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原文
隐逸下
◇隐逸下
【碑】后汉胡广徵士法高卿碑曰:
言满天下,发成篇章,行充宇宙,动为仪表,四海英儒,履义君子,企望来臻者,不可胜纪也,翻然凤举,匿燿远遯,名不可得而闻,身难可得而睹,为尧舜所知,不饮洗耳之水,超越青云之上,德逾巢许之右,所谓逃名而名我随,避声而声我追者已,揆君分量,轻宠傲俗,乃百世之师也,其辞曰:邈玄德,膺懿资,弘圣典,研道机,彪童蒙,作世师,辞皇命,确不移,亚鸿崖,超由夷,垂英声,扬景晖。
后汉蔡邕伯夷叔齐碑曰:
惟君之质,体清良兮,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国损爵,谏国匡兮,讥武伐纣,欲喻匡兮,时不可救,历运苍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忧怀感兮,虽没不朽,名兮芳兮。
又郭泰碑曰:
先生诞膺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慈惠敏,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景附,聆嘉声而响臻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方将蹈鸿崖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铭曰:懿乎其纯,确乎其操,洋洋缙绅,言观其高,栖迟秘丘,善诱能教,恭恭[本集作赫赫。]三事,几何其招,委辞名员,[本集作召贡。]保此清妙。
又玄文先生李休碑曰:
休少以好学,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群纬,絇深极奥,穷览圣旨,居则玩其辞,动则玩其变,云物不显,必考其占,故能独见前识,以先神意,若古今常难,疑议错谬,前人所希论,后学所不觉,休尽剖判,处约不戚,闻宠不欣,荣不能华,威不能震,有惠云载,惟邦之珍,按典考论,号曰玄文。
又处士圈典碑曰:
天真淑性,精微周密,包括道要,致思无形,临殁顾命曰:知我者蔡邕,乃为铭曰:载书休美,俾来昆裔,永有讽诵,以知先生之德,混其若浊,徐然后清,绰其若焕,终其益贞。
又翟先生碑曰:
世以仁义为质,学问为业,爰暨先生,固天纵德,应运立言,继期五百,实行形于州里,明哲与圣合契,该通五经,洗洞坟籍,为万里之场圃,九隩之林泽,挹之若江湖,仰之若华光,玄玄焉测之则无源,汪汪焉酌之则不竭,可谓生民之英者已,国失元傅,学失表式,凡百搢绅,哀矣泣血,人百其身,匪云来复,於是乡党乃相与登山伐石而勒铭曰:邈矣先生,厥德孔真,腹心弘道,深高入神,王锡三命,观国之宾,其树富贵,忽若浮云,既不降志,亦不辱身。
魏刘桢处士国文甫碑曰:
先生执乾灵之贞资,禀神祇之正性,咳笑则孝悌之端著,匍匐则清节之兆见,龆龀以及成人,体无懈容,口无愆辞,兢兢业业,小心思忌,勤让同俦,敬事长老,虽周之乐正子春,汉之江都董相,其饬躬力行,无以尚之,是以长安师其仁,朋友钦其义,闺门推其慈,宗属怀其惠,既乃潜身穷岩,游心载籍,薄世名也,初海内之乱,不视膳羞,十有馀年,忧思泣血,不胜其哀,形销气竭,以建安十七年四月卒,于时龙德逸民,黄发实叟,缀文通儒,有方彦士,莫不拊心长号,如丧同生,咸以为诔所以昭行也,铭所以旌德也,古之君子,既没而令问不亡者,由斯二者也,铭曰:懿矣先生,天授德度,外清内白,如玉之素,逍遥九皋,方回是慕,不计治萃,名与殊路,知我者希,韫椟未酤,丧过乎哀,遘疾不悟,早世永颓,违此荣祚,咨尔末徒,聿修叹故。
齐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曰:
夫河洛摛宝,神道之功传,华[华下有脱字。]吐秘,仙灵之迹可睹,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虽冥默难源,显晦异轨,测心观古,可得而言焉,是以子晋笙歌,驭凤於天海,王乔云举,控鹤於玄都,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游瑶池而不返,宴玄圃以忘归,永嘉恶道者,穷地之险也,欹窦遏日,折石横波,飞浪突云,奔湍急箭,先生攀途跻阻,宿枻涉圻,而衡飚夜鼓,山洪暴激,忽乃崩舟坠壑,一倒千仞,飘地沦篙,翻透无底,徒侣判其冰碎,舟子悲其雹散,危魂中夜,赴阻相寻,方见先生,恬然安席,铭曰:关西升妙,洛右飞英,凤吹金阙,箫歌玉京,绝封万古,乃既先生,先生浩浩,唯神其道,泉石依情,烟霞入抱,秘影穷岫,孤栖幽草,心图上玄,志通大造。
梁元帝隐居先生陶弘景碑曰:
昔大和中,有许远游者,乃云霄之胜宾,大虚之选客,先生规同矩合,实踵高步,曩基先构,即驾胥宇,千寻危耸,凭牖以望奔星,百拱高悬,倚棂而观朝日,飞流界道,似天汉之横波,触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铭曰:肇彼冥默,翻成协赞,身讬外臣,心同有乱,重道遵德,爰积叡衷,顾怀汾射,玺问遥通,朱杨郁起,华构方崇,静台冠月,经榭迎风,嶕峣高栋,育霭脩栊,极望山川,周观京陆,碧嶂千岭,清流万谷,景落重崖,烟生岫複。
梁劭陵王萧纶贞白先生陶弘景碑曰:
夫夜光结绿,非胠箧之恒珍,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宁期心於远大,盖不知其所以然也,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共远,深壑危峭,组织烟霞,枕石漱流,山禽无桡,采药耦耕,野兽不乱,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梁裴子野刘虬碑曰:
受川岳之英灵,有清明之淑性,淡乎若深泉之静,皜乎若寒霜之絜,千仞不足议其高,万顷不足畴其量,在其幼也,孝敬淳深,贯乎幽显,庐
乎墓所,而暴兽去之,墟里赖焉,樵苏无犯,及其长也,捧檄动容,薄游下邑,甘露零於丰草,蒲密致於时雍,有以见贤人之行,动天地,感鬼神,明疾乎影响,如斯之者美矣,夫声名籍甚,群公侧席,凿室林皋,面流傍陇,咫尺荆衡,表里巫梦,树蕙滋兰,芜没庭户,平畴翠潋,千里极目,信物外之神区,幽居之胜境,昔许子将谓太丘道广,广则不周,仲举性峻,峻则少纳,峻而纳,广而周,君於二陈,折其中矣,其所修孔氏之学,则儒者师之,所明释氏之教,则净行传之,所著文集,则辞人录之,铭曰:滔滔江汉,实纪南国,笃生居士,高明柔克,瓘瓘其道,巍巍其德,曰仁曰义,惟民惟则,筑室皋壤,考槃郛郭,坐卧山樊,啸歌林薄,亲致甘旨,躬餐上药,优哉游哉,且以行乐,九丘八索,百家群史,西河疑圣,华阴成市,悠哉荆梦,逖矣江濆,辎軿结辙,羔雁成群,监观令范,式如金玉,君子徽猷,谁其与属,畴咨故老,遵扬实录。
【墓志】梁简文帝徵君何先生墓志曰:先生履玉烛之祯气,应大贤之一期,实生而知机,抚尘斯庶,敬非习起,孝乃因心,聚徒教习,学侣成群,与沛国刘瓛汝南周颙为友,陆琏贺玚之徒,更道北面,永明中,王文宪俭,受诏撰礼,未竟而卒,属在司徒文宣王,王以让先生,因广加刊缉,故以含文燕居,说六典五恩之义,或齐侯所不镇,孟嘉所未知,皆折兹大物,成此良教,小人道长,每讽考槃之诗,君子道消,便执天山之筮,乃毁车挂冠,拂衣东岭,始居若耶,来从秦望,今上经纶天地,权舆鼎业,始徵为军谋祭酒,实允文若之举,且光彦先之选。又徵特进右光禄大夫,高尚其事,确乎不拔,玄纁徒往,束帛虚归,而给白衣尚书禄,固辞不受,卒窆乎其山,正衾在殡,嗤镂器与玉衣,尧典入棺,耻密章及书绶,知与不知,并怀惋怆,咸以人亡素楷,礼坠文章,洙泗颓经,扶风罢学,关西疑圣之德,自此长沦,高松引风之气,於兹永息,余昔在殊方,亟枉翰迹,钦风味道,迄淹岁时,既而位阻桂宫,涂乖咫尺,不获拥经步至,问春卿之痾,徐轮三反,入杜夷之舍,痛祥云之灭采,悲列曜之晞晖,追勒高乡,乃为铭曰:文范高世,玄晏绝伦,复有令德,远之与均,谁与均此,呜呼哲人,第五肥遁,馀轨尚遵,司空开学,其风不泯,传兹孝敬,曰悌且仁,气高琼岳,心虚谷神,括羽儒囿,舟舆席珍,既游慧水,兼引法轮,谈扇犹在,鸣琴尚陈,如何不慭,德素长沦,寂寥岩穴,荒凉渭滨,桥曰只鸡,徐称酹素,余钦夫子,风期夙著,蓄思含毫,传芳写誉,沉楚虽贞,玄泉无曙。
又华阳陶先生墓志曰:若夫真以归空为美,送以无形为贵,不知悦生,大德所以为生,不知恶死,谷神所以不死,妙矣哉,隐显变化,则物莫之测,既而岫开折石,天坠玉棺,银书息简,流珠罢灶,九节丽於空中,千和焚於地下,仙宫有得朋之憙,受学震临谷之悲,余昔在粉壤,早逢汜上之术,今簉元良,屡禀浮丘之教,握留符而恻怆,思化杖而酸情,乃为铭曰:无名曰道,不死为仙,以有元则,兼称稚川,猗欤夫子,受录归玄,梨传苑吏,书因贾舡,郁郁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复旋。
梁元帝庾先生承先墓志曰:悠哉掌庾,兴自陶唐,伯舅居晋,连镳渭阳,爰斯厥后,世挺珪璋,乃登灵岳,言遵洞府,乃陟石山,将从轻举,实惟贞吉,实惟退让,皎皎不群,超超高尚,本同寿夭,宁论得丧,诸方未游,佳城已望,蓬生蒋径,钓罢磻谿,槚悲新陇,桃馀故蹊,风翻岭背,月下松西,扬名不朽,高蹈夷齐。
【诔】鲁柳下惠妻柳下惠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兮惜哉,乃下世兮,晋张华烈文先生鲍玄泰诔曰。於铄烈文,续蕤皇祚,夏后基命,灵根已固,杞鄫既微,枝离叶布,爰暨叔牙,世赞齐风,翼桓济管,遂登霸功,越在汉隆,三司并纵,烈考中丞,妙世显名,瓘瓘先生,诞资英俊,淑质清醇,兰芳玉润,抗行崇邈,游心大顺,允文文明,聪昭秀哲,启冥演幽,守文命世,抱道冲虚,执义贞厉,栖迟无闷,不营不拔,[全晋文五十八作忮。]拟志云霄,致命穷达,行为范轨,言成隐括,宜登遐年,弘此徽猷,济济搢绅,永挹清流,取识遗音,目想表仪,孰云玄泰,曾不我知,感伤慷慨,挥涕渗澌,已矣鲍子,宁尔玄阴,振声竹帛,永播徽音。
晋陆机吴贞献处士陆君诔曰:我闻有命,天禄有秩,如斯吉人,而有斯疾,兄弟之恩,离形合气,矧我与君,年相亚逮,绸缪之游,自矇及朗,孩不贰音,抱或同襁,抚髫并育,携手相长,行焉比迹,诵必共响,庶君偕老,灵根克固,拊翼云霄,双飞天路,人皆年长,君独短祚,穀则同朝,游矣先暮。
晋处士刘参妻王氏夫诔曰:猗猗嘉颖,朝阳方翘,烈风严霜,殒此秀条,璇玑倏忽,四序竞征,清商激宇,蟋蟀吟棂。
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曰:夫璇玉致美,不为池湟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吊】后汉胡广吊夷齐曰:遭亡辛之昏虐,时缤纷以芜秽,耻降志於汙君,溷雷同於荣势,抗浮云之妙志,遂蝉蜕以偕逝,徼六军於河渚,叩王马而虑计,虽忠情而指尤,匪天命之所谓,赖尚父之戒慎,镇左右而不害。
魏王粲吊夷齐文曰:岁旻秋
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览首阳於东隅,见孤竹之遗灵,心於悒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絜己躬以骋志,愆圣哲之大伦,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守圣人之清槩,要既死而不渝,厉清风於贪士,立果志於懦夫,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虽不同於大道,今尼父之所誉。
魏阮瑀吊伯夷曰:余以王事,適彼洛师,瞻望首阳,敬吊伯夷,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求仁得仁,报之仲尼,没而不朽,身沈名飞。
魏靡[《太平御览》五百九十六作糜。]元吊夷齐曰:少承洪烈,从戎于王,侧闻先生,处于首阳,敢不敬吊,寄之山冈,夫五德更运,天祚靡常,如见绝代之主,必有受命之王,故尧德终于虞舜,禹祚灭于成汤,且夏后之末礼,亦殷氏之所亡,若周武而为失,则帝乙亦有伤,子不弃殷而饿死,何独背周而深藏,是识春香之为馥,而不知秋兰之亦芳也,首阳谁山,而子匿之,彼薇谁菜,而子食之,行周之林,读周之书,弹周之琴,饮周之水,食周之芩,而谤周之主,谓周之淫,是诵周之文,听圣之音,居圣之世,而异圣之心,嗟乎二子,何痛之深。
【祭文】宋谢惠连为学生祭周居士文曰:维君陶造化之纯元,侔先哲之遐踪,体无事於高尚,蹈虚素乎中庸,不臣天子,不事诸侯,公辟弗盻,王命匪酬,穷欢极乐,带索被裘。
【诏】梁沈约为武帝搜访隐逸诏曰:高尚其志,义焕通爻,山林不出,训光惇史,朕听朝晏罢,尚想幽人,蒲玉之礼,伫闻峻节,可班下州郡,博讯巡远,若有道映丘园,事孚高尚,可以弭竞迁浇,还风拯俗,皆以名闻,靡或遗漏,朕将辟衢室而寘几杖,开东序而授衮职,庶令江海无遗,异人必至。
