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七-内典下-原文
寺碑
◇寺碑
后魏温子昇寒陵山寺碑序曰:昔晋文尊周,绩宣於践土,齐桓霸世,威著於邵陵,并道冠诸侯,勋高天下,衣裳会同之所,兵车交合之处,寂寞销沉,荒凉磨灭,言谈者空知其名,遥遇者不识其地,然则树铜表迹,刊石记功,有道存焉,可不尚与,永安之季,数锺百六,天灾流行,人伦交丧,尔朱氏既绝,彼天网,断兹地纽,禄去王室,政出私门,铜马竞驰,金虎乱噬,九婴暴起,十日并出,破璧毁珪,人物既尽,头会箕敛,杼柚其空,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机成务,标格千刃,崖岸万里,运鼎阿於襟抱,纳山岳於焜怀,拥玄云以上腾,负青天而高引,锺鼓嘈囋,上闻於天,旌旗缤纷,下盘於地,壮士懔以争先,义夫愤而竞起,兵接刃於斯场,车错毂於此地,轰轰隐隐,若转石之坠高崖,蛇良蛇良潏潏,如激水之投深谷,俄而雾卷云除,冰离叶散,靡旗蔽日,乱辙满野,楚师之败於柏举,新兵之退自昆阳,以此方之,未可同日,既考兹沃壤,建此精庐,砥石砺金,莹珠琢玉,经始等於佛功,制作同於造化,息心是归,净行攸处,神异毕臻,灵仙总萃,鸣玉銮以来游,带霓裳而至止,翔凤纷已相嚾,飞龙蜿而俱跃,虽复高天销於猛炭,大地沦於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
又印山寺碑曰:自结绳运往,观象代兴,礼乐相因,诗书间出,喻是非於一指,论道德於二篇,九流之义遂开,百家之言并作,皆以赋命有遭随,摄养致夭寿,爱惠起於吉凶,情伪动於利害,虽改张罗之咒,未易衅锺之牲,因果之业未申,感应之途犹蔽,是以脩短有命,子夏论之而未详,报施在天,史迁言之而未悟,大丞相渤海王,膺岳渎之灵,感辰象之气,直置与兰桂齐芳,自然共珪璋比絜,加以体备百行,智周万象,道兼语嘿,思极天人,固以兆云非虎,自怀公辅之德,世称卧龙,实在王佐之器,道足以济天下,行足以通神明,表立人之上才,含广途之大量,永安之末,时各异谋,蜂虿有毒,豺狼反噬,彀弩临城,抽戈犯跸,世道交丧,海水群飞,既而苍龙入隐,白虎出见,命世有期,匡时作宰,拯沉溺以援手,涉波澜而濡足,悬曒日於焜怀,起大风於衿袖,动之以仁义,行之以忠贞,附之者影从,应之者响起。
又大觉寺碑曰:维天地开辟,阴阳转运,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初地辽远,末路悠长,自始及终,从凡至圣,积骨成山,祗劫莫数,垂衣拂石,恒河难计,及冠日示梦,蒙罗见谒,应世降神,感物开化,颜如满月,心若盈泉,体道独悟,含灵自晓,居三殿以长想,出四门而永虑,声色莫之留,荣位不能屈,道成树下,光属天上,变化靡穷,神通无及,置须弥於葶苈,纳世界於微尘,辟慈悲之门,开仁寿之路,殛烦恼於三涂,济苦难於五浊,非但化及天龙,教被人鬼,固亦福霑行雁,道洽游鱼,但群生无感,独尊罢应,杂色照烂,诸山摇动,布金沙而弗受,建宝盖而未留,遂上微妙之台,永升智慧之殿,而天人慕德,像法兴灵,图影西山,承光东壁,主上乃据地图,揽天镜,乘六龙,朝万国,牢笼宇宙,襟带江山,道济横流,德昌颓历,四门穆穆,百僚师师,乘法舡以径度,驾天轮而高举,神功宝业,既被无边,鸿名懋实,方在不朽,祗掌措言,虽不尽意,执笔书事,其能已乎。
又定国寺碑序曰:盖两仪交运,万物并生,始自苦空,终於常乐,而缘障未开,业尘犹拥,漂沦欲海,颠坠邪山,虽复光华并於日月,术数穷於天地,有扶危定倾之力,为济世夷难之功,登涂山而未归,游建木而不反,并驰於苦乐之境,皆入於生死之门,幽隐长夜,未睹山北之烛,沉迷远路,讵见司南之机,昔日先民,虽云善诱,尚习盖缠,未能解脱,至如八卦成象,示之以吉凶,百药为医,导之以利害,衣食有业,民免饥寒之忧,水土既平,人无垫溺之患,斯诚事周於世用,功济於生民,不论过去之因缘,讵辩未来之果报,惟无上大觉,独悟玄机,应现讬生,方便开教,圣灵之至,无复等级,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动三乘之驾,汎八解之流,引诸子於火宅,渡群生於海岸,自一音辍响,双树潜神,智慧虽徂,象法犹在,光照金盘,言留石室,遍诸世界,咸用归仰。
梁王僧孺中寺碑曰:夫玉律追天,故躔次之期不变,缇室候景,则发敛之气罔逾,是以忘言种觉,绝累於后心,寄像声形,启机於前教,兼真假之双烛,均空有而两忘,蕴三明而过十地,圆万行而包四等,道周百亿,化起大千,奖导群有,滋濡万类,是用发广大心,吐微妙理,将同商主,取喻医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固以濯之慈水,销以慧刀,永言六趣,用均一子,中寺者,晋太元五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所立也,斜出旗亭,事非湫隘,傍超壁水,望异狭斜,天监十五年,上座僧慈等,更楑日禘架,赫然霞立,信以填金可埒,引绳斯拟,写妙金楼,模丽琼阙,岧峣偃蹇,故三休而可至,窈窕周流,方中宿而斯尽,万楹百栱,合沓相持,绣棁王题,分光争映,烛龙夭矫,将举复宛,威凤铿锵,如鸣更戢,旁攀镂槛,斜登钿砌,煜爚金铺,玲珑绮欂,无风自响,不拂而净,〈目冗〉々肃肃,信息心之胜地,穆穆愔愔,固忘想之嘉所,铭曰:玄黄虽弭,权舆未测,生灭相轮,成坏不极,箧蛇争赴,藤鼠
所惊,徒悲马角,孰献鸡鸣,柰苑初筑,菴园重成,金台日丽,玉殿云平,梵众朝礼,天歌夜清,蜂疑画壁,雀避雕楹,福履斯大,皇基永祯。众生不尽,宝刹无倾。
又报德寺刹下铭曰:昔者明王大孝,感动神祇,助月致景星之祥,非烟流庆云之色,然而严敬之道,惟事尽於配天,明发之怀,诚不过於飨帝,岂如以梵宫之乐,资乎庙堂,净土之因,归於圆寝,虽复青云谯郡之境,碧泉舂陵之乡,上幼怀凝重,未曾游陟,年将志学,即事登庸,宣力淮浔,属有嘉梦,其梦也,毕陌弘敝,桥山屈盘,气象灵长,风烟腾溥,使队双表,其高百寻,左则青龙蟠蜿,右则白虎蹲踞,轩辕之驾,譬婉婉而多惭,吴王之坟,状耽耽而非拟,有人指其地云,此是国陵,自尔迄永定初,其间二十有馀年,至岁纪频移,崇茔乃作,观其山川形势,王相徵图,瞻拜高峦,宛如前梦,大矣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者欤,铭曰:壮矣金表,傍依壖垣,高连采霓,极睇翔鶤,梵妓宵唱,云花昼翻,三心断缚。六道除怨,赵梦天乐,秦游帝阍,王灵在上,巨胜奚论,福被群品,俱排大昏,皇家七百,於万维孙。
陈江总怀安寺刹下铭曰:四聪睿后,万行了因,运光玉镜,道茂金轮,爰构灵刹。地迹重闉,迎风云表,承露天津,飞甍〈山截〉〈山薛〉,累栋嶙峋,护持七众,警卫百神,筹销草木,劫尽沙尘,支提永固,福业恒新,变易东海,长久北辰。
锺铭曰:凫氏之匠,狃阳之铜,图栾铸鑮,刻兽镌虫,声飞雪里,韵切唇中,遥符玉律,远杂金风,朝惊鹫岭,夜动龙宫,冀凭慧业,冥感神功,百非洗荡,万善招通,长如五净,永证三空。
锺铭曰:篆间镕刻,栾上雕镌,声齐法鼓,响逸鸣楗,舟移巨壑,火坏初禅。
优填像铭曰:如花譬象,若火疑龙,毫光此遇,法相今逢,眸云齿雪,月貌金容,大仙下降,避席为恭。
北齐邢子才文襄王帝金象铭曰:妙形难象,至理希诠,形之所及,理亦在焉,悟兹空假,劳此盖缠,式图往秘,用结来缘,丹青并饰,金玉同镌,神仪内莹,宝相外宣,圆光照耀,映被无边,灵应盻响,感发大千,锺福旒纊,其永如天,归庆怙恃,寿等南山,凡厥亲类,宜其永年,归诚妙觉,标志上玄,讬铭斯在,旷劫方传。
献武皇帝寺铭曰:惟睿作圣,有纵自天,匡国庇民,再造区夏,功高伊吕,道迈桓文,虽住止域中,而神游方外,影响妙法,咫尺天人,晓夜自分,不劳鸡鹤之助,六时靡惑,非待壶箭之功,永寄将来,传之不朽,辞曰:用分行坐,以敦戒行,苦罪祈福,傲很成敬,万国咸亨,一人有庆,方传自久,是用成咏。
【墓志】梁简文帝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师墓志铭曰:峰颓朽壤,波逝江潭,山川若此,人何以堪,亦生亦灭,如壑如舟,千龄俱尽,万古谁留,惟兹大士,才敏学优,幼捐蹈火,早去吞钩,法雷能响,悬河必詶,辩才可匹,妙德难俦。
宋姬寺慧念法师墓志铭曰:电逝生危,舟沉道灭,石折亡儒,星开殒哲,是曰人龙,亦号僧象,慧气素昭,英贤夙上,善渡爱河,能褰欲网,如彼高山,法徒斯仰,如彼澄波,不测深广。
甘露鼓寺敬脱法师墓志铭曰:岌岌缘假,昏昏大梦,六尘远飞,四流长控,猗嗟大士,慧舟法栋,早擅人龙,夙摽威凤,善堂间构,灯王布席,辩河流水,辞峰积石,寂寥两树,悠漫三泉,神明何讬,暗石空传。
湘宫寺智蒨法师墓志铭曰:嗟尔名德,超然有晖,五尘夙离,三脩九依,戒珠靡缺,忍铠无违,智灯含影,慧驾驰騑,若韬山金,如苞海宝,德迈西河,声逾东道,伊昔倾盖,于彼朱方,不期而遇,襄水之阳,掩此方坟,悠哉泉下,郁郁翠微,辽辽平野,薪尽火灭,归真息假。
净居寺法昂墓志铭曰:筱簜含耸,兰荪表质,甘露已凝,智泉斯溢,顷辔中衢,息棹脩渚,隙陋白驹,藤缘黑鼠,同志酸伤,交朋哀楚。
梁邵陵王杨州僧正智寂法师墓志铭曰:缘城虚假,欲海漂深,三相难久,八风易侵,寔惟上德,为龙为光,凝情内莹,神采外扬,微言折角,精义解颐,有同商主,譬彼名医,妙法方永,慧水停滋,五通轸慕,四众增悲。
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曰:法师自说姓朱,名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齐故特进吴人张绪,兴皇寺僧释法义,并见法师於宋太始初,出入锺山,往来都邑,年可五六十岁,未知其异也,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负杖挟镜,或徵索酒肴,或数日不食,豫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身数处,天监十三年,即化於华林园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刚像,出置户外,语僧众云,菩萨当去,尔后旬日,无疾而殒,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殡葬资须,事丰供厚,望方坟而陨涕,瞻白帐而拊心,爰诏有司,式刊景行,辞曰:欲化毗城,金粟降灵,猗欤大士,权迹帝京,绪胄莫详,邑居罕见,譬彼涌出,犹如空现,哀兹景像,愍此风电,将导舟梁,假我方便,形烦心寂,外荒内辩,观往测来,睹微知显,动足墟立,发言风偃,业穷难诏,因谢弗援,慧云昼歇,慈灯夜昏。
【表】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曰:臣闻至理隆而德音阐,成功臻而颂声作,天上天下,妙觉之理独圆,三千大千,无缘之慈普被,慧舟匪隔,法力无根,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具以九围共溺,并识归涯,万国均梦,一日俱
