣:指皇帝的心思。

孰朕之劳:指皇帝的辛劳。

上帝有灵:指上帝有灵验。

不替朕命:指不违背皇帝的命令。

诞敢不祗承:指不敢不恭敬地接受。

凡庶与祭於坛墠之位者:指参与祭祀的普通百姓。

怀尔邦君:指怀念你们的国君。

寔原先帝:指确实继承先帝的遗志。

载厥太宗:指继承太宗的事业。

以左右朕躬:指辅佐皇帝。

帝道横被:指皇帝的道德遍布四方。

旁行海表:指皇帝的恩泽远播海外。

一人有韪:指皇帝有美德。

万民赖之:指万民依赖皇帝。

从巡助祭者:指随从皇帝巡狩和助祭的人。

兹惟嘉瑞:指这是吉祥的征兆。

皇皇者凤:指凤凰,象征祥瑞。

通玄知时:指凤凰通晓天意,知道时机。

萃于山趾:指凤凰聚集在山脚下。

与帝邀期:指凤凰与皇帝约定时间。

吉事有祥:指吉祥的事情有祥瑞。

惟汉之祺:指这是汉朝的福气。

朕不敢当:指皇帝不敢承受。

亦不敢蔽天之吉命:指皇帝不敢遮蔽上天的吉命。

帝籍千亩:指皇帝亲自耕种的千亩田地。

使民如借:指让百姓像借田一样耕种。

载芟:指《诗经》中的一篇,描述春天耕种的情景。

春籍田而祈社稷:指春天耕种籍田并祈求社稷神灵保佑。

上春:指农历正月。

诏王后帅六宫之人:指皇帝命令王后率领六宫的人。

穜稑之种:指各种农作物的种子。

甸师:指古代掌管农业的官员。

耕耨王籍:指耕种皇帝的籍田。

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

孟春之月:指农历正月。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祈穀于上帝:指向上帝祈求丰收。

耒耜:指古代的农具。

三公九卿:指古代的高级官员。

诸侯大夫:指诸侯国的大夫。

躬耕帝籍:指皇帝亲自耕种籍田。

三推:指皇帝推三次耒耜。

五推:指三公推五次耒耜。

九推:指卿诸侯推九次耒耜。

庶人终亩:指普通百姓耕种完一亩地。

执爵于太寝:指在太寝殿中执爵饮酒。

劳酒:指慰劳的酒。

南郊:指都城的南郊。

东郊:指都城的东郊。

冕而朱纮:指皇帝戴着红色的冕冠。

躬执耒:指皇帝亲自执耒耜。

醴酪粢盛:指祭祀用的酒和谷物。

敬之至也:指敬意的极致。

诸侯百亩:指诸侯耕种百亩田地。

冕而青纮:指诸侯戴着青色的冕冠。

梁五礼籍田仪注:指梁朝关于籍田礼仪的记载。

先农:指古代祭祀的农神。

应劭《汉官仪》:指应劭所著的《汉官仪》,记载汉朝的官制。

东耕之日:指春天耕种的日子。

青帻:指青色的头巾。

青车:指青色的车辆。

苍马:指青色的马。

五经要义:指《五经》的要义。

孟冬启蛰:指农历十月,天气转暖,昆虫开始活动。

既郊之后:指郊祭之后。

率公卿大夫而亲耕焉:指皇帝率领公卿大夫亲自耕种。

先百姓而致孝敬:指在百姓之前表达孝敬。

《国语》:指《国语》,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

宣王即位:指周宣王即位。

不籍千亩:指不耕种千亩籍田。

虢文公谏曰:指虢文公劝谏周宣王。

夫民之大事在农:指百姓的大事在于农业。

上帝之粢盛:指祭祀上帝的谷物。

民之蕃庶:指百姓的繁衍。

太史告稷曰:指太史向稷报告。

阳气俱蒸:指阳气上升。

土膏其动:指土地肥沃。

稷以告王:指稷向周宣王报告。

王即御事:指周宣王立即处理政务。

王耕一拨:指周宣王耕种一次。

班三之:指周宣王耕种三次。

庶人终乎千亩:指普通百姓耕种完千亩田地。

师败於姜戎:指周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败。

《论衡》:指王充所著的《论衡》,记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

立春东耕:指立春时在东方耕种。

为土象人:指用土制作人像。

执耒鉏钱:指拿着农具和钱币。

立土牛:指用土制作牛像。

从气应时:指顺应节气。

示帅下也:指示范给下属。

汉书文帝诏:指汉文帝的诏书。

夫农天下之本:指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其籍田:指皇帝的籍田。

朕亲率耕:指皇帝亲自率领耕种。

以给宗庙粢盛:指供给宗庙祭祀用的谷物。

《东观汉记》:指《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的历史。

永平十三年:指东汉永平十三年。

耕籍田毕:指耕种籍田完毕。