又资给何点诏曰:远趣高情,前王所贵,义兼昔款,倍用兴怀,徵士何点,居贞物表,纵心尘外,夷任之风,率由自远,往因素志,颇申宴言,眷彼子陵,情兼惟旧,昔仲虞迈俗,受俸汉朝,安道逸志,不辞晋禄,此盖前代盛轨,往贤所同,可详加资给,并出所,[景宋本梁书何点传,所上有在字,此脱。]曰[景宋本梁书作日,此讹。]契资须,太官别给,人高曜卿,故事同垣下。
【敕】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曰:吾以菲德,属当期运,鉴与吾言,思隆治道,而明不远烛,所蔽者多,实寄贤能,正其寡闇,常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激贪厉薄,义等为政,自居元首,临对百司,虽复执文经武,各修厥职,群才竞爽,以致和美,而镇风静俗,变教论道,自非箕颖高人,莫膺兹寄,是用虚心侧席,属想清尘,不得不屈兹独往,同此濡足,便望释萝袭衮,出野登朝,必不以濩有惭德,武未尽善,不降其身,不屈其志,使璧帛虚往,蒲轮空归,倾首东路,望兼立表,羲轩邈矣,古今殊事,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今方复引领云台,虚己宣室,纡贤之愧,载结寝兴。
又与何胤敕曰:吾猥当期运,膺此乐推,而顾己多蔽,昧於治道,虽复劬劳日昃,思致隆平,而先生遗范,尚蕴方策,息举之用,存乎其人,兼以世道浇暮,诤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自非以儒雅弘朝,高尚轨物,则泊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与治身,独善之与兼济,得失去取,为用孰多,吾虽不学,颇好博古,尚想高尘,每怀击节,今世务纷纠,忧责是当,不得不屈道岩阿,共成世美,必望深达往怀,不吝濡足。
【教】江淹为宋建平王聘逸士教曰:府州国纲纪,虽周德之富,犹有渔潭之士,汉教之隆,亦见西山之夫,迹绝云气,意负青天,皆待绛螭骧首,翠虬来仪,是以清风扇百代,馀烈激后生,斯乃王教之助,古人之意焉。
【表】魏桓范荐管宁表曰:臣闻殷汤聘伊尹於畎亩之中,周文进吕尚於渭水之滨,窃见东莞管宁,束脩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於混浊之中,履絜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於颜子,漏屋蔽衣,逾於原宪,臣闻唐尧宠许由,虞舜礼支父,夏禹优伯成,文王养夷齐,及汉祖高四皓之名,屈命於商洛之野,史籍叹述,以为美谈,陛下绍五帝之鸿烈,并三王之逸轨,膺期受命,光昭百代,仍有优崇之礼,於大夫管宁,宠以上卿之位,荣以安车之称,斯之为美,当在魏典,流之无穷,明世之高士也,臣以为既加其大,不受其细,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礼矣。
晋皇甫谧让徵聘表曰:臣因病抽簪,散发林阜,人纲否闭,鸟兽为群,伏自惟忖,瓶鲊琐器,实非瑚琏之求,稊稗之贱,不中粢盛之用,小人致灾,久婴笃疾,仰迫天威,不能淹留,所苦加笃,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仰惟陛下,留神恕恩,垂怜微命,索隐於傅岩,收钓於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臣闻邹子一叹,霜为之降,杞妻一感,城为大崩,以臣况之,乃知精诚不可以贱致,古人言为虚也。
【启】梁何胤答皇太子启曰:胤性爱山泉,情笃鱼鸟,而从鸥未狎,入兽相惊,兼年齿衰暮,荒径榛梗,既无语稼之客,宁有论书之宾,缄嘿畎亩,栖息丘壑,秀木清潭,於兹永已,伏惟明察之德,诞纵自天,忠孝之规,不待因习,犹复留神六经,降意百代,同仁博古,等物簉闻,辟承华而延儒雅,
埽黄闼而列文学,嘉美聿宣,无思不劝,胤无解归之谈,屡蒙奖饰之重,匪南皮之旧,每荷存问之恩,衔兹污朽,罔知攸寘。
又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曰:窃闻高尚其事,义光爻象,贤者避世,声焕典坟,岂徒激贪勉竞,澡身浴德而已,尔乃大弘义训,百代通风,是以梁鸿苏伯,记远迹於前,叔夜士安,书高麈於后,虽去取异情,群略殊轸,而独行必彰,斥言罔极,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明公得一含道,体二居宗,迹屈岩廊之下,神游江海之上,爱奇商洛,访美东都,盖欲隐显高功,出处同致,巢由与伊旦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肃奉明规,思自罄勖。
【书】后汉张奂与宋季文书曰:揽手迹,知遂遵南山之志,继四贤之踪,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奂以鄙固,少复道训,于今五十载矣。
魏桓范与管宁书曰:凿坏而处,养德显仁,尧舜在上,许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复显,严平郑真,未足论比,清声远播,顽鄙慕仰,思请见於蓬庐之侧,承训诲於道德之门,厥涂无由,讬思晨风。
魏管宁答桓范书曰:乾道辅诚,诞膺嘉祚,膺受多福,为国蕃维,虽分陕之任,未足比盛,远近□望,何庆如之,昔值险阻,越窜海表,於裔历载,风纲不纪,暨蒙国恩,还践旧土,簿佐多难,恒婴笃疾,愧使区区,展之无偕,泛爱遇隆,远辱纶墨,降尊诱卑,训喻过泰,见得思义,抱以踧踖,不胜来顾,裁因答辱。
晋辛旷与皇甫谧书曰:夫三光悬象,式扬天德,岳渎山泽,广开地道,贤人显进,实兴圣治,故力牧佐黄,而涿鹿之征捷,舜禹翼唐,而滔天之灾殄,阿衡在商,而成汤之功著,姜望入周,而文武之业建,圣人光济四海,欲垂大化者,莫不收才取良,而致股肱,忠贤大才之人,原立名迹,思在利见大人,而主圣时治,此所以应天顺民之神龟,利涉大川之元吉,大晋合天地之中和,经日月之重光,四目视其明,四聪达其听,岩穴出其隐,四门启其矇,登高阳之八子,御高辛之群龙,俊才在官,时亮天工,鸟兽非君子之俦,九皋无长鸣之鹤,万国黎献,咸仰南风之仁,而抱圣化之隆,此其至治也,而先生固执冲虚,塞渊其心,殉文人之耿介,忘宣尼之所沽,步幽山之穷径,背汉津之明衢,日月遂往,时不我须,此惜寸阴者之所以为惧,而临川者之所怀慨也,窃谓先生降匪石於高冈,回羽仪於皇京,顺震惊而翔抚,奋六翮于天庭,邈禹稷之遐踪,骋大往之夷涂,招不世之洪勋,同先哲之丕模,使瞻仰者所以藉之美也,希藉人六义之一,献斯一篇,惟蒙采览。
又与皇甫谧书曰:伏惟先生,黄中通理,经纶稽古,既好斯文,述而不作,将迈卜商於洙泗之上,超董生於儒林之首,含光烈於千载之前,吐英声於万世之后,亦以盛矣,旷以不敏,感佩厚惠,原附骥尾,抚尘而游,谘睹未因,而西望延企。
晋皇甫谧答辛旷书曰:闻服有素,委心无量,加昔州壤,通门旧仪,虚想之积,过於陵阜,汎爱不遗,猥降德音,清喻烂焕,情义款笃,执诲欣然,若飨太牢,抱佩至眷,铭乎心膂,且箕山之叟,超迹於尧帝之世,首阳之老,抗操於有周之隆,故能名奋百代,使闻之厉节,皆经圣明之论,所以邈世卓时者也,至於鄙薄,才顽行秽,疾夺其志,神迷其心,因讬虚静,遂窃美选,圣上仁聪,亮其辛苦,每自陈诉,辄见宽放,虽大君有命,实小人勿用也,匪敢盘桓,疾与荣竞,巾车顺命,非劣惫所堪也,密云虽兴,知枯木难植,昔人有言,欲之必为之辞,岂来惠之谓矣,猥承告示,欲备七十,木非梧桐,岂敢栖凤,闻命悚灼,如蹈春冰,非苟崇谦,实惧陷坠,幸恕不假,明亮志心。
梁昭明太子与何胤书曰:园公道胜,汉盈屈节,春卿明经,汉庄北面,况乃义兼乎此,而顾揆不肖哉,但经途千里,眇焉莫因,何尝不梦姑胥而郁陶,想具区而杼轴,心往形留,於兹有年载矣,方今朱明在谢,清风戒寒,想摄养得宜,与时休適,耽精义,味玄理,息嚣尘,玩泉石,激扬硕学,诱接后进,志与秋天竞高,理与春泉争溢,乐可言乎,乐可言乎,岂与口厌刍豢,耳聆丝竹者之娱,同年语哉,方今泰阶端平,天下无事,修日养夕,差得从容,每钻阅六经,汎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既以自慰,且以自警,而才性有限,思力匪长,热疾愦其神,风眩弊其体,多惭过目,释卷便忘,是以蒙求之怀,於兹弥轸。
梁任昉为昭明太子答何胤书曰:得书,知便远追疏董,超然高蹈,虽朝旨殷勤,而轻棹已远,供践莫申,瞻言增慨,善保嘉猷,比致音息,怀人望古,潸怅久之。
又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曰:自别荆南,迄将二纪,杲之牵滞形有,推迁物保,丈人没志外身,超然独善,虽心路咫尺,而事阻山河,悠悠白云,依然有道,金凉伫运,想恒纳宜,冲明在襟,履候无爽,体道为用,蹈理则和,杲之牵缀疲朽,愧心已多,访德则山林窅然,观道则风云自远,岁暮之期,指涂衡岳,神虚气懋,无待怡和,江湖相望,安事行李,司徒竟陵王,懋於神者,言象所绝,接乎士者,遐迩所宗,锺石非礼乐之本,缨褐岂朝野之谓,想闇投之怀,不以形体为阻,一日通籍梁邸,亲奉话言,梦想清尘,为岁已积,以大人非羔雁所荣,故息蒲币之典,胜寄冥运,谅有风期之迟,君王卜
晋庾阐郭先生神论曰:夫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神籁与无穷并吹,大冶与造运齐根,生资聚气之迹,死寄玄牝之门,视荣辱其犹尘埃,邈高尚而不顾,故能外安恬逸,内体平和,鸣鸟可拊翼而游,猛兽可顿羁而罗,矧乎樵岩之乐,吕梁之波,疾雷破岳,而忧在山河者乎,观夫郭先生之为体也,可谓含真履信,纯朴自然。
晋王叔之遂隐论曰:崇退儒生,问於抱朴丈人曰:请问隐何为者也而生,上古徇之,至今继踵,何哉,丈人曰:夫全朴之道,万物一气,三极湛然,天人无际,岂有朝野之别,隐显之端哉,则夫隐者,於己失者也,平原既开,风流散漫,故隐者所以全其真素,养其浩然之气也。
宋范晔逸民传论曰:尧称则天,而不屈颖阳之高。
梁沈约七贤论曰:嵇生是上智之人,值无妄之日,神才高杰,故为世道所莫容,风邈挺特,荫映於天下,言理吐论,一时所莫能参,属马氏执国,欲以智计倾皇祚,诛鉏胜己,靡或有遗,玄伯太初之徒,并出嵇生之流,咸已就戮,嵇审於此时,非自免之运,若登朝进仕,映迈当时,则受祸之速,过於旋踵,自非霓裳羽带,无用自全,故始以饵术黄精,终於假涂讬化,阮公才器宏广,亦非衰世所容,但容貌风神,不及叔夜,求免世难,如为有涂,若率其恒仪,同物俯仰,迈群独秀,亦不为二马所安,故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仲容年齿,不齿不悬,风力粗可,慕李文[疑当作季父。]风尚,景而行之,彼嵇阮二生,志存保己,既讬其迹,宜慢其形,慢形之具,非酒莫可,故引满终日,陶兀尽年,酒之为用,非可独酌,宜须用侣,然后成欢,刘伶酒性既深,子期又是饮客,山王二公,悦风而至,相与莫逆,把臂高林,徒得其游,故於野泽,衔杯举樽之致,寰中妙趣,固冥然不睹矣,自嵇阮之外,山向五人,止是风流器度,不为世匠所骇,且人本含情,情性宜有所讬慰,悦当年隐,[句有讹。]萧散怀抱,非五人之与,其谁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译文
隐逸下
◇隐逸下
【碑】后汉胡广徵士法高卿碑说:
他的言论传遍天下,写成文章,行为充满宇宙,行动成为榜样,四海的英杰儒士,践行道义的君子,希望来见他的人,多得无法计数,他像凤凰一样高飞,隐匿光辉远遁,名声不可得而闻,身影难以得而见,被尧舜所知晓,却不饮洗耳之水,超越青云之上,德行超过巢父和许由,这就是所谓的逃避名声而名声跟随,躲避声音而声音追随,衡量他的分量,轻视荣宠傲视世俗,是百世的师表,他的辞章说:深远玄妙的德行,承受美好的资质,弘扬圣典,研究道机,照耀童蒙,成为世人的师表,辞去皇命,坚定不移,仅次于鸿崖,超越由夷,留下英名,扬播光辉。
后汉蔡邕伯夷叔齐碑说:
他的品质,体态清良,昔日辅佐殷姬,忠孝显扬,放弃国家损毁爵位,谏言匡正国家,讥讽武王伐纣,想要比喻匡正,时局不可挽救,历经沧桑,追念先侯,受命于皇天,忧怀感慨,虽死不朽,名声芬芳。
又郭泰碑说:
先生天生聪慧,聪明睿智,孝友温恭,仁慈惠敏,他的器量弘深,姿态广大,浩浩荡荡,深不可测,当时那些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其形表而景仰,听其嘉声而追随,就像百川归海,鳞介宗龟龙,他将追随鸿崖的远迹,继承巢父和许由的绝轨,飞翔于区外舒展翅膀,超越天衢高耸,铭文说:他的纯真,他的操守,洋洋缙绅,言观其高,栖迟秘丘,善诱能教,恭恭三事,几何其招,委辞名员,保此清妙。
又玄文先生李休碑说:
