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上-原文
内典
◇内典
《后汉书》曰:明帝梦金人,长丈馀,头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丈六尺,而黄金色,帝於是遣[后汉书一百十八西域传,遣下有使字。]天竺,问佛道法,遂於国中图画形象焉。
《续汉书》曰: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东南,修浮图佛道以成俗,不杀伐。
释道安西域志曰:波罗奈斯国,佛转法轮处,在此国也。
又曰须剌国,有五百沙弥真人寺,望晦日,寺前有方青石,大人来下石上。
又曰摩诃赖国,有阿耨达山,王舍城在山东南角,竹园精舍在城西。又有佛浴所,六年苦行处。
支僧载外国事曰:和诃条国,在大海之中,地方二万里,国有大山,山有石井,井中生千叶白莲花,井边青石上,有四佛足迹,合有八迹,月六斋日,弥勒菩萨,与诸天神,礼佛变竟,便飞去,浮图讲堂皆七宝,国王长者,常作金树银花,银树金花,供养佛。
又曰:维那国,去舍卫国五十由旬,由旬者晋言四十里,维摩诘家在城内,基井尚存。
又曰:迦维罗越国,今属播黎越国,犹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馀家,是白静王之苗裔,昔太子生时,有二龙王,一吐冷水,一吐暖水,今有池,尚一冷一暖。
又曰:鸠留佛姓迦叶,生那诃维国。
又曰:弥勒佛当生波罗奈国,在迦维罗越南。
又曰:罽宾国在舍卫之西,国王民人,悉奉佛,道人及沙门,到冬,未中前饮少酒,过中不复饭。
又曰:佛在拘私那竭国般泥洹,欲泥洹时,自然有宝床从地出,有八万四千国王,争将佛归,神妙天人曰:佛应就此土,那竭王乃作金棺椱[《太平御览》七百九十七作柟。]檀车,送丧佛,[御览作佛丧。]积薪不烧自燃,王将舍利归宫,八万四千国,兴兵争舍利,婆罗门分之,用金升量舍利,得八斛四貐,诸国各得,还立浮图。
宋元嘉起居注曰:阿罗单国王毗沙跋摩,遣使云,诸佛世尊,常乐安隐,处雪山阴,雪水流注,百川洋溢,以味清净,周回屈曲,从趣大海,一切众生,咸得受用。
又曰:师子王国,遣使奉献,诏答云,此小乘经甚少,彼国所有,皆可写送。
扶南记曰:顿逊国,属扶南,西出海中,国主名昆仑,有天竺胡五百家,两佛图婆罗门千馀人,顿逊人敬奉其道,以香花自洗,精进不舍昼夜,香有区拨摩花,冬夏不衰,日载数千车货之,燥更香好。
《南州异物志》曰:天竺国地方三万里,佛道所上,其国王城郭宫室,皆雕文刻镂。
【诗】秦鸠摩罗什法师十喻诗曰: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宋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诗曰: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电起,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敬拟灵鹫山,尚想祇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折[本集作析。]妙理。
又过瞿溪石室饭僧诗曰: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庶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宋谢庄八月侍华林曜灵殿八关斋诗曰:玉桴乘夕远,金枝终夜舒,澄淳玄化阐,希微寂理孚,梁武帝十喻幻诗曰: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着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又如炎诗曰:乱念瞩长原,例见望遥炯,逶迤似江汉,汎滥若沧溟,金波扬素沬,银浪翻绿萍,远思如可取,近至了无形,热缘热惚逼,渴爱渴心生。
又灵空诗曰: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又乾闼婆诗曰:灵海自已极,沧流去无边,蜃蛤生异气,闼婆郁中天,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皆从望见起,非是物理然,因彼凡俗喻,此中玄中玄。
又梦诗曰: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违从竞分诤,美恶相戏弄,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色已非真实,闻见皆灵洞,长眼出长夜,大觉和大梦。
又会三教诗曰: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唯平等,至理归无生。
又游锺山大爱敬寺诗曰:才性之方便,智力非善权,叹逝比愆稔,交臂乃奢年,从流既难及,溺丧谓不然,三苦恒追随,五毒自烧燃,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燋煎,道心理归终,信首故宜先,驾言追善友,回与寻胜缘,面势周大地,萦带极长川,棱层叠嶂远,逦迤磴道悬,朝日照花林,光风起香山,瑟居超七净,梵住逾八禅,始得展身敬,方乃远心虔,菩提圣种子,十万良福田,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以我初觉意,贻尔后来贤。
又和太子忏悔诗曰:玉泉漏向尽,金门光未成,缭绕闻天乐,周流扬梵声,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萎草获再鲜,落华蒙重荣。
梁简文帝十空如幻诗曰:汉安设大响,周穆置高台,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空持生识缚,徒用长心灾,慧人恒弃舍,庸识屡邅回,六尘俱不实,三界信悠哉。
又水月诗曰:圆轮既照水,初生亦映流,溶溶如渍璧,的的似沉钩,非关顾兔没,岂是桂枝浮,空令谁雅识,还用喜腾猴,万累若消荡,
一相何更求。
又如响诗曰:叠嶂迥参差,连峰郁相拒,远闻如句味,遥应成言语,竟无五声实,谁谓八音所,空或颠倒群,徒迷尘缚侣,愍哉火宅中,兹心良可去。
又如梦诗曰: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空闻延寿赋,徒劳岐伯书,潜令六识扰,安能二惑除,当须耳应满,然后会真如。
又如影诗曰:朝光照皎皎,夕漏转骎骎,昼花斜色去,夜树有轻阴,并能兴眼入,俱持动惑心,息形影方止,逐物虑恒侵,若悟假名浅,方知实相深。
又镜象诗曰:精金宛成器,悬镜在高堂,后挂七龙网,前发四珠光,迥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珰,仁寿含万类,淮南辩四乡,终归一忘有,何关至道场。
又蒙豫忏悔诗曰:皇情矜幻俗,圣德愍重昏,制书开摄受,丝纶广慧门,时英满君囿,法侣盛天园,俱消五道缚,共荡四生冤,三循祛爱马,六念静心猿,庭深仗采艳,地寂伎声喧,上风吹法鼓,垂龄鸣昼轩,新梅含未发,落桂聚还翻,早灯藏石磴,寒潮浸水门,一期蒙诱善,方原遣笼樊。
又往虎窟山寺诗曰:细松斜绕径,峻岭半藏天,古树无枝叶,荒郊多野烟,分花出黄鸟,桂石下新泉,蓊郁均双树,清灵类八禅,栖神紫台上,纵意白云边,徒然嗟小药,何由齐大年。
又侍讲诗曰:物善渥深慈,监抚宣王事,英迈八解心,高超七花意。
又旦出兴业寺讲诗曰:沐芳肃朝带,驾言祗净宫,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吴戈忧服箭,骥马绿沉弓,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见鹤徒知谬,察象理难同,方知恶四辩,奚用语三空。
又和会三教诗曰:聚沫多缘假,摽空非色香,汉君虽启梦,晋后徒降祥,玄机昔未辩,洞鉴资我皇。
又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诗曰:光中辩垂带,雾里见飞鸾,定用方诸水,持添承露盘。
又望同泰寺浮图诗曰:遥看官佛图,带璧复垂珠,烛银逾汉汝,宝铎迈昆吾,日起光芒散,风吟宫徵殊,露落盘恒满,桐生凤不雏,飞幡杂晚虹,音绛,昼鸟狎晨凫,梵世临空下,应真蔽景趋,帝马咸千辔,天衣使六铢,意乐开长表,多宝现金躯,能令苦海渡,复使慢山逾,头能周四忍,长当出五居。
梁元帝和刘尚书侍讲五明集诗曰:汲引留宸鉴,舟航动睿情,法王惟一法,无生信不生,日宫佳气满,月殿善风清,绮钱敞西观,缇幔卷南荣。
梁昭明太子玄圃讲诗曰:试欲游宝山,庶攸信根立,虽娱慧有三,终寡闻知十。
锺山解讲诗曰:轮动文学乘,笳鸣宾从静,瞰出嵒隐光,月落林馀影,情理既已详,玄言亦兼逞。
东斋听讲诗曰: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良思大车道,方原宝舡津,既餐甘露旨,方欲书诸绅。
又参讲席将讫诗曰:八水润焦牙,三明启群目,宝铎且参差,名香晚芬郁,辐舍六龙惊,微祛二鼠蹙,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又同大僧正讲诗曰: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穷原绝有际,杂照归无名,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今闻大林聚,净土接承明,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已生法味乐,复悦玄言清,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又开善寺法会诗曰:兹地信开寂,清旷唯道场,玉树琉璃水,羽帐郁金床,紫柱珊瑚地,神幢明月珰,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涧斜日欲隐,烟生楼半藏,千祀终何迈,百代归我皇,神功照不极,睿镜湛无方,法轮明智日,慧海度慈航,尘根夕未洗,希霑垂露光。
梁宣帝奉迎舍利诗曰:释迦称散体,多宝号金躯,白玉诚非比,黄金良莫逾,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
梁沈约八关斋诗曰:因戒倦轮飘,习障从尘染,四衢道难辟,八正扉犹掩,得理未易期,失路方知险,迷涂既已复,豁悟非无渐。
又四城门诗曰:六龙既惊轸,二鼠复驰光,衰龄难慎辅,暮质易凋伤。
又和王卫军解讲诗曰:妙轮辍往驾,宝树未开音,甘露为谁演,得二摽道心,眇眇玄涂旷,高义总成林,七花屏尘相,八解濯芳襟。
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曰:皇明执东曜,帝扆居北辰,小乘开治道,大觉拯苍民,殊涂同义路,分流合智津,传香引上德,列伎进名臣,连阁翻如画,图云更似真,镜山衔殿影,梅梁落梵尘,苑桂恒留雪,天花不待春,万年逢瑞应,千生值法身,天衣初拂石,豆火欲然薪,重善终无报,轻毛庶有因。
又咏同泰寺浮图诗曰:望园临奈苑,王城对邺宫,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月出琛含水,天晴幡带虹,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我后怀初照,不与伊川同,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
梁刘孝绰和昭明太子锺山解讲诗曰:御鹤翔伊水,攀马出王田,停銮对宝坐,辩论说人天,淹尘资海適,照暗仰灯燃,法明一已散,笳剑俨将旋。
梁刘孝仪和昭明太子锺山解讲诗曰: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虽穷礼游盛,终为尘俗喧,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山风乱采毦,初景丽文辕,林开前骑骋,遥曲羽旄屯,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弥繁,轻生逢遇误,并作辇龙鹓。
梁释慧令和受戒诗曰:泬寥秋气爽,摇落寒林疏,风散飞
广说,藕丝见道,惠音八种,面门五色,组钵生华,入青楼而吐曜,金床照采,出紫殿而相辉,才度莲河,即处天冠之寺,始游罗卫,便居坚固之林,斯盖俯应阎浮,未臻常乐,降情诱接,岂穷妄相,若乃境无引汲,智生浅深,明同一体,惑起十重,七地初刃,方称变易,三达后心,因穷智种,然俱冥四德,脱屣双林,示表金棺,现焚檀椁,浩浩焉不可知已,却望五津,距青莲之洞,傍临三峡,带明月之流。
梁刘孝仪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曰:昔尧乃则天,莫能名其圣,丘才譬日,无德称其道,况复欲宣五品,将叹三法,固使迦叶耻其无智,龙树羞其非辩,犹闻献盖长者,颂以七言,无学比丘,陈其百句,至有九辈性生,一身补处,尘洗玉池,神闻金叶,树声繁会,赵简於是未闻,地宝焜煌,周穆之所不见,昔者出城石转,还林现疾,梦树既沉,梵花独反,犹有香杖叠衣,红爪绀发,可得崇以妙利,显用珍函,彼弥纮感化殊摄,日轮照曜,月面从容,毫散珠辉,唇开果色,似含微笑,俱注目於瞻仰,如出软言,咸倾耳於谛听,像复以其夕,出住寺门,始则映显岩间,犹对鹫山之礼,末又徘徊阃外,似救毗城之疾,空中生树,岂曰难思,火内披莲,未为多有,铭曰:奄有净国,实应多祉,叶产梵童,花开释子,玉莲交映,银荷递起,伊尹惭桑,伯阳羞李。
梁刘勰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曰:夫道源虚寂,冥机通其感,神理幽深,玄德司其契,是以四海将宁,先入感凤之宝,九河方导,已致应龙之画,况种智圆照,等觉遍知,扬万化於大千,摛亿形於法界,其灵起摄诱之权,影现戏游之力,可胜言者哉,自优昙发华,而金姿诞应,娑罗变叶,而塔像代兴,月喻论其迹隐,镜象譬其常照,律师应法似流,宣化如渴,杨舲游水,驰锡禹山,於是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似叟之悬阁,体高图范,冠采虹蜺,推凿响於霞上,剖石洒於云表,信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青艧与丹粟竞采,白金共紫铣争辉,梵王四鹤,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
【寺碑】齐王巾头纮寺碑铭曰:盖闻抱[《文选》五十九作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梁简文帝善觉寺碑铭曰:盖闻在天成象,倬彼云汉,在地成形,嵩高惟岳,苍苍斡运,灵槎犹且去来,岩岩峻极,巫咸可以升降,穆贵嫔宿植远因,已於恒沙佛所,经受记莂,有绿[全梁文十四作缘。]娑婆,降迹斯土,行迈英皇,德降华附,河南望浮云之瑞,新野表升天之祥,光前绝后,建兹福地,乃於建康之太清里,建善觉寺焉,大通元年,龙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获构撰,居诸不息,寒暑推移,轩曜夙倾,前星次掩,岁在诹訾,始得补辍,何言之陋,何事之隆,窃等仲由,空悲负粟之哽,复异桓良,终无维山之日,永言缠纂,独咽丹心,铭曰:效彼毗城,建斯福舍,四柱浮悬,九城灵架,重栾交峙,回廊逢迓,掩映花台,崔嵬兰榭,阳燧晖朝,青莲开夜。
又神山寺碑序曰:天地始终,愆长不极,劫数沙尘,寂寥谁辩,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鹫岳灵境,净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睹,故发塔喜园,流名天上,耆山鹄苑,布迹人中,自非庄严妙土,吉祥福地,何以标兹净域,置此伽蓝,皇太子殿下,几圆上圣,智周物外,澄明离日,照影春星,长歌安胜,表察书之独见,驰道回车,鹜班轮而不绝。