赐观者食:指赏赐观看的人食物。

有一诸生前言:指有一位诸生上前说话。

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指赞美文王遇到太公的佳话。

上书版曰:指在书版上写道。

生非太公:指这位诸生不是太公。

予亦非文王:指这位诸生也不是文王。

诗:指诗歌。

宋颜延之侍东耕诗:指颜延之所作的侍东耕诗。

题封经地域:指题写封地的经书。

辰角丽天部:指辰星和角星在天部闪耀。

浮蔼起青坛:指青坛上升起浮云。

沉腴发绀耦:指肥沃的土地发出深蓝色的光芒。

草服荐同穗:指草服和谷物一起生长。

黄冠献嘉寿:指黄冠献上吉祥的寿礼。

宋谢庄侍东耕诗:指谢庄所作的侍东耕诗。

肃镳奉晨发:指清晨肃穆地出发。

恭带厕朝闻:指恭敬地带着朝闻。

仙乡降朱蔼:指仙乡降下红色的云彩。

神郊起青云:指神郊升起青色的云彩。

阴台承寒采:指阴台承受寒露的滋润。

阳树迎初薰:指阳树迎接初春的温暖。

观德欣临籍:指观德欣临籍田。

瞻道乐游汾:指瞻道乐游汾水。

梁武帝籍田诗:指梁武帝所作的籍田诗。

寅宾始出日:指寅时宾客开始出发。

律中方星鸟:指律中星鸟闪耀。

仁化洽孩虫:指仁德教化普及到小虫。

德令禁胎夭:指德令禁止胎夭。

耕籍乘月映:指耕种籍田时月光照耀。

遗滞指秋杪:指遗留的滞碍指向秋末。

年丰廉让多:指丰收之年廉让之风盛行。

岁薄礼节少:指歉收之年礼节减少。

梁简文帝和诗:指梁简文帝所作的和诗。

礼经闻往说:指《礼经》中记载的古代传说。

观宝著遐篇:指观赏宝物并写下遥远的篇章。

岂如春路动:指不如春天的道路充满生机。

祈穀重民天:指祈求谷物丰收,重视百姓和天意。

三春润榆荚:指三春时节榆荚得到滋润。

七月待鸣蝉:指七月等待蝉鸣。

鳐鱼显嘉瑞:指鳐鱼显现吉祥的征兆。

铜雀应丰年:指铜雀预示着丰收之年。

不劳郑国雨:指不需要郑国的雨水。

无荣邺令田:指邺令的田地没有荣耀。

陈张正见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指陈张正见所作的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

帝京惟赤县:指帝京是赤县。

神居应紫微:指神灵居住在紫微宫。

涂山万国仰:指涂山受到万国的敬仰。

沧海百川归:指沧海容纳百川。

东郊事平秩:指东郊的事务井然有序。

仲月祀灵威:指仲月祭祀灵威。

含光开早扇:指含光打开早扇。

阊阖启朝扉:指阊阖开启朝扉。

洛城锺漏息:指洛城的钟漏停止。

灵台云雾卷:指灵台的云雾散去。

森森虎戟前:指森严的虎戟在前。

蔼蔼銮旂转:指和蔼的銮旗转动。

属车游绛阙:指属车游览绛阙。

风乌度丹巘:指风乌飞过丹巘。

帐殿幸金舆:指帐殿中皇帝乘坐金舆。

旌门拥玉辇:指旌门中拥着玉辇。

玉辇带非烟:指玉辇带着非烟。

金舆映绿川:指金舆映照绿川。

雨师清远路:指雨师清理远路。

风伯静遥天:指风伯使遥天平静。

分渠通沃野:指分渠通向沃野。

激水入公田:指激水流入公田。

草发青坛外:指青坛外草发。

花飞苍玉前:指苍玉前花飞。

苍玉临珪璧:指苍玉临近珪璧。

青坛躬帝籍:指青坛中皇帝亲自耕种籍田。

冒橛乃三推:指冒橛推三次。

齐衡均百辟:指齐衡均等百辟。

兰场俨芝驾:指兰场中芝驾庄严。

桂圃芳瑶席:指桂圃中瑶席芬芳。

山禽韵管弦:指山禽的鸣叫与管弦乐相和。

野兽和锺石:指野兽的叫声与钟石相和。

锺石既相和:指钟石已经相和。

江海复无波:指江海再次平静。

梁客簪裾盛:指梁客的簪裾盛装。

陈王文雅多:指陈王的文雅多才。

修涂参弱骀:指修涂参弱骀。

乔木间轻萝:指乔木间轻萝缠绕。

幸承温吹末:指幸承温吹的末尾。

击壤自为歌:指击壤自为歌。

赋:指赋体文学。

晋潘岳籍田赋:指潘岳所作的籍田赋。

伊晋之四年正月:指晋朝的第四年正月。

皇帝亲率群后籍于千亩之甸:指皇帝亲自率领群臣耕种千亩籍田。

礼也:指这是礼仪。

甸师清畿:指甸师清理畿内。

野庐扫路:指野庐清扫道路。

封人〈土匮〉宫:指封人修建宫室。

掌舍设枑:指掌舍设置枑木。

青坛蔚其岳立:指青坛巍峨如山岳。

翠幕点以云布:指翠幕点缀如云布。

沃野坟腴:指沃野肥沃。

穀:古代祭祀时用的谷物,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蒲璧:用蒲草编织的席子,上面装饰有璧的图案,用于安放人,象征着安宁和尊贵。

