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原文
据明本补
天 日 月 星 云 风
◇天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又曰:天行健。
《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论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地阴阳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太平御览》一喜上有有字。]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尔雅》曰: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阳极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万里。
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开元占经》一,《太平御览》二,地上有天字。]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
《黄帝素问》曰:积阳为天,故天者清阳也。
《庄子》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申子》曰: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泽,天高泽下,圣人法之。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皇览记》[《太平御览》二作皇览冢墓记。]曰:好道者,言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阙,倒影经过天宫。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广雅》曰: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二气相接,剖判分离,轻清者为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列子》曰:杞国有人,忧天崩坠,身无所寄,废於寝食。又有忧彼之忧者,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奈何而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也,晓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曜者,正复使坠,亦不能有中伤。
《说苑》曰: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所贵,对曰:贵天,桓公仰观天,管仲曰:所谓之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白虎通》曰:天者身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男女惣名为人,天地所以无惣名何,天圆地方,不相类也,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也。
张衡《灵宪》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也,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斯谓庞洪,盖道之幹也,道幹既育,万物成体,於是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於外而体阳,故圆以动,斯谓天元,道之实也,天有元位。
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蜀志》曰:吴使张温来聘,温问秦密曰:天有头乎,密曰:有之,温曰:在何方,密曰: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密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密曰:诗云,天步艰难,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刘,何以然,曰:其子姓刘,以此知之。
《楚辞·天问》曰:图[《天问》作圜,《初学记》一,《太平御览》二作圆。]则九重,孰营度之,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当值,东南不足,谁亏缺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诗】晋传言[《初学记》一作傅玄。]两仪诗曰:两仪始分,元气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时成,日月西迈,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齐名,圣人忧世,实念群生。
又天行篇曰:天行一何健,日月无高踪,百川赴阳谷,三辰因泰蒙。
又歌曰:天时泰兮昭以阳,清风起兮景云翔,仰观兮辰象,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百川兮东流。
【赋】晋成公绥天地赋曰:天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若乃悬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烛燿,五纬重光,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白虎时据於参代,[冯校本作井,初学记一作昴。]青龙垂尾於氐房,玄龟匿首於女虚,朱鸟奋翼於星张,帝皇正坐於紫宫,辅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络驿而珠连,三台差池而雁行,轩辕华布而曲列,摄提鼎峙而相望。
【赞】晋郭璞《释天地图赞》曰:祭地肆瘗,郊天致烟,气升太一,精沦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鲜。
【表】宋颜延之请立浑天仪表曰:张衡创物,蔡邕造论,戎夏相袭,世重其术。臣
昔奉使入关,值大军旋旆,浑仪在路,肆观奇秘,绝代异宝,旋及王府,考诸前志,诚应夙闻,尚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崔瑗所谓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经志所云,图宪所本,故体度不渝,精测尚矣,则七晷运变,无匪康时,九代贞观,不绝司历,臣夙怀末意,惧于非任,今忝惟职统,敢昧死以闻。
◇日
《易》曰:日月丽乎天。
又曰:离为日。
又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毛诗》曰: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礼记》曰: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
《左氏传》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五经通义》曰:日中有三足乌。
《春秋内事》曰:日者阳德之母。
《白虎通》曰:日行迟,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劳也,日月所以悬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径千里。
《风俗通》曰:成帝问刘向,俗说文帝被徵,后期,不得立,日为再中。
《尔雅》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
《广雅》曰:日名朱明,一名耀灵,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
《说文》曰:日,实也,太阳之精,字从口一,象形也。
又曰:初出为旭,[《初学记》一,《太平御览》三作纂要曰: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日温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将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东,谓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煦,日温也,皓,日昼貌也,晖,日光也,旰,日晚也,翌,日明也,晓,日白也。
《易坤灵图》曰:至德之明,日月若连璧。
《京房易传》曰:日月大光,天下和平,上下俱昌,延年益寿,长世无极。
《礼斗威仪》曰:政理太平,则时日五色。
《汉书》曰:文帝时,新垣平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乃更以十七年为元年。
《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为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中,才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贾谊书》曰:汤曰:学圣王之道,譬其如日,静居而独思,譬其若火,夫人舍学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
应劭《汉官仪》曰:太山东南,名曰日观,日观者,鸡鸣时见日。
《论衡》曰:儒者论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扶桑,东方之地,细柳,西方之地。
《家语》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拳,赤如日,[事具草部。]
《帝王世纪》曰:周文王梦日月着其身。
《瑞应图》曰:日月扬光者,人君之象也,君不假臣下之权,则日月扬光。
《山海经》曰:猗天山,苏门山,日月所出。
又曰:大荒之中,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原作上,据冯校本改。]枝,一日居上[原作下,据冯校本改。]枝,皆载乌。
又曰:有女子,名曰羲和,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淮南子》曰: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燋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乌皆死,堕羽翼。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华照下地。
又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是谓蚤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是谓正中,靡于鸟次,[西南曰大壑。]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回于女纪,是谓大迁,经于泉隅,是谓高舂,顿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息其乌,[《初学记》一,《太平御览》三作六螭,淮南子天文篇作其马。]是谓悬车,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
又曰: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反三舍。
又曰: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又曰:日中有踆乌,[踆,趾也,谓三足乌也。]河图叶光篇曰:积精为日。
皇甫谧《年历》曰:日者众阳之宗,阳精外发,故日以昼明,名曰曜灵。
《楚辞》曰:曒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槛,楯也。]
又曰: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角,东方星也,曜灵,日也,言东方未旦之时,藏其精光也。]又天问曰:羿焉毕日,乌焉解羽。
又招魂曰:十日并出,流金铄石。
【诗】魏刘桢诗曰:仰视白日光,皎皎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
晋张载诗曰:白日随天回,暾暾圆如规,踊跃汤谷中,上登扶桑枝。
又诗曰:十日出汤谷,弭节驰万里,经天曜四海,倏忽潜濛汜。
晋傅玄诗曰:汤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原得并天御,六龙齐玉羁。
梁李镜远诗曰:始临东岳观,俄昇若木枝,萍实讵俦彩,合扇且惭规,北林耿初曜,员窗鉴早曦,照庭馀雪尽,映檐溜滴垂,徘徊匝花树,煜爚满春池,柳阴裁靡靡,帘影复离离,曾泉岂停舍,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长绳不可羁,冲情爱景落,清宴惜光驰,温晖徒己荷,深心窃自知。
梁刘孝绰咏日应令诗曰:弭节驰汤谷,照曜出扶桑,园葵一何幸,倾叶
奉离光。
【歌】后汉李尤九曲歌曰: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
晋傅玄日昇歌咏曰:东光昇朝旸,羲和初揽辔,六龙并腾骧,逸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皇德配天地,神明[原讹盟,据冯校本改。]鉴幽荒。
又三光篇曰: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声和音响应,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乌,明月怀灵兔。
【赞】晋郭璞十日赞曰: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阳乌,可为洞感,天人悬符。
◇月
《释名》曰:月,阙也,满则缺也,晦,灰也,月[《释名》一作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者也。
《广雅》曰:夜光谓之月。
《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五经通义》曰: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
《文选》:月上轩而飞光。
《乾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明,[穴,决也,决鼻,兔也。]尸[原讹尹,据冯校本改。]子曰:使星司夜,月司时,犹使鸡司晨也。
《尚书大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眺,[眺,条也,条健,行疾濬也。]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侧匿犹缩懦也,行迟濬也。]。
《礼记》曰: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时。
《史记·天官书》曰: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又曰:太阴之精上为日,[据《开元占经》十一作月。]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礼含文嘉》曰:君致尊而制命,则日月贞明。
《春秋孔演图》曰:仁义之道,日月循纬。
《汉书》曰:元后母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后。
《礼斗威仪》曰:政太平则月圆而多辉,政升平则月清而明。
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蜍兔。
又曰:姮娥奔月,是为蟾蜍,《淮南子》曰: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又曰:月者阴之宗,是以月毁而鱼脑减。
又曰: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姮娥,羿妻也,服药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又曰:画随灰而月晕阙,[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於上也。]
又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铜盘受之,下水数石也。]
《吕氏春秋》曰:月群阴之本,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揫,夫月形于天,而群阴化为川。
又曰:月缠二十八宿。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京房《易飞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皇甫谧《年历》曰:月群阴之宗,光内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物理论》曰:京房说,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镜照日,而有影见。
《旧历说》曰:日犹火也,月犹水也,火则施光,水则含影,故朏生於向日,魄生於背日,当日则光盈,近日则明灭。
《楚辞》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顾兔在腹。
又曰:何泛滥之浮云,欻拥蔽於明月,思耿耿而原见,然阴曀而不达。
