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蹇-原文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往蹇来誉,宜待也。
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往蹇来硕,志在内也。
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蹇-译文
山上有水,象征着困难;君子应该反省自身,修养德行。
前往困难,回来得到赞誉,应该等待时机。
王臣们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最终不会有怨尤。
前往困难,回来时内心感到喜悦。
前往困难,回来时能够连接,是因为处于适当的位置。
大的困难中朋友会来,是因为符合中正的节操。
前往困难,回来时志向更加坚定,是因为内心的志向。
有利于见到有德行的大人物,是因为跟随尊贵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蹇-注解
蹇:原意指行走困难,引申为困难、阻碍。在《易经》中,蹇卦象征困难与挑战,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反躬自省,修养德行。
反身修德:指在面对困难时,应反思自身,修养德行。这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
王臣蹇蹇:指君王和臣子都面临困难,但最终不会有怨尤。这体现了君臣共同面对挑战、团结一心的精神。
大蹇朋来:指在大的困难中,朋友会来相助。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互助的精神。
利见大人:指在困难时,见到有德行的大人物是有利的。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贤能之士的推崇和依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蹇-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蹇卦,蹇卦象征着困难和阻碍,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反躬自省,修养德行。文本通过不同的爻辞,展现了在困难中的不同应对方式和结果。
首先,’君子以反身修德’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君子应反思自身,修养德行。这是儒家思想中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核心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重视。
其次,’王臣蹇蹇,终无尤也’描绘了君臣共同面对困难的情景,最终不会有怨尤。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君臣一体的思想,强调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再次,’大蹇朋来’表明在大的困难中,朋友会来相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互助的精神,强调了在困境中依靠朋友和支持的重要性。
最后,’利见大人’指出在困难时,见到有德行的大人物是有利的。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贤能之士的推崇和依赖,强调了在困境中寻求有德行者的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蹇卦的爻辞,深入探讨了在困难中的应对策略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自省、团结和寻求贤能之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