梁简文帝慈觉寺碑序曰:窃以易表含贞,记称厚载,龙星启曜,璧月仪天,是以河外黄云,沙傍崩鹿,故能发纬伊绪,重阐刘系,亦有观津美於西汉,扶风盛彼东京,未若樊污[疑当作沔。]之邦,宛叶之境,休祥茂祉,独繁前迹,庄姬流誉之所,烈后业兴之地,南阳称其何氏,新野犹曰邓家,逖彼遐踪,复履今庆,贵嫔金声早振,淑范增徽,才实母师,行为女楷,穷兹四德,洞彼六经,温明内湛,慈慧天发,君缀庆璇枝,联休紫汉,幸得愆无负斧,任重束蕃,实以契阔言提,绸缪善诱,事其从居,义深则盼,而叨恩作牧,衅结幽祗,一诀椒慈,长违宝幄,风枝弗静,陟屺何期,祗奉储训,谬兹刊撰,夫道长业大,遗范事隆,嗟油素之可捐,惧故老之难述。
又相宫寺碑曰:真人西灭,洎罗汉东游,五明盛士,并宣北门之教,四姓小臣,稍罢南宫之学,超洙泗之济济,比舍卫之洋洋,是以高檐三丈,乃为祀神之舍,连阁四周,并非中宫之宅,雪山忍辱之草,天宫纮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能令枎解说法,果出妙衣,鹿苑岂殊,祇林何远,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虽银藏盖寡,金地多阙,有惭四事,久立五根,泗川出鼎,尚刻之罘之石,崏峨作镇,犹铭剑壁之山,矧伊福界,宁无镌刻,铭曰:洛阳白马,帝释天冠,开基紫陌,峻极云端,实惟爽垲,栖心之地,譬若静土,长为佛事,银铺曜色,玉蛇楚金光,塔如仙掌,楼疑凤皇,珠生月魄,锺应秋霜,鸟依交露,幡承杏梁,窗舒意蕊,室度心香,天琴夜下,绀马朝翔,生灭可度,离苦获常,相续有尽,归乎道场。
又梁元帝善觉寺碑曰:金盘上疏,非求承露,玉写前临,宁资润蛇楚,飞轩绛屏,若丹气之为霞,绮井绿钱,如青云之入吕,宝绳
交映,无惭紫绀之宫,花台照日,有迹白林之地,铭曰:聿遵胜业,代彼天工,四园枝翠,八水池红,花疑凤翼,殿若龙宫,银城映沼,金龄响风,露台含月,珠幡拂空。
又锺山飞流寺碑曰:清梵夜闻,风传百常之观,宝铃朝响,声扬千秋之宫,同符上陇,望长安之城阙,有类偃师,瞻洛阳之台殿,瞰连甍而如绮,杂木而成帷。铭曰:云聚峰高,风清锺彻,月如秋扇,花疑春雪,极目千里,平原〈艹迢〉遰。
又旷野寺碑曰:云楣胶葛,桂栋阴峰,刻虬龙於洞房,倒莲花於绮井,月殿朗而相晖,雪宫穆以华壮,〈车献〉々璇题,虹梁生於暮雨,嶪嶪银榜,飞观入乎云中,铭曰:圆珰旦晖,方诸夜朗,金盘曜色,宝铃成响。
又郢州晋安寺碑铭曰:凤皇之岭,芊绵映色,莲花之洞,照曜增辉,山云,黄鹤,疑闻天之夜响,城称却月,似轻云之霄蔽,铭曰:虹梁紫柱,螭桷丹墙,绮井飞栋,华榱壁珰,应龙若动,威凤疑翔,玉舄霄润,金池夕光,朱城却棁,紫陌潜通,堑柳朝绿,江晖暝红,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峰下阳乌,林生阴兔,分珮隔浦,皇樯隐雾,俱听法锺,同观宝聚。
又杨州梁安寺碑序曰:窃以阳之有宗者,莫拟於灵乌,夜之有光者,孰逾於阴兔,故以日门见羲和之色,月殿望奔娥之象,而合璧迢遰,丈尺犹且莫量,朗镜悠远,积空之所不筭,复有紫川青龙之水,却月朝霞之山,白珪玄璧,饯瑶池之上,银阙金宫,出瀛洲之下,空台四柱,随仙衣而俱飏,宝堑三重,映瑞园而涵影,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地涌神龛,皆成多宝之塔。
又摄山栖霞寺碑曰:金池无底,已通实堑之侧,玉树生风,傍临采舡之上,七重栏楯,七宝莲花,通风承露,含香映日,铭曰:苔依翠屋,树隐丹楹,涧浮山影,山传涧声,风来露歇,日度霞轻,三灾不毁,得一而贞。
又归来寺碑曰:幡影飏於绛台,梵声依於应塔,三相不留,萧蚕终坏,八苦遐长,灯蛾未已,铭曰:铃随风振,盘依露泫,丹桂无枝,朱杨自翦,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
梁沈约法王寺碑曰:昔周师集於孟津,汉兵至于垓下,翦商肇乎兹地,殪楚由乎斯域,慧云匪由触石,法雨起乎悲心,驱之仁寿,度之彼岸,济方割於有顷,扑既燎於无边,陆旗风靡,水阵云披,萦山为堞,失其九天之险,负疑为隍,曾无一苇之阂,昏师反接,伪牧泥首,掬指则河舟尚虚,委甲则熊岭非峻,乃按兵江汉,誓众商郊,因斯而运斗枢,自兹而廓天步,业隆放夏,功高伐殷,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网而子万姓,眷言四海,莫不来王,此惟余宅,宁止西顾,临朝夕之濬池,带长洲之茂苑,藉离宫於汉旧,因林光於秦馀,回廊敞匝,複殿重起,连房极睇,周堵如云,铭曰:往却将谢,灾难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为丘岳,散成江河,俗缘浮诡,真谛遐长,匪因希向,曷寄舟梁,标功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锡经行,祇林宴坐,或斯寂灭,或念薪火,惆怅三明,徘徊四果。
梁陆倕天光寺碑曰:法云旦聚,则浸润被乎重沙,慧日晨登,则晖光烛於有顷,皇帝乃把神珠,握灵镜,击天鼓,橦地锺,驱日月之师,勒星辰之阵,九流外籍,五明内典,鸟策馀文,龙宫遗教,莫不神游房奥,迹遍门墙,思洞希微,言穷名象,珉陛凌虚,琼篱郁起,可使龙城愧饰,雁塔惭珍,日宇夺晖,月宫掩丽,昔者姬水寿丘,载纪山川之目,丹陵负夏,仅传乡党之名,歌酒故邑,赐覆穷乎身世,埙篪旧里,高会止於当年,铭曰:被物如露,偃民犹草,解髻传珠,抽衣受宝,化违宅火,功超河岸,舍我神居,兴兹灵馆,八袭丰殿,四柱高廊,并陈金璧,旁建玉厢,踪横杂树,间厕众芳。
梁王筠开善寺碑曰:妙门关键,辟之者既难,法海波澜,游之者未易,是以轩称俊圣,尧曰钦明,韶护有美善之风,文武致时雍之业,地平天成,惟事即世,移风易俗,匪止今身,至如访道峒山,乘风独远,疑神汾水,杳[原讹肯,据冯校本改。]然自丧,或宗仰黄老之淡,景慕神仙之术,斯盖不度群生,事局诸己,笃而为论,道有未弘,薰风遹露,散馥流甘,璧月珠星,联华飏叶,脩幡绕於云根,和铃响於天外,玉池动而扬文,宝树摇而成乐,铭曰:亭亭功汉,耿介凌烟,层甍霞耸,飞栋星悬。
梁张绾龙楼寺碑曰:盖闻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冰,故知局於泥甃者,未测沧溟之浩汗,笃於一时者,宁信寒暑之推移,何异乎玩即世而弗悟於生死之流,耽假乐而迷於真觉之观,铭曰:识相裁萌,无明重蔽,五住次起,四生无际,苦海倒流,业风横厉,彼岸何远,津航绝济,轻毛易转,花水难留,寔逢象正,悟彼生修,照曜真法,逍遥宝舟,占彼胜地,胥宇攸宅,遥川萦带,峻矩盘桓,霞生莲堞,风起长澜,冬室停燠,夏台增寒。
周王襃善行寺碑曰:盖闻在天成象,群星仰於北辰,在地成形,百川起於东海,是知璿玑盈缩,并运天枢,江汉所宗,争环地轴,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百亿鑯围,等阎浮之数量,章亥步骤,岂尽世界之边,隶首忽微,宁穷却海之筭,乌牛桷力,方十行之偕梯,{少兔}马渡河,譬三乘之等级,定水坏须弥之山。智炬燃金刚之际,敬表六和,现沙门之进止,衣乘四寸,示声闻之律仪。
巨海,变炭扬尘,净土无坏,灵仪自真,何时踊塔,复睹令身。
隋江总明庆寺尚禅师碑铭曰:百世之上,百世之下,含章隐璞,明真照假,空行已无,希音和寡,不有耆德,谁其继者,朗月灵悬,高风独写。
又建初寺琼法师碑曰:夫智慧精进,皆曰第一,妙德净名,并称不二,若乃斡五欲之泥,解六情之网,御宝车之迹,面香城之路,荷持像法,汲引人伦,惟此法师,心力备矣,东山北山之部,贯花散花之句,并编柳成简,题蒲就业,学非全朔,无待冬书,师梦尹儒,自知秋驾,铭曰:屑屑人世,茫茫大千,欲流心火,意树身田,老惊灵籥,孔惜逝川,三空莫辩,二谛何诠,佛日初昭,慈云不偏,秋露寂灭,莫系悠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上-译文
内典
◇内典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身高一丈多,头上有光芒,于是询问群臣,有人回答说:西方有一位神,名叫佛,身高一丈六尺,身体呈金黄色。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天竺,询问佛道之法,并在国内绘制佛像。
《续汉书》记载:天竺国,又名身毒,位于大月氏的东南方向,该国以修建佛塔和修行佛法为习俗,不进行杀戮。
释道安的《西域志》记载:波罗奈斯国是佛转法轮的地方。
又说:须剌国有一座五百沙弥真人寺,每逢晦日,寺前有一块方形的青石,大人会从石头上下来。
又说:摩诃赖国有阿耨达山,王舍城位于山的东南角,竹园精舍在城西。还有佛浴所和佛六年苦行的地方。
支僧载的《外国事》记载:和诃条国位于大海之中,国土面积二万里,国中有大山,山上有石井,井中生有千叶白莲花,井边的青石上有四佛足迹,共八迹。每逢月六斋日,弥勒菩萨与诸天神礼佛后便飞走,佛塔和讲堂都用七宝装饰,国王和长者常以金树银花、银树金花供养佛。
又说:维那国距离舍卫国五十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维摩诘的家在城内,基井至今尚存。
又说:迦维罗越国,现属播黎越国,仍有二十多户姓释的优婆塞,是白静王的后裔。传说太子出生时,有两条龙王,一条吐冷水,一条吐暖水,现在还有一池水,一冷一暖。
又说:鸠留佛姓迦叶,出生在那诃维国。
又说:弥勒佛将出生在波罗奈国,位于迦维罗越南。
又说:罽宾国位于舍卫国的西边,国王和百姓都信奉佛教,僧人和沙门在冬天中午前可以喝少量酒,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
又说:佛在拘私那竭国般泥洹时,自然有宝床从地上升起,八万四千国王争相将佛迎回,神妙的天人说:佛应留在此地。那竭王于是制作了金棺和檀车,送佛丧,积薪不烧自燃。王将舍利带回宫中,八万四千国兴兵争夺舍利,婆罗门将舍利分给各国,用金升量舍利,共得八斛四斗,各国各得一份,回国后修建佛塔。
宋元嘉起居注记载:阿罗单国王毗沙跋摩派遣使者说,诸佛世尊常乐安隐,住在雪山阴面,雪水流注,百川洋溢,味道清净,曲折流入大海,一切众生都能享用。
又说:师子王国派遣使者奉献,诏书答复说,此国的小乘经很少,该国所有的经书都可以抄写送来。
《扶南记》记载:顿逊国属于扶南,位于海中,国主名叫昆仑,有五百家天竺胡人和一千多名婆罗门,顿逊人敬奉佛教,用香花自洗,日夜精进修行。香有区拨摩花,冬夏不衰,每天有数千车货物运出,干燥后香气更浓。
《南州异物志》记载:天竺国国土面积三万里,佛教盛行,国王的城郭和宫室都雕刻精美。
【诗】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十喻诗》说:用十个比喻来说明空,空必须通过这些比喻来理解,借语言来表达意思,意思表达完后便无话可说,既然已经摆脱了束缚,住在此处却无所住,若能映照此理,万象便无来去。
宋谢灵运的《石壁立招提精舍诗》说: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电起,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敬拟灵鹫山,尚想祇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又《过瞿溪石室饭僧诗》说: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庶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宋谢庄的《八月侍华林曜灵殿八关斋诗》说:玉桴乘夕远,金枝终夜舒,澄淳玄化阐,希微寂理孚,梁武帝的《十喻幻诗》说: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着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又如炎的《诗》说:乱念瞩长原,例见望遥炯,逶迤似江汉,汎滥若沧溟,金波扬素沬,银浪翻绿萍,远思如可取,近至了无形,热缘热惚逼,渴爱渴心生。
又《灵空诗》说: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又《乾闼婆诗》说:灵海自已极,沧流去无边,蜃蛤生异气,闼婆郁中天,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皆从望见起,非是物理然,因彼凡俗喻,此中玄中玄。
又《梦诗》说: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违从竞分诤,美恶相戏弄,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色已非真实,闻见皆灵洞,长眼出长夜,大觉和大梦。
又《会三教诗》说: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唯平等,至理归无生。
又《游锺山大爱敬寺诗》说:才性之方便,智力非善权,叹逝比愆稔,交臂乃奢年,从流既难及,溺丧谓不然,三苦恒追随,五毒自烧燃,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燋煎,道心理归终,信首故宜先,驾言追善友,回与寻胜缘,面势周大地,萦带极长川,棱层叠嶂远,逦迤磴道悬,朝日照花林,光风起香山,瑟居超七净,梵住逾八禅,始得展身敬,方乃远心虔,菩提圣种子,十万良福田,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以我初觉意,贻尔后来贤。
又《和太子忏悔诗》说:玉泉漏向尽,金门光未成,缭绕闻天乐,周流扬梵声,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萎草获再鲜,落华蒙重荣。
梁简文帝的《十空如幻诗》说:汉安设大响,周穆置高台,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空持生识缚,徒用长心灾,慧人恒弃舍,庸识屡邅回,六尘俱不实,三界信悠哉。
又《水月诗》说:圆轮既照水,初生亦映流,溶溶如渍璧,的的似沉钩,非关顾兔没,岂是桂枝浮,空令谁雅识,还用喜腾猴,万累若消荡,
一相何更求。
又如响诗曰:山峦叠嶂,参差不齐,连绵的山峰郁郁葱葱,相互对峙。远远听到的声音如同诗句的味道,远远回应成言语。竟然没有五声的实际,谁说八音所在?空有颠倒的群体,徒然迷惑于尘世的束缚。可怜啊,在这火宅之中,这颗心实在可以离去。
又如梦诗曰:神秘的驾御难以辨别,司梦的职责都成了虚幻。未能验证周庄化为蝴蝶,又怎能知道人变成了鱼?空有听闻延寿的赋文,徒劳地阅读岐伯的书籍。潜在地让六识扰乱,怎能消除二惑?必须等到耳朵充满,然后才能领悟真如。
又如影诗曰:早晨的阳光照耀得明亮,夜晚的漏刻转动得飞快。白天的花朵斜斜地褪去颜色,夜晚的树木有轻轻的阴影。这些都能引起眼睛的注意,都持有着动摇迷惑的心。停止形体的活动,影子才会停止,追逐外物的忧虑总是侵袭。如果领悟到假名的浅薄,才能知道实相的深邃。
又镜象诗曰:精金宛然成器,悬挂的镜子在高堂之上。后面挂着七龙网,前面发出四珠光。远远望去,仿佛垂下的月亮,旁边看像璧珰。仁寿包含万物,淮南辩明四方。最终归于忘却一切,何关至道场。
又蒙豫忏悔诗曰:皇上的情感怜悯幻俗,圣德怜悯重昏。制书开启摄受,丝纶广开慧门。时英满君囿,法侣盛天园。都消除了五道的束缚,共同荡涤四生的冤屈。三循祛除爱马,六念静心猿。庭院深处仗着采艳,地面寂静伎声喧闹。上风吹动法鼓,垂龄鸣响昼轩。新梅含着未发的花苞,落桂聚拢又翻飞。早灯藏在石磴上,寒潮浸入水门。一期蒙受善的诱导,方原遣散笼樊。
又往虎窟山寺诗曰:细松斜斜地绕着小径,峻岭半藏在天际。古树没有枝叶,荒郊多野烟。分花出黄鸟,桂石下新泉。蓊郁的双树,清灵如八禅。栖神在紫台上,纵意在白云边。徒然叹息小药,何由齐大年。
又侍讲诗曰:物善渥深慈,监抚宣王事,英迈八解心,高超七花意。
又旦出兴业寺讲诗曰:沐芳肃朝带,驾言祗净宫,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吴戈忧服箭,骥马绿沉弓,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见鹤徒知谬,察象理难同,方知恶四辩,奚用语三空。
又和会三教诗曰:聚沫多缘假,摽空非色香,汉君虽启梦,晋后徒降祥,玄机昔未辩,洞鉴资我皇。
又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诗曰:光中辩垂带,雾里见飞鸾,定用方诸水,持添承露盘。