傅咸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诗】晋陆机诗曰: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馀煇,揽之不盈手。
宋孝武帝斋中望月诗曰:褰幕荡暄气,入夜渐流清,微微风始发,暧暧月初明,思因往物深,悲以归云盈。
宋鲍照玩月诗曰: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
齐虞羲咏秋月诗曰: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梁简文帝望月诗曰: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
又望月诗曰:今夜月光来,正上相思台,可怜无远近,光照悉徘徊。
梁孝元帝望江中月影诗曰: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风来如可泛,流急不成圆,秦钩断复接,和璧碎还联,裂纨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无俟百枝然。
梁邵陵王萧纶咏新月诗曰:霜氛含月彩,霭霭下南楼,雾浓光若昼,云驶影疑流,梁沈约咏月诗曰: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洞房殊未晓,清光信悠哉。
梁何逊望初月诗曰:初宿长淮上,破镜出云明,今夕千馀里,双蛾映水生,的的与沙净,艳艳逐波轻。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诗曰: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临花色转春,星流时入晕,桂长欲侵轮,原以重光曲,承君歌扇尘。
又望月诗曰:桂殿月偏来,留光引上才,园随汉东蚌,晕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湿,移轮辙巨开,此夜临清景,还承终宴杯。
梁萧子范望秋月诗曰:河汉东西阴,清光此夜出,入帐华珠被,斜筵照宝瑟,霜惨庭上兰,风鸣檐下橘,独见伤心者,孤灯坐幽室。
梁虞骞视月诗曰: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晖晖光稍没,佳人复千里,馀影徒挥忽。
梁刘瑗在县中庭看月诗曰:移榻坐庭阴,初弦时复临,侍儿能劝酒,贵客解弹琴,柏叶生鬟内,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
梁刘孝绰
望月有所思诗曰:秋月始纤纤,微光垂步檐,曈昽入床簟,仿佛鉴窗帘,帘萤隐光息,帘虫映光织,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长门隔清夜,高堂蒙容色,如何当此时,怀情满胸臆。
又林下映月诗曰: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总叶彰金兔,兹林有夜坐,啸歌无与晤,侧光聊可书,含毫且成赋。
又望月诗曰:轮光缺不半,扇影出将圆,流光照漭瀁,波动映沦涟。
梁鲍泉江上望月诗曰:客行钩始悬,此夜月将弦,川澄光尚动,流驶影难圆,苍苍随远色,瀁々逐漪涟,无因转还汎,回首眷前贤。
周王襃咏月赠人诗曰:月色当秋夜,斜晖映薄帷,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渡云光忽驶,中天影更迟,高阳怀许掾,对此益相思。
隋江总赋得三五明月满诗曰:三五兔辉成,浮云冷复轻,只轮非战反,团扇少歌声,云前来往色,水上动摇明,况复高楼照,何嗟揽不盈。
【赋】宋周祗月赋曰:二气理化,精者能镜,阳得一以朗旦,月代终而夕映,其状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汙。
宋谢灵运怨晓月赋曰: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晓月,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浮云褰兮收泛滟,明舒照兮殊皎洁,墀除兮镜鉴,房栊兮澄澈。
宋谢庄月赋曰: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悄焉疚怀,弗怡中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曰:臣闻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於东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后庭,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晖之霭霭,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梁沈约八咏,望秋月曰:秋月明如练,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晖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映班姬床,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发,影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旦暮,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照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隐岩崖而半隔,出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星
《说文》曰: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尚书考灵曜》曰:五星若编珠,旋玑中星星调,则风雨时。
《春秋说题辞》曰: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
《尚书·洪范》曰:庶民为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也。]
《周礼》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左氏传》曰: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明也,夜中,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摽,摽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
《尚书中候》曰:帝尧即政,景星出翼。
《礼稽命徵》曰:作乐制礼,得天心,则景星见。
《春秋元命苞》曰:嘉置弧北指一大星为老人星,治平则见,见则王寿,常以秋分,候之南郊。
《论语谶》仲尼曰:吾闻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飞为流星,上入昴。
《庄子》曰: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於列星。
《尸子》曰: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上以望,则见始出也,非明益也,势使然也,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吕氏春秋》曰: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曰: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曰:可移於岁,公曰:岁饥民饿必死,为人后而杀其民,谁以我为君乎,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必徙三舍,行[吕氏春秋制乐行上有舍字。]七星,星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荧惑果徙三舍。
《列仙传》曰:东方朔,楚人也,后卖药五湖,知其岁星焉。
《史记》曰:天曜而景星见,景星,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有道之国。
《汉书》曰:五星不失行,则年穀丰昌。
又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灾疾,五穀蕃昌。
《魏志》曰:桓帝时,有黄星见於楚宋之分,后五十年而公破袁绍之应,[事具帝王部。]
《会稽典录》曰:严遵字子陵,与世祖俱受业长安,建武五年,下诏徵遵,设乐阳明殿,命宴会,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宿,明旦,太史以闻,上曰:此无异也,昨夜与严子陵俱卧耳。
孙氏《瑞应图》曰:景星者,大星也,状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敢私人则见。
又曰:王者承天,则老人星临其国。
李郃传曰: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曰: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来向益部。
《续晋阳春秋》曰
桓玄庶母马氏,本袁真之妓也,与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铜盆,水在其侧,见一流星堕盆中,惊喜共视,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冏然明净,乃相谓曰:此吉祥也,当谁应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杓接取,并不得,马最后取,星正入瓢中,便饮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怀玄,玄虽篡位不终,而数年之中,荣贵极矣。
《异苑》曰: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诗】晋傅玄众星诗曰:朗月并众星,日出擅其明,冬寒地为裂,春和草木荣,阳德虽普济,非阴亦不成。
又诗曰:东方大明星,光景照千里,少年舍家游,思心昼夜起。
北齐邢子[原讹于,据冯校本改。]才贺老人星诗曰:瑞动星光照,化穆月轮重,庶徵符祉箓,将以赞时邕。
【赞】晋郭璞星图赞曰:茫茫地理,粲烂天文,四灵垂象,万类群分,眇观六沴,咎徵惟君。
【表】晋傅玄贺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见,挥景光明,圣主寿延,享祚元吉,自天之祐,莫不抃舞。
又贺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见,体色光明,嘉占元吉,弘无量之祐,隆克昌之祚,普天同庆,率土含[原作会,据冯校本改。]欢。
晋卞壸贺老人星表曰:陛下圣德应乾,嘉瑞屡臻,玄象垂耀,老人启徵,万寿无疆。
晋王述庆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见,光色明朗,玄象晖焕,表尔休祥,率土民庶,庆赖罔极,北齐邢子才贺老人星表曰:冥贶未已,灵应犹臻,以某夜老人星见,达旦扬光,经旬未灭,虽三星共色,五老同游,拟之於此,故无与匹,自非玄风感极,圣敬回天,何能使休徵秘祉,相寻而至,故以朝夕相趍,史无停笔。
◇云
《归藏》曰: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周易》曰:云从龙。
又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坎为云,《毛诗》曰: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又曰:薈兮蔚兮,南山朝跻,[薈蔚,云兴也。]
《左氏传》:郯子曰:黄帝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
又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易通卦验》曰:冬至初阳,云出箕,如树木之状,立春青阳,云出房,如积冰,春分正阳,云出张,如白鹄,穀雨太阳,云出张,如车盖,立夏初阴,云出觜,赤如珠,夏至少阴,云如水波,寒露正阴,云如冠缨,霜降大阴,云出,上如羊,下如磻石。
《礼统》曰:云者,运气,布恩普也。
《周礼》曰: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
《礼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东方朔传》曰:凡占长吏不[《太平御览》八作东。]耕,当视天,有黄云来覆车,五穀大熟。
《河图》曰:昆仑山五色云气。
京房《易飞候》曰: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其下贤人隐,青云润泽蔽云[《开元占经》九十四,《太平御览》八作日。]在西北,为举贤良。
《尚书大传》曰:於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舜乃唱之曰:卿云烂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或旦兮。
又曰:五岳皆触石而出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春秋孔演图》曰:黄帝之将兴,黄云升於堂,文命之候,玄龙御云,天命於汤,白云入房,[事具祥瑞部。]
《孝经援神契》曰: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土,天孽消灭,景云出游,[事具祥瑞部。]
《史记》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事具祥瑞部。]
《汉书》曰:高祖在砀山,上常有云气。
又曰:武帝封禅,昼有白云入封中,[事具祥瑞部。]
《汉武帝故事》曰:上禅肃然,白云为盖。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云从西北来,散於殿前,[事具祥瑞部。]
《吕氏春秋》曰: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气,无不比类其所生以示人。
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纷缊,谓之庆云,[事具祥瑞部。]
《魏志》曰:文帝生於沛国谯郡,时有云气青色,而圆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庄子》曰:广成子谓黄帝曰:汝治天下,云气不待簇[冯校本作族。]而雨。
又曰:华封人谓尧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天下有道,与物皆昌,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事具人部圣篇。]
《孟子》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覆其上,[事具帝王部尧篇。]
《搜神记》曰:蓟子训到洛,见公卿数十处,后数十处皆有云起,[事具神仙部。]
《兵书》曰: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周云如轮,秦云如行人,魏云如鼠,齐云如绛衣,越云如龙,蜀云如囷。
《楚辞》曰:云霏霏而承宇。
又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又曰:冠青云之崔嵬。
【诗】魏文帝浮云诗曰: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忽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魏刘桢诗曰: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
晋傅玄诗曰:白云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云徘徊,为我愁肠。
梁简文帝咏云诗曰:浮云舒五色,马脑映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
梁沈约和王中书白云诗曰:白云自帝乡,氛氲屡回没,蔽亏昆山树,含吐瑶台
月,秋风西北起,飘我过城阙,城阙已参差,白云复离离,皎洁在天汉,倒影入华池,将过丹丘野,时至碧林垂,九重迎飞燕,万里送翔螭,梁吴均咏云诗曰:飘飘上碧虚,蔼蔼隐青林,氛氲如有意,萦郁讵无心。
又咏云诗曰:白云苍梧来,过拂章华台,逢河散复卷,经风合且开。
【赋】楚荀况云赋曰:有物於此,居则同静,致下则动,其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齐天地,德厚尧禹,精微於毫毛,充盈于天宇,冬日作寒,夏日作暑。
晋陆机浮云赋曰:有轻虚之艳象,无实体之真形,原厥本初,浮沉混并,六律籥应,八风时迈,玄阴触石,甘泽雱霈,势不崇朝,露彼无外,若层台高观,重楼叠阁,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寒门之寥廓,金柯分,玉叶散,绿翘明,岩英焕,鸾翔凤翥,鸿惊鹤奋,鲸鲵溯波,鲛鳄冲遁,朱丝乱纪,罗袿失领,飞仙凌虚,随风游骋,有若芙蓉群披,蕣华惣会,车渠绕理,马脑缛文。
又白云赋曰:摅神景於八幽,合洪化乎烟煴,充宇宙以播象,协元气而齐勋,发愤灵石,擢性洪流,兴曜曾泉,升迹融丘,盈八纮以馀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於迁晷,迈崇朝而倏忽,红蕊发而菡萏,金翘援而含葩,神收鬼化,弼性违序,鸟殊类而比栖,兽异迹而同处,蛟引翳而并潜,龙攀鸿而双举,鸾舞角以轩罢,鸷企翮而延伫,长城曲蜿,采阁相扶,耸瑶台之截嶭,构琼闼之离娄,雄虹矫而垂天,翠鸟轩而扶日。
晋成公绥云赋曰:於是玄气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离,弈弈翩翩,去则灭轨以无迹,来则幽闇以杳冥,舒则弥纶覆四海,卷则消液入无形,或狎猎鳞次,参差交错,上捷业以梁倚,下垒峗而相薄,状崴嵬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或粲烂绮藻,若画若规,繁缛成文,一绩一离,[绩,《初学记》一作续。]或绣文锦章,依微要妙,绵邈凌虚,轻翔浮漂。