晓。
【启】齐王融谢竟陵王示法制启曰:翔慧烛於昏涂,洒法水於尘路,至夫澄心洗累之规,庄情束影之制,解网出界之训,灭惑净照之旨,固已行首霜威,字端风厉,信可以糟滓五书,糠芬百氏,升罩聃周,筲竽尼旦,所谓窥七泽而狭潢汙,登太山而小天下。
法门颂启曰:伏以迦文启圣,道冠百灵,常住置言,理高万乘,神仪挺发,非望云就日所追,睿识独尊,岂生明弱言能企,鹿苑金轮,弘汲引以济俗,鹤林双树,显究竟以开氓,惜乎祇园灭影,鹫岳沦光,微辞既遥,大义如缀,自不宣游十地,拥接九区,岂有导觉水之塞源,拯法云於落仞,明公览四谛之必空,悟三业之暂有,应务屈己,则仁兼旦奭,随方申道,则慧一净名,驱率土於福林,入苍黔於正术。
梁昭明太子谢敕赍铜造善觉寺塔露盘启曰:燥湿无变,九布见奇,寒暑是宜,六律成用,况复神龙负子,光斯极妙,金鸟衔带,饰慈高表,函谷耻其咏歌,临淄恶其祥应,阳燧含影,还避日轮,甘露入盘,足称天酒。
梁简文帝敕听从舍利入殿礼拜启曰:臣纬启,不生羽翼,无假神通,身升净土,高排阊阖,足践莲花,方兹非喻,行蹑宝梯,比斯未重。
答同泰寺立刹启曰:窃以宝塔天飞,神龛地踊,岂惟昔代,复见兹辰,嘉彼百灵,欣斯十善,虽复紫烟旦聚,比此未俦,朱光夜上,方今知陋。
东宫上掘得慈觉寺锺启曰:窃以白亭旧室,绝显祯祥之气,阙里故堂,暂闻锺石之响,犹复存诸良史,汗彼篆素,岂如杏梁遗饰,回成绀殿,椒墀昔处,仍构宝阶,启彝锺於殊里,记灵文於福地,虽魏庙出玺,鲁祠现璧,固以推兹孝感,恶此祯契,将郭令鄙其开金,羊田陋其产玉,岂宜季武庭树,愧韩起之誉,蜀相宅基,惭孝安之碣,伏惟览启增思,抚瑞深悲,恸切视奁,哀逾封箧。
梁元帝谢敕送齐王瑞像还启曰:臣闻非晦非明,法身凝寂,有感有见,渴仰赴几,伏惟陛下,百姓为心,宜观种觉,十方皆见,普照王畿,将使化行南国,乃睠西顾,江水安流,大川利涉,鲜云叆叇,暂掩晨离,甘雨霏微,犹藏宿雾,高明可仰,与天花而俱落,清梵腾空,杂埙篪以相韵,顶礼最胜,敬谒法王,瞻彼堵墙,不足为喻,立处针锋,弗云易拟,臣身持净戒,心抃法流,接足道周,膜拜路左,得未曾有,喜跃充遍。
梁邵陵王答皇太子示大法颂启曰:兹锋郁壮,妙辩纵横,慧舍雨雪,智包三藏,故五时之说既陈,七处之礼斯聚,啗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真谛,心注八流,意含五忍,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开罗散翮,香鸟步花,驯游於云圃,瑞雀飞环,翔舞於风前,高门洞启,不因铜马之饰,宝殿霞开,宁假凤皇之瑞,虽复长卿壮辞,曾何足数,子云妙句,比此蔑如,梁沈约上钱随喜光宅寺启曰:伏惟中阳故里,舂陵旧居,夷漫涤荡,曾无遗筑,若使人教早流,法尊二代,开塔白水,树刹枌榆,可以传美垂迹,迄今不朽。
送育王像并上钱烛等启曰:窃以无名无色,理绝应感,不身即身,犹观原力,惟原灯明道成,长为八喜之侣,菩提无上,永厕千子之踪。
临终劝加笃信启曰:抱疾弥留,迄今未化,形神欲离,穷楚尽毒,据刀坐剑,比此为轻,仰惟深入法门,厉兹苦节,内矜外恕,寔本天怀,伏原复留圣心,重加推广,微臣临涂,无复遗恨,虽惭也善,庶等哀鸣。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曰:窃以六诗雨散,百氏云兴,或事止襃刺,或义单小辩,莫不雕风烟之气状,流日月之英华,明公该玄体妙,凝神宙表,荫法云於六合,扬慧日於九天,因果悟其初心,菩提证其后业,陟无生之远岸,汎正水之安流,爰建三远十号之尊,崇四辩八声之妙,极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
【序】梁武帝小,[高僧传八作宝。]亮法师涅槃疏序曰:非言无以寄,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原以讬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累价,泾渭分流,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
梁元帝法宝联璧序曰:窃以观乎天文,日月所以贞丽,观乎人文,藻火所以昭发,况复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金牒解空,生文章之外,虽境智宜焉,言语斯绝,诗歌作焉,可略谈矣,粤乃书称汤语,篇陈梦说,昔则王畿居毫,今则帝业惟扬,功施天下,我之自出。
梁沈约内典序曰:尚矣哉,群生之始也,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自并识同饹,随缘受业,人天异轨,翾动殊贯,苦乐翻回,愚智相袭,莫不火宅轮鹜,人寿飚迁,以寸阴之短晷,驰永劫之延路,情灵起伏,万绪千名,能仁权迹四门,既非悟道之始,假灭双树,宁有薪尽之实,而天人瞻慕,仿佛兴情,范金琢玉,图容写状,灵姿炫日,宝刹凌云,或设鬼神之功,或资体脑之力,制非人匠,宝以合成,莫不龙章八彩,琼华九包,坟典丘素,域中之史策,本起下生,方外之纪传,统而为言,未始或异也,而经记繁广,条流舛散,一事始末,衰[○疑当作袠。]异卷分,或辞义离断,或文字片出,甫涉后条,已昧前览,寻源讨流,未知攸適,虽精理莹心,止乎句偈,而触物未悟,学致迷惑,是故曲辩情灵,栖心妙典,伏膺空有之说,博综兼忘之书,该括群流,集成兹典
事以例分,义随理合,论功约广,尚於斯矣。
【书】梁简文帝与广信侯书曰:伏承净名法席,亲承金口,辞珍鹿苑,理惬鹫山,微妙密藏,於斯既隆,庄严道场,自兹弥阐,岂止心灯夜执,亦乃意絮晨飞,每忆华林胜集,亦叨末位,终朝竟夜,沐浴妙言,至於席罢日馀,退休旁省,携手登临,兼展谈笑,仰望九层,俯窥百尺,金池动月,玉树含风,当於此时,足称法乐。
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曰: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慕,玉晖金铣,及[梁书四十九庾肩吾传作反。]为拙目所蚩,巴人下俚,更合郢中之听,阳春高而不和,妙声绝而不寻,竟不精讨锱铢,挍量文质,有异巧拙,终媿丑妍,是以握瑜怀玉之士,入郑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闽乡而叹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七-内典下-译文
寺碑
◇寺碑
后魏温子昇的《寒陵山寺碑序》说:从前晋文公尊崇周室,功绩显赫于践土;齐桓公称霸于世,威名远播于邵陵。他们都以道义超越诸侯,功勋高于天下。然而,那些曾经举行会盟的地方,兵车交战的场所,如今都已寂寞消沉,荒凉磨灭。谈论的人只知道它们的名字,远行的人却认不出它们的地点。然而,树立铜表以标记事迹,刻石以记录功勋,其中蕴含着道义,难道不值得崇尚吗?在永安年间,天灾频发,人伦丧乱。尔朱氏已经断绝了天命,割断了地纽,禄位离开了王室,政权落入了私门。铜马竞相奔驰,金虎肆意吞噬,九婴暴起,十日并出,破璧毁珪,人物尽失,头会箕敛,杼柚空虚。大丞相渤海王,应运而生,成为宰辅,把握时机,成就大业。他的标格高耸千仞,崖岸绵延万里,胸怀鼎阿,心怀山岳,拥玄云而上腾,负青天而高引。钟鼓嘈杂,上闻于天;旌旗缤纷,下盘于地。壮士奋勇争先,义夫愤而竞起,兵刃相接于战场,车轮交错于此地。轰轰隐隐,如同巨石从高崖坠落;蛇良蛇良潏潏,如同激水投入深谷。不久,雾卷云除,冰离叶散,靡旗蔽日,乱辙满野。楚师败于柏举,新兵退自昆阳,与此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既然考察了这片沃土,建立了这座精舍,砥石砺金,莹珠琢玉,经始之功等同于佛功,制作之巧同于造化。这里是息心归依之处,净行安住之所,神异毕臻,灵仙总萃。鸣玉銮以来游,带霓裳而至止,翔凤纷已相嚾,飞龙蜿而俱跃。即使高天销于猛炭,大地沦于积水,也必将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
又《印山寺碑》说:自从结绳记事以来,观象代兴,礼乐相因,诗书间出。喻是非于一指,论道德于二篇,九流之义遂开,百家之言并作。皆以赋命有遭随,摄养致夭寿,爱惠起于吉凶,情伪动于利害。虽改张罗之咒,未易衅锺之牲,因果之业未申,感应之途犹蔽。是以修短有命,子夏论之而未详;报施在天,史迁言之而未悟。大丞相渤海王,膺岳渎之灵,感辰象之气,直置与兰桂齐芳,自然共珪璋比絜。加以体备百行,智周万象,道兼语嘿,思极天人。固以兆云非虎,自怀公辅之德;世称卧龙,实在王佐之器。道足以济天下,行足以通神明,表立人之上才,含广途之大量。永安之末,时各异谋,蜂虿有毒,豺狼反噬,彀弩临城,抽戈犯跸,世道交丧,海水群飞。既而苍龙入隐,白虎出见,命世有期,匡时作宰,拯沉溺以援手,涉波澜而濡足,悬曒日于焜怀,起大风于衿袖。动之以仁义,行之以忠贞,附之者影从,应之者响起。
又《大觉寺碑》说:天地开辟,阴阳转运,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初地辽远,末路悠长,自始及终,从凡至圣,积骨成山,祗劫莫数,垂衣拂石,恒河难计。及冠日示梦,蒙罗见谒,应世降神,感物开化,颜如满月,心若盈泉,体道独悟,含灵自晓。居三殿以长想,出四门而永虑,声色莫之留,荣位不能屈。道成树下,光属天上,变化靡穷,神通无及。置须弥于葶苈,纳世界于微尘,辟慈悲之门,开仁寿之路,殛烦恼于三涂,济苦难于五浊。非但化及天龙,教被人鬼,固亦福霑行雁,道洽游鱼。但群生无感,独尊罢应,杂色照烂,诸山摇动,布金沙而弗受,建宝盖而未留。遂上微妙之台,永升智慧之殿。而天人慕德,像法兴灵,图影西山,承光东壁。主上乃据地图,揽天镜,乘六龙,朝万国,牢笼宇宙,襟带江山,道济横流,德昌颓历。四门穆穆,百僚师师,乘法舡以径度,驾天轮而高举。神功宝业,既被无边,鸿名懋实,方在不朽。祗掌措言,虽不尽意,执笔书事,其能已乎。
又《定国寺碑序》说:两仪交运,万物并生,始自苦空,终于常乐。然而缘障未开,业尘犹拥,漂沦欲海,颠坠邪山。虽复光华并于日月,术数穷于天地,有扶危定倾之力,为济世夷难之功,登涂山而未归,游建木而不反。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幽隐长夜,未睹山北之烛;沉迷远路,讵见司南之机。昔日先民,虽云善诱,尚习盖缠,未能解脱。至如八卦成象,示之以吉凶;百药为医,导之以利害。衣食有业,民免饥寒之忧;水土既平,人无垫溺之患。斯诚事周于世用,功济于生民。不论过去之因缘,讵辩未来之果报。惟无上大觉,独悟玄机,应现讬生,方便开教。圣灵之至,无复等级,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动三乘之驾,汎八解之流,引诸子于火宅,渡群生于海岸。自一音辍响,双树潜神,智慧虽徂,象法犹在。光照金盘,言留石室,遍诸世界,咸用归仰。