又望同泰寺浮图诗曰:遥看官佛图,带璧复垂珠,烛银逾汉汝,宝铎迈昆吾,日起光芒散,风吟宫徵殊,露落盘恒满,桐生凤不雏,飞幡杂晚虹,音绛,昼鸟狎晨凫,梵世临空下,应真蔽景趋,帝马咸千辔,天衣使六铢,意乐开长表,多宝现金躯,能令苦海渡,复使慢山逾,头能周四忍,长当出五居。
梁元帝和刘尚书侍讲五明集诗曰:汲引留宸鉴,舟航动睿情,法王惟一法,无生信不生,日宫佳气满,月殿善风清,绮钱敞西观,缇幔卷南荣。
梁昭明太子玄圃讲诗曰:试欲游宝山,庶攸信根立,虽娱慧有三,终寡闻知十。
锺山解讲诗曰:轮动文学乘,笳鸣宾从静,瞰出嵒隐光,月落林馀影,情理既已详,玄言亦兼逞。
东斋听讲诗曰: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良思大车道,方原宝舡津,既餐甘露旨,方欲书诸绅。
又参讲席将讫诗曰:八水润焦牙,三明启群目,宝铎且参差,名香晚芬郁,辐舍六龙惊,微祛二鼠蹙,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又同大僧正讲诗曰: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穷原绝有际,杂照归无名,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今闻大林聚,净土接承明,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已生法味乐,复悦玄言清,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又开善寺法会诗曰:兹地信开寂,清旷唯道场,玉树琉璃水,羽帐郁金床,紫柱珊瑚地,神幢明月珰,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涧斜日欲隐,烟生楼半藏,千祀终何迈,百代归我皇,神功照不极,睿镜湛无方,法轮明智日,慧海度慈航,尘根夕未洗,希霑垂露光。
梁宣帝奉迎舍利诗曰:释迦称散体,多宝号金躯,白玉诚非比,黄金良莫逾,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
梁沈约八关斋诗曰:因戒倦轮飘,习障从尘染,四衢道难辟,八正扉犹掩,得理未易期,失路方知险,迷涂既已复,豁悟非无渐。
又四城门诗曰:六龙既惊轸,二鼠复驰光,衰龄难慎辅,暮质易凋伤。
又和王卫军解讲诗曰:妙轮辍往驾,宝树未开音,甘露为谁演,得二摽道心,眇眇玄涂旷,高义总成林,七花屏尘相,八解濯芳襟。
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曰:皇明执东曜,帝扆居北辰,小乘开治道,大觉拯苍民,殊涂同义路,分流合智津,传香引上德,列伎进名臣,连阁翻如画,图云更似真,镜山衔殿影,梅梁落梵尘,苑桂恒留雪,天花不待春,万年逢瑞应,千生值法身,天衣初拂石,豆火欲然薪,重善终无报,轻毛庶有因。
又咏同泰寺浮图诗曰:望园临奈苑,王城对邺宫,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月出琛含水,天晴幡带虹,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我后怀初照,不与伊川同,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
梁刘孝绰和昭明太子锺山解讲诗曰:御鹤翔伊水,攀马出王田,停銮对宝坐,辩论说人天,淹尘资海適,照暗仰灯燃,法明一已散,笳剑俨将旋。
梁刘孝仪和昭明太子锺山解讲诗曰: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虽穷礼游盛,终为尘俗喧,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山风乱采毦,初景丽文辕,林开前骑骋,遥曲羽旄屯,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弥繁,轻生逢遇误,并作辇龙鹓。
梁释慧令和受戒诗曰:泬寥秋气爽,摇落寒林疏,风散飞
广泛地说,藕丝显现出佛道,惠音有八种,面门有五色,组钵生出花朵,进入青楼而发出光芒,金床照耀光彩,走出紫殿而相互辉映,刚渡过莲河,就住在天冠之寺,开始游历罗卫,便居住在坚固之林,这些都是俯应阎浮,尚未达到常乐,降下情感来诱导接引,怎能穷尽妄相,若是境界没有引导,智慧产生浅深,明悟同一体,迷惑产生十重,七地初刃,才称为变易,三达后心,因穷尽智慧种子,然而都冥合四德,脱去双林之鞋,示现金棺,现焚檀椁,浩浩荡荡不可知,却望五津,距离青莲之洞,傍临三峡,带着明月之流。
梁刘孝仪的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说:从前尧效法天,没有人能称颂他的圣明,孔子才能比日,没有德行能称颂他的道,何况还要宣扬五品,将要赞叹三法,必然使迦叶羞于自己的无智,龙树羞于自己的非辩,还听说献盖长者,用七言颂扬,无学比丘,陈述百句,甚至有九辈性生,一身补处,尘洗玉池,神闻金叶,树声繁会,赵简于是未闻,地宝辉煌,周穆之所不见,从前出城石转,还林现疾,梦树既沉,梵花独反,还有香杖叠衣,红爪绀发,可以崇以妙利,显用珍函,那弥纮感化殊摄,日轮照耀,月面从容,毫散珠辉,唇开果色,似含微笑,都注目于瞻仰,如出软言,都倾耳于谛听,像又在那天晚上,出住寺门,开始则映显岩间,犹对鹫山之礼,末又徘徊阃外,似救毗城之疾,空中生树,岂曰难思,火内披莲,未为多有,铭曰:拥有净国,实应多福,叶产梵童,花开释子,玉莲交映,银荷递起,伊尹惭桑,伯阳羞李。
梁刘勰的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说:道源虚寂,冥机通其感,神理幽深,玄德司其契,因此四海将宁,先入感凤之宝,九河方导,已致应龙之画,何况种智圆照,等觉遍知,扬万化于大千,摛亿形于法界,其灵起摄诱之权,影现戏游之力,可胜言者哉,自优昙发华,而金姿诞应,娑罗变叶,而塔像代兴,月喻论其迹隐,镜象譬其常照,律师应法似流,宣化如渴,杨舲游水,驰锡禹山,于是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似叟之悬阁,体高图范,冠采虹蜺,推凿响于霞上,剖石洒于云表,信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也,青艧与丹粟竞采,白金共紫铣争辉,梵王四鹤,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
【寺碑】齐王巾头纮寺碑铭说:听说抱着朝夕之池的人,无法测量其浅深,仰望苍苍之色的人,不足以知其远近,何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梁简文帝的善觉寺碑铭说:听说在天成象,倬彼云汉,在地成形,嵩高惟岳,苍苍斡运,灵槎犹且去来,岩岩峻极,巫咸可以升降,穆贵嫔宿植远因,已在恒沙佛所,经受记莂,有缘娑婆,降迹斯土,行迈英皇,德降华附,河南望浮云之瑞,新野表升天之祥,光前绝后,建兹福地,于是在建康的太清里,建善觉寺,大通元年,龙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获构撰,居诸不息,寒暑推移,轩曜夙倾,前星次掩,岁在诹訾,始得补辍,何言之陋,何事之隆,窃等仲由,空悲负粟之哽,复异桓良,终无维山之日,永言缠纂,独咽丹心,铭曰:效彼毗城,建斯福舍,四柱浮悬,九城灵架,重栾交峙,回廊逢迓,掩映花台,崔嵬兰榭,阳燧晖朝,青莲开夜。
又神山寺碑序说:天地始终,愆长不极,劫数沙尘,寂寥谁辩,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鹫岳灵境,净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睹,故发塔喜园,流名天上,耆山鹄苑,布迹人中,自非庄严妙土,吉祥福地,何以标兹净域,置此伽蓝,皇太子殿下,几圆上圣,智周物外,澄明离日,照影春星,长歌安胜,表察书之独见,驰道回车,鹜班轮而不绝。
梁简文帝的慈觉寺碑序说:窃以易表含贞,记称厚载,龙星启曜,璧月仪天,因此河外黄云,沙傍崩鹿,故能发纬伊绪,重阐刘系,亦有观津美于西汉,扶风盛彼东京,未若樊污之邦,宛叶之境,休祥茂祉,独繁前迹,庄姬流誉之所,烈后业兴之地,南阳称其何氏,新野犹曰邓家,逖彼遐踪,复履今庆,贵嫔金声早振,淑范增徽,才实母师,行为女楷,穷兹四德,洞彼六经,温明内湛,慈慧天发,君缀庆璇枝,联休紫汉,幸得愆无负斧,任重束蕃,实以契阔言提,绸缪善诱,事其从居,义深则盼,而叨恩作牧,衅结幽祗,一诀椒慈,长违宝幄,风枝弗静,陟屺何期,祗奉储训,谬兹刊撰,夫道长业大,遗范事隆,嗟油素之可捐,惧故老之难述。
又相宫寺碑说:真人西灭,洎罗汉东游,五明盛士,并宣北门之教,四姓小臣,稍罢南宫之学,超洙泗之济济,比舍卫之洋洋,因此高檐三丈,乃为祀神之舍,连阁四周,并非中宫之宅,雪山忍辱之草,天宫纮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能令枎解说法,果出妙衣,鹿苑岂殊,祇林何远,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虽银藏盖寡,金地多阙,有惭四事,久立五根,泗川出鼎,尚刻之罘之石,崏峨作镇,犹铭剑壁之山,矧伊福界,宁无镌刻,铭曰:洛阳白马,帝释天冠,开基紫陌,峻极云端,实惟爽垲,栖心之地,譬若静土,长为佛事,银铺曜色,玉蛇楚金光,塔如仙掌,楼疑凤皇,珠生月魄,锺应秋霜,鸟依交露,幡承杏梁,窗舒意蕊,室度心香,天琴夜下,绀马朝翔,生灭可度,离苦获常,相续有尽,归乎道场。
又梁元帝的善觉寺碑说:金盘上疏,非求承露,玉写前临,宁资润蛇楚,飞轩绛屏,若丹气之为霞,绮井绿钱,如青云之入吕,宝绳
交相辉映,不逊色于紫绀色的宫殿,花台在阳光下照耀,白林之地留下了痕迹,铭文说:遵循伟大的事业,代替了天工,四园的树枝翠绿,八水池的水红艳,花朵像凤凰的翅膀,宫殿像龙宫,银城映照在池沼中,金龄在风中响动,露台含着月亮,珠幡在空中飘扬。
又锺山飞流寺碑说:夜晚听到清净的梵音,风传百常之观,早晨宝铃响起,声音传扬千秋之宫,与上陇相同,望着长安的城阙,像偃师一样,瞻仰洛阳的台殿,俯瞰连绵的屋脊如绮丽,杂木成帷。铭文说:云聚峰高,风清钟彻,月如秋扇,花似春雪,极目千里,平原辽阔。
又旷野寺碑说:云楣交错,桂栋阴峰,洞房中刻有虬龙,绮井中倒映莲花,月殿明亮相辉,雪宫庄严华丽,璇题如车献,虹梁在暮雨中生长,银榜高耸,飞观入云中,铭文说:圆珰在早晨发光,方诸在夜晚明亮,金盘闪耀,宝铃成响。
又郢州晋安寺碑铭说:凤凰之岭,芊绵映色,莲花之洞,照耀增辉,山云,黄鹤,仿佛听到天上的夜响,城称却月,像轻云遮蔽天空,铭文说:虹梁紫柱,螭桷丹墙,绮井飞栋,华榱壁珰,应龙若动,威凤疑翔,玉舄霄润,金池夕光,朱城却棁,紫陌潜通,堑柳朝绿,江晖暝红,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峰下阳乌,林生阴兔,分珮隔浦,皇樯隐雾,俱听法钟,同观宝聚。
又杨州梁安寺碑序说:我认为阳有宗者,莫过于灵乌,夜有光者,莫过于阴兔,所以日门见羲和之色,月殿望奔娥之象,而合璧迢遰,丈尺犹且莫量,朗镜悠远,积空之所不筭,还有紫川青龙之水,却月朝霞之山,白珪玄璧,饯瑶池之上,银阙金宫,出瀛洲之下,空台四柱,随仙衣而俱飏,宝堑三重,映瑞园而涵影,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地涌神龛,皆成多宝之塔。
又摄山栖霞寺碑说:金池无底,已通实堑之侧,玉树生风,傍临采舡之上,七重栏楯,七宝莲花,通风承露,含香映日,铭文说:苔依翠屋,树隐丹楹,涧浮山影,山传涧声,风来露歇,日度霞轻,三灾不毁,得一而贞。
又归来寺碑说:幡影在绛台上飘扬,梵声依于应塔,三相不留,萧蚕终坏,八苦遐长,灯蛾未已,铭文说:铃随风振,盘依露泫,丹桂无枝,朱杨自翦,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
梁沈约法王寺碑说:昔日周师集于孟津,汉兵至于垓下,翦商肇于此地,殪楚由斯域,慧云不由触石,法雨起于悲心,驱之仁寿,度之彼岸,济方割于有顷,扑既燎于无边,陆旗风靡,水阵云披,萦山为堞,失其九天之险,负疑为隍,曾无一苇之阂,昏师反接,伪牧泥首,掬指则河舟尚虚,委甲则熊岭非峻,乃按兵江汉,誓众商郊,因斯而运斗枢,自兹而廓天步,业隆放夏,功高伐殷,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网而子万姓,眷言四海,莫不来王,此惟余宅,宁止西顾,临朝夕之濬池,带长洲之茂苑,藉离宫于汉旧,因林光于秦馀,回廊敞匝,複殿重起,连房极睇,周堵如云,铭文说:往却将谢,灾难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为丘岳,散成江河,俗缘浮诡,真谛遐长,匪因希向,曷寄舟梁,标功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锡经行,祇林宴坐,或斯寂灭,或念薪火,惆怅三明,徘徊四果。
梁陆倕天光寺碑说:法云旦聚,则浸润被于重沙,慧日晨登,则晖光烛于有顷,皇帝乃把神珠,握灵镜,击天鼓,橦地钟,驱日月之师,勒星辰之阵,九流外籍,五明内典,鸟策馀文,龙宫遗教,莫不神游房奥,迹遍门墙,思洞希微,言穷名象,珉陛凌虚,琼篱郁起,可使龙城愧饰,雁塔惭珍,日宇夺晖,月宫掩丽,昔者姬水寿丘,载纪山川之目,丹陵负夏,仅传乡党之名,歌酒故邑,赐覆穷乎身世,埙篪旧里,高会止于当年,铭文说:被物如露,偃民犹草,解髻传珠,抽衣受宝,化违宅火,功超河岸,舍我神居,兴兹灵馆,八袭丰殿,四柱高廊,并陈金璧,旁建玉厢,踪横杂树,间厕众芳。
梁王筠开善寺碑说:妙门关键,辟之者既难,法海波澜,游之者未易,是以轩称俊圣,尧曰钦明,韶护有美善之风,文武致时雍之业,地平天成,惟事即世,移风易俗,匪止今身,至如访道峒山,乘风独远,疑神汾水,杳然自丧,或宗仰黄老之淡,景慕神仙之术,斯盖不度群生,事局诸己,笃而为论,道有未弘,薰风遹露,散馥流甘,璧月珠星,联华飏叶,脩幡绕于云根,和铃响于天外,玉池动而扬文,宝树摇而成乐,铭文说:亭亭功汉,耿介凌烟,层甍霞耸,飞栋星悬。
梁张绾龙楼寺碑说:盖闻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冰,故知局于泥甃者,未测沧溟之浩汗,笃于一时者,宁信寒暑之推移,何异乎玩即世而弗悟于生死之流,耽假乐而迷于真觉之观,铭文说:识相裁萌,无明重蔽,五住次起,四生无际,苦海倒流,业风横厉,彼岸何远,津航绝济,轻毛易转,花水难留,寔逢象正,悟彼生修,照曜真法,逍遥宝舟,占彼胜地,胥宇攸宅,遥川萦带,峻矩盘桓,霞生莲堞,风起长澜,冬室停燠,夏台增寒。
周王襃善行寺碑说:盖闻在天成象,群星仰于北辰,在地成形,百川起于东海,是知璿玑盈缩,并运天枢,江汉所宗,争环地轴,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百亿鑯围,等阎浮之数量,章亥步骤,岂尽世界之边,隶首忽微,宁穷却海之筭,乌牛桷力,方十行之偕梯,{少兔}马渡河,譬三乘之等级,定水坏须弥之山。智炬燃金刚之际,敬表六和,现沙门之进止,衣乘四寸,示声闻之律仪。
巨大的海洋,变成炭火扬起尘土,净土却不会损坏,灵仪自然真实,何时能再见到塔的涌现,再次目睹那美好的身影。
隋朝江总在明庆寺尚禅师的碑铭中写道:百世之前,百世之后,蕴含的才华和隐藏的玉石,明辨真实与虚假,空行已经不存在,稀有的声音和寡言,如果没有年高德劭的人,谁能继承呢,明亮的月亮和灵动的悬挂,高风独自书写。
又在建初寺琼法师的碑文中写道:智慧和精进,都说是第一,妙德和净名,并称为不二,如果能驾驭五欲的泥泞,解开六情的网罗,驾驭宝车的轨迹,面对香城的道路,承担起像法的责任,引导人伦,只有这位法师,心力都具备了,东山北山的部众,贯花散花的句子,都编成柳条简,题写蒲草就业,学问不是全朔,不需要冬天的书,师父梦见尹儒,自己知道秋天的驾车,铭文说:琐碎的人世,茫茫的大千世界,欲望流动如心火,意念如树身田,老去惊动灵籥,孔子惋惜逝去的河流,三空无法辨别,二谛如何诠释,佛日初现,慈云不偏,秋露寂灭,不要束缚悠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上-注解
内典:指佛教经典,特指汉译佛经。
