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原文

总载山 昆仑山 嵩高山 华山 衡山 庐山 太行山 荆山 锺山 北芒山 天台山 首阳山 燕然山 罗浮山 九疑山

◇总载山

《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

《国语》曰:禹封九山,山者土之聚也。

《论语》曰:仁者乐山。

《春秋元命苞》曰:山者气之包含,所[《太平御览》三十八所下有以字。]含精藏云,故触石布山。

《尔雅》曰: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又曰:山大而高曰崧,山小而高曰岑,多草木曰屺,无草木曰岵,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蛇且。

《礼记》曰: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史记》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熊湘,北逐獯鬻,合符金[明本作崟,当作釜,金系釜之坏体。]山。

《蜀王本纪》曰: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八作徙。]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

《河图》曰: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

《吕氏春秋》曰: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阳山太华歧山太行羊肠孟门。

《汉名臣奏》曰:汉得阴山,匈奴长老过之,未尝不哭。

地镜曰:入名山,必先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盐一胜,[太平御览三十八作升。]山神大喜,芝草异药宝玉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却百邪。

袁山松宜都记曰:郡西北陆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间时有赤气,笼盖林岭如丹色,因以名山。

又曰: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摽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

又曰: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室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

又曰:武陵舞阳县,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宁州武陵二界畔,绝壑之半,有一石雉,远望首尾,可长二丈,申足翔翼,若虚中翻飞,颈缀著石。

又曰:衡山有三峰极秀,一峰名紫盖。

又曰:宜都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

又曰:宜都宜昌县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荆南图制[当作副,本卷石篇引书有荆州图副。]曰:宜都夷陵县东六十里,南岸有荆门山,北有虎牙,二山相对,虎牙有石壁,其文黄赤。又似虎牙形,荆门山上合下空,有若门象。

又曰: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又曰:襄阳郡中庐县西百三十里,有马穴山,傍有一地道,云汉时有马出其中,[事具马部。]

又曰:宜都夷陵县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因以为名。

又曰:巴东昆阳县东南十里,有柏枝山,有石泉,口方数丈,中有鱼。

又曰:宜都夷道县北,有女观山,昔有思妇,登山绝望,怀思而死,葬之山顶,山遂枯悴,因以名山。

庾仲雍湘中记曰:桂阳郴县东北五里,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苏躭所栖游处,因而得仙,后有见躭乘白马,还此山中,世因名为马岭。

《晏子春秋》曰:齐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有饥色,吾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曰:夫灵山,因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颓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守狭小,而不能容巨大。

《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

张璠《汉记》曰:梁冀聚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穷极工巧,积金玉明珠,充牣其中。

《相冢书》曰:青乌子称,山望之如却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贵,山望之如鸡栖,葬之灭门,山有重叠,望之如鼓吹楼,葬之连州二千石。

《游名山志》曰:玉溜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

《魏志》曰:明帝錾太行山之石英,采穀城之文石,起景阳山於芳林园。

王韶之《始兴记》曰:郡东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润。

邓德明《南康记》曰:平固县覆笥山,上有笥,贮玉牒记,故山因笥为名焉。

【诗】晋庾阐登楚山诗曰:拂驾升西岭,寓目临浚波,想望七德耀,咏此九功歌,龙驷释阳林,朝服集三河,回首盼宇宙,一无济邦家。

晋王凝之妻谢氏诗曰:瓘瓘东岳高,秀极冲清天,岩中间虚宇,寂漠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宋孝武游覆舟山诗曰:束发好怡衍,弱冠颇流薄,素想终勿倾,聿来果丘壑。曾峰亘天维,旷渚绵地络,逢皋列神苑,遭坛树仙阁,松墱含青晖,荷源煜彤烁,川界泳游鳞,岩庭响鸣鹤。

曰泰,南服称衡,西戎所擅,北狄摽名,於是尧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众川既导,群岳自脩,潜通四渎,镇压九川,森罗辰象,吐吸云雾,深不可测,远不可步,於廓灵山,长为作固,尔其为状也,则武当太和,武功太白,昆仑五门,扶宁三石,峰高一万,峭峙三百,登而眺之,则千里无极,俯而临之,则万仞难测,映白鹤而同高,混青天而共色。

晋潘尼西[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一,一百五十七,《初学记》二十四作恶。]道赋曰:异山河之岨阨,倦关谷之盘纡,车低佪於潜轨,马侘傺於险涂,狗肘还勾,羊角互戾,葂窟连投,十数亿计,石子之涧,坎埳之穴,支体为之危竦,形骸为之疲曳,此亦行者之艰难,羁旅之困毙,若其名坂,则羊羹八特,成皋黄马,回波激浪,飞沙飘瓦,马则顿踬狼傍,虺颓玄黄,牛则体疲力竭,损食丧肤,尳蹄穿领,摩髋脱躯。

【吟】晋夏侯湛山路吟曰:夙驾兮待明,陟山路兮遐征,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岚气清,揽辔兮抑马,踟蹰兮旷野,旷野〈骨区〉兮辽落,崇岳兮嵬崿,丘陵兮连离,卉木兮交错,渌水兮长流,惊涛兮拂石。

宋谢庄山夜忧曰:庭光尽,山明归,流风乘轩卷,明月缘河飞,涧鸟鸣兮夜蝉清,橘露靡兮蕙烟轻,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南皋别鹤伫行汉,东邻孤管入青天,沉痾白发共急日,朝露过隙讵赊年,年去兮发不还,金膏玉液岂留颜,回舲拓绳户,收棹掩荆关。

【赞】晋庾肃之山赞曰:悬岩杳翳,神明攸居,官府风云,怀吐川渠,昆阆天竦,五岳云停,飞峰紫蔚,辰秀太清。

晋戴逵山赞曰:蔚矣名山,亭亭洪秀,并基二仪,峣嶕云构,嵯峨积岨,寥笼虚岫,轻霞仰拂,神泉旁漱,曰仁奚乐,希静此寿。

晋郭璞《炎山赞》曰:木含阳气,精构则燃,焚之无尽,是生火山,理见乎微,其妙在传。

【铭】晋张载剑阁铭曰:岩岩梁山,积石瓘瓘,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襃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遗轨,冈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晋湛方生灵秀山铭曰:岩岩灵秀,积岨幽重,傍岭关岫,乘标挺峰,桂柏参幹。芝菊乱丛,翠云夕映,爽气晨蒙,笼笼疏林,穆穆闲房,幽室冬暄,清荫夏凉,神木奇生,灵草贞香,云鲜其色,风飘其芳,可以养性,可以迁翔,长生久视,何必仙乡。

梁简文帝行雨山铭曰:岩畔途远,阿曲路深,犹云息驭,尚且抽琴,兹峰独擅。嵚崎千变,却绕画房,前临宝殿,玉岫开华,紫水回斜,谿间聚叶,涧里萦沙,月映成水,人来当花,藤结如帷,碛起成基,芸香馥迳,石镜临墀。

