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原文
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枹朴子曰: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介絜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士。
又曰:欲以弊药必规升腾者,何异策蹇驴而欲寻追风,棹蓝舟而欲济大川。
《韩子》曰:千钧得舡则浮,锱铢失舡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孙卿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冲波传曰: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孔子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也,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至矣,清旦朝,子贡朝至,验如颜回之言。
《汉书》曰:薛广德为御史大夫,秋,上祭宗庙,出东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谏,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上不悦,先驱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物理论》曰:夫工匠经涉河海,为〈舟向〉[按集韵,当作〈舟句〉。]〈舟鹿〉以浮大川,皆成乎巧手,出乎圣意。
杨子《法言》曰: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乘国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则民斯安矣。
《东观汉记》曰:第五伦为会稽守,为事徵,百姓攀辕扣马呼曰:舍我何之,第五伦密委去,百姓闻之,乘船追之,交错水中,其得民心如此。
张璠《汉记》曰:梁冀第池中舡,无故自覆,问掾朱穆,曰:舟所以济渡万物,不施游戏也,而今覆者,天戒将军当济渡万民,不可长念乐游而已。
《华阳国志》曰: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蹻,从沅水伐夜郎,将军至且兰,椓船於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牂牁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
《魏志》曰: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孙权曾致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所至,称物以载之,则立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
《吴书》曰:陆逊破曹休,当还西陵,公卿并会,为逊祖道,上赐逊御船一舫,缯采舟梁。
王隐《晋书》曰:顾荣徵侍中,见王路塞绝,便乘舡而还,过下邳,遂解舫为单舸,一日一夜,行五六百里,遂得免。
《吴志》曰:周瑜逆曹公,部将黄盖,取蒙冲斗舰十艘,实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同时发火,时风猛火盛,延烧岸上营,曹公军退败。
又曰:吕蒙袭关羽,至寻阳,尽伏精兵於构慁中,使舡中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
又曰:董袭讨黄祖,祖横两蒙冲,夹守沔口,以栟榈大绁,系石为矴,袭与陵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突入蒙冲里,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
又曰:将军贺齐,性奢,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又曰:甘宁厨下儿有过,走投吕蒙,蒙出还宁,宁许蒙不杀,还舡,缚置桑树,自射杀之,敕舡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舡中,蒙怒,欲攻宁,蒙母谏乃止。
晋宫阁记曰:池中有紫宫舟升进舟曜阳舟飞龙舟射猎舟,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合利池有云母舟无极舟,都亭池有常安舟。
杜兰香别传曰:香降张硕,硕既成婚,香便去,绝不来,年馀,硕船行,忽见香乘车於山际,硕不胜惊喜,遥往造香,见香悲喜,香亦有悦色,言语顷时,硕欲登其车,其婢举扞之,嶷然山立,硕复欲车前上,车奴攘臂排之,於是遂退。
《晋中兴书》曰:建兴九[按当作元。]年冬,左将军王敦,遣振威将军周[《太平御览》七百七十周下有访字,此脱。]广武将军赵诱,受陶侃节度,征蜀贼杜弢,大战,蜀贼以结槔打没侃二十馀艘,人皆投水。
义熙起居注曰:卢循新作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馀丈。
荆州土地记曰:桓宣穆遣人寻庐山,上有一湖,中有败艑。
《江表传》曰:刘备进驻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权军,吏望见周瑜船,驰还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耶,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瑜,瑜曰:有军任,不得委署,傥能屈威,副其所望,备谓张飞关羽曰:彼欲致我,我今自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沈约《宋书》曰:垣护之随王玄谟入河,玄谟攻滑台,护之三百舸为前锋,进据右济,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玄谟败退,不暇报护之,及护之间知,而虏悉已牵玄谟水军大艚,连以铁钅巢三重,欲以绝护之还路,护之中流而下,每至铁钅巢,辄以长柯斧断之,虏不能禁,唯失一舸。