孤执皮帛:孤指孤子,即无父之子,执皮帛表示其身份和职责。

卿执羔:卿是高级官员,执羔表示其职责和地位。

大夫执雁:大夫是中级官员,执雁表示其职责和地位。

士执雉:士是低级官员,执雉表示其职责和地位。

庶人执鹜:庶人是普通百姓,执鹜表示其职责和地位。

工商执鸡:工商指手工业和商业从业者,执鸡表示其职责和地位。

春朝诸侯:春季诸侯朝见天子,讨论天下大事。

图天下之事:图指考绩,即考核诸侯的政绩。

正班爵之义:朝见时按照爵位高低排列,以示尊卑有序。

训上下之则:朝会时教导上下级之间的礼仪和规则。

庭实旅百:诸侯朝见时献上的礼物,数量众多。

献功:诸侯献上征伐的功绩,以示忠诚。

五美:大适小的五种美德,包括宥罪、赦过、救灾、赏德、教不及。

圭:古代玉器,用于朝聘时表示尊敬。

璋:古代玉器,用于享頫时表示尊敬。

述职:诸侯向天子汇报政绩。

巡功:天子巡视诸侯的功绩。

岁聘:诸侯每年朝见天子,以示忠诚。

间朝:诸侯定期朝见天子,讨论礼仪。

再朝而会:诸侯再次朝见天子,以示威严。

再会而盟:诸侯再次会盟,以示团结。

昭明:明确表示忠诚和团结。

整民:通过礼仪来规范民众行为。

制财用之节:通过朝会来规范财政支出。

帅长幼之序:通过朝会来规范长幼尊卑的秩序。

贬其爵:天子对不朝见的诸侯进行惩罚,降低其爵位。

削其地:天子对不朝见的诸侯进行惩罚,削减其封地。

六师移之:天子对不朝见的诸侯进行惩罚,调动军队进行征讨。

贽:臣子朝见君主时献上的礼物,表示忠诚。

燥不轻,湿不重:玉的特性,表示其珍贵和稳定。

飞成行,立成列:雁的特性,表示其有序和团结。

不可诱之以食,胁之以威:野鸡的特性,表示其独立和坚强。

考礼正刑一德:通过朝聘来规范礼仪、刑法和道德。

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诸侯献上本地特产,以助天子祭祀。

备文德而明礼义:通过朝见来展示文德和礼仪。

讲文德礼让:诸侯朝见时讨论文德和礼仪。

制法四方:通过朝见来制定法律,规范四方。

觐四岳群牧:天子巡视四方,会见诸侯。

考礼修德:通过朝见来考核礼仪和道德。

大明黜陟:天子明确表示对诸侯的奖惩。

五服一朝: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

时巡:天子定期巡视四方。

考制度于四岳:天子在四方考核制度。

大明考绩:天子明确表示对诸侯的考核结果。

长乐宫:汉代宫殿,用于朝会和庆典。

辇出房:皇帝乘坐辇车出宫。

执戟传警:百官手持戟,传递警戒信号。

觞九行:朝会时饮酒九次,表示隆重。

谒者言罢酒:谒者宣布停止饮酒。

御史举不如仪者:御史指出不符合礼仪的行为。

德阳殿:汉代宫殿,用于朝会和庆典。

临轩:天子亲临朝会。

陪位朝贺:百官陪同天子朝贺。

蛮貊胡羌:指边疆少数民族。

属郡计吏:指地方官员。

宗室诸刘:指皇族成员。

两梁冠:古代官员的帽子,表示其身份。

皂单衣:古代官员的服装,表示其身份。

上寿:百官向天子祝寿。

太官上食:太官献上食物。

九宾:朝会时的九种礼仪。

撤乐:停止奏乐。

大将军三公:指高级官员。

太常住车:太常乘坐的车。

三独坐:指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位官员。

黄初元年:魏文帝的年号。

涂山:古代地名,传说中大禹会诸侯的地方。

防风: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因迟到被大禹处死。

五帝:传说中的五位古代帝王。

夏后氏:指夏朝。

刑辟:刑法。

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太康元年:晋武帝的年号。

江表:指江南地区。

归命侯:指投降的吴国君主孙皓。

稽颡:磕头表示臣服。

陈恩谢罪:表示感恩和谢罪。