又明月山铭曰:迢递峰长,威纡岳聚,既正书门,兼同天柱,非竞小山,宁论大庾,岂学土龙,讵须石鼓,緅色斜临,霞文横竖。

梁孝元帝东宫后堂仙室山铭曰:太华削成,本擅奇声,峰如雪委,岭若莲生,云除紫盖,霞通赤城,金坛是箓,玉记题名,凤依桐树,鹤听琴声,殿接南箕,桥连北斗,秋河徙带,春禽衔绶,朱鸟安窗,青龙作牖。

梁庾肩吾东宫玉帐山铭曰:玉帐寥廓,昆山抵鹊,总叶成帐,连枝起幕,玉蕊难徙,金花不落,隐士弹琴,仙人看博,岩留故鼎,灶聚新荆,煮石初烂,烧丹欲成,桑田屡尽,海水频倾,长闻凤曲,永听箫声。

周庾信梁东宫行雨山铭曰:山名行雨,地异阳台,春人无数,神女羞来,翠幔朝开,新妆旦起,树入床前,山来镜里,草色衫同,花红面似,开年寒尽,正月春游,天丝剧藕,蝶粉多尘,横藤碍路,垂柳低人,谁论洛水,一个河神。

陈徐陵后堂望美人山铭曰:高堂碍雨,洛浦无洲,何处相望,山边一楼,峰因五妇,石是三侯,险逾地肺,危邻天柱,禁苑斜通,春人恒聚,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回,岂如织女,非秋不来。

【碑】梁简文帝神山碑铭曰:关号天井,山称地雌,碧鸡金马,越渎梁池,怀灵缊德,孕宝含奇,此亦神岫,英名远摛,昔有鹫窟,不烧净土,迈彼高踪,构兹法宇,引叶成帷,即树为柱,石砌危横,崖阶斜竖。

梁元帝玄圃牛渚矶碑曰:窃以增城九重,仙林八树,未有船如鸣鹤,时度宓妃,桥似牵牛,能分织女,丹凤为群,紫柱成迾,清风韵响,即代歌仙,桂影浮池,仍为月浦,璧月朝晖,金楼启扉,画船向浦,锦缆牵矶,花飞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并觉忘归。

【序】宋谢灵运名山序曰: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適,世识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嗽流者,之[《初学记》五作乏。]於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谓不然,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獘,非才不理,故时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於清旷之域邪,语万乘则鼎湖有纵辔,论储贰则嵩山有绝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原辞汉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书】

梁吴均与施从事书曰: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缘[全梁文六十作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又与朱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峰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湋湋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烝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昬,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昆仑山

《河图》曰:昆仑之墟,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

《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大荒西经曰: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尾。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墟,璆琳琅玕焉。

《穆天子传》曰:天子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王母止之。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铜柱下有回屋焉,辟方百丈,[事具仙部。]

《史记》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甚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醴泉华池,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水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

《博物志》曰: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神仙之所集,五色云气,五色之流水,其泉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葛仙公传曰:昆仑,一曰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

《搜神记》曰:昆仑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茂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赞】晋郭璞昆仑丘赞曰: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羌之宇,嵥然中峙,号曰天柱。

◇嵩高山

《山海经》曰:太室之中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而名曰指,服者不垢。

《毛诗》曰:崧高惟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列仙传》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雒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汉武帝内传》曰:武帝夜梦与李少君俱上嵩高山,上半道,有绣衣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言太一君召,觉,即告近臣曰:如朕梦,少君将舍朕去矣。

《刘根别传》曰:根弃世学道,入中岳嵩山石室中,峥嵘上,东南下五十丈,北人冬夏不衣,身毛皆长一二尺,颜状如年十五时。

《仙经》云,嵩高山东南大岩下石孔,方圆一丈,西方北入五六里,有大室,高三十馀丈,周圆三百步,自然明烛,相见如日月无异,中有十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时亦往来此中,人非有道,不得望见。

戴延之《西征记》曰:嵩高山,岩中也,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

《世记》[《初学记》五,《太平御览》三九作刘义庆《世说》:按亦见幽明录,(古小说钩沉谓唐宋类书引幽明录,时亦题《世说》:是也。)]曰:嵩高山北有大穴,莫测其深,百姓岁时每游观其上。晋初,尝有一人误堕穴中,同辈冀其傥不死,乃投食於穴中,坠者得之,为寻穴而行,计可十许日,忽旷然见明。又有草屋,中有二人,对坐围棋。局下有一杯白饮,坠者告以饥渴,棋者曰:可饮此。坠者饮之,气力十倍。半年许,乃出于蜀中,归洛下,问张华,华曰:此仙馆大夫,所饮者玉浆也。

《俗说》曰:傅亮北征,在黄河中,垂至洛,遥见嵩高山,于时同从客在坐,问傅曰:潘安仁怀旧赋云,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嵩丘太室,故是一山,何以言傍眺,傅曰:有嵩丘山,去太室七十里,此是书写误耳。

【赞】晋郭璞太室山赞曰:嵩惟岳宗,华岱恒衡,气通元漠,神洞幽明,嵬然中立,众山之英。

◇华山

《尔雅》曰:华山为西岳。

《西山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晏子》曰:君子若华山然,松柏既多矣,望之尽日不知厌。

《列仙传》曰:脩羊公者,魏人,止华阴山石室中,中有石榻,常卧其上,石尽陷穿。

又曰:呼子先者,汉中关下卜师,寿百馀岁,临去,呼酒家妪,令急装,便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子先持一与酒妪,因各骑之,乃龙也,上华阴山,常於山大呼,言子先酒母在此。

《华山记》曰:华山高岩四合,重岭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传云,尝有闻其鸣者。

《述征记》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云本一山,巨灵所开,今睹手迹於华岳,而脚迹在首阳山下。

【赞】晋郭璞华山赞曰:华岳灵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浆,其谁游之,龙驾云裳。

【铭】晋傅玄华岳铭序曰:易称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崇显,而岳配焉,地以广厚为基,而岳体焉,若夫太华之为镇也,五岳列位而

存其首,三条分方而处其中,故能参两仪以比德,协和气之絪缊,故云行与雨施,兴雷风以动物,是以古先历代圣帝明王,莫不燔柴加牲,尊而祀焉,於虞书,则西巡狩至于西岳,而亲祭焉,於礼,则大司马掌其分域,而大宗伯典其礼祀也。

【碑】后汉张昶西岳华山堂阙碑序曰:易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然山莫尊於岳,泽莫盛於渎,岳有五而华处其一,渎有四而河在其数,其灵也至矣,人主废兴,必有其应,故岱山石立,中宗继统,太华授璧,秦胡绝绪,白鱼入舟,姬武建业,宝珪出水,子朝丧位,布五方则处其西,列三条则居其中,世宗又经集灵之宫於其下,想松乔之俦,是游是憩,郡国方士,自远而至者,充岩塞崖,乡邑巫觋,宗祝乎其中者,亦盈谷溢蛇奚,咸有浮飘之志,愉悦之色,必云霄之路可升而越,果繁昌之福可降而致也,故殖财之宝,黄玉自出,令德之珍,卿相是毓,匪惟嵩高,降生申甫,斯亦有焉。

◇衡山

《周官》曰:荆州之镇山曰衡山。

《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

又曰:南阳刘道人,尝游衡山,行数十里,有绝谷,不得前,遥望见三石囷,二囷闭,一囷开,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极秀,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峰上有泉飞派,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异苑》曰:湘东姚祖,太元末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有数年少,并执笔作书,祖谓是行侣休息,乃枉道过之,未至百许步,少年相与翻然飞飏。