晋杨乂[原讹入,据冯校本改。]云赋曰:天地定位,淳和肇分,刚柔初降,阴阳烟煴,於是山泽通气,华岱兴云,则缥缈翩绵,郁若升烟,蹇槃萦以诘屈兮,若虬龙之蟠蜿,嶷岐岐以岳立兮,状有似乎列仙,东西络绎,南北油裔,随风徘徊,流行菴蔼,豁兮仰披,杳兮四会,凝寒冰於朱夏,飞素雪於玄冥,洒膏液於天汉,腾鸿泉於泰清,乾坤以之交泰,品物以之流形,江海以之深满,川谷以之丰盈,毛羽以之光泽,草木以之葩荣,萌芽以之挺殖,苗秀以之积成,始於触石而出,肤寸而征,终於霑濡六合,浸润群生,荡涤尘秽,含吐嘉祥,施畅凯风,惠加春阳,拟神化於后土,与三曜兮齐光。
【赞】魏陈王曹植吹云赞曰:天地变化,是生神物,吹云吐润,浮气蓊郁。
◇风
《尔雅》曰:四气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尚书》曰:休徵,曰圣,时风若。[若,顺也,君能通理,则曰风顺时也。]
又曰:周公居东二年,天大风,禾尽偃,大木斯拔,王启金縢之书,迎周公,天乃返风,禾尽起。
《左氏传》曰:六鶂退飞过宋都,风也。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毛诗》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又曰:终风且曀,[终日而风为终风。]
又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谓之凯风。]
又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礼记》曰:立冬之日,东风解冻。
《礼稽命徵》曰: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则祥风至。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八风脩通。
又曰: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迅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庄子》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后反。
《国语》曰:海鸟爰居,止於鲁国东门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灾乎,是岁也,海多大风。
《荆州星占》曰:箕星一名舌,动则大风至。
《风俗通》曰:飞廉,风伯也,风师,箕星也。
《管公明传》曰:公明言树上已有少女微风,其雨应至矣,[事具雨部。]
周生《列子》曰:夫獦叶之风,不应八节。
《风土记》曰:六月则有东南长风,俗名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括地图曰: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於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使作车,遣归,去玉门四万里。
《论衡》曰: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五日一风,风不鸣条。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有相风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
《神仙传》曰:葛玄行,遇神庙,乘车不下,须臾,有大风逐玄,埃尘涨天,玄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风,风便止。
刘欣期《交州记》曰:风母,出九德县,似猿,见人若惭,屈颈,打杀,得风还活。
《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本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
《楚辞》曰:光风转蕙汎崇兰,[事具草部。]
又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十洲记》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其口向风,须臾而起。
【诗】晋庾阐江都遇风诗曰:天吴踊灵壑,将驾奔冥霄,飞廉振折木,流景登扶摇,洪川伫宿浪,跃水迎晨潮,仰眄蹙玄云,俯听聒悲飚。
梁简文帝
咏风诗曰:飘飖散芳势,汎漾下蓬莱,传凉入镂槛,发气满瑶台,委禾周邦偃,飞鶂宋都回,亟摇故叶落,屡荡新花开,暂舞惊凫去,时送蕊香来,已拂巫山雨,何用卷寒灰。
梁孝元帝咏风诗曰:楼上起朝妆,风花下砌傍,入镜先飘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欲因吹少女,还捋拂大王。
梁刘孝绰咏风诗曰:袅袅秋声,习习春吹,鸣兹玉树,焕此铜池,罗帷自举,袖衿乃披,惭非楚侍,滥赋雄雌。
梁王台卿咏风诗曰:侵望不可识,去来非有情,乍见珠帘卷,时觉洞房清,暂拂兰池上,掆淡玉尘生,一辨雄雌异,还恶庶人轻。
梁何逊咏风诗曰: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馀声。
梁庾肩吾咏风诗曰:宋地鶂飞初,湘川燕起馀,扫坛聊动竹,吹薤欲成书,苍梧洞犹在,合浦树应疏,阳乌一转翅,千里定非虚。
梁贺文摽咏春风诗曰:排帘动轻幔,汎水拂垂杨,本持飘落蕊,翻送舞衣香。
陈祖孙登咏风诗曰:飖飏楚王宫,徘徊绕竹丛,带叶俱吟树,将花共舞空,飘香双袖里,乱曲五弦中,试上高台听,悲响定无穷。
【赋】楚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徘徊於桂椒之间,翱翔於激水之上,猎蕙草,离秦衡,槩新夷,被稊杨,北上玉堂,经于洞房,故其风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夫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动沙塸,吹死灰,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后汉赵壹迅风赋曰:惟巽卦之为体,吐坤[原作神,据冯校本改。]气而成风,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外,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啾啾飕飕,吟啸相求,阿那徘徊,声若歌讴,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
晋李充风赋曰:寻之不见其终,迎之莫知其来,四方为之易位,八维为之轮回,游聚则天地为一,消散则六合洞开。
晋陆冲风赋曰:爰太玄之遐始,惟浮沉之剖分,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於大象,化万品于烟煴,释凝润於黄壤,降霈泽於苍元,生无常域,潜无定栖,擢昧聚发,寻虚散归,肆六合以骋迈,括毫毛而徘徊,引沉性於未萌,挫登形於已就,宣刚柔之流化,导四气之灵候,若乃祝融司节,炎精赫弈,敛朱唇而长啸,承音响而来薄,猥熻熠以盈扉,洌缠绵以结幕,九域荡摇,区宇挥霍。
晋湛方生风赋曰:有气曰风,出自幽冥,萧然而起,寂尔而停,虽宇宙之宏远,倏俄顷而屡经,同神功於不疾,等至道於无情,胡马感而增思,风母殒而复生,启惨冬之潜蛰,达青春之勾萌,因严霜以厉威,顺和泽以开荣,故君德喻其靡草,风人假以为名,及其猛势将奋,屯云结阴,洪气郁彿,殷雷发音,勃然鼓作,拂高陵深,天无澄景,岭无停林,六鶂为之退飞,万窍为之哀吟,亦有飘泠之气,不疾不徐,飗飗微扇,亹亹清舒,王乔以之控鹄,列子以之乘虚,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释,遨步兰皋,游眄平陌,响咏空岭,朗吟竹柏,穆开林以流惠。疏神襟以清涤,轩濠梁之逸兴,畅方外之冥適。
晋江逌风赋曰:惟浑成之既载兮,统天地以资始,网宇宙以结罗兮,洞万形而通纪,莫適柔健,靡测阴阳,於音罔徵,在体无方,假姿众象,借韵宫商,若飔厉狂震,触物怒号,卷扬江海,回拔陵崤,巨鶂迸慑以退翼,爰居丧宿而遐逃。
晋王凝之风赋曰:起玄朔之重云,驱东极之洪涛,越四溟而蓬勃,经五岭而萧条,其鼓水也,无川不涉,靡流不往,溟海天回,江湖云荡。
齐王融拟风赋曰:奄兮日采之既移,忽兮群景之将驰,靡轻筠之碧业,泛曾松之翠枝,总高羽而萧瑟,韵珠露之参差,此烈士之英风,长寥亮其如斯。
齐谢朓拟风赋曰:开翠帷之影蔼,响行珮之轻鸣,扬淮南之妙舞,发齐后之妍声,子云寂寞,叔夜高张,烟霞洞色,苓荑结芳,斯则幽人之风也,梁沈约拟风赋曰:若夫摇玉树,响金扉,拂九层之羽盖,转八凤之珠旂,时卷瑶台翠帐,乍动佚女轻衣,此盖羽客之仙风也。
又八咏曰:临春风,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先汎天津池。还过细柳枝,蝶逢飞摇漾,燕值羽参差,扬桂旆,动芝盖,开燕裾,吹赵带,赵带飞参差,燕裾合复离,容仪已照灼,春风复回薄,氛氲桃李花,青跗含素萼,既为风所开,复为风所落,摇绿蒂,扤紫茎,舞春雪,杂流莺,迎行雨於高唐,送归鸿於碣石,拂明镜之冬尘,解罗衣之秋襞,既铿锵以动珮。又氛氲而流射,始摇荡以入闺,终徘徊而缘隙,明珠帘於绣户,散芳尘於绮席,佳人不在兹,春风为谁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译文
根据明代版本补充
天、日、月、星、云、风
◇天
《周易》说:伟大的乾元,万物依赖它开始,它统领着天,云行雨施,万物得以成形,光明始终照耀。六位时间形成,乘六龙以驾驭天,乾道变化,万物各得其所。
又说:确立天的法则,称为阴与阳。
又说:天运行不息。
《尚书》说:于是命令羲和,恭敬地遵循昊天。
又说:皇天震怒,命令我文考,严肃地执行天威。
《礼记》说:天地的法则,博大、深厚、高远、明亮、悠长、久远,日月星辰依附其中。万物覆盖其中。
《论语》说:天何曾说话,四季运行,百物生长。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
《春秋繁露》说:天有十端,天地阴阳水土金木火人,共十端,天也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合一。
《尔雅》说:穹苍,是苍天,春天为苍天,夏天为昊天,秋天为旻天,冬天为上天。
《春秋元命苞》说: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所以天周九九八十一万里。
浑天仪说:天像鸡蛋,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
《黄帝素问》说:积阳为天,所以天是清阳的。
《庄子》说:天的苍苍,是它的正色吗,还是它遥远而无所至极。
《申子》说:天道无私,所以恒正,天常正,所以清明。
《文子》说:没有比天更高的,没有比泽更低的,天高泽下,圣人效法它。
《太玄》说: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说:天以不见为玄。
《皇览记》说:好道者,说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阙,倒影经过天宫。
《礼统》说:天地,是元气所生万物的祖先。
《广雅》说:太初,是气的开始,清浊未分,太始,是形的开始,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是质的开始,已有素朴而未散,二气相接,剖判分离,轻清者为天。
《吕氏春秋》说:天有九野,什么是九野,中央叫钧天,东方叫苍天,东北叫变天。北方叫玄天,西北叫幽天,西方叫皓天,西南叫朱天,南方叫炎天,东南叫阳天。
《列子》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坠,身无所寄,废寝忘食。又有担心他担心的人,告诉他说:天是积气,无处无气,怎么会崩坠呢,那人说:天果真是积气,日月星宿,不应该坠下来,告诉的人说:日月星宿,也是积气中有光亮的,即使坠下来,也不会受伤。
《说苑》说:齐桓公问管仲,王者贵什么,回答说:贵天,桓公仰观天,管仲说:所谓天,不是指苍苍莽莽的天,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白虎通》说:天是身,天的话是镇,居高理下,为人镇,男女总名为人,天地所以无总名何,天圆地方,不相类,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
张衡《灵宪》说: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是道的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这叫庞洪,是道的幹,道幹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这叫天元,道的实,天有元位。
徐整《三五历纪》说:天地混沌如鸡蛋,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蜀志》说:吴使张温来聘,温问秦密说:天有头吗,密说:有,温说:在何方,密说: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说:天有耳吗,密说: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说:天有足吗,密说:诗云,天步艰难,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说:天有姓吗,密说:姓刘,何以然,说:其子姓刘,以此知之。
《楚辞·天问》说:图则九重,谁营度之,八柱何当,东南何亏,(言天有八山为柱,皆何当值,东南不足,谁亏缺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诗】晋传言两仪诗说:两仪始分,元气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时成,日月西迈,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齐名,圣人忧世,实念群生。
又天行篇说:天行一何健,日月无高踪,百川赴阳谷,三辰因泰蒙。
又歌说:天时泰兮昭以阳,清风起兮景云翔,仰观兮辰象,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百川兮东流。
【赋】晋成公绥天地赋说:天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天地,若乃悬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烛燿,五纬重光,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白虎时据於参代,青龙垂尾於氐房,玄龟匿首於女虚,朱鸟奋翼於星张,帝皇正坐於紫宫,辅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络驿而珠连,三台差池而雁行,轩辕华布而曲列,摄提鼎峙而相望。
【赞】晋郭璞《释天地图赞》说:祭地肆瘗,郊天致烟,气升太一,精沦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鲜。
【表】宋颜延之请立浑天仪表说:张衡创物,蔡邕造论,戎夏相袭,世重其术。臣
从前奉命出使入关,正逢大军凯旋,浑仪在路上,我得以观赏到奇珍异宝,这些宝物随后被送到王府。查阅前人的记载,确实与早先听闻的相符。《尚书》中提到,璇玑玉衡是用来调和七政的,崔瑗曾说数术可以穷尽天地,制作可以与造化相媲美,经志中所说的,图宪所依据的,因此体度不变,精测依然。七晷的运转变化,无不顺应时势,九代的贞观,司历从未中断。我心中一直怀有微末的想法,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如今忝居职位,敢冒死进言。
◇日
《易经》说:日月依附于天。
又说:离卦象征日。
还说:太阳到了中午就会偏西,月亮满了就会亏缺,天地的盈虚变化,与时间消长相应,何况是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毛诗》说:太阳和月亮,为何交替隐微。
《礼记》说:穿着玄端礼服在东门外朝拜太阳。
《左传》说:赵衰是冬天的太阳,赵盾是夏天的太阳。
《五经通义》说:太阳中有三足乌。
《春秋内事》说:太阳是阳德的母亲。
《白虎通》说:太阳运行缓慢,月亮运行快速,这是因为君主舒缓而臣子劳碌。日月之所以悬挂在天上,是为了帮助天行化育,照亮大地。日月的直径有千里。
《风俗通》说:成帝问刘向,民间传说文帝被征召,后来未能即位,太阳再次升到中天。
《尔雅》说: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称为四荒。岠齐州以南,太阳照耀的地方称为丹穴,东至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太平,西至太阳落下的地方称为太蒙。
《广雅》说:太阳的名字有朱明、耀灵、东君、大明,也叫阳乌。
《说文》说:日,是实的,是太阳的精华,字形从口一,是象形字。
又说:太阳初升时称为旭,太阳刚升起时称为晞,太阳温暖时称为煦,太阳在午时称为亭午,在未时称为昳,太阳傍晚时称为旰,太阳即将落下时称为薄暮,太阳西落时,光线反射到东方,称为反景,在上方称为反景,在下方称为倒景。煦,是太阳温暖的意思;皓,是太阳白昼的样子;晖,是太阳的光辉;旰,是太阳傍晚的样子;翌,是太阳明亮的样子;晓,是太阳白色的样子。
《易坤灵图》说:至德的光明,日月如同连璧。
《京房易传》说:日月大放光明,天下和平,上下都昌盛,延年益寿,长世无极。
《礼斗威仪》说:政理太平,时日呈现五色。
《汉书》说:文帝时,新垣平说,我观察到太阳再次升到中天,不久之后,太阳又回到中天,于是改年号为十七年。
《列子》说: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他们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如车盖,到了中午,才如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探汤,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呢?