万岁:表示对天子的祝福。

建始殿:晋代宫殿,用于朝会。

太极殿:晋代宫殿,用于朝会。

穆帝升平二年:晋穆帝的年号。

醁醽酒:古代的一种美酒。

正会仪:朝会的正式仪式。

远游冠:古代官员的帽子,表示其身份。

绛纱襮:古代官员的服装,表示其身份。

承华门:古代宫殿的门。

二傅:指太傅和少傅。

崇贤门:古代宫殿的门。

乐作:奏乐开始。

西向坐:面向西坐,表示尊贵。

鸾台:古代宫殿的台阁。

兰渚:古代地名,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公田:古代官田。

稷黍:古代谷物,象征丰收。

关谷:古代地名,指关中和谷地。

騑骖:古代马车的马。

圣皇:指天子。

燕宁:安宁。

举燧:点燃烽火,表示警戒。

抗旌:高举旗帜,表示威严。

长怀永慕:长久怀念和敬仰。

忧心如酲:心情沉重如醉酒。

脂车:古代马车的装饰。

总辔:驾驭马车。

待漏:等待朝会开始。

文戟:古代官员的武器。

薄云:薄薄的云层。

曙色:黎明的天色。

巉流:急流。

紫若:紫色的草。

橘花:橘树的花。

弦诵:古代的学习方式。

顾己:自我反省。

诘旦:清晨。

锺声:钟声。

禁门:宫门。

蘧车:古代官员的车。

郑履:古代官员的鞋。

宿雾:夜间的雾气。

初日:初升的太阳。

风胥:古代官员。

驺御:古代官员。

凤池:古代宫殿的池。

严驾:严肃的车驾。

铁符:古代官员的符节。

银棨:古代官员的武器。

巉暗:阴暗。

晴新:晴朗。

屯兵:驻扎军队。

画剑:装饰华丽的剑。

骑吹:骑马奏乐。

班轮:古代官员的车轮。

御睿藻:天子的文采。

抽辞:发表言论。

金兔:指月亮。

铜龙:古代宫殿的装饰。

三条:古代道路。

百雉:古代城墙的高度。

御沟:古代宫殿的沟渠。

槐影:槐树的影子。

仙掌:古代宫殿的装饰。

露光:露水反射的光。

元正表:古代官员在新年时向皇帝呈递的贺表,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皇帝的忠诚。

朝觐之礼:古代诸侯或官员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

九成:指古代乐曲《九成》,象征和谐与美好。

率舞:古代祭祀或庆典时,众人按照一定的节奏和动作跳舞,以示敬意和庆祝。

飨燕之礼:古代宴请宾客的礼仪,飨指正式的宴会,燕指较为轻松的聚会。

鹿鸣:《诗经》中的一篇,用于宴请群臣和嘉宾。

常棣:《诗经》中的一篇,用于宴请兄弟。

湛露:《诗经》中的一篇,用于天子宴请诸侯。

伐木:《诗经》中的一篇,用于宴请朋友和故旧。

彤弓:《诗经》中的一篇,用于赏赐有功之臣。

俎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上使用的礼器,俎用于盛放肉类,豆用于盛放谷物。

牲醴:祭祀或宴会上使用的牲畜和酒,表示对神灵或宾客的敬意。

大风:汉高祖刘邦所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业的豪情。

新亭:东晋时期的一处名胜,常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地。

楚囚:指被俘的楚国贵族,后泛指被囚禁的人。

郑鲜之:南朝宋时期的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以诗文才华闻名。

应玚: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诗文见长。

刘桢: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王粲: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诗文才华闻名。