李休年少好学,游心于典谟,既精通七经,又精通群纬,深入极奥,穷览圣旨,居则玩其辞,动则玩其变,云物不显,必考其占,故能独见前识,以先神意,若古今常难,疑议错谬,前人所希论,后学所不觉,李休尽剖判,处约不戚,闻宠不欣,荣不能华,威不能震,有惠云载,惟邦之珍,按典考论,号曰玄文。
又处士圈典碑说:
天真淑性,精微周密,包括道要,致思无形,临殁顾命说:知我者蔡邕,乃为铭文说:载书休美,俾来昆裔,永有讽诵,以知先生之德,混其若浊,徐然后清,绰其若焕,终其益贞。
又翟先生碑说:
世以仁义为质,学问为业,到了先生,固天纵德,应运立言,继期五百,实行形于州里,明哲与圣合契,该通五经,洗洞坟籍,为万里之场圃,九隩之林泽,挹之若江湖,仰之若华光,玄玄焉测之则无源,汪汪焉酌之则不竭,可谓生民之英者已,国失元傅,学失表式,凡百搢绅,哀矣泣血,人百其身,匪云来复,於是乡党乃相与登山伐石而勒铭说:邈矣先生,厥德孔真,腹心弘道,深高入神,王锡三命,观国之宾,其树富贵,忽若浮云,既不降志,亦不辱身。
魏刘桢处士国文甫碑说:
先生执乾灵之贞资,禀神祇之正性,咳笑则孝悌之端著,匍匐则清节之兆见,龆龀以及成人,体无懈容,口无愆辞,兢兢业业,小心思忌,勤让同俦,敬事长老,虽周之乐正子春,汉之江都董相,其饬躬力行,无以尚之,是以长安师其仁,朋友钦其义,闺门推其慈,宗属怀其惠,既乃潜身穷岩,游心载籍,薄世名也,初海内之乱,不视膳羞,十有馀年,忧思泣血,不胜其哀,形销气竭,以建安十七年四月卒,于时龙德逸民,黄发实叟,缀文通儒,有方彦士,莫不拊心长号,如丧同生,咸以为诔所以昭行也,铭所以旌德也,古之君子,既没而令问不亡者,由斯二者也,铭曰:懿矣先生,天授德度,外清内白,如玉之素,逍遥九皋,方回是慕,不计治萃,名与殊路,知我者希,韫椟未酤,丧过乎哀,遘疾不悟,早世永颓,违此荣祚,咨尔末徒,聿修叹故。
齐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说:
夫河洛摛宝,神道之功传,华[华下有脱字。]吐秘,仙灵之迹可睹,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虽冥默难源,显晦异轨,测心观古,可得而言焉,是以子晋笙歌,驭凤於天海,王乔云举,控鹤於玄都,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游瑶池而不返,宴玄圃以忘归,永嘉恶道者,穷地之险也,欹窦遏日,折石横波,飞浪突云,奔湍急箭,先生攀途跻阻,宿枻涉圻,而衡飚夜鼓,山洪暴激,忽乃崩舟坠壑,一倒千仞,飘地沦篙,翻透无底,徒侣判其冰碎,舟子悲其雹散,危魂中夜,赴阻相寻,方见先生,恬然安席,铭曰:关西升妙,洛右飞英,凤吹金阙,箫歌玉京,绝封万古,乃既先生,先生浩浩,唯神其道,泉石依情,烟霞入抱,秘影穷岫,孤栖幽草,心图上玄,志通大造。
梁元帝隐居先生陶弘景碑说:
昔大和中,有许远游者,乃云霄之胜宾,大虚之选客,先生规同矩合,实踵高步,曩基先构,即驾胥宇,千寻危耸,凭牖以望奔星,百拱高悬,倚棂而观朝日,飞流界道,似天汉之横波,触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铭曰:肇彼冥默,翻成协赞,身讬外臣,心同有乱,重道遵德,爰积叡衷,顾怀汾射,玺问遥通,朱杨郁起,华构方崇,静台冠月,经榭迎风,嶕峣高栋,育霭脩栊,极望山川,周观京陆,碧嶂千岭,清流万谷,景落重崖,烟生岫複。
梁劭陵王萧纶贞白先生陶弘景碑说:
夫夜光结绿,非胠箧之恒珍,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宁期心於远大,盖不知其所以然也,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共远,深壑危峭,组织烟霞,枕石漱流,山禽无桡,采药耦耕,野兽不乱,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梁裴子野刘虬碑说:
受川岳之英灵,有清明之淑性,淡乎若深泉之静,皜乎若寒霜之絜,千仞不足议其高,万顷不足畴其量,在其幼也,孝敬淳深,贯乎幽显,庐
在墓地,猛兽离开,村庄得以安宁,砍柴的人也不侵犯。等到他长大,接到公文时神情激动,游历小城,甘露降在丰茂的草地上,蒲草和密草在和谐的季节里生长。由此可见贤人的行为能感动天地和鬼神,迅速如影随形,如此美好。他的名声很大,众公卿都侧目相看,他在山林中建造房屋,面朝流水,背靠山陇,离荆衡很近,内外都是巫山和梦泽,种植蕙草和兰花,庭院荒芜,平原上翠绿的波浪,千里之外尽收眼底,真是世外的神区,幽居的胜境。从前许子将说太丘道广,广则不周,仲举性格严峻,严峻则少纳,严峻而纳,广而周,你在二陈之间折中了。他所修习的孔氏之学,儒者都师从他;他所明了的释氏之教,净行传颂他;他所著的文集,辞人收录他。铭文说:滔滔江汉,实纪南国,笃生居士,高明柔克,瓘瓘其道,巍巍其德,曰仁曰义,惟民惟则,筑室皋壤,考槃郛郭,坐卧山樊,啸歌林薄,亲致甘旨,躬餐上药,优哉游哉,且以行乐,九丘八索,百家群史,西河疑圣,华阴成市,悠哉荆梦,逖矣江濆,辎軿结辙,羔雁成群,监观令范,式如金玉,君子徽猷,谁其与属,畴咨故老,遵扬实录。
【墓志】梁简文帝徵君何先生墓志说:先生秉承玉烛的祥瑞之气,应大贤的时代而生,生来就知机,抚慰尘世的庶民,恭敬不是习得的,孝道是发自内心的,聚徒教习,学侣成群,与沛国刘瓛、汝南周颙为友,陆琏、贺玚等人,都向他学习,永明年间,王文宪俭受诏撰礼,未完成就去世了,属在司徒文宣王,王让先生继续完成,因此广泛加以修订,所以以含文燕居,讲解六典五恩的意义,有些连齐侯都不明白,孟嘉也不知道,都折服于这些大道理,成就了良好的教育。小人道长时,常讽咏考槃之诗,君子道消时,便执天山之筮,于是毁车挂冠,拂衣东岭,开始住在若耶,后来从秦望来,今上经纶天地,权舆鼎业,开始徵为军谋祭酒,实允文若之举,且光彦先之选。又徵特进右光禄大夫,高尚其事,确乎不拔,玄纁徒往,束帛虚归,而给白衣尚书禄,固辞不受,卒窆乎其山,正衾在殡,嗤镂器与玉衣,尧典入棺,耻密章及书绶,知与不知,并怀惋怆,咸以人亡素楷,礼坠文章,洙泗颓经,扶风罢学,关西疑圣之德,自此长沦,高松引风之气,於兹永息,余昔在殊方,亟枉翰迹,钦风味道,迄淹岁时,既而位阻桂宫,涂乖咫尺,不获拥经步至,问春卿之痾,徐轮三反,入杜夷之舍,痛祥云之灭采,悲列曜之晞晖,追勒高乡,乃为铭曰:文范高世,玄晏绝伦,复有令德,远之与均,谁与均此,呜呼哲人,第五肥遁,馀轨尚遵,司空开学,其风不泯,传兹孝敬,曰悌且仁,气高琼岳,心虚谷神,括羽儒囿,舟舆席珍,既游慧水,兼引法轮,谈扇犹在,鸣琴尚陈,如何不慭,德素长沦,寂寥岩穴,荒凉渭滨,桥曰只鸡,徐称酹素,余钦夫子,风期夙著,蓄思含毫,传芳写誉,沉楚虽贞,玄泉无曙。
又华阳陶先生墓志说:若夫真以归空为美,送以无形为贵,不知悦生,大德所以为生,不知恶死,谷神所以不死,妙矣哉,隐显变化,则物莫之测,既而岫开折石,天坠玉棺,银书息简,流珠罢灶,九节丽於空中,千和焚於地下,仙宫有得朋之憙,受学震临谷之悲,余昔在粉壤,早逢汜上之术,今簉元良,屡禀浮丘之教,握留符而恻怆,思化杖而酸情,乃为铭曰:无名曰道,不死为仙,以有元则,兼称稚川,猗欤夫子,受录归玄,梨传苑吏,书因贾舡,郁郁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复旋。
梁元帝庾先生承先墓志说:悠哉掌庾,兴自陶唐,伯舅居晋,连镳渭阳,爰斯厥后,世挺珪璋,乃登灵岳,言遵洞府,乃陟石山,将从轻举,实惟贞吉,实惟退让,皎皎不群,超超高尚,本同寿夭,宁论得丧,诸方未游,佳城已望,蓬生蒋径,钓罢磻谿,槚悲新陇,桃馀故蹊,风翻岭背,月下松西,扬名不朽,高蹈夷齐。
【诔】鲁柳下惠妻柳下惠诔说: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兮惜哉,乃下世兮,晋张华烈文先生鲍玄泰诔说。於铄烈文,续蕤皇祚,夏后基命,灵根已固,杞鄫既微,枝离叶布,爰暨叔牙,世赞齐风,翼桓济管,遂登霸功,越在汉隆,三司并纵,烈考中丞,妙世显名,瓘瓘先生,诞资英俊,淑质清醇,兰芳玉润,抗行崇邈,游心大顺,允文文明,聪昭秀哲,启冥演幽,守文命世,抱道冲虚,执义贞厉,栖迟无闷,不营不拔,[全晋文五十八作忮。]拟志云霄,致命穷达,行为范轨,言成隐括,宜登遐年,弘此徽猷,济济搢绅,永挹清流,取识遗音,目想表仪,孰云玄泰,曾不我知,感伤慷慨,挥涕渗澌,已矣鲍子,宁尔玄阴,振声竹帛,永播徽音。
晋陆机吴贞献处士陆君诔说:我闻有命,天禄有秩,如斯吉人,而有斯疾,兄弟之恩,离形合气,矧我与君,年相亚逮,绸缪之游,自矇及朗,孩不贰音,抱或同襁,抚髫并育,携手相长,行焉比迹,诵必共响,庶君偕老,灵根克固,拊翼云霄,双飞天路,人皆年长,君独短祚,穀则同朝,游矣先暮。
晋处士刘参妻王氏夫诔说:猗猗嘉颖,朝阳方翘,烈风严霜,殒此秀条,璇玑倏忽,四序竞征,清商激宇,蟋蟀吟棂。
宋颜延之陶徵士诔说:夫璇玉致美,不为池湟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吊】后汉胡广吊夷齐说:遭亡辛之昏虐,时缤纷以芜秽,耻降志於汙君,溷雷同於荣势,抗浮云之妙志,遂蝉蜕以偕逝,徼六军於河渚,叩王马而虑计,虽忠情而指尤,匪天命之所谓,赖尚父之戒慎,镇左右而不害。
魏王粲吊夷齐文说:岁旻秋
在仲月时节,我随王师南征,渡过河津,长驱直入,越过芒阜的险峻,在东方的首阳山上,看到了孤竹国的遗迹,心中感慨万千,情绪惆怅不平。我望着祭坛,遥祭古人,抑制着对古人的悲思,知道养老可以归隐,忘记了除暴安世的职责,洁身自好以追求志向,违背了圣贤的大道,忘记了旧恶而向往古代,退隐采薇以穷居,坚守圣人的清高,至死不渝,激励贪士的清风,树立懦夫的果敢,至今仍被称颂,成为作者的楷模,虽然不同于大道,但如今孔子也赞誉他们。
魏国的阮瑀吊唁伯夷说:我因王事,前往洛师,瞻望首阳山,敬吊伯夷,他在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退潜藏,追求仁德,得到了仁德,报答了孔子,死后不朽,身沉名飞。
魏国的靡元吊唁夷齐说:我年少时继承了洪烈,随王出征,侧闻先生,居于首阳山,不敢不敬吊,寄托于山冈,五德更替,天命无常,如见绝代之主,必有受命之王,所以尧的德行终于虞舜,禹的国祚灭于成汤,夏朝的末代礼仪,也是殷商所亡,如果周武王有失,那么帝乙也有过错,你不弃殷商而饿死,为何独独背弃周朝而深藏,这是知道春香的芬芳,而不知秋兰的芳香,首阳山是谁的山,而你藏匿其中,那薇菜是谁的菜,而你食用它,行走在周朝的林中,阅读周朝的书籍,弹奏周朝的琴,饮用周朝的水,食用周朝的芩,却诽谤周朝的主,说周朝淫乱,这是诵读周朝的文章,听圣人的音乐,生活在圣人的时代,却与圣人的心不同,唉,二子,何痛之深。
【祭文】宋国的谢惠连为学生祭周居士文说:你陶冶造化的纯元,追随先哲的远踪,体悟无事的高尚,践行虚素的中庸,不臣服于天子,不侍奉诸侯,公辟不视,王命不酬,穷欢极乐,带索被裘。
【诏】梁国的沈约为武帝搜访隐逸的诏书说:高尚其志,义焕通爻,山林不出,训光惇史,朕听朝晏罢,尚想幽人,蒲玉之礼,伫闻峻节,可班下州郡,博讯巡远,若有道映丘园,事孚高尚,可以弭竞迁浇,还风拯俗,皆以名闻,靡或遗漏,朕将辟衢室而寘几杖,开东序而授衮职,庶令江海无遗,异人必至。
又资给何点的诏书说:远趣高情,前王所贵,义兼昔款,倍用兴怀,徵士何点,居贞物表,纵心尘外,夷任之风,率由自远,往因素志,颇申宴言,眷彼子陵,情兼惟旧,昔仲虞迈俗,受俸汉朝,安道逸志,不辞晋禄,此盖前代盛轨,往贤所同,可详加资给,并出所,[景宋本梁书何点传,所上有在字,此脱。]曰[景宋本梁书作日,此讹。]契资须,太官别给,人高曜卿,故事同垣下。
【敕】梁国的沈约为武帝与谢朏的敕书说:我以菲德,属当期运,鉴与吾言,思隆治道,而明不远烛,所蔽者多,实寄贤能,正其寡闇,常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激贪厉薄,义等为政,自居元首,临对百司,虽复执文经武,各修厥职,群才竞爽,以致和美,而镇风静俗,变教论道,自非箕颖高人,莫膺兹寄,是用虚心侧席,属想清尘,不得不屈兹独往,同此濡足,便望释萝袭衮,出野登朝,必不以濩有惭德,武未尽善,不降其身,不屈其志,使璧帛虚往,蒲轮空归,倾首东路,望兼立表,羲轩邈矣,古今殊事,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今方复引领云台,虚己宣室,纡贤之愧,载结寝兴。
又与何胤的敕书说:我猥当期运,膺此乐推,而顾己多蔽,昧於治道,虽复劬劳日昃,思致隆平,而先生遗范,尚蕴方策,息举之用,存乎其人,兼以世道浇暮,诤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自非以儒雅弘朝,高尚轨物,则泊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与治身,独善之与兼济,得失去取,为用孰多,吾虽不学,颇好博古,尚想高尘,每怀击节,今世务纷纠,忧责是当,不得不屈道岩阿,共成世美,必望深达往怀,不吝濡足。