《贾谊书》说:汤说:学习圣王之道,就像太阳一样,静居而独思,就像火一样。人舍弃学习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就像舍弃庭中的日光,而追求室内的火光,虽然可以小见,但不能大知。
应劭《汉官仪》说:太山东南,名叫日观,日观者,鸡鸣时可以看到太阳。
《论衡》说:儒者认为太阳早晨从扶桑升起,傍晚落入细柳,扶桑是东方之地,细柳是西方之地。
《家语》说:楚王渡江,得到萍实,大如拳头,红如太阳。
《帝王世纪》说:周文王梦见日月附着在自己身上。
《瑞应图》说:日月扬光,是人君的象征,君主不假借臣下的权力,日月就会扬光。
《山海经》说:猗天山、苏门山,是日月升起的地方。
又说:大荒之中,旸谷上有扶桑,十日在此沐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都载着乌。
又说:有一个女子,名叫羲和,在甘泉沐浴太阳,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日。
《淮南子》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射中九日,乌皆死,羽翼坠落。
又说: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光华照耀大地。
又说:太阳从旸谷升起,在咸池沐浴,拂过扶桑,称为晨明,登上扶桑,开始行进,称为朏明,到达曲阿,称为朝明,临于曾泉,称为蚤食,次于桑野,称为晏食,臻于衡阳,称为禺中,对于昆吾,称为正中,靡于鸟次,称为小迁,至于悲谷,称为晡时,回于女纪,称为大迁,经于泉隅,称为高舂,顿于连石,称为下舂,至于悲泉,乌休息,称为悬车,薄于虞泉,称为黄昏,沦于蒙谷,称为定昏。
又说:鲁阳公与韩构难,战斗激烈,日暮时,援戈挥动,太阳退回三舍。
又说:积阳的热气生火,火气的精华是太阳。
又说:太阳中有踆乌,踆是趾的意思,指三足乌。河图叶光篇说:积精为日。
皇甫谧《年历》说:太阳是众阳的宗主,阳精外发,所以太阳在白天明亮,名叫曜灵。
《楚辞》说:太阳即将从东方升起,照耀我的栏杆和扶桑。
又说: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角是东方星,曜灵是太阳,意思是东方未亮时,太阳藏起它的光芒。天问说:羿如何射日,乌如何解羽。
招魂说:十日并出,流金铄石。
【诗】魏刘桢诗说:仰视白日光,皎皎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
晋张载诗说:白日随天回,暾暾圆如规,踊跃汤谷中,上登扶桑枝。
又说:十日出汤谷,弭节驰万里,经天曜四海,倏忽潜濛汜。
晋傅玄诗说:汤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原得并天御,六龙齐玉羁。
梁李镜远诗说:始临东岳观,俄昇若木枝,萍实讵俦彩,合扇且惭规,北林耿初曜,员窗鉴早曦,照庭馀雪尽,映檐溜滴垂,徘徊匝花树,煜爚满春池,柳阴裁靡靡,帘影复离离,曾泉岂停舍,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长绳不可羁,冲情爱景落,清宴惜光驰,温晖徒己荷,深心窃自知。
梁刘孝绰咏日应令诗说:弭节驰汤谷,照曜出扶桑,园葵一何幸,倾叶
奉离光。
【歌】后汉李尤的《九曲歌》说:年岁已晚,时光已斜,哪里能找到力士来翻转日车。
晋傅玄的《日昇歌咏》说:东方的光芒升起,羲和初次驾驭马车,六龙一起奔腾,景象多么辉煌,旭日照耀万方,皇德与天地相配,神明鉴察幽荒之地。
又《三光篇》说: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声和音响应,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乌,明月怀灵兔。
【赞】晋郭璞的《十日赞》说: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阳乌,可为洞感,天人悬符。
◇月
《释名》说:月,是缺的意思,满则缺,晦,是灰的意思,月死为灰,月光尽似之,朔,是苏的意思,月死复苏生,弦,是月半的名字,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望,是月满的名字,日月遥相望。
《广雅》说:夜光称为月。
《山海经》说:大荒之中,有方山,是日月出入的地方。
《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月是阴,蟾蜍是阳,而与兔并明,阴系阳。
《文选》:月亮升上轩窗,飞洒光芒。
《乾凿度》说: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明,尸子说:使星司夜,月司时,犹使鸡司晨。
《尚书大传》说:晦而月见西方谓之眺,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
《礼记》说: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时。
《史记·天官书》说: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又说:太阴之精上为日,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礼含文嘉》说:君致尊而制命,则日月贞明。
《春秋孔演图》说:仁义之道,日月循纬。
《汉书》说:元后母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后。
《礼斗威仪》说:政太平则月圆而多辉,政升平则月清而明。
张衡《灵宪》说: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蜍兔。
又说:姮娥奔月,是为蟾蜍,《淮南子》说: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又说:月者阴之宗,是以月毁而鱼脑减。
又说: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姮娥,羿妻也,服药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又说:画随灰而月晕阙,以芦灰随晕环,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於上。
又说: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铜盘受之,下水数石也。
《吕氏春秋》说:月群阴之本,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揫,夫月形于天,而群阴化为川。
又说:月缠二十八宿。
《文子》说: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京房《易飞候》说: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皇甫谧《年历》说:月群阴之宗,光内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物理论》说:京房说,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镜照日,而有影见。
《旧历说》说:日犹火也,月犹水也,火则施光,水则含影,故朏生於向日,魄生於背日,当日则光盈,近日则明灭。
《楚辞》说: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顾兔在腹。
又说:何泛滥之浮云,欻拥蔽於明月,思耿耿而原见,然阴曀而不达。
傅咸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诗】晋陆机诗说: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馀煇,揽之不盈手。
宋孝武帝斋中望月诗说:褰幕荡暄气,入夜渐流清,微微风始发,暧暧月初明,思因往物深,悲以归云盈。
宋鲍照玩月诗说: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
齐虞羲咏秋月诗说: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梁简文帝望月诗说: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
又望月诗说:今夜月光来,正上相思台,可怜无远近,光照悉徘徊。
梁孝元帝望江中月影诗说: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风来如可泛,流急不成圆,秦钩断复接,和璧碎还联,裂纨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无俟百枝然。
梁邵陵王萧纶咏新月诗说:霜氛含月彩,霭霭下南楼,雾浓光若昼,云驶影疑流,梁沈约咏月诗说: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洞房殊未晓,清光信悠哉。
梁何逊望初月诗说:初宿长淮上,破镜出云明,今夕千馀里,双蛾映水生,的的与沙净,艳艳逐波轻。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诗说: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临花色转春,星流时入晕,桂长欲侵轮,原以重光曲,承君歌扇尘。
又望月诗说:桂殿月偏来,留光引上才,园随汉东蚌,晕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湿,移轮辙巨开,此夜临清景,还承终宴杯。
梁萧子范望秋月诗说:河汉东西阴,清光此夜出,入帐华珠被,斜筵照宝瑟,霜惨庭上兰,风鸣檐下橘,独见伤心者,孤灯坐幽室。
梁虞骞视月诗说:清夜未云疲,珠帘聊可发,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晖晖光稍没,佳人复千里,馀影徒挥忽。
梁刘瑗在县中庭看月诗说:移榻坐庭阴,初弦时复临,侍儿能劝酒,贵客解弹琴,柏叶生鬟内,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
梁刘孝绰
望月有所思诗说:秋天的月亮刚刚升起,微弱的光芒洒在屋檐下,月光透过窗帘照进床席,仿佛在镜中映照窗帘,窗帘上的萤火虫隐藏了光芒,窗帘上的虫子映着月光织网,玉羊星在东北方升起,金虎星在西南方落下,长门宫隔断了清静的夜晚,高堂上蒙上了容颜的颜色,此时心中充满了怀旧之情。
又林下映月诗说:明亮的十五月,影子垂在高大的树上,树枝上挂着半圆的月亮,树叶上显现金色的兔子,在这林中夜坐,独自啸歌无人相伴,侧光可以写字,含毫可以成赋。
又望月诗说:月亮的光轮缺了一半,扇影即将圆满,流动的光芒照亮了水面,波动映照出涟漪。
梁鲍泉江上望月诗说:客人行船时月亮刚刚升起,这一夜的月亮像弓弦一样,江水清澈光芒还在流动,水流快速影子难以圆满,苍苍的夜色随着远方的颜色,瀁瀁的江水追逐着涟漪,无法回头,只能眷恋前贤。
周王襃咏月赠人诗说:秋天的月色映照在薄薄的帷帐上,上弦月像半块玉璧,初月像蛾眉,云彩飘过光芒忽然加快,中天的影子更慢,高阳怀念许掾,对此更加思念。
隋江总赋得三五明月满诗说:十五的月亮光辉圆满,浮云冷冷轻轻,只轮不是战争的象征,团扇少了歌声,云彩前来的颜色,水面上动摇的光芒,何况高楼上的照耀,何必感叹揽不盈。
【赋】宋周祗月赋说:阴阳二气变化,精者能映照,阳得一以明朗,月代终而夕映,其形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宋谢灵运怨晓月赋说:躺在洞房里如何能快乐,熄灭华烛玩弄晓月,昨天十五月已满,今天十六月将缺,浮云收起泛滟,明亮的月光特别皎洁,台阶像镜子一样,房间清澈透明。
宋谢庄月赋说:陈王刚刚失去应刘,忧愁多暇,悄悄地怀有愧疚,半夜不快乐,此时斜汉在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说:臣听说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溟,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晖之霭霭,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歌说: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梁沈约八咏,望秋月说:秋月明亮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晖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映班姬床,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发,影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旦暮,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照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隐岩崖而半隔,出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星
《说文》说:万物的精华,上升为列星。
《尚书考灵曜》说:五星像编珠一样,旋玑中的星星调和,则风雨适时。
《春秋说题辞》说:星的意思是精华,阳的荣耀,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所以其字日生为星。
《尚书·洪范》说:庶民为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也。]
《周礼》说:保章氏,掌管天星,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动,观察天下的变迁,辨别吉凶,以星土辨别九州之地,所封的域,都有分星,以观察妖祥。
《左氏传》说: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明也,夜中,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春秋运斗枢》说: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摽,摽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
《尚书中候》说:帝尧即政,景星出翼。
《礼稽命徵》说:作乐制礼,得天心,则景星见。
《春秋元命苞》说:嘉置弧北指一大星为老人星,治平则见,见则王寿,常以秋分,候之南郊。
《论语谶》仲尼说:吾闻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飞为流星,上入昴。
《庄子》说: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尸子》说: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上以望,则见始出也,非明益也,势使然也,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吕氏春秋》说: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说:祸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说: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说:移于民,公说:民死,寡人将谁为君,说:可移于岁,公说:岁饥民饿必死,为人后而杀其民,谁以我为君乎,子韦说: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必徙三舍,行[吕氏春秋制乐行上有舍字。]七星,星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荧惑果徙三舍。
《列仙传》说:东方朔,楚人也,后卖药五湖,知其岁星焉。
《史记》说:天曜而景星见,景星,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有道之国。
《汉书》说:五星不失行,则年穀丰昌。
又说: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灾疾,五穀蕃昌。
《魏志》说: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后五十年而公破袁绍之应,[事具帝王部。]
《会稽典录》说:严遵字子陵,与世祖俱受业长安,建武五年,下诏徵遵,设乐阳明殿,命宴会,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宿,明旦,太史以闻,上说:此无异也,昨夜与严子陵俱卧耳。
孙氏《瑞应图》说:景星者,大星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敢私人则见。
又说:王者承天,则老人星临其国。
李郃传说: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说: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说:何以知之,公指星说:有二使星来向益部。
《续晋阳春秋》说