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初杨州刺史王弘上会稽,从事韦诣解列,先风间[《太平御览》七百七十一作闻。]馀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用功兼倍,请免玢今官,诏可其奏。
《异苑》曰:檀道济,元嘉中,镇寻阳,入伏诛,道济未下少时,有人施罟於柴桑江,收之,得大船,孔凿若新,使匠作舴艋,勿如折斧,[
雍渠骖乘,使孔子为次车,游过市,孔子耻之。
《孔丛子》曰:孔子使宰予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遗孔子,宰予曰:夫子无以为也,王曰:何,对曰:臣自侍卫夫子已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遗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妻不服采,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若夫观物之丽靡,窈妙之浮音,夫子过之弗听也,故臣知夫子之不用车也。
《晏子》曰:齐人好击毂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为新车良马出,与其人相犯,曰:击毂者不祥,下车而去之,然后国人不为。
《尸子》曰:文轩六駃,是[《太平御览》七百七十三作题。]无四寸之键,则车不行,小亡则大者不成也。
《庄子》曰:秦王有疾,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多。
蔡邕《独断》曰:凡乘舆车,皆[原讹背,据冯校本改。]羽盖金华。又黄屋左翿金飐,黄屋者,盖以黄为里也,左翿者,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在左騑马头上,金飐者,马冠也。
【诗】梁戴嵩车马诗曰:巩洛风尘处,冠盖相喷噎,多称魏其冷,竞随田蚡热,轮趣白虎第,珂聚黄金穴,献酒悉蒲陶,詶言尽飞铁,东都蛇已铸,西山绶应结,朝集类蒸烟,晚至如吹雪,子云尔何事,门巷无车辙。
【铭】后汉冯衍车铭曰: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后汉崔骃车左铭曰:虞夏作车,取象机衡,君子建左,法天之阳,正位受绥,车不内顾,尘不出轨,鸾以节步,彼言不疾,彼指不躬,玄览于道,永思厥中。又车右铭曰:择御卜右,采德用良,询纳耆老,于我是匡,惟贤是师,惟道是式,箴阙旅贲,内顾自敕,匪望其度,匪愆其则,越戒敦俭,礼以华国。
又车后铭曰:敬其在路,体貌思恭,望衡顾毂,允慎兹容,无或好失,匪盘于游,顾省厥遗,虎尾斯求,昭德塞违,抑盈以无,虽有三晋,咸然若虚。
后汉李尤小车铭曰:员盖象天,方舆则地,轮法阴阳,动不相离,合之嗛嘘,疏达开通,两辎障邪,尊卑是从,輗軏之用,信义所同。
又天軿车铭曰:奚氏本造,后裔饰雍,轮以代步,屏以从容,轮軿并合,出入周通,追仁赴义,惟礼是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译文
大家一起乘船渡河。众宾客看到他们,以为是神仙。
枹朴子说:用美玉做的船和桨,无法用来渡河;用金玉做的弓和弦,无法用来射箭。因此,那些只有高洁品德却没有政治才能的人,不是能够治理乱世的人才;那些只有儒雅风度却缺乏治国谋略的人,也不是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
又说:想要用劣质的药物来达到升腾的效果,就像骑着跛脚的驴子去追赶风,划着简陋的船去渡过大河一样,是不可能的。
《韩子》说:千钧重的物体有了船就能浮起来,锱铢轻的物体没有船就会沉下去,这并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锱铢重,而是因为有船和没有船的区别。
《孙卿子》说: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
《冲波传》说:孔子派子贡去办事,子贡很久没有回来,孔子让弟子们占卜,结果遇到“鼎”卦,大家都说子贡没有脚,不会回来。颜回却掩口而笑,孔子说:颜回在笑,说明子贡会回来。颜回说:没有脚的人,是乘船回来的。第二天早上,子贡果然乘船回来了,正如颜回所说。
《汉书》说:薛广德担任御史大夫时,秋天皇帝去祭宗庙,出东便门时,皇帝想乘楼船,薛广德却坚持要乘舆车,并免冠叩头劝谏,建议从桥上走。皇帝说:大夫戴上帽子吧。薛广德说:陛下如果不听我的劝谏,我就自刎,用血染红车轮。皇帝不高兴,先驱光禄大夫张猛进言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正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的君主不应该冒险,御史大夫的话应该听从。皇帝说:明白人就应该这样。于是决定从桥上走。
《物理论》说:工匠们经过河海,制造船只来渡过大河,这些都是靠巧手和智慧完成的。
杨子《法言》说:舍弃船只去渡河的人,是愚蠢的;舍弃五经去追求道的人,也是愚蠢的。治理国家就像乘船,船安稳了,百姓也就安稳了。
《东观汉记》说:第五伦担任会稽太守时,因事被征召,百姓们拉着他的车辕和马,呼喊着:你要去哪里?第五伦悄悄离开后,百姓们听说后,乘船追赶他,船在水中交错,可见他深得民心。
张璠《汉记》说:梁冀的府邸池塘中的船无故翻覆,他问掾吏朱穆,朱穆说:船是用来渡万物的,不是用来游戏的。现在船翻覆了,是上天在告诫将军应该去渡万民,而不是只顾享乐。