【教】江淹为宋建平王聘逸士的教令说:府州国纲纪,虽周德之富,犹有渔潭之士,汉教之隆,亦见西山之夫,迹绝云气,意负青天,皆待绛螭骧首,翠虬来仪,是以清风扇百代,馀烈激后生,斯乃王教之助,古人之意焉。
【表】魏国的桓范推荐管宁的表章说:臣闻殷汤聘伊尹於畎亩之中,周文进吕尚於渭水之滨,窃见东莞管宁,束脩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於混浊之中,履絜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於颜子,漏屋蔽衣,逾於原宪,臣闻唐尧宠许由,虞舜礼支父,夏禹优伯成,文王养夷齐,及汉祖高四皓之名,屈命於商洛之野,史籍叹述,以为美谈,陛下绍五帝之鸿烈,并三王之逸轨,膺期受命,光昭百代,仍有优崇之礼,於大夫管宁,宠以上卿之位,荣以安车之称,斯之为美,当在魏典,流之无穷,明世之高士也,臣以为既加其大,不受其细,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礼矣。
晋国的皇甫谧让徵聘的表章说:臣因病抽簪,散发林阜,人纲否闭,鸟兽为群,伏自惟忖,瓶鲊琐器,实非瑚琏之求,稊稗之贱,不中粢盛之用,小人致灾,久婴笃疾,仰迫天威,不能淹留,所苦加笃,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仰惟陛下,留神恕恩,垂怜微命,索隐於傅岩,收钓於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臣闻邹子一叹,霜为之降,杞妻一感,城为大崩,以臣况之,乃知精诚不可以贱致,古人言为虚也。
【启】梁国的何胤答皇太子的启文说:胤性爱山泉,情笃鱼鸟,而从鸥未狎,入兽相惊,兼年齿衰暮,荒径榛梗,既无语稼之客,宁有论书之宾,缄嘿畎亩,栖息丘壑,秀木清潭,於兹永已,伏惟明察之德,诞纵自天,忠孝之规,不待因习,犹复留神六经,降意百代,同仁博古,等物簉闻,辟承华而延儒雅,
清扫皇宫,陈列文学,赞美美德,无所不劝,胤没有解归的言论,屡次受到奖赏,不是南皮的旧事,每次受到问候的恩情,心怀污秽,不知如何安置。
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说:我听说高尚的行为,义理光辉,贤者避世,名声显赫,岂止是激励贪婪,勉励竞争,修身养德而已,更是弘扬义理,百代传颂,因此梁鸿苏伯,记载前人的远迹,叔夜士安,书写后人的高行,虽然取舍不同,群略各异,但独行必显,斥言无尽,贞操与日月同悬,孤芳随山壑共远,明公得一含道,体二居宗,迹屈岩廊之下,神游江海之上,爱奇商洛,访美东都,盖欲隐显高功,出处同致,巢由与伊旦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肃奉明规,思自罄勖。
【书】后汉张奂与宋季文书说:揽手迹,知遂遵南山之志,继四贤之踪,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奂以鄙固,少复道训,于今五十载矣。
魏桓范与管宁书说:凿坏而处,养德显仁,尧舜在上,许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复显,严平郑真,未足论比,清声远播,顽鄙慕仰,思请见於蓬庐之侧,承训诲於道德之门,厥涂无由,讬思晨风。
魏管宁答桓范书说:乾道辅诚,诞膺嘉祚,膺受多福,为国蕃维,虽分陕之任,未足比盛,远近□望,何庆如之,昔值险阻,越窜海表,於裔历载,风纲不纪,暨蒙国恩,还践旧土,簿佐多难,恒婴笃疾,愧使区区,展之无偕,泛爱遇隆,远辱纶墨,降尊诱卑,训喻过泰,见得思义,抱以踧踖,不胜来顾,裁因答辱。
晋辛旷与皇甫谧书说:夫三光悬象,式扬天德,岳渎山泽,广开地道,贤人显进,实兴圣治,故力牧佐黄,而涿鹿之征捷,舜禹翼唐,而滔天之灾殄,阿衡在商,而成汤之功著,姜望入周,而文武之业建,圣人光济四海,欲垂大化者,莫不收才取良,而致股肱,忠贤大才之人,原立名迹,思在利见大人,而主圣时治,此所以应天顺民之神龟,利涉大川之元吉,大晋合天地之中和,经日月之重光,四目视其明,四聪达其听,岩穴出其隐,四门启其矇,登高阳之八子,御高辛之群龙,俊才在官,时亮天工,鸟兽非君子之俦,九皋无长鸣之鹤,万国黎献,咸仰南风之仁,而抱圣化之隆,此其至治也,而先生固执冲虚,塞渊其心,殉文人之耿介,忘宣尼之所沽,步幽山之穷径,背汉津之明衢,日月遂往,时不我须,此惜寸阴者之所以为惧,而临川者之所怀慨也,窃谓先生降匪石於高冈,回羽仪於皇京,顺震惊而翔抚,奋六翮于天庭,邈禹稷之遐踪,骋大往之夷涂,招不世之洪勋,同先哲之丕模,使瞻仰者所以藉之美也,希藉人六义之一,献斯一篇,惟蒙采览。
又与皇甫谧书说:伏惟先生,黄中通理,经纶稽古,既好斯文,述而不作,将迈卜商於洙泗之上,超董生於儒林之首,含光烈於千载之前,吐英声於万世之后,亦以盛矣,旷以不敏,感佩厚惠,原附骥尾,抚尘而游,谘睹未因,而西望延企。
晋皇甫谧答辛旷书说:闻服有素,委心无量,加昔州壤,通门旧仪,虚想之积,过於陵阜,汎爱不遗,猥降德音,清喻烂焕,情义款笃,执诲欣然,若飨太牢,抱佩至眷,铭乎心膂,且箕山之叟,超迹於尧帝之世,首阳之老,抗操於有周之隆,故能名奋百代,使闻之厉节,皆经圣明之论,所以邈世卓时者也,至於鄙薄,才顽行秽,疾夺其志,神迷其心,因讬虚静,遂窃美选,圣上仁聪,亮其辛苦,每自陈诉,辄见宽放,虽大君有命,实小人勿用也,匪敢盘桓,疾与荣竞,巾车顺命,非劣惫所堪也,密云虽兴,知枯木难植,昔人有言,欲之必为之辞,岂来惠之谓矣,猥承告示,欲备七十,木非梧桐,岂敢栖凤,闻命悚灼,如蹈春冰,非苟崇谦,实惧陷坠,幸恕不假,明亮志心。
梁昭明太子与何胤书说:园公道胜,汉盈屈节,春卿明经,汉庄北面,况乃义兼乎此,而顾揆不肖哉,但经途千里,眇焉莫因,何尝不梦姑胥而郁陶,想具区而杼轴,心往形留,於兹有年载矣,方今朱明在谢,清风戒寒,想摄养得宜,与时休適,耽精义,味玄理,息嚣尘,玩泉石,激扬硕学,诱接后进,志与秋天竞高,理与春泉争溢,乐可言乎,乐可言乎,岂与口厌刍豢,耳聆丝竹者之娱,同年语哉,方今泰阶端平,天下无事,修日养夕,差得从容,每钻阅六经,汎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既以自慰,且以自警,而才性有限,思力匪长,热疾愦其神,风眩弊其体,多惭过目,释卷便忘,是以蒙求之怀,於兹弥轸。
梁任昉为昭明太子答何胤书说:得书,知便远追疏董,超然高蹈,虽朝旨殷勤,而轻棹已远,供践莫申,瞻言增慨,善保嘉猷,比致音息,怀人望古,潸怅久之。
又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说:自别荆南,迄将二纪,杲之牵滞形有,推迁物保,丈人没志外身,超然独善,虽心路咫尺,而事阻山河,悠悠白云,依然有道,金凉伫运,想恒纳宜,冲明在襟,履候无爽,体道为用,蹈理则和,杲之牵缀疲朽,愧心已多,访德则山林窅然,观道则风云自远,岁暮之期,指涂衡岳,神虚气懋,无待怡和,江湖相望,安事行李,司徒竟陵王,懋於神者,言象所绝,接乎士者,遐迩所宗,锺石非礼乐之本,缨褐岂朝野之谓,想闇投之怀,不以形体为阻,一日通籍梁邸,亲奉话言,梦想清尘,为岁已积,以大人非羔雁所荣,故息蒲币之典,胜寄冥运,谅有风期之迟,君王卜
晋朝的庾阐在《郭先生神论》中说:天地是阴阳的形体,变化是万物的灵魂,神籁与无穷一起吹奏,大冶与造运同根,生命依赖于聚气的痕迹,死亡寄托于玄牝之门,看待荣辱如同尘埃,追求高尚而不顾其他,因此能够在外表上保持安逸,内心保持平和,鸣鸟可以拍打翅膀而游,猛兽可以顿羁而罗,更何况是樵岩的乐趣,吕梁的波涛,疾雷破岳,而忧虑在山河之间呢,观察郭先生的体态,可以说是含真履信,纯朴自然。
晋朝的王叔在《遂隐论》中说:崇退的儒生,向抱朴丈人问道:请问隐居是为了什么而存在,上古时期就有人隐居,至今仍然有人效仿,为什么呢,丈人回答说:全朴的道理,万物都是一气,三极湛然,天人之间没有界限,哪里有什么朝野的区别,隐显的端倪呢,那么隐居的人,是自己失去了的东西,平原已经开阔,风流散漫,所以隐居的人是为了保全他们的真素,培养他们的浩然之气。
宋朝的范晔在《逸民传论》中说:尧自称则天,而不屈服于颖阳的高尚。
梁朝的沈约在《七贤论》中说:嵇生是上智之人,遇到了无妄的日子,神才高杰,因此不被世道所容,风邈挺特,荫映于天下,言理吐论,一时之间无人能及,属马氏执掌国家,想要用智计倾覆皇祚,诛杀胜过自己的人,没有遗漏,玄伯太初等人,都是嵇生的同类,都已经被杀,嵇生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免的命运,如果登朝进仕,映迈当时,那么受祸的速度,比旋踵还快,如果不是霓裳羽带,无法自全,所以开始以饵术黄精,最终假涂讬化,阮公才器宏广,也不是衰世所能容纳,但容貌风神,不及叔夜,求免世难,如同有路可走,如果按照他的恒常仪态,同物俯仰,迈群独秀,也不为二马所安,所以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仲容年齿,不齿不悬,风力粗可,慕李文[疑当作季父。]风尚,景而行之,彼嵇阮二生,志存保己,既讬其迹,宜慢其形,慢形之具,非酒莫可,故引满终日,陶兀尽年,酒之为用,非可独酌,宜须用侣,然后成欢,刘伶酒性既深,子期又是饮客,山王二公,悦风而至,相与莫逆,把臂高林,徒得其游,故於野泽,衔杯举樽之致,寰中妙趣,固冥然不睹矣,自嵇阮之外,山向五人,止是风流器度,不为世匠所骇,且人本含情,情性宜有所讬慰,悦当年隐,[句有讹。]萧散怀抱,非五人之与,其谁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注解
胡广: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曾任太尉,以博学多才著称。
法高卿:胡广的别称,因其学问高深而得名。
洗耳之水:典故,指尧让位于舜时,许由不愿接受,洗耳以示清高。
巢许:巢父和许由,古代隐士,以清高著称。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以博学多才和忠贞不渝著称。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两位著名的隐士,以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而闻名。
郭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李休:东汉末年学者,以博学多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圈典:东汉末年隐士,以博学多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翟先生:东汉末年隐士,以博学多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刘桢: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文才著称。
孔稚珪:南朝齐文学家,以文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褚先生:南朝齐隐士,以清高自守著称。
陶弘景:南朝梁著名道士、医学家,以博学多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萧纶:南朝梁宗室,以文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裴子野:南朝梁文学家,以文才和清高自守著称。
刘虬:南朝梁隐士,以清高自守著称。
墓志:墓志是中国古代用于记录死者生平事迹、德行和家族背景的一种文体,通常刻在石碑上,安置于墓地。墓志不仅是纪念逝者的方式,也是研究历史人物和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诔:诔文是中国古代用于哀悼和纪念逝者的一种文体,通常由亲友或门生撰写,内容多赞颂逝者的德行和成就,表达哀思和怀念之情。
吊:吊文是中国古代用于哀悼和纪念逝者的一种文体,通常由亲友或门生撰写,内容多赞颂逝者的德行和成就,表达哀思和怀念之情。
仲月:指农历的二月,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仲月即每季的第二个月。
王师:指帝王的军队,这里特指魏国的军队。
