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原文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颠趾,未悖也。

利出否,以从贵也。

鼎有实,慎所之也。

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鼎耳革,失其义也。

覆公餗,信如何也。

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译文

木头上有火,象征着鼎;君子应当端正自己的位置,凝聚自己的命运。

鼎的脚颠倒,但并未违背其本质。

利益的出现与否,取决于是否追随尊贵的人。

鼎中有实物,应当谨慎处理。

我的仇敌有疾病,但最终不会有怨恨。

鼎的耳朵被革除,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覆灭了公家的食物,信任又如何呢?

鼎的耳朵是黄色的,象征着中间有实物。

玉制的铉在上方,象征着刚柔相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注解

鼎:古代烹饪器具,象征权力和稳定。

正位凝命:指君子应当端正自己的位置,凝聚天命,即坚守正道,承担使命。

鼎颠趾:鼎的脚颠倒,象征不稳定,但未违背正道。

利出否:利益的出现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贵人的指引。

鼎有实:鼎中有实物,象征充实和稳定,需谨慎对待。

我仇有疾:我的敌人有疾病,象征最终不会有灾祸。

鼎耳革:鼎的耳朵改变,象征失去原有的意义。

覆公餗:公餗(祭祀用的食物)被倾覆,象征信用的丧失。

鼎黄耳:鼎的耳朵呈黄色,象征中正和充实。

玉铉:玉制的鼎铉(鼎的横梁),象征刚柔并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鼎卦,通过鼎这一象征权力和稳定的器物,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坚守正道、承担使命的道理。鼎卦的核心思想是‘正位凝命’,即君子应当端正自己的位置,凝聚天命,坚守正道,承担使命。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品德的重视,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文中通过对鼎的不同状态的描述,象征了君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之道。‘鼎颠趾,未悖也’表明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君子也应坚守正道,不违背天命。‘利出否,以从贵也’则强调了利益的出现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贵人的指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尊卑有序、贵人指引的重视。

‘鼎有实,慎所之也’进一步强调了充实和稳定的重要性,提醒君子在拥有实权或资源时,需谨慎行事,不可轻率。‘我仇有疾,终无尤也’则通过敌人的疾病象征最终不会有灾祸,暗示了君子在坚守正道的过程中,即使面临敌人的威胁,最终也能化险为夷。

‘鼎耳革,失其义也’和‘覆公餗,信如何也’则分别通过鼎的耳朵改变和公餗被倾覆,象征了失去原有意义和信用的丧失,提醒君子在权力和地位的变化中,不可失去原有的原则和信用。

最后,‘鼎黄耳,中以为实也’和‘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通过鼎的耳朵呈黄色和玉制的鼎铉,象征了中正和刚柔并济的美德,强调了君子在坚守正道的同时,也应具备刚柔并济的智慧,以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鼎这一象征性的器物,深刻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坚守正道、承担使命的道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品德、责任和智慧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