《华阳国志》说:楚顷襄王时,派遣将军庄蹻从沅水攻打夜郎,将军到了且兰,把船停在岸边,步行作战。灭了夜郎后,庄蹻留在滇池称王,因为且兰有停船的地方,所以改名为牂牁。牂牁地区多雨,当地人喜欢巫术和禁忌。
《魏志》说: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小时候聪明过人,五六岁时,智慧就像成年人一样。孙权曾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问群臣,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曹冲说:把大象放在大船上,刻下船的吃水线,然后用其他物品来称重,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兴,立刻照做。
《吴书》说:陆逊打败曹休后,准备回西陵,公卿们都来为他送行,皇帝赐给他一艘御船,船上装饰华丽。
王隐《晋书》说:顾荣被征召为侍中,发现道路不通,便乘船返回。经过下邳时,他把大船换成小船,一天一夜行进了五六百里,最终得以脱险。
《吴志》说:周瑜迎战曹操,部将黄盖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装满柴草,浇上油,用帷幕包裹,上面插着牙旗,同时点火。当时风大火猛,火势蔓延到岸上的军营,曹操的军队败退。
又说:吕蒙袭击关羽,到了寻阳,把精兵藏在船舱里,让船夫摇橹,装作商船,昼夜兼行,关羽没有察觉,最终到达南郡。
又说:董袭讨伐黄祖,黄祖用两艘蒙冲船横在沔口,用棕榈绳系住石头作为锚。董袭和陵统各带一百名敢死队员,每人穿两副铠甲,乘大船冲进蒙冲船里,用刀砍断绳索,蒙冲船随波漂流,大军得以前进。
又说:将军贺齐性格奢侈,他乘坐的船雕刻华丽,青色的船盖,红色的船帷,蒙冲斗舰之类的船只,远远望去像山一样。
又说:甘宁的厨子犯了错,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把厨子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但回到船上后,把厨子绑在桑树上,亲自射杀了他。甘宁命令船夫增加缆绳,自己脱衣躺在船中。吕蒙大怒,想攻打甘宁,但被母亲劝阻。
《晋宫阁记》说:池中有紫宫舟、升进舟、曜阳舟、飞龙舟、射猎舟,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合利池有云母舟、无极舟,都亭池有常安舟。
《杜兰香别传》说:杜兰香降临到张硕家,张硕和她成婚后,杜兰香便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一年多后,张硕乘船时,忽然看到杜兰香在山间乘车,张硕非常惊喜,远远地去找她,杜兰香也露出喜悦的神色。两人交谈片刻后,张硕想登上她的车,但被婢女拦住,张硕又想从车前上去,被车夫推开,最终只好退下。
《晋中兴书》说:建兴九年(应为元年)冬天,左将军王敦派遣振威将军周访和广武将军赵诱,受陶侃的指挥,征讨蜀地的叛贼杜弢。大战中,蜀贼用结槔打沉了陶侃的二十多艘船,士兵们都跳入水中。
《义熙起居注》说:卢循新造了九艘八槽舰,船有四层,高十多丈。
《荆州土地记》说:桓宣穆派人去庐山,山上有一个湖,湖中有一艘破船。
《江表传》说:刘备驻扎在鄂县的樊口,诸葛亮去东吴还没有回来。刘备听说曹操的军队南下,非常害怕,每天派巡逻的官吏在水边等候孙权的军队。官吏看到周瑜的船,急忙回来报告刘备。刘备问:怎么知道不是青徐的军队?官吏回答:从船的样子可以看出来。刘备派人去慰劳周瑜,周瑜说:我有军务在身,不能离开。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我会非常感激。刘备对张飞和关羽说:他想让我去,我现在既然已经投靠东吴,不去就不合同盟之义了。于是乘小船去见周瑜,问道:现在抵抗曹操,是个好计策,但你有多少士兵?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太少了。周瑜说:这已经足够了,你只要看我如何打败曹操。
沈约《宋书》说:垣护之跟随王玄谟进入黄河,王玄谟攻打滑台,垣护之率领三百艘船作为前锋,占据右济。右济在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处。王玄谟败退,来不及通知垣护之。等到垣护之得知消息时,敌人已经用铁链把王玄谟的水军大船连在一起,试图切断垣护之的退路。垣护之顺流而下,每到铁链处,就用长斧砍断,敌人无法阻止,只损失了一艘船。
《宋元嘉起居注》说:有司上奏,扬州刺史王弘去会稽时,从事韦诣解列,听说馀姚县令何玢之造了一张平床和一艘小船,非常精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请求免去何玢的官职。皇帝批准了奏请。
《异苑》说:檀道济在元嘉年间镇守寻阳,后来被处死。在他被处死前不久,有人在柴桑江撒网,捞到一艘大船,船上的孔洞像是新凿的。檀道济让工匠做小船,但不如折斧那样坚固。
雍渠作为骖乘,让孔子坐在次车上,经过市场时,孔子感到羞耻。
《孔丛子》中说:孔子派宰予去楚国,楚昭王送给孔子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宰予说:夫子不需要这个。楚昭王问:为什么?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奉夫子以来,私下里看到他的言论从不偏离道义,行为从不违背仁德,重视义气,崇尚德行,生活简朴,妻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妾不穿丝绸,车马器具不雕刻,马不吃谷物,至于那些华丽的事物和美妙的音乐,夫子经过时都不听,所以我知道夫子不需要车。
《晏子》中说:齐国人喜欢互相撞击车轮取乐,禁止也无效,晏子于是驾着新车和好马出去,与那些人相撞,说:撞击车轮不吉利,然后下车离开,之后国人就不再这样做了。