明帝梦金人:指汉明帝梦见金色神人,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浮图:浮图即佛塔,是佛教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供奉佛像和佛经。
沙弥:指佛教中的年轻僧人。
弥勒菩萨:佛教中的未来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
舍利:佛教术语,指佛陀或高僧遗骨,被视为圣物。
浮图讲堂:指佛教讲经说法的场所。
优婆塞:指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
般泥洹:指佛陀的涅槃,即佛陀的逝世。
八关斋:佛教戒律,指八种戒律,用于斋戒修行。
三界: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众生所处的三种境界。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官对象。
菩提:佛教中指觉悟、智慧。
忏悔: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忏悔来净化心灵。
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分类,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
火宅:佛教中的火宅比喻,象征世俗的苦难与无常。
六识:佛教术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感知外界事物的六种能力。
二惑:佛教术语,指见惑和思惑,即错误的见解和思想。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或终极真理。
四生:佛教术语,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生命形态。
五道:佛教术语,指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五种生命轮回的途径。
七花:佛教术语,指七种修行成就,如七觉支等。
八禅:佛教术语,指八种禅定境界。
三教:指儒、释、道三教。
四辩:佛教术语,指四种辩论技巧,用于阐述佛法。
三空:佛教中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法王:佛教术语,指佛陀,意为法的王者。
无生:佛教术语,指涅槃,即超越生死的境界。
八倒:佛教术语,指八种错误的见解。
甘露:佛教术语,比喻佛法的真理,能滋润众生心灵。
宝铎:佛教法器,一种悬挂的铃铛,用于法会或仪式。
法轮:佛教的教义,象征佛法的传播与转动。
四城门:佛教术语,比喻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七觉支:佛教术语,指七种觉悟的修行方法。
天衣:佛教术语,指天界的衣服,象征纯净无染。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陀的真实本性或终极真理。
伊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
王田:古代帝王的田猎场所。
宝坐:佛教术语,指佛陀的宝座,象征佛法的权威。
人天:佛教术语,指人间和天界,泛指一切众生。
七觉:佛教术语,指七种觉悟的修行方法。
四门:佛教术语,指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真源:佛教术语,指佛法的根本真理。
辇龙鹓:古代帝王的御用车辆,象征尊贵。
廉雀:廉雀可能是指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昆明鱼:昆明鱼可能是指昆明池中的鱼,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人工湖,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皇储:皇储指皇位的继承人,即太子。
梁王筠:梁王筠可能是指梁朝的某位王子,筠是其名字。
忏悔诗:忏悔诗是一种表达悔过和祈求宽恕的诗歌形式,常见于佛教文学中。
同泰寺:同泰寺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建造的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庾信:庾信是南朝梁、陈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五明教:五明教是佛教中的一种教义,指五种智慧,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三元法:三元法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三元,即天、地、水三官,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
云居寺:云居寺是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的著名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
开善寺:开善寺是南朝陈时期的一座佛教寺庙,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巴陵空寺:巴陵空寺可能是指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的一座佛教寺庙。
耆阇寺:耆阇寺是南朝陈时期的一座佛教寺庙,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是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净住子:净住子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清净和持戒。
法门颂:法门颂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颂词,用于赞颂佛法和修行法门。
大法颂:大法颂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颂词,用于赞颂佛法的广大和深远。
玄圃园:玄圃园是南朝梁武帝时期建造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聚幻赞:聚幻赞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赞词,用于表达对虚幻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香赞:香赞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赞词,用于赞颂香的功德和象征意义。
花赞:花赞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赞词,用于赞颂花的美丽和象征意义。
灯赞:灯赞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赞词,用于赞颂灯的照明和象征意义。
幡赞:幡赞是佛教文学中的一种赞词,用于赞颂幡的象征意义和功德。
阿育王像碑:阿育王像碑是佛教艺术中的一种碑刻,用于纪念阿育王对佛教的贡献。
藕丝见道:藕丝象征细微难见,见道指领悟佛理。此句形容领悟佛理之微妙。
惠音八种:惠音指佛的声音,八种可能指佛音的八种美妙特质。
面门五色:面门指面部,五色可能指佛面所放的五色光芒,象征佛的庄严与智慧。
组钵生华:组钵指僧人的钵,生华指钵中生出莲花,象征佛法之神奇与庄严。
青楼:此处指佛寺,青楼在古代也常用来指佛寺或道观。
金床照采:金床指佛座,照采指佛座放光,象征佛的庄严与光明。
紫殿:指佛寺中的大殿,紫象征尊贵与神圣。
莲河:指佛国净土中的河流,象征清净与庄严。
天冠之寺:天冠指佛的宝冠,天冠之寺指佛寺,象征佛的庄严与尊贵。
罗卫:指佛国净土中的地名,象征佛国的庄严与神圣。
坚固之林:指佛国中的树林,象征佛法的坚固与永恒。
阎浮:佛教中的阎浮提洲,象征人间的苦难与轮回。
常乐:指佛国净土中的常乐我净,象征佛国的极乐与清净。
妄相:指虚妄的相状,象征世间的虚幻与无常。
七地初刃:七地指菩萨修行的第七地,初刃指初入此地的修行者,象征修行的进阶。
三达后心:三达指佛的三达智,后心指修行者的心,象征佛的智慧与修行者的觉悟。
四德:指佛的四德:常、乐、我、净,象征佛的圆满与庄严。
双林:指佛陀涅槃的地方,象征佛的涅槃与解脱。
金棺:指佛陀涅槃后所用的金棺,象征佛的涅槃与庄严。
檀椁:指佛陀涅槃后所用的檀香木椁,象征佛的涅槃与庄严。
五津:指五条河流,象征世间的五浊恶世。
青莲之洞:青莲象征清净,洞指佛国净土中的山洞,象征佛国的清净与庄严。
三峡:指长江三峡,象征世间的险阻与苦难。
明月之流:明月象征智慧,流指河流,象征智慧的流动与传播。
紫绀之宫:紫绀之宫指的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境界。
白林之地:白林之地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净土,象征着纯洁与和平。
铭曰:铭曰是古代碑文中的一种文体,用于表达对某事物的赞美或纪念。
锺山飞流寺:锺山飞流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清梵夜闻:清梵夜闻指的是夜晚听到的清净佛音,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宝铃朝响:宝铃朝响指的是早晨听到的宝铃声,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郢州晋安寺:郢州晋安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凤皇之岭:凤皇之岭指的是凤凰山,象征着吉祥与高贵。
莲花之洞:莲花之洞指的是佛教中的莲花净土,象征着纯洁与解脱。
杨州梁安寺:杨州梁安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灵乌:灵乌指的是太阳,象征着光明与生命。
阴兔:阴兔指的是月亮,象征着柔和与变化。
摄山栖霞寺:摄山栖霞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金池无底:金池无底指的是佛教中的无尽宝藏,象征着无尽的财富与智慧。
玉树生风:玉树生风指的是佛教中的宝树,象征着庄严与神圣。
归来寺:归来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幡影飏於绛台:幡影飏於绛台指的是佛教中的幡旗在绛台上飘扬,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梵声依於应塔:梵声依於应塔指的是佛教中的梵音在塔中回荡,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梁沈约法王寺:梁沈约法王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慧云匪由触石:慧云匪由触石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如云,不因触石而散,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坚定。
法雨起乎悲心:法雨起乎悲心指的是佛教中的法雨因悲心而起,象征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梁陆倕天光寺:梁陆倕天光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法云旦聚:法云旦聚指的是佛教中的法云在早晨聚集,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庄严。
慧日晨登:慧日晨登指的是佛教中的慧日在早晨升起,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光明。
梁王筠开善寺:梁王筠开善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妙门关键:妙门关键指的是佛教中的妙门关键,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解脱。
法海波澜:法海波澜指的是佛教中的法海波澜,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深远。
梁张绾龙楼寺:梁张绾龙楼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井鱼之不识巨海:井鱼之不识巨海指的是井中的鱼不知道大海的广阔,象征着人的局限与无知。
夏虫之不见冬冰:夏虫之不见冬冰指的是夏天的虫子不知道冬天的冰,象征着人的局限与无知。
周王襃善行寺:周王襃善行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在天成象:在天成象指的是天上的星辰,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规律。
在地成形:在地成形指的是地上的山川,象征着大地的形态与变化。
璿玑盈缩:璿玑盈缩指的是天上的星辰运行,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规律。
江汉所宗:江汉所宗指的是长江与汉水,象征着大地的河流与水源。
尘沙日月:尘沙日月指的是宇宙中的尘埃与星辰,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深远。
百亿鑯围:百亿鑯围指的是宇宙中的无数世界,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深远。
章亥步骤:章亥步骤指的是宇宙的运行规律,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规律。
隶首忽微:隶首忽微指的是宇宙中的微小变化,象征着宇宙的微妙与深远。
乌牛桷力:乌牛桷力指的是佛教中的十行菩萨,象征着佛教的修行与智慧。
{少兔}马渡河:{少兔}马渡河指的是佛教中的三乘修行,象征着佛教的修行与智慧。
定水坏须弥之山:定水坏须弥之山指的是佛教中的定水可以摧毁须弥山,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力量。
智炬燃金刚之际:智炬燃金刚之际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如炬,可以燃烧金刚,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力量。
敬表六和:敬表六和指的是佛教中的六和敬,象征着佛教的和谐与清净。
现沙门之进止:现沙门之进止指的是佛教中的沙门修行,象征着佛教的修行与智慧。
衣乘四寸:衣乘四寸指的是佛教中的声闻律仪,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庄严。
千叠火然:形容火焰层层叠叠,熊熊燃烧。
鹄林: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象征纯净与超脱。
四禅:佛教中的四种禅定境界,代表修行者的精神层次。
鸽影传辉:比喻佛教教义的传播如同鸽子的飞翔,光辉照耀。
羽林:古代皇帝的禁卫军,此处指佛教的护法神。
濯龙之祀:古代祭祀龙神的仪式,象征皇权的神圣。
桑门:指佛教僧侣,源自梵语“śramaṇa”。
突厥寺碑:记载突厥佛教文化的碑文,反映佛教在突厥地区的传播。
六合:指天地四方,象征宇宙的广阔。