梁王僧孺的《中寺碑》说:玉律追天,故躔次之期不变;缇室候景,则发敛之气罔逾。是以忘言种觉,绝累于后心;寄像声形,启机于前教。兼真假之双烛,均空有而两忘。蕴三明而过十地,圆万行而包四等。道周百亿,化起大千,奖导群有,滋濡万类。是用发广大心,吐微妙理,将同商主,取喻医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固以濯之慈水,销以慧刀。永言六趣,用均一子。中寺者,晋太元五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所立也。斜出旗亭,事非湫隘;傍超壁水,望异狭斜。天监十五年,上座僧慈等,更楑日禘架,赫然霞立。信以填金可埒,引绳斯拟,写妙金楼,模丽琼阙。岧峣偃蹇,故三休而可至;窈窕周流,方中宿而斯尽。万楹百栱,合沓相持;绣棁王题,分光争映。烛龙夭矫,将举复宛;威凤铿锵,如鸣更戢。旁攀镂槛,斜登钿砌,煜爚金铺,玲珑绮欂。无风自响,不拂而净。〈目冗〉々肃肃,信息心之胜地;穆穆愔愔,固忘想之嘉所。铭曰:玄黄虽弭,权舆未测;生灭相轮,成坏不极;箧蛇争赴,藤鼠
所惊,徒悲马角,孰献鸡鸣,柰苑初筑,菴园重成,金台日丽,玉殿云平,梵众朝礼,天歌夜清,蜂疑画壁,雀避雕楹,福履斯大,皇基永祯。众生不尽,宝刹无倾。
又报德寺刹下铭曰:昔者明王大孝,感动神祇,助月致景星之祥,非烟流庆云之色,然而严敬之道,惟事尽於配天,明发之怀,诚不过於飨帝,岂如以梵宫之乐,资乎庙堂,净土之因,归於圆寝,虽复青云谯郡之境,碧泉舂陵之乡,上幼怀凝重,未曾游陟,年将志学,即事登庸,宣力淮浔,属有嘉梦,其梦也,毕陌弘敝,桥山屈盘,气象灵长,风烟腾溥,使队双表,其高百寻,左则青龙蟠蜿,右则白虎蹲踞,轩辕之驾,譬婉婉而多惭,吴王之坟,状耽耽而非拟,有人指其地云,此是国陵,自尔迄永定初,其间二十有馀年,至岁纪频移,崇茔乃作,观其山川形势,王相徵图,瞻拜高峦,宛如前梦,大矣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者欤,铭曰:壮矣金表,傍依壖垣,高连采霓,极睇翔鶤,梵妓宵唱,云花昼翻,三心断缚。六道除怨,赵梦天乐,秦游帝阍,王灵在上,巨胜奚论,福被群品,俱排大昏,皇家七百,於万维孙。
陈江总怀安寺刹下铭曰:四聪睿后,万行了因,运光玉镜,道茂金轮,爰构灵刹。地迹重闉,迎风云表,承露天津,飞甍〈山截〉〈山薛〉,累栋嶙峋,护持七众,警卫百神,筹销草木,劫尽沙尘,支提永固,福业恒新,变易东海,长久北辰。
锺铭曰:凫氏之匠,狃阳之铜,图栾铸鑮,刻兽镌虫,声飞雪里,韵切唇中,遥符玉律,远杂金风,朝惊鹫岭,夜动龙宫,冀凭慧业,冥感神功,百非洗荡,万善招通,长如五净,永证三空。
锺铭曰:篆间镕刻,栾上雕镌,声齐法鼓,响逸鸣楗,舟移巨壑,火坏初禅。
优填像铭曰:如花譬象,若火疑龙,毫光此遇,法相今逢,眸云齿雪,月貌金容,大仙下降,避席为恭。
北齐邢子才文襄王帝金象铭曰:妙形难象,至理希诠,形之所及,理亦在焉,悟兹空假,劳此盖缠,式图往秘,用结来缘,丹青并饰,金玉同镌,神仪内莹,宝相外宣,圆光照耀,映被无边,灵应盻响,感发大千,锺福旒纊,其永如天,归庆怙恃,寿等南山,凡厥亲类,宜其永年,归诚妙觉,标志上玄,讬铭斯在,旷劫方传。
献武皇帝寺铭曰:惟睿作圣,有纵自天,匡国庇民,再造区夏,功高伊吕,道迈桓文,虽住止域中,而神游方外,影响妙法,咫尺天人,晓夜自分,不劳鸡鹤之助,六时靡惑,非待壶箭之功,永寄将来,传之不朽,辞曰:用分行坐,以敦戒行,苦罪祈福,傲很成敬,万国咸亨,一人有庆,方传自久,是用成咏。
【墓志】梁简文帝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师墓志铭曰:峰颓朽壤,波逝江潭,山川若此,人何以堪,亦生亦灭,如壑如舟,千龄俱尽,万古谁留,惟兹大士,才敏学优,幼捐蹈火,早去吞钩,法雷能响,悬河必詶,辩才可匹,妙德难俦。
宋姬寺慧念法师墓志铭曰:电逝生危,舟沉道灭,石折亡儒,星开殒哲,是曰人龙,亦号僧象,慧气素昭,英贤夙上,善渡爱河,能褰欲网,如彼高山,法徒斯仰,如彼澄波,不测深广。
甘露鼓寺敬脱法师墓志铭曰:岌岌缘假,昏昏大梦,六尘远飞,四流长控,猗嗟大士,慧舟法栋,早擅人龙,夙摽威凤,善堂间构,灯王布席,辩河流水,辞峰积石,寂寥两树,悠漫三泉,神明何讬,暗石空传。
湘宫寺智蒨法师墓志铭曰:嗟尔名德,超然有晖,五尘夙离,三脩九依,戒珠靡缺,忍铠无违,智灯含影,慧驾驰騑,若韬山金,如苞海宝,德迈西河,声逾东道,伊昔倾盖,于彼朱方,不期而遇,襄水之阳,掩此方坟,悠哉泉下,郁郁翠微,辽辽平野,薪尽火灭,归真息假。
净居寺法昂墓志铭曰:筱簜含耸,兰荪表质,甘露已凝,智泉斯溢,顷辔中衢,息棹脩渚,隙陋白驹,藤缘黑鼠,同志酸伤,交朋哀楚。
梁邵陵王杨州僧正智寂法师墓志铭曰:缘城虚假,欲海漂深,三相难久,八风易侵,寔惟上德,为龙为光,凝情内莹,神采外扬,微言折角,精义解颐,有同商主,譬彼名医,妙法方永,慧水停滋,五通轸慕,四众增悲。
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曰:法师自说姓朱,名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齐故特进吴人张绪,兴皇寺僧释法义,并见法师於宋太始初,出入锺山,往来都邑,年可五六十岁,未知其异也,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负杖挟镜,或徵索酒肴,或数日不食,豫言未兆,悬识他心,一时之中,分身数处,天监十三年,即化於华林园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刚像,出置户外,语僧众云,菩萨当去,尔后旬日,无疾而殒,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殡葬资须,事丰供厚,望方坟而陨涕,瞻白帐而拊心,爰诏有司,式刊景行,辞曰:欲化毗城,金粟降灵,猗欤大士,权迹帝京,绪胄莫详,邑居罕见,譬彼涌出,犹如空现,哀兹景像,愍此风电,将导舟梁,假我方便,形烦心寂,外荒内辩,观往测来,睹微知显,动足墟立,发言风偃,业穷难诏,因谢弗援,慧云昼歇,慈灯夜昏。
【表】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曰:臣闻至理隆而德音阐,成功臻而颂声作,天上天下,妙觉之理独圆,三千大千,无缘之慈普被,慧舟匪隔,法力无根,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具以九围共溺,并识归涯,万国均梦,一日俱
清晨。
【启】齐王融在感谢竟陵王展示法制的启文中说:智慧的烛光在昏暗的道路上飞翔,法水洒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至于那些澄清心灵、洗涤烦恼的规矩,庄重情感、约束行为的制度,解脱束缚、超越界限的训诫,消除迷惑、净化心灵的宗旨,确实已经像霜一样威严,像风一样凌厉,相信可以超越五书,胜过百氏,超越老子和庄子,超越孔子和周公,可以说是窥视七泽而觉得它们狭小,登上泰山而觉得天下渺小。
法门颂启文中说:迦文启发了圣人,道义超越了百灵,常住的话语,道理高于万乘,神仪挺拔,不是望云就日所能追赶的,睿智独尊,岂是生明弱言所能企及的,鹿苑的金轮,广泛引导以济世,鹤林的双树,显明究竟以开导百姓,可惜祇园消失了,鹫岳的光辉也消失了,微妙的言辞已经遥远,大义如同缀连,自己不曾游历十地,拥抱九区,岂能引导觉水堵塞源头,拯救法云于落仞,明公看透四谛的空性,悟到三业的暂时存在,应务屈己,则仁兼旦奭,随方申道,则慧一净名,驱率土于福林,入苍黔于正术。
梁昭明太子在感谢敕令赐铜造善觉寺塔露盘的启文中说:干燥和潮湿都不改变,九布显现奇异,寒暑适宜,六律成用,何况神龙背负子嗣,光辉极其美妙,金鸟衔带,装饰慈高表,函谷耻其咏歌,临淄恶其祥应,阳燧含影,还避日轮,甘露入盘,足以称为天酒。
梁简文帝在敕令听从舍利入殿礼拜的启文中说:臣纬启,不生羽翼,无需神通,身体升入净土,高排阊阖,脚踏莲花,这无法比喻,行走在宝梯上,这无法比拟。
答同泰寺立刹启文中说:窃以为宝塔飞天,神龛地踊,岂只是古代,现在又见到了,赞美那些百灵,欣喜这十善,虽然紫烟早晨聚集,但这无法相比,朱光夜晚上升,现在才知道它的简陋。
东宫上掘得慈觉寺钟的启文中说:窃以为白亭旧室,绝显祯祥之气,阙里故堂,暂时听到钟石的声音,还保存在良史中,汗在篆素上,岂如杏梁遗饰,回成绀殿,椒墀昔处,仍构宝阶,启彝钟于殊里,记灵文于福地,虽然魏庙出玺,鲁祠现璧,固以推兹孝感,恶此祯契,将郭令鄙其开金,羊田陋其产玉,岂宜季武庭树,愧韩起之誉,蜀相宅基,惭孝安之碣,伏惟览启增思,抚瑞深悲,恸切视奁,哀逾封箧。
梁元帝在感谢敕令送齐王瑞像还的启文中说:臣听说非晦非明,法身凝寂,有感有见,渴仰赴几,伏惟陛下,以百姓为心,宜观种觉,十方皆见,普照王畿,将使教化行于南国,乃睠西顾,江水安流,大川利涉,鲜云叆叇,暂时掩盖晨离,甘雨霏微,还藏着宿雾,高明可仰,与天花而俱落,清梵腾空,杂埙篪以相韵,顶礼最胜,敬谒法王,瞻彼堵墙,不足为喻,立处针锋,弗云易拟,臣身持净戒,心抃法流,接足道周,膜拜路左,得未曾有,喜跃充遍。
梁邵陵王在答皇太子示大法颂的启文中说:兹锋郁壮,妙辩纵横,慧舍雨雪,智包三藏,故五时之说既陈,七处之礼斯聚,啗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真谛,心注八流,意含五忍,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开罗散翮,香鸟步花,驯游于云圃,瑞雀飞环,翔舞于风前,高门洞启,不因铜马之饰,宝殿霞开,宁假凤皇之瑞,虽复长卿壮辞,曾何足数,子云妙句,比此蔑如,梁沈约上钱随喜光宅寺启曰:伏惟中阳故里,舂陵旧居,夷漫涤荡,曾无遗筑,若使人教早流,法尊二代,开塔白水,树刹枌榆,可以传美垂迹,迄今不朽。
送育王像并上钱烛等启文中说:窃以为无名无色,理绝应感,不身即身,犹观原力,惟原灯明道成,长为八喜之侣,菩提无上,永厕千子之踪。