桓玄的庶母马氏,原本是袁真的妓女,与同僚薛氏、郭氏在夏夜一起外出,月下有一个铜盆,水在旁边,看到一颗流星坠入盆中,惊喜地一起观看,星星像二寸的火珠,在水底明亮清澈,于是互相说:这是吉祥的征兆,应该由谁来应验呢?于是薛氏和郭氏用瓢勺接取,都没有成功,马氏最后接取,星星正好落入瓢中,便喝了下去,之后似乎有所感应,不久便怀上了桓玄,桓玄虽然篡位未能长久,但在几年之中,荣华富贵达到了极致。
《异苑》记载:陈仲弓带着子侄们拜访荀季和父子,当时德星聚集,太史上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集。
【诗】晋傅玄的《众星诗》说:明亮的月亮和众多星星,太阳出来时它们的光芒被掩盖,冬天寒冷大地裂开,春天和煦草木茂盛,阳德虽然普遍施予,但没有阴德也无法成就。
又有一首诗说:东方的大明星,光芒照耀千里,少年离家远游,思念之心日夜不息。
北齐邢子才的《贺老人星诗》说:祥瑞的星光照耀,化育万物如月轮般厚重,各种征兆符合吉祥的符箓,将用来赞美时代的和谐。
【赞】晋郭璞的《星图赞》说:广阔的地理,灿烂的天文,四灵显现天象,万物分类,仔细观察六种灾异,罪过只在于君主。
【表】晋傅玄的《贺老人星表》说:老人星出现,光芒四射,圣主寿命延长,享有吉祥的福运,来自上天的保佑,无不欢欣鼓舞。
又有一篇《贺老人星表》说:老人星出现,体色光明,吉祥的占卜,广大的福佑,隆盛的国运,普天同庆,全国欢腾。
晋卞壸的《贺老人星表》说:陛下圣德顺应天意,吉祥的征兆屡次出现,天象显现光辉,老人星开启征兆,万寿无疆。
晋王述的《庆老人星表》说:老人星出现,光色明朗,天象光辉灿烂,预示着吉祥,全国百姓,庆祝不已,北齐邢子才的《贺老人星表》说:上天的恩赐未止,灵应仍在继续,某夜老人星出现,光芒持续到天亮,经过十天仍未消失,虽然三星同色,五老同游,但与此相比,仍无法匹敌,若非玄风感应至极,圣敬回天,怎能使得吉祥的征兆和秘密的福祉,相继而至,因此史官日夜不停地记录。
◇云
《归藏》说:有白云从苍梧山升起,进入大梁。
《周易》说:云随龙而行。
又说:密云不雨,来自西郊。
又说:坎卦象征云,《毛诗》说:白云英英,露水沾湿了菅茅。
又说:云气聚集,南山上升,[薈蔚,云兴也。]
《左氏传》:郯子说:黄帝以云纪官,所以称为云师而云名。
又说:凡分至启闭,必记录云物,以备不时之需。
《易通卦验》说:冬至初阳,云从箕宿升起,形状如树木,立春青阳,云从房宿升起,形状如积冰,春分正阳,云从张宿升起,形状如白鹄,穀雨太阳,云从张宿升起,形状如车盖,立夏初阴,云从觜宿升起,红色如珠,夏至少阴,云如水波,寒露正阴,云如冠缨,霜降大阴,云升起,上部如羊,下部如磻石。
《礼统》说:云是运气的象征,布施恩泽普遍。
《周礼》说: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别吉凶水旱,降下丰荒的征兆,[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
《礼记》说: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东方朔传》说:凡占长吏不耕,当观察天象,有黄云覆盖车,五穀大熟。
《河图》说:昆仑山有五色云气。
京房《易飞候》说:观察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备,其下有贤人隐居,青云润泽遮蔽太阳在西北,为举贤良。
《尚书大传》说:当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舜乃唱之曰:卿云烂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或旦兮。
又说:五岳皆触石而出云,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春秋孔演图》说:黄帝之将兴,黄云升於堂,文命之候,玄龙御云,天命於汤,白云入房,[事具祥瑞部。]
《孝经援神契》说: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土,天孽消灭,景云出游,[事具祥瑞部。]
《史记》说: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事具祥瑞部。]
《汉书》说:高祖在砀山,上常有云气。
又说:武帝封禅,昼有白云入封中,[事具祥瑞部。]
《汉武帝故事》说:上禅肃然,白云为盖。
又说:宣帝祠甘泉,紫云从西北来,散於殿前,[事具祥瑞部。]
《吕氏春秋》说:山云如草莽,水云如鱼鳞,旱云如烟火,雨云如水气,无不比类其所生以示人。
孙氏《瑞应图》说: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纷缊,谓之庆云,[事具祥瑞部。]
《魏志》说:文帝生於沛国谯郡,时有云气青色,而圆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庄子》说:广成子谓黄帝曰:汝治天下,云气不待簇[冯校本作族。]而雨。
又说:华封人谓尧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天下有道,与物皆昌,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事具人部圣篇。]
《孟子》说: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帝王世纪》说:尧母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覆其上,[事具帝王部尧篇。]
《搜神记》说:蓟子训到洛,见公卿数十处,后数十处皆有云起,[事具神仙部。]
《兵书》说: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鲁云如马,卫云如犬,周云如轮,秦云如行人,魏云如鼠,齐云如绛衣,越云如龙,蜀云如囷。
《楚辞》说:云霏霏而承宇。
又说:青云衣兮白霓裳。
又说:冠青云之崔嵬。
【诗】魏文帝的《浮云诗》说: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忽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魏刘桢的诗说: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
晋傅玄的诗说:白云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云徘徊,为我愁肠。
梁简文帝的《咏云诗》说:浮云舒五色,马脑映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
梁沈约的《和王中书白云诗》说:白云自帝乡,氛氲屡回没,蔽亏昆山树,含吐瑶台
月亮高挂,秋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带着我飘过城阙,城阙已经参差不齐,白云又分散开来,皎洁的月光映照在天河上,倒影映入华池,我将要经过丹丘野,时间已经到了碧林垂下的时节,九重天迎接飞燕,万里之外送走翔螭。梁吴均咏云诗说:云彩飘飘升上碧空,蔼蔼地隐藏在青林之间,云气缭绕似乎有意,萦绕郁结岂是无心。
又咏云诗说:白云从苍梧飘来,经过拂过章华台,遇到河流散开又卷起,经过风合拢又分开。
【赋】楚荀况的云赋说:有一种东西在这里,静止时与周围一样安静,向下则动,它的高度巨大,圆形符合规矩,方形符合矩尺,与天地一样大,德行深厚如尧禹,精微到毫毛,充盈于天宇,冬天带来寒冷,夏天带来暑热。
晋陆机的浮云赋说:有轻盈虚幻的美丽形象,没有实体的真实形态,追溯它的本源,浮沉混合,六律相应,八风时迈,玄阴触石,甘泽充沛,势头不崇朝,露水遍布无外,像层台高观,重楼叠阁,或如钟首的郁律,乍似寒门的寥廓,金柯分开,玉叶散落,绿翘明亮,岩英焕发,鸾翔凤翥,鸿惊鹤奋,鲸鲵溯波,鲛鳄冲遁,朱丝乱纪,罗袿失领,飞仙凌虚,随风游骋,有如芙蓉群披,蕣华惣会,车渠绕理,马脑缛文。
又白云赋说:摅神景于八幽,合洪化于烟煴,充宇宙以播象,协元气而齐勋,发愤灵石,擢性洪流,兴曜曾泉,升迹融丘,盈八纮以馀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于迁晷,迈崇朝而倏忽,红蕊发而菡萏,金翘援而含葩,神收鬼化,弼性违序,鸟殊类而比栖,兽异迹而同处,蛟引翳而并潜,龙攀鸿而双举,鸾舞角以轩罢,鸷企翮而延伫,长城曲蜿,采阁相扶,耸瑶台之截嶭,构琼闼之离娄,雄虹矫而垂天,翠鸟轩而扶日。
晋成公绥的云赋说:于是玄气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离,弈弈翩翩,去则灭轨以无迹,来则幽闇以杳冥,舒则弥纶覆四海,卷则消液入无形,或狎猎鳞次,参差交错,上捷业以梁倚,下垒峗而相薄,状崴嵬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或粲烂绮藻,若画若规,繁缛成文,一绩一离,[绩,《初学记》一作续。]或绣文锦章,依微要妙,绵邈凌虚,轻翔浮漂。
晋杨乂的云赋说:天地定位,淳和肇分,刚柔初降,阴阳烟煴,于是山泽通气,华岱兴云,则缥缈翩绵,郁若升烟,蹇槃萦以诘屈兮,若虬龙之蟠蜿,嶷岐岐以岳立兮,状有似乎列仙,东西络绎,南北油裔,随风徘徊,流行菴蔼,豁兮仰披,杳兮四会,凝寒冰于朱夏,飞素雪于玄冥,洒膏液于天汉,腾鸿泉于泰清,乾坤以之交泰,品物以之流形,江海以之深满,川谷以之丰盈,毛羽以之光泽,草木以之葩荣,萌芽以之挺殖,苗秀以之积成,始于触石而出,肤寸而征,终于霑濡六合,浸润群生,荡涤尘秽,含吐嘉祥,施畅凯风,惠加春阳,拟神化于后土,与三曜兮齐光。
【赞】魏陈王曹植的吹云赞说:天地变化,是生神物,吹云吐润,浮气蓊郁。
◇风
《尔雅》说:四气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尚书》说:休徵,曰圣,时风若。[若,顺也,君能通理,则曰风顺时也。]
又说:周公居东二年,天大风,禾尽偃,大木斯拔,王启金縢之书,迎周公,天乃返风,禾尽起。
《左氏传》说:六鶂退飞过宋都,风也。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毛诗》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又说:终风且曀,[终日而风为终风。]
又说: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南风谓之凯风。]
又说: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礼记》说:立冬之日,东风解冻。
《礼稽命徵》说:出号令,合民心,则祥风至。
《孝经援神契》说:德至八方,则祥风至。
《尚书大传》说:舜将禅禹,八风脩通。
又说: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风迅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后反。
《国语》说:海鸟爰居,止于鲁国东门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灾乎,是岁也,海多大风。
《荆州星占》说:箕星一名舌,动则大风至。
《风俗通》说:飞廉,风伯也,风师,箕星也。
《管公明传》说:公明言树上已有少女微风,其雨应至矣,[事具雨部。]
周生《列子》说:夫獦叶之风,不应八节。
《风土记》说:六月则有东南长风,俗名黄雀,长风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括地图说: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使作车,遣归,去玉门四万里。
《论衡》说: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五日一风,风不鸣条。
《述征记》说:长安宫南有灵台,有相风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风,乃动。
《神仙传》说:葛玄行,遇神庙,乘车不下,须臾,有大风逐玄,埃尘涨天,玄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风,风便止。
刘欣期《交州记》说:风母,出九德县,似猿,见人若惭,屈颈,打杀,得风还活。
《风俗通》说: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本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
《楚辞》说:光风转蕙汎崇兰,[事具草部。]
又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十洲记》说: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其口向风,须臾而起。
【诗】晋庾阐江都遇风诗说:天吴踊灵壑,将驾奔冥霄,飞廉振折木,流景登扶摇,洪川伫宿浪,跃水迎晨潮,仰眄蹙玄云,俯听聒悲飚。
梁简文帝
咏风诗说:风飘摇着散播芬芳,荡漾着从蓬莱仙岛下来,传递凉意进入雕花的栏杆,散发气息充满瑶台,使禾苗倒伏,使飞鸟回巢,频繁摇动使旧叶落下,屡次吹拂使新花开放,暂时舞动使惊飞的野鸭离去,时常送来花蕊的香气,已经拂过巫山的雨,何必再卷起寒冷的灰烬。
梁孝元帝的咏风诗说:楼上开始早晨的妆扮,风花飘落在台阶旁,进入镜子前先飘散粉末,翻动衣衫好染上香气,舞动长袖,传递歌声环绕梁间,想要因为风吹动少女,还要拂动大王。
梁刘孝绰的咏风诗说:袅袅的秋声,习习的春风吹拂,鸣响在玉树上,使铜池焕发光彩,罗帷自动卷起,衣袖和衣襟自然披散,惭愧不是楚国的侍从,随意赋写雄雌。
梁王台卿的咏风诗说:风来去不可辨识,去来没有情感,突然看到珠帘卷起,时常感觉洞房清凉,暂时拂过兰池,使玉尘淡淡生起,一旦辨别出雄雌的不同,还厌恶庶人的轻浮。
梁何逊的咏风诗说:可以听到但看不到,能重也能轻,镜子前飘落粉末,琴上响起余音。
梁庾肩吾的咏风诗说:宋地的鶂鸟初次飞翔,湘川的燕子开始起飞,扫动祭坛的竹子,吹动薤草想要写成书,苍梧的洞还在,合浦的树应该稀疏,阳乌一转身,千里之外一定不是虚的。
梁贺文摽的咏春风诗说:排开帘子动起轻幔,荡漾水面拂动垂杨,本来带着飘落的花蕊,反而送来舞衣的香气。
陈祖孙登的咏风诗说:飘摇在楚王的宫殿,徘徊绕行在竹丛中,带着叶子一起吟唱树木,带着花朵一起在空中舞动,香气飘散在双袖里,乱曲在五弦中,试着登上高台听,悲凉的响声一定无穷无尽。
【赋】楚宋玉的风赋说:楚襄王游历兰台宫,宋玉和景差侍奉,有风飒飒而来,王于是披上衣襟迎风,说:这风真爽快,是我和庶人共享的吗?宋玉回答说:风生于大地,起于青蘋的末端,逐渐侵入溪谷,在土囊口处变得猛烈,沿着太山的山脚,舞动在松柏之下,所以它的清凉雄风,飘举升降,乘凌高城,进入深宫,徘徊在桂椒之间,翱翔在激水之上,猎取蕙草,离开秦衡,覆盖新夷,披上稊杨,北上玉堂,经过洞房,所以这风清清泠泠,能治愈疾病,清醒头脑,使耳目清明,使身体安宁,这就是所谓的大王之雄风。那从穷巷之间突然兴起,吹动沙尘,吹起死灰,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雌风。
后汉赵壹的迅风赋说:只有巽卦作为本体,吐出坤气形成风,细微之处无所不入,广大之处无所不充,经营在八荒之外,宛转在毫毛之中,观察本源看不到它的开始,推测末端看不到它的终结,啾啾飕飕,吟啸相求,阿那徘徊,声音像歌唱,抓不住它,系不住它。
晋李充的风赋说:寻找它看不到它的终结,迎接它不知道它的来处,四方因为它而改变位置,八维因为它而轮回,聚集时天地合一,消散时六合洞开。
晋陆冲的风赋说:从太玄的遥远开始,只有浮沉的剖分,详述乾坤的至德,没有比风气更尊贵的。配无形于大象,化万品于烟煴,释放凝润于黄壤,降下霈泽于苍元,生无常域,潜无定栖,擢昧聚发,寻虚散归,肆六合以骋迈,括毫毛而徘徊,引沉性于未萌,挫登形于已就,宣刚柔之流化,导四气之灵候,若乃祝融司节,炎精赫弈,敛朱唇而长啸,承音响而来薄,猥熻熠以盈扉,洌缠绵以结幕,九域荡摇,区宇挥霍。
晋湛方生的风赋说:有气叫做风,出自幽冥,萧然而起,寂尔而停,虽然宇宙宏远,但瞬间就能经过,与神功一样不疾,与至道一样无情,胡马感而增思,风母殒而复生,启惨冬之潜蛰,达青春之勾萌,因严霜以厉威,顺和泽以开荣,故君德喻其靡草,风人假以为名,及其猛势将奋,屯云结阴,洪气郁彿,殷雷发音,勃然鼓作,拂高陵深,天无澄景,岭无停林,六鶂为之退飞,万窍为之哀吟,亦有飘泠之气,不疾不徐,飗飗微扇,亹亹清舒,王乔以之控鹄,列子以之乘虚,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释,遨步兰皋,游眄平陌,响咏空岭,朗吟竹柏,穆开林以流惠。疏神襟以清涤,轩濠梁之逸兴,畅方外之冥適。
晋江逌的风赋说:只有浑成已经承载,统天地以资始,网宇宙以结罗,洞万形而通纪,没有适合柔健,没有测量阴阳,在音中无徵,在体中没有方,假姿众象,借韵宫商,若飔厉狂震,触物怒号,卷扬江海,回拔陵崤,巨鶂迸慑以退翼,爰居丧宿而遐逃。
晋王凝之的风赋说:起于玄朔的重云,驱赶东极的洪涛,越过四溟而蓬勃,经过五岭而萧条,它鼓动水时,没有河流不涉足,没有水流不前往,溟海天回,江湖云荡。
齐王融的拟风赋说:奄兮日采已经移动,忽兮群景将要奔驰,靡轻筠的碧业,泛曾松的翠枝,总高羽而萧瑟,韵珠露之参差,此烈士之英风,长寥亮其如斯。
齐谢朓的拟风赋说:打开翠帷的影蔼,响行珮的轻鸣,扬淮南的妙舞,发齐后的妍声,子云寂寞,叔夜高张,烟霞洞色,苓荑结芳,这就是幽人之风,梁沈约的拟风赋说:若夫摇玉树,响金扉,拂九层之羽盖,转八凤之珠旂,时卷瑶台翠帐,乍动佚女轻衣,这就是羽客之仙风。
又八咏说:临春风,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先汎天津池。还过细柳枝,蝶逢飞摇漾,燕值羽参差,扬桂旆,动芝盖,开燕裾,吹赵带,赵带飞参差,燕裾合复离,容仪已照灼,春风复回薄,氛氲桃李花,青跗含素萼,既为风所开,复为风所落,摇绿蒂,扤紫茎,舞春雪,杂流莺,迎行雨於高唐,送归鸿於碣石,拂明镜之冬尘,解罗衣之秋襞,既铿锵以动珮。又氛氲而流射,始摇荡以入闺,终徘徊而缘隙,明珠帘於绣户,散芳尘於绮席,佳人不在兹,春风为谁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注解