象教:佛教的象征性教义,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传播。
须弥:佛教中的须弥山,象征宇宙的中心与神圣。
罽宾:古代中亚的一个佛教中心,象征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瓶沙瑞相:佛教中的瑞相,象征佛法的神圣与灵验。
优填雕木:指佛教中的雕刻艺术,象征佛教文化的繁荣。
等觉:佛教中的觉悟境界,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解脱。
突厥大伊尼温木汗:突厥的一位君主,象征突厥与佛教的结合。
葱岭:古代中亚的山脉,象征佛教传播的地理范围。
天山:古代中亚的山脉,象征佛教传播的广阔地域。
太祖文皇帝:指北魏的皇帝,象征佛教与皇权的结合。
大冢宰晋国公:指北魏的权臣,象征佛教与政治的结合。
三条之逸陌:指古代的道路,象征佛教传播的路径。
九市之通鄽:指古代的市场,象征佛教与世俗生活的结合。
四禅大患:指佛教中的四种禅定境界,象征修行者的精神追求。
六珠芬尽:指佛教中的六种修行境界,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解脱。
七华妙觉:指佛教中的七种觉悟境界,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解脱。
三空胜境:指佛教中的三种空性境界,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解脱。
意树已彫: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已经净化,象征智慧与觉悟。
心猿斯静: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已经平静,象征智慧与觉悟。
灵城偃色: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已经超越世俗,象征智慧与觉悟。
空衣灭影: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已经超越物质,象征智慧与觉悟。
索隐穷源:比喻修行者追求真理的深度,象征智慧与觉悟。
振衣提领:比喻修行者追求真理的决心,象征智慧与觉悟。
无色之外:指佛教中的无色界,象征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
非想之中:指佛教中的非想非非想处,象征超越思维的精神境界。
化城:佛教中的幻化之城,象征世俗的虚幻与无常。
善才童子:佛教中的善财童子,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
目连沙门:佛教中的目犍连尊者,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
业缘: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象征修行者的行为与命运。
僧祇:佛教中的僧祇劫,象征时间的无限与轮回。
天宫:佛教中的天界,象征修行的境界与果报。
魔殿:佛教中的魔界,象征修行的障碍与考验。
朱楼宝塔:佛教中的建筑,象征佛教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棁石濑流:比喻修行者的心灵如同流水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恬智交养:比喻修行者的心灵与智慧相互滋养,象征智慧与觉悟。
道存人亡: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生死,象征智慧与觉悟。
九流依真:指佛教中的九种修行境界,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
三乘归佛:指佛教中的三乘教义,象征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
道往绝迹: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世俗,象征智慧与觉悟。
慈还接物:比喻修行者的慈悲与智慧,象征智慧与觉悟。
发蒙: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启蒙,象征智慧与觉悟。
昭我慧日:比喻修行者的智慧如同太阳般照耀,象征智慧与觉悟。
摄乱以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能够平定混乱,象征智慧与觉悟。
辟邪以律: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能够驱除邪恶,象征智慧与觉悟。
秦皇雄感:指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象征世俗的权势与无常。
王孙遍解:指王孙贵族的智慧与觉悟,象征世俗的权势与无常。
夫子之悟:指孔子的智慧与觉悟,象征世俗的智慧与无常。
万劫独明: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时间,象征智慧与觉悟。
寒暑递易: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季节,象征智慧与觉悟。
悲欣皋壤: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情感,象征智慧与觉悟。
秋蓬四转: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空间,象征智慧与觉悟。
春鸿五响: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声音,象征智慧与觉悟。
孤松独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孤独,象征智慧与觉悟。
德音长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时间,象征智慧与觉悟。
节有推迁: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时间,象征智慧与觉悟。
情无遗想: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情感,象征智慧与觉悟。
宏才妙物: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物质,象征智慧与觉悟。
云液之所降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云液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独振孤标: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孤独,象征智慧与觉悟。
伦类之所远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世俗,象征智慧与觉悟。
随光烛魏: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光明般照耀,象征智慧与觉悟。
和璧入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宝玉般珍贵,象征智慧与觉悟。
僧旻法师:指一位佛教高僧,象征佛教的智慧与觉悟。
道蔼二仪: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天地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德充四海: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海洋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含春夏之生长: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四季般循环,象征智慧与觉悟。
抱日月之贞明: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日月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辞旨清新: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清新的言辞,象征智慧与觉悟。
置言闲远: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远方的言辞,象征智慧与觉悟。
千门万户: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千家万户般广泛,象征智慧与觉悟。
九部五时: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九部五时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坦然夷易: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平坦的道路般容易,象征智慧与觉悟。
豁尔洞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洞开的门户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缁素结辙: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缁素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华戎延道: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华戎般广泛,象征智慧与觉悟。
晨风之郁北林: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晨风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龙鱼之趣深泽: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龙鱼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哲人云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哲人般超越生死,象征智慧与觉悟。
指南谁属: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指南针般指引方向,象征智慧与觉悟。
永离百非: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超越一切错误,象征智慧与觉悟。
闻之寂灭: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寂灭般宁静,象征智慧与觉悟。
苟云未树: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未树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共归今辙: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今辙般一致,象征智慧与觉悟。
方坟结构: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方坟般稳固,象征智慧与觉悟。
伽蓝罢设: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伽蓝般庄严,象征智慧与觉悟。
朱火一潜: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朱火般潜藏,象征智慧与觉悟。
青松长列: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青松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昂昂千里: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千里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孰辩骐麟之踪: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骐麟般难以捉摸,象征智慧与觉悟。
汪汪万倾: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万倾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谁测波澜之际: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波澜般难以预测,象征智慧与觉悟。
望之若披云雾: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云雾般难以看清,象征智慧与觉悟。
睹之如观日月: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日月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耆年宿望: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耆年般深厚,象征智慧与觉悟。
蓄思构疑: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蓄思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悬锺无尽: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悬锺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短兵有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短兵般有限,象征智慧与觉悟。
分旦望景: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分旦般清晰,象征智慧与觉悟。
履冰待日: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履冰般谨慎,象征智慧与觉悟。
倾河注烛: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倾河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虚往实归: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虚往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皇帝革命受图: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皇帝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补天纫地: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补天般伟大,象征智慧与觉悟。
转金轮於忍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金轮般转动,象征智慧与觉悟。