《尸子》中说:文轩六駃,如果没有四寸的键,车就无法行驶,小的缺失会导致大的失败。
《庄子》中说:秦王生病,召来医生,能破痈溃痤的医生得到一辆车,能舐痔的医生得到五辆车,治愈的越多得到的车也越多。
蔡邕《独断》中说:凡是乘舆车,都有羽盖和金华。还有黄屋左翿金飐,黄屋是指车盖用黄色做里子,左翿是用旄牛尾做的,大小如斗,放在左騑马的头上,金飐是马冠。
【诗】梁戴嵩的车马诗说:在巩洛的风尘中,冠盖相撞,很多人称赞魏其的冷静,竞相追随田蚡的热烈,车轮驶向白虎第,珂聚在黄金穴,献上的酒都是蒲陶,回应的话都是飞铁,东都的蛇已经铸成,西山的绶带应该结好,早晨的集会像蒸烟,晚上到达像吹雪,子云你在做什么,门巷里没有车辙。
【铭】后汉冯衍的车铭说:乘车必须保护车轮,治国必须爱护人民,车没有轮子怎么行驶,国家没有人民谁来支持。
后汉崔骃的车左铭说:虞夏时期造车,取象于机衡,君子建左,效法天的阳,正位接受绥,车不内顾,尘土不出轨,鸾鸟节制步伐,那些话不急切,那些指示不躬行,玄览于道,永远思考其中。又车右铭说:选择驾驭和占卜的右,采用德行的良,询问接纳耆老,对我有所匡正,只有贤能是师,只有道是法,箴言阙失旅贲,内顾自敕,不期望其度,不违背其则,越戒敦俭,礼以华国。
又车后铭说:敬重其在路上,体貌思恭,望衡顾毂,允慎兹容,不要有失,不要沉迷于游玩,顾省其遗,虎尾斯求,昭德塞违,抑盈以无,虽有三晋,咸然若虚。
后汉李尤的小车铭说:圆盖象征天,方舆象征地,轮法阴阳,动不相离,合之嗛嘘,疏达开通,两辎障邪,尊卑是从,輗軏之用,信义所同。
又天軿车铭说:奚氏本造,后裔饰雍,轮以代步,屏以从容,轮軿并合,出入周通,追仁赴义,惟礼是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注解
舟:古代水上交通工具,用于渡河或航海。
楫:划船的工具,即桨。
舫:并排的船,通常指较大的船只。
造舟:将船只连接成桥,用于渡河。
维舟:将四只船连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渡河工具。
方舟:两只船并排连接,用于渡河。
特舟:单只船,用于渡河。
柎:用木头编成的渡河工具。
鹢首:天子乘坐的船只,装饰华丽。
艘:大型海船。
舰:大型战船。
艕舡:并排的船。
蒙冲:古代战船的一种,用于突击敌人。
艇:容量为二百斛以下的小船,形状细长,适合一两人乘坐。
艨冲:外狭而长的战船,用于突击敌人。
舸:南方地区对大型船只的称呼。
艖:小型船只。
柏舟:《诗经》中的一篇,讲述卫世子共伯的妻子守节的故事。
汎舟:渡河或航行的船只。
刀:古代船只的一种,容量为三百斛,短而宽,稳定性好。
航:方舟的别称,用于渡河。
汎舟之役:晋国饥荒时,秦国通过船只运送粮食到晋国的历史事件。
龙舟:装饰华丽的船只,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桂舟:用桂木制成的船只,象征高贵。
兰枻:用兰木制成的船桨,象征高雅。
次非:荆国勇士,曾斩杀蛟龙救船。
越舲:越国的小船。
蜀艇:蜀地的小船。
龙舟鹢首:装饰华丽的船只,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鄂君:楚国贵族,曾与越人同舟共渡。
赵简子:赵国贵族,曾因津吏之女的勇敢而聘其为夫人。
郭林宗:东汉名士,以清廉著称。
膺同舟而济:意指共同乘船渡河,比喻共同经历困难或共同奋斗。
枹朴子:古代道家学者,其言论多涉及政治、哲学等领域。
琼艘瑶楫:形容船只极其华丽,琼、瑶均为美玉,比喻船只装饰豪华。
金弧玉弦:形容弓箭极其精美,金、玉均为贵重材料,比喻武器精良。
介絜而无政事者:指虽有高洁的品德但缺乏处理政事能力的人。
儒雅而乏治略者:指虽有文雅的气质但缺乏治理国家策略的人。
策蹇驴而欲寻追风:比喻用不适当的方法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棹蓝舟而欲济大川:比喻用不适当的手段试图解决大问题。
千钧得舡则浮,锱铢失舡则沉:比喻事物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本身的大小,而在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比喻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君主如船,民众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冲波传:古代文献,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贡的故事。
薛广德:汉代官员,以直言进谏著称。
第五伦:汉代官员,以清廉著称。
梁冀:东汉末年权臣,以奢侈闻名。
庄蹻:战国时期楚国将领,曾率军征伐夜郎。
邓哀王冲:三国时期魏国宗室,以聪明才智著称。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智谋著称。
顾荣:晋代官员,以机智著称。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以智谋著称。
董袭: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贺齐: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奢侈著称。
甘宁: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杜兰香:传说中的仙女,与凡人张硕有爱情故事。
王敦:晋代权臣,曾发动叛乱。
卢循:晋代起义军领袖。
桓宣穆:晋代官员,曾派遣人员探索庐山。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慧著称。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忠义著称。