陈琳: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诗文见长。

陆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诗文才华闻名。

陆云: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之弟,以诗文见长。

玄晖:指月亮的光辉,玄代表深奥、神秘,晖指光辉。

翠云:形容山间翠绿的云雾,常用来描绘山景的美丽。

冕卉: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卉指花草,这里可能指装饰华丽的服饰。

藻服:藻指水草,服指服饰,这里形容服饰华丽如水草般轻盈。

祁祁:形容众多、繁盛的样子。

雍雍:和谐、和睦的样子。

薄言:薄是轻微、不多,言指言语,这里可能指简短的言辞。

承颜:承是接受,颜指面容,这里指接受君王的恩宠。

玉容:形容美丽的容貌,常用来形容女子或君王的容貌。

天锡:天赐,指上天赐予的恩惠。

如岳之崇:像山岳一样崇高,形容地位或品德的高尚。

清跸:清指清净,跸是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这里指帝王出行的仪仗。

羽盖:羽指羽毛,盖是车盖,这里指装饰华丽的车辆。

神居:指神灵居住的地方,常用来形容宫殿或庙宇。

岩险:形容山势险峻。

礼俗:指礼仪和风俗。

昌会:昌盛、繁荣的聚会。

民讴:民间的歌谣,指百姓的赞美。

金铺:指宫殿的金色装饰。

桂栋:桂木做的栋梁,形容建筑的华丽。

霑觞:霑是沾湿,觞是酒杯,这里指饮酒。

服道:服是接受,道指道理,这里指接受教诲。

讵论:讵是岂能,论是讨论,这里指不必讨论。

短翮:翮是鸟的翅膀,短翮指能力有限。

清阴:清凉的树荫。

交枝:树枝交错。

回流:水流回旋。

轹轻筠:轹是碾压,轻筠指细竹,这里指轻车碾压细竹。

移銮:銮是帝王的车驾,移銮指帝王出行。

茂绩:茂盛的功绩。

嘉诱:美好的诱导。

涓尘:涓是细流,尘是尘土,这里指微小的贡献。

彫斫:彫是雕刻,斫是砍削,这里指雕琢。

譬木:譬是比喻,木指树木,这里比喻自己像朽木。

回舆:舆是车,回舆指返回的车驾。

下辇:辇是帝王的车,下辇指下车。

散漫: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霏微:形容云雾细微的样子。

蔓草:蔓延的草。

高枝:高大的树枝。

回风:回旋的风。

落光:落下的阳光。

妙舞:美妙的舞蹈。

清歌:清澈的歌声。

睟颜:睟是润泽,颜是面容,这里指面容润泽。

德音:美好的声音,指君王的教诲。

沐道:沐是沐浴,道指道理,这里指接受教诲。

飞觞:觞是酒杯,飞觞指饮酒。

仁风:仁德的风范。

瑞气:吉祥的气息。

秋树:秋天的树木。

寒池:寒冷的池塘。

承恩:接受恩宠。

念报:念是思念,报是报答,这里指思念报答。

副君:副是辅助,君指君王,这里指辅佐君王的人。

暇豫:暇是空闲,豫是安乐,这里指闲暇安乐。

清池:清澈的池塘。

疏树:稀疏的树木。

北陆:指北方。

西园:西方的园林。

梅心:梅花的花心。

蒲节:蒲是蒲草,节是节日,这里指蒲草的季节。

颁并命:颁是颁布,并命是同时命令,这里指同时颁布命令。

无以:没有办法。

厕应刘:厕是参与,应刘是应对,这里指参与应对。

陈王:指陈国的君王。

骖驾:骖是驾车,驾是车驾,这里指驾车出行。

副后:副是辅助,后指皇后,这里指辅佐皇后的人。

并命:同时命令。

飞阁:高耸的楼阁。

芳洲:芳香的水洲。

桂岩:桂树的山岩。

菊水:菊花的水边。

竹径:竹林中的小径。

箫声:箫的声音。

琴曲:琴的曲调。

文成:文指文化,成是成就,这里指文化的成就。

清宴:清雅的宴会。

鸿渐:鸿是大雁,渐是逐渐,这里指逐渐上升。

临猋:猋是风,临猋指迎风。

蕙楼:蕙是香草,楼是楼阁,这里指香草装饰的楼阁。

菌阁:菌是蘑菇,阁是楼阁,这里指蘑菇形状的楼阁。

上征:向上征伐。

晚眺:傍晚远望。

城寺:城市的寺庙。

街衢:街道。

禁林:禁苑的树林。

寒气:寒冷的气息。

皇心:君王的心意。

赋诗:作诗。

并作:同时创作。

天宠:上天的恩宠。

人爵:人间的爵位。

选言:选择的言辞。

绮绡:绮是华丽,绡是薄纱,这里指华丽的言辞。

金雘:金是金色,雘是颜料,这里指金色的颜料。

峭峤:峭是陡峭,峤是高峻,这里指高峻的山峰。

伏槛:伏是俯伏,槛是栏杆,这里指俯伏在栏杆上。

曲池:弯曲的池塘。

攒枝:攒是聚集,枝是树枝,这里指聚集的树枝。

岫隐:岫是山,隐是隐藏,这里指山隐。

邂逅:偶然相遇。

休幸:休是休息,幸是幸运,这里指幸运的休息。

朱跸:朱是红色,跸是帝王出行的仪仗,这里指红色的仪仗。

青规:青是青色,规是规矩,这里指青色的规矩。

丘山:山丘。

葵藿:葵是向日葵,藿是豆叶,这里指向日葵和豆叶。

北閤:北面的阁楼。

官属:官员的属吏。

鸿鹭:鸿是大雁,鹭是白鹭,这里指大雁和白鹭。

朝行:早晨出行。

金碧:金色和碧色,这里指华丽的装饰。

伊臣:伊是这,臣是臣子,这里指这些臣子。

隆恩:隆是盛大,恩是恩宠,这里指盛大的恩宠。

布武:布是布置,武是武力,这里指布置武力。

玉墀:玉是玉石,墀是台阶,这里指玉石的台阶。

瑶席:瑶是美玉,席是席子,这里指美玉装饰的席子。

绸缪:形容情意缠绵。

淹留:停留。

觞醳:觞是酒杯,醳是美酒,这里指美酒。

壶人:壶是酒壶,人指侍者,这里指侍者。