【诗】晋庾阐诗曰: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运目情四豁,翔乱凌九宵,陆鳞困濡沫,既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庐山

《山海经》曰:庐山名有二,一曰天子都,二曰天子鄣。

伏滔《游庐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名岳,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

远法师庐山记曰: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棼氲若烟。

《神仙传》曰:董奉还豫章,庐山下居,在山间,了不佃作,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物,使病愈者,种杏五株。

张野庐山记曰:庐山,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周景式庐山记曰:匡俗,周威[《太平御览》四十一引张僧鉴寻阳记作武。]王时,生而神灵,庐於此山,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

又曰:登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其兹峰乎,东南隐诸岭,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暨,迥望处无复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

【诗】宋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曰: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宋鲍昭[按当作照,后同。]登庐山诗曰:悬装乱水区,旅薄次山楹,千岩状岨积,万壑势回萦,巃鹢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竦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又登庐山望石门诗曰: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鸡鸣青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梁江淹登庐山香炉峰诗曰: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赋】宋支昙谛庐山赋曰: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路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於玄崖,世高垂化於共阝亭,应真陵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冥,咸豫闻其清尘,妙无得之称名也,若其南面巍崛,北背〈辶苕〉蒂,悬霤分流以飞湍,七岭重氵急而叠势,映以竹柏,蔚以柽松,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物之萧森,爽独秀於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阙千仞,香炉吐云以像烟,甘泉涌霤而先润。

【碑】梁元帝庐山碑序曰: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惟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指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留。

◇太行山

《山海经》曰:太行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下有碧玉。

《穆天子传》曰: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墨子》曰:墨子请耕桂岭子[墨子耕柱篇作墨子怒耕柱子,岭字衍,(疑类聚据本怒作请,请岭音近,故致衍,若作怒,则音相距远矣,请问也,见国语吴语注,吕氏春秋首时注。)]曰: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曰:将驱骥,以骥足贵[耕柱篇及《太平御览》四十作责。]也。

《尸子》曰:龙门,鱼之难也,太行,牛之难也,以德报怨,人之难也。

《战国策》曰:范睢说秦王曰:举兵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巉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王举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为三。

《神仙传》曰:王烈入太行山,忽闻山东北雷声,往视,见山上破数百丈,石中有一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

祥,乃兴师於牧野,遂干戈以伐商,乃弃之而来游,担[明本作誓。]不步於其乡,余闭口而不食,并卒命於山傍。

◇燕然山

汉书匈奴传曰:贰师引兵还,至燕然山,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军大乱败,贰师降单于。

【铭】后汉班固燕然山铭曰: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亹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於是城灭区殚,反旆而旋,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罗浮山

茅君内传曰: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罗浮山之洞,周回五百里。名曰朱明曜真之天。

袁彦伯罗浮山疏曰:遥望石楼直上,当十馀里许,石楼之於山顶,十分之一耳,去县三十里,便见山基,至所登处,当百里许,山皆平敞极目。

《罗浮山记》曰: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旧说,罗浮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神明神禽,玉树朱草。

【诗】宋王叔之游罗浮山诗曰:菴蔼灵岳,开景神封,绵界盘趾,中天举峰,孤楼侧挺,增岫回重,风云秀体,卉木媚容。

【赋】宋谢灵运罗浮山赋曰:客夜梦见延陵茅山,在京之东南,明旦得洞经,所载罗浮山事云,茅山是洞庭口,南通罗浮,正与梦中意相会,遂感而作罗浮山赋曰:若乃茅公之说,神化是悉,数非亿度,道单悒憰,[古冗切,○冗当作穴,见广韵屑韵。]洞四有九,此惟其七,潜夜引辉,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洞穴之宝衢,海灵之云术,伊离情之易结,谅沉念之罗浮,发潜梦於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屿之缅涨,上增龙之合流,鼓兰枻以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九疑山

《山海经》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

楚辞九歌曰:九疑纷兮并近,[九歌作迎。]

《淮南子》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多。

《汉书》曰:武帝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事具巡狩部。]

《湘中记》曰: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

《名山略记》曰:九疑山,汉末有张礼正,魏时有治明期,南游九疑,礼正服黄精,明期服泽写柏实,后俱適西城君,受虹景方,兼以守一,内外洞澈,东华迎而乘云升天。

【诗】庾阐采药诗曰:采药灵山氵急,结驾登九疑,悬岩漏石髓,芳谷挺丹芝,泠泠云珠落,漼漼玉蜜滋,鲜景染冰颜,妙气翼冥期。

【碑】汉蔡邕九疑山碑曰: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讬灵神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译文

总载山、昆仑山、嵩高山、华山、衡山、庐山、太行山、荆山、锺山、北芒山、天台山、首阳山、燕然山、罗浮山、九疑山。

◇总载山

《春秋说题辞》说:山的意思是宣,它包含水泽,布散气息,调和五神。

《国语》说:大禹封了九座山,山是土的聚集。

《论语》说:仁者喜欢山。

《春秋元命苞》说:山是气的包含,它包含精气,藏有云气,所以触石布山。

《尔雅》说:山的西面叫夕阳,山的东面叫朝阳。

又说:山又大又高叫崧,山小而高叫岑,多草木的叫屺,无草木的叫岵,石头上覆盖着土叫崔嵬,土上覆盖着石头叫蛇且。

《礼记》说:山,虽然只是一块石头,但当它广大时,草木生长,禽兽居住,宝藏也由此产生。

《史记》说:黄帝东到海边,登上丸山,西到崆峒,登上鸡头山,南到熊湘,北逐獯鬻,合符于釜山。

《蜀王本纪》说:上天为蜀王生了五丁力士,能移动山,秦王献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去迎接,看到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一起拉蛇,山崩,秦王的五个女儿都上了山,化为石头。

《河图》说:武关山是地门,上面是天高星,主管监狱,岐山在昆仑东南,是地乳,上面是天糜星,汶山是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面是天井。

《吕氏春秋》说:什么是九山,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阳山、太华山、歧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

《汉名臣奏》说:汉朝得到阴山,匈奴的长老经过时,没有不哭的。

《地镜》说:进入名山,必须先斋戒五十天,牵着白狗,抱着白鸡,带一升盐,山神会很高兴,芝草、异药、宝玉都会出现,未到山百步时,要喊“林林央央”,这是山王的名字,知道它就能驱除百邪。

袁山松的《宜都记》说:郡西北陆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间常有赤气,笼罩林岭如丹色,因此得名。

又说: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摽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

盛弘之的《荆州记》说: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

又说: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室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

又说:武陵舞阳县,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宁州武陵二界畔,绝壑之半,有一石雉,远望首尾,可长二丈,申足翔翼,若虚中翻飞,颈缀著石。

又说:衡山有三峰极秀,一峰名紫盖。

又说:宜都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

又说:宜都宜昌县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荆南图制》说:宜都夷陵县东六十里,南岸有荆门山,北有虎牙,二山相对,虎牙有石壁,其文黄赤。又似虎牙形,荆门山上合下空,有若门象。