垣护之:南朝宋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王玄谟:南朝宋国将领,曾参与北伐。
檀道济:南朝宋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韦诣:南朝宋国官员,以清廉著称。
何玢之:南朝宋国官员,以奢侈著称。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中国宋代的一部大型类书,由李昉等人编纂,共100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临海记:《临海记》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中国临海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诗:指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风貌。
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常用于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
赞:赞是一种文体,用于赞美人物、事物或事件,通常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铭:铭是一种文体,常用于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内容多为纪念、警示或赞美。
车:车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常用于战争、出行和礼仪活动。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是儒家经典之一。
礼斗威仪:《礼斗威仪》是一部古代礼仪著作,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威仪规范。
孝经援神契:《孝经援神契》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主要讲述孝道和礼仪。
括地图:《括地图》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中国各地的地理、风俗和物产。
管子:《管子》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主要记载了管仲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古史考:《古史考》是一部古代历史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释名:《释名》是一部古代语言学著作,主要解释词语的来源和意义。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主要讲述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
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主要记载了道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贾谊书:《贾谊书》是一部古代政治著作,主要记载了贾谊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应劭汉仪:《应劭汉仪》是一部古代礼仪著作,记载了汉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
风俗通:《风俗通》是一部古代风俗著作,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大戴礼:《大戴礼》是一部古代礼仪著作,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
周书:《周书》是一部古代历史著作,记载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汉杂事:《汉杂事》是一部古代历史著作,记载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白虎通:《白虎通》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主要记载了儒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礼记:《礼记》是一部古代礼仪著作,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
左传:《左传》是一部古代历史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论语:《论语》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家语:《家语》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雍渠骖乘:雍渠,古代的一种车名;骖乘,指古代车马中位于车右的乘者,通常为尊贵之人。
安车象饰:安车,古代一种舒适的车子;象饰,指用象牙等贵重材料装饰。
击毂相犯: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击毂相犯,指古代一种以车毂相撞为乐的游戏。
文轩六駃:文轩,装饰华丽的车子;六駃,指六匹骏马。
黄屋左翿:黄屋,指车盖以黄色为里;左翿,指车左的装饰物,用旄牛尾制成。
金飐:马冠,指马头上的装饰物。
巩洛风尘:巩洛,指洛阳一带;风尘,指世俗的纷扰。
白虎第:白虎,古代四象之一,代表西方;第,指宅第。