漏晚:漏是漏壶,晚是晚上,这里指晚上漏壶的声音。

烟霞:烟雾和霞光。

反景:反是反射,景是阳光,这里指反射的阳光。

池林:池塘和树林。

馀光:馀是剩余,光是阳光,这里指剩余的阳光。

泉石:泉水和石头。

天君:天指上天,君指君王,这里指上天的君王。

追宴:追是追随,宴是宴会,这里指追随宴会。

筑室:筑是建造,室是房屋,这里指建造房屋。

华池:华丽的池塘。

开轩:开是打开,轩是窗户,这里指打开窗户。

芰荷:芰是菱角,荷是荷花,这里指菱角和荷花。

方塘:方形的池塘。

密笋:密集的竹笋。

对霤:对是相对,霤是屋檐,这里指相对的屋檐。

繁柯:繁是繁茂,柯是树枝,这里指繁茂的树枝。

景移:景是景色,移是移动,这里指景色移动。

林改色:林是树林,改色是改变颜色,这里指树林改变颜色。

风去:风是风,去是离开,这里指风离开。

水馀波:水是水,馀波是剩余的波浪,这里指水剩余的波浪。

洛城:洛阳城。

爱客:爱是喜爱,客是客人,这里指喜爱客人。

骊歌:骊是骊山,歌是歌曲,这里指骊山的歌曲。

置酒:置是放置,酒是酒,这里指放置酒。

逍遥:自由自在的样子。

神飘:神是神灵,飘是飘荡,这里指神灵飘荡。

芙蓉:荷花。

绿竹:绿色的竹子。

秋兰:秋天的兰花。

幽崖:幽深的山崖。

月出:月亮升起。

冠佩:冠是帽子,佩是佩饰,这里指帽子和佩饰。

肃肃:严肃的样子。

广殿:宽广的宫殿。

雀声:雀鸟的声音。

北林:北方的树林。

众宾:众多的宾客。

城邑:城市。

慰我心:慰是安慰,我心是我的心,这里指安慰我的心。

园林:花园和树林。

夏浅:夏天刚开始。

嫩竹:嫩绿的竹子。

初荷:初开的荷花。

豫下席:豫是预先,下席是离开座位,这里指预先离开座位。

应阮:应是应对,阮是阮籍,这里指应对阮籍。

三清:指道教的三清尊神。

旨酒:旨是美味,酒是酒,这里指美味的酒。

柏梁:柏是柏树,梁是梁木,这里指柏树的梁木。

霜云:霜是霜,云是云,这里指霜和云。

玉叶:玉是玉石,叶是叶子,这里指玉石的叶子。

冻水:冻是冰冻,水是水,这里指冰冻的水。

金箭:金是金色,箭是箭,这里指金色的箭。

羽籥:羽是羽毛,籥是乐器,这里指羽毛装饰的乐器。

锺石:锺是钟,石是石头,这里指钟和石头。

流泉:流动的泉水。

金殿:金色的宫殿。

盛时:盛是盛大,时是时代,这里指盛大的时代。

光景:光和景,这里指时光。

礼记:古代记载礼仪的书籍。

河图: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图案。

真纪:真实的记载。

会昌符:会昌是繁荣,符是符瑞,这里指繁荣的符瑞。

春秋:古代记载历史的书籍。

含孳:含是包含,孳是滋生,这里指包含滋生的意思。

史记:古代记载历史的书籍。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

无怀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颛顼: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神农: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炎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尧: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舜: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汤: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周成王:周朝的君主。

社首:古代祭祀的地方。

鄗上:古代地名。

黍:古代的一种谷物。

北里:古代地名。

禾:古代的一种谷物。

江淮:长江和淮河。

茅:茅草。

三脊:三根脊骨。

籍: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东海:东方的海。

比目之鱼:古代传说中的鱼。

西海:西方的海。

比翼之鸟:古代传说中的鸟。

秦始皇:秦朝的君主。

蒲车:古代祭祀用的车辆。

五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

李少君:古代传说中的方士。

白雉:白色的雉鸟。

白虎通:古代记载礼仪的书籍。

金泥:金色的泥土。

银绳:银色的绳子。

石泥:石头的泥土。

金绳:金色的绳子。

金印:金色的印章。

孝经:古代记载孝道的书籍。

金决:金色的决断。

尚书:古代记载历史的书籍。

中候:古代的一种官职。

符瑞:吉祥的征兆。

比目:古代传说中的鱼。

凤皇:凤凰。

郑玄:古代著名的学者。

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封禅书:古代记载封禅仪式的书籍。

仪注:仪式的注解。

持礼:持是持守,礼是礼仪,这里指持守礼仪。

石函:石头的盒子。

玉牒:玉牒是古代帝王封禅时所用的玉制文书,上面刻有祭文,用以向天地神明报告功绩。

石捡:石头的捡拾。

四方土:四方的泥土。

张华:古代著名的学者。

议:议论。

海内:国内。

备物:备是准备,物是物品,这里指准备的物品。

中岳:中岳指的是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被视为神圣之地,历代帝王多在此举行封禅大典。