临终劝加笃信启文中说:抱疾弥留,迄今未化,形神欲离,穷楚尽毒,据刀坐剑,比此为轻,仰惟深入法门,厉兹苦节,内矜外恕,寔本天怀,伏原复留圣心,重加推广,微臣临涂,无复遗恨,虽惭也善,庶等哀鸣。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文中说:窃以为六诗雨散,百氏云兴,或事止襃刺,或义单小辩,莫不雕风烟之气状,流日月之英华,明公该玄体妙,凝神宙表,荫法云于六合,扬慧日于九天,因果悟其初心,菩提证其后业,陟无生之远岸,汎正水之安流,爰建三远十号之尊,崇四辩八声之妙,极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
【序】梁武帝小,[高僧传八作宝。]亮法师涅槃疏序文中说:非言无以寄,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原以讬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累价,泾渭分流,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
梁元帝法宝联璧序文中说:窃以为观乎天文,日月所以贞丽,观乎人文,藻火所以昭发,况复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金牒解空,生文章之外,虽境智宜焉,言语斯绝,诗歌作焉,可略谈矣,粤乃书称汤语,篇陈梦说,昔则王畿居毫,今则帝业惟扬,功施天下,我之自出。
梁沈约内典序文中说:尚矣哉,群生之始也,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自并识同饹,随缘受业,人天异轨,翾动殊贯,苦乐翻回,愚智相袭,莫不火宅轮鹜,人寿飚迁,以寸阴之短晷,驰永劫之延路,情灵起伏,万绪千名,能仁权迹四门,既非悟道之始,假灭双树,宁有薪尽之实,而天人瞻慕,仿佛兴情,范金琢玉,图容写状,灵姿炫日,宝刹凌云,或设鬼神之功,或资体脑之力,制非人匠,宝以合成,莫不龙章八彩,琼华九包,坟典丘素,域中之史策,本起下生,方外之纪传,统而为言,未始或异也,而经记繁广,条流舛散,一事始末,衰[○疑当作袠。]异卷分,或辞义离断,或文字片出,甫涉后条,已昧前览,寻源讨流,未知攸適,虽精理莹心,止乎句偈,而触物未悟,学致迷惑,是故曲辩情灵,栖心妙典,伏膺空有之说,博综兼忘之书,该括群流,集成兹典
事情按照惯例来区分,意义随着道理而结合,讨论功绩要广泛,这是值得推崇的。
【书】梁简文帝给广信侯的信中说:我恭敬地接受了净名法席,亲自聆听了金口之言,言辞珍贵如鹿苑,道理契合如鹫山,微妙的密藏,在这里已经非常丰富,庄严的道场,从此更加显扬,不仅仅是心灯在夜晚被执持,也是意念在早晨飞扬,每次回忆起华林的盛会,我也曾有幸参与其中,整日整夜,沐浴在妙言之中,直到席散日暮,退到旁边休息,携手登高,同时展开谈笑,仰望九层高楼,俯视百尺深池,金池中月亮波动,玉树中含着风,在这个时候,足以称为法乐。
回答湘东王和受试诗的信中说:当时有人效仿谢康乐和裴鸿胪的文章,也颇有些困惑,谢康乐的文章巧妙不可攀比,裴鸿胪的文章质朴不宜模仿,玉晖金铣,反而被拙劣的眼光所嘲笑,巴人的下里巴人,更符合郢中的听觉,阳春白雪高而不和,妙声绝而不寻,竟然不仔细探讨细微之处,比较文采和实质,有巧妙和拙劣的区别,最终惭愧于丑陋和美丽,所以握有美玉的人,进入郑国就知道退却,穿着章甫翠履的人,望着闽乡而叹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七-内典下-注解
温子昇:北魏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文采和学识著称,著有《寒陵山寺碑》等。
寒陵山寺碑:北魏时期温子昇所撰写的碑文,记录了寒陵山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晋文尊周:指晋文公尊崇周礼,恢复周朝的礼制。
齐桓霸世:指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威震诸侯。
践土:指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恢复周礼。
邵陵:齐桓公在邵陵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尔朱氏:北魏末年的权臣家族,曾掌握朝政,后被推翻。
渤海王:指北魏末年的权臣高欢,被封为渤海王,掌握朝政。
永安之季:指北魏末年永安年间,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发。
九婴:传说中的九个太阳,象征灾难。
十日并出:传说中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象征灾难。
铜马竞驰:比喻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金虎乱噬:比喻战乱中的残暴行为。
头会箕敛:比喻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杼柚其空:比喻百姓生活困苦,家徒四壁。
印山寺碑:北魏时期的碑文,记录了印山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大觉寺碑:北魏时期的碑文,记录了大觉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定国寺碑:北魏时期的碑文,记录了定国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梁王僧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中寺碑》等。
中寺碑:南朝梁时期王僧孺所撰写的碑文,记录了中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无息:指没有呼吸,比喻极度的寂静或深沉的禅定状态。
情尘:佛教用语,指世俗的情感和欲望,如同尘埃一般污染心灵。
心火:比喻内心的烦恼和欲望,如同火焰一般炽热。
三明:佛教术语,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是佛教修行者达到的三种智慧。
五力:佛教术语,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修行者达到解脱的五种力量。
湛寂:形容极度的宁静和深远,如同深水一般清澈而寂静。
示现:佛教用语,指佛或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而显现的形象或事迹。
踟蹰:形容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禅渚:指禅修的地方,渚是水边的小洲,比喻禅修的清净之地。
蒸哉:表示赞叹,类似于“伟大啊”。
宝钵:佛教用具,指僧人用来乞食的钵,象征清净和简朴的生活。
檀床:指用檀木制作的床,象征高贵和庄严。
萧宫:指寺庙中的建筑,萧指寺庙的清净,宫指建筑的宏伟。
梵宇:指佛教寺庙,梵指清净,宇指建筑。
瑞采:指吉祥的光彩或祥瑞的征兆。
泥香:指泥土的芬芳,象征自然和朴素。
清锵: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道逾厥极:指修行达到极高的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极限。
天长:比喻永恒不变,如同天地一般长久。
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敏捷和长寿。
杠鼎:古代的一种重要礼仪用具,象征着权力和尊严。
北海之餐鹦鹉:北海指北方的大海,鹦鹉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远方的珍稀之物。
西王之使传信:西王可能指西方的君主或神灵,传信使者则是指传递消息的人。
鱼鸟一观: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欣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金床之雁:金床可能指豪华的床榻,雁则象征着远行和迁徙。
衡阳之侣:衡阳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侣指伴侣或同伴。
雪山之鹿:雪山指高山的雪域,鹿象征着纯洁和神圣。
食苹之宴:苹指苹果,宴则是指宴会,这里可能指一种豪华的宴会。
炎皇:指中国古代的炎帝,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稷正脩官:稷是古代的五谷之一,正脩官可能指负责农业的官员。
大般涅槃:佛教术语,指佛陀的最终解脱和涅槃。
无为般若:佛教术语,指超越世俗智慧的境界。
菩萨应化:佛教术语,指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显现的各种形态。
揣食:佛教术语,指通过修行获得的食物。
乳糜:佛教术语,指佛陀在成道前所食用的乳糜。
香饭:佛教术语,指供奉给佛陀的香饭。
三心未灭:佛教术语,指贪、嗔、痴三毒未除。
七反馀生:佛教术语,指七次转世的生命。
天宫:佛教术语,指天界的神圣宫殿。
龙海:佛教术语,指龙族的居所。
仙禾:指神话中的仙草或仙谷。
灵粟:指神话中的灵性谷物。
智慧火:佛教术语,指智慧的光芒。
烦恼薪:佛教术语,指烦恼的根源。
甘露:指佛教中的甘露。
安居自恣:佛教术语,指修行者在安居期间的自由修行。
硕学高年:指学识渊博、年高德劭的人。
王城:指古代的都城。
贫里:指贫困的乡村。
迦留乞饼:佛教故事中的人物,曾向佛陀乞求食物。
须提请饭:佛教故事中的人物,曾向佛陀请求食物。
众业:佛教术语,指众生的业力。
坊厨:指寺庙中的厨房。
自然之食:指通过修行获得的自然食物。
四辈:佛教术语,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高廪:指高大的粮仓。
铁市铜街:指繁华的市场和街道。
青楼紫陌:指繁华的街市和道路。
辛家黑白之里:指贫富悬殊的社区。
甲第王侯之门:指贵族和权贵的府邸。
供施相高:指供养和施舍的行为。
资储转众:指积累财富并施舍给众人。
善巧方便:佛教术语,指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使用的巧妙方法。
沤和舍罗:佛教术语,指菩萨的智慧和慈悲。
桑林不雨:指干旱的桑树林。
瓠水扬波:指瓠瓜在水中漂浮。
五盐:指五种不同的盐。
七菜:指七种不同的蔬菜。
饼类天厨:指天上的美食。
果同香树:指神话中的香树果实。