又说: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又说:襄阳郡中庐县西百三十里,有马穴山,傍有一地道,云汉时有马出其中。

又说:宜都夷陵县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因以为名。

又说:巴东昆阳县东南十里,有柏枝山,有石泉,口方数丈,中有鱼。

又说:宜都夷道县北,有女观山,昔有思妇,登山绝望,怀思而死,葬之山顶,山遂枯悴,因以名山。

庾仲雍的《湘中记》说:桂阳郴县东北五里,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苏躭所栖游处,因而得仙,后有见躭乘白马,还此山中,世因名为马岭。

《晏子春秋》说:齐景公召群臣问:天不雨久矣,民有饥色,我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说:灵山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它难道不想雨吗?祠之何益。

《淮南子》说: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颓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守狭小,而不能容巨大。

《韩诗外传》说: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

张璠的《汉记》说:梁冀聚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穷极工巧,积金玉明珠,充牣其中。

《相冢书》说:青乌子称,山望之如却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贵,山望之如鸡栖,葬之灭门,山有重叠,望之如鼓吹楼,葬之连州二千石。

《游名山志》说:玉溜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

《魏志》说:明帝錾太行山之石英,采穀城之文石,起景阳山於芳林园。

王韶之的《始兴记》说:郡东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润。

邓德明的《南康记》说:平固县覆笥山,上有笥,贮玉牒记,故山因笥为名焉。

【诗】晋庾阐的《登楚山诗》说:拂驾升西岭,寓目临浚波,想望七德耀,咏此九功歌,龙驷释阳林,朝服集三河,回首盼宇宙,一无济邦家。

晋王凝之妻谢氏的诗说:瓘瓘东岳高,秀极冲清天,岩中间虚宇,寂漠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宋孝武的《游覆舟山诗》说:束发好怡衍,弱冠颇流薄,素想终勿倾,聿来果丘壑。曾峰亘天维,旷渚绵地络,逢皋列神苑,遭坛树仙阁,松墱含青晖,荷源煜彤烁,川界泳游鳞,岩庭响鸣鹤。

泰山的名字在南方被称为衡山,西方戎族所占据,北方狄族所标榜。尧帝时期遭遇大洪水,洪水滔天,禹帝治理水土,奠定了高山和树木的基础,众多河流被疏导,群山自然修整,潜流贯通四方,镇压九条大河,星辰罗列,吞吐云雾,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在广阔的灵山,长久以来作为坚固的屏障。它的形状,像武当山的太和,武功山的太白,昆仑山的五门,扶宁的三石,山峰高达一万丈,峭壁高达三百丈,登高远眺,千里无边,俯视下方,万丈深渊难以测量,与白鹤同高,与青天同色。

晋代潘尼在《西道赋》中说:山河的险阻,关谷的曲折,使车马在潜轨上低回,马匹在险路上徘徊,狗肘弯曲,羊角交错,洞穴连绵,数以亿计,石子涧中,坎埳穴里,肢体为之紧张,形骸为之疲惫,这是行者的艰难,旅人的困顿。至于那些名坡,如羊羹八特,成皋黄马,回波激浪,飞沙飘瓦,马匹在狼旁跌倒,牛则体疲力竭,损食丧肤,蹄穿领,髋脱躯。

【吟】晋代夏侯湛在《山路吟》中说:清晨驾车等待天明,登上山路远行,冒着晨风进入大谷,道路曲折,岚气清新,揽住马缰,踟蹰在旷野,旷野辽阔,崇山峻岭,丘陵连绵,草木交错,清澈的水流长流,惊涛拍打石头。

宋代谢庄在《山夜忧》中说:庭院的光尽,山明归来,流风乘轩卷起,明月沿着河流飞翔,涧中鸟儿鸣叫,夜蝉清脆,橘露轻飘,蕙烟轻拂,凌别浦时泉水跃起,经过乔林时猿猴惊起,南皋的别鹤伫立在汉水边,东邻的孤管飞入青天,沉痾与白发共度急日,朝露过隙,岁月不等人,年去发不还,金膏玉液岂能留住容颜,回船拓绳户,收棹掩荆关。

【赞】晋代庾肃之在《山赞》中说:悬岩幽深,神明居住,官府风云,怀吐川渠,昆阆天竦,五岳云停,飞峰紫蔚,辰秀太清。

晋代戴逵在《山赞》中说:壮丽的名山,高耸洪秀,与天地同基,峣嶕云构,嵯峨积岨,寥笼虚岫,轻霞仰拂,神泉旁漱,仁者何乐,希静此寿。

晋代郭璞在《炎山赞》中说:树木含有阳气,精构则燃,焚之无尽,是生火山,理见乎微,其妙在传。

【铭】晋代张载在《剑阁铭》中说:雄伟的梁山,积石瓘瓘,远接荆衡,近连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襃斜,狭窄过彭碣,高逾嵩华,是蜀地的门户,作为坚固的屏障,名为剑阁,壁立千仞,穷尽地势之险,极尽道路之峻,世道浑浊则逆,道清则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何况这狭隘之地,土之外区,一人持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遗轨,冈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晋代湛方生在《灵秀山铭》中说:雄伟的灵秀山,积岨幽深,傍岭关岫,乘标挺峰,桂柏参幹,芝菊乱丛,翠云夕映,爽气晨蒙,笼笼疏林,穆穆闲房,幽室冬暄,清荫夏凉,神木奇生,灵草贞香,云鲜其色,风飘其芳,可以养性,可以迁翔,长生久视,何必仙乡。

梁代简文帝在《行雨山铭》中说:岩畔路途遥远,阿曲路深,犹云息驭,尚且抽琴,此峰独擅,嵚崎千变,却绕画房,前临宝殿,玉岫开华,紫水回斜,谿间聚叶,涧里萦沙,月映成水,人来当花,藤结如帷,碛起成基,芸香馥迳,石镜临墀。

又在《明月山铭》中说:迢递峰长,威纡岳聚,既正书门,兼同天柱,非竞小山,宁论大庾,岂学土龙,讵须石鼓,緅色斜临,霞文横竖。

梁代孝元帝在《东宫后堂仙室山铭》中说:太华削成,本擅奇声,峰如雪委,岭若莲生,云除紫盖,霞通赤城,金坛是箓,玉记题名,凤依桐树,鹤听琴声,殿接南箕,桥连北斗,秋河徙带,春禽衔绶,朱鸟安窗,青龙作牖。

梁代庾肩吾在《东宫玉帐山铭》中说:玉帐寥廓,昆山抵鹊,总叶成帐,连枝起幕,玉蕊难徙,金花不落,隐士弹琴,仙人看博,岩留故鼎,灶聚新荆,煮石初烂,烧丹欲成,桑田屡尽,海水频倾,长闻凤曲,永听箫声。

周代庾信在《梁东宫行雨山铭》中说:山名行雨,地异阳台,春人无数,神女羞来,翠幔朝开,新妆旦起,树入床前,山来镜里,草色衫同,花红面似,开年寒尽,正月春游,天丝剧藕,蝶粉多尘,横藤碍路,垂柳低人,谁论洛水,一个河神。