封泰山:封泰山是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上举行的封禅仪式,用以祭祀天地,宣告天下太平,祈求国泰民安。

金策石函:金策石函是封禅时用来存放玉牒的容器,通常由金石制成,象征尊贵和永恒。

梁父:梁父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古代帝王在封禅泰山后,常在梁父山举行禅礼,以示对地的敬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评注

《巡守》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帝王巡守的礼仪和意义。巡守不仅是帝王展示权威、巩固统治的手段,更是其亲民、重民的表现。通过巡守,帝王能够直接了解民情,检查地方官员的政绩,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文中提到的‘五年一巡守’反映了古代对天道的尊重和对民生的重视。五年的周期与天道的运行相契合,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巡守至四岳,不仅是对山川的祭祀,更是对四方民情的考察,显示了帝王对国家的全面掌控。

《易》和《尚书》中的引文进一步强调了巡守的文化内涵。‘省方观民设教’表明巡守不仅是视察,更是教化民众、传播文化的机会。‘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则具体描述了巡守的时间和地点,显示了古代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确安排。

《风俗通》和《白虎通》的解释揭示了巡守的深层意义。‘巡者,循也,守者,守也’表明巡守是对道德和秩序的维护。‘当承宗庙,故不逾也’则强调了巡守与宗庙祭祀的紧密联系,显示了古代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

《越绝书》和《汉书》中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巡守的内容。禹巡守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显示了巡守不仅是视察,更是对文化和制度的传播与规范。汉武帝的南巡则展示了巡守的规模和影响力,舳舻千里,作歌以记,显示了巡守的隆重和盛大。

蔡邕《独断》和挚虞《新礼仪》中的记载则详细描述了巡守的仪式和细节。巡守校猎还,公卿以下陈雒阳亭前街,上乘舆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显示了巡守的庄重和礼仪的繁琐。魏元氏巡守故事新礼,守方岳,柴望告至,设〈土匮〉,诸侯之觐者乃挚,皆如仪,而不建旗,显示了巡守的规范和对传统的尊重。

三齐略记中的尧山记载则显示了巡守的历史传承。尧巡守所登,遂以为名,山顶立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几代树也,显示了巡守的深远影响和对历史的传承。

隋虞世基和幸江都尉诗和汉杨雄甘泉赋则从文学角度展示了巡守的盛况和意义。诗中‘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谋’显示了巡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赋中‘惟汉十世,将郊上玄,乃命群僚,星陈而天行’、‘八神奔而警跸兮,飞蒙茸而走陆梁’则展示了巡守的隆重和神圣。

后汉班固东巡颂和南巡颂则从颂扬的角度展示了巡守的庄严和意义。‘若稽古在汉迪哲,聿修厥德,宪章丕烈’、‘惟汉再命,系叶十一,帝典协景,和则天经’显示了巡守对国家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皇帝巡狩、祭祀和籍田的仪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天地的敬畏。文中通过详细的仪式描写,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职责,即通过祭祀和籍田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康。

文中提到的‘列宿’、‘赞元’等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和对皇帝的尊崇。‘列宿’指天上的星宿,象征着天意和天命;‘赞元’则是对皇帝的赞美,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地位。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皇帝巡狩的仪式,如‘乘舆登天灵之威路,驾太一之象车,升九龙之华旗,建扫霓之旌旄’,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籍田仪式是古代中国皇帝亲自耕种的仪式,象征着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百姓的关怀。文中提到的‘帝籍千亩’、‘使民如借’等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百姓的关怀。籍田仪式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象征,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职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仪式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天地的敬畏,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职责。文中提到的‘列宿’、‘赞元’、‘帝籍千亩’等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和对皇帝的尊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朝会的礼仪和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朝会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不仅是诸侯向天子表示忠诚的场合,也是天子考核诸侯政绩、规范礼仪和制度的机会。通过朝会,天子可以明确表示对诸侯的奖惩,规范上下级之间的礼仪和规则,展示文德和礼仪,制定法律,规范四方。