羹鼎:指古代的烹饪器具。
糜镬:指古代的烹饪器具。
昆吾:指古代的神山。
鹫岭:指佛教中的灵鹫山。
旸谷: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龙池:指神话中的龙族居所。
调御:佛教术语,指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满月为面:指佛陀的面容如满月般圆满。
青莲在眸:指佛陀的眼睛如青莲般清澈。
玉莲水开:指神话中的玉莲在水中绽放。
银花树落:指神话中的银花树落下花瓣。
惟圣降神:指圣人的降临。
拯彼沉漠:指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人。
灼灼金容:指佛陀的金色面容。
巍巍满月:指佛陀的面容如满月般圆满。
永被人天:指佛陀的教法永远流传。
常留花窟:指佛陀的教法永远留在世间。
影生千叶:指佛陀的影子如千叶般繁茂。
花成四柱:指佛陀的教法如四柱般稳固。
塔象单留:指佛陀的塔像独自留存。
龛童双舞:指佛陀的龛像前有双童舞蹈。
慧雨自垂:指佛陀的智慧如雨般普降。
仁风永扇:指佛陀的慈悲如风般永不停息。
照曜白毫:指佛陀的白毫光芒照耀。
半容月面:指佛陀的面容如半月的美丽。
恶因有灭:指恶因终将消灭。
善灯无变:指善的灯火永不熄灭。
心珠可莹:指心灵如明珠般清澈。
智流方普:指智慧如流水般普及。
永变身田:指永远修行成佛。
长无沙卤:指永远没有烦恼和痛苦。
帝为知仰:指帝王对佛陀的敬仰。
皆规面象:指所有人都遵循佛陀的教法。
敬模螺发:指敬仰佛陀的螺发。
式图轮掌:指遵循佛陀的教法。
信根有五:佛教术语,指五种信根。
觉枝云七:佛教术语,指七种觉支。
仰福灵祇:指祈求神灵的保佑。
上生兜率:佛教术语,指往生兜率天。
七盘员鼓:指古代的乐器和舞蹈。
百味椒浆:指各种美味的饮料。
盛唐之歌:指盛唐时期的音乐。
东皇之曲:指东方的神圣音乐。
微风送棹:指微风推动船只。
淑景浮波:指美丽的景色在水面上浮现。
云舒盖而未移:指云彩舒展但未移动。
浪开华而不喷:指波浪展开但不喷涌。
阿阁峞{山羅}:指高耸的楼阁。
洞房窈窕:指深邃的房间。
灵光之金扇:指神圣的金色扇子。
景福之银铺:指神圣的银色铺盖。
垂琬琰之文珰:指悬挂的玉器和文饰。
饰琅玕之仙宝:指装饰的仙宝。
神童戾止:指神童的到来。
亟连翩於威凤:指神童如凤凰般飞翔。
萨埵来游:指菩萨的到来。
屡徘徊於绀马:指菩萨如绀马般徘徊。
有识之所虔仰:指有智慧的人对佛陀的敬仰。
无著之所招提:指无著菩萨的招提。
观慧楼而下拜:指在慧楼下拜。
望天街而兴善:指望着天街而兴起善念。
尘沙无始:指尘世的烦恼无始无终。
造色无先:指造物的色彩无始无终。
飞蛾不息:指飞蛾不停地扑火。
萦蚕自缠:指蚕自缠丝。
箧蛇未断:指箧中的蛇未断。
藤鼠方缘:指藤上的老鼠在攀缘。
苦流长汎:指苦海无边。
爱火恒燃:指爱欲之火永不熄灭。
髻珠孰晓:指髻中的明珠谁能知晓。
怀宝讵宣:指怀中的宝物谁能宣扬。
挺兹灵觉:指挺立灵觉。
时惟天仙:指此时只有天仙。
真籍表圣:指真籍表明圣人的身份。
化乳称权:指化乳称为权。
宝刹千道:指宝刹有千道光芒。
高翻四悬:指高悬四方的光芒。
凤楼含日:指凤楼含着太阳。
龙台吐烟:指龙台吐出烟雾。
紫山翠羽:指紫山上的翠羽。
红水青莲:指红水中的青莲。
雪宫月殿:指雪宫和月殿。
晨晖夜圆:指晨晖和夜圆。
宵长梵响:指夜晚的梵音。
风远锺传:指远处的钟声传来。
仙衣有拂:指仙衣有拂尘。
灵刹无迁:指灵刹永不迁移。
圣心留爱闲素:指圣人的心留爱闲素。
迁负南郭:指迁负南郭。
义等去酆:指义等去酆。
事均从镐:指事均从镐。
克济横流:指克济横流。
膺斯宝运:指膺斯宝运。
命帝阍以广辟:指命帝阍以广辟。
即太微而为宇:指即太微而为宇。
既等汉高:指既等汉高。
留连於丰沛:指留连於丰沛。
亦同光武:指亦同光武。
眷恋於南阳:指眷恋於南阳。
永留圣迹:指永留圣迹。
垂之不朽:指垂之不朽。
启阊阖:指启阊阖。
造舟淮涘:指造舟淮涘。
接神飚而动骖:指接神飚而动骖。
越浮梁而径度:指越浮梁而径度。
芝盖容与:指芝盖容与。
翠华葳蕤:指翠华葳蕤。
下辇停跸:指下辇停跸。
躬展诚敬:指躬展诚敬。
八纮悠阔:指八纮悠阔。
九有荒茫:指九有荒茫。
灵圣底止:指灵圣底止。
咸表厥祥:指咸表厥祥。
寿丘叆叆:指寿丘叆叆。
电绕枢光:指电绕枢光。
周原膴膴:指周原膴膴。
五纬入房:指五纬入房。
自兹遐敻:指自兹遐敻。
名在处亡:指名在处亡。
安知若水:指安知若水。
莫辨穷桑:指莫辨穷桑。
自天攸纵:指自天攸纵。
於惟我皇:指於惟我皇。
即基昔兆:指即基昔兆。
为世舟航:指为世舟航。
重檐累构:指重檐累构。
迥刹高骧:指迥刹高骧。
土为净国:指土为净国。
地即金刚:指地即金刚。
素毫月举:指素毫月举。
腾光於梵室:指腾光於梵室。
妙趾神行:指妙趾神行。
布武於椒殿:指布武於椒殿。
香薪已燎:指香薪已燎。
花叠尽然:指花叠尽然。
频果绝其软言:指频果绝其软言。
绵毫收其广照:指绵毫收其广照。
绀钵遗采:指绀钵遗采。
讬慕所依:指讬慕所依。
红爪馀晖:指红爪馀晖。
申悲是寄:指申悲是寄。
因使金表争构:指因使金表争构。
玉刹竞脩:指玉刹竞脩。
岂止天界饰其四园:指岂止天界饰其四园。
龙宫陈其七宝:指龙宫陈其七宝。
树似菴林:指树似菴林。
峰疑鹫色:指峰疑鹫色。
孕吐仙雾:指孕吐仙雾。
涌濑灵泉:指涌濑灵泉。
燕室缘云:指燕室缘云。
精庐切制:指精庐切制。
汉兼秘殿:指汉兼秘殿。
宋美御房:指宋美御房。
羲和假道於罘罳:指羲和假道於罘罳。
翔鸾回翼於飞栋:指翔鸾回翼於飞栋。
建章厌胜:指建章厌胜。
未及雕砻:指未及雕砻。
甘泉避暑:指甘泉避暑。
岂穷轮奂:指岂穷轮奂。
槛缀玫瑰:指槛缀玫瑰。
阶填粟玉:指阶填粟玉。
络以如意:指络以如意。
饰用沉檀:指饰用沉檀。
火齐胜明:指火齐胜明。
烛银飏采:指烛银飏采。
释梵夺其身光:指释梵夺其身光。
日车贬其轮照:指日车贬其轮照。
盘称邺境:指盘称邺境。
楼美湆川:指楼美湆川。
双龙虚绕:指双龙虚绕。
九凤徒悬:指九凤徒悬。
岂如神刹:指岂如神刹。
耿介凌烟:指耿介凌烟。
珠含魄月:指珠含魄月。
幡垂净天:指幡垂净天。
宝铎夜响:指宝铎夜响。
银地朝鲜:指银地朝鲜。
檐栖迥雾:指檐栖迥雾。
砌卷香莲:指砌卷香莲。
翻蠡下梵:指翻蠡下梵。
坠鹤归仙:指坠鹤归仙。
恒沙扰扰:指恒沙扰扰。
世界绵绵:指世界绵绵。
践兹胜影:指践兹胜影。
祛彼盖缠:指祛彼盖缠。
戒香芬馥:指戒香芬馥。
气胜怀兰:指气胜怀兰。
智剑陆离:指智剑陆离。
威逾交轧:指威逾交轧。
敞慧日於重云:指敞慧日於重云。
凌法流於巨海:指凌法流於巨海。
严此三驾:指严此三驾。
用拔畏涂:指用拔畏涂。
漾彼六舟:指漾彼六舟。
拯诸沦溺:指拯诸沦溺。
一人入道:指一人入道。
波旬之宫已震:指波旬之宫已震。
十地弘心:指十地弘心。
毒龙之灾竞起:指毒龙之灾竞起。
重栾布护:指重栾布护。
积栱崚嶒:指积栱崚嶒。
神仙岳岳:指神仙岳岳。
俯雕槛於霞外:指俯雕槛於霞外。
宝铎锵锵:指宝铎锵锵。
韵钓天於云表:指韵钓天於云表。
雷雨杳冥而未半:指雷雨杳冥而未半。
扶桑光朏而先明:指扶桑光朏而先明。
迨亭峻极:指迨亭峻极。
特立千刃:指特立千刃。
灼烁峥嵘:指灼烁峥嵘。
光镜八表:指光镜八表。
若日殿之烛大空:指若日殿之烛大空。
似星宫之构辰极:指似星宫之构辰极。
层台複陆:指层台複陆。
广殿穹崇:指广殿穹崇。
涂金钿玉:指涂金钿玉。
映日疏风:指映日疏风。
皇帝升乾行於九五:指皇帝升乾行於九五。
辟世界於三千:指辟世界於三千。
神人开锦石之山:指神人开锦石之山。
小国献栴檀之柱:指小国献栴檀之柱。
将作:指负责建筑的官员。
梵宫:指佛教寺庙。
複殿重轩:指複殿重轩。
凌霄负汉:指凌霄负汉。
慈训宫朝文母:指慈训宫朝文母。
协道方祇:指协道方祇。
锺爱东平:指锺爱东平。
更逾燕后:指更逾燕后。
外家问讯:指外家问讯。
遥疑缘构:指遥疑缘构。
御者衣服:指御者衣服。
曾无采绣:指曾无采绣。
咸倾宝饰:指咸倾宝饰。
用构支提:指用构支提。
僧若檀林:指僧若檀林。
寺同祗苑:指寺同祗苑。
宝盖王子:指宝盖王子。
金轮讬生:指金轮讬生。
皇家茂戚:指皇家茂戚。
抑有齐名:指抑有齐名。
业水馀润:指业水馀润。
灾风:指灾风。
马角: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吉祥。
鸡鸣:古代报时的象征,也指黎明时分。
柰苑:佛教用语,指佛寺。
菴园:佛教用语,指僧侣居住的地方。
金台: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玉殿:指佛教中的天宫。
梵众:指佛教中的僧众。
天歌:指佛教中的天籁之音。
蜂疑画壁:形容佛教壁画精美,连蜜蜂都误以为是真花。
雀避雕楹:形容佛教建筑精美,连麻雀都避开不敢停留。
福履:指佛教中的福报。
皇基:指国家的根基。
宝刹:指佛教寺庙。
明王:指佛教中的护法神。
神祇:指神灵。
景星: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星。
庆云: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云。
配天:指与天相配,形容德行高尚。
明发:指黎明时分,象征光明。
飨帝:指祭祀天帝。
庙堂:指朝廷。
净土: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圆寝:指佛教中的涅槃。
青云:指高远的志向。
碧泉:指清澈的泉水,象征纯净。
凝重:指庄重严肃。
登庸:指被朝廷任用。
淮浔:指淮河和浔阳江,泛指江南地区。
嘉梦:指吉祥的梦境。
毕陌:指广阔的田野。
桥山:指黄帝陵所在地。
灵长:指神灵的庇佑。
风烟:指风景。
双表:指古代陵墓前的两座石碑。
青龙:古代四象之一,象征东方。
白虎:古代四象之一,象征西方。
轩辕:指黄帝。
吴王:指吴国的君主。
国陵:指国家的陵墓。
永定:指梁武帝的年号。
崇茔:指高大的陵墓。
王相:指帝王的气象。
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神明:指佛教中的神灵。
金表:指佛教中的金身佛像。
壖垣:指佛教寺庙的围墙。
采霓:指彩虹。
翔鶤:指飞翔的凤凰。
梵妓:指佛教中的天女。
云花:指佛教中的天花。
三心:指佛教中的贪、嗔、痴三毒。
六道:指佛教中的六道轮回。
赵梦:指赵国的梦境。
秦游:指秦国的游历。
帝阍:指天帝的门户。
王灵:指帝王的灵魂。
巨胜:指佛教中的大胜利。
大昏:指佛教中的无明。
皇家:指皇室。
维孙:指后代子孙。
四聪:指耳聪目明。
睿后:指明智的君主。
万行:指佛教中的各种修行。
了因:指佛教中的因果。
玉镜:指佛教中的智慧。
金轮:指佛教中的法轮。
灵刹:指佛教寺庙。