陈代徐陵在《后堂望美人山铭》中说:高堂碍雨,洛浦无洲,何处相望,山边一楼,峰因五妇,石是三侯,险逾地肺,危邻天柱,禁苑斜通,春人恒聚,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回,岂如织女,非秋不来。

【碑】梁代简文帝在《神山碑铭》中说:关号天井,山称地雌,碧鸡金马,越渎梁池,怀灵缊德,孕宝含奇,此亦神岫,英名远摛,昔有鹫窟,不烧净土,迈彼高踪,构兹法宇,引叶成帷,即树为柱,石砌危横,崖阶斜竖。

梁代元帝在《玄圃牛渚矶碑》中说:窃以增城九重,仙林八树,未有船如鸣鹤,时度宓妃,桥似牵牛,能分织女,丹凤为群,紫柱成迾,清风韵响,即代歌仙,桂影浮池,仍为月浦,璧月朝晖,金楼启扉,画船向浦,锦缆牵矶,花飞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并觉忘归。

【序】宋代谢灵运在《名山序》中说:衣食是人生所必需的,山水是性分所适宜的,世人多认为,欢乐本在华堂,枕岩嗽流者,缺乏大志,故保其枯槁,我认为不然,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非才不理,故时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邪,语万乘则鼎湖有纵辔,论储贰则嵩山有绝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原辞汉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书】

梁朝的吴均给施从事写信说: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处,有一座青山,峭壁直插云霄,孤峰高耸入天,山峦连绵不绝,青色的河流蜿蜒曲折,归巢的鸟儿成千上万,竞相飞来,水边的猿猴伸出百臂相接,秋露凝结成霜,春天的藤萝覆盖了小径,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不止,这样的景色足以让人忘却烦恼,陶冶性情,领悟内心的宁静,享受自然的馈赠。

吴均又给朱元思写信说:风烟消散,天山一色,顺着水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碧绿的,深达千丈,清澈见底,游鱼和细石清晰可见,急流如箭,猛浪如奔,两岸高山,长满了寒树,山峰竞相向上,互相争高,直指天际,千百座山峰耸立,泉水冲击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鸟儿鸣叫,和谐悦耳,蝉鸣不绝,猿啼不断,那些想要飞上天空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山谷也会忘记回去,横生的树枝遮蔽了天空,白天也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错,偶尔能看到阳光。

◇昆仑山

《河图》说:昆仑山的废墟,有五座城池和十二座楼阁,黄河从这里发源。

《龙鱼河图》说:昆仑山,是天地的中心支柱。

《大荒西经》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之丘,山上有一位神,长着人脸虎身,还有尾巴。

《尔雅》说:西北最美的,是昆仑山的废墟,那里有美玉和宝石。

《穆天子传》说:天子在昆仑山的山脚下,赤水的南岸过夜,吉日辛酉,天子登上昆仑之丘,观看黄帝的宫殿,《纪年》说:周穆王十七年,西征到昆仑丘,见到了西王母,王母让他停下来。

《神异经》说:昆仑山有一根铜柱,高耸入天,被称为天柱,周长三千里,像被削过一样圆,铜柱下面有一个回屋,方圆百丈,[详细内容见仙部。]

《史记》说:禹的《本纪》记载,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非常高,三千五百多里,日月在这里交替隐现,形成光明,山上有甘泉和华池,自从张骞出使大夏之后,穷尽了黄河的源头,哪里还能看到《本纪》中所说的昆仑山呢。

《水经》说:昆仑山的废墟在西北,距离嵩高山五万里,是地的中心,高度一万一千里,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

《博物志》说:昆仑山方圆一万一千里,是神物生长的地方,圣人和神仙聚集的地方,有五色云气,五色的流水,泉水向东南流入中国,被称为黄河。

《葛仙公传》说:昆仑山,又叫玄圃,又叫积石瑶房,又叫阆风台,又叫华盖,又叫天柱,都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搜神记》说:昆仑山,是大地的头部,是帝王的都城,所以它的外围有深不可测的弱水环绕。还有炎火山环绕,山上的鸟兽草木,都在炎火中生长茂盛,所以有火浣布,不是这座山的树皮,就是鸟兽的毛。

【赞】晋朝的郭璞在《昆仑丘赞》中说:昆仑山是月亮的精华,水的灵府,是帝王的都城,西羌的领地,巍然屹立,被称为天柱。

◇嵩高山

《山海经》说:太室山的中部,有一种树,叶子像梨子,纹理是红色的,名叫指,服用它的人不会沾染污垢。

《毛诗》说:嵩山是高大的山岳,高耸入天,山岳降下神灵,生下了甫和申。

《列仙传》说: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喜欢吹笙,模仿凤凰的鸣叫,在伊水和洛水之间游玩,道士浮丘公把他接上了嵩高山。

《汉武帝内传》说:汉武帝夜里梦见和李少君一起上嵩高山,走到半路,有一个穿着绣衣的使者,骑着龙,手持节杖,从云中下来,说太一君召见,醒来后,汉武帝告诉近臣说:如果我的梦是真的,少君就要离开我了。

《刘根别传》说:刘根放弃世俗,学习道术,进入中岳嵩山的石室中,石室高耸,东南方向有五十丈深,北方的人冬天和夏天都不穿衣服,身上的毛都有一二尺长,容貌像十五岁的样子。

《仙经》说:嵩高山东南的大岩下有一个石孔,方圆一丈,向西北方向进入五六里,有一个大室,高三十多丈,周长三百步,自然明亮,像日月一样,里面有十六位仙人,名叫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有时也来这里,没有道行的人,看不到他们。

戴延之的《西征记》说:嵩高山,是岩石中的山,东边叫太室,西边叫少室,相距七十里,嵩高是总称。

《世记》[《初学记》五,《太平御览》三九作刘义庆《世说》:按亦见幽明录,(古小说钩沉谓唐宋类书引幽明录,时亦题《世说》:是也。)]说:嵩高山北边有一个大洞,深不可测,百姓每年都会在上面游玩。晋朝初年,有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洞里,同伴们希望他或许没死,就往洞里投食物,掉进去的人得到了食物,沿着洞走,大约走了十几天,忽然看到了一片光明。还有一间草屋,里面有两个人,正在下围棋。棋盘下有一杯白色的饮料,掉进去的人说自己又饿又渴,下棋的人说:可以喝这个。掉进去的人喝了,力气增加了十倍。大约半年后,他从蜀中出来,回到洛阳,问张华,张华说:这是仙馆的大夫,你喝的是玉浆。

《俗说》说:傅亮北征,在黄河中,快到洛阳时,远远看到了嵩高山,当时同行的客人问他:潘安仁的《怀旧赋》说,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嵩丘和太室,本来是一座山,为什么说是傍眺,傅亮说:有嵩丘山,距离太室七十里,这是书写错误。

【赞】晋朝的郭璞在《太室山赞》中说:嵩山是五岳之首,华山、泰山、恒山、衡山,气息相通,神灵洞悉幽明,巍然屹立,是众山的英杰。

◇华山

《尔雅》说:华山是西岳。

《西山经》说:太华山,陡峭而四方,高五千仞,宽十里。

《晏子》说:君子像华山一样,松柏众多,看一整天也不会厌倦。

《列仙传》说:脩羊公,是魏国人,住在华阴山的石室中,里面有一个石榻,他经常躺在上面,石头都被他躺穿了。

又说:呼子先,是汉中关下的卜师,活了一百多岁,临死前,叫来酒家的老妇人,让她赶快准备,就有仙人拿着两只茅狗来了,呼子先拿了一只给老妇人,各自骑上,原来是龙,上了华阴山,经常在山中大喊,说呼子先和酒母在这里。