河津:指黄河的渡口,古代黄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河津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
芒阜:指芒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古代是著名的山岳。
首阳:指首阳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古代是伯夷、叔齐隐居的地方。
孤竹:指孤竹国,古代的一个小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王子。
於悒: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坛宇:指祭祀的场所,古代祭祀时会在坛宇上举行仪式。
养老:指古代的一种养老制度,国家会为年老的贤人提供生活保障。
除暴:指铲除暴政,古代贤人常常以除暴安良为己任。
絜己躬:指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身的清白。
圣哲:指古代的圣人和哲人,如孔子、老子等。
旧恶:指过去的罪恶或过错。
采薇:指伯夷、叔齐隐居时采食野菜,象征清贫的生活。
清风:象征凉爽和宁静。
贪士:指贪婪的人,与“清风”形成对比。
懦夫:指胆小怕事的人,与“果志”形成对比。
尼父:指孔子,古代对孔子的尊称。
伯夷:古代著名的隐士,与叔齐一起隐居首阳山,以清贫著称。
洛师:指洛阳,古代洛阳是魏国的都城。
东海让国:指伯夷、叔齐放弃王位,隐居东海。
西山食薇:指伯夷、叔齐隐居西山,采食野菜。
重德轻身:指重视道德而轻视生命,伯夷、叔齐以道德为重,宁愿饿死也不违背原则。
隐景潜晖:指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伯夷、叔齐的行为符合仁德的标准。
没而不朽:指虽然去世,但名声永存。
身沈名飞:指身体虽然沉没,但名声却飞扬。
五德更运:指古代的五德终始说,认为朝代的更替与五德的循环有关。
天祚靡常:指天命无常,朝代的兴衰不定。
尧德终于虞舜:指尧的德行传给了舜,舜继承了尧的德政。
禹祚灭于成汤:指夏朝的禹的统治被商朝的成汤所取代。
夏后之末礼:指夏朝末年的礼制,夏朝末年礼崩乐坏。
殷氏之所亡:指商朝的灭亡,商朝末年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
周武而为失:指周武王的行为有过失,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认为他违背了道德。
帝乙亦有伤:指商朝的帝乙也有过失,帝乙是商朝末年的君主。
春香之为馥:指春天的花香,象征美好的事物。
秋兰之亦芳:指秋天的兰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周之林:指周朝的森林,象征周朝的文化。
周之书:指周朝的典籍,象征周朝的文化。
周之琴:指周朝的音乐,象征周朝的文化。
周之水:指周朝的水源,象征周朝的文化。
周之芩:指周朝的植物,象征周朝的文化。
周之淫:指周朝的淫乱,象征周朝的衰落。
周之文:指周朝的文化,象征周朝的繁荣。
圣之音:指圣人的教诲,象征道德的力量。
圣之世:指圣人的时代,象征道德的盛世。
异圣之心:指与圣人的思想不同,象征背离道德的行为。
二子:指伯夷、叔齐,古代著名的隐士。
谢惠连: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写祭文。
周居士:指周居士,古代的一位隐士。
陶造化之纯元:指顺应自然的纯真本性,周居士以自然为依归。
侔先哲之遐踪:指追随古代先贤的足迹,周居士以古代贤人为榜样。
体无事於高尚:指周居士以高尚的品德为追求,不参与世俗事务。
蹈虚素乎中庸:指周居士以中庸之道为准则,追求内心的平静。
不臣天子:指周居士不向天子称臣,象征他的独立精神。
不事诸侯:指周居士不为诸侯服务,象征他的清高。
公辟弗盻:指周居士不接受公职,象征他的超然。
王命匪酬:指周居士不接受王命,象征他的独立。
穷欢极乐:指周居士在清贫中找到了快乐,象征他的满足。
带索被裘:指周居士过着简朴的生活,象征他的清贫。
沈约: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写诏书。
武帝: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搜访隐逸:指梁武帝下令寻找隐士,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高尚其志:指隐士们志向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义焕通爻:指隐士们的道德光辉如同易经的爻辞一样明亮。
山林不出:指隐士们隐居山林,不与世俗接触。
训光惇史:指隐士们的行为可以成为历史的典范。
蒲玉之礼:指古代对贤人的礼遇,象征对贤才的尊重。
峻节:指隐士们的高尚节操,象征他们的品德。
班下州郡:指梁武帝下令各州郡寻找隐士,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博讯巡远:指广泛寻找隐士,象征梁武帝对贤才的渴望。
道映丘园:指隐士们的道德光辉照耀着山林,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事孚高尚:指隐士们的行为符合高尚的标准,象征他们的品德。
弭竞迁浇:指隐士们可以平息世俗的争斗,象征他们的影响力。
还风拯俗:指隐士们可以改变社会的风气,象征他们的影响力。
辟衢室而寘几杖:指梁武帝为隐士们准备住所,象征他对贤才的礼遇。
开东序而授衮职:指梁武帝为隐士们授予官职,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江海无遗:指梁武帝希望天下贤才都能被发现,象征他对贤才的渴望。
异人必至:指梁武帝相信贤才一定会到来,象征他对贤才的信心。
何点:南朝梁时期的隐士,梁武帝曾多次征召他。
远趣高情:指何点的志向高远,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前王所贵:指何点的品德受到前代帝王的重视,象征他的高尚。
义兼昔款:指何点的品德符合古代贤人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
倍用兴怀:指梁武帝对何点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居贞物表:指何点坚守自己的原则,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纵心尘外:指何点超脱世俗,象征他的清高。
夷任之风:指何点的行为符合古代贤人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
率由自远:指何点的行为自然高远,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往因素志:指梁武帝因为何点的品德而征召他,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颇申宴言:指梁武帝与何点多次交谈,象征他对贤才的尊重。
眷彼子陵:指梁武帝对何点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情兼惟旧:指梁武帝对何点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仲虞迈俗:指何点的行为超脱世俗,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受俸汉朝:指何点接受汉朝的俸禄,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安道逸志:指何点的志向高远,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不辞晋禄:指何点不拒绝晋朝的俸禄,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前代盛轨:指何点的行为符合前代贤人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往贤所同:指何点的行为与古代贤人相同,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详加资给:指梁武帝为何点提供丰厚的待遇,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太官别给:指梁武帝为何点提供特殊的待遇,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人高曜卿:指何点的品德高尚,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故事同垣下:指何点的行为符合古代贤人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谢朏: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梁武帝曾多次征召他。
菲德:指梁武帝自谦德行不足,象征他的谦虚。
属当期运:指梁武帝认为自己处于天命所归的时代,象征他的自信。
鉴与吾言:指梁武帝听取贤臣的建议,象征他的开明。
思隆治道:指梁武帝希望治理国家,象征他的雄心。
明不远烛:指梁武帝的智慧如同明灯,象征他的明智。
所蔽者多:指梁武帝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象征他的谦虚。
实寄贤能:指梁武帝将希望寄托在贤臣身上,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正其寡闇: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臣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象征他的谦虚。
山林之志:指隐士们的志向高远,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上所宜弘:指梁武帝认为隐士们的志向应该得到弘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激贪厉薄:指梁武帝希望通过隐士们的行为来激励贪婪的人,象征他的雄心。
义等为政:指梁武帝认为隐士们的行为与政治同等重要,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自居元首:指梁武帝作为皇帝,象征他的权威。
临对百司:指梁武帝面对百官,象征他的权威。
执文经武:指梁武帝既重视文治也重视武功,象征他的全面。
各修厥职:指梁武帝希望百官各司其职,象征他的明智。
群才竞爽:指梁武帝希望贤才们各展所长,象征他的开明。
以致和美: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才们的努力来实现国家的和谐,象征他的雄心。
镇风静俗: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才们的行为来稳定社会风气,象征他的雄心。
变教论道: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才们的行为来改变社会的教化,象征他的雄心。
箕颖高人:指古代的贤人箕子和颖考叔,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莫膺兹寄:指梁武帝认为只有贤才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虚心侧席:指梁武帝虚心听取贤臣的建议,象征他的开明。