重闉:指佛教寺庙的大门。
风云:指佛教中的风云变幻。
天津:指佛教中的天河。
飞甍:指佛教寺庙的屋顶。
累栋:指佛教寺庙的建筑。
嶙峋:形容山势险峻。
七众:指佛教中的七类众生。
百神:指各种神灵。
筹销:指佛教中的消灾解难。
劫尽:指佛教中的劫难结束。
沙尘:指佛教中的尘世。
支提:指佛教中的佛塔。
福业:指佛教中的福报。
变易:指佛教中的无常。
东海:指佛教中的东海龙王。
北辰:指北极星。
凫氏:指古代铸钟的工匠。
狃阳:指古代铸钟的铜。
图栾:指古代铸钟的图案。
铸鑮:指古代铸钟的工艺。
刻兽:指古代铸钟上的兽形图案。
镌虫:指古代铸钟上的虫形图案。
声飞:指钟声传播。
韵切:指钟声悠扬。
玉律:指佛教中的戒律。
金风:指秋风。
龙宫:指佛教中的龙王宫殿。
慧业:指佛教中的智慧。
冥感:指佛教中的感应。
神功:指佛教中的神力。
百非:指佛教中的各种错误。
万善:指佛教中的各种善行。
五净:指佛教中的五种清净。
三空:指佛教中的三种空性。
篆间:指古代铸钟上的篆书。
镕刻:指古代铸钟的工艺。
栾上:指古代铸钟的顶部。
雕镌:指古代铸钟的雕刻。
法鼓:指佛教中的法鼓。
鸣楗:指佛教中的鸣钟。
舟移:指佛教中的渡船。
巨壑:指佛教中的深渊。
火坏:指佛教中的火灾。
初禅:指佛教中的初禅境界。
优填:指佛教中的优填王。
如花:形容佛教中的佛像美丽如花。
若火:形容佛教中的佛像光辉如火。
毫光:指佛教中的佛光。
法相:指佛教中的佛像。
眸云:形容佛教中的佛像眼睛如云。
齿雪:形容佛教中的佛像牙齿如雪。
月貌:形容佛教中的佛像容貌如月。
金容:形容佛教中的佛像面容如金。
大仙:指佛教中的大菩萨。
避席:指佛教中的恭敬行礼。
妙形:指佛教中的佛像形态美妙。
至理:指佛教中的至理。
希诠:指佛教中的难以解释的真理。
空假:指佛教中的空性和假有。
盖缠:指佛教中的烦恼。
往秘:指佛教中的过去秘密。
来缘:指佛教中的未来因缘。
丹青:指佛教中的绘画。
金玉:指佛教中的金玉佛像。
神仪:指佛教中的佛像仪态。
宝相:指佛教中的佛像。
圆光:指佛教中的佛光。
映被:指佛教中的佛光普照。
灵应:指佛教中的感应。
盻响:指佛教中的感应。
感发:指佛教中的感应。
大千:指佛教中的大千。
锺福:指佛教中的福报。
旒纊:指佛教中的佛光。
归庆:指佛教中的归依。
怙恃:指佛教中的依靠。
寿等:指佛教中的长寿。
南山:指佛教中的南山。
亲类:指佛教中的亲属。
永年:指佛教中的长寿。
归诚:指佛教中的归依。
妙觉:指佛教中的妙觉。
上玄:指佛教中的上天。
讬铭:指佛教中的铭文。
旷劫:指佛教中的长时间。
方传:指佛教中的传播。
惟睿:指佛教中的智慧。
作圣:指佛教中的成佛。
有纵:指佛教中的自由。
自天:指佛教中的天命。
匡国:指佛教中的护国。
庇民:指佛教中的护民。
再造:指佛教中的重生。
区夏:指佛教中的中国。
功高:指佛教中的功德高深。
伊吕:指伊尹和吕尚,古代贤臣。
道迈:指佛教中的道行高深。
桓文:指齐桓公和晋文公,古代贤君。
住止:指佛教中的居住。
域中:指佛教中的世界。
神游:指佛教中的精神游历。
方外:指佛教中的超脱世俗。
影响:指佛教中的感应。
妙法:指佛教中的妙法。
咫尺:指佛教中的近在咫尺。
天人:指佛教中的天人和人类。
晓夜:指佛教中的昼夜。
自分:指佛教中的自然分别。
鸡鹤:指佛教中的鸡和鹤,象征报时。
六时:指佛教中的六个时辰。
靡惑:指佛教中的不迷惑。
壶箭:指佛教中的计时工具。
永寄:指佛教中的永久寄托。
将来:指佛教中的未来。
传之:指佛教中的传播。
不朽:指佛教中的永恒。
辞曰:指佛教中的辞曰。
分行:指佛教中的分别行为。
坐:指佛教中的坐禅。
敦戒:指佛教中的严格戒律。
苦罪:指佛教中的苦行和罪业。
祈福:指佛教中的祈求福报。
傲很:指佛教中的傲慢和固执。
成敬:指佛教中的恭敬。
万国:指佛教中的万国。
咸亨:指佛教中的普遍亨通。
一人:指佛教中的个人。
有庆:指佛教中的有福报。
自久:指佛教中的长久。
成咏:指佛教中的歌颂。
墓志:指佛教中的墓志铭。
梁简文帝:南朝梁的皇帝,以文学和佛教信仰闻名。
同泰寺:指佛教寺庙。
功德:指佛教中的功德。
正智:指佛教中的正确智慧。
寂师:指佛教中的寂静禅师。
峰颓:指山峰倒塌。
朽壤:指腐朽的土壤。
波逝:指波浪消逝。
江潭:指江河和深潭。
山川:指山川河流。
若此:指如此。
人何以堪:指人如何承受。
亦生亦灭:指佛教中的生灭。
如壑:指佛教中的深渊。
如舟:指佛教中的渡船。
千龄:指佛教中的千年。
俱尽:指佛教中的全部消逝。
万古:指佛教中的万年。
谁留:指佛教中的谁留下。
惟兹:指佛教中的只有这个。
大士:指佛教中的大菩萨。
才敏:指佛教中的才智敏捷。
学优:指佛教中的学问优秀。
幼捐:指佛教中的幼年舍弃。
蹈火:指佛教中的投身火海。
早去:指佛教中的早逝。
吞钩:指佛教中的吞食鱼钩。
法雷:指佛教中的法音如雷。
能响:指佛教中的能够传播。
悬河:指佛教中的悬河之辩。
必詶:指佛教中的必定回应。
辩才:指佛教中的辩才无碍。
可匹:指佛教中的可以匹敌。
妙德:指佛教中的美妙德行。
难俦:指佛教中的难以匹敌。
宋姬寺:指佛教寺庙。
慧念:指佛教中的智慧念诵。
法师:指佛教中的法师。
电逝:指佛教中的电光石火。
生危:指佛教中的生命危险。
舟沉:指佛教中的船沉。
道灭:指佛教中的道法消逝。
石折:指佛教中的石头折断。
亡儒:指佛教中的儒者死亡。
星开:指佛教中的星星出现。
殒哲:指佛教中的哲人陨落。
人龙:指佛教中的人中之龙。
僧象:指佛教中的僧侣形象。
慧气:指佛教中的智慧气息。
素昭:指佛教中的素来昭示。
英贤:指佛教中的英明贤能。
夙上:指佛教中的早早上进。
善渡:指佛教中的善于渡人。
爱河:指佛教中的爱欲之河。
能褰:指佛教中的能够摆脱。
欲网:指佛教中的欲望之网。
高山:指佛教中的高山。
法徒:指佛教中的法门弟子。
斯仰:指佛教中的如此仰慕。
澄波:指佛教中的清澈波浪。
不测:指佛教中的不可测量。
深广:指佛教中的深广无边。
甘露鼓寺:指佛教寺庙。
敬脱:指佛教中的恭敬解脱。
岌岌:指佛教中的危险。
缘假:指佛教中的因缘假有。
昏昏:指佛教中的昏暗。
大梦:指佛教中的大梦一场。
六尘:指佛教中的六种尘世。
远飞:指佛教中的远离尘世。
四流:指佛教中的四种流变。
长控:指佛教中的长久控制。
猗嗟:指佛教中的感叹。
慧舟:指佛教中的慧舟。
法栋:指佛教中的法门栋梁。
早擅:指佛教中的早擅长。
夙摽:指佛教中的早标榜。
威凤:指佛教中的威仪凤凰。
善堂:指佛教中的善堂。
间构:指佛教中的间或构建。
灯王:指佛教中的灯王菩萨。
布席:指佛教中的布施席子。
辩河:指佛教中的辩才如河。
流水:指佛教中的流水。
辞峰:指佛教中的辞藻高峰。
积石:指佛教中的积石如山。
寂寥:指佛教中的寂静寥落。
两树:指佛教中的两棵树。
悠漫:指佛教中的悠远漫长。
三泉:指佛教中的三泉。
何讬:指佛教中的何所寄托。
暗石:指佛教中的暗石。
空传:指佛教中的空传。
湘宫寺:指佛教寺庙。
智蒨:指佛教中的智慧蒨草。
嗟尔:指佛教中的感叹。
名德:指佛教中的名望德行。
超然:指佛教中的超脱世俗。
有晖:指佛教中的有光辉。
五尘:指佛教中的五种尘世。
夙离:指佛教中的早离。
三脩:指佛教中的三种修行。
九依:指佛教中的九种依靠。
戒珠:指佛教中的戒律如珠。
靡缺:指佛教中的没有缺失。
忍铠:指佛教中的忍耐如铠甲。
无违:指佛教中的没有违背。
智灯:指佛教中的智慧之灯。
含影:指佛教中的含有影子。
慧驾:指佛教中的智慧之驾。
驰騑:指佛教中的驰骋。
若韬:指佛教中的如韬光养晦。
山金:指佛教中的山中之金。
如苞:指佛教中的如花苞。
海宝:指佛教中的海中宝物。
德迈:指佛教中的德行超越。
西河:指佛教中的西河。
声逾:指佛教中的声音超越。
东道:指佛教中的东方道路。
伊昔:指佛教中的往昔。
倾盖:指佛教中的倾盖之交。
于彼:指佛教中的在那里。
朱方:指佛教中的朱方。
不期:指佛教中的不期而遇。
而遇:指佛教中的相遇。
襄水:指佛教中的襄水。
之阳:指佛教中的阳面。
掩此:指佛教中的掩埋这个。
方坟:指佛教中的方形坟墓。
悠哉:指佛教中的悠远。
泉下:指佛教中的黄泉之下。
郁郁:指佛教中的郁郁葱葱。
翠微:指佛教中的翠微山。
辽辽:指佛教中的辽阔。
平野:指佛教中的平原。
薪尽:指佛教中的薪柴烧尽。
火灭:指佛教中的火焰熄灭。
归真:指佛教中的归依真理。
息假:指佛教中的停止假有。
净居寺:指佛教寺庙。
法昂:指佛教中的法门昂然。
筱簜:指佛教中的筱簜草。
含耸:指佛教中的含苞待放。
兰荪:指佛教中的兰荪草。
表质:指佛教中的表现本质。
已凝:指佛教中的已经凝结。
智泉:指佛教中的智慧之泉。
斯溢:指佛教中的如此溢出。
顷辔:指佛教中的顷刻驾驭。
中衢:指佛教中的中央大道。
息棹:指佛教中的停止划船。
脩渚:指佛教中的修长河岸。
隙陋:指佛教中的缝隙狭小。
白驹:指佛教中的白马。
藤缘:指佛教中的藤蔓攀缘。
黑鼠:指佛教中的黑鼠。
同志:指佛教中的志同道合。
酸伤:指佛教中的酸楚悲伤。
交朋:指佛教中的朋友。
哀楚:指佛教中的哀伤楚痛。
梁邵陵王:南朝梁的宗室王,以文学和佛教信仰闻名。
杨州:指佛教中的扬州。
僧正:指佛教中的僧正。
智寂:指佛教中的智慧寂静。
缘城:指佛教中的因缘之城。
虚假:指佛教中的虚假。
欲海:指佛教中的欲望之海。
漂深:指佛教中的漂流深陷。
三相:指佛教中的三相。
难久:指佛教中的难以长久。
八风:指佛教中的八风。
易侵:指佛教中的容易侵入。
寔惟:指佛教中的实在是。
上德:指佛教中的上等德行。
为龙:指佛教中的成为龙。
为光:指佛教中的成为光明。
凝情:指佛教中的凝聚情感。
内莹:指佛教中的内心晶莹。
神采:指佛教中的神采。
外扬:指佛教中的外表宣扬。
微言:指佛教中的微妙言辞。
折角:指佛教中的折服角力。
精义:指佛教中的精妙义理。
解颐:指佛教中的解颐而笑。
有同:指佛教中的有相同。
商主:指佛教中的商主。
譬彼:指佛教中的譬彼。
名医:指佛教中的名医。
方永:指佛教中的方永。
慧水:指佛教中的智慧之水。
停滋:指佛教中的停止滋养。
五通:指佛教中的五通。
轸慕:指佛教中的深切怀念。
四众:指佛教中的四众。
增悲:指佛教中的增加悲伤。
梁陆倕:指梁朝的陆倕。
志法师:指佛教中的志法师。
自说:指佛教中的自己说。
姓朱:指佛教中的姓朱。
名保志:指佛教中的名保志。
生缘:指佛教中的生缘。
桑梓:指佛教中的故乡。
莫能:指佛教中的不能。
知之:指佛教中的知道。
齐故:指佛教中的齐国故人。
特进:指佛教中的特进。
吴人:指佛教中的吴国人。
张绪:指佛教中的张绪。
兴皇寺:指佛教寺庙。
僧释:指佛教中的僧侣。
法义:指佛教中的法义。
并见:指佛教中的同时见到。
宋太始:指佛教中的宋太始年间。
出入:指佛教中的出入。
锺山:指佛教中的锺山。
往来:指佛教中的往来。
都邑:指佛教中的都城。
年可:指佛教中的年龄大约。
五六十岁:指佛教中的五六十岁。
未知:指佛教中的不知道。
其异:指佛教中的其奇异。