珂聚黄金穴:珂,指马饰;黄金穴,指富贵之地。
虞夏作车:虞夏,指上古时期的虞舜和夏禹;作车,指发明车辆。
机衡:指北斗七星中的天机和天衡,象征天象。
箴阙旅贲:箴阙,指劝诫过失;旅贲,指随从的勇士。
虎尾斯求:虎尾,指危险;斯求,指追求。
员盖象天:员盖,指圆形的车盖;象天,象征天圆。
方舆则地:方舆,指方形的车厢;则地,象征地方。
轮法阴阳:轮,指车轮;法阴阳,象征阴阳调和。
輗軏:輗,指车辕;軏,指车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评注
本文通过对‘舟’这一古代交通工具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上交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易经》中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山海经》中的‘番禺始为舟’,再到《墨子》中的‘弃作舟’,舟的发明和使用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文中提到的‘造舟’、‘维舟’、‘方舟’、‘特舟’等不同形式的船只,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船只的不同需求和使用场景。‘造舟’用于渡河,‘维舟’用于稳定渡河,‘方舟’用于并排渡河,‘特舟’则是单只船只。这些不同的船只形式,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鹢首’、‘艘’、‘舰’、‘艕舡’等不同类型的船只,尤其是‘鹢首’作为天子乘坐的船只,装饰华丽,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艘’则是大型海船,用于远洋航行,反映了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诗经》中的‘柏舟’、‘二子乘舟’等篇章,通过船只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忠贞、孝道、友情等传统美德的赞美。‘柏舟’讲述了卫世子共伯的妻子守节的故事,‘二子乘舟’则表达了卫宣公二子争相为死的悲壮情怀。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
《左传》中的‘汎舟之役’则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讲述了晋国饥荒时,秦国通过船只运送粮食到晋国的故事。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古代国家间的互助精神,也反映了船只在水上交通中的重要作用。
《庄子》中的‘藏舟於壑,藏山於泽’则通过船只的比喻,探讨了‘固’与‘变’的哲学问题。庄子认为,即使将船只藏在深谷中,也无法保证其不被外力带走,暗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楚辞》中的‘桂舟’、‘兰枻’等意象,则通过船只的装饰,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纯洁的追求。‘桂舟’象征着高贵,‘兰枻’则象征着高雅,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舟’这一主题的多角度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上交通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从船只的发明、使用到其在文学、哲学中的象征意义,舟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船的重要象征意义。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权力、智慧、勇气和命运的象征。从孔子的弟子子贡乘船而来的故事,到三国时期周瑜、吕蒙等名将的智谋与勇猛,船在这些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文中提到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深刻揭示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了民众的力量和君主对民众的依赖。这一比喻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被引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此外,文中还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船在不同情境下的象征意义。例如,薛广德谏言皇帝不宜乘船,强调了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第五伦乘船逃离百姓的追捕,展现了船作为逃生工具的作用;梁冀的船无故自覆,被视为天戒,提醒人们不可沉迷于享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权力、智慧、勇气和命运的象征,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