属想清尘: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帮助他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屈兹独往: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放弃隐居,出来为官,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同此濡足: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与他一起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释萝袭衮: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放弃隐居,出来为官,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出野登朝: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从山林中出来,进入朝廷,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濩有惭德:指梁武帝认为自己德行不足,象征他的谦虚。
武未尽善:指梁武帝认为自己武功不够完美,象征他的谦虚。
不降其身: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象征他对贤才的尊重。
不屈其志: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志向,象征他对贤才的尊重。
璧帛虚往: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礼遇,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蒲轮空归: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征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倾首东路: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征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望兼立表: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征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羲轩邈矣:指古代的贤人羲和和轩辕已经远去,象征贤才的难得。
古今殊事:指古代和现代的情况不同,象征时代的变迁。
总驾崆峒: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与他一起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依风问道: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帮助他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引领云台: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征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虚己宣室:指梁武帝虚心听取贤臣的建议,象征他的开明。
纡贤之愧:指梁武帝对贤臣们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载结寝兴:指梁武帝对贤臣们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何胤:南朝梁时期的隐士,梁武帝曾多次征召他。
猥当期运:指梁武帝认为自己处于天命所归的时代,象征他的自信。
膺此乐推:指梁武帝接受天命,象征他的自信。
顾己多蔽:指梁武帝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象征他的谦虚。
昧於治道:指梁武帝认为自己不擅长治理国家,象征他的谦虚。
劬劳日昃:指梁武帝辛勤工作,象征他的勤奋。
思致隆平:指梁武帝希望实现国家的繁荣,象征他的雄心。
先生遗范:指古代贤人的典范,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尚蕴方策:指古代贤人的智慧仍然存在于典籍中,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息举之用: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臣们的行为来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存乎其人:指梁武帝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贤臣,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世道浇暮:指社会风气败坏,象征时代的衰落。
诤诈繁起:指社会上充满了争斗和欺诈,象征时代的衰落。
改俗迁风: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臣们的行为来改变社会风气,象征他的雄心。
良有未易:指梁武帝认为改变社会风气并不容易,象征他的谦虚。
儒雅弘朝: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臣们的行为来弘扬儒家的文化,象征他的雄心。
高尚轨物:指梁武帝希望通过贤臣们的行为来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象征他的雄心。
泊流所至:指梁武帝认为贤臣们的行为可以影响社会风气,象征他的雄心。
莫知其限:指梁武帝认为贤臣们的行为可以无限扩展,象征他的雄心。
治人之与治身:指梁武帝认为治理国家与修身养性同样重要,象征他的全面。
独善之与兼济:指梁武帝认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同样重要,象征他的全面。
得失去取:指梁武帝认为在治理国家时需要权衡得失,象征他的明智。
为用孰多:指梁武帝认为在治理国家时需要权衡利弊,象征他的明智。
不学:指梁武帝自谦学问不足,象征他的谦虚。
颇好博古:指梁武帝喜欢研究古代的历史,象征他的博学。
尚想高尘:指梁武帝对古代贤人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每怀击节:指梁武帝对古代贤人的品德深感敬佩,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世务纷纠:指国家事务繁杂,象征梁武帝的繁忙。
忧责是当:指梁武帝认为治理国家是他的责任,象征他的责任感。
屈道岩阿: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放弃隐居,出来为官,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共成世美: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与他一起治理国家,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深达往怀: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理解他的心意,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不吝濡足:指梁武帝希望贤臣们能够接受他的征召,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江淹: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写教令。
宋建平王:指南朝宋的建平王,江淹曾为他写教令。
聘逸士:指建平王征召隐士,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府州国纲纪:指建平王治理国家的纲纪,象征他的权威。
周德之富:指周朝的德政,象征周朝的繁荣。
渔潭之士:指隐居在渔潭的贤人,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汉教之隆:指汉朝的教化,象征汉朝的繁荣。
西山之夫:指隐居在西山的贤人,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迹绝云气:指隐士们的行为超脱世俗,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意负青天:指隐士们的志向高远,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绛螭骧首:指隐士们的行为如同神龙一样高贵,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翠虬来仪:指隐士们的行为如同神龙一样高贵,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清风扇百代:指隐士们的行为可以影响后世,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馀烈激后生:指隐士们的行为可以激励后人,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王教之助:指隐士们的行为可以帮助国家的教化,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古人之意:指隐士们的行为符合古代贤人的标准,象征他们的高尚品德。
桓范: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推荐管宁。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的隐士,以清贫著称。
殷汤聘伊尹:指商汤聘请伊尹为相,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周文进吕尚:指周文王聘请吕尚为相,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东莞管宁:指管宁是东莞人,象征他的出身。
束脩著行:指管宁的行为符合儒家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少有令称:指管宁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州闾之名:指管宁在地方上有很好的名声,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亚故太尉华歆:指管宁的名声仅次于华歆,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遭乱浮海:指管宁在战乱中逃到海上,象征他的清贫。
远客辽东:指管宁逃到辽东,象征他的清贫。
混浊之中:指管宁在乱世中保持清白,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履絜清之节:指管宁的行为符合清白的标准,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笃行足以厉俗:指管宁的行为可以激励世俗,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清风足以矫世:指管宁的行为可以改变社会风气,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箪食瓢饮:指管宁过着清贫的生活,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颜子: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清贫著称。
漏屋蔽衣:指管宁的住所简陋,象征他的清贫。
原宪:指原宪,孔子的弟子,以清贫著称。