《华山记》说:华山高耸,四面环山,重岭秀美,上面有一个石池,北边有一个石鼓,老人们相传,曾经有人听到它鸣响。

《述征记》说:华山对着河东的首阳山,黄河在两山之间流过,传说本来是一座山,被巨灵神劈开,现在在华山上能看到手印,而在首阳山下能看到脚印。

【赞】晋朝的郭璞在《华山赞》中说:华山灵秀峻峭,陡峭而四方,有神女在这里,舀取玉浆,谁能在这里游玩,是龙驾着云裳。

【铭】晋朝的傅玄在《华岳铭序》中说:《易经》说,法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天以高明崇显,而山岳与之相配,地以广厚为基,而山岳与之相体,至于太华山作为镇山,五岳列位而

保持其首要地位,三条分路各自占据一方而处于其中,因此能够参悟天地两仪以比拟德行,协调和气的氤氲,所以云行雨施,兴起雷风以感动万物,因此古代历代圣帝明王,无不焚烧柴火并加牲祭祀,尊崇而祭祀,在《虞书》中,则西巡狩至于西岳,亲自祭祀,在《礼》中,则大司马掌管其分域,而大宗伯主持其礼祀。

【碑】后汉张昶的《西岳华山堂阙碑序》说:《易经》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然而山没有比岳更尊贵的,泽没有比渎更盛大的,岳有五座而华山是其中之一,渎有四条而黄河在其中,其灵验至极,人主的兴废,必有相应的征兆,所以岱山石立,中宗继统,太华授璧,秦胡绝绪,白鱼入舟,姬武建业,宝珪出水,子朝丧位,分布在五方则处于西方,列在三条则居于其中,世宗又在山下修建集灵宫,想象松乔之类的仙人,在此游玩休息,郡国的方士,从远方而来,充满山崖,乡邑的巫觋,宗祝在其中,也充满山谷,都有飘浮的志向,愉悦的神色,必定云霄之路可以攀登而越过,果然繁昌之福可以降临而实现,因此殖财之宝,黄玉自然出现,令德之珍,卿相由此诞生,不仅是嵩高,降生申甫,这里也有。

◇衡山

《周官》说:荆州的镇山是衡山。

《湘中记》说:衡山九疑,都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

又说:南阳的刘道人,曾经游历衡山,走了数十里,有绝谷,无法前进,遥望见三个石囷,两个关闭,一个打开,盛弘之的《荆州记》说:衡山有三座极秀的山峰,一座叫芙蓉峰,最为高耸,除非是晴朗的早晨,否则无法望见,峰上有泉水飞流,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异苑》说:湘东的姚祖,太元末年担任郡吏,经过衡山,望见岩下有几位少年,都在执笔写字,祖以为是行侣休息,于是绕道过去,未到百步,少年们突然飞起。

【诗】晋庾阐的诗说: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运目情四豁,翔乱凌九宵,陆鳞困濡沫,既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庐山

《山海经》说:庐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天子都,一个叫天子鄣。

伏滔的《游庐山序》说:庐山,是江阳的名山,其大形也,背靠岷江,面向彭蠡,蟠根所据,绵延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

远法师的《庐山记》说: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罩其上,则氤氲若烟。

《神仙传》说:董奉回到豫章,在庐山脚下居住,在山间,不耕作,为人治病,也不收取钱财,让病愈者种五株杏树。

张野的《庐山记》说:庐山,天将下雨时,会有白云,或覆盖峰岩,或横亘中岭,俗称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周景式的《庐山记》说:匡俗,周威王时,生而神灵,在此山居住,世称庐君,因此山取名为庐山。

又说:登上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其兹峰乎,东南隐诸岭,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至,迥望处无复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

【诗】宋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说: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宋鲍照的《登庐山诗》说:悬装乱水区,旅薄次山楹,千岩状岨积,万壑势回萦,巃鹢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竦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又《登庐山望石门诗》说: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鸡鸣青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梁江淹的《登庐山香炉峰诗》说: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赋】宋支昙谛的《庐山赋》说: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路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於玄崖,世高垂化於共阝亭,应真陵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冥,咸豫闻其清尘,妙无得之称名也,若其南面巍崛,北背〈辶苕〉蒂,悬霤分流以飞湍,七岭重氵急而叠势,映以竹柏,蔚以柽松,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物之萧森,爽独秀於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阙千仞,香炉吐云以像烟,甘泉涌霤而先润。

【碑】梁元帝的《庐山碑序》说: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惟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指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留。

◇太行山

《山海经》说:太行山,其首叫归山,其上有金玉,下有碧玉。

《穆天子传》说: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墨子》说:墨子请耕桂岭子[墨子耕柱篇作墨子怒耕柱子,岭字衍,(疑类聚据本怒作请,请岭音近,故致衍,若作怒,则音相距远矣,请问也,见国语吴语注,吕氏春秋首时注。)]说: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说:将驱骥,以骥足贵[耕柱篇及《太平御览》四十作责。]也。

《尸子》说:龙门,鱼之难也,太行,牛之难也,以德报怨,人之难也。

《战国策》说:范睢对秦王说:举兵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巉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王举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为三。

《神仙传》说:王烈进入太行山,忽然听到山东北有雷声,前往查看,见山上破开数百丈,石中有一孔,直径一尺,中有青泥流出,烈

祥,于是起兵于牧野,拿起武器讨伐商朝,然后放弃战斗来游历,发誓不再回到故乡,我闭口不吃东西,最终死在山旁。

◇燕然山

《汉书·匈奴传》说:贰师将军带领军队返回,到达燕然山,单于知道汉军疲惫,亲自率领五万骑兵拦截攻击,贰师的军队大乱败退,贰师投降了单于。

【铭】后汉班固的《燕然山铭》说:用八阵来约束,用威严的神灵来治理,黑色的铠甲闪耀日光,红色的旗帜映红天空,于是登上高阙,下到鸡鹿,经过盐碱地,穿越沙漠,斩杀温禺用来敲鼓,用尸逐的血染红刀刃,然后四支军队横行,像流星和彗星一样扫荡,万里萧条,野外没有遗漏的敌人,于是城池被毁灭,区域被扫荡,旗帜回转,凯旋而归,辉煌的王师征讨荒远的边疆,剿灭凶恶的敌人,截断海外,遥远无边,横跨地界,封神丘,建立高大的石碑,光耀帝业,振兴万世。

◇罗浮山

《茅君内传》说:大天之内,有地中的洞天三十六处,罗浮山的洞天,周围五百里。名叫朱明曜真之天。

袁彦伯的《罗浮山疏》说:远远望去,石楼直上,大约有十多里,石楼相对于山顶,只有十分之一,离县城三十里,就能看到山脚,到攀登的地方,大约有一百里,山都平坦开阔,视野极好。

