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原文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执用黄牛,固志也。

系遯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译文

天下有山,象征着退隐;君子应当远离小人,不表现出厌恶但保持严肃。

退隐的尾巴有危险,如果不前往,又怎么会有灾难呢?

坚持使用黄牛(象征坚韧),是为了坚定意志。

被束缚的退隐有危险,会导致疾病和疲惫。

蓄养臣妾是吉利的,但不适合做大事。

君子喜欢退隐,小人则不然。

美好的退隐是吉祥的,可以端正志向。

丰盛的退隐没有不利,因为没有任何疑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注解

遯:遯,意为隐退、逃避。在《周易》中,遯卦象征着隐退、避世,强调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持低调,远离小人,以避免灾祸。

君子:君子,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典范。

小人:小人,指道德低下、行为不端的人。在儒家思想中,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概念,常用来形容那些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人。

黄牛:黄牛,象征坚韧和忠诚。在古代,黄牛常被用来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忠诚的品质。

臣妾:臣妾,指臣子和妾室,泛指下属和依附者。在这里,畜臣妾吉意味着在隐退的状态下,能够妥善管理下属,保持和谐。

嘉遯:嘉遯,意为美好的隐退。嘉遯贞吉表示在隐退中保持正直和吉祥。

肥遯:肥遯,意为丰裕的隐退。肥遯无不利表示在隐退中无所疑虑,一切顺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周易》中的遯卦,主要探讨了在不利环境中如何通过隐退来避免灾祸,并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直。遯卦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即君子应当远离小人,不与他们为伍,同时保持严肃的态度,不轻易妥协。

从文化内涵来看,遯卦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强调在乱世中保持个人的道德操守,通过隐退来避免与小人同流合污。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动荡或社会混乱时选择隐居山林,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节操。

从艺术特色来看,遯卦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例如,‘执用黄牛,固志也’用黄牛来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这种象征手法在《周易》中非常常见,使得深奥的哲学思想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传达给读者。

从历史价值来看,遯卦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在乱世中,如何保持个人的道德操守,如何在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情况下生存,是古代文人常常面临的问题。遯卦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隐退来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直,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遯卦通过隐退的象征,探讨了在不利环境中如何保持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内心的坚定。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