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原文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夫征不复,离群丑也。

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译文

山上有树木,象征着逐渐成长;君子应当以贤德来居住,改善风俗。

年轻人的严厉,是出于正义,没有过错。

饮食丰盛,不单单是为了填饱肚子。

丈夫出征不归,是因为离开了群体中的丑恶。

妇女怀孕却不能生育,是因为失去了正道。

利用防御敌人,是为了顺利相互保护。

有时得到桷木,是因为顺应了巽风。

最终没有人能胜过吉祥,是因为得到了所愿。

它的羽毛可以用来作为仪式的吉祥物,但不能乱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注解

渐:指渐进、逐渐发展,象征着事物发展的过程。

君子: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居贤德善俗:指君子应居于贤德之地,以善良的习俗影响他人。

小子之厉:指年轻人面临的严峻挑战。

义无咎:指在道义上没有过错。

饮食衎衎:形容饮食丰盛,生活安逸。

不素饱:指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有更高的追求。

夫征不复:指丈夫出征不归。

离群丑:指离开群体,陷入困境。

妇孕不育:指妇女怀孕却无法生育。

失其道:指失去了应有的道德或规律。

利用御寇:指利用有利条件抵御外敌。

顺相保:指顺应形势,互相保护。

或得其桷:指或许能得到某种支持或帮助。

顺以巽:指顺应并谦逊地接受。

终莫之胜吉:指最终无法战胜的吉祥。

得所愿:指实现了愿望。

其羽可用为仪吉:指羽毛可以作为吉祥的象征。

不可乱:指不可混乱或破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渐卦,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描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以及人们在面对不同境遇时应采取的态度。

首先,文中提到‘山上有木,渐’,象征着事物的发展如同山上的树木,逐渐成长,不可急于求成。君子应居于贤德之地,以善良的习俗影响他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接着,文中通过‘小子之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等具体情境,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境。这些情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道义,顺应形势,互相保护。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一句,强调了在抵御外敌时,应利用有利条件,顺应形势,互相保护。这不仅是对军事策略的指导,也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

最后,文中提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羽毛作为吉祥的象征,提醒人们在追求吉祥和成功时,不可混乱或破坏原有的秩序和规律。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和具体的情境,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以及人们在面对不同境遇时应采取的态度。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