策绀马於阎浮: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绀马般奔驰,象征智慧与觉悟。
逸融方超: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逸融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图南辍轨: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图南般前行,象征智慧与觉悟。
岂直尽兹相府: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相府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署彼义年: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义年般深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方当高步仙阶: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仙阶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永编金牒: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金牒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繁霜凝而且委: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繁霜般坚韧,象征智慧与觉悟。
松风凄而暮来: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松风般凄凉,象征智慧与觉悟。
悲马鸣之不反: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马鸣般悲壮,象征智慧与觉悟。
望龙树而心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龙树般哀伤,象征智慧与觉悟。
澄月夜亏: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澄月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清氛且卷: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清氛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曾峦远岸: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曾峦般遥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苍江傍缅: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苍江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结宇山椒: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山椒般坚韧,象征智慧与觉悟。
疏壤幽岫: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幽岫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蓄云泄雨: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云雨般滋润,象征智慧与觉悟。
霭映房栊: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霭映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浴日涵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浴日般温暖,象征智慧与觉悟。
翻光池沼: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翻光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震居暇豫: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震居般宁静,象征智慧与觉悟。
留思幽微: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幽微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研精经藏: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经藏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探求法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法宝般珍贵,象征智慧与觉悟。
香城实相之谈: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香城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金河常乐之说: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金河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究竟微妙: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微妙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洞达幽玄: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幽玄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掖庭为道心之宫: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掖庭般庄严,象征智慧与觉悟。
华林构重云之殿: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华林般宏伟,象征智慧与觉悟。
师子之座: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师子般威严,象征智慧与觉悟。
高广於灯王: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灯王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听法之筵: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听法般虔诚,象征智慧与觉悟。
众多於方丈: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方丈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开宝函之奥典: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宝函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阐金字之微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金字般珍贵,象征智慧与觉悟。
显证一乘: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一乘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宣扬三慧: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三慧般广泛,象征智慧与觉悟。
辩才无阂: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辩才般无碍,象征智慧与觉悟。
游戏神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神通般自由,象征智慧与觉悟。
莫不皆悟无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无生般超越生死,象征智慧与觉悟。
咸知妄想: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妄想般超越世俗,象征智慧与觉悟。
随类得解: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随类般广泛,象征智慧与觉悟。
俱会真如: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真如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形在江湖: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江湖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心超祇鹫: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祇鹫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思协风云: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风云般自由,象征智慧与觉悟。
量包宇宙: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宇宙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轩瞰苍波: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苍波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窗承翠岭: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翠岭般高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须枕烟露: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烟露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掔持光景: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光景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立言道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立言般深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标情妙觉: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妙觉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置想依空: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依空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练心成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练心般坚韧,象征智慧与觉悟。
缊日悠长: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缊日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疏年缅邈: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疏年般遥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风迁电改: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风迁般迅速,象征智慧与觉悟。
斯理莫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斯理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神有殊適: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殊適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形无异归: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异归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临泉结恸: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临泉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有怆徂晖: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徂晖般哀伤,象征智慧与觉悟。
松飚转盖: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松飚般自由,象征智慧与觉悟。
山雨披衣: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山雨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载刊贞轨: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贞轨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永播馀徽: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馀徽般永恒,象征智慧与觉悟。
眇眇大家: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大家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茫茫真朴: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真朴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多沦爱有: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爱有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莫辩尘浊: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尘浊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猗欤息心: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息心般宁静,象征智慧与觉悟。