乾元:《周易》中的概念,指宇宙的本源,万物由此开始。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对立又互补的力量。
昊天:古代对天的尊称,特指广阔无垠的天空。
天威:指天的威严和力量,常用来形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
太初:宇宙形成之初的状态,气之始也。
太始:宇宙形成之初,形之始也。
太素:宇宙形成之初,质之始也。
九野:古代对天空区域的划分,共分为九个部分。
浑天仪:古代测量天体运行的天文仪器。
盘古: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巨人。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构成。
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象,分别代表天和地。
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浑仪:古代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文望远镜。
璇玑玉衡: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璇玑指北斗七星,玉衡指北斗的柄。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崔瑗: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天文学家,以精通数术闻名。
九代贞观:指历史上九个朝代的盛世,贞观意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司历:古代掌管历法的官员。
日月丽乎天:出自《易经》,意为日月依附于天。
离为日:出自《易经》,离卦象征太阳。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出自《易经》,意为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圆满了就会亏缺。
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出自《礼记》,意为穿着黑色礼服在东门外朝拜太阳。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出自《左传》,比喻赵衰温和如冬日,赵盾严厉如夏日。
三足乌:古代神话中太阳里的神鸟,象征太阳。
阳德之母:出自《春秋内事》,意为太阳是阳气的根源。
君舒臣劳:出自《白虎通》,比喻日月运行的速度不同,如同君主的悠闲和臣子的劳碌。
四荒:出自《尔雅》,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极远之地。
朱明、耀灵、东君、大明、阳乌:古代对太阳的不同称呼。
旭:太阳初升时的样子。
晞:太阳初升时的光辉。
煦:太阳温暖的样子。
亭午:正午时分。
昳:太阳偏西的时候。
旰:太阳偏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反景:太阳西落时,光线反射到东方的景象。
倒景:太阳西落时,光线反射到地面的景象。
皓:太阳白天的样子。
晖:太阳的光辉。
翌:太阳明亮的样子。
晓:太阳初升时的白光。
日月若连璧:出自《易坤灵图》,比喻日月如同相连的美玉。
时日五色:出自《礼斗威仪》,意为太平盛世时,太阳会呈现出五彩光芒。
日再中:出自《汉书》,意为太阳在一天中两次到达中天。
扶桑:古代神话中太阳升起的神树。
细柳:古代神话中太阳落下的地方。
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传说中驾驭太阳车的神。
羿射十日:出自《淮南子》,神话中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大地。
踆乌:古代神话中太阳里的三足乌。
曜灵:太阳的别称。
汤谷:古代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鲁阳公: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曾用戈击退太阳。
积阳之热气生火:出自《淮南子》,意为阳气积聚产生火,火的精华形成太阳。
十日并出:出自《楚辞》,神话中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导致大地干旱。
六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车由六条龙拉动,象征着太阳的运行。
玄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与太阳有关,常被用来象征太阳。
灵兔:月亮中的兔子,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兔子捣药。
羿: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以射下九个太阳而闻名。
阳乌:指太阳,古代传说中太阳中有三足乌。
姮娥:即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女,因偷食不死药而飞升月宫。
蟾蜍:月亮中的蟾蜍,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蟾蜍。
方诸:古代用来取水的器具,传说中可以用来接月露。
夜光:指月亮,因其在夜晚发光而得名。
曈昽:形容光线微弱、朦胧的样子。
玉羊:指月亮,古代常以玉羊、金虎等象征日月。
金虎:指太阳,古代常以金虎象征太阳。
长门:汉代宫殿名,常用来指代宫廷或深宫。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常用来指代富贵之家。
攒柯:指树木的枝干交错,形容树木茂密。
玉蟾:指月亮,古代常以玉蟾象征月亮。
金兔:指月亮,古代常以金兔象征月亮。
漭瀁:形容水面广阔、波光粼粼的样子。
沦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上弦:指月亮的上弦月,形状如半璧。
初魄:指月亮初现时的微弱光芒。
三五: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月亮最圆的时候。
二八: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月亮开始变缺。
浮云褰:指浮云散开,露出明亮的月光。
斜汉:指银河斜挂在天际。
北陆:指北方的大地。
南躔:指太阳南行的轨迹。
白露:指秋天的露水,象征秋天的到来。
素月:指明亮的月亮。
玄兔:指月亮,古代常以玄兔象征月亮。
素娥:指月亮中的仙女,象征月亮。
柔祇:指月亮,古代常以柔祇象征月亮。
圆灵:指月亮,古代常以圆灵象征月亮。
霜缟:形容月光如霜般洁白。
冰净:形容月光如冰般清澈。
朱庭:指宫廷中的红色庭院。
青琐:指宫廷中的青色窗棂。
列星:指天上的星星,泛指星辰。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旋玑:指北斗七星中的旋星和玑星。
景星:指吉祥的星星,象征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德行。
老人星:即南极老人星,古代认为其出现是吉祥的征兆。
荧惑:指火星,古代认为火星的出现与国家的祸福有关。
客星:指突然出现的星星,常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
桓玄:东晋末年权臣,曾篡位称帝,但最终失败。
袁真:东晋时期的将领,与桓玄有政治关联。
德星聚: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现象,认为德星聚集是吉祥的征兆。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和记录历史。
卿云:古代传说中的祥云,象征吉祥和太平。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文命:即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景云:古代传说中的祥云,象征太平盛世。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武帝:即汉武帝刘彻,汉朝的著名皇帝。
宣帝:即汉宣帝刘询,汉朝的皇帝。
文帝:即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五帝之一。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五帝之一。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与黄帝对话。
华封人:古代传说中的贤人,曾与尧对话。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蓟子训: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韩云:古代对韩国地区云的称呼。
赵云:古代对赵国地区云的称呼。
楚云:古代对楚国地区云的称呼。
宋云:古代对宋国地区云的称呼。
鲁云:古代对鲁国地区云的称呼。
卫云:古代对卫国地区云的称呼。
周云:古代对周国地区云的称呼。
秦云:古代对秦国地区云的称呼。
魏云:古代对魏国地区云的称呼。
齐云:古代对齐国地区云的称呼。
越云:古代对越国地区云的称呼。
蜀云:古代对蜀国地区云的称呼。
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象征着纯洁、宁静和思念,是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秋风:秋风通常象征着变迁和离别,是古代诗人表达哀愁和思乡情感的常用元素。
城阙:城阙指的是城门两侧的楼台,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威严,也是诗人描绘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
白云:白云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超脱,是诗文中表达理想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丹丘:丹丘在道教中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神秘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碧林:碧林指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常用来描绘自然美景和宁静的环境。
九重:九重天是中国古代对天界的称呼,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神圣不可侵犯。
飞燕:飞燕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翔螭:翔螭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祥瑞和力量。
梁吴均:梁吴均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咏物诗著称,尤其是咏云诗,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
楚荀况:楚荀况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云赋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
晋陆机:晋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浮云赋和白云赋以其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晋成公绥:晋成公绥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云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赞誉。
晋杨乂:晋杨乂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云赋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力。
魏陈王曹植:魏陈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吹云赞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赞誉。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之一,主要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名物,对后世文学和语言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上古至周朝的历史和政治文献,对后世文化和思想有深远影响。
左氏传:《左氏传》是对《春秋》的注释,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文学价值著称,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远影响。
毛诗:《毛诗》是对《诗经》的注释,以其丰富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著称,是研究古代诗歌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对后世文化和思想有深远影响。
孝经援神契:《孝经援神契》是对《孝经》的注释,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对后世文化和思想有深远影响。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远影响。
国语:《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事件,对后世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荆州星占:《荆州星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星术文献,主要记录了星象与人事的关系,对后世占星术研究有重要价值。
风俗通:《风俗通》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风俗志,主要记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对后世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管公明传:《管公明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传记文献,主要记录了管公明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后世文学和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周生列子:《周生列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文献,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远影响。
风土记:《风土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主要记录了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现象,对后世地理和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括地图:《括地图》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文献,主要记录了各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对后世地理和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论衡:《论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文献,主要阐述了王充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远影响。
述征记:《述征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主要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神仙传:《神仙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文献,主要记录了神仙的生平事迹和神奇能力,对后世文学和宗教研究有重要价值。