《罗浮山记》说:罗浮,是总称,罗是罗山,浮是浮山,两山合为一体,称为罗浮,位于增城和博罗两县的交界处,旧说罗浮山高三千丈,有七十个石室,七十二条长溪,有神明和神禽,玉树和朱草。

【诗】宋王叔之的《游罗浮山诗》说:灵岳高耸,景色神秘,绵延的边界盘绕山脚,山峰直插天空,孤楼侧立,山峰重重叠叠,风云秀美,花草树木妩媚动人。

【赋】宋谢灵运的《罗浮山赋》说:客人夜里梦见延陵的茅山,在京城的东南方向,第二天早上得到洞经,记载了罗浮山的事情,说茅山是洞庭的入口,南通罗浮,正好与梦中的意思相吻合,于是有感而作《罗浮山赋》说:茅公的说法,神化是全部,数量不是亿度,道单悒憰,洞有四十九,这里只有七个,夜晚引辉,幽境明朗,所以叫朱明的阳宫,耀真的阴室,洞穴的宝衢,海灵的云术,离情容易结,沉念罗浮,发潜梦于永夜,像乘波而乘桴,越过扶屿的缅涨,上增龙的合流,鼓兰枻以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九疑山

《山海经》说:南方的苍梧之丘,苍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是舜的葬地,位于长沙零陵的边界。

《楚辞·九歌》说:九疑山纷繁而近,

《淮南子》说:九疑山的南边,陆地的事情少而水上的事情多。

《汉书》说:武帝南巡,到达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湘中记》说: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座山相似,行人容易迷惑,所以叫九疑。

《名山略记》说:九疑山,汉末有张礼正,魏时有治明期,南游九疑,礼正服用黄精,明期服用泽写柏实,后来都去了西城君,接受了虹景方,兼以守一,内外洞澈,东华迎接而乘云升天。

【诗】庾阐的《采药诗》说:采药在灵山急流,结驾登九疑,悬岩漏石髓,芳谷挺丹芝,泠泠云珠落,漼漼玉蜜滋,鲜景染冰颜,妙气翼冥期。

【碑】汉蔡邕的《九疑山碑》说:高耸的九疑山,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讬灵神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注解

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山常被视为天地之间的桥梁,具有调节气候、孕育生命的功能。

禹封九山:指大禹治水后,为了纪念和祭祀山川,封定了九座山。这反映了古代对山川的崇拜和祭祀文化。

仁者乐山:出自《论语》,意指有仁德的人喜爱山,因为山静而稳重,象征着仁者的品格。

山者气之包含:山被认为是气的聚集地,能够包含和调节自然之气,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

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描述了山的地理位置对日照的影响,山西面夕阳,山东面朝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山大而高曰崧,山小而高曰岑:对山的不同形态进行了分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黄帝东至于海:描述了黄帝的巡游,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巡游文化和地理探索。

蜀王生五丁力士:蜀王传说中的五丁力士,象征着古代对英雄和力量的崇拜。

武关山为地门:武关山被视为地门,象征着地理上的重要关口和战略要地。

九山:指古代中国的九座重要山脉,反映了古代对山脉的重视和分类。

汉得阴山:阴山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山脉,汉朝得到阴山,象征着对北方边疆的控制。

入名山,必先斋五十日:反映了古代对山川的崇拜和祭祀文化,入山前需进行斋戒,以示对山神的尊敬。

丹山:丹山因山间常有赤气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

黄牛山:黄牛山因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地理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万岁山:万岁山因有石室锺乳和生灵寿木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命名。

淳于白雉二山:淳于白雉二山因有一石雉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衡山: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以秀美著称。

望州山:望州山因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地理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荆门山:荆门山因山上合下空,有若门象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地理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作乐山:作乐山因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命名。

马穴山:马穴山因傍有一地道,云汉时有马出其中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高筐山:高筐山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柏枝山:柏枝山因有石泉,口方数丈,中有鱼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女观山:女观山因昔有思妇,登山绝望,怀思而死,葬之山顶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历史故事的纪念和命名。

马岭山:马岭山因苏躭所栖游处,因而得仙,后有见躭乘白马,还此山中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命名。

灵山:灵山因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命名。

牛蹄之涔:牛蹄之涔因无尺之鲤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颓府之山:颓府之山因无丈之材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仁者何以乐山:出自《韩诗外传》,意指仁者喜爱山,因为山是万物所瞻仰的地方,象征着仁者的品格。

梁冀聚土筑山:梁冀聚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反映了古代对山脉的模仿和崇拜。

青乌子称:青乌子称山望之如却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贵,反映了古代对山脉的观察和风水文化。

玉溜山:玉溜山因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太行山:位于中国北部,是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志。

玉山:玉山因草木滋茂,泉石澄润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覆笥山:覆笥山因上有笥,贮玉牒记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楚山:楚山因晋庾阐登楚山诗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东岳:东岳因晋王凝之妻谢氏诗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覆舟山:覆舟山因宋孝武游覆舟山诗而得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

脩路轸孤辔:脩路,指长长的道路;轸,车辕的末端;孤辔,独自驾驭马匹。

竦石顿飞辕:竦石,高耸的石头;顿飞辕,形容车辕仿佛要飞起来。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千寻形容极高。

表里望丘原:表里,内外;丘原,山丘和平原。

屯烟扰风穴:屯烟,聚集的烟雾;扰风穴,风吹过洞穴。

积水漏云根:积水,积聚的水;漏云根,云从山根处升起。

汉潦吐新波:汉潦,汉水的泛滥;吐新波,涌出新的波浪。

楚山带旧苑:楚山,楚地的山;带旧苑,环绕着旧时的苑囿。

壤草凌故国:壤草,土地上的草;凌故国,覆盖着故国的土地。

拱木秀颓垣:拱木,高大的树木;秀颓垣,在颓垣上显得格外秀美。

目极情无届:目极,极目远望;情无届,情感无边无际。

客思空已繁:客思,客居他乡的思念;空已繁,空虚无尽的思念。

泰:泰,古指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贵。

衡:衡,指南岳衡山,位于中国南方,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

西戎: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西部地区。

北狄:北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北方地区。

尧: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贤明著称。

禹: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

四渎:四渎,指中国的四条大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九川:九川,泛指中国的众多河流。

武当太和:武当太和,指武当山,道教名山,以太极拳和道教文化闻名。

武功太白:武功太白,指太白山,位于陕西省,是秦岭的主峰。

昆仑五门:昆仑五门,指昆仑山,传说中的仙山,有五座主要山峰。

扶宁三石:扶宁三石,指扶宁山,位于陕西省,有三块巨石。

潘尼:潘尼,晋代文学家,以赋闻名。

夏侯湛:夏侯湛,晋代文学家,以诗赋见长。

谢庄:谢庄,南朝宋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庾肃之:庾肃之,晋代文学家,以赞文闻名。

戴逵:戴逵,晋代文学家,以赞文见长。

郭璞:郭璞,晋代文学家、风水学家,以《山海经注》闻名。

张载:张载,晋代文学家,以铭文著称。

湛方生:湛方生,晋代文学家,以铭文见长。

梁简文帝:梁简文帝,南朝梁皇帝,以文学才华著称。

梁孝元帝:梁孝元帝,南朝梁皇帝,以文学才华闻名。

庾肩吾:庾肩吾,南朝梁文学家,以铭文见长。

庾信:庾信,南朝梁文学家,以诗文著称。

徐陵:徐陵,南朝陈文学家,以诗文见长。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宋文学家,以山水诗闻名。