唐尧宠许由:指唐尧宠爱许由,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虞舜礼支父:指虞舜礼待支父,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夏禹优伯成:指夏禹优待伯成,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文王养夷齐:指周文王供养伯夷、叔齐,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汉祖高四皓:指汉高祖尊敬四皓,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屈命於商洛之野:指汉高祖在商洛之野屈尊拜访四皓,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史籍叹述:指史书上对四皓的赞叹,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美谈:指四皓的故事成为美谈,象征贤才的重要性。
陛下绍五帝之鸿烈:指魏国皇帝继承了五帝的伟大事业,象征他的权威。
并三王之逸轨:指魏国皇帝继承了夏、商、周三王的遗风,象征他的权威。
膺期受命:指魏国皇帝接受天命,象征他的权威。
光昭百代:指魏国皇帝的光辉照耀百代,象征他的权威。
优崇之礼:指魏国皇帝对贤才的礼遇,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大夫管宁:指管宁是魏国的大夫,象征他的地位。
宠以上卿之位:指魏国皇帝封管宁为上卿,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荣以安车之称:指魏国皇帝赐予管宁安车的称号,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魏典:指魏国的典籍,象征魏国的文化。
流之无穷:指管宁的名声将永远流传,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明世之高士:指管宁是当代的高士,象征他的高尚品德。
既加其大:指魏国皇帝已经给予管宁很高的礼遇,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不受其细:指管宁不接受魏国皇帝的细小礼遇,象征他的清高。
重之以玄纁:指魏国皇帝赐予管宁玄纁,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聘之殊礼:指魏国皇帝以特殊的礼遇聘请管宁,象征他对贤才的重视。
皇甫谧:西晋时期的隐士,曾拒绝朝廷的征召。
因病抽簪:指皇甫谧因病辞去官职,象征他的清高。
散发林阜:指皇甫谧隐居山林,象征他的清高。
人纲否闭:指皇甫谧不与世俗接触,象征他的清高。
鸟兽为群:指皇甫谧与鸟兽为伴,象征他的清高。
瓶鲊琐器:指皇甫谧过着清贫的生活,象征他的清高。
实非瑚琏之求:指皇甫谧的生活不符合世俗的标准,象征他的清高。
稊稗之贱:指皇甫谧的生活如同稊稗一样卑微,象征他的清高。
不中粢盛之用:指皇甫谧的生活不符合祭祀的标准,象征他的清高。
小人致灾:指皇甫谧认为自己因为小人的陷害而生病,象征他的清高。
久婴笃疾:指皇甫谧长期患病,象征他的清高。
仰迫天威:指皇甫谧被迫接受朝廷的征召,象征他的无奈。
不能淹留:指皇甫谧不能继续隐居,象征他的无奈。
所苦加笃:指皇甫谧的病情加重,象征他的无奈。
不任进路:指皇甫谧不能继续前进,象征他的无奈。
委身待罪:指皇甫谧被迫接受朝廷的征召,象征他的无奈。
伏枕叹息:指皇甫谧在病床上叹息,象征他的无奈。
仰惟陛下:指皇甫谧对皇帝的尊敬,象征他的无奈。
留神恕恩:指皇甫谧希望皇帝能够宽恕他,象征他的无奈。
垂怜微命:指皇甫谧希望皇帝能够怜悯他,象征他的无奈。
索隐於傅岩:指皇甫谧希望皇帝能够寻找隐士,象征他的无奈。
收钓於渭滨:指皇甫谧希望皇帝能够寻找贤才,象征他的无奈。
无令泥滓:指皇甫谧希望皇帝不要让贤才被埋没,象征他的无奈。
久浊清流:指皇甫谧希望皇帝不要让贤才被埋没,象征他的无奈。
邹子一叹:指邹衍的叹息,象征贤才的影响力。
霜为之降:指邹衍的叹息能够使霜降,象征贤才的影响力。
杞妻一感:指杞梁妻的感动,象征贤才的影响力。
城为大崩:指杞梁妻的感动能够使城墙崩塌,象征贤才的影响力。
精诚不可以贱致:指贤才的精诚不能用低贱的手段获得,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古人言为虚:指古人的话是虚的,象征贤才的高尚品德。
性爱山泉:指何胤喜欢山泉,象征他的清高。
情笃鱼鸟:指何胤喜欢鱼鸟,象征他的清高。
从鸥未狎:指何胤与鸥鸟不亲近,象征他的清高。
入兽相惊:指何胤与野兽不亲近,象征他的清高。
年齿衰暮:指何胤年老,象征他的清高。
荒径榛梗:指何胤隐居的地方荒凉,象征他的清高。
无语稼之客:指何胤不与农民交往,象征他的清高。
论书之宾:指何胤不与学者交往,象征他的清高。
缄嘿畎亩:指何胤在田野中沉默,象征他的清高。
栖息丘壑:指何胤隐居在山丘中,象征他的清高。
秀木清潭:指何胤隐居的地方风景优美,象征他的清高。
於兹永已:指何胤将永远隐居,象征他的清高。
明察之德:指梁武帝的明智,象征他的开明。
诞纵自天:指梁武帝的智慧来自上天,象征他的权威。
忠孝之规:指梁武帝的忠孝标准,象征他的品德。
不待因习:指梁武帝的品德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象征他的权威。
留神六经:指梁武帝重视儒家经典,象征他的博学。
降意百代:指梁武帝重视古代的历史,象征他的博学。
同仁博古:指梁武帝与贤臣们一起研究古代的历史,象征他的博学。
等物簉闻:指梁武帝与贤臣们一起研究古代的历史,象征他的博学。
辟承华而延儒雅:指梁武帝开设承华殿,延请儒雅之士,象征他的开明。
黄闼:指皇宫中的黄色门闼,象征皇权。
文学:此处指文学之士,即文人。
嘉美:赞美、颂扬。
南皮:地名,今河北省南皮县,古代为文化重镇。
梁鸿:东汉时期的隐士,以高尚的品德著称。
苏伯:东汉时期的隐士,与梁鸿齐名。
叔夜:指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
士安:指阮籍,字士安,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巢由:指巢父和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伊旦:指伊尹和周公旦,古代著名的贤臣。
三辟:指古代的三辟,即辟雍、辟邪、辟谷。
四门:指四方之门,象征广大的胸怀。
南山:指隐居之地,象征隐逸生活。
四贤:指古代的四大贤人,具体指谁因时代不同而异。
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尧帝曾欲让位于他。
箕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许由隐居之地。
严平:指严光和郑子真,古代著名的隐士。
郑真:指郑子真,古代著名的隐士。
乾道:指天道,象征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诞膺嘉祚:指承受天命,获得美好的福祚。
分陕:指分封陕地,象征重要的政治责任。
力牧:传说中的古代贤臣,辅佐黄帝。
涿鹿:地名,黄帝与蚩尤大战的地方。
舜禹:指舜和禹,古代传说中的圣王。
阿衡:指伊尹,商朝著名的贤臣。
姜望:指姜子牙,周朝著名的贤臣。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圣人:指古代圣明的君主或贤人。
大化:指伟大的教化,象征国家的治理。
股肱:比喻重要的辅佐之臣。
神龟:象征吉祥和长寿的神物。
元吉:大吉大利,象征极好的运气。
四目:指四方之目,象征广大的视野。
四聪:指四方之聪,象征广大的智慧。
岩穴:指隐居之地,象征隐逸生活。
高阳:指高阳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高辛:指高辛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九皋:指深远的沼泽地,象征隐逸之地。
南风:象征仁政和教化。
冲虚:指道家思想中的虚无境界。
塞渊:指深沉的道德修养。
宣尼:指孔子,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汉津:指汉水,象征世俗的繁华。
匪石:指坚定不移的意志。
羽仪:指仪仗,象征尊贵的地位。
禹稷:指大禹和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和贤臣。
丕模:指伟大的榜样。
黄中:指中庸之道,象征道德的平衡。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卜商:指卜商,古代著名的贤臣。
董生:指董仲舒,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洙泗:指洙水和泗水,象征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林:指儒家学者的群体。
箕山之叟:指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首阳之老:指伯夷和叔齐,古代著名的隐士。
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
盘桓:指徘徊不前,象征犹豫不决。
巾车:指古代的一种轻便车辆,象征隐逸生活。
密云:指浓厚的云层,象征困境。
枯木:象征衰老和无用。
梧桐:象征高洁的品格。
栖凤:指凤凰栖息,象征贤才的归附。
春冰:象征脆弱和危险。
园公:指园公,古代著名的隐士。
汉盈:指汉代的盈满,象征国家的繁荣。
春卿:指春卿,古代著名的贤臣。
汉庄:指汉代的庄重,象征国家的稳定。
姑胥:指姑胥山,古代传说中的隐逸之地。
具区:指具区山,古代传说中的隐逸之地。
朱明:指夏季,象征炎热。
玄理:指深奥的道理。
嚣尘:指世俗的喧嚣。
泉石:象征隐逸生活。
硕学:指博学之士。
后进:指后辈学者。
泰阶:指太平盛世。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
百氏:指诸子百家的学说。
物理:指事物的道理。
清言:指高雅的言论。
热疾:指发热的疾病。
风眩:指头晕目眩的疾病。
蒙求:指求知若渴。
疏董:指疏远世俗,追求高尚。
高蹈:指超然物外,追求高尚。
朝旨:指朝廷的旨意。
轻棹:指轻便的船只,象征隐逸生活。
嘉猷:指美好的计划和策略。
音息:指音信和消息。
潸怅:指悲伤和惆怅。
荆南:指荆州以南的地区。
二纪:指二十四年。
形有:指形体的存在。
物保:指物质的保障。
没志:指忘却世俗的志向。
外身:指超脱于形体之外。
独善:指独自修养品德。
心路:指心灵的境界。
事阻:指事物的阻碍。
白云:象征隐逸生活。
有道:指有道德修养。
金凉:指秋天的凉爽。
冲明:指清明的心境。
履候:指顺应时令。
体道:指体悟道德。
蹈理:指遵循道理。
牵缀:指牵绊和束缚。
疲朽:指疲惫和衰老。
山林:象征隐逸生活。
风云:象征变幻的世事。
岁暮:指年末,象征衰老。
衡岳:指衡山,古代著名的隐逸之地。
神虚:指精神的空虚。
气懋:指气力的充沛。
怡和:指心情的平和。
行李:指行装和旅途。
司徒:指司徒官职,象征高官。
竟陵王:指竟陵王,古代著名的贤王。
神者:指神灵。
言象:指言语和象征。
遐迩:指远近。
锺石:指钟磬和石磬,象征礼乐。
缨褐:指官服和布衣,象征官场和民间。
闇投:指暗中投靠。
形体:指身体和形态。
通籍:指进入官场。
梁邸:指梁王的府邸。
话言:指言语和教诲。
清尘:象征高尚的品德。
羔雁:指羔羊和雁,象征礼物。
蒲币:指蒲草和钱币,象征礼物。
冥运:指命运的安排。
风期:指风雅的约会。
君王:指君主和国王。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力量,阴代表地、月、女、暗等,阳代表天、日、男、明等。
玄牝:道家术语,指深奥莫测的母性,象征万物生成的根源。
浩然之气:儒家概念,指一种正直、刚强、充满正义感的精神状态。
逸民:指那些不随波逐流,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道德高尚的人。
嵇生:指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公:指阮籍,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酒徒,竹林七贤之一。