文中提到的各种礼仪和制度,如‘穀’、‘蒲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等,都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不同身份的人执不同的物品,表示其职责和地位。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礼仪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春朝诸侯’、‘图天下之事’、‘正班爵之义’、‘训上下之则’、‘庭实旅百’、‘献功’、‘五美’、‘圭’、‘璋’、‘述职’、‘巡功’、‘岁聘’、‘间朝’、‘再朝而会’、‘再会而盟’、‘昭明’、‘整民’、‘制财用之节’、‘帅长幼之序’、‘贬其爵’、‘削其地’、‘六师移之’、‘贽’、‘燥不轻,湿不重’、‘飞成行,立成列’、‘不可诱之以食,胁之以威’、‘考礼正刑一德’、‘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备文德而明礼义’、‘讲文德礼让’、‘制法四方’、‘觐四岳群牧’、‘考礼修德’、‘大明黜陟’、‘五服一朝’、‘时巡’、‘考制度于四岳’、‘大明考绩’、‘长乐宫’、‘辇出房’、‘执戟传警’、‘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举不如仪者’、‘德阳殿’、‘临轩’、‘陪位朝贺’、‘蛮貊胡羌’、‘属郡计吏’、‘宗室诸刘’、‘两梁冠’、‘皂单衣’、‘上寿’、‘太官上食’、‘九宾’、‘撤乐’、‘大将军三公’、‘太常住车’、‘三独坐’、‘黄初元年’、‘涂山’、‘防风’、‘五帝’、‘夏后氏’、‘刑辟’、‘虞舜’、‘太康元年’、‘江表’、‘归命侯’、‘稽颡’、‘陈恩谢罪’、‘万岁’、‘建始殿’、‘太极殿’、‘穆帝升平二年’、‘醁醽酒’、‘正会仪’、‘远游冠’、‘绛纱襮’、‘承华门’、‘二傅’、‘崇贤门’、‘乐作’、‘西向坐’、‘鸾台’、‘兰渚’、‘公田’、‘稷黍’、‘关谷’、‘騑骖’、‘圣皇’、‘燕宁’、‘举燧’、‘抗旌’、‘长怀永慕’、‘忧心如酲’、‘脂车’、‘总辔’、‘待漏’、‘文戟’、‘薄云’、‘曙色’、‘巉流’、‘紫若’、‘橘花’、‘弦诵’、‘顾己’、‘诘旦’、‘锺声’、‘禁门’、‘蘧车’、‘郑履’、‘宿雾’、‘初日’、‘风胥’、‘驺御’、‘凤池’、‘严驾’、‘铁符’、‘银棨’、‘巉暗’、‘晴新’、‘屯兵’、‘画剑’、‘骑吹’、‘班轮’、‘御睿藻’、‘抽辞’、‘金兔’、‘铜龙’、‘三条’、‘百雉’、‘御沟’、‘槐影’、‘仙掌’、‘露光’等,都是古代礼仪和制度的具体体现。

通过这些礼仪和制度,古代社会得以维持秩序和稳定,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这些礼仪和制度不仅是政治生活的规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朝会的礼仪和制度,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礼仪和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段古文集中展现了古代中国宴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演变。从《周官》到《毛诗》,再到《左传》和《汉书》,文本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勾勒出古代宴会礼仪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宴会不仅是社交活动,更是政治、文化和礼仪的集中体现。

在《周官》中,宴会礼仪被赋予了‘亲四方之宾客’的功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关系的重视。通过宴会,君王可以展示威仪,巩固与诸侯、宾客的关系。而在《毛诗》中,宴会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如《鹿鸣》中的‘燕群臣嘉宾’、《常棣》中的‘燕兄弟’,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宴会的场景,更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左传》中的记载则进一步展示了宴会的政治功能。例如,鲁文公与卫侯的宴会不仅是一场礼仪活动,更是一场政治博弈。通过宴会,双方可以观察对方的威仪,判断其祸福。这种宴会礼仪的复杂性,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书》中的记载则展示了宴会的民间色彩。汉高祖刘邦在沛县的宴会,不仅是一场庆祝胜利的活动,更是一场与故乡父老的情感交流。通过宴会,刘邦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功业,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魏晋时期的宴会文化则更加注重文学和艺术的表达。曹植、应玚、刘桢、王粲、陈琳等人的诗歌,不仅描绘了宴会的场景,更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友情和功业的思考。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宴会文化的多角度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宴会不仅是礼仪的体现,更是政治、文化和情感的集中表达。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段古文描绘了古代帝王封禅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神圣。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文中通过描绘山川、云雾、服饰、仪仗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的氛围,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身统治的自信。

文中多次提到‘玄晖’、‘翠云’、‘冕卉’、‘藻服’等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威严。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礼仪相结合,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文中还提到‘祁祁臣僚’、‘雍雍’等词语,描绘了臣子们的恭敬与和谐,进一步突出了封禅仪式的庄重与神圣。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古代礼仪的繁复与严谨,也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赞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封禅仪式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身统治的自信,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礼仪的庄重与神圣。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礼仪的巧妙结合,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庄严、神秘的古代世界,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通过描述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仪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神明的崇敬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封禅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政治象征,体现了帝王对天下太平的祈愿和对自身功绩的宣告。

文中提到的玉牒、金策石函等物品,不仅是封禅仪式中的重要道具,也是古代工艺和文化的体现。这些物品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

亲蚕的描述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皇后亲自参与养蚕,不仅是对农业的支持,也是对百姓生活的关怀。这种仪式性的活动,强化了皇室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整体而言,本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8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