言高理邈: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理邈般深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居之匪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匪绚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得之靡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靡学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刻情几种: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几种般多样,象征智慧与觉悟。
厉想玄觉: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玄觉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且说且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说定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以披以握: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披握般坚定,象征智慧与觉悟。
来遵北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北渚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至依西岳: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西岳般高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西岳瓘瓘: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瓘瓘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北渚回波: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回波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庭栖弱羽: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弱羽般轻盈,象征智慧与觉悟。
檐挂轻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轻萝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甘粗衣恶: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粗衣般坚韧,象征智慧与觉悟。
弃厚安薄: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安薄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灭意嚣湫: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嚣湫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寄心寥廓: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寥廓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自脩禅远豁: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禅远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绝粒长斋: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长斋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非服流霞: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流霞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若食朝沆: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朝沆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姜原所履: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姜原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天步可以为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天步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河流大屐: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大屐般坚韧,象征智慧与觉悟。
神足宜其相比: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神足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连城之宝: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连城般珍贵,象征智慧与觉悟。
照庑之珍: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照庑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野老怪而相捐: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野老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工人迷而不识: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工人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汉皇受道: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汉皇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栾大不臣: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栾大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魏祖优贤: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魏祖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杨叟如客: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杨叟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河上之老: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河上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轻举临於孝文: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孝文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台下之人: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台下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高尚加於光武: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光武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五胡内赑: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五胡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苍鹅之兆未萌: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苍鹅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四海横流: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横流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夷羊之牧匪见: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夷羊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滴海未尽其辞: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滴海般深邃,象征智慧与觉悟。
悬河不穷其义: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悬河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伯阳之德贞: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伯阳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桓纪於濑乡: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桓纪般深远,象征智慧与觉悟。
仲尼之道高: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仲尼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碑书於鲁县: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碑书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扬雄弟子: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扬雄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郑玄门人: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郑玄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俱述清猷: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清猷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载刊玄石: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玄石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来仪上国: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上国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抗礼承明: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承明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妙辩无相: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无相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深言不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不生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撞锺比说: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撞锺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击鼓惭英: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惭英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乐论天口: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天口般广阔,象征智慧与觉悟。
谁其与京: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与京般崇高,象征智慧与觉悟。
乍见仙掌: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仙掌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爰标神足: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神足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色艳浮檀: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浮檀般明亮,象征智慧与觉悟。
香逾詹匐: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詹匐般清新,象征智慧与觉悟。
噭噭门人: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门人般虔诚,象征智慧与觉悟。
承师若亲: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若亲般亲近,象征智慧与觉悟。
宁焚软叠: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软叠般超越,象征智慧与觉悟。
弗燎香薪: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香薪般纯净,象征智慧与觉悟。
合窟为定: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合窟般稳固,象征智慧与觉悟。
方坟以墟:比喻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如同方坟般真实,象征智慧与觉悟。
巨海:比喻广阔无边的世界或深远的境界。
