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益-原文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或益之,自外来也。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告公从,以益志也。
有孚惠心,勿问之矣。
惠我德,大得志也。
莫益之,偏辞也。
或击之,自外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益-译文
风雷象征着增益;君子看到善行就追随,有过错就改正。
大吉大利,没有灾祸,是因为不贪图过多的利益。
有时增益来自于外部。
在凶险的事情中使用增益,这是固有的道理。
告诉公众要顺从,以增强他们的意志。
有诚信和仁慈的心,不需要再问什么了。
仁慈和德行,能够大大实现志向。
没有人给予增益,这是偏颇的说法。
有时打击来自于外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益-注解
风雷:风雷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风代表柔和、变化,雷代表刚强、震动。在《易经》中,风雷组合成‘益’卦,象征着增益、进步。
益:《易经》中的一卦,象征着增益、进步。君子应效法风雷的精神,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见善则迁:见到好的事物或行为就学习、效仿,迁善改过。
有过则改:发现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改正。
元吉无咎:大吉大利,没有灾祸。
下不厚事:不厚待小事,即不轻视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或益之:有时增益,指外来的帮助或机遇。
自外来:来自外部的力量或影响。
益用凶事:在凶险的事情中也能得到增益。
固有之:本来就有的,指内在的潜力或优势。
告公从:告诉公众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以益志:以增强意志或决心。
有孚惠心:有诚信和仁慈的心。
勿问之矣:不需要再问了,指事情已经明确。
惠我德:仁慈和德行对我有益。
大得志:大大地实现了志向。
莫益之:没有人增益,指没有外来的帮助。
偏辞:片面的言辞,指不全面的说法。
或击之:有时受到打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益-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益’卦,主要讲述了君子应如何通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益’卦象征着增益、进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正错误来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风雷’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风代表柔和、变化,雷代表刚强、震动。君子应效法风雷的精神,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正错误,个人和社会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其次,‘元吉无咎’表明,只要遵循‘益’卦的原则,就能大吉大利,没有灾祸。‘下不厚事’提醒我们不要轻视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或益之,自外来也’说明有时增益来自外部的帮助或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潜力或优势。
再次,‘益用凶事,固有之也’指出,即使在凶险的事情中也能得到增益,这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的内在潜力或优势。‘告公从,以益志也’强调,告诉公众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可以增强我们的意志或决心。
最后,‘有孚惠心,勿问之矣’表明,有诚信和仁慈的心,事情已经明确,不需要再问了。‘惠我德,大得志也’说明,仁慈和德行对我有益,大大地实现了志向。‘莫益之,偏辞也’提醒我们,没有人增益时,不要片面地看待问题。‘或击之,自外来也’指出,有时受到打击,这也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或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益’卦的象征意义,阐述了君子应如何通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