齐宋:指佛教中的齐国和宋国。
之交:指佛教中的之交。
稍显:指佛教中的稍微显现。
灵迹:指佛教中的灵异迹象。
被发:指佛教中的披发。
徒跣:指佛教中的赤脚。
负杖:指佛教中的背负拐杖。
挟镜:指佛教中的挟带镜子。
或徵:指佛教中的或者征召。
索酒:指佛教中的索要酒。
肴:指佛教中的菜肴。
或数日:指佛教中的或者数日。
不食:指佛教中的不吃饭。
豫言:指佛教中的预言。
未兆:指佛教中的未兆。
悬识:指佛教中的悬识。
他心:指佛教中的他心。
一时:指佛教中的一时。
之中:指佛教中的之中。
分身:指佛教中的分身。
数处:指佛教中的数处。
天监:指佛教中的天监年间。
十三年:指佛教中的十三年。
即化:指佛教中的即化。
华林园:指佛教中的华林园。
佛堂:指佛教中的佛堂。
先是:指佛教中的先是。
忽移:指佛教中的忽然移动。
寺之:指佛教中的寺庙之。
金刚像:指佛教中的金刚像。
出置:指佛教中的出置。
户外:指佛教中的户外。
语僧:指佛教中的告诉僧侣。
众云:指佛教中的众云。
菩萨:指佛教中的菩萨。
当去:指佛教中的应当离去。
尔后:指佛教中的尔后。
旬日:指佛教中的旬日。
无疾:指佛教中的无疾。
而殒:指佛教中的而殒。
沉舟:指佛教中的沉船。
之痛:指佛教中的之痛。
有切:指佛教中的有切。
皇心:指佛教中的皇心。
殡葬:指佛教中的殡葬。
资须:指佛教中的资须。
事丰:指佛教中的事丰。
供厚:指佛教中的供厚。
望方:指佛教中的望方。
坟而:指佛教中的坟而。
陨涕:指佛教中的陨涕。
瞻白:指佛教中的瞻白。
帐而:指佛教中的帐而。
拊心:指佛教中的拊心。
爰诏:指佛教中的爰诏。
有司:指佛教中的有司。
式刊:指佛教中的式刊。
景行:指佛教中的景行。
欲化:指佛教中的欲化。
毗城:指佛教中的毗城。
金粟:指佛教中的金粟。
降灵:指佛教中的降灵。
猗欤:指佛教中的猗欤。
权迹:指佛教中的权迹。
帝京:指佛教中的帝京。
绪胄:指佛教中的绪胄。
莫详:指佛教中的莫详。
邑居:指佛教中的邑居。
罕见:指佛教中的罕见。
涌出:指佛教中的涌出。
犹如:指佛教中的犹如。
空现:指佛教中的空现。
哀兹:指佛教中的哀兹。
景像:指佛教中的景像。
愍此:指佛教中的愍此。
风电:指佛教中的风电。
将导:指佛教中的将导。
舟梁:指佛教中的舟梁。
假我:指佛教中的假我。
方便:指佛教中的方便。
形烦:指佛教中的形烦。
心寂:指佛教中的心寂。
外荒:指佛教中的外荒。
内辩:指佛教中的内辩。
观往:指佛教中的观往。
测来:指佛教中的测来。
睹微:指佛教中的睹微。
知显:指佛教中的知显。
动足:指佛教中的动足。
墟立:指佛教中的墟立。
发言:指佛教中的发言。
风偃:指佛教中的风偃。
业穷:指佛教中的业穷。
难诏:指佛教中的难诏。
因谢:指佛教中的因谢。
弗援:指佛教中的弗援。
慧云:指佛教中的慧云。
昼歇:指佛教中的昼歇。
慈灯:指佛教中的慈灯。
夜昏:指佛教中的夜昏。
表:指佛教中的表。
上大法颂表:指佛教中的上大法颂表。
臣闻:指佛教中的臣闻。
隆而:指佛教中的隆而。
德音:指佛教中的德音。
阐:指佛教中的阐发。
成功:指佛教中的成功。
臻而:指佛教中的臻而。
颂声:指佛教中的颂声。
作:指佛教中的作。
天上:指佛教中的天上。
天下:指佛教中的天下。
之理:指佛教中的之理。
独圆:指佛教中的独圆。
三千:指佛教中的三千。
无缘:指佛教中的无缘。
之慈:指佛教中的之慈。
普被:指佛教中的普被。
匪隔:指佛教中的匪隔。
法力:指佛教中的法力。
无根:指佛教中的无根。
泽雨:指佛教中的泽雨。
无偏:指佛教中的无偏。
心田:指佛教中的心田。
受润:指佛教中的受润。
具以:指佛教中的具以。
九围:指佛教中的九围。
共溺:指佛教中的共溺。
并识:指佛教中的并识。
归涯:指佛教中的归涯。
均梦:指佛教中的均梦。
一日:指佛教中的一日。
启:古代文体之一,用于向上级或尊者陈述事情、表达敬意或请求。
齐王融:南朝齐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竟陵王:南朝齐的宗室王,以文学和佛教信仰闻名。
法门颂启:一种佛教文体,用于赞颂佛法或佛教圣物。
梁昭明太子:南朝梁的太子,以文学和佛教信仰著称。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以文学和佛教信仰著称。
梁沈约:南朝梁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梁武帝:南朝梁的皇帝,以佛教信仰和文学著称。
亮法师:南朝梁的佛教高僧,以佛学造诣深厚著称。
涅槃疏序:佛教文献,解释涅槃经的序言。
法宝联璧序:佛教文献,赞颂佛教法宝的序言。
内典序:佛教文献,解释佛教经典的序言。
净名法席:佛教术语,指清净无染的法会或讲经说法之席。
金口:佛教术语,指佛的言语,因其珍贵如金,故称金口。
鹿苑:佛教圣地,指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地方,即鹿野苑。
鹫山:佛教圣地,指释迦牟尼佛讲说《法华经》的地方,即灵鹫山。
心灯:佛教术语,比喻智慧或觉悟,如同照亮黑暗的灯。
意絮:比喻思绪纷乱,如同飘飞的柳絮。
华林:佛教术语,指佛国净土中的园林,象征清净美好。
九层:指高耸的建筑物,象征崇高或深远的境界。
百尺:指高大的建筑物,象征宏伟或壮丽的景象。
金池:佛教术语,指佛国净土中的水池,象征清净与庄严。
玉树:佛教术语,指佛国净土中的树木,象征美好与神圣。
法乐:佛教术语,指听闻佛法或修行佛法所带来的内心喜悦。
谢康乐:指谢灵运,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
裴鸿胪:指裴子野,南朝梁文学家,以文风质朴著称。
玉晖金铣:比喻文采华美,如同玉的光辉和金的闪光。
巴人下俚:指民间通俗的文艺形式,与高雅文艺相对。
郢中之听:指高雅的音乐或文艺,源自楚国郢都的高雅艺术。
阳春:指高雅的音乐或文艺,源自古代《阳春白雪》的典故。
握瑜怀玉:比喻怀有高尚的品德或才华。
郑邦:指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一个国家,常用来代指中原文化。
章甫翠履:指古代士大夫的服饰,象征高贵的身份。
闽乡:指福建地区,古代被视为边远之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七-内典下-评注
《寒陵山寺碑》是北魏时期温子昇所撰写的一篇碑文,记录了寒陵山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碑文开篇以晋文公和齐桓公的霸业为引子,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功业的消逝。温子昇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辉煌与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碑文中提到‘树铜表迹,刊石记功’,强调了记录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碑文才能让后人铭记前人的功绩。
碑文中还描述了北魏末年社会的动荡和天灾人祸,特别是尔朱氏的覆灭和高欢的崛起。温子昇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他通过‘铜马竞驰,金虎乱噬’等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乱中的残暴和社会的动荡。
在碑文的后半部分,温子昇赞美了渤海王高欢的功绩,称他‘命世作宰,惟机成务’,认为他能够拯救乱世,恢复秩序。通过对高欢的赞美,温子昇表达了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
《印山寺碑》则通过对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的回顾,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道德的重要性。碑文中提到‘九流之义遂开,百家之言并作’,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对思想自由的推崇。
《大觉寺碑》则通过对天地开辟、阴阳运转的描写,强调了佛教的普世价值和慈悲精神。碑文中提到‘辟慈悲之门,开仁寿之路’,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推崇和对众生苦难的关怀。
《定国寺碑》则通过对两仪交运、万物并生的描写,强调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碑文中提到‘缘障未开,业尘犹拥’,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和对解脱的渴望。
《中寺碑》是南朝梁时期王僧孺所撰写的一篇碑文,记录了中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碑文中通过对玉律、缇室等天文现象的描写,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逾越。王僧孺通过对佛教教义的阐释,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推崇和对众生解脱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些碑文不仅记录了寺庙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动荡、佛教教义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宗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这些碑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段古文出自梁代任孝恭的《多宝寺碑铭》,内容充满了佛教的哲理和修行的意境。文章开篇以‘无息’、‘情尘’、‘心火’等佛教术语,描绘了修行者内心的寂静与烦恼的对立,进而通过‘三明’、‘五力’等修行境界,展现了修行者如何通过智慧与力量超越世俗的束缚。