净土:佛教中指清净无染的佛国,也指修行者所追求的清净境界。
灵仪:指神圣的仪态或形象。
踊塔:佛教中指佛塔的显现或出现。
令身:指佛或菩萨的化身。
含章隐璞:比喻内在的才华或美德尚未显露。
明真照假:指通过智慧辨别真假。
希音和寡:指稀有的声音和少数人的和谐。
耆德:指年高德劭的人。
朗月灵悬:比喻智慧或美德如明月般高悬。
高风独写:比喻高尚的风范或独特的成就。
智慧精进:佛教中指通过智慧和努力修行达到的境界。
妙德净名:指佛教中具有殊胜功德和清净名声的菩萨。
不二:佛教中指无分别、无对立的境界。
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欲望。
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宝车:佛教中比喻佛法或修行之路。
香城:佛教中指佛国或净土。
像法:指佛教的教法和修行方法。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东山北山:比喻佛教的不同宗派或修行方法。
贯花散花:比喻佛教的教义或修行方法如花般散布。
编柳成简:比喻将佛教的教义编成经典。
题蒲就业:比喻将佛教的教义写在蒲草上,成为经典。
学非全朔:比喻学问或修行尚未圆满。
冬书:比喻深奥的学问或修行。
师梦尹儒:比喻通过梦境得到启示或智慧。
秋驾:比喻修行或学问的成熟。
屑屑人世:比喻人世间的琐碎和短暂。
茫茫大千:比喻广阔无边的世界。
欲流心火:比喻欲望如火焰般燃烧。
意树身田:比喻心念如树,身体如田。
老惊灵籥:比喻年老时对生命的感悟。
孔惜逝川:比喻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二谛:佛教中指世俗谛和胜义谛。
佛日初昭:比喻佛法的光明初现。
慈云不偏:比喻佛法的慈悲如云般普遍。
秋露寂灭:比喻修行达到寂灭的境界。
莫系悠然:比喻修行者达到无拘无束的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上-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情况。文中提到的汉明帝梦金人事件,被认为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经,并将佛教图像带回中国,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印度各地的佛教圣地,如波罗奈斯国、须剌国、摩诃赖国等,这些地方都与佛陀的生平事迹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及其对当地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如不杀伐、修浮图、供养佛等,这些都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实践。佛教强调慈悲、不杀生、修行解脱,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中还引用了多位中国文人的诗歌,如秦鸠摩罗什、谢灵运、谢庄、梁武帝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还展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佛教的空、幻、无常等思想在这些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还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情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佛教的教义、修行方式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都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我们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包含了多首佛教诗歌,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深刻影响。诗歌中大量使用佛教术语和象征,如“五声”、“八音”、“火宅”、“六识”等,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渗透。通过这些术语,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佛法真理的追求。
诗歌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例如,“火宅”比喻世俗生活的痛苦,“真如”象征佛法的终极真理。这些象征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也使其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超技艺。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诗歌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它们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佛教与儒、道等思想的融合与碰撞。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佛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为我们理解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这些诗文和颂词展现了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深远影响。从梁王筠的忏悔诗到庾信的同泰寺浮图诗,再到谢灵运的无量寿佛颂,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
梁王筠的忏悔诗表达了对过去恶行的悔过和对佛教教义的皈依,诗中提到的‘十恶’和‘五罪’是佛教中对恶行的分类,而‘三缚’和‘六尘’则是指束缚人心的烦恼和欲望。通过这些佛教术语,诗人表达了对解脱和清净的渴望。
庾信的同泰寺浮图诗描绘了佛塔的壮丽景象,诗中提到的‘仪凤’、‘金盘’、‘积栱’等词语,展现了佛塔的庄严和神圣。诗人通过对佛塔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和对佛法的信仰。
谢灵运的无量寿佛颂则是对阿弥陀佛的赞颂,诗中提到的‘四十八弘誓’是阿弥陀佛在成佛前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表达了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慈悲和救度。诗人通过对阿弥陀佛的赞颂,表达了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佛法的信仰。
这些诗文和颂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宗教和文化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展现了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解脱的渴望。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这段古文描绘了佛国净土的庄严与神圣,通过对佛寺、佛像、佛座等的描写,展现了佛法的神奇与庄严。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藕丝见道’、‘面门五色’、‘组钵生华’等,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微妙与深奥。
文中还通过对佛国净土的描写,展现了佛国的极乐与清净,如‘莲河’、‘天冠之寺’、‘坚固之林’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佛国的庄严与神圣,也表达了修行者对佛国净土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文中还通过对世间与佛国的对比,揭示了世间的虚幻与无常,如‘阎浮’、‘妄相’等,这些对比不仅揭示了世间的苦难与无常,也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与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佛国净土的描写,展现了佛法的庄严与神圣,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世间的虚幻与无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这些碑文通过对佛教寺庙的描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特色。首先,碑文中多次提到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净土、宝树等象征物,这些象征物不仅体现了佛教对清净、纯洁、庄严的追求,也反映了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深刻理解。例如,’紫绀之宫’、’白林之地’、’莲花之洞’等词语,都象征着佛教中的净土,表达了佛教对清净无染境界的向往。
其次,碑文中通过对佛教寺庙的描写,展现了佛教建筑的庄严与神圣。例如,’金池无底’、’玉树生风’、’七重栏楯’等词语,描绘了佛教寺庙的宏伟与庄严,体现了佛教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建筑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碑文中还通过对佛教法音的描写,展现了佛教的清净与智慧。例如,’清梵夜闻’、’宝铃朝响’等词语,描绘了佛教法音的清净与庄严,表达了佛教对智慧的追求。这些法音不仅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最后,碑文中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描写,展现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例如,’慧云匪由触石’、’法雨起乎悲心’等词语,描绘了佛教修行的智慧与慈悲,表达了佛教对生命的关怀与救度。这些修行不仅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这些碑文通过对佛教寺庙、法音、修行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特色,体现了佛教对清净、纯洁、庄严、智慧、慈悲的追求。这些碑文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对佛教教义、修行境界、佛教文化的描述,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千叠火然”、“鹄林变色”等,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教义的传播与修行者的精神追求。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文中提到的“四禅”、“六合”、“须弥”等佛教术语,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这些术语不仅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概念,也是修行者追求智慧与觉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释与运用,文本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性与深邃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突厥寺碑”、“京师突厥寺碑”等佛教碑文,反映了佛教在突厥地区的传播与影响。这些碑文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佛教历史与传播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碑文的描述,文本展现了佛教在不同地域与文化中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佛教教义、修行境界、佛教文化的描述,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与丰富内涵。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佛教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这段古文选自隋代江总的《明庆寺尚禅师碑铭》和《建初寺琼法师碑》,内容充满了佛教的哲理和修行的智慧。首先,文中通过‘巨海’、‘净土’、‘灵仪’等词汇,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的佛教境界,表达了修行者对清净佛国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在《明庆寺尚禅师碑铭》中,江总通过对‘含章隐璞’、‘明真照假’等词汇的运用,强调了修行者内在的智慧和美德,以及通过智慧辨别真假的重要性。‘希音和寡’则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往往孤独而艰难,但只要有‘耆德’的引领,便能继续前行。‘朗月灵悬’和‘高风独写’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比喻修行者的智慧和风范,形象生动。
在《建初寺琼法师碑》中,江总通过对‘智慧精进’、‘妙德净名’等词汇的运用,强调了修行者通过智慧和努力修行达到的境界。‘不二’则表达了佛教中无分别、无对立的境界,强调了修行者应超越世俗的分别心。‘五欲’、‘六情’等词汇则揭示了修行者应如何摆脱感官欲望的束缚,走向解脱之路。
文中还通过对‘宝车’、‘香城’等词汇的运用,比喻佛法或修行之路,表达了修行者应如何通过佛法走向佛国或净土。‘像法’、‘人伦’等词汇则强调了佛教的教法和修行方法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最后,文中通过对‘屑屑人世’、‘茫茫大千’等词汇的运用,揭示了人世间的琐碎和短暂,以及修行者应如何超越这些束缚,达到无拘无束的境界。‘佛日初昭’、‘慈云不偏’等词汇则表达了佛法的光明和慈悲如云般普遍,强调了修行者应如何通过佛法达到寂灭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佛教词汇的巧妙运用,深刻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清净佛国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修行者应如何通过智慧和努力修行,摆脱感官欲望的束缚,走向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