山王二公:指山涛和王戎,均为竹林七贤成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多位隐士的碑文描述,展现了古代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首先,文中提到的胡广、蔡邕、郭泰等人,都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们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也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双重身份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挣扎与选择。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古代隐士,他们以清高自守、不慕名利著称,成为后世隐逸文化的典范。这些隐士的形象在碑文中被高度赞扬,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隐逸精神的高度推崇。
再次,文中对隐士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例如,对陶弘景的描写中,提到他“枕石漱流,山禽无桡,采药耦耕,野兽不乱”,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隐士生活的自然和谐,也体现了隐士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最后,文中通过对隐士的赞美,表达了对隐逸精神的推崇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隐逸文化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对自由、独立和高尚品格的追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多位隐士的碑文描述,展现了古代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隐逸文化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对自由、独立和高尚品格的追求。通过对这些隐士的赞美,本文表达了对隐逸精神的推崇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段文本包含了多篇墓志、诔文和吊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逝者的纪念和哀悼方式。墓志、诔文和吊文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是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体现。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德行、孝道、忠诚等价值观的重视。
墓志部分,如何先生墓志和华阳陶先生墓志,详细记录了逝者的生平事迹、德行和家族背景。这些墓志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其德行和成就的赞颂。通过这些墓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德行和孝道的重视,以及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诔文部分,如柳下惠诔和鲍玄泰诔,通过对逝者的德行和成就的赞颂,表达了亲友的哀思和怀念。这些诔文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其德行和成就的肯定。通过这些诔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德行和成就的重视,以及亲友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吊文部分,如胡广吊夷齐和王粲吊夷齐文,通过对逝者的德行和成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的哀思和怀念。这些吊文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其德行和成就的肯定。通过这些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德行和成就的重视,以及作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总的来说,这些墓志、诔文和吊文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哀悼,也是古代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体现。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德行、孝道、忠诚等价值观的重视,以及亲友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这些文本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是研究历史人物和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描写了魏国军队南征的场景,以及作者在征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作者通过描写首阳山、孤竹国等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古代贤人伯夷、叔齐的敬仰之情。伯夷、叔齐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他们放弃王位,隐居山林,以清贫著称。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描写,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恶。
文本中还提到了梁武帝萧衍对隐士的重视。梁武帝多次下令寻找隐士,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这反映了梁武帝对贤才的渴望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梁武帝希望通过隐士们的行为来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国家的繁荣。这种对贤才的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体现了梁武帝的开明和雄心。
文本中还提到了管宁、皇甫谧等隐士的故事。管宁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隐士,以清贫著称。皇甫谧是西晋时期的隐士,曾拒绝朝廷的征召。这些隐士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贤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恶。他们的行为成为后世的典范,激励着后人追求高尚的品德。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古代贤人和隐士的描写,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恶。文本中提到的梁武帝对隐士的重视,反映了古代帝王对贤才的渴望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这段古文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文中多次提到古代著名的隐士,如梁鸿、苏伯、叔夜、士安、巢由、许由等,这些人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赞美,作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疏离感。
文中还多次提到‘南山’、‘箕山’、‘岩穴’等象征隐逸生活的地名,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的主题。这些地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作者通过这些地名的引用,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
此外,文中还提到‘乾道’、‘诞膺嘉祚’、‘分陕’等象征天命和政治责任的词汇,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天命和政治责任的深刻理解。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天命和政治责任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追求隐逸生活的同时,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和政治责任。
文中还提到‘圣人’、‘大化’、‘股肱’等象征伟大教化和重要辅佐之臣的词汇,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伟大教化和重要辅佐之臣的崇敬之情。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伟大教化和重要辅佐之臣的崇敬,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在追求隐逸生活的同时,仍然关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深刻表达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天命、政治责任、伟大教化和重要辅佐之臣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郭先生、嵇康、阮籍等人物的描述,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荣辱的超然态度。郭先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超脱物欲的理想,他的生活状态是对世俗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嵇康和阮籍的故事则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逸和饮酒来保持个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尊严。
文章中提到的‘浩然之气’和‘全朴之道’等概念,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嵇康和阮籍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似放荡不羁,实则是对当时政治压迫的一种无声抗议,他们通过饮酒和隐逸来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竹林七贤的描述,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即通过饮酒、清谈和隐逸来逃避现实政治的压迫,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自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个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几位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仅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