这段文本涵盖了古代文献中的多个方面,包括诗歌、赋、赞、铭等文体,以及关于车的历史和文化的记载。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首先,诗歌部分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梁江禄的《津渚败船诗》通过描绘船只的沉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梁王筠的《咏轻利舡应临汝侯教诗》则通过描写轻舟的快速行驶,表达了对自由和速度的向往。这些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情感真挚,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其次,赋和赞的部分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器物和人物的赞美。例如,晋棘据的《船赋》通过对船的描写,表达了对圣主神化和王教不周的思考;而晋王叔之的《舟赞》则通过对舟的赞美,表达了对舟楫之利的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语言华丽,而且思想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器物和人物的独特见解。
再次,铭的部分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器物和事件的纪念和警示。例如,后汉李尤的《舟楫铭》通过对舟楫的描写,表达了对舟楫之利的赞美和对天下安定的期望。这些铭文不仅语言简练,而且意义深远,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器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
最后,关于车的记载则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车的重视和车在战争、出行和礼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春秋命历序》中记载了人皇驾六提羽、乘云车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对车的崇拜和想象;而《管子》中记载了奚仲造车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车的重视和对技术的追求。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种文体和多个方面的记载,展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文献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典故和引文,展现了古代中国对车辆的文化象征和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首先,孔子对雍渠骖乘的耻感,反映了儒家对礼制和道德的高度重视。孔子认为,车辆的使用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不应追求奢华和炫耀。
《孔丛子》中宰予对楚昭王的回答,进一步强调了孔子的节俭和道德操守。宰予指出,孔子言行一致,崇尚仁义,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这种对道德和节俭的推崇,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晏子》中的故事则通过晏子的行为,展示了古代智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引导社会风气。晏子通过亲自参与击毂游戏并指出其不祥,成功制止了这种不良风气。这反映了古代智者对社会道德和秩序的维护。
《尸子》中的文轩六駃,强调了车辆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文中的‘无四寸之键,则车不行’,形象地说明了细节对整体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对技术和工艺的重视。
《庄子》中的故事则通过秦王召医的情节,揭示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道德的冲突。秦王以车马作为赏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奖励的重视,而庄子则通过这一情节,讽刺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
蔡邕《独断》中对乘舆车的描述,展示了古代车辆装饰的奢华和象征意义。黄屋、左翿、金飐等装饰物,不仅体现了车辆的尊贵,也象征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梁戴嵩的《车马诗》通过描绘车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诗中的‘轮趣白虎第,珂聚黄金穴’,形象地描绘了富贵之家的奢华生活,同时也隐含了对这种风气的批评。
后汉冯衍、崔骃、李尤等人的车铭,则通过车辆的结构和功能,引申出治国理政的道理。冯衍的‘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崔骃的‘君子建左,法天之阳’,李尤的‘轮法阴阳,动不相离’,都体现了古代智者通过车辆来比喻治国之道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车辆的描述和比喻,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文化象征和治国理念。车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道德、权力和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