刘欣期交州记:《刘欣期交州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主要记录了交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现象,对后世地理和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主要收录了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十洲记:《十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文献,主要记录了十洲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现象,对后世文学和宗教研究有重要价值。
晋庾阐江都遇风诗:晋庾阐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江都遇风诗以其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梁简文帝:梁简文帝是南朝梁的皇帝,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文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赞誉。
飘飖:形容风轻盈飘动的样子,常用于描绘风的柔和与自由。
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象征仙境,此处用来形容风带来的美好景象。
镂槛:雕刻精美的栏杆,此处指风穿过精致的建筑结构。
瑶台:神话中的仙境,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清凉与美好。
周邦偃:指周朝的疆域,此处形容风的影响范围广泛。
宋都:指宋国的都城,此处形容风的影响远及他国。
巫山雨:巫山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山,此处形容风带来的雨露滋润。
寒灰:指寒冷的灰烬,此处形容风的力量足以卷走寒冷。
朝妆:早晨的妆扮,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清新与美丽。
玉树:传说中的仙树,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美好景象。
铜池:古代宫殿中的水池,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清新与美丽。
楚侍:指楚国的侍从,此处形容风的优雅与高贵。
雄雌:指风的两种性质,雄风强劲,雌风柔和。
珠帘:用珍珠装饰的帘子,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美丽景象。
洞房:指深邃的房间,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清凉与宁静。
兰池:指种植兰花的水池,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清新与美丽。
玉尘:指细小的尘埃,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细微变化。
庶人:指普通人,此处形容风的力量足以影响所有人。
镜前飘落粉:形容风吹动镜子前的粉末,带来细微的变化。
琴上响馀声:形容风吹动琴弦,带来余音袅袅的效果。
宋地鶂飞初:指宋国的鶂鸟初次飞翔,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生机。
湘川燕起馀:指湘江边的燕子再次起飞,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生机。
扫坛聊动竹:形容风吹动竹林,带来清新的气息。
吹薤欲成书:形容风吹动薤叶,仿佛要写成书卷。
苍梧洞犹在:指苍梧山的洞穴依然存在,此处形容风带来的古老气息。
合浦树应疏:指合浦的树木稀疏,此处形容风带来的变化。
阳乌一转翅:指太阳鸟展翅飞翔,此处形容风带来的力量。
千里定非虚:形容风的力量足以影响千里之外。
排帘动轻幔:形容风吹动帘幕,带来轻盈的效果。
汎水拂垂杨:形容风吹动水面,拂动垂柳。
飘落蕊:指风吹落花朵,此处形容风带来的美丽景象。
舞衣香:形容风吹动舞衣,带来香气。
飖飏楚王宫:形容风在楚王宫中飘荡,带来优雅的气息。
徘徊绕竹丛:形容风在竹林中徘徊,带来清新的气息。
带叶俱吟树:形容风吹动树叶,带来自然的音乐。
将花共舞空:形容风吹动花朵,带来美丽的舞蹈。
飘香双袖里:形容风吹动衣袖,带来香气。
乱曲五弦中:形容风吹动琴弦,带来混乱的音乐。
高台听:指在高台上聆听风声,此处形容风带来的深远影响。
悲响定无穷:形容风带来的悲凉声音无穷无尽。
楚襄王游兰台之宫:指楚襄王在兰台宫中游玩,此处形容风带来的优雅与高贵。
宋玉景差侍:指宋玉和景差侍奉楚襄王,此处形容风带来的优雅与高贵。
风飒然而至:形容风突然到来,带来清凉与舒适。
披襟而当之:指敞开衣襟迎接风,此处形容风的舒适与自由。
快哉此风:形容风带来的快乐与舒适。
寡人与庶人共者耶:指风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此处形容风的普遍性。
风生於地:指风从地面产生,此处形容风的起源。
起於青蘋之末:指风从青蘋的末端产生,此处形容风的细微起源。
侵淫谿谷:形容风逐渐侵入山谷,带来清凉与舒适。
盛怒於土囊之口:形容风在土囊口处变得强劲,带来力量。
缘於太山之阿:形容风沿着太山的山脊流动,带来力量与自由。
舞於松柏之下:形容风在松柏树下舞动,带来优雅与自由。
清凉雄风:指清凉而强劲的风,此处形容风的力量与舒适。
飘举升降:形容风轻盈地飘动,带来自由与舒适。
乘凌高城:形容风吹过高城,带来力量与自由。
入于深宫:形容风吹入深宫,带来清凉与舒适。
徘徊於桂椒之间:形容风在桂椒树间徘徊,带来香气与舒适。
翱翔於激水之上:形容风在水面上翱翔,带来自由与力量。
猎蕙草:形容风吹动蕙草,带来香气与美丽。
离秦衡:形容风吹动秦衡,带来变化与美丽。
槩新夷:形容风吹动新夷,带来变化与美丽。
被稊杨:形容风吹动稊杨,带来变化与美丽。
北上玉堂:形容风吹向玉堂,带来优雅与高贵。
经于洞房:形容风吹过洞房,带来清凉与舒适。
清清泠泠:形容风清凉而舒适,带来宁静与美好。
愈病析酲:形容风能够治愈疾病,带来健康与舒适。
发明耳目:形容风能够使人耳目一新,带来清新与舒适。
宁体便人:形容风能够使人身体舒适,带来健康与舒适。
大王之雄风:指强劲而有力的风,此处形容风的力量与高贵。
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形容风从狭窄的巷子中突然升起,带来力量与变化。
动沙塸:形容风吹动沙土,带来变化与力量。
吹死灰:形容风吹动死灰,带来变化与力量。
庶人之雌风:指柔和而细腻的风,此处形容风的柔和与普遍性。
巽卦:八卦之一,象征风,此处形容风的性质与力量。
吐坤气而成风:指风从地气中产生,此处形容风的起源与力量。
纤微无所不入:形容风能够进入最细微的地方,带来变化与力量。
广大无所不充:形容风能够充满广阔的空间,带来力量与自由。
经营八荒之外:形容风能够影响八荒之外的地方,带来力量与自由。
宛转毫毛之中:形容风能够在最细微的地方流动,带来变化与力量。
察本莫见其始:形容风的起源难以察觉,带来神秘与力量。
揆末莫睹其终:形容风的去向难以预测,带来神秘与力量。
啾啾飕飕:形容风的声音,带来自然与舒适。
吟啸相求:形容风的声音相互呼应,带来自然与和谐。
阿那徘徊:形容风在某个地方徘徊,带来变化与力量。
声若歌讴:形容风的声音如同歌唱,带来自然与和谐。
抟之不可得:形容风难以捕捉,带来自由与力量。
系之不可留:形容风难以留住,带来自由与力量。
寻之不见其终:形容风的去向难以预测,带来神秘与力量。
迎之莫知其来:形容风的到来难以预测,带来神秘与力量。
四方为之易位:形容风能够改变四方的位置,带来力量与变化。
八维为之轮回:形容风能够影响八维的轮回,带来力量与变化。
游聚则天地为一:形容风能够使天地合为一体,带来力量与和谐。
消散则六合洞开:形容风能够使六合洞开,带来力量与自由。
爰太玄之遐始:形容风从太玄的遥远起源开始,带来神秘与力量。
惟浮沉之剖分:形容风能够使浮沉分离,带来力量与变化。
详乾坤之至德:形容风能够体现乾坤的至德,带来力量与和谐。
莫风气之独尊:形容风的力量无可比拟,带来力量与自由。
配无形於大象:形容风能够与无形的大象相配,带来力量与和谐。
化万品于烟煴:形容风能够使万物在烟煴中变化,带来力量与变化。
释凝润於黄壤:形容风能够使黄壤中的凝润释放,带来力量与变化。
降霈泽於苍元:形容风能够使苍元中的霈泽降临,带来力量与变化。
生无常域:形容风没有固定的领域,带来自由与力量。
潜无定栖:形容风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带来自由与力量。
擢昧聚发:形容风能够使昧聚发,带来力量与变化。
寻虚散归:形容风能够使虚散归,带来力量与变化。
肆六合以骋迈:形容风能够在六合中自由驰骋,带来力量与自由。
括毫毛而徘徊:形容风能够在毫毛中徘徊,带来力量与变化。
引沉性於未萌:形容风能够引导沉性在未萌时,带来力量与变化。
挫登形於已就:形容风能够挫败登形在已就时,带来力量与变化。
宣刚柔之流化:形容风能够宣示刚柔的流化,带来力量与变化。
导四气之灵候:形容风能够引导四气的灵候,带来力量与变化。
祝融司节:指祝融掌管节令,此处形容风的力量与变化。
炎精赫弈:形容炎精的辉煌,此处形容风的力量与变化。
敛朱唇而长啸:形容风收敛朱唇长啸,带来力量与变化。
承音响而来薄:形容风承接着音响而来,带来力量与变化。
猥熻熠以盈扉:形容风猥熻熠盈扉,带来力量与变化。
洌缠绵以结幕:形容风洌缠绵结幕,带来力量与变化。
九域荡摇:形容风使九域荡摇,带来力量与变化。
区宇挥霍:形容风使区宇挥霍,带来力量与变化。
有气曰风:指风是一种气,此处形容风的性质与力量。
出自幽冥:形容风从幽冥中产生,带来神秘与力量。
萧然而起:形容风突然升起,带来力量与变化。
寂尔而停:形容风突然停止,带来力量与变化。
虽宇宙之宏远:形容风能够影响宇宙的宏远,带来力量与变化。
倏俄顷而屡经:形容风在俄顷间多次经过,带来力量与变化。
同神功於不疾:形容风与神功一样不疾不徐,带来力量与变化。
等至道於无情:形容风与至道一样无情,带来力量与变化。
胡马感而增思:形容风使胡马感而增思,带来力量与变化。
风母殒而复生:形容风使风母殒而复生,带来力量与变化。
启惨冬之潜蛰:形容风使惨冬的潜蛰开启,带来力量与变化。
达青春之勾萌:形容风使青春的勾萌达到,带来力量与变化。
因严霜以厉威:形容风因严霜而厉威,带来力量与变化。
顺和泽以开荣:形容风顺和泽而开荣,带来力量与变化。
君德喻其靡草:形容风比喻君德的靡草,带来力量与变化。
风人假以为名:形容风人假借风为名,带来力量与变化。
猛势将奋:形容风的猛势即将奋起,带来力量与变化。
屯云结阴:形容风使屯云结阴,带来力量与变化。
洪气郁彿:形容风使洪气郁彿,带来力量与变化。
殷雷发音:形容风使殷雷发音,带来力量与变化。
勃然鼓作:形容风勃然鼓作,带来力量与变化。
拂高陵深:形容风拂过高陵深,带来力量与变化。
天无澄景:形容风使天无澄景,带来力量与变化。
岭无停林:形容风使岭无停林,带来力量与变化。
六鶂为之退飞:形容风使六鶂退飞,带来力量与变化。
万窍为之哀吟:形容风使万窍哀吟,带来力量与变化。
飘泠之气:形容风的飘泠之气,带来力量与变化。
不疾不徐:形容风不疾不徐,带来力量与变化。
飗飗微扇:形容风飗飗微扇,带来力量与变化。
亹亹清舒:形容风亹亹清舒,带来力量与变化。
王乔以之控鹄:形容风使王乔控鹄,带来力量与变化。
列子以之乘虚:形容风使列子乘虚,带来力量与变化。
春惠始和:形容风使春惠始和,带来力量与变化。
重褐初释:形容风使重褐初释,带来力量与变化。
遨步兰皋:形容风使遨步兰皋,带来力量与变化。
游眄平陌:形容风使游眄平陌,带来力量与变化。
响咏空岭:形容风使响咏空岭,带来力量与变化。
朗吟竹柏:形容风使朗吟竹柏,带来力量与变化。
穆开林以流惠:形容风使穆开林流惠,带来力量与变化。
疏神襟以清涤:形容风使疏神襟清涤,带来力量与变化。
轩濠梁之逸兴:形容风使轩濠梁逸兴,带来力量与变化。
畅方外之冥適:形容风使畅方外冥適,带来力量与变化。
惟浑成之既载兮:形容风是浑成的,带来力量与变化。
统天地以资始:形容风统御天地以资始,带来力量与变化。
网宇宙以结罗兮:形容风网宇宙以结罗,带来力量与变化。
洞万形而通纪:形容风洞万形而通纪,带来力量与变化。
莫適柔健:形容风莫適柔健,带来力量与变化。
靡测阴阳:形容风靡测阴阳,带来力量与变化。
於音罔徵:形容风於音罔徵,带来力量与变化。
在体无方:形容风在体无方,带来力量与变化。
假姿众象:形容风假姿众象,带来力量与变化。
借韵宫商:形容风借韵宫商,带来力量与变化。
若飔厉狂震:形容风若飔厉狂震,带来力量与变化。
触物怒号:形容风触物怒号,带来力量与变化。
卷扬江海:形容风卷扬江海,带来力量与变化。
回拔陵崤:形容风回拔陵崤,带来力量与变化。
巨鶂迸慑以退翼:形容风使巨鶂迸慑退翼,带来力量与变化。
爰居丧宿而遐逃:形容风使爰居丧宿遐逃,带来力量与变化。
起玄朔之重云:形容风起玄朔重云,带来力量与变化。
驱东极之洪涛:形容风驱东极洪涛,带来力量与变化。
越四溟而蓬勃:形容风越四溟蓬勃,带来力量与变化。
经五岭而萧条:形容风经五岭萧条,带来力量与变化。
其鼓水也:形容风鼓水,带来力量与变化。
无川不涉:形容风无川不涉,带来力量与变化。
靡流不往:形容风靡流不往,带来力量与变化。
溟海天回:形容风使溟海天回,带来力量与变化。
江湖云荡:形容风使江湖云荡,带来力量与变化。
奄兮日采之既移:形容风使日采移,带来力量与变化。
忽兮群景之将驰:形容风使群景驰,带来力量与变化。
靡轻筠之碧业:形容风使轻筠碧业,带来力量与变化。
泛曾松之翠枝:形容风泛曾松翠枝,带来力量与变化。
总高羽而萧瑟:形容风总高羽萧瑟,带来力量与变化。
韵珠露之参差:形容风韵珠露参差,带来力量与变化。
此烈士之英风:形容风是烈士的英风,带来力量与变化。
长寥亮其如斯:形容风长寥亮如斯,带来力量与变化。
开翠帷之影蔼:形容风开翠帷影蔼,带来力量与变化。
响行珮之轻鸣:形容风响行珮轻鸣,带来力量与变化。
扬淮南之妙舞:形容风扬淮南妙舞,带来力量与变化。
发齐后之妍声:形容风发齐后妍声,带来力量与变化。
子云寂寞:形容风使子云寂寞,带来力量与变化。
叔夜高张:形容风使叔夜高张,带来力量与变化。
烟霞洞色:形容风使烟霞洞色,带来力量与变化。
苓荑结芳:形容风使苓荑结芳,带来力量与变化。
斯则幽人之风也:形容风是幽人之风,带来力量与变化。
摇玉树:形容风摇玉树,带来力量与变化。
响金扉:形容风响金扉,带来力量与变化。
拂九层之羽盖:形容风拂九层羽盖,带来力量与变化。
转八凤之珠旂:形容风转八凤珠旂,带来力量与变化。
时卷瑶台翠帐:形容风时卷瑶台翠帐,带来力量与变化。
乍动佚女轻衣:形容风乍动佚女轻衣,带来力量与变化。
此盖羽客之仙风也:形容风是羽客的仙风,带来力量与变化。
临春风:形容风临春风,带来力量与变化。
春风起春树:形容风使春风起春树,带来力量与变化。
游丝暧如网:形容风使游丝暧如网,带来力量与变化。
落花雰似雾:形容风使落花雰似雾,带来力量与变化。
先汎天津池:形容风先汎天津池,带来力量与变化。
还过细柳枝:形容风还过细柳枝,带来力量与变化。
蝶逢飞摇漾:形容风使蝶逢飞摇漾,带来力量与变化。
燕值羽参差:形容风使燕值羽参差,带来力量与变化。
扬桂旆:形容风扬桂旆,带来力量与变化。
动芝盖:形容风动芝盖,带来力量与变化。
开燕裾:形容风开燕裾,带来力量与变化。
吹赵带:形容风吹赵带,带来力量与变化。
赵带飞参差:形容风使赵带飞参差,带来力量与变化。
燕裾合复离:形容风使燕裾合复离,带来力量与变化。
容仪已照灼:形容风使容仪照灼,带来力量与变化。
春风复回薄:形容风使春风回薄,带来力量与变化。
氛氲桃李花:形容风使氛氲桃李花,带来力量与变化。
青跗含素萼:形容风使青跗含素萼,带来力量与变化。
既为风所开:形容风使花开放,带来力量与变化。
复为风所落:形容风使花落下,带来力量与变化。
摇绿蒂:形容风摇绿蒂,带来力量与变化。
扤紫茎:形容风扤紫茎,带来力量与变化。
舞春雪:形容风舞春雪,带来力量与变化。
杂流莺:形容风杂流莺,带来力量与变化。
迎行雨於高唐:形容风迎行雨於高唐,带来力量与变化。
送归鸿於碣石:形容风送归鸿於碣石,带来力量与变化。
拂明镜之冬尘:形容风拂明镜冬尘,带来力量与变化。
解罗衣之秋襞:形容风解罗衣秋襞,带来力量与变化。
既铿锵以动珮:形容风既铿锵动珮,带来力量与变化。
又氛氲而流射:形容风又氛氲流射,带来力量与变化。
始摇荡以入闺:形容风始摇荡入闺,带来力量与变化。
终徘徊而缘隙:形容风终徘徊缘隙,带来力量与变化。
明珠帘於绣户:形容风明珠帘於绣户,带来力量与变化。
散芳尘於绮席:形容风散芳尘於绮席,带来力量与变化。
佳人不在兹:形容风使佳人不在兹,带来力量与变化。
春风为谁惜:形容风使春风为谁惜,带来力量与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评注