青山:指位于故鄣县东三十五里的一座山,以其绝壁高耸入云、孤峰直插天际而著称。

归飞之鸟:指归巢的鸟儿,象征着自然和谐与生机。

企水之猿:指在水边活动的猿猴,象征着自然的原始与野性。

风烟俱净:形容风景清新,空气纯净,没有尘埃和烟雾。

天山共色:形容天空和山脉的颜色融为一体,景色壮丽。

昆仑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中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嵩高山:即嵩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是中国古代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

华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以其险峻著称,是中国古代道教的重要圣地。

燔柴:古代祭祀仪式之一,燃烧柴木以祭天,象征与天沟通。

加牲:在祭祀仪式中增加牺牲品,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求。

岱山:即泰山,古代五岳之首,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华:即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以险峻著称。

白鱼入舟:古代祥瑞之兆,象征吉祥和成功。

宝珪出水:古代祥瑞之兆,象征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德行。

松乔:指松树和乔木,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或长寿。

庐山:位于江西省,以风景秀丽和文化底蕴深厚闻名。

荆山:荆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据《山海经》记载,荆山阴面多产铁,阳面多产赤金。荆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相关,象征着忠诚与坚持。

锺山:锺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古称金山,后因蒋子文的故事改名为蒋山。锺山在历史上是南京的重要地理标志,孙权曾葬于此山,称为蒋陵。锺山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为雄伟壮丽的象征。

北邙山:北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墓葬区,许多帝王将相葬于此。北邙山在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生死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天台山: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圣地。天台山以其幽深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闻名,常被描绘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首阳山:首阳山位于今山西省,是中国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隐居的地方。首阳山在文学中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祥:吉祥,预示着好的兆头或结果。

牧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淇县南,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的战场。

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牌,戈指长柄兵器,泛指战争。

燕然山:古代山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汉朝与匈奴交战的重要地点。

罗浮山: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广东省,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闻名。

九疑山:位于湖南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舜帝葬地,以其九座相似的山峰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对中国众多名山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山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理解。山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文本中提到的‘禹封九山’、‘仁者乐山’等概念,反映了古代对山川的崇拜和祭祀文化,以及山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

文本中的‘山者气之包含’、‘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等描述,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理解。山被认为是气的聚集地,能够包含和调节自然之气,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这种对山的理解,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具体的山名,如‘丹山’、‘黄牛山’、‘万岁山’等,这些山名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例如,‘丹山’因山间常有赤气而得名,‘黄牛山’因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而得名。这些山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命名,也承载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蜀王生五丁力士’、‘梁冀聚土筑山’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展示了古代对英雄和力量的崇拜,以及对山脉的模仿和崇拜。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中国众多名山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山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理解。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文化和精神的表达。通过对这些山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情感。

诗中的‘脩路轸孤辔,竦石顿飞辕’描绘了诗人独自驾车行驶在崎岖山路上的情景,给人一种孤独而壮美的感觉。‘遂登千寻首,表里望丘原’则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内外景色尽收眼底的壮阔景象。

‘屯烟扰风穴,积水漏云根’通过烟雾和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汉潦吐新波,楚山带旧苑’则通过汉水和楚山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永恒。

‘壤草凌故国,拱木秀颓垣’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目极情无届,客思空已繁’则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思念和孤独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段古文通过对中国名山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与赞美。文中提到的泰山、衡山、武当山、太白山、昆仑山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文中提到的尧、禹等古代圣王,体现了古人对治水英雄的敬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四渎、九川等词汇,则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水系资源,以及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

潘尼、夏侯湛、谢庄等文学家的作品,通过对山路的艰难、山夜的幽静、山景的壮丽等描写,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想。

庾肃之、戴逵、郭璞等文学家的赞文,通过对名山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神灵的敬畏。这些赞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载、湛方生等文学家的铭文,通过对剑阁、灵秀山等地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些铭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梁简文帝、梁孝元帝、庾肩吾、庾信、徐陵等文学家的铭文与碑文,通过对行雨山、明月山、仙室山等地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神灵的敬畏。这些作品语言华丽,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的名山序,通过对山水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理解。这篇序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想。

梁吴均的《与施从事书》和《与朱元思书》两篇书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在《与施从事书》中,作者以青山为背景,描绘了绝壁、孤峰、归鸟、猿猴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对秋露、春萝、风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通过对风烟、天山、奇山异水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昆仑山》部分,通过对昆仑山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对昆仑山的崇拜和神秘化。昆仑山被视为天柱,是连接天地的神圣之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通过对昆仑山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

《嵩高山》和《华山》部分,通过对嵩山和华山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五岳的崇拜和神圣化。嵩山和华山作为五岳之一,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对这些山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总体而言,这些文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神话传说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的敬畏、对宗教的崇拜以及对自由和和谐的向往。这些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本通过对中国几座著名山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敬畏。山脉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精神象征。例如,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常被用来比喻君主的德行和国家的繁荣。

文本中提到的祭祀仪式,如燔柴和加牲,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祈求。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通过对山脉的描述,文本还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例如,对华山的描述强调了其险峻和壮丽,对衡山的描述则突出了其秀美和神秘。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祥瑞之兆,如白鱼入舟和宝珪出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吉祥和成功的追求。这些祥瑞之兆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山脉的描述和祭祀仪式的叙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吉祥和成功的追求。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也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对荆山、锺山、北邙山、天台山和首阳山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川的深厚情感和哲学思考。荆山象征着忠诚与坚持,锺山则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北邙山作为古代墓葬区,反映了人们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感悟。天台山作为宗教圣地,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首阳山则通过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传达了对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的赞美。

在艺术特色上,这段古文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对山川的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还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荆山的铁与赤金象征着坚韧与财富,锺山的紫云则预示着吉祥与权力。北邙山的墓葬区则通过对比生与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山川的地理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些山川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死、忠诚和高洁品格的深刻思考。这些山川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荆山、锺山、北邙山、天台山和首阳山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川的深厚情感和哲学思考。这些山川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山川的描述,作者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还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传达了对忠诚、生死、宗教和高洁品格的深刻思考。

本文通过对多个历史地点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首先,文中提到的“牧野”是周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场,这一事件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干戈”的描述,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频繁。

“燕然山”部分引用了《汉书》和班固的《燕然山铭》,详细描述了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场景。班固的铭文不仅记录了战争的胜利,还通过“玄甲耀日,朱旗绛天”等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汉军的威武和战争的激烈。这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罗浮山”部分则通过《茅君内传》、《罗浮山记》等文献,详细描述了罗浮山的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其“朱明曜真之天”的称号反映了其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谢灵运的《罗浮山赋》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罗浮山的向往和敬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感悟。

“九疑山”部分通过《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文献,详细描述了九疑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九疑山作为舜帝的葬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蔡邕的《九疑山碑》通过对舜帝圣德的赞颂,表达了对古代圣王的敬仰和对和平盛世的向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多个历史地点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些地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这些地点的详细描述和文学作品的引用,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