文中‘湛寂无方,示现多所’一句,表达了佛教的深远与广博,佛或菩萨的示现无处不在,体现了佛教的普世价值。‘踟蹰吉树,殷勤禅渚’则描绘了修行者在禅修之地的虔诚与专注,象征着修行者对解脱的追求。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寺庙建筑的描写,如‘萧宫改构,梵宇方壮’,展现了佛教寺庙的庄严与宏伟,象征着佛教的兴盛与永恒。‘阶飞瑞采,地起泥香’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佛教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修行者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最后,‘道逾厥极,固与天长’一句,总结了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的至高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极限,与天地同寿,象征着佛教的终极目标——涅槃。
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佛教修行境界和寺庙建筑的描写,展现了佛教的哲理与美学,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对佛教修行的赞美,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这段古文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佛教的尊崇和信仰。文中多次提到佛教的术语和象征,如“大般涅槃”、“无为般若”、“菩萨应化”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深奥教义,也反映了古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
文中还描绘了佛教寺庙的宏伟景象,如“宝刹千道”、“高翻四悬”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佛教建筑的壮丽,也体现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信徒和学者前来参拜和研究。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如“智慧火”、“烦恼薪”、“甘露”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古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不仅是对信徒的指引,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教化,帮助人们摆脱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宗教文献,也是一篇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它通过丰富的佛教术语和象征,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佛教的尊崇和信仰,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这段文本是佛教文献中的一部分,主要描述了佛教寺庙的建造、佛像的雕刻以及佛教徒的修行和功德。文本中充满了佛教的象征和隐喻,如“马角”、“鸡鸣”、“柰苑”、“菴园”等,这些都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符号,代表了吉祥、光明、佛寺和僧侣的居住地。
文本中还提到了佛教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福履”、“皇基”、“宝刹”等,这些概念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了福报、国家的根基和佛教寺庙的永恒。通过这些概念的描述,文本传达了佛教对于福报、国家安定和寺庙永恒的重视。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佛教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明王”、“神祇”、“景星”、“庆云”等,这些人物和事件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护法神、神灵、吉祥之星和吉祥之云。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文本传达了佛教对于神灵庇佑和吉祥的追求。
文本中还提到了佛教中的一些重要修行和功德,如“配天”、“明发”、“飨帝”等,这些修行和功德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了与天相配的德行、光明和祭祀天帝。通过这些修行和功德的描述,文本传达了佛教对于德行、光明和祭祀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佛教象征和隐喻,传达了佛教对于福报、国家安定、寺庙永恒、神灵庇佑、吉祥、德行、光明和祭祀的重视。文本的语言优美,充满了佛教的哲理和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宗教价值。
这段文本集中展现了南朝时期佛教与文学的深度融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广泛接受和推崇。文本中多次提到佛教的教义、圣物和仪式,如‘法门颂启’、‘涅槃疏序’等,显示了佛教在南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学角度看,这些文本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如‘翔慧烛於昏涂,洒法水於尘路’等,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佛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历史价值方面,这些文本为我们研究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如何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发展,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此外,文本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圣物的崇拜,如‘铜造善觉寺塔露盘’、‘育王像’等,这些圣物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佛教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南朝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这段文字选自梁简文帝与广信侯的书信,内容涉及佛教法会、文学评论以及个人感悟,展现了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首先,文中提到的“净名法席”“金口”“鹿苑”“鹫山”等佛教术语,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南朝上层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梁简文帝以虔诚的态度描述自己参与法会的经历,表现出对佛法的崇敬与向往。这种对佛教的推崇,不仅是个人信仰的体现,也反映了南朝皇室对佛教的支持与弘扬。
其次,文中对“心灯”“意絮”“华林”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佛教文学的艺术特色。这些意象既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又富有诗意的美感,体现了佛教文学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心灯夜执,意絮晨飞”一句,通过对比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灵动,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佛法启迪下的内心状态。
在文学评论部分,梁简文帝对谢灵运和裴子野的文风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谢灵运的文风“巧不可阶”,裴子野的文风“质不宜慕”,并指出“玉晖金铣”虽美,却可能被“拙目”所轻视。这种评论反映了南朝文学界对文风多样性的关注,以及对文学创作中“巧”与“质”平衡的追求。梁简文帝主张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追求华丽或质朴,而应注重文质的和谐统一。
最后,文中提到的“握瑜怀玉之士”和“章甫翠履之人”,分别象征怀才不遇的贤士和身份高贵的士大夫。梁简文帝通过这两类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才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边远地区文化发展的关注。这种对人才与文化的思考,体现了南朝士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南朝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文学评论的活跃与深刻。梁简文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宗教体验、文学批评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为后世研究南朝文化与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