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睽-原文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见恶人,以辟咎也。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见舆曳,位不当也。
无初有终,遇刚也。
交孚无咎,志行也。
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睽-译文
火在上,泽在下,形成睽卦;君子应该求同存异。
见到恶人,是为了避免灾祸。
在巷子里遇到主人,说明没有迷失正道。
看到车被拖拽,说明位置不当。
没有好的开始但有好的结局,是因为遇到了刚强的人。
彼此信任,没有灾祸,是因为志向得以实现。
宗族内部互相帮助,前往会有喜庆。
遇到下雨的吉祥,是因为所有的疑虑都消失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睽-注解
睽:《周易》中的卦名,象征背离、矛盾。
君子以同而异:君子在表面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见恶人,以辟咎也:遇到恶人时,应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以免招致灾祸。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在巷子里遇到主人,表示没有迷失方向。
见舆曳,位不当也:看到车被拖曳,表示位置不当。
无初有终,遇刚也:没有好的开始但有好的结局,是因为遇到了刚强的人。
交孚无咎,志行也:交往中诚实无欺,没有过错,是因为志向和行为一致。
厥宗噬肤,往有庆也:宗族内部有矛盾,但最终会有喜庆之事。
遇雨之吉,群疑亡也:遇到雨是吉兆,因为群体的疑虑会消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睽-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周易》中的睽卦,主要讲述了在背离和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应对各种挑战。睽卦象征着背离和矛盾,但在这种情境下,君子应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与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冲突和灾祸。
文中提到的‘见恶人,以辟咎也’和‘遇主于巷,未失道也’等句子,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遇到恶人时,应避免直接对抗,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而在巷子里遇到主人,则意味着没有迷失方向,仍然在正确的道路上。
‘见舆曳,位不当也’和‘无初有终,遇刚也’则进一步说明了在逆境中,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态度,来获得好的结局。车被拖曳表示位置不当,需要调整;而没有好的开始但有好的结局,则是因为遇到了刚强的人,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交孚无咎,志行也’和‘厥宗噬肤,往有庆也’则强调了在交往中保持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诚实无欺的交往能够避免过错,而宗族内部的矛盾最终也会得到解决,迎来喜庆之事。
最后,‘遇雨之吉,群疑亡也’则通过自然现象来象征社会中的疑虑和不安。雨是吉兆,因为它能够洗去疑虑,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象征和比喻,深入探讨了在背离和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应对各种挑战,最终获得好的结局。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