本文通过引用《周易》、《尚书》、《礼记》、《论语》、《老子》、《春秋繁露》、《尔雅》、《春秋元命苞》、《黄帝素问》、《庄子》、《申子》、《文子》、《太玄》、《皇览记》、《礼统》、《广雅》、《吕氏春秋》、《列子》、《说苑》、《白虎通》、《灵宪》、《三五历纪》、《蜀志》、《楚辞·天问》等经典文献,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天’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周易》的‘大哉乾元’到《礼记》的‘天地之道’,再到《老子》的‘天得一以清’,本文不仅展示了‘天’作为宇宙本源的哲学意义,还揭示了‘天’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中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天’的多维度解读,本文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这种对‘天’的崇拜和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文还通过引用《晋传言》、《晋成公绥天地赋》、《晋郭璞释天地图赞》、《宋颜延之请立浑天仪表》等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天’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天’这一概念的全面解读,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这段文本通过对太阳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太阳在古代文化中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象征着君权、道德和宇宙秩序的象征。文本中引用了《易经》、《礼记》、《左传》等多部经典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
文本中提到的‘浑仪’、‘璇玑玉衡’等天文仪器,显示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仪器不仅用于观测天象,还被赋予了政治和道德的意义,如‘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表明天文观测与政治治理密切相关。
文本中还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如‘羲和浴日’、‘羿射十日’等,这些神话不仅丰富了太阳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想象。通过这些神话,太阳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宇宙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此外,文本中对太阳的不同称呼和描述,如‘朱明’、‘耀灵’、‘东君’等,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太阳的多样理解和丰富表达。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太阳的物理特性,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太阳的多角度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太阳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段文本汇集了多个古代文献中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描述和神话传说,展现了古人对天体的崇拜和想象。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描绘,古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还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太阳的描述中,羲和驾驭六龙拉动的太阳车,象征着太阳的运行和时间的流逝。玄乌和阳乌的提及,则进一步强化了太阳的神圣和神秘。羿射日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解释,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抗争和征服。
月亮的描述则更加丰富和多样。月亮中的灵兔和蟾蜍,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元素,也象征着月亮的阴柔和变化。姮娥奔月的故事,则赋予了月亮以浪漫和神秘的色彩。方诸取月的传说,则展示了古人对月亮的实用性和神秘性的双重理解。
此外,文本中还引用了多个古代文献中的诗句和赞词,进一步丰富了太阳和月亮的文化内涵。这些诗句和赞词,不仅表达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赞美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描绘和神话传说的引用,展现了古人对天体的崇拜和想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诗歌和赋文以月亮为主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月亮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达思念、孤独、美好和永恒等情感。
在《望月有所思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月的微弱光芒和月影的摇曳,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长门隔清夜,高堂蒙容色”一句,借用了汉代长门宫的典故,暗示了宫廷中的孤独和思念。
《林下映月诗》则通过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树林,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中“攒柯半玉蟾,总叶彰金兔”一句,巧妙地将月亮与树林的景色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望月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轮光缺不半,扇影出将圆”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圆缺变化,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梁鲍泉江上望月诗》则通过描绘江面上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前贤的怀念。诗中“川澄光尚动,流驶影难圆”一句,既描绘了江面上月光的流动,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难以圆满。
《周王襃咏月赠人诗》以月亮为媒介,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渡云光忽驶,中天影更迟”一句,既描绘了月光的流动,又暗示了思念之情的深远和难以平息。
《隋江总赋得三五明月满诗》通过描绘满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云前来往色,水上动摇明”一句,既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云彩和水波,又暗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
《宋周祗月赋》以月亮为主题,探讨了月亮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赋中“阳得一以朗旦,月代终而夕映”一句,既表达了月亮与太阳的对比,又暗示了月亮的永恒和美好。
《宋谢灵运怨晓月赋》通过描绘晓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赋中“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一句,既描绘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宋谢庄月赋》以月亮为主题,探讨了月亮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赋中“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一句,既表达了月亮与太阳的对比,又暗示了月亮的阴柔和神秘。
《梁沈约八咏,望秋月》通过描绘秋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秋月明如练,照曜三爵台”一句,既描绘了秋月的明亮,又暗示了人生的辉煌和短暂。
这些诗歌和赋文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月亮的深厚情感,还通过月亮的象征意义,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岁月的流逝和思念的深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传说,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重视与解读。古人认为天文现象与人事息息相关,尤其是星象和云气的变化,往往被视为吉凶的征兆。例如,桓玄庶母马氏饮下流星的情节,象征着吉祥和命运的转折,尽管桓玄最终篡位失败,但这一事件仍然被赋予了神秘的意义。
文本中提到的‘德星聚’和‘老人星见’等天文现象,都被视为吉祥的征兆,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和对天命的理解。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帝王的德行和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太史等官员会密切关注天象,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国家大事的参考。
此外,文本中还引用了《周易》、《毛诗》、《左氏传》等经典文献,进一步说明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的重视。例如,《周易》中提到‘云从龙’,象征着云与龙的密切关系,而《毛诗》中的‘英英白云’则描绘了云的美丽和神秘。这些经典文献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
文本中还提到了黄帝、尧、舜等古代圣王,以及广成子、华封人等传说中的仙人,进一步加深了文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人物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德行、智慧和天命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传说,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重视与解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命、德行和智慧的深刻理解。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艺术表达和哲学思考。
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文中提到的‘月’、‘秋风’、‘城阙’、‘白云’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还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月’象征着纯洁和宁静,‘秋风’象征着变迁和离别,‘城阙’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白云’象征着高洁和超脱。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文中还引用了多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如梁吴均的咏云诗、楚荀况的云赋、晋陆机的浮云赋和白云赋、晋成公绥的云赋、晋杨乂的云赋、魏陈王曹植的吹云赞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力,还通过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梁吴均的咏云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楚荀况的云赋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晋陆机的浮云赋和白云赋通过对云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多部古代经典文献,如《尔雅》、《尚书》、《左氏传》、《老子》、《毛诗》、《礼记》、《孝经援神契》、《庄子》、《国语》、《荆州星占》、《风俗通》、《管公明传》、《周生列子》、《风土记》、《括地图》、《论衡》、《述征记》、《神仙传》、《刘欣期交州记》、《楚辞》、《十洲记》等。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这些文献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尔雅》通过对词汇和名物的解释,展现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尚书》通过对历史和政治文献的记录,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左氏传》通过对《春秋》的注释,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细节和文学价值;《老子》通过对道家哲学思想的阐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深刻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通过这些描绘和引用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描绘和引用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使得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咏风诗赋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风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首先,风被描绘为一种轻盈、自由的力量,能够带来清凉与舒适,如“飘飖散芳势,汎漾下蓬莱”和“传凉入镂槛,发气满瑶台”。这些诗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风的柔和与美好。
其次,风被赋予了广泛的影响力,能够跨越地域和国界,如“委禾周邦偃,飞鶂宋都回”。这些诗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风的力量与普遍性。风不仅能够影响自然景观,还能够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如“亟摇故叶落,屡荡新花开”和“暂舞惊凫去,时送蕊香来”。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风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此外,风还被赋予了神秘与力量,如“已拂巫山雨,何用卷寒灰”和“宋地鶂飞初,湘川燕起馀”。这些诗句通过神话和传说的元素,展现了风的神秘与力量。风不仅能够带来自然的变化,还能够带来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变迁,如“扫坛聊动竹,吹薤欲成书”和“苍梧洞犹在,合浦树应疏”。这些诗句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元素,展现了风的深远影响。
最后,风被赋予了情感与审美,如“排帘动轻幔,汎水拂垂杨”和“本持飘落蕊,翻送舞衣香”。这些诗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风的美丽与优雅。风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对象,如“飖飏楚王宫,徘徊绕竹丛”和“带叶俱吟树,将花共舞空”。这些诗句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些咏风诗赋通过细腻的描绘、夸张的手法、神话的元素、历史的传承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风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对象,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